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_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和思想者,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特点。
一、生平经历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鲤叔,汉族,江苏泰州人。
他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隐士和农学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曾任官,但因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而感到失望。
他在28岁时返回家乡,开始写作和研究农学。
他写了许多有关耕种和改善生活的文章,被后人称为“田园诗的缔造者”。
陶渊明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以咏物为主,如《桃花源记》、《送别》等,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思想。
晚年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哲学思考,如《归去来兮辞》、《饮酒》等。
二、诗歌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色彩。
他的诗作凝练、清新、自然,同时又透露出深邃的哲思和感悟。
1.咏物和景物描写陶渊明善于以咏物和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景物的描绘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启示读者的思想。
他写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自然、美丽、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
他赞美了那里的池塘、小桥、村庄以及绿草如茵的山丘上的桃花,表达了自己追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生活状态的理想。
2.咏史古代历史与文学紧密相连,史诗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源头。
陶渊明的诗歌中描写史事的很多,涉及到了诸多历史事件。
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讲述了他与山东兄弟的生死时刻,大家在古井边謦身,忘却了川上蝉声,咏叹了古代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的爱国之情和无奈的悲鸣。
《饮酒》歌咏汉时宰相陈平“悬车之下”的壮烈,激扬爱国之情;《归去来兮辞》中批判了晋朝士族的腐败、淫乱,真的是陶渊明的一下子。
3.反映人性陶渊明的诗歌里所反映出的人性问题是现实的,但也可以是确实的。
如《归去来兮辞》中最有代表性的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流放、灾荒之苦,但坚强、果敢、热爱生活与自然、反对官僚主义、厌恶吏治。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分析
目录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 (2)(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3)(一)不同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促成了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 (3)(二)不同的心境和出发点对各自艺术风格的影响 (4)(三)玄理的阐发对各自诗歌风格的影响 (4)三、陶谢诗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一)相同之处 (5)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6)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6)(二)不同之处 (6)1.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6)2.在变化创新方面 (7)3.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8)4.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的不同 (9)【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第一篇: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
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
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他的作品主要讴歌田园淳朴的风光,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以轻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农家景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辞官归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次,他还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感情真挚感人,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愿无使违),描绘了作者劳动一天的情景,对“躬耕自资”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归隐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
所以他的诗歌还有反映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状况的内容。
如《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葭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可见他老年生活的凄惨状况。
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比较一、家世背景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谢灵运门第感强烈,本想作政治家,不愿作文人。
但是在仕途上,谢灵运是一个失意者。
于是他寄意山水,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同时又无奈地用老庄思想自我安慰,谢灵运除了山水诗,也写田园诗和表现别墅生活的诗歌,流露出懷恋祖宗的世族遗少的思想,且多是通过玄言来渲染。
二、思想倾向在思想倾向上,陶渊明的思想尚存争议,儒道均有体现,但总体上不脱离魏晋思想特征,秉持的是一种经魏晋玄学改造过的新自然观。
陈寅恪称之为“外儒而内道”。
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田园诗赏析陶渊明田园诗赏析导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下文是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田园诗赏析,欢迎阅读!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入仕与归隐——陶渊明与范成大田园诗比较
入仕与归隐——陶渊明与范成大田园诗比较。
答案:陶渊明和范成大两位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异有同,自成特色。
在这里我想简单写一写自己对陶诗和范诗作品异同之处的比较。
首先,我们先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人们常言“知人论世”,要分析诗人自身作品的流光溢彩之处,必须得对其人生经历有大致的了解。
