9西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思想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铸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与社会生活。

夏、商、西周的文化:汉字的产生,甲骨文和金文,《夏小正》,干支纪日法,天文纪录,医药学,《尚书》和《周易》,青铜器的雕塑和铸造艺术。

二. 重点、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

难点:青铜时代;商代天文历法成就;《周易》的哲学思想深奥。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 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1)农作物品种增多,“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均有记载。

(2)商、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木、石、骨、蚌制成的农具劳动,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有提高,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 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数量很多。

用途有食用、拉车、祭祀等。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 青铜时代因青铜铸造业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发展、繁盛,是商和西周的主要手工业部门,因此,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 青铜铸造业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周青铜铸造业的情况和特点:(1)生产规模大。

生产组织为“作坊”。

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如:安阳小屯殷墟的作坊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陶范三四千块。

(2)技术精湛先进。

铸造青铜器要经过矿石开采、熔炼铜料、搭配铜、锡、铅合金的比例、制陶范、浇铸、修整等等复杂的工序和高超的技术,作坊有明显的分工。

炼、浇、铸技术为以后炼铁业打下了基础,我国走在世界冶炼业的前列。

(3)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数量大。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被称为“三奠基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一、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方式。

在夏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了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商代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特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

商代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铲耒、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代的衰落,西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新造农具的使用如铸铁犁,农业科技的进步如用肥料施田、旱田水稻的种植等,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提高。

农田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的繁荣夏商西周时期,贸易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代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抬高,商贾阶层的兴起导致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商代商人经营范围广泛,走出国境开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西周时期,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与周边诸侯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法体系和周权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钱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 社会分工的细化夏商西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夏代,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等,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代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地位,农业以外的产业开始兴起。

铜器的制造、丝绸的织造、陶瓷的制作等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制度的健全,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1. 礼乐文化的培养夏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展。

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

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

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周朝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进行探讨。

一、周朝的封建社会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

周朝实行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经济基础,人们建立了封建生产关系。

在周朝的封建制度中,王权得到了强化,政治权力逐渐从天子手中向诸侯转移。

周朝的封建制度倡导分封制度,把国家分成不同的封地,每个封地由一位诸侯或大夫领导。

诸侯的主要权力是管理自己的封地并征收赋税,还有管理军事和司法。

通常情况下,他们也会遵从天子的命令行事。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引诸侯的忠诚,为国家维护安全和稳定。

二、周朝的政治文化周朝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

周朝把礼制系统作为一种管理、规范和控制社会文化生活的根本文化形态。

礼制是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核心,通过礼教制度来规范行为。

周朝的文化影响到了到中国历史的下一个时期。

礼制的概念延续了几千年,通过礼制来达到统治的目的,后来也随之传到了后来的封建朝代。

周朝不仅造就了众多著名的文化人和文化精品,而且儒家文化也首次在周朝出现。

儒家崇尚仁爱,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道德观念深厚的一种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思想文化派别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文化传承。

三、周朝的经济发展周朝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周朝的初期,农业生产是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商业还十分萌芽。

随着周朝国力的逐渐强大,商业在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周朝的主要贸易活动是靠铜为主要商品的货币交换。

周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东周、中周、西周三个贸易中心,各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繁荣。

总之,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探究和反思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理念奠定了历史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演进。

礼制和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影响,使中国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西周王朝的名词解释

西周王朝的名词解释

西周王朝的名词解释西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它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黄金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由氏族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转变。

1. 西周王朝的起源西周王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姬姓的周武王。

周武王是周公旦的儿子,他领导西周部落在公元前1046年成功推翻了暴虐的商朝统治者纣王,建立了周朝。

西周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 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王朝实行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政治制度。

国家被分为诸侯国和藩国两个层级。

周王作为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实际掌握的权力有限。

相对于商朝的王权专制,西周王朝采取了分封制度,将权力下放给了各个封国的诸侯。

这有助于维持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各地封国的自治。

3. 西周王朝的经济状况西周王朝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为繁荣。

封建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土地的集中,贵族阶层形成了庞大的私有土地所有制。

贵族通过控制农业生产,获取了丰富的农产品。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贸易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

西周王朝的繁荣经济奠定了其社会稳定和持久的统治。

4. 西周王朝的文化和思想西周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仪和文化传统,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这一时期的学者以孔子、墨子等为代表,形成了诸子百家并立的思想繁荣局面。

