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

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第一章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第一节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

汉语史总复习

汉语史总复习

一,填空题1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2.《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3.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

《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4.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

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

全书收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它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了。

6.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

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共分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

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

7.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

《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8.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

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9.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半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合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

最新中国语言学史试题有答案

最新中国语言学史试题有答案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一、填空题1 •我国古代最早分部首的字书是汉代 ________ (人名)的________ 。

2. _____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______ 篇,是我国第一部按_____ 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3•汉代谈“六书”的有三家,我们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的名称和(人名)的顺序,具体内容是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 ____ 训诂方法分为三种,《尔雅》主要采用的是义训,《说文解字》主要采用的是____ ,《释名》采用的是______ o5•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_________ 。

6•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个分支____ 、______ 、_____ o7. 《尔雅》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它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请列出2部后代雅书的名称。

如_______ 、 ____ o8. 童蒙识字课本除_____ 的_____ 完整保存,____ 还有残简外,其余都失传了。

9•毛亨的_________ 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传注。

在训诂上,其具有_____、_____ 、____ 三个重要的特点.10. 郑玄的________ 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补充、订正毛传。

11. 《方言》的作者是____ O《方言》的全称是__________ O这个全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的释义。

12•部首“几、弘[{、册、肛肛■"编排在一起,体现了《说文解字》部首之间“_______________ ”的编排原则。

13. 《尔雅》和《方言》最大的区别是主旨不同。

《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异同,是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主要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 ,是以通语释______ 。

14. 《说文》说解文字,主要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阐明文字形、义、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完整word版)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文学和语言学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

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别: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二、中国有无语言学?片面观点: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

(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驳斥: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研究事实: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

如《方言》(2)研究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文字、词汇、方言、语音三、“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P36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2)两汉: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音韵学——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主要成就:音韵学--韵书:《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5)清代到“五四”之前: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主要成就: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西汉史游《急就篇》: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五、文字起源研究问题v1、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传》:P39主要观点: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

汉语史复习提要汉语史复习提要第一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历代学者研究汉语的三个阶段:语义阶段(从汉初到魏晋)、语音阶段(从南北朝到明末)、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到现在)。

二、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三、语音方面的代表作:(一)韵书:陆法言《切韵》、陈彭年等《广韵》、丁度等《集韵》、周德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二)韵图:《通志·七音略》、《韵镜》、《切韵指掌图》。

四、全面发展阶段的代表作:(一)字典:《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籑诂》;(二)说文学: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三)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四)章黄学派(章炳麟、黄侃);(五)古音学(陈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六)古文字学(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七)语法学:马建忠《马氏文通》。

第二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一、历史比较法:早在16世纪,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探险者等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

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W.琼斯博士提出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上述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后来通过比较语法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历史比较法是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语言学成爲一门科学,就是从历史比较法开始的。

第三节汉语史的根据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研究上古音,要利用《诗经》、《楚辞》、两周金文和石刻以及其他散文中有韵的部分;研究汉魏语音,要利用汉魏时期的诗歌辞赋;研究唐宋语音,除韵书、韵图外,还要利用唐诗宋词和变文俗曲;研究近代语音,要利用元明戏曲;研究商代语言要利用甲骨卜辞;研究西周语言要利用西周金文;研究春秋战国语言要利用《易》、《书》、《诗》、《礼》、《春秋左传》、《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管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国语》、《战国策》、《楚辞》等;研究秦汉语言要利用《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以及汉乐府等;研究中古、近代汉语要利用《世说新语》、《齐民要术》、唐代变文俗曲、宋人语録、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小说。

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汉《杜邺传》吉子鉴幼又孤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兴小学,谓文字之学。

隋唐之后:文字学,训诂学,义训训释方法:声讯形训义训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命,裨湛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仓颉造字: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际,知分理可相别异,初造书契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尔雅》晋郭璞《尔雅志》盖兴于中古,隆于汉代汉孔鲋《小尔雅》三国魏张揖《广雅》北宋陆佃《埤雅》南宋罗愿《尔雅翼》明方以智《通雅》通经之阶路,学问之梯航西汉杨雄《训纂》《方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字叔重中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东汉刘熙声训《释名》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郭璞《楚辞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本韵书隋陆法言《切韵》现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宋《广韵》唐孙愐《唐韵》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南宋张麟之《韵镜》唐颜元孙《千禄字书》兰茂《韵略易通》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元卢以纬《语助》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反切:就是利用变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

