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 论语> 六则》教学设计

作者:中河口中学向月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明确《论语》在文中的价值。

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4、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论语》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六条, 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I m)”就是编纂的意思。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

“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者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

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

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 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 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 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 他 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 者奉为至圣先师。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第五则,讲治学态度, 为人师的条件。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古今异义字:

默而识之(“识”,古义是“记”。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

别”。)

3、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 容词作名

词,指“新知识”。)

(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谦虚好学的态度、勤 学好问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六 则格言,警策我们要做到“日三省吾身”,不断加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以期达 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4、学习生字: 不亦说

乎(yu e )

默而识之(zh 1)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不愠(y in ) 罔(wrng ) 诲(hu 1) 哉(z □) 焉(ym )

殆(dci ) 5、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台匕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段、篇及时间或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则:

“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

(1)、

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既要讲方法,也要讲态度。

(2)、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可增进友谊,并且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3)、常言说“君子坦荡荡”。不被人们了解就忧心烦恼甚至有所恨怨, 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第三句是讲个人修养问题的。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2、学习第二则:

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则讲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不仅要巩固旧知识,还要能“知新”,能有新的理解或发现。

3、学习第三则: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这则讲学习方法,即要将学、思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4、学习第四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已成为学习态度方面著名的格言,要人们要以学习兴趣为主。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重视兴趣的重要性。

5、学习第五则:

重视取长补短,多学习别人好的优点,对比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要加以改正。

这则讲学习态度,提出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6、学习第六则:

这一则讲学者一生经历,注重学习过程以及个人品德修养,要求人们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带来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所选的六则孔子的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为是这样吗?为

什么?

明确:所选六则的中心内容都是谈学习。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明确: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 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明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 、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明确:(1)、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3)、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教师小结:

《论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那些闪烁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

国服务。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1、《论语》六则

1、谈修身做人: 厚道仁义、热情大度;

2、谈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3、谈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想做结合。

立身树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