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时期为何被誉为青花的黄金时期

合集下载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成为瓷器主流的时代是宋代。

以下将从不同年代和用途的角度,详细探讨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和功能。

1. 唐代青花瓷唐代青花瓷是青花瓷发展的起源,但相对来说较少见。

这是因为在唐代,瓷器主要以白色、黑色和绿色为主,其中以白瓷最为流行。

然而,唐代青花瓷的出现仍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例如,在唐代的唐觉青花瓷中,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典型唐代特征的花纹和图案,如牡丹花、云纹等。

唐代青花瓷虽然没有像宋代那样扬名天下,但为后世的青花瓷奠定了基础。

2. 宋代青花瓷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青花瓷最为兴盛的时期。

宋代青花瓷以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蓝色颜料大量使用,因此得名“青花瓷”。

宋代青花瓷的特点是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发色艳丽。

青花瓷器制作精细,图案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具象的植物、动物等。

宋代青花瓷器主要用于宫廷和上层社会,作为奉宫、贡品或收藏品使用,体现了宋朝的尊贵和文化底蕴。

3.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特点是颜色鲜艳大胆,图案复杂多样。

元代青花瓷在装饰手法上更加精细,线条流畅,纹饰丰富,装饰着宫廷、贵族等权贵阶层所钟爱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莲花等。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花瓷的釉质更为厚重、光亮,造型也更加丰满、大气。

元代青花瓷的流行不仅推动了青花瓷的发展,还对早期的日本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明代青花瓷明代是青花瓷的重要时期,此时青花瓷的制作进一步发展,风格多样。

明代青花瓷釉色较为纯正,蓝彩发色浓郁。

明代青花瓷的图案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宗教、纪念等意义的图案。

明代青花瓷器的市场需求也趋于扩大,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家庭的日常器皿。

5. 清代青花瓷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青花瓷制作的较为成熟时期之一。

清代青花瓷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所创新,其装饰手法更加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线条更为流畅,加上釉质的改进,使青花瓷器更加光亮。

元明清三代瓷器的关系及重要性

元明清三代瓷器的关系及重要性

引言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绘瓷,它是在做好成器的素坯上,用以一种钻的氧化金属物质为着色剂调水而成的画料,并绘上花纹,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1300°C左右)烧成和胎釉融合,其表面釉料融化成无色透明的玻璃质,里面氧化钻发色强烈而稳定,呈色为青蓝色,加之青色釉下纹饰,成就了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青花瓷能够流传久远,一方面作为物质文化,承载艺术文明的经典记忆另一方面,青花瓷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白底蓝花,清新明快、素净典雅,给人一种端庄隽秀之感。

元明清是我国青花瓷发展的繁荣时期,本文阐述了每个朝代青花瓷的特点,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元代青花元代青花题材众多,纹饰丰富,取材广泛,色彩鲜艳,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等,早期的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由于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戏剧故事及人物题材的作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青花人物图器物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鬼谷下山”青花罐、“昭君出塞”罐、“三顾茅庐”图罐、“西厢记”人物图罐、“尉迟恭救主”图罐等。

画面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用山石芭蕉、松竹梅兰、大片云点缀,如果将这些画面展开,每一幅都是非常完美的艺术画卷。

元青花瓷的造型多为模制,所以八方瓶、六方瓶、扁瓶特别多。

且大多造型硕大,较大的器物纹饰装饰层数非常之多。

受波斯国家的影响,这些纹饰不仅多,而且琐碎,一般都把元青花中纹饰层次丰富的称为“至正型”青花。

当时的匠师们在烧制青花的基础上,利用钴蓝进行器物绘饰,这种钴蓝色料主要是从波斯输入的,很能代表元代文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与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元朝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开展海外贸易,对瓷器的外销非常重视。

元青花瓷的外销主要是在四个地区,即北非与西亚、东非及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和日本。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宋代登上了第一座高峰,所有的陶瓷体系都是各领风骚。

但元青花的出现与骤然兴起,改变了宋代所建立的含蓄的美学观,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特点,与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情趣也不无联系。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定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

