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抗感染免疫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五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五章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结合于某些颗粒载体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 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颗粒载体有红细胞、聚苯乙 烯乳胶颗粒等。若将抗体结合于颗粒载体上检测未知抗原,则称为反向间接凝 集反应。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4)放射免疫测定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 或抗体进行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于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 腺激素及IgE等)的测定。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二、免疫细胞的测定
第二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也称为预防接种。国际上 将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如细菌. 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 素等)统称为疫苗。
第二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1.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常用的有卡介苗,麻疹、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 物,称为沉淀反应。常用的有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对流免疫 电泳。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将已知特异性抗体均匀混合于溶化的琼脂中,浇制成琼脂板,间隔适当的 距离打孔并在孔中加入待测抗原,使抗原向孔周围自由扩散。抗原与琼脂中的 抗体相遇,并在比例合适处结合形成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抗原浓度相关, 可从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原的含量。本法为定量试验,可用于血清中免疫 球蛋白、补体C3及AFP等的测定。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三、万古霉素 类 抗 生 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特点: 1.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肌注刺激性强, 宜静脉给药 2. 抗菌谱:对G+菌作用强大,G-菌无效 3. 抗菌机理: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
4. 临床应用:用于耐药金葡菌和G+菌所致 严重感染(其他药物无效或 过敏时) 5. 毒性大: 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 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等 变态反应——抗组胺药 + 皮质激素 血栓性静脉炎 注意:禁与有耳毒性和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高 效利尿药合用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临床应用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
过敏的患者; 2.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白喉带菌者——首选
3. 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
菌病、梅毒等的治疗
(三)不良反应
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 伪膜性肠炎: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相比)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 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结(三)
13. 万古霉素类对 G+菌作用强大,对 G-菌无效 14. 万古霉素类的抗菌机理: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15. 万古霉素类禁与 氨基苷类、高效利尿药 合用

药理学 35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药理学 35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引起哪些代谢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4.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
20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2)蛋白质代谢 protein metabolism
(3)脂肪代谢 lipid metabolism
(4)水和电解质代谢 water and salt metabolism
9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临床应用】
2.免疫相关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
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
多发性皮肌炎
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肾病
综合症,以及异体器官移植等,一 般采用综合疗法。 对多发性皮肌炎,糖皮质激素
红斑狼疮-上肢红斑
为首选药。
10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临床应用】
(2)过敏性疾病:荨麻疹。
一、促皮质激素:ACTH 应 用: 1. 防皮质功能不全。 2. 诊断腺垂体一皮质功能 水平 皮质激素抑制药 米托坦:Mitotane 能选择性作用于束状带 及网状带,使其萎缩、坏死 用于不可切除的皮质癌、 复发癌及术后的辅助治疗
19
复 习 题
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
2.简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理。
少——生长停滞、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 淋巴组织萎缩及创口愈合延迟等。 长期治疗,须合用蛋白质同化类激素以平衡 蛋白质代谢。
23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3)对脂肪代谢: 促进皮下脂肪重新分解, 脂肪重新分布在面部、胸部、 背部、臀部等——“向心性肥胖”, 四肢消瘦.
(4)水盐代谢--类似醛固酮作用(弱) 保钠排钾。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水重吸 收---利尿 减少小肠和肾小管对钙重吸收—骨质脱钙 24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激素类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激素类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
基本结构:甾体(Steroids) 维持生理功能必需基团 C3的酮基 C4-5的双键
C20的羰基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GCs)
分类(了解) 体内过程(熟悉)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掌握/熟悉) 临床应用(掌握) 不良反应(掌握) 禁忌证(掌握) 用法与疗程(掌握)
性激素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具有甾体母核 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
2.分泌调节
下丘脑- 垂体前叶- 肾上腺皮质轴 醛固酮还受RAS的调节 GCs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
每日上午8~10时分泌高峰 午夜12时为低潮 由ACTH昼夜节律所引起。
Question 了解其节律性对制订GCs的给 药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
【分类】
按来源 ������ 天然: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 人工合成: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 龙) 地塞米松、曲安西龙、倍他米松、 氟轻松等 按t1/2 短效t1/2 <12h :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效t1/2 12~36h :泼尼松龙、甲泼尼松 长效t1/2 >36h :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P349表中分类??
【临床应用】
1、严重感染或炎症 2、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3、休克
4、血液病 5、局部应用 6、替代疗法
1. 严重感染或炎症 ⑴严重的急性感染 中毒性感染或同时伴有休克
适应症----细菌感染
如:中毒性菌痢,暴发流脑、败血症 结核性脑、胸及腹膜炎,胸包炎等
目的: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及过敏性疾病
⑴自身免疫性疾病 适应证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肾病综合征等
一般作为辅助用药 注意 多发性皮肌炎--首选GCs 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停药后易复发 不宜单用 ⑵对过敏性疾病 目的: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炎症 过程。 注意: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停药后易复发 仅为次选。