西周王朝的经典著作《周易》和《诗经》也诞生于这一时期。

5. 西周王朝的崩溃然而,西周王朝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荣后,逐渐陷入了内外夹击的困境。

外部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而内部则面临着贵族间的权力争斗和不断升级的社会矛盾。

最终,这些压力导致了西周王朝的崩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叛军囚禁,西周王朝终结,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通过对西周王朝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世袭、贵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西周王朝的隆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思考。

西周的经济制度

西周的经济制度

西周的经济制度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经济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西周是中国古代商周时代的后期,其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农业经济、商业贸易、货币使用以及财政制度。

首先,西周的土地制度主要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实行天下地势分封制。

西周王室将国土分封给亲族、贵族和功臣,作为封地维持其宗族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也为后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农业经济是西周经济制度的核心。

农业在西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粟、稷、麦、菽等,饮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靠农耕生产。

西周王室通过封建土地制度来保障农业的发展,并且进行了一些农业改革,如改良农具,推广高产种植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第三,商业贸易在西周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古代商周时期的铜礼器制度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各个封建领主通过铜制礼器进行贸易交换,特别是与周王朝进行贸易往来。

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参与到了商业贸易中,通过手工制作和经营,将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

第四,在货币使用方面,西周时期的货币系统还未形成,人们采取的主要交换手段是以物易物和布帛交换。

而使用铜制的礼器和青铜器作为货币单位还只是在社会上流通,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货币体系。

最后,西周的财政制度主要依靠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来维持。

西周王室通过封建制度向诸侯和贵族分封土地,以此维系其统治地位。

在赋税制度上,诸侯、贵族、农民等各个社会阶层都需要向周王朝支付一定的物质和劳动作为赋税,以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

总的来说,西周的经济制度以封建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为核心,商业贸易和货币使用还比较落后。

然而,正是这一阶段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王朝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西周时期的与社会

西周时期的与社会

西周时期的与社会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周时期与社会的关系。

一、政治方面1. 代王制度的产生在西周时期,代王制度逐渐取代了先王制度,成为统治方式的主要形式。

由于周朝的疆域扩大,统治地区的管理难度增加,先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局面。

代王制度的出现,使得周朝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统治。

2. 封建制度的确立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并发展。

周朝采用封建制度,将天子的亲近亲属封为诸侯,对他们进行封赏,以维护统治的稳定。

封建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的分层和阶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方面1. 农业的发展在西周时期,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普遍采用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使用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农田的分配和管理也更加合理。

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基础。

2.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在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工商业的交流和贸易。

各地手工业品的生产和交易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变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为社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三、文化方面1. 礼乐制度的建立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礼仪,礼乐制度加强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音乐和舞蹈等文化活动的举行,也为社会带来了欢乐和艺术的享受。

2.文字的发展西周时期,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和规范的金文。

金文的出现,为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的运用不仅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

以上是西周时期与社会的一些关系分析。

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西周时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西周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基石,为后来的社会演变和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说经济方面,农业毫无疑问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耒耜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进行耕种,并且逐渐掌握了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的开垦范围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夏朝,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商朝和西周,农业技术更是不断改进。

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井田制。

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方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们需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和管理,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青铜铸造业堪称是当时手工业的代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从巨大的青铜鼎到精美的酒器,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继续发展,同时,陶瓷业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和样式的陶器。

纺织业方面,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出各种布料。

商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么发达,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

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商业活动也多在城邑中的固定场所进行。

在文化领域,夏商西周时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体更加规整、优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周朝的思想与统治理念

周朝的思想与统治理念

周朝的思想与统治理念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周朝的统治下,思想与统治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进,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周朝的思想基础周朝的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西周的周王朝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周朝早期,社会思想主要以宗法、神权和君临天下的王权观念为核心。

人们普遍认为天授王权,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必须合乎天道才能继承和行使王位。

这样的思想观念强化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并给了他们广泛的权力。

二、王道思想与封建统治周朝的思想与统治理念中最重要的是王道(也称君主立国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核心理论。

王道思想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应该行使正确的政治和经济管理,保护人民的利益,并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根据王道思想,君主需要负责统治国家和人民,使其繁荣昌盛。

这种思想促成了周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三、礼乐思想与社会秩序另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是礼乐思想,它指导着周朝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按照礼乐思想,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礼乐思想倡导各个阶层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通过礼仪来加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联系。