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

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

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

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

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

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永宣时期为何被誉为青花的黄金时期

永宣时期为何被誉为青花的黄金时期
海外影响及海外需要 的结果 。 永宣时期青花瓷 的纹饰特 点也很鲜 明 ,纹饰大致可 以分 为植物纹 、 动物纹以及人物纹 , 永宣青花瓷上最常见 的纹饰 即 则主要 以龙凤纹为主 , 还有瑞兽以及与花卉搭配的花鸟类 纹 , 还有不 多见 的狮子和海兽纹 。但是 由于进 口青料 的晕散不适
除 了传 统的盘 、 碗、 罐、 缸、 梅瓶 、 玉 壶春瓶 、 高 足碗 、 灯、 炉 以 外, 另外 又出现 了压手杯 、 抱月瓶 、 天球 瓶 、 长颈方 口折壶 、 花
都是十分优秀 的,接下来我将从各个角 度来 剖析为 永宣时 期 的青花如此优秀 。

浇、 仰钟式碗 、 八角烛 台、 筒形花座等新的样式 , 其 中很 多事受
以命令工匠按照此类风格烧制青花瓷器 , 一 部分 留作御用 , 一
部分销往海外 。所以在永宣时期 , 青花 瓷器在追求形式变化 ,
绘 的原料 。明代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 : 明初 , 特 呈现丰 富多彩的式样美感 以及花纹装饰表现 ,都蕴含 了一种 浓郁 的伊斯兰文化韵味。 从最初的唐代巩义窑黄冶窑厂创烧蓝彩成功 ,原始青 花 初现 , 元代成熟青 花的惊艳天下 , 到宣德青 花的辉煌 时代 , 几

官窑 的兴 盛
元朝被 明朝所取代 , 洪武时期官窑兴起 , 由于朱元 璋在明
代初期各项治 国策略 的有力执行 使永乐 、 宣德两个时期的国 植 物类纹饰 , 主要作为主题纹饰使用 , 兼 以辅助纹饰 。动物纹 力 十分强盛 , 出现 了“ 吏称其职 , 政得其 平 , 纲纪修 明 , 仓庾 充
煌。
地 区, 这些地区伊斯 兰文化特别浓郁。 在郑和带回来 的各种金
银器 以及铜器 中, 其 中的很 多伊斯 兰风格很受帝 王的喜爱 , 所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

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

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 关于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

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

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

很可能产于巩县窑。

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

艺术陶瓷的制作与鉴赏

艺术陶瓷的制作与鉴赏

艺术陶瓷的制作与鉴赏论文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3姓名:刘书婷学号:20133610219水墨青花摘要:青花瓷的制作起源和中国的水墨艺术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

青花瓷看似简单,却有着其极丰富的表现力。

它将这种独特的中华魅力巧妙地进行运用延伸,成就了一个民族的经典。

青花瓷纹饰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优美,富有情趣。

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延伸。

关键词:青花瓷纹饰特征手法绘图文人墨客为之书写出芳华,丹青妙手为之留下光彩,青花,以其迷人的魅力,与中华文明紧紧相连。

在众陶瓷之中一枝独秀,是人类文明中的灿烂瑰宝,“国瓷”,当之无愧。

青花纹饰是青花瓷上最灿烂的部分。

青花纹饰或体现异域风情,或充满宗教,皇权色彩,或渗透着传统、民俗、诗歌意境,形式多样,取材广泛。

“浓妆淡抹总相宜”,不管是繁密雍容的官窑,亦或是精简雅致的民窑,青花之美均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元青花纹饰青花瓷是陶瓷史上最灿烂的篇章之一,而元代正是它迈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典型元青花的纹饰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镜素雅。

纹饰丰富多彩,题材涉猎广泛,描绘的细腻入微,线条稳定,富有立体感。

(一).带有浓厚的异域特色元青花多有向西亚各国销售,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工匠们借此吸收了外来艺术的精华,因此一部分的元青花的纹饰多呈现出异域的特点与风情。

在构图上采取了一种“密不透风”的布局手法。

蓝色花纹常常密布于器物表面,层次繁多,一般都有五、六层,但密而不乱,主次分明,构图对称,层次清晰,浑然一体,丝毫未给人以琐碎和堆砌之感。

这些装饰纹样层层密布、装饰技巧精细繁丽的元青花散发出求奢慕华的贵族气和浓郁的异域气息,并与中、西亚穆斯林地区的审美习惯相契合。

(二)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佛教自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土后,很快融入了中国社会,其内涵与艺术形式波及社会各阶段,并经久不衰。

元青花纹饰更是佛光溢彩,出现了大量的杂宝纹。

浅谈青花瓷的历史以及影响

浅谈青花瓷的历史以及影响

浅谈青花瓷的历史以及影响作者:梁接阳吴小燕来源:《景德镇陶瓷》2016年第04期陶瓷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就青花瓷而言,通过用毛笔蘸取天然钴料进行描绘装饰,然后加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制而成,充分展现出一种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韵味。