药理学习题二十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药理学习题二十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药理学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章节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炎抗免疫抗内毒素抗休克2、肝功能严重障碍者,不宜选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的松泼尼松3、糖皮质激素类的长效类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类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抗炎作用强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小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一旦突然停药可出现皮质功能症状,这是由于此药反馈性地抑制,使分泌减少,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之故。

减退脑垂体前叶 ACTH5、糖皮质激素每天分泌的高峰在_____________,长期用药的最佳给药时间是_____________,最好采用________疗法。

为防止长期用药引起的皮质功能减退,停药前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8~10点早晨8~10点隔日逐渐停药停药前3~5天注射ACTH6、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炎不抗菌抑制免疫反应7、抑制器官急性排斥危象时,可采用氢化可的松_____________疗法,其疗程不超过_____________天。

大剂量冲击 3~58、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抗炎;抗毒;抗免疫和抗休克9、糖皮质激素诱发或加重溃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当其用于严重感染时应注意合用 _________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抑制胃粘液分泌;足量有效的抗菌药10、具有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的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 素类药物
(五). 抗休克作用
• 作用机制
1 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2 抑制炎性因子产生,降低血管对缩血管物 质敏感性—扩管,改善微循环;
3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的 形成; MDF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 少,内脏血管收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 素类药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 素类药物
•课间休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 素类药物
四、临床应用
1 替代疗法:
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肾上腺危象) 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肾上腺次全切除
2 严重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合用足量抗生 素)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四章肾上腺皮质激 素类药物
六、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皮质激素超生理作用的 异常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
(2)消化系统并发症
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弱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3)诱发或加重感染
免疫抑制作用,结核病患者并用抗结核药
PPT文档演模板
的合成; 减少LC中RNA聚合酶活力和ATP的生成。
3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T、B淋巴细胞); 4 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转录调节因子)活性(减少
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NF-KB过度激活可导致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生成,与移植排 斥反应、炎症等疾病密切相关
• 抗过敏作用机制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5-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35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010

35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010

糖皮质激素(GCS)基本作用模式 CBG:皮质激素转运球蛋白;S:糖皮质激素 ;R:糖皮质激素受体;R*:激活的糖皮质激素受体; HSP:热休克蛋白;IP:免疫亲和素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3. 抗免疫作用:
–作用于免疫过程中多个环节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 –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特点:
–抑制巨噬细胞处理,吞噬抗原 –抑制免疫母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 –破坏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并使淋巴细胞移行至血管 外、血液中LC↓。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神经系统
兴奋性↑:焦虑、抑郁、躁狂,↓致癫痫阈值,诱导发作
消化系统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骨骼、肌肉系统 抑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数量、且功能↑; ↓Ca2+的 诱发或加重溃疡
吸收,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分解。
生长发育 生长迟缓等。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临床应用】
1. 替代疗法: 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次全术后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 严重急性感染:
③ ↑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不能中和毒素,↓内 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第二 节 糖皮质激素
5 .其他功能系统的作用
退热作用 – 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 – 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血液系统 RBC Hb ↑pt ↑纤维蛋白原的浓度 N↑(但功能↓)
L↓、M、E↓
心血管系统 儿茶酚、ATⅡ敏感性↑ AS
长期大量用可致水钠潴留;
抗VD的作用,降低钙的吸收,促进排泄, 导致低钙、低磷、脱钙。 ⑤.核酸代谢: GS对各种代谢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核酸代谢实现的。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⑥.对抗应激环境和恶性刺激的适应作用: 糖皮质激素是维持心血管、免疫、内分神经系统正常功