陶渊明早年曾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也曾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后来在一次次入仕的官宦生涯中,他逐渐厌倦了这种官宦生活,面对政治、社会中的黑暗,他更愿意在老庄的思想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义熙元年十一月,陶渊明解官印、辞彭泽令,正式开始归隐生活,直至逝世。
由此可见,我们熟知的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是在通过归隐避世,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愤懑与不满。
他走入乡野,和乡间百姓一样生活;他写田园诗、讴歌自然和劳动,却不纯粹如此。
换句话说,陶诗的精华,在写意而不在摹象,其人格精神赋予其诗更高的境界。
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
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
1. 田园诗风: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宁静、恬淡的农村景象和质朴的生活情趣。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农田劳作和乡村民风,表达了对自然和质朴生活的向往。
2. 清新自然:陶渊明的诗歌鲜明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形象,刻画出四时变化、山水风光等自然现象,让读者感受到清新、纯粹的自然美。
3. 忧国忧民:陶渊明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也折射出他对社会动荡和统治者腐败的忧虑与关注。
在某些作品中,他以隐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4. 温情人文:陶渊明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关怀和对友情、爱情的歌颂。
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以真挚、温情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感动。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深邃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的作品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重庆三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年级学生姓名李金鑫指导教师——腾新才摘要:魏晋南北朝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偏重于抒情的中国古典诗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审美范式。
说到田园诗我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陶渊明,提到山水诗,我们也不会忘记谢灵运。
当我们比较他们的田园山水诗便可以看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在其基础上有些发展与创新。
他们的诗歌风貌虽有迥异之处,但也有内在契合点。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的特色、比较陶谢二位诗歌的异同,以及二位田园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田园诗山水诗特色异同影响一、田园诗、山水诗解析。
1、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
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
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1.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宛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具体地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特色(一)情、景、理交融陶源明的田园诗情、景、理交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分析
目录一、渊明与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 (2)(一)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渊明“田园诗”与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3)(一)不同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促成了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 (3)(二)不同的心境和出发点对各自艺术风格的影响 (4)(三)玄理的阐发对各自诗歌风格的影响 (5)三、诗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7)(一)相同之处 (7)1.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7)2.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7)(二)不同之处 (8)1.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8)2.在变化创新方面 (9)3.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11)4.渊明与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的不同 (11)【摘要】:在诗歌史上,渊明和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渊明是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的“田园诗”和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一、渊明与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一)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原名公义。
东晋末年的诗人。
陶渊明诗歌特点
陶渊明诗歌特点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
陶渊明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它的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平淡自然与豪放爽朗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田园诗。
陶渊明归隐以后,长期生活在民风淳厚的农村,所见的都是村落、山脉、溪水、飞鸟等一些自然景物,结交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
平淡之景,平凡的人和平静的、平凡的生活都是他所描写的对象。
他从平凡的景物、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及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都是农村生活中极常见的,诗人用了平淡质朴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副宁静安详的农村生活图画,反映了他归隐之后的平静生活及愉悦的心情。