青花瓷,一个国家的标签,一个民族的荣耀。

青花瓷的产生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素瓷向彩绘瓷过渡,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国文化深厚积淀的证明。

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的雏形就渐渐形成了,元青花是成熟期,清康熙是高潮,现如今,青花瓷的地位只增无减,依然屹立在陶瓷工艺的顶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氧化钴烧制出来呈蓝色,加上透白坯底,犹如玉般优雅,得名“青花瓷”。

中国青花瓷器,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品之一。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许多国家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青花瓷器自从在中国元代创烧后,后来流传到朝鲜。

明代宣德、景泰年间,中国曾三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皇帝。

朝鲜皇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视若珍宝,又令建立官窑仿造。

此后,不仅皇室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从造型、青花纹饰及勾勒、渲染方法来看,主要取法于明代青花,其风格与明宣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

日本的青花瓷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瓷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

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日本陶艺家五良大甫对日本制瓷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于明正德年间(1510~1511)随日本的僧人了庵、桂悟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

青花瓷文化

青花瓷文化

青花瓷文化来源:作者:点击数:15青花瓷文化青花瓷文化,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

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

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

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青花瓷文化-文化简介青花瓷服裝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青花瓷是应用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清代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

清代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因为质量文超,且有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除多次在国内获全奖外,还在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和波兰兹南连获3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明初特别是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则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嘉靖后以发色蓝中泛紫蓝的“回青料”为主。

青花瓷明代时,景德镇和各地民窑生产了大量青花瓷器。

图案纹饰突破了历来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学院:电气学院班级:电气12-18姓名:王通学号:311208001825日期:2013/10/24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论文摘要: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

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

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中晚明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中国瓷器青花瓷苏麻离青永宣青花工艺品文物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人们认识了解了青花瓷,听到了爱情的缠绵和凄婉,见到了雨打芭蕉的丽色江南,看到了农家姑娘小家碧玉楚楚动人,也让青花瓷多了一分神秘感。

明代永宣青花瓷大气磅礴,有些官窑大器更有一股无法仿造的霸气。

可以说永宣青花是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其优秀的典型器具有高山大川似的震撼力。

而且目前元代青花在拍卖市场上的价位高不可攀。

主要就是缘于其年代久远,存世稀少,以及著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石破天惊。

永宣青花美得大气磅礴,万马奔腾。

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当仁不让。

青花瓷滥觞于唐宋,成熟于元朝。

而永宣的青花则登峰造极,如日中天。

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事实上,科技越进步,手工业就越落后,因此,现代或将来的科学技术再高超,也复制不出永宣青花的那分厚重和美艳。

永乐皇帝朱棣是个干大事的人,很有霸气。

他将建文帝赶下台后,亲率铁军平定天下,拓展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使当时的中国与西南亚和非洲建立加强了联系,并带回了呈色艳丽的钴料“苏麻离青”;修《永乐大典》,使世界诞生了首部大百科全书。

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青花瓷美得磅礴,与永乐皇帝一样很大气。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元明时期伊斯兰文化对我国青花瓷的影响

元明时期伊斯兰文化对我国青花瓷的影响

第4卷第8期201年8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4Nc.8Aua,201[文章编号]104—5856(2019)08—018—03元明时期伊斯兰文化对我国青花瓷的影响张美霞(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伊斯兰文化与元明时期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我国青花壳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文章分析了伊斯兰文化对元明时期青花壳器的纹饰、青料运用、纹饰造型等的影响,以期对进一步研究伊斯兰文化与我]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花壳;伊斯兰文化;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 dei:1.3969/j.issn.104-5856.201.28.237元朝入主中原前就与西域各国有贸易往来,之后更是重视对外贸易,设立了多个市舶司,为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外贸领域的迅速发展,手工业产品的需求量陡增,促进了元朝手工业领域的迅速发展,元代瓷器因此也应运而生。

到了明初,社会安定,促进了瓷器等手工业品的发展。

永乐和宣德年间瓷器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远销海外,一度成为风靡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热门产品。

随着青花瓷器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当时的伊斯兰地区,很多伊斯兰文化因素对当时的青花瓷器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文化对青花瓷装饰纹样的影响(一)对装饰纹样色彩的影响据考证,大部分元代青料均来自伊斯兰地区,特别是波斯克尔曼和阿富汗巴达夫香出产的钻料是当时青花瓷的优质原料。

