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大连第五十二中学宫波

一、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事业的情况,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创业和献身精神。

重点: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科举制的废除

难点:科举制的废除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四、教学过程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作品、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是什么?

新授:清朝末年,西学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

取一些改革的手段。同学们还记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指出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1、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戊戌变法期间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189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发展,康有为再次提出建立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准许,但总理衙门迟迟不动,直到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才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

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主要是梁启超起草,体例仿照日本的学规,共分八章五十四节。

办学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大学堂的课程分为两类:一是普通学科,二是专门学科。(教材50页小字)大学堂创办的目的: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1900年帝国主义武装侵占北京,被迫停办。1902年复校。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3、京师大学堂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全国最高、

设施最全的学府和最高的教育机构,其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3、影响。大家能否结合现在的教育课程,运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它的影响。并举例

论证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

响。

二、近代教育改革

背景: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定新学制、

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

内容:

1、新学制的制定:

原因:清朝末年,西学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

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

采取一些新的改革。

主要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的学制,并在全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

和新式学堂作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逐渐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问题:新学制与今天的学制有何异同?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新学堂的学习科目十分丰富。(51页小字)

现在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哪些是清末新式学堂课程中有的,哪些是没有的。说说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

3、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一件大事。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昌盛。

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隋朝: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代: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科举制度的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

稳定延续。

科举制度的作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

科举制度的弊端:唐宋时代,限制还没有那么多。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的文

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

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

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

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小组讨论。

科举制度的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持续达1300年,在很长的时间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

而深远的影响。但发展到后来,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科举制

度也走到了尽头。

三、《申报》

多媒体展示今天各种各样的商业性的报纸。

问题:报纸在你的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你喜欢看那些报纸?报纸中的那些栏目?你知道今天商业性报纸的鼻祖是什么吗?

学生:畅所欲言

1、报纸在中国的发展: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和社会舆论工具。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都依据各自的意志运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周刊为《报道或新闻报》(德国),日报为《莱比锡新闻》(德国)。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日报,是于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办的报纸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日报是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诞生的《热血日报》。

2、《申报》的创办:1872年上海(英国商人美查)20世纪初,产权和管理

权由中国人收回。

3、《申报》的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

并注重真实性,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

4、《申报》的影响: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

展和壮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