陶渊明写诗,常用白描手法,比如《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三十,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议论中有描写,以平淡的语言,刻画出儿子们的形象,带有口语化,生动传神。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管识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图画和勾勒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但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颇有阮籍、左思诗歌的特征。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绪论翻看中国的文学史,其中不乏写田园诗歌的著名诗人,但陶渊明是这众多田园诗人的第一人,是第一个将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题材。
在陶渊明的笔下,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农村自然美景和愉悦的劳作生活的赞美,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欣喜之情。
在陶渊明一生中,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这两种思想对他影响颇深,前者强调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和个人人格情操的坚守,后者则追求个人自由。
综合这两者,他创造出了清新淡然的田园诗。
诗人将菊花、鸟、酒等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寄托了诗人无限高尚的情操,是诗人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是反对社会黑暗的重要创作之举。
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后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源泉。
也为当今田园诗的创新提供方向。
第一章陶渊明田园诗的渊源及形成第一节《诗经》中的农事诗《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各种类型的诗歌。
其中对田园的赞美就有不少篇章。
经相关资料了解,农事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的农事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这些诗歌带有农业社会的性质,反映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1]狭义上的农事诗是指那些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的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2]我们一般研究《诗经》的农事诗是狭义上的。
《诗经》中的《齐风•甫田》《小雅•大田》等诗歌大多反映的是大规模奴隶劳动的情景,基本是对现实的再现和反映,田园景物很少在诗中出现,但是诗中偶尔也会有写景的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农事诗都有田园诗的性质,虽然诗中所写景物并不是诗歌的主要题材,但都写的非常出色,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兴、渲染、衬托。
陶渊明——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陶渊明——中国第⼀位⼭⽔⽥园诗⼈【原创】作者| 陶⼴顺导语:陶渊明是中国第⼀位⼭⽔⽥园诗⼈,开创了中国⼭⽔⽥园诗派,也打造了陶⽒⽂学的顶峰。
他少时崇尚⾃然,修习儒家经典,播种下“真我”的种⼦。
中年不识时务,仕途⽣涯易隐,“真我”成了最⼤障碍。
归隐⽣活恬淡,⾃作诗⽂辞赋,“真我”成就⽂学顶峰。
不但开创了中国⼭⽔⽥园诗派的先河,还⾛向世界,成为世界⽂学的⼀部分。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多天便弃职⽽去,从此归隐⽥园。
他是中国第⼀位⽥园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中国第⼀位⼭⽔⽥园诗⼈,开创了中国⼭⽔⽥园诗派。
经过时间的打磨,历史的检验,这块中国⽂学名牌,越磨越亮,现在还成为了世界⽂学的⼀部分。
⽂学是作者对现实⽣活的⼀种理想化反映,陶渊明的所有作品都是⾃⼰现实⽣活的艺术化展⽰,少时⽣活富裕,崇尚⾃然,饱读经典名著,种下了“真我”的种⼦。
从此,这颗种⼦就在他⼼中⽣根发芽,丰茂成长,“真我”成了他⼀⽣的理想追求,决定了他⼀⽣的命运。
中年仕途⽣涯易碎,不识时务,在官场做不来“官我”,“真我”成了仕途最⼤障碍。
此后,归隐⽥园,⽣活⾃然恬淡,吟诗作赋写辞,“真我”成就陶姓⽂学的顶峰。
图⽚发⾃简书App⼀、少时崇尚⾃然,修习儒家经典,播种下“真我”的种⼦陶渊明出⽣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的柴桑乡村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就⽣活在这美丽的⼭⽔⽥园之中。
少时家庭还富裕,⽣活悠闲⾃在,亲近⾃然。
⼉时的⼭⽔树花,⾍鱼鸟虾都是他游戏的对象,都是他真情的寄托,在他的⼼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灵魂深处铸就了崇尚⾃然的烙印。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③,就是最好的见证。
陶渊明曾祖⽗陶侃曾任晋朝的⼤司马,外祖⽗孟嘉,晋代名⼠。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作者:白书锋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8,(6)引用次数:0次1.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注 1981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19963.逯钦立陶渊明集 1979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19855.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 19966.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安康师专学报 2006(3)7.郑德开陶源明入仕与归隐的实质 1998(4)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文章认为,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
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
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重重了。
范成大田园诗发覆—— 与陶渊明对比兼及清淡诗风的体认
范成大田园诗发覆——与陶渊明对比兼及清淡诗风的体认黄莉
【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3)3
【摘要】范成大以田园诗闻名且深受陶渊明影响,然被清淡诗派拒之门外。
通过这一矛盾的文学现象可以进一步体认清淡诗风的包容性与封闭性。
以范成大田园诗为主要研究对象,范成大、陶渊明比较为研究路径,突出清淡与风雅的结合。
范成大在书写重点上,注重地域性特征;在书写姿态上,形如旁观者记录风俗;在书写心态上,动态调整仕隐矛盾。
以上三者,加之田园诗与描绘农村现实的诗曾被视为二途,范成大并未被视作清淡诗派成员,而被拒绝的原因恰好成为其创新之处。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黄莉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2.论陶渊明、"王孟"、范成大田园诗的异同
3.陶渊明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及二者诗风的异同
4.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风意趣的读解比照