但由于进口钻料含铁量过高,绘制出的纹饰有流淌性和晕散性的特征,这与元青花多层次密集型的装饰效果有显著差异。

基于此,景德镇陶工们对进口钻料进行了改造和提炼,解决了元青花的瓷器艺术风格和钻料性能之间的矛盾。

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所使用的钻料,大部分是郑和“七下西洋”时引入的。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每到一地便用瓷器和丝绸等货物置换当地的香料、珍珠、宝石、珊瑚等特产。

永宣青花初探

永宣青花初探

永宣青花初探
华健
【期刊名称】《文物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 永乐、宣德青花一直被当成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以至将它们身上的一些窑病如铁锈斑、桔皮文、晕散现象都当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趣味.现在看来这属于爱屋及乌.从纯粹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还只能算是处在成长阶段,只有到……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华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明永宣时期波斯细密画对中国青花瓷纹饰的影响 [J], 史文瑶
2.郑和下西洋对青花瓷发展的贡献研究--以南京出土永宣瓷片为例 [J], 欧阳摩壹;杨明生
3.永乐青花梅瓶1.6亿天价现身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J], 周冉;
4.关于永宣年间景德镇青花瓷缠枝纹比较研究 [J], 卢海勇
5.元朝与永宣时期青花瓷绘画笔法和装饰风格探析 [J], 薛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青花瓷器中的传统名花

明代青花瓷器中的传统名花

明代青花瓷器中的传统名花作者:程晓中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09期明代青花瓷属于青花瓷烧造历史上的繁荣期,它继承了元代的辉煌,把青花瓷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青花瓷不仅器型多有创新,纹饰更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

创烧了大量的极具外来影响、适合外销需求的新器型和新纹饰。

永宣青花瓷是一个青花瓷黄金时期。

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成化青花是所谓“空白期”低潮后的又一个高潮。

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加之枓用“平等青”后以淡雅脱俗的风格著称于世。

终明一代,青花瓷的器型和纹饰都随时代变化而各有不同。

需要细分细究,并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研究表明,明代青花瓷主题纹样有动物、植物、人物、山水、文字等五大类,既有单独咸图也有相互组合构图。

自然界的各种树木、花草与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植物图案是明代瓷器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

花卉是植物图案中的精华。

人们喜欢花,花代表美好。

《说文》解释:“开花,谓之华。

”华意繁盛,花开富贵,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这些词语里花经常出现,以花作为吉祥、祝愿寓意是取了花朵盛开时繁盛的形态。

各种花又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明代青花瓷器花卉巧妙的构图布局1.缠枝纹缠枝纹以各种花草的花朵、果实或叶片为题材,茎蔓以涡旋形或水波形相连。

纹样中曲线或正或反地相切,构成连续的纹饰,向四周或两侧作延伸。

明代缠枝纹,花有正反相背,叶有阴阳转侧,花与叶的形象互相呼应,或绵延曲卷,细腻蔓柔;或婀娜多姿,妩媚娇娆。

姿态生动优美,富有动感(图1)。

明代缠枝纹灵活的构图形式和组合方式不仅有迎合本土文化,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为主题而成的缠枝牡丹纹、象征出世悠闲的菊花为主题的缠枝菊花纹等,还有融合异域文化特色的缠枝西番莲纹。

2折枝花折枝花纹是指由花、叶、茎组成互不相连的纹样。

通常较写实,犹如枝折下的花草。

折枝花纹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丝绸纹样,宋元时期瓷器上开始大量应用,成为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绘画一枝折下的花卉,故名。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录入者:szz | 时间:2012-03-15 09:30:3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63次]永乐、宣德青花瓷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

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

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

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青花带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

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览》记载的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三件不见鸳鸯款。

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

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

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

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

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故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

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虽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

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

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

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

”先生的经验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

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诀,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

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物不一样。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青花瓷的由来

青花瓷的由来

青花瓷的由来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名列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

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在景德镇成熟发展。

明代诗人周晋的一首《咏瓷花》词:“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甚可夸,浮梁瓷器白无瑕,巧借蓝色写青花。

”青花属釉下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后罩以透明釉,在1320度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可分青釉青花、本釉青花和白釉青花。

元明清三代数朝的官、民窑青花瓷各具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色如宝石蓝般鲜艳。

自成化开始,青花瓷变得精巧轻盈,色泽淡雅稳定,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

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在规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数量远远超出了明初洪武至正德时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

