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药化学
(完整版)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两性生物碱:咖啡、小檗碱、槟榔次碱; 亲脂性:叔胺碱、仲胺碱
升华性:咖啡因
氮原子杂化方式
sp3>sp2>sp
诱导效应
供电增强,吸电降低。 麻黄碱(甲基供电)>去甲麻黄碱 有氮杂缩醛结构碱性强
碱性 电子多 给出电子、接受质子
诱导-场效应 共轭效应
π-电子共轭,碱性减弱 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因碱性极弱 胍类强碱性
硼酸显色反应
5-羟基黄酮、 2’或 6’-羟基查耳酮
碱性试剂反应
蓝色 红色 红-紫红色,少数蓝色或绿色 不加镁粉,仅加浓盐酸,变红 红色 黄-淡红色 棕黄色 红-紫红色 鲜黄色荧光
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显色 亮黄色
五氯化弟反应 Gibbs 反应
查尔酮 鉴别黄酮类化合物酚羟基对 位是否被取代
红-紫红色沉淀↓ 弱碱性,吡啶溶液, 显蓝色或蓝绿色
环烯醚萜苷元
Liehermann-Burchard
三萜 皂苷 甾体 化合物
Kahlenherg 反应 Rosen-Heimer 反应 Salkowski 反应
环烯醚萜苷 三萜皂苷 甾体皂苷
三萜皂苷 甾体皂苷
冰乙酸、铜离子 浓硫酸-乙酸酐
五氯化弟
蓝色 黄-红-紫-蓝,最后褪色 红-紫-蓝-绿-污绿最后褪色
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 紫花前胡苷 当归素 旱前胡甲素 紫花前胡素 百花前胡丙素 二氢愈创木脂酸
单环氧木脂素
木脂内酯
木脂素类
环木脂素 环木脂内酯
双环氧木脂素
联苯环辛烯型木 质素
联苯型木质素
黄酮类化合物
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
黄芩:邻三酚羟基
灰黄-黄色
黄酮醇 灰黄-黄色
槐米:邻二酚羟基 芦丁(苷)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药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中药化学※五碳醛糖:木糖、阿拉伯糖、核糖六碳醛糖:葡萄糖、甘露醇、半乳糖甲基五碳糖:鸡纳糖、鼠李糖、夫糖六碳酮糖:果糖糖醛酸:葡糖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记忆口诀:阿拉不喝五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
※氧苷:醇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狼芽菜苦苷酚苷:天麻苷、水杨苷氰苷:苦杏仁苷硫苷:萝卜苷、芥子苷氮苷:腺苷、巴豆苷碳苷:芦荟苷、牡荆素苷※萘醌:紫草素、易紫草素菲醌:邻菲醌:丹参醌ⅡA、ⅡB对菲醌:丹参新醌甲、乙、丙※简单香豆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秦皮)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内酯吡喃香豆素:白花前胡、紫花前胡异香豆素:茵陈炔内酯其他香豆素:黄檀内酯※五味子:联苯环烯型木脂素厚朴:新木脂素※黄酮:C6-C3-C6 具有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黄芩:黄芩素;黄芩酮类葛根:大豆素、葛根素、异黄酮类(氧苷、碳苷)银杏叶:木犀草素类(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槲皮素槐花:总黄酮、黄酮醇类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类满山红:杜鹃素、二氢黄酮类※单萜:香叶醇、薄荷醇、龙脑、环烯醚萜:栀子苷、京尼平苷、梓醇、梓苷、玄参苷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倍半萜:青蒿素(单环)、莪术醇(双环)二萜:叶绿素、V A、穿心莲内酯(抗菌消炎作用)、银杏叶内酯(治疗心血管疾病)、雷公藤甲乙素内酯四环三萜类:羊毛甾烷型(猪苓酸)、达玛烷型(20S原人参二醇)、(黄芪)五环三萜类:齐墩果烷型:齐墩果酸(甘草、柴胡)乌苏烷型:乌苏酸羽扇豆烷型:羽扇豆醇、白桦醇(酸)※螺旋甾烷型:L拔揳皂苷元、剑麻皂苷元、(知母)异螺旋甾烷型:D薯蓣皂苷元、沿阶草皂苷元※柴胡:Ⅰ型:柴胡皂苷a c d e 环氧醚键Ⅱ型:柴胡皂苷b1 b2 异环双烯类Ⅲ型:柴胡皂苷b3 b4 △12齐墩果烷Ⅳ型:柴胡皂苷g 同环双烯Ⅴ型:齐墩果酸衍生物※A/B B/C C/D C17取代基强心苷:顺、反反顺不饱和内酯环(甲型多数,乙型蟾酥)甾体皂苷:顺、反反反含氧螺杂环胆汁酸:顺、反反反戊酸生物碱性状:※液体:烟碱、槟榔碱具挥发性:麻黄碱、烟碱具升华性:咖啡因、川芎嗪有色:小檗碱、蛇根碱黄;药根碱、小檗红碱:红色具荧光:利血平(吲哚)※亲水生物碱:季氨碱:厚朴碱、小檗碱含N-氧结构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酰胺类:秋水仙碱、咖啡碱※既能溶于酸水,又能溶于碱水:具酚羟基或羧基:槟榔次碱(羧基)、咖啡碱(羟基)具内酯或酰胺:苦参碱、喜树碱※汉防己甲素的极性小于汉防己乙素,可溶于冷苯氧化苦参碱的极性大于苦参碱,难溶于乙醚※共轭体系下降:秋水仙碱杂化方式:四氢异喹啉>异喹啉诱导效应:苯异丙胺>麻黄碱>去甲麻黄碱空间效应: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氢键效应:钩藤碱>异钩藤碱※川乌中生物碱毒性:双酯型>单酯型>无※生物碱多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中毛茛科、马钱子、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科、吴茱萸、小檗碱(宝马别逗罂粟,防己终于小破)※酸性顺序:-COOH >2个以上β-OH>1个β-OH>2个以上α-OH>1个α–OH5%NaHCO3 5%NaHCO3 5%Na2CO3 1% NaOH 5% NaOH 香豆素具荧光,香豆素母核没有荧光※溶解度: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黄酮类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二O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 5%Na2CO3 0.2%NaOH 4% NaOH※鞣质性质:吸湿性;还原性;与蛋白质沉淀;与FeCl3反应;与重金属沉淀;与生物碱沉淀※生物碱沉淀试剂:碘化铋钾试剂:不宜仲胺碱反应,咖啡碱、吗啡、麻黄碱碘化汞钾碘碘化钾硅钨酸苦味酸雷氏铵盐:与季氨碱反应,条件酸性水溶液※不同种类糖水解难易程度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糖醛酸苷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生物碱显色反应:Mandalin :1%钒酸氨的浓硫酸Maquis :含少量甲醛的浓硫酸,吗啡,可待因Frohde :1%钼酸,吗啡蓝色渐转棕色※Molish反应:葡萄糖反应,α萘酚-浓硫酸※萘醌显色:Feigl Kesting-Craven※蒽醌显色:Feigl 醌类及其衍生物无色亚甲蓝反应:苯醌及萘醌Borntrager反应:羟基醌类Kesting-Craven:醌环上被取代,苯醌、萘醌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含α羟基或邻二酚羟基蒽醌※羟基香豆素:具有荧光;Gibb′s反应与Emerson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作用于内酯环;Kedde反应,作用于五元环※香豆素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作用于内酯环;Gibb′s反应:酚羟基对位活泼氢Emerson反应:酚羟基对位活泼氢三氯化铁反应:含酚羟基※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显色反应:醋酐浓硫酸:Lieberman-Burchard三氯乙酸(Roson-Heimer反应):洋地黄强心苷不饱和内酯环显色反应:Baljit;Legal反应;Kedde;Raymond(巴乐渴了)※木脂素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母子颇连心)※含皂苷中药:三七、人参、合欢皮、黄芪、商陆、甘草、柴胡(三人合黄商甘柴)※甾体皂苷:请体谅在冬天干活的母亲※含马兜铃的中药:细辛、防风、马兜铃、关木通、寻骨风、青木香、天仙藤(细防马关寻青天)。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整理)中药化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提取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pet.et)<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密度大于水)<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 )<丙酮(Me2CO)(可与水混溶)<乙醇(EtOH )(可与水混溶)<甲醇(MeOH)(可与水混溶)<水(H2O)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提取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相应极性的溶剂,比如用石油醚提取小极性化合物,用水提取大极性化合物。
水溶性成分一般易溶于水,如生物碱、有机酸类、鞣质第二节:分离一.常用分离方法1.分馏法此法是利用液体混合物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的分离方法。
适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分馏法可分为常压分馏、减压分馏、分子蒸馏等。
2.结晶法此法是利用混合物中的各化合物在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而析出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
而精制和纯化固体成分时宜选用结晶法。
注意选择容易蒸干和利于重结晶的溶剂来进行。
(例如:Et2O不宜蒸干,也不宜用于重结晶,不应选择)3. 萃取法此法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对于分离极性较大的成分(例如亲水性成分),选用正丁醇-水。
中等极性采用氯仿-水。
小极性采用石油醚-水。
而甲醇、乙醇、丙酮均不能从中药水提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
PH梯度萃取法:在对于酸性不同的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分别用5%NaHCO3、5% Na2CO3、1%NaOH进行萃取。
分别萃出强酸性成分、中等酸性成分、弱酸性成分4.透析法:基于样品组分分子大小不同而分离。
5.层析法:一般为色谱层析,根据不同化合物在不同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而进行分离。
(1)离子交换层析法:适用于有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的分离(2)硅胶柱层析法:吸附色谱。
硅胶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色谱时其为极性吸附剂(3)聚酰胺柱层析法:氢键吸附。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物活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中药化学350的知识点。
一、化学成分中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于中药的药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生物碱的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吲哚类生物碱、吡咯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等。
常见的中药生物碱有阿霉酸、茴香碱、烟碱等。
2.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儿茶酚、黄酮、鞣酸等。
3. 多糖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单位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药材中。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 黄酮黄酮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噻吩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有芦荟素、花青素、槐黄素等。
5. 皂苷皂苷是一类含有糖基和萜类基团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药理活性。
6.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挥发油主要是指具有强烈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如薄荷油、薰衣草油等。