在周朝,礼仪被视为文化的核心,也是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

四、贤臣与忠诚精神周朝的统治理念中,贤臣与忠诚精神被强调。

君主需要依靠忠诚聪明的臣子来辅助管理国家事务,因此招聘贤士、重用人才成为了周朝统治者的重要政策。

同时,忠诚精神也被要求在君臣之间传承,以确保政权的稳定。

这种贤臣与忠诚的关系是周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儒家思想的兴起在周朝后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提倡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以身作则来影响臣民。

儒家思想的兴起对周朝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同时也为未来的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石。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中国来自代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一)农业 1.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已有记载。 2.奴隶集体劳动,使用农具骨木石蚌,少量青铜农具。 3.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二)畜牧业:商饲养数量多。食用、拉车、祭祀。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一)青铜铸造业 1.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繁荣时期。 2.概况:(1)夏发现较少。(2)商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3)西周 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动物造型生动。 (二)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的发展 1.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 2.西周有斜纹织花织物,出现刺绣。 (三)商周陶瓷业和漆器制造 1.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出现原始瓷器,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制漆业(世界最早):河姆渡――红漆碗;商――浮雕是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周――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赋税。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夏的交通工具:车、船、撬等。 2.商:商人。贝币,朋为单位。商都繁荣的商业城市。 3.西周交通比商进步。 4.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西周奴隶社会

西周奴隶社会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 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2.商部落兴起于 A.黄河上游 C.南方
B.黄河下游 D.径水、渭水流域
3.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录
原因: 周厉王残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国人
暴动
性质: 平民反抗压迫斗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西周的统治,加速 了西周的灭亡。政权暂时由大
臣共伯和执掌,历史上称为 “公和行政”。
讨论: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通过牧 野之战打败纣王,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四、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朝: 夏历,又称阴历,以月亮的圆缺为 名称由来 依据,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较成熟文字
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 商朝: 文明古国的标志;商 文化在世界上有特殊 的地位 疆域 发展为今汉字 青铜器 信史 文字 历法 甲骨文:
西周: 西周初年,商高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诗歌方面有突出成就
夏朝 已使用铜器,但未用于农业。掌握了原 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商朝
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青 铜冶铸技术和青铜艺术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
由于井田制推行,西周农业有了发展, 金属农具已经使用,后世的农作物这 是大多已有。
西周
武王灭纣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其性 质是什么?
条件和原因:1.周文王时,任用姜尚、周公旦等
整顿政治和军事,是周国强大。2.商纣王暴政引 起各属国、各部落的反抗;3.牧野之战中,商奴 隶的阵前倒戈起义,帮助周军迅速灭商。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四、小结(xiǎojié)
❖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在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 程中也是如此。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 步,促进(cùjìn)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 成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 的我国“青铜文明”的物质基础。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第二页,共二十九页。
一、农业(nóngyè)、畜牧业 1.夏、商、西周农业(nóngyè)的发展。
❖ ②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 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已种植“
五谷”.(稻.黍.稷.麦.豆)
❖ B.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夏代已经有原始的
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 ,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 虫害的方法。 ❖ 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shíyòng)外,酿酒业出现。 ❖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2.夏、商、西周(Xī 的都城: Zhōu)
❖ 夏商西周的都城(dūchéng)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 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 的表现。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奴隶社会 经济 (núlìshèhuì)

①生产力的变化 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 ,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 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 主。
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也促进和反映了奴隶制王权的加强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化的联教师强调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

