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近代)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近代史课程课件ppt

近代史课程课件ppt
3、结果:破产,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 强的道路 4、管理:封建衙门式,被洋人控制,管理腐败
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有了这些洋玩意就可以富国强兵 了”是洋务派的天真想法,而实际上洋务运动自强不强,求富未富, 其主要原因是(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培养新式人才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 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 生。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 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清末思想家 第一所新式学堂: 严复,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 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 京师同文馆( 1862年,北京) 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 任校长唐国安等。
后期
19世纪 筹划海防 70年代
后期
创办新学堂 京师同文馆;詹天佑、唐国 派遣留学生 安等
江南制造总局
引进西方 的机器
总局内生产大炮的厂房
新式海陆军 19世纪70年代 中期起洋务派开始 筹划海防。到80年 代中期,洋务派初 步建成 北洋、南洋 和福建 三支海军。 清政府还成立了海 军衙门。中国出现 了近代海军。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是在不变更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这必然造成两 者的不能很好结合,故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派遣留学生外交困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个中央代表 + 4个地方代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自强、求富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创建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17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1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46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京师大学堂匾
14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图片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图片

02
政治变革
洋务运动
总结词
清朝政府为应对内忧外患而开展的改革运动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的改革运 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戊戌变法
总结词
清朝政府推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
外交关系的变化
01 不平等外交
中国在近代史时期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导致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劣势地位。
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长期战败和割地赔款,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03 国际地位下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成 为列强的瓜分对象。
06
人物与事件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民族 矛盾日益激化。
历史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共计70年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 计30年。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
科学技术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 国,包括但不限于铁路、电报、电话等,对中国 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 旗,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对中国传统文 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逐渐取代 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促进了文学的普及和大众化。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中国近代史教育课件PPT模板(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教育课件PPT模板(完整版)
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 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动农民自己动 手解决土地问题,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满足无地少地的农民的土地要求。在这条土地革 命路线的指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土地革 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 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 区寻求立足地。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 1920.1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毛泽东 1930.1)
1928年6月 中共六大 1929.6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 1929.9 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都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
中心城市
全三副篇力著量作去,科发展学乡分村析工了作国,际认和为国革内命政治形势阐明了武装斗
势争力、占建据立了革广命大政农村权之和后土,地即革可命以三联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
合理起论来,提包出围了城市中,国封革锁命城要市以,农这村样为革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 命武必装然夺胜取利政。权”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
——革命道路的探索
谢谢大家的聆听!
授课人:XXX
时间:201X年X月
16
1930年 毛泽东总结失败,提出并完善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滚!莫挨老子。
老汪啊,来跟我 一起干掉共产党。
反革命政变
共产党被国民党宣布为非 法,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和 党的领导干部实行捕杀, 许多共产党员叛离组织, 中国共产党人数急剧减少。
中心城市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 级的革命力量聚集在城市,作 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在 全国就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地 位。城市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 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追随。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1. 经济繁荣的初期:民国初期,中国实现了经济 的快速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
详细描述
2. 经济衰落的后期:随着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加剧 ,中国的经济逐渐恶化,经济衰退、通货膨胀、 失业等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结构
总结词: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 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
对未来的启示
01
珍惜和平与发展
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机会,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战争和冲突的威胁,积极维护世界
和平与稳定。
02
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扩大
对外开放。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国家的核
1. 封建社会结构的打破:民国时期, 中国开始打破封建社会结构,废除封 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实行平等原则。
详细描述
2. 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建立:随着西方 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开 始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 组织、教育、医疗等方面。
文化发展
01 02 03 04
总结词: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旧文化交融, 各种思想流派和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历史分期
1840-1864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 结束。
1864-1895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到甲午中日战 争结束。
1895-1912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到辛亥革命爆 发。
历史意义
01
02
03
04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 意识的形成。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 变革。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第二编 近现代教育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教育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朽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封建教育的衰朽 1、官学名存实亡,学风颓废 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3、科举考试流弊百出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龚自珍的教育改革主张 龚自珍是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思想家。第 一,批判封建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第二,“不拘一格降人 才”。 2、魏源的学习西方思想 第一,主张“经世致用”;第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 方思想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内容:“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2、评价 首先,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积极、进步 的教育思想;其次,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再次,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目的(作用):“使无业者有
业,使有业者乐业”。 2、大职业教育主义 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职业学校的教学 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 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 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
三、大学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 成学问家之人格。”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 是对教师的要求。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学制度——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评价: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和办学实践上的一笔十分宝贵 精神财富。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体现着中西
文化杂糅的特点。 历史作用:(1)论证了“西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 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主要是依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派往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造船 技术,去英国学习轮船驾驶技术。
留欧学生将近代中国军舰制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为近代海军教育事 业做出了贡献。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注意:此处的“西政”是有关西方文教制度、工商财政、法律制度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与维新派的“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05 甲午战争与民族 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背景及原因
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积极侵略朝鲜并企图利用朝鲜为 跳板侵略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先后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台湾的战争,并侵占琉球 群岛。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偏袒,使得日本在侵略战争中屡屡 得手,更加助长了其侵略气焰。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社会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 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 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03 太平天国运动与 内外交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面临列强瓜分、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的局面。
社会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朽无能,社会矛 盾尖锐,民众反清情绪高 涨。
革命思想传播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宣 传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 动发展。
革命过程与结果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 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武
汉三镇。
各地响应
战争过程与结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 舰队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浙江 定海,直逼天津。道光帝惊恐求 和,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 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等 地,火烧圆明园。最终签订《天 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战争过程与结果
01
1894年7月25日,日本 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 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 争。