二、药物活性中药的药物活性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活性具体表现为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1. 药理作用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药理作用主要指中药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
2.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药效学研究来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毒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中药药材和制剂的毒性评价、毒理机制等研究。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第一章总论一、提取二、分离与精制水提醇沉法(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皂苷);酸提碱沉法(生物碱);碱提酸沉法(黄酮、蒽醌)。
聚酰胺吸附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较差。
可用于脱鞣处理。
洗脱能力由弱至强,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大孔树脂洗脱液①水: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②乙醇:皂苷;③碱液:黄酮、有机酸、酚、氨基酸;④酸液:生物碱、氨基酸;⑤丙酮:中性亲脂成分。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Sephadex LH-20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
透析膜分为:微滤膜(0.025~14um)、超滤膜(0.001~0.02um)、反渗透膜(0.0001~0.001um)、纳米膜(2nm)。
第三节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方法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
2、红外光谱(IR):特征官能团。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共轭体系。
4、核磁共振谱(NMR):氢谱及碳谱第二章生物碱第一节分类生物碱的分类方法主要有3种,按植物来源、生源途径和基本母核的结构类型分类。
(一)吡啶类:结构简单,很多呈液态。
槟榔碱、槟榔次碱、烟碱、胡椒碱、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三)异喹啉类1.简单异喹啉类2.苄基喹啉类(1)1-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乌药碱、厚朴碱等。
(2)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已碱等。
(3)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季铵碱)、延胡索乙素(叔铵碱)等。
(4)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清风藤碱等。
(四)吲哚类生物碱:吴茱萸碱、马钱子碱、士的宁、长春碱、长春新碱、利血平等。
(五)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等。
第二节理化性质三、溶解性(一)游离生物碱1.亲脂性生物碱:绝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属于亲脂性生物碱。
2.亲水性生物碱(1)季铵型生物碱(2)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3)生物碱N-氧化物:氧化苦参碱(4)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3.具有特殊官能团生物碱(1)具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两性生物碱,可溶于酸水和碱水。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鉴别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XX苷2.四环三萜、五环三萜、甾体皂苷3.生物碱、薄荷醇、香豆素、双糖4.萘醌、香豆素、薁类5.甲型强心苷苷元、乙型强心苷苷元、三萜皂苷苷元简答题1.例举常用的溶剂提取法答:冷提法:浸渍法、渗漉法热提法: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2.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答: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①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②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③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①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②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③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3.地黄炮制变黑的原因?答:地黄中含有梓醇苷,为 C4 去甲环烯醚萜苷类,易水解,水解后的苷元不稳定,苷元聚合而变黑。
4.生物碱的一般鉴别方法答:金属盐类:①碘化铋钾——生成橘红色至黄色无定形沉淀②碘化汞钾——生成类白色沉淀③碘-碘化钾——生成红棕色无定形沉淀酸类:①硅钨酸——生成类白色或淡黄色沉淀②苦味酸——生成黄色沉淀5.黄酮类化合物用聚酰胺色谱吸附的规律?答: a 游离黄酮与黄酮苷的分离:以含水流动相洗脱,出柱先后顺序一般是: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以有机溶剂 (如氯仿- 甲醇) 作洗脱剂,则结果相反。
b 苷元母核上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 当羟基在邻位等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其与聚酰胺吸附力减小,易于洗脱。
d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一般是: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