3、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1)商朝的商业发展史实: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 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 ,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 一直延续到今天。
轮即造车轮及有关部件;舆,即车箱、轿;舆人,泛指造车工人。弓,此指 造弓的工人。庐,此指造兵器矛、戈、戟柄的工人。匠,此指主管营建宫室城 郭沟洫的工人。车,此指造车及农具的木工。梓,此指造钟罄等乐器的架子和 造饮器、箭靶的木工。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
制六材。
——《礼记•曲礼》
(3)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 斜纹提花织物。 (5)手工业经营方式—— 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核心知识整合】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
(1)特点:
据《考工记》记载,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冶铸等行业共30个专门 的生产部门,“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 之工五,抟埴(tuán zhí)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 梓;……”。
阅读必修二P7及目标相关内容(形状、性质、种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上》
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 小块私田由农户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 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
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 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 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解析】 (1)畜牧业成为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 者提倡。 (2)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牧畜。 (3)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对牲畜需求量很大。 (4)田猎工具改进,捕获量增加。
【例题3】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析】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 (2)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在世界 上独树一帜。
(3)重视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 政治统一,使夏、商、周成为古代世界上经济繁荣 的奴隶制大国。
(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种没有中断 的发展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不能比的。
第2课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课前热身
我们通常习称的“五谷”, 商周 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 和 《诗经》 也有记载。商和西周时期, 奴隶 和庶民集体 耕作,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 绿肥 等。 青铜铸造 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 代被称为我国的 青铜时代。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商朝 以 贝 作为货币。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 立了邮驿传递 制度。
典型例题
【例题1】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解析】
原因:(1)治者非常重视农业。
(2)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根本 因素。农业生产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有利于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表现:(1)农作物品种增多。 (2)耕作技术提高。
【例题2】夏、商、西周畜牧业发展的原因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目录
• 农业经济 • 商业与贸易 • 手工业与制造业 • 社会阶层与阶级关系 •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 • 经济思想与政策
01
农业经济
农业技术的发展
01
02
03
耕作技术
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开始 使用青铜农具进行耕作,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 作物的产量。
灌溉技术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人 们开始使用沟洫灌溉农田, 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城乡人口流动
城市人口主要由贵族、官吏、商人等组成,乡村 人口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城乡之间存在一定 的人口流动。
商品交换与贸易
城市与乡村之间通过商品交换和贸易联系起来, 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和外来商品的集散地。
3
社会分层与阶级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和阶级关系逐渐 形成,城乡之间在社会地位、财富等方面存在差 异。
商人通过陆路和水路,将商品 运往各地进行交换,贸易路线 覆盖了当时已知的广大地域。
贸易路线的拓展不仅促进了商 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还加强了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 互影响。
货币与市场的发展
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和贸易路线 的拓展,货币与市场也得到了相
应的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多种货币形 式,如贝币、布币、刀币等,这 些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
商业活动的兴起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分工和 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和经济的繁荣。
商人阶层开始形成,他们通过长途贩 运和贸易活动,将各地的特产和资源 进行交换,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的 发展。
贸易路线的拓展
在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商业活 动的兴起,贸易路线也开始逐 渐拓展。
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践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些朝代独特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首先,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天地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日益流行。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人研究天象,观测日月星辰,发展了天文学,使得天地观念日益凸显。

商代的人们更是把天看作是自然力量和神圣力量的象征,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与天命相连。

西周时期,天地观念更是得到全面的发展,西周王权以天命为依托,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中。

其次,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道德伦理的研究和思考愈加深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夏商时期,人们提出“约商炙,肆于四海”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周代的礼制更加严密,礼乐教育逐渐完善,社会生活规范化。

夏商西周时期的道德伦理观念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夏朝的夏禹治水,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迹,成为后世的典范。

商代的殷墟发掘,使得中国历史学有了初步的发展。

西周时期,历史记载更加详实,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被广泛流传,形成了重视历史的文化氛围。

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古代教育体系。

夏朝的九瑞封书等教育措施对后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代发展了以宗教崇拜为核心的教育,崇尚礼仪教育。

西周时期更是提出了“国家为家族”和“教化万方”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体系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建立有重要影响。

西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西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一、政治:1、中央官职周王是封建制国家的最高代表。

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

2、封建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

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3、周礼制度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

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二、经济:1、农业发展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2、商业发展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贵族国家垄断,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交易的商品,除了比较珍贵的“宝货”和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外,还有奴隶。

三、文化:1、礼乐西周礼制继承商代而有所变革。

周初,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曾反复告诫禁止酗酒。

从成王时的《尚书·酒诰》,到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都讲到必须遵奉周文王的告诫,不得纵酒。

反映到青铜制造的礼器上,商朝常见的许多酒器,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

2、宗教周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

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

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容庚《金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近数十年间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

这就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西周金文一般有较长的篇幅,如毛公鼎近500字,记述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临潼出土的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卫诸器等器,都载有铭文,更加丰富了关于西周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

西周诗文现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

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

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

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暂的政局动荡。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西周末期社会状况

西周末期社会状况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思想奴隶制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