中国近代史(—)ppt

中国近代史(—)ppt
中国近代史(—)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近代史的开端 • 社会变革的历程 • 重要历史事件 • 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 经验教训与启示
01
近代史的开端
西方列强的侵略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与谭嗣同
康有为维新变法
康有为积极推动戊戌变法,主 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提倡君 主立宪,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
化进程。
梁启超宣传革命
梁启超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 革命思想,并倡导“三民主义 ”,对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重
要影响。
谭嗣同为变法献身
谭嗣同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主 张激进变革,甘愿为变法事业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历经 14年,占领南京,后被曾国藩镇压。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官员推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 度,建立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等,是中国现代化的开 端。
林则徐与魏源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在广东期间,积极开展禁烟运动,成功挫败了英国鸦 片贩子的走私活动,并主持编译《四洲志》等书籍,积极开 展对外宣传。
魏源开放思想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编译 《海国图志》等书籍,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
曾国藩、李鸿章与张之洞
曾国藩镇压内乱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_38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_38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呼吁, 颁谕旨令立即停罢科举。
至此,中国历史上历时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最终宣告终结。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 “学而优则仕”教育体系的崩溃, 促使学校教育勃兴。
1905年,为保证现代学制切实执行,开始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 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忠君”和“尊孔”强调维护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了传统 教育的根本特征。
尚公、尚武、尚实 与德育、体育和智育相对应,强调实学和国家 本位
虽然此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忠君”,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思想。
但该宗旨重视德育和体育,培养国民爱国主义,重视知识的应用, 有进步意义。
作为第一个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对以后教育目标的形成产生了 很大影响。
1903年7月,清政府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 蓝本,重新拟定学堂章程。 新的章程包括二十个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 学制”。
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对教学宗旨、课程设置、学 校管理等作了规定。
首先,培养目标做了不同规格的要求,打破了培养官僚的单一目的。
其次,增设人文学科、外语、体操、手工、自然学科等课程, 打破儒家经典独尊地位。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未施 行。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的 学制系统。
壬寅学制由三段七级构成。 由下至上分为三个阶段: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横向上分为三类学校: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
中学、师范、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以贡生、举人 和进士的头衔。 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也比较重视实业和师范教育,女子 教育排除在外。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签订了《辛丑条 约》,矛盾激化。 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维持封建统治,1901年1月推行 “新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ERA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教育活动起源于古代的 “六艺”教育,即礼、乐、射、 御、书、数。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逐渐发展 壮大,从官学、私学,到科举制 度,再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 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 养,强调“仁、义、礼、智、信
ERA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01
总结词:萌芽阶段
02
详细描述: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开始萌芽,主要形式是贵族家庭教育 ,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品德为主,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03
教学方法:以口耳相传和实践经验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师队伍。
04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贵族子弟,平民子弟难以接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总结词:百家争鸣
王阳明与心学教育思想
总结词
心学教育思想以王阳明为代表,主张"心即 理"、"知行合一",强调内在的体验和自我 修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 和全面发展。
详细描述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 认为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只有 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内在的自由和 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 尚道德情操和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 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利益。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思想 ,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04
中国现代教育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PPT课件(带内容)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PPT课件(带内容)