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发色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末由于局势动荡,青花瓷的生产也每况愈下,官窑传世品很少见,多是制作粗率的民窑产品。

清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期,以康熙青花最为卓越。

康熙青花质量上乘,呈色翠蓝,浓淡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的美誉。

雍正青花以质地优良、细巧精致而著称,呈色艳丽,但不如康熙时的丰富。

乾隆青花以正蓝为主,色泽明艳稳定,无晕散现象。

因粉彩瓷的逐渐增加,青花瓷自乾隆后期慢慢衰退了。

道光时曾一度复兴,但主要是仿康熙青花瓷,青花呈色浮躁,釉面疏松。

青花瓷的寓意青花瓷在中国是最优良的瓷器之一,也就是良瓷,良瓷在汉语当中的发声和“良知”相近,听一听自己敲出来的青花瓷的声音,意思是入行以后,要时刻不忘记听听自己的良知是否还在。

青花瓷

青花瓷

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青"●青花瓷用途:古时的青花瓷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中多将青花瓷用做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的特殊含义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青花瓷纹饰的题材有哪些牡丹-富贵,鱼-年年有鱼,婴戏纹-热闹喜庆●瓷器装饰风格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与元青花的联系宋人儒雅含蓄,宋瓷就多内蕴、秀美、简洁的作品,而元青花的风格与宋瓷大相径庭。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蒙古族粗犷、尚白尚蓝、波斯工艺装饰繁缛、元曲元青花的装饰特点:器形比较粗犷,釉色蓝白相间,图案复杂,多了人物画……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景德镇陶瓷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

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

多为碗类,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

但传世较少。

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在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陶瓷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

青花美自青花料——浅谈元、明、清青花发色的特点

青花美自青花料——浅谈元、明、清青花发色的特点

美 术 与设 计 ・
大 众 文 艺
青花美 自青花料
浅谈元 、明 、清青花发色的特点
张立 昭 ( 景德 镇 陶瓷 学 院 江 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摘 要 :青花发 色隽逸雅 致 ,这不但与 胎釉细腻 莹润有 关 ,而且 沉 , 有 晕 散 , 带 褐 色 铁锈 斑 。 明 晚 期 以平 等 青 和 石 子 青 混 合使
有 锡光 ,用 于 画瓶 、罐 等大 件器 物 。 二 、空 前 鼎盛 的明 青花
综 上 所述 ,每个 时 代 的青花 都 各 具特 色 ,要深 入研 究 青花 的
官 窑 青 花 :洪 武 朝 ,用 国产 高锰 低 铁 青 料 , 三种 色 调 :钴 发展 , 不仅 要 了解作 品的历 史 ,更 需 要从 工 艺学 的角 度去 反 复钻 料 中有 锰 、铁 等 杂质 ,呈浅 灰色 ,部 分铁 锈斑 深 入胎 骨 ;呈 淡 蓝 研 。如清 前 期 , 出现 大 量仿 制 永宣 青 花的 作 品 ,且仿 制 的重 点主 色 ,发 色 稳 定 ,无 晕散 ,浓 密 处 散布 小杂 质 点 ,表现 出青花 的层 要在 青 花料 呈色 上 ,不 难看 出青料 对 青花 作 品的 影响 ,所 以本文 次 ;淡 色 中有 深 蓝 色 点 ,少 有 晕 散 。永 宣 时 期 由于 海 外 贸 易 开 抓住 元 、 明、清 时 期所 采用 青 花料 不 同这 点 为线 索 ,来探 究 这段 放 ,郑 和 下西 洋 , 带回 高铁 低锰 的苏麻 离 青料 ,呈艳 青 蓝色 ,有 时期 青花 的 发展 ,为我 们进 一 步认 识各 个 时期 青花 瓷 提供 理论 依 晕 散 ,层 次分 明,含 铁 量高 ,线 条纹 理 中有钴 铁 结 晶斑 ,呈 星状 据 ,对 古 陶瓷 鉴定 打下 了基 础 。 点 滴晕 散 ,料 厚 处凝 聚 成 黑青 色 ,藏 青色 或 呈现 金属 色 泽 ,下 凹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阅读附答案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阅读附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宣时期为何被誉为青花的黄金时期摘要: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一笔,素有“国瓷”之称。

青花瓷随着历史的推进越来越精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简称为永宣时期,被誉为青花瓷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烧制的青花被后世大量仿制。