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反切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等韵学:也叫七音之学,指汉语语音分析的一门学科,它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解释韵中的反切,内容包括汉语声韵调方面的问题,等韵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汉语音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中原音韵》:是元代韵学家,文字学家周德清所著,他一反传统的韵书模式,他的独创性表现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分十九部,在古代韵书上开创了一个一个新的派别,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

《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学大家王念孙所的代表作,是三国魏张揖《广雅》进行注解的训诂著作,主要内容:校勘文字,订正讹误,纠正广雅误说,解释广雅体例,全面疏证广雅,《广雅疏证》是王念孙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严谨的学风相结合的产物,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经传释词》: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所著,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用法的专书,全书共收入虚词160个,按照36字母顺序排列,材料主要取自周秦,两汉的经传,王引之精通声音训诂之学《经传释词》多有精到之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2. “六书”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3. 以下哪部著作是汉代语言学家扬雄的作品?A. 《说文解字》B. 《方言》C. 《尔雅》D. 《法言》答案:D二、填空题1. 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被称为______。

答案:虚词2. “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______。

答案:语言风格3. 宋代语言学家陆游的《______》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文献。

答案:《老学庵笔记》三、简答题1. 简述《说文解字》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字字典,对后世的汉字研究和字典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述“六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六书理论是汉字构字的六种基本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方面的主要差异。

答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古汉语词序较为灵活,而现代汉语词序较为固定;在词汇上,古汉语词汇较为丰富,现代汉语词汇更加简化;在语音上,古汉语声调较少,现代汉语声调较多。

五、翻译题1. 请将以下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讲稿第一讲绪论一学科名称即内涵的发展变化传统语言文字学旧称“小学”,始于西汉。

西汉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里把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

小学的得名与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关。

我国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国学设在国都,为大贵族子弟就读之所。

大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节仪式、音乐舞蹈、箭术、文字知识、算术),因此足额写学习内容也称为“小学”。

文字知识为小学必修的内容,故以“小學”來稱名文字学。

不过,“小学”的具体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有变化。

周秦到隋代之前,小学指“文字学”,隋唐开始包括体势、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内容就基本确定并沿用。

近代章太炎提出了“语言文字之学”。

章太炎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可谓集一代之大成。

他首先提出“语言文字学”的名称,在《国粹学报》(1906年)第十二、十三号上,发表了《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指出:文字、音韵、训诂总称“小学”,“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他认为研究语言文字的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离析性的考释,而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若专解形体与本义者,如王莱友所作Ⅸ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只可称为说文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训诂,而不知假借引中之条例者,如李巡、孙炎之说《尔雅》、郭璞之注《尔雅》、《方言》者,只可称为尔雅方言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音声而不能应用于引申假借者,如郑庠之《古音辨》、顾宁人之《唐韵正》,只可称为古韵唐韵之学,不可称为小学。

兼此三者,得其条贯,始于休宁戴东原氏。

”在他看来,文字、音韵、训诂的关系,不是三足鼎立的关系,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他因此特别赞赏乾嘉学者倡导的“以音韵通训『诂”、“以音韵证字形”的原则。

这种“小学”观的转变,引导语言学的现代化。

他提出以“语言文字之学”代替“小学”的献议,“正标志者传统小学的终结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濮之珍版)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濮之珍版)

中国语言学史笔记1.绪论1.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小学:文字训诂音韵19世纪以前语文学: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零碎且缺乏系统性19世纪以后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系统细致全面的语言理论1.2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继承和发展并存,不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并积极接受新的观点。

1.3研究中国语言学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况(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2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2.1概述2.1.1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北京猿人已具有语言传说中国远古居民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炎帝黄帝东夷八卦记事黄帝象形文字仓颉造字28个字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斧)芾"。