1900年10月 孙中山 惠州起义失败
1901-1911年 清政府实行新政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总理:孙中山
执行部庶务:黄兴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 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 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 历史意义: 1. 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
华北的计划; 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的到来。
1937
1937年8月22日 陕北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提出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抗日救国 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 抗日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从1922年1月香港海 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 的高潮。(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孙中山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国号:中华民国
元年:1912年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革命政权 法典: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法典
1912年---1915年: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两千多年封建帝 制结束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 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张学良、杨 虎城西安事 变,十年内 战结束,国 内和平基本 实现
1936年12月
1937年7月7日

中国近代史概述 ppt课件

中国近代史概述 ppt课件

2020/12/12
14
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划分
•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 1、经济领域(工业化)。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 展。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出现短 暂的春天。
• 2.政治领域(民主化)。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4、1915年——1927年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 革命运动
• (1)政治: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
统一战线;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 治。
•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 主义。
• (3)外交: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3.思想领域(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向西方学习 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
•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 化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
2020/12/12
10
以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划分
• 5、1927年——193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1)政治: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
路;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 (2)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围剿;红军长征;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 (3)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
•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 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2、京师同文馆(07年选择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而
设立的外国语学堂,后增设天文、算学等,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特点:(1)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而不是应对 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而不是要学生去读传统的儒家经典;(3)教学组织形式采用 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地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是洋务学堂的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式教育而冷淡科举制度。
2009年考研真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 教育改革措施是( )
A 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D 书院改学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中国教育史3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伴随着中国国家主 权逐步沦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教育。 无论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如何(传教),教会学校客观上 起到了建立教育新风的作用,如重视女学,重视自然科学教育 等。
2008年考研真题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 学”),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四、“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中学”与“西学”关系问题的讨论始于19世纪60年
代,当时的思想家们对于两者的关系采用“主辅”、“本末”、 “体用”等词来解释。到了90年代,对于两者的关系逐渐定型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一直到1898年张之洞的 《劝学篇》完成后,“中体西用”的思想才最终被概括为完整 的体系。
地位
洋务学堂的特点
外国语(方言) 学堂
军事(武备) 学堂
技术实业学堂
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福州电报学堂 山海关铁路学

洋务学堂的开端, 培养目标: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
中国近代教育的 专门人才,属于提供专门训练的
开端
专科性学校
近代中国海军人 才的摇篮
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
为主,涉及外语、数学、格致、 化学及科学技术等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主要是依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派往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造船 技术,去英国学习轮船驾驶技术。
留欧学生将近代中国军舰制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为近代海军教育事 业做出了贡献。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008年考研真题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
育机构是( ) 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D.福州电报学堂
答案:B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三、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是在留美归国人士容闳
的倡导下成行的,他们于1872年出发,前往美国留学。在他们 中间,就有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幼童留美是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最重要一步。
中国教育史3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伴随着中国国家主 权逐步沦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教育。 ➢ 无论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如何(传教),教会学校客观上 起到了建立教育新风的作用,如重视女学,重视自然科学教育 等。
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007年考研真题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B 湖南时务来自堂C 福建船政学堂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战 舰指挥和驾驶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体现着中西
文化杂糅的特点。 历史作用:(1)论证了“西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 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1、兴办学堂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类别
性质
维新运动的
代表人物为

了培养维新 骨干、传播
维新思想而
设立的学堂
维新派兴办的学堂
代表
人物
地位
万木草堂
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但是 康有为 注入了新的内容,培养了大批维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京师同文馆(07年选择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而
设立的外国语学堂,后增设天文、算学等,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特点:(1)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而不是应对 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而不是要学生去读传统的儒家经典;(3)教学组织形式采用 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地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是洋务学堂的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注意:此处的“西政”是有关西方文教制度、工商财政、法律制 度等管理层面的文化,与维新派的“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西 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主要代表
我国近代设立陆 军军官学校之始
我国最早的电报 学堂
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重 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组织形式:有分年的课程计 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 授课制
我国最早的铁路 学堂
新旧文化糅合的特点,在管
理机构、“中体西用”文化选择 和学制系统上都有封建教育和西 方教育杂糅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