e 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f 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g 各溶剂在聚酰胺色谱柱上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乙醇(浓度由低到高) <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6.简述常见色谱分离法的种类及原理①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分离②凝胶过滤色谱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③离子交换色谱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④大孔树脂色谱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目的⑤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7.关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和评价其品质的理化常数组成: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理化常数: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化学常数:酸值、脂质、皂化值8.区别甲型强心苷和乙型强心苷的原理及鉴定原理:根据 C上的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甲型强心苷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其在17碱性醇溶液中双键移位产生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
中药化学总结1
中药化学总结1名词解释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非糖部分为苷元。
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其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指标。
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鞣质: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香豆素类: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总称避免原生苷被酶解常用方法: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或者在药材原料中拌入一定量的无机盐(碳酸钙)。
其次在提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防酸或碱破坏欲提取成分的结构。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
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1、中药提取成分溶剂极性大小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2、乙醇、甲醇、丙酮与水互溶。
3、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适用: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能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的: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化学整理
第一章中药化学(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1)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5.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6.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第二章(一)糖类单糖: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多羟基内半缩醛(酮)。
如:葡萄糖等。
低聚糖:水解后生成 2 - 9 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蔗糖(D-葡萄糖-D果糖)麦芽糖(葡萄糖1→4葡萄糖)多糖:水解后能生成多个单分子的,称为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二)苷类苷类可定义为是糖或糖的衍生物(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的特性:1、多数为无色、无臭的晶体。
2、能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难溶于乙醚或苯。
3、水解后能生成糖、苷元(非糖物质)。
(三)醌类化合物:醌式结构-不饱和环二酮天然醌类主要有四种类型苯醌、萘醌、菲醌、蒽醌醌类特点:1、有颜色。
[整理]中药化学成分英文名.
ENGLISH CHINESEAbrine 相思豆碱Abruquinone AAbruquinone BAcetate of Albopilosin AAcetone condensation of Albopilosin A3β-acetyloleanolicacid 3β-乙酰氧基齐墩果酸O-Acetyl-3,6-di-O-β-D-xylopy-rano-astragaloside O-乙烯 3,6-双氧-β-D-吡喃木糖基绵毛黄芪甙6’’-acetylhyperoside 6’’-乙酰氧基金丝桃甙N-Acetyl-D-Glucosamine N-乙酰氨基葡萄糖糖8-o-acetyl Shanzhiside MethylesterAcetylursolic acid 乙酰乌索酸Acetylshikonin 乙酰紫草素14-AcetyltalatisamineAchyranthan 牛膝多糖Aconitine 乌头碱Aconosine 爱康诺辛Actein 黄肉楠碱ActinodephnineAcuminatinAcuminatosideAdenanthin 腺华素Adenosine 腺苷,腺嘌呤核苷Aescin 七叶皂甙Aesculetin 马栗树皮素Aesculin 七叶甙,马栗树皮甙Agaricic acid 落叶松覃酸Agrimophol 鹤草酚Ajmalicine(δ-Yohimbine) 阿吗碱,δ-育亨宾碱,阿吗里新,阿马林,,萝芙碱Ajmaline 阿马林Akebia saponin D 木通皂甙 DAlantolactone (Helenin) 土木香内酯,阿兰内酯Albopilosin AAleuritic acid 苏式-紫胶桐酸Alizarin 茜素Allantoin 尿囊素Allasecurinine 别一叶秋碱AllantolinAllicin 大蒜素α-Allocryptopine α-别隐品