对此,有人推测说这28个字其实讲了一件事,大意是说:“黄帝与炎帝召集部落首领会盟,首领们聚在一起商讨攻打蚩尤,各部落成员在外列队等候命令,之后进行占卜,占卜的图案表明前景光明,接着他们互相配合一举打败了蚩尤,随后他们伴随着篝火,设下祭器,手持兵器,腰围兽皮,狂欢起舞。

”华夏族文化“汉语不是一种纯质语言,形成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三次部落战争:炎帝蚩尤黄帝蚩尤黄帝炎帝之后黄帝后裔南迁形成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禹:夏后氏仰韶文化远古时代的语言,到了氏族社会,随着氏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也随着氏族的兼并而融合。

不过,总的说来,在氏族社会中,氏族以分化独立为主,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分化占优势。

黄帝入主中原以后,先后兼并了许多其他氏族,因此黄帝族的语言也先后融合了许多其他氏族的语言,从而成为当时部落联盟的共同语。

《墨子·兼爱篇》:“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前言:要点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3、传统“小学”的含义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本节要点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本节要点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及其对文字研究的促进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3、《尔雅》的内容与体例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方言》本节要点一、方言学以及研究方言学的意义二、方言学兴起的原因三、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四、古典方言学的创之作-- 《方言》第四节字书的兴起中国文字学史第一部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本节要点一、什么是字书二、许慎和《说文解字》1、许慎生平2、《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难点)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难点)4、《说文》在语言学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重点)5、《说文解字》的局限:第五节声训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专用声训的《释名》汉末刘熙本节要点1.什么是语源学?2 .传统训诂方法:声训3.《释名》的作者4 .《释名》的内容与体例。

5.《释名》的价值和不足: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

训诂学最先,音韵学的起步较晚。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兴起学。

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第六节语音研究的兴起本节要点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直音读若譬况二、中古反切注音法1、反切的定义2、反切的来源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第七节韵书(上)一、什么是韵书二、韵书的产生原因。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语言学史(全套课件497P)

中国语言学史(全套课件497P)

ppt课件
8
二、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 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 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由于古人总是把古代语言文字学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因此后人认为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ppt课件
3
先秦、汉魏晋
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
即 八岁以上的幼童读书的学校。
周代教育制度中,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们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
国子,先以六书。”周代小学教“六书”,也就是进行 识
字教育。书就是书写,识字ppt课。件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情,13
汉代:把语言文字学叫做小学
在汉代,“小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
“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止从戈,会意。《左传》楚庄王用“止戈 为
武”来解释“武”, 是说制止战争,停止干戈才是真 正
的“武”;又《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 环者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汉语史复习资料

汉语史复习资料

一、基础:.1汉语史研究阶段:(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

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

”4、《尔雅》的贡献。

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

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6、《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

7、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乾隆的举人,是乾嘉学派的中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

《说文解字注》历时40年才成。

8、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是为北曲而作的,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9、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

10、.《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原本遗失,我们能看到是唐代的不完全的手抄本。

1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

前后经过6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2、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高邮王氏:父-王念孙(字怀祖)著《广雅疏证》明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突破形体的限制,从有声语言的本身来观察,因声求义。

《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的著作,对于字形、字义、字音,都有精确的考证。

子-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14、章炳麟(字太炎)著《文始》,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

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

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

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尔雅》:《尔雅》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第一部辞典,也是一部训诂学汇编。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今本《尔雅》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所编的。

◆《尔雅》的内容和体例:共分19篇,收常用词语623条,2000多个词,分列于《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之半。

◆《尔雅》贡献主要有:⑴《尔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研究字义、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它在保存古义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几位宝贵的资料。

⑵《尔雅》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加以类聚、群分并编成专著,这便为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勾划出大的轮廓。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我国古代语言学从萌芽到建立的标志。

⑶《尔雅》一书的出现标志了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发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对后世的辞书有启导作用。

⑷《尔雅》一书的编排和训诂已反映出在词汇研究上已能够区分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⑸它更反映了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和古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方言》:《方言》全书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本15卷,今本13卷。

西汉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晋郭璞注。

扬雄坚持调查方言27年。

《方言》这部书包括了西汉、东汉之间许多方言的材料是十分珍贵的。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是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