药理学第35章整理

药理学第35章整理

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激素的总称,包括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依次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3层。

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主要合成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等盐皮质激素束状带约占78%,主要合成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网状带约占7%,主要合成性激素类。

【化学机构与构效关系】第一节糖皮质激素【体内过程】1.注射、口服均可吸收。

2.氢化可的松进入血液后,90%以上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其中约80%与皮质激素运载蛋白(CBG)结合,10%与白蛋白结合,结合后不易进入细胞,因此无生物活性;具有活性的游离型约占10%。

CBG在肝中合成,雌激素对其合成具促进作用。

3.妊娠过程或用雌激素治疗的患者雌激素水平增加,血中CBG浓度增高,游离型氢化可的松减少,可反馈性地引起ACTH释放增加,可使游离型激素达到正常水平。

4.肝、肾病患者CBG水平减少,游离型激素增多。

5.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代谢转化,首先是第4位碳(C4)与第5位碳(C5)的双键被加氢还原;随之第3位碳原子(C3)上的酮基由羟基取代,进而羟基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由尿中排出。

6.可的松与泼尼松等第11位碳原子(C11)上的氧在肝中转化为羟基,生成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方有活性,因此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只宜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7.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利福平等肝药酶诱导剂与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用时,则加快其分解,故须增加后者的用量。

8.氢化可的松生物学半衰期比血浆半衰期长。

9.大剂量或肝、肾功能不全者t1/2延长10.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肝灭活皮质激素加速,t1/2缩短。

【药理作用及机制】1.对代谢的影响(1)糖代谢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机制: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③减慢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有利于丙酮酸和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在肝脏和肾脏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

(2)蛋白质代谢加速胸腺、肌肉、骨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尿中氮的排泄,造成负氮平衡。

35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5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教材精要了解糖皮质激素类药、盐皮质激素类药和促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的构效关系和药物分类。

重点应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和给药方法。

了解盐皮质激素类药和促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的主要特点和临床用途。

(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1.药理作用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肌糖原含量和升高血糖;加速胸腺、肌肉、骨骼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促进皮下脂肪分解,改变脂肪的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有轻度的保钠排钾的作用,有利尿作用,长期应用可致骨质脱钙;强大的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抗休克作用,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其它作用:如退热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提高中枢的兴奋性.2,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包括:严重急性感染、抗炎治疗和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性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抗休克治疗,如感染中毒性休克,须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待微循环改善、脱离休克状态时停用,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之后使用,停药则在撤去抗菌药物之前;血液病:多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等的治疗,局部应用对湿疹、肛门搔痒、接触性皮炎、牛皮癣都有疗效,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诱发或加重感染,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反跳现象。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三十五章糖皮激素ppt课件

三十五章糖皮激素ppt课件

2024/7/9
50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器官排斥反应,对异体移植的器官手术后所产生的免疫 排斥反应,可以用糖皮质激素预防。
2024/7/9
27
2.3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炎作用
在炎症早期,能增高血管的紧张性、 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从而减轻渗出和水肿,改善红肿热痛
在炎症晚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 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 胶原蛋白、黏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 增生,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 遗症
2024/7/9
25
2.3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及机制
对代谢的影响 1.4、 对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弱的盐皮质激素作用,潴钠排钾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拮抗利尿激素作用,减少肾 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利尿作用
减少对钙的吸收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长期 使用造成骨质脱钙
2024/7/9
26
2.3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及机制
激素(Hormone,荷尔蒙) 由内分泌 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进入血液系统 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 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
2024/7/9
2024/7/9
5
6 1 概述:肾上腺皮质激素
2024/7/9
2024/7/9
6
7 1 概述:肾上腺皮质激素
2024/7/9
2024/7/9
因 组
泼尼松龙直接溶解于细胞膜,影响线粒体的