这一时期青花瓷代表了青花史上的最高制作水平,既不同于元朝的豪放,也不同清代的华丽,它体现的是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旨在从材料、造型、纹饰以及异域文化等方面分析永宣时期青花瓷为何备受推崇,成为青花史上的典范。

关键词:永宣时期;青花瓷;材料;造型纹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57-01
这次论文的主题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在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青花瓷的基本知识,青花瓷的烧制是先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器胎上绘画,有的画上蓝色的花纹,底子是白色的,有的则把底子涂成蓝色,衬空出白色的纹样。

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摄氏1300度高温烧成的蓝色釉下彩绘瓷器。

判定青花瓷的最基本的依据就是釉下彩工艺与钴料的使用。

闲言不多讲了,转入正题,明代永宣时期被后人誉为青花瓷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青花无论在器型还是种类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接下来我将从各个角度来剖析为何永宣时期的青花如此优
秀。

一、官窑的兴盛
元朝被明朝所取代,洪武时期官窑兴起,由于朱元璋在明代初期各项治国策略的有力执行,使永乐、宣德两个时期的国力十分强盛,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蒸然有治平之象”的局面,是明代政府有充足的实力来支持发展官窑。

首先,明朝确立了新的官窑制度,取代了元代的制度。

其次,官窑生产越来越标准化,而且出产的瓷器仅供御用,不准流落民间,除了皇室使用外,只能由皇室赐予皇室以外的人。

从洪武到宣德,景德镇官窑在皇室的大力支持下,从最初官窑的设立,到御器厂专门化为皇室生产,都为永乐宣德时代的官窑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匠籍制度的改变,初步提高了手工艺工人的地位和生活条件,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另外,官窑不计成本,务求精美,产量不多,开始为御用垄断,也无形中成就永宣时代青花瓷器的辉煌。

二、苏麻离青的引进
钴料是烧造青花瓷的基本原料之一,是进行瓷器釉下彩绘的原料。

明代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特别是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进口料“苏麻离青”为主;从成化到正德的中期,则以国产料“平等青”为主;嘉靖后以“回青料”为主。

苏麻离青是由郑和下西洋时在伊斯兰地区带回来的,郑和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在这期间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和不仅给世界各国带去了精美的瓷器,同时网罗回各国方物。

对于瓷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从而使青花瓷器在永、宣时期出现了独特的风格。

三、造型多样性与纹饰的鲜明
永宣年间,国家正处于强盛兴旺时期,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瓷器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品种之一,所以这一时期青花的产量、品种、造型十分的多。

就青花的造型而言,除了传统的盘、碗、罐、缸、梅瓶、玉壶春瓶、高足碗、灯、炉以外,另外又出现了压手杯、抱月瓶、天球瓶、长颈方口折壶、花浇、仰钟式碗、八角烛台、筒形花座等新的样式,其中很多事受海外影响及海外需要的结果。

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纹饰特点也很鲜明,纹饰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纹、动物纹以及人物纹,永宣青花瓷上最常见的纹饰即植物类纹饰,主要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兼以辅助纹饰。

动物纹则主要以龙凤纹为主,还有瑞兽以及与花卉搭配的花鸟类纹,还有不多见的狮子和海兽纹。

但是由于进口青料的晕散不适宜人物毛发和脸部特征的精细绘制,所以永乐官窑青花瓷中,带有人物纹的青花瓷数量颇为稀少,仅见有永乐青花胡人乐舞双耳扁瓶和婴戏纹碗。

这些多姿多彩的纹饰让永宣的青花瓷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四、异域文化的影响
正是因为明代明代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对瓷器的需求量极大,而且因为这个时期烧纸的青花瓷器有很多是要送到国外与其交换物品的,所以说在其中融入了浓重的外国因素。

经过历史考证,郑和下西洋去过的地方大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些地区伊斯兰文化特别浓郁。

在郑和带回来的各种金银器以及铜器中,其中的很多伊斯兰风格很受帝王的喜爱,所以命令工匠按照此类风格烧制青花瓷器,一部分留作御用,一部分销往海外。

所以在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在追求形式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式样美感以及花纹装饰表现,都蕴含了一种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韵味。

从最初的唐代巩义窑黄冶窑厂创烧蓝彩成功,原始青花初现,元代成熟青花的惊艳天下,到宣德青花的辉煌时代,几百年的时间,制瓷技术的进步,上层统治者的瓷业政策和特殊喜好以及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永宣青花的成功不是偶然为之,是瓷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