5.范成大的田园诗是名副其实反映农村生活之诗——范成大:比肩陶渊明的田园诗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又有什么特色呢?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又有什么特色呢?陶渊明字元亮,晚年的时候,他为自己改名潜,字渊明。
五柳先生的别号,尽人皆知。
白居易很有名的《琵琶行》里有句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中的浔阳,便是陶渊明的故乡。
陶渊明作为东晋末年的诗人,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饮酒诗陶渊明是第一个以饮酒为题材写诗的诗人,饮酒诗的数量颇为可观。
陶渊明的饮酒诗,豪迈、大气,又有一种洒脱之气。
饮酒·其一陶渊明〔魏晋〕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衰败与繁荣自古没有定数,它们总在不停地变化、转变。
邵平晚年穷苦,他在长安城东田地里种瓜的模样,憔悴不堪,谁能想到他就是当年威风凛凛的东陵侯?他当年潇洒俊逸的样貌一去不返,谁还会记得呢?四季更迭,寒来暑往,年年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聪明的人无需多言便心领神会,我决心已定,隐居独处,远离喧嚣的人群,无需再去怀疑。
递给我一杯酒就好,在开怀畅饮中迎来朝霞、送走落日,难道不是人生的的乐趣吗?饮酒·其七陶渊明〔魏晋〕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天的菊花最美,颜色鲜艳、花瓣娇嫩。
清晨采摘带着露水的菊花,泡入酒中。
喝了菊花酒,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喝完杯中酒,意犹未尽,手执酒壶,倒满酒杯。
酒不醉人自醉,看日落西山、倦鸟归林,百兽归山,树林里响起欢快的鸟鸣。
而我坐在东窗下,看窗外菊花盛开,逍遥自在地度过此生,多好!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富含哲理,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李白、苏轼都很欣赏陶渊明,后世很多诗人也很崇拜他。
陶渊明的诗词也经常被诗人们借鉴。
引用。
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魏晋〕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 第4期2008年12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 π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0 No 14Dec .2008收稿日期:2008209226作者简介:马得禹(19752),男,甘肃靖远人,讲师。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马得禹(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
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
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岑参;山水田园诗;仕与隐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248(2008)0420094206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大多与他们的仕宦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宦海沉浮的独特感受寄托于他们的诗文创作。
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作家用诗文展现他们在仕途上的各种坎坷经历。
钟嵘在《诗品》中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2]。
王国维认为,古代诗人中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是这四位诗人,陶渊明位居其二。
当然王国维评价的标准侧重于人格,文学与人格的结合也非四人莫属。
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产生足够的影响,只有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才开始重点关注他。
后来他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唐宋两代的诗人。
他的影响不仅在于田园诗方面,更多的在于他的处世态度和人格魅力。
在唐代诗人中,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受其影响较多,历来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而被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也深受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较少。
通过阅读陶渊明与岑参的诗文创作,可以发现二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
陶渊明一生在思想和仕宦经历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体现在岑参的思想与仕途之中,因此二人在思想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比较二人的诗文创作,可以明显看出岑参早年隐居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受到陶诗的影响较深,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岑参在仕与隐之矛盾中的相似性、陶诗对岑参创作的影响以及二人山水田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一、陶渊明、岑参仕与隐矛盾比较 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
有关陶渊明家世,史书记载较多。
《宋书・隐逸传》:“陶潜,字渊明。
……曾祖侃,晋大司马”[3]。
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
……曾祖侃,晋大司马”[4]。
《晋书・隐逸传》:“陶潜,字元亮。
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5]。
《南史・隐逸传》:“陶潜,字渊明,……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6]。
尽管清代以来对陶侃是否是陶渊明曾祖父的问题怀疑的人很多,但后来大多数学者认为陶侃的确是其曾祖父。
据《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官至荆江二州刺史,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追赠大司马,谥曰桓[7]。
陶渊明《命子诗》:“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8]。
根据《晋书》本传,陶侃(259-334)生活在魏末至两晋之际,在长期征战中建立很高功勋,位至三公。
关于陶渊明祖父是谁,也有很多争议。
这个争议主要因为史书未有明确记载。
《晋书・陶侃传》中说,陶侃有十七子,史书有传的有九子。
而《晋书・隐逸传》中说,陶渊明的祖父是陶茂,曾做过武昌太守。
陶渊明《命子诗》:“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8]。
从诗中可以看出,陶茂的确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但《晋书》无传,这就引发了很大争议。
后来很多学者从各种版本的陶氏族谱寻求证据,但最终未有定论。
现在一般以《晋书》为依据,毕竟正史的可信度较高。
不管怎样,陶渊明的祖父辈也是官至一方行政长官了。
至于陶渊明父亲史书中没有记载,各种陶史族谱也无定论,有说陶逸的(陶茂麟《家谱》),有说陶敏的(《定山陶氏宗谱》)。