奴隶的来源,出于赏赐或买卖的常称为臣妾,来自罪人或战俘的常称为“隶”。

“臣妾”一词,周初已经存在。

《尚书·费誓》鲁公誓辞中,将臣妾(男女奴隶)与马牛相提并论,均为特定主人的财产,逃跑了要捉住归还原主,加以隐藏或诱拐的要科以刑罚。

约为康王时的复尊铭云“燕侯赏复冂衣、臣妾、贝”,也说明臣妾和财物一样为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可在市场上买卖。

《周礼·质人》说:“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

”其中“人民”,注云:“奴婢也。

”在同书《大宰》中即称为“臣妾”。

臣妾为私家所有,他们主要是从事家劳动,但也不排除被主人驱使去从事生产劳动。

“隶”,据《周礼》有“罪隶”与“四翟之隶”两种。

罪隶是由于男女本人被判罪,或者家人犯罪而从坐的,也称为“奴”。

据《周礼·司厉》,罪隶中男的由罪隶之官管理,在各官府中服种种使役;女的则交给舂人、槁人之官,做舂米之类沉重劳动。

四翟之隶据说有蛮、闽、夷、貊的分别,从事畜养牛马禽兽以及把守宫舍。

这些奴隶都属于官府。

主要承担生产劳动的,是在田野耕耘的庶人。

他们的身分表面虽与臣妾和隶不同,但如《诗·七月》所描述,过着贫困苦难的生活,终身为贵族所使役,地位几与奴隶无异。

井田西周的国家将土地分授给耕种者,有井田之制。

周代用耜进行耕作,耜是翻土工具,头部宽度约为当时五寸。

周人流行耦耕,即两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所成的耕沟称为畎,宽度是一尺;耕田一亩长百步,宽一步;一步是六尺,正好容三畎三垄;授给一夫的土地是百亩,即长百步,宽百步,称为一田。

西周金文常见赏赐土地以田为单位,即百亩的田。

《周礼·小司徒》说“九夫为井”,即以九田组合为一井。

按照理想的规划,九田排成“井”字形,周围八田分由八家耕种,为私田;中央一田则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

根据地形的差异和土质的区别,又有固定的分配和折算方法。

为了调节土地好坏的不均,还规定要定期重新分配。

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农村公社,和行政组织、军事组织都有不可分的关系。

井田制下受田的夫,也就是战争时服兵役的丁壮;作战所用器械、粮食、草料、牲畜,也由国家规定的井数来承担,是为军赋。

农业生产周人从其始祖时起便非常重视农业,整个西周时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这一时期的农业工具,据考古所见,仍多为木、石、蚌、骨所造。

青铜工具也有在农业中使用的。

农作物种类较商代有所增加。

《诗·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禾麻菽麦。

”反映了作物的多样性。

《周礼·大宰》有“九谷”,注家认为指黍、稷、稻、麻、大豆、小豆、麦、梁,可知古代主要作物在周代业已出现。

同书《稻人》等职,对种植技术还有较详细的记述。

《诗·采芑》和《臣工》两篇有新的名称,分别指垦种一年、二年、三年的田。

《周礼·大司徒》有类似记载,把较薄的田休闲一二年再行种植。

这种休耕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有一定作用。

工商在国中居住的,还有百工和商贾。

当时的百工多在司空所属的官府手工业中工作,商贾也从属于官府。

百工身分卑微,在西周金文中往往与臣妾奴隶并列。

商贾地位则较百工为高,但其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据金文兮甲盘淮夷与周的诸侯百姓贸易,都必须到指定的市场进行,要遵守官吏的管理,否则即属非法。

至于周人部的交易,据《周礼》,有特设的市场,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都在市上交易;商贾有自己的组织,受管理市场的官吏控制,这些都可和兮甲盘等金文相参照。