氧化磷酸化偶联解离

细胞质受体的受体外成分介导的信号通路
细胞外的HSP90参与激活某些信号通路产生 快速效应
2024/7/9
34
35 2.3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及机制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40
【用法及疗程】
2.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节律给药 ACTH昼夜节律—8AM~10AM,分泌高峰,12PM低潮
分泌高峰给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性影响较小
撤去或停用GCs:
①维持量已减至正常基础需要量(如泼尼松每日5~7.5mg),且经长期 观察,病情确已稳定不再活动者;
②伴有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 ③治疗效果差,不宜再用GCs,需改药者。
4
C3酮基,C4-5双键,C20羰基
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
甾核
5
糖皮质激素:C17-OH,C11=O或-OH 盐皮质激素:C17无-OH C11无=O或有O与C18相连
【构效关系】
人工合成的皮质激素:
①C1=C2 (泼尼松,泼尼松龙),或C6引入-CH3(6 甲基泼尼松)抗炎作用↑,水盐代谢作用↓

治疗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43
第三节

促皮质激素及抑制药
促皮质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 激素而发挥作用,故肾上腺皮质功能已经丧
失者无效;显效慢。
用于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辅助诊断 防肾上腺皮质萎缩
44
皮质激素抑制药

米托坦:选择性地损伤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和束状带 的正常和瘤细胞,用于无法切除的皮质癌,切除复 发癌及皮质癌术后辅助治疗。
39
【用法及疗程】
2.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节律给药
适用:结缔组织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用法:泼尼松口服,开始每日10~30mg,一日3次,获得临 床疗效后,逐渐减量,每3~5天减量1次,每次按 20%左右递减,直到最小维持量(比生理上分泌的 GCs量稍高) 维持量用法:①每日晨给药法 即每晨7~8时1次给药,用短 效GCs,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②隔晨给药法,即 每隔一日,早晨7~8时给药1次,用中效GCs。

第35章 抗生素 青霉素类

第35章  抗生素 青霉素类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 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
泄,90%经肾小管分泌;
延长青霉素作用
• 合用丙磺舒
• 采用难溶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 苄星青霉素
轻症/预防
【抗菌作用】
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 特点
(1)呋苄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比羧苄西林强6~10倍。 (2)阿洛西林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作用。 (3)美洛西林对肠杆菌作用则比阿洛西林更强。 (4)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对各种厌氧菌有效。

用途
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耐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尤其是铜 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
合成细胞壁的细菌作用强,对已合成的细胞壁, 处于静止期者作用弱,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
(2)对G+菌的作用强:细胞壁结构特点(粘
肽和肽聚糖)。
(3)对人体毒性小:哺乳动物和真菌无细胞
壁结构,故对人类毒性小,对真菌感染无效。
5.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一)产生水解酶 : -内酰胺酶, G+菌能产生大量
2、作用机制
粘肽
粘肽合成酶 (青霉素结合蛋白)
三维网状结 构
细胞壁
-内酰胺 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PBPs→ 转肽酶→交叉联接→胞壁缺损 ⊕ 自溶酶
死亡
3、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
(1)第一道穿透屏障
(2)第二道酶水解屏障
(3)与PBPs结合的亲和力
4.作用特点 (1)为繁殖期杀菌剂: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

免疫学部分

免疫学部分

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对机体()A.有利B.有害C.有利也有害D.无利也无害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英国JennerD.德国Koch3.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日本D.英国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第二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是构成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A.个体差异B.同源性C.组织相溶性D.异物性2.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A.抗原的分子量和化学结构B.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C.抗原的免疫反应性D.抗原的异物性3.抗原的反应性是指()的性能。