陶渊明《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8]。
诗中流露出,陶渊明的父亲大概是亦官亦隐,至于具体做什么官不得而知。
由此看出,到陶渊明的父辈已经有归隐之念了,最终到陶渊明这一代彻底隐居。
一个家族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尤其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更是波澜沉浮、变化多端。
家族的兴衰往往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及其风格。
岑参,两唐书无传,但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写道:“南阳岑公,声称尤著。
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
曾大父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9]。
岑参《感旧赋》:“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9]。
辛文房《唐才子传》:“参,南阳人,文本之后”[10]。
岑参所说的三相是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
岑文本相太宗,《旧唐书》本传:“文本性沈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
时年十四,诣司隶称冤,辞情慨切,召对明辩,众颇异之。
试令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合台莫不叹赏。
其父冤雪,由是知名”[11]。
岑文本性格沉稳、博学多才且文笔出众,这对他的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他曾上《藉田赋》、《三元赋》,被擢为中书舍人,在颜师古免中书侍郎后,太宗亲荐他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贞观十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官至中书令。
岑长倩是岑文本兄长岑文叔的儿子,由于文叔早卒,长倩“少为文本所鞠,同于己子。
永淳中,累转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垂拱初,自夏官尚书迁内史,知夏官事,俄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11]。
岑羲为长倩之子,武后时,加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出为陕州刺史。
复历刑部、户部二尚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
后参与太平公主谋废立,被满门抄斩。
在三相中,对岑参影响最大的是曾祖父岑文本。
岑参祖父岑景倩做过麟台少监、卫州刺史和昭文馆学士。
父亲岑植官至仙州、晋州刺史,但在岑参年少时就去世了,因而到岑参时家道中衰。
由上述可知,陶渊明和岑参二人的家庭出身有很大的相似性。
陶渊明和岑参的一生都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时代,仕宦之艰难可想而知。
高贵的出身并没有给陶渊明带来多少有利条件,因为当时士族着掌握时局。
《宋书・隐逸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3]。
这段话在萧统《陶渊明传》中也有叙述,且又说:“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4]。
陶渊明最早在二十七八岁时做江州祭酒,这对于出身官僚家庭的人来说,步入仕途是较迟的。
他为何此时才做官,并且又“不堪吏职”呢?根据檀道济的话,可以推测陶渊明在为官之前已有归隐想法。
关于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之原因和彻底归隐之原因,龚斌先生在《陶渊明传论》中作了详细论述。
其一,“在思想传统上受到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仕隐观的影响,直接原59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0卷 第4期因则是身处凶险莫测的政局,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去危以图安’的归隐念头”[12]。
其二,魏晋时期盛行隐逸之风,“陶渊明生活在隐逸之风大盛的时代,自然免不了受其影响”[12]。
其三,“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也可能与家族中的某些人物有关系”[12]。
其四,“陶渊明喜好自然,刚直绝俗的个性,是其归隐的另一重要原因”[12]。
这几种观点基本成为定论。
陶渊明的一生隐是主要因素,那么他为何要出仕呢?龚斌先生认为:“他出仕的原因大致有三条:一是为贫而仕,二是年青时有远志,三是时势所会”[12]。
这些观点基本没有异议,有陶渊明诗文为证。
岑参的隐居经历比较特别。
岑参在《感旧赋・序》中写道:“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9]。
岑参未仕先隐,多半是为了读书,但读书的途径很多,他为何选择隐居呢?原因之一是与父亲的死有关。
王勋成先生在《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中考证,岑参出生于开元七年(719)[13];廖立先生考证,岑参父亲岑植在开元八年(720)由仙州刺史迁为晋州刺史,由此而知岑参的出生地为仙州。
仙州名称因汉时王乔在此得仙而来[14]。
虽然仙州流行神仙思想,但在仙州出生的岑参当时还不到一岁,这时接受神仙思想似乎不大可能。
根据王考和廖谱,岑参在一岁到十五岁之间主要生活在晋州。
他也是在晋州受的启蒙教育,由于父亲是晋州刺史,启蒙教育大概主要由父亲来完成了。
学业未成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也就意味着曾经有过辉煌家族史的岑氏家族从此衰落,大厦已倾,无处荫蔽。
但为重振家风,还得继续读书,于是选择了嵩阳隐居读书。
原因之二是当时隐逸之风盛行。
当然盛唐时期的隐逸之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之风有所不同,因为唐代士子步入仕途主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为官资格,但有一部分不愿意考试的人就要走另外一条途径,即终南捷径。
《新唐书・卢藏用传》(卷123):“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
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藏用惭”[15]。
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天宝年间正是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百姓安乐之时,并非无道之时,而此时隐逸之风依然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隐居成为仕宦之捷径了。
在唐代,一部分人想通过此途径步入仕途,如孟浩然、王维、卢藏用、李白等。
这时的风气和陶渊明时代的风气已有很大的差别,陶渊明时代的隐逸主要由于高尚情操所致,而唐代如《新唐书・隐逸传》(卷196)所说:“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15]。
即便是高尚之节丧失,但唐代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仕宦是唯一的途径。
这样便可以解释岑参为何在年少之时就选择隐居了。
原因之三就是岑参个性中本来就有道隐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答案,如《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
唯求缩却地,乡路莫教赊”[9]。
此诗中所体现的是爱好神仙的思想。
再如《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运用一系列神仙故事对张山人进行夸赞并表现出企羡之情。
也有诗歌表现了他对隐居的向往热情,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