◆通语:汉代的共同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通行地区较广的方言。

◆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

◆最能体会扬雄的语言学思想的当推郭璞《方言注》。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郭璞二注以近代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的词语,这是郭注中最突出的一点。

说明他有语言学思想,有语言观点,不为文字所拘束,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这样以当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的方法,也是高明的、科学的。

⑵《尔雅》《方言》二书中的某些词语,由于时代关系,后世不清楚的郭璞在注中说清楚了。

⑶郭璞二注反映了晋代汉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主要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

⑷郭璞注能体会扬雄《方言》中通语、方言、古今语的区别,并且能以通语释方言、释古语。

⑸郭注中对“语转”加以说明。

◆许慎和《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以小篆为正体, 根据文字的形体分540个部首,收汉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首创部首编排法。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揭示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宋代徐鉉採用孫愐《唐韻》校訂過。

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梁顾野王《玉篇》以楷书为正体)。

◆《说文解字》的贡献和影响:⑴《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又一部辉煌的著作,其成绩之大、影响之深是其他语言学著作所不能比的。

⑵它在前人字书上发展又有创造性的突破,他阐明了汉字形体、意义、声音及三者间的关系。

⑶对当时丰富繁杂的汉字作了深入的字形结构分析,首创了分部工作并首创部首编排法。

⑷它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见,《说文》还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⑸对当时文字也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后世模仿《说文解字》而作的字书很多,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宋司马光《类篇》等。

对《说文解字》的整理开始于大小徐。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18卷,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50卷,王筠的《说文句读》30卷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释名》:东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所著《释名》以音同音近(即声训、音训)的字解释字义,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释名》全书共27卷,体例仿《尔雅》,研究方法主要是声训,即主要以声训的方法来探求字义的语源。

◆《小尔雅》:词典,训诂学著作,补充了《尔雅》没有的内容,作者有争议,共13篇,有《广诂》《广言》《广义》《广名》《广器》等,“广”的意思就是广《尔雅》之所未备。

◆《广雅》即《博雅》,十卷,魏张揖撰,书名为广《尔雅》、继《尔雅》的意思。

它是一本古代的百科词典书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它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

清代研究《广雅》的人数多,其中钱大昭《广雅疏证》、卢文弨《继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为三大家。

◆《字林》,晋吕忱著,为补《说文解字》漏略而作,按《说文》部首分540部,共收12824字。

当时与《说文》并重,原书久佚。

任大椿辑得《字林考逸》八卷,共1.5万余字。

南北朝至明代:◆《玉篇》,梁顾野王编,继《说文》后第一部書字典,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

編輯目的是考証六書八體殊形、字各而訓同、文均而釋異的現象。

宋真宗敕令陳彭年等重修名為《大廣益玉篇》,即所謂今本《玉篇》,共30卷,收字22561,全書分為542部,每個空下先以反切釋音,然後解釋字義,有些還引有書証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詁訓來釋義,並把一些字的古體、異體附于釋義之后。

《玉篇》是字書,又可用為韻書,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五经正义》,隋唐时代经古文家孔颖达撰,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正义》,《五经正义》是经籍义疏的重要著作。

◆二徐(徐铉、徐锴)的说文研究。

铉、锴并精小学,世称“二徐”。

宋太宗时,徐铉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等同校《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徐锴今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注,这部书是自汉魏以后最早一部有系统的、比较详密的注解,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

◆正字法的专著:唐宋以后,不断的有正字法的专著出现。

这类书大致都是正体与俗体并存,帮人辨别字型,以免写错别字。

“正”,纠正、确定标准。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是唐代一本字样学字书,并一卷。

◆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及金韩孝彦《篇海》开音序检字法先河。

《龙龛手鉴》是辽僧行均为佛徒研读佛典、通释文字而编撰的汉字字书。

它辑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古文字及简体字,是辽代的传世之作。

金韩孝彦著《篇海》开字书音序检字法的先河。

◆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编的《字汇》和张自烈编的《正字通》。

◆明代梅膺祚《字汇》,分214部,收字33000余,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它更有着特殊的贡献:从汉字的形、音、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范,为明代的汉字规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明末张自烈编《正字通》,12卷,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之一。

它以《字汇》为蓝本,它又是《康熙字典》的蓝本。

◆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