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B.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结合的性能C.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D.与相应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4.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A.抗原决定基 .B半抗原 C.共同抗原 D.异嗜性抗原5.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6.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 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7.异嗜性抗原是一种()A.共同抗原B.自身抗原C.半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8.对人体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自身移植的皮肤 B异体移植的皮肤 C自身释放的晶体蛋白 D动物的免疫血清二、简答题:1.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一、单项选择题1.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 .VH和VL区B .CH3区C .CH1区 D. CH2区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A C. IgM D. IgE3.天然的ABO血型抗体是()A. IgGB. IgA C .IgM D .IgE4.人体最早合成IgM的时间是()A.胎儿早期B.胎儿晚期 .C出生1个月 D.出生3个月5.IgM的抗原结合价理论上应为()A.二价B.四价C.五价D.十价6.各种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B.具有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C.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D.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吞噬作用7.宫内感染时,胎血中含量升高的是()A. IgGB. IgAC. IgMD.IgE8.决定Ig类别的抗原决定基存在于Ig分子的()A.轻链恒定区B.轻链可变区C.重链恒定区D.重链可变区9.SIgA的抗原结合价为()A.一价B.二价C.四价D.八价10.下列备选答案中,错误的是()A.IgE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B.IgE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C.IgE有CH4区D.Ig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11.关于IgM描述,错误的是()A.IgM有CH4区B.IgM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C.IgM的半衰期比IgG长D.IgM具有补体C1q结合点1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 D .浆细胞13.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A.IgA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G类抗体D.IgD类抗体14.来自母体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Rh抗体是()A.IgM类抗体B.IgA类抗体C.IgE类抗体D.IgG类抗体 E IgM可介导ADCC作用二、简答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十五章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三十五章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肾移植病人的麻醉特点; 2、了解肾移植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 3、熟悉肾移植病人围术期麻醉处理原则; 4、了解肝移植病人的麻醉处理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肾移植手术麻醉处理的原则;难点是肾移植 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 教具: 投影仪或多媒体
第一节 肾移植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 1、 循环变化 2、 循环系统 3、 电解质改变 4、 其他系统变化 第二节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2、麻醉方法选择; 4、术中监测
继续
4、控制感染:慢性肾衰病人容易出现感染。除所有接触病人 的用具、操作要求严格无 细长外,需用抗生素时,要选用对肾 功能影响最小的药物。 5、输血:术前 1~3个月,可进行少量多次输血,能改善肾移 植的效果,其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术前给受者输血可以提高氧携 带能力,有助于改善移植骨的存活。 6、治疗并发症:麻醉医师和手术者在术前应根据病人具体情 况,积极治疗并发症,纠正病人各种生理、生化的改变和功能紊 乱,使病人情况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来施行手术。 7、保护动静脉瘘:测血压袖套及静脉通道均应置于非动静 脉瘘一侧的上肢。术前宜留置导尿管,保留2~3天。
继续
2、纠正水、钠平衡失调:严重肾功能障碍使水与钠的调节 功能丧失,只得依靠摄水量来调整。稍有增减,便发生水肿或 脱水。若每日尿钠大于60mmol/L,并已控制血压和水肿,可酌 情补给含钠液体。病人血钠过高,则由于脱水所致。有高血压、 水肿和稀释性低钠时,应严格限制入水量。
继续
3、透析:透析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 疗法。通过血液净化,血液中能通过半透膜微孔的物质(如电 解质、尿素、肌苷和水分)由血液一侧向透析液一侧移动,人 体需要补充的物质(如葡萄糖、钙、碱性基团等)由透析液一 侧向血液一侧移动。这样可以纠正水代谢障碍、酸碱平衡、排 泄代谢废物和体内过多水分。同时透析也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方 法。肾移植前24小时一般需透析一次。透析目标是:血钾降到 5mmol/L以下,尿素氮 降至 7mmol/L,血清肌苷降到 133umlo/L以下。还要了解透析前后体重的变化,计算其差数 对指导术中轮流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通过抗 体实现的。
抗体在机体内作用:
中和作用、生长抑制 作用、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免疫溶解作用以及ADCC。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主要是 细胞毒性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依法 迟发型变态反应)。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动物机体抵抗病原体 感染的能力。
根据病原不同分为: 1.抗细菌免疫 2.抗病毒免疫 3.抗真菌免疫 4.抗寄生虫免疫
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屏障结构 2.组织和体液中的
抗微生物物质 3.吞噬细胞 4.自然杀伤细胞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力强弱受动物种属、年龄、 营养状况及内分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 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干扰素作用机理
三、NK细胞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 其杀伤效应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杀伤介质(如穿 孔素/IFN-γ)介导。
病毒感染早期——通过自然杀伤控制感染。
产生特异性抗体后——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NK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和胞内病原感染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吞噬细胞
分为两大类: 1.小吞噬细胞 ——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4)通过抗原伪装或变异或分泌蛋白酶降解免 疫球蛋白,或通过脂多糖、外膜蛋白、荚 膜及S层作用等方式逃避机体免疫应答。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 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可溶 性蛋白。
内毒素:是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细菌死 亡破裂或人工裂解菌体后释放出来 的。
4.防御素
亦称抗菌肽或肽抗生素。为一种多肽, 广泛分布于机体。其主要作用于病原微生 物细胞膜,使病原微生物不宜对其产生抗 性,并具有广谱性。
(五)干扰素
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或受干扰素诱生 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合成的一类糖蛋白。
其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 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合成,使细胞获 得抗病毒能力。此外,还有抑制体内寄生 虫增殖和肿瘤的作用。
2.溶菌酶
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存在于血清、 泪液、唾液及乳汁等分泌液中。中性粒细 胞和巨噬细胞含有丰富的溶菌酶。
作用机理: 对G+——主要作用于G+细胞壁的肽聚糖。 对G- ——需经过抗体和补体作用,改变其
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才能发挥溶 菌作用。
3.乙型溶素
由血小板释放的一种碱性多肽,主要作 用于G+细胞。是血清中对热稳定的非特异 性杀菌物质。
2.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
肺、肝的巨噬细胞以及神经系统内小胶质 细胞。
(一)吞噬过程
1.趋化作用 2.识别与调理作用 3.吞入与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趋化作用:
指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再趋 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
趋化因子——主要有补体活化因子片段 C3a、 C5a、C567等。此外, 还有细菌性趋化因子、白细 胞游出素等。
抗感染免疫能使机体抵御、清除病原体 和有害物质,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 衡。
第一节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一、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4.血睾屏障 5.血胸屏障
(一)皮肤和黏膜
1.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2.局部分泌液作用