货币西周继续商代的传统,使用贝币,单位为朋。

金文常记用贝作为赏赐,最高数额为百朋,只出现四次。

这和《诗·菁菁者莪》“锡我百朋”的记载相同。

朋数比商代所见为多。

金(铜)作为货币,也较商代更为流行。

金文常见以金为赏赐,其单位为锊;还有罚金,数额多的达到三百锊;鼎记赎五人,用百锊。

锊是重量单位,相当六两,另一说相当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

土地转让西周中期以下的金文,出现有土地转让的事例,有的是交易或互换,有的是赔偿。

前者如卫所记,矩伯以田为代价,从裘卫那里两次交换礼玉和皮币,交换以贝朋为价值尺度,田价分别为八朋一田和六朋多一田;或如五祀卫鼎所载,裘卫以五田换取邦君厉的四田。

为了取得土地转让的法律效力,交易者有时要向执政大臣报告,如裘卫的两次交易,都得到大臣们的允可;有时采取析券的形式;有时采取立誓的形式。

土地转让时必须由双方人员到场。

丈量有关土地,称为“履”。

确定了的地界,用封树的方法作出表识,加以记录,有时还要绘成地图。

转让的契券,双方分别保存,并将副本上交官府收藏,以备查考。

这种土地转让,尚未具备完全自由买卖的性质,但可视为后世买卖的滥觞。

文化思想礼乐西周礼制继承商代而有所变革。

周初,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曾反复告诫禁止酗酒。

从成王时的《尚书·酒诰》,到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都讲到必须遵奉周文王的告诫,不得纵酒。

反映到青铜制造的礼器上,商朝常见的许多酒器,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

所有礼制都和法律一样,体现出贵贱等级的区分。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

周代有的乐舞起源很早,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工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

这一乐舞的歌辞还保存在《诗》中,即《周颂》的《武》、《酌》、《桓》、《赉》等篇。

周人的观念,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

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

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

人殉现象在西周不像商代那样普遍。

由于没有发现相当于殷墟西北冈、武官村规模的大墓,当时人殉数量尚难判定。

用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在西周时期亦史无明文记载。

思想的变化也表现在青铜礼器的纹饰上。

商代流行的带神秘意味的花纹,只在周初延续了一个时期。

到西周中期,大多数礼器的纹饰都图案化了,除装饰作用外,很少再有或神话的意义。

学校西周已有较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

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

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

《周礼》有师氏、保氏两官,从他们的职掌看,教育的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

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称为六艺。

典籍西周时期文献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尚书》中出于西周的,有《牧誓》、《洪》、《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费誓》等篇,容的时代自武王到穆王,而以成王时占大多数。

这十几篇记述了周初史事和政治情况,有重要历史价值。

《逸周书》也有一些篇属于西周。

例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祭公》、《芮良夫》等篇,都是关于西周的重要史料。

有重大文学价值的《诗经》,包括有很多西周时期的作品。

有的是采自民间的民歌,如《豳风·七月》之类;有的则用于朝廷庙堂,收入雅、颂。

一些篇有准确作者,这些诗歌或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或描写历史事迹,或对朝政进行颂扬及讽刺。

《周易》本为占筮用书,其经文主要成于西周时期。

卦辞、爻辞中有些容与周人历史有关,如康侯用锡马蕃庶等。

由于占筮必须由卦象推类,逐渐被赋予抽象的意义。

有的卦、爻辞,如《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即使从字面上也可看出其哲学意味。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知识在西周时期有不少增长。

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诗经》若干章里出现有星宿名称,而且以其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季节和农作。

传统的二十八宿体系,很可能在这时已经构成。

周人非常注意月相,称月的有光部分为霸(魄)。

周人记年月日常提到“初吉”(另有“既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与商代不同。

有学者认为这是依月相把一月分划作四个段落。

《诗·十月之交》还详记了周幽王六年(前776)的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并涉及其前半个月的一次月食。

地理知识也有发展。

如《尚书·洛诰》记载成王时建洛邑曾绘有地图;康王时宜侯簋金文提到王观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和“东国图”,可知不仅有一般地图,还有军事历史地图存在。

《诗经》有许多草木虫鱼名称,分类繁细,表明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渐趋进步。

青铜器的冶铸继承了商代的传统。

西周青铜器庞大者如周初的龙纹五耳鼎(淳化史家塬出土)高一百二十二厘米,晚期的胡簋高五十九厘米,在同类器物中都很突出。

商代曾经出现的嵌铸陨铁的青铜器,西周也有实例。

在浚县辛村发现一钺、一戈,属西周早期,都有陨铁制成的刃部,铁刃的基部都特制成一定形状,以确保固定在青铜部分里面。

这说明当时对陨铁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诗经》不少篇描述了西周蚕桑生产的情况。

当时丝织品在考古工作中已有发现,并证明《周礼》及金文所谓黹即刺绣的存在。

茹家庄的西周中期墓葬发现丝织品上有刺绣,带有鲜明的红、黄颜色,据研究,色彩系用朱砂、石黄涂画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