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
【摘要】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详细描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过程,使我们清楚了解到儿童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变化。这个模式从心理学视角解释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性、严肃性和复杂性,为其真正成为幼儿园的一种课程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也更有助于家长理解、接受这种课程模式。
【关键词】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探究模式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前儿童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学前儿童进行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从问题产生到问题解决,儿童需将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讨论、转换或重新组合,这是一个思维过程。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探究的天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形成直接经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其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形式。
在《重新审视“游戏”:分析和表述探究行为》这篇文章中,作者依据Short 和Harste的探究课程模式,通过一个五岁儿童马修斯探究活动的案例详细描述了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以此说明学前儿童探究活动中的学习性、严肃性以及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产生探究问题、运用多种符号系统探究、概括、展示作品、新的/进一步的探索。
一、观察产生探究问题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观察是产生问题的根源。由于儿童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们不可能以思辨方式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儿童自己细心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在儿童眼中,这个世界即陌生又新奇,他们凭借好奇的眼睛去观察伙伴、观察教师、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通过不断的观察,产生很多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主动的进行探索来试着解答这些疑问,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究问题之后,需要借用一定的符号系统去表征这些问题,学前儿童通常都用语言符号系统表述所产生的探究问题。教师给马修斯看了《阿波罗十三号》的录像,他被火箭发射升空这一壮观的景象迷住,在他认真看录像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疑问,例如。“火箭是怎么制作的?”“它们是怎么燃烧的?”“它们又怎么会升空呢?”等等。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引着他去继续探究。
观察和所产生的探究问题之间并不都是一次性就实现的,有些儿童通过一次观察就能马上形成比较完整的、可以去探究的问题,有些儿童在第一次观看之后,
只是形成了问题的雏形,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经过多次观察,使自己的问题逐渐清晰化,并且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每次观察中,儿童都会有新的发现,并根据自己的发现,不断的修正、完善对问题的理解。
二、运用多种符号系统探究
儿童产生探究问题并用语言符号系统表征出来之后,就开始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不可能完全用语言描述的非常清楚;由于儿童好奇、好动的天性,儿童会用多种符号系统进行探究,例如,戏剧表演、绘画、建筑、泥塑、讲故事等。儿童在运用符号系统进行探究时,包括分析、迁移两个方面。
(一)分析
这是儿童大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也是儿童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周围的环境、材料进行分析;二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进行分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渗透的。儿童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对其周围的环境、所拥有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考虑什么样的材料更适台他的要求,要完成任务还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材料等。马休斯看到录像中的宇航员乘坐很漂亮的太空船,非常羡慕。也想建造一个自己的太空船。当他在戏剧角做游戏的时候,看到有很多玩具和家具放在那里,他想到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做太空船,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他选了一些可能用到玩具、家具,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实地探究,分析怎样组合才能使做出来的“太空船”更形象、更逼真、更漂亮。马修斯用绘画的形式来描述他对火箭的理解是经过多次的分析、修正之后才逐渐达到完善的。他第一次看完录像之后。画了一个火箭的大概结构,经过认真分析,发现所画的图像和想象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又仔细观察了录像中火箭的形状、结构,然后和自己所画的火箭进行比较,找到了不足之处,并进行了修复。他多次分析录像中火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对火箭的想象,所画的火箭才不断的得到完善。马修斯看到录像中宇航员坐在太空船中,他想,“如果太空船坏了宇航员该怎么办呢?”他想到可以设计一个背包式的降落伞,帮助宇航员在太空船出现问题时赶快逃离。分析了现有的材料以及有可能会用到其它材料,他找到了一些布料、绳子、针线,但是做降落伞还需要锤子和钉子,他请求材料管理员给他提供这些材料。在做太空船以及画火箭的过程中,马修斯对周围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完善;多次观看录像引发了他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究,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即做一个背包式的降落伞,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分析。也有对周围材料的分析。
(二)迁移
儿童面对的世界是完整的,他们的反映也是整体的,对于同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他们不可能只用一种符号系统去表征、探究,他们的表征和探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马休斯并不是安静的坐着看录像,而是边看边模仿里边的一些动作,模拟构建一些场景。看到录像中宇航员坐在飞船里在太空中穿梭、飞行,马修斯就坐在小椅子上不断的摇来摇去,假装自己躺在飞船里。起飞或漂动,还不停的喊着“飞啊”、“冲啊”。看完录像后,他通过戏剧游戏形式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把戏剧角里可以利用的家具推到一起建造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他的太空船。他又和小伙伴一起进行戏剧表演:他们在太空探险的时候,陨石突然撞击太空站,太空船遭到破坏。宇航员乘坐一种特殊的飞船安全离开了太空站。当在积木区玩的时候。马修斯想建造一个特殊的飞船可以帮助宇航员在出现危险时尽快离开太空站。他考虑到也许可以用积木措建火箭,他试着用积木来建造火箭的结构。画画的时候,他也想通过绘画来表述对火箭的理解。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底部点火即将升空的火箭,限于他对火箭的最初理解,刚开始画的这个火箭很简单,只有机身。他多次观看录像,并进行比较分析,才更深入的了解火箭,关于火箭的绘画也逐渐完善。他不断的在多种符号系统之间转换,来迁移对问题的理解。
三、概括
多种符号系统的转换运用和探索,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并逐渐进行提炼、概括。形成概念性的理解。马休斯再一次看完录像,又有新的发现,并在他的绘画中得到体现。他在绘画中区别了宇航员乘坐的太空船和点燃火箭并使其升空的助推器,他在机身底部增加了“火”的图案。暗示了它的起飞。马休斯对他的绘画进行解释,“火箭发射升空,这一部分脱离,然后落入水中”。这个解释告诉我们他已经超越了对火箭形式的理解,开始思考火箭的作用,他提炼了对火箭意义的理解。在展示他的作品时,他向小朋友、教师、家长介绍他的火箭、太空船的结构、作用,这需要对自己的作品形成概念性的理解,还要组织、提炼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进行简要的概括性的解释,这个过程也加深了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四、展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