3.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2.3超链接
(二)血脑屏障
2.识别和调理作用
识别:吞噬细胞接触颗粒性物质,通过辨 别其表面特征而进行选择性的吞噬。
调理:病原菌经新鲜血清或含特异性抗体的 血清处理后,易被细胞吞噬,称为调理。
使细菌易被吞噬的物质称调理素,包括 IgG类特异性抗体和补体讲解片段C3b。
3.吞入与脱颗粒
吞入:经调理的病原与吞噬细胞接触后,后 者伸出伪足,接触部细胞膜内陷,将 病原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脱颗粒:吞噬体移至细胞中心,溶酶体颗粒靠 拢并与之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将含 溶菌酶、乳铁蛋白等的内容物倾于吞 噬体内,从而杀灭和消化细菌,这种现 象称为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非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A.酸性PH值:由糖酵解产生乳酸是吞噬
小体内PF值降至3.5~4.0. B.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C.乳铁蛋白:螯合细菌生长所需铁。 (2)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通过氧化酶作用,使氧分子活化成活性 氧或氧化物,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或通过 髓过氧化物酶和卤化物协同作用熄灭微 生物。
血脑屏障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 的重要防卫结构。
血脑屏障是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 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构成。这些组织 结构致密,能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 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
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由血液进入 脑组织和脑脊液
(三)血胎屏障
胎盘屏障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一种防卫 结构,能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通过。
第三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一、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1.侵袭力
定殖 繁殖扩散 抗吞噬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2.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吞噬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1)借助荚膜及类加膜物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 噬杀伤。
(2)通过细菌胞壁特殊结构抵抗吞噬细胞的吞 噬作用。
(3)通过分泌毒素和蛋白酶等物质,一直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或杀伤吞噬细胞。
(二)吞噬作用的后果
不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有些 不能被杀灭,甚至可在其内存 活繁殖,这种细菌不能被杀灭 的现象称为不完全吞噬。
完全吞噬:彻底杀灭细菌的称为完全吞噬。
(注:吞噬现象可造成机体损伤。)
第二节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获得性免疫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其关键作 用,强于先天免疫。
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微生物。
在妊娠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由母体感染胎 儿称垂直感染。(禽类经卵传给下一代)
垂直感染与妊娠期有关,多数为病毒所致, 细菌感染常常因胎盘炎而导致胎儿感染,如布 氏杆菌。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补体激活后,产生多种免疫学效应,发 挥杀菌、溶菌、灭活病毒和溶解靶细胞等 功能。
在抗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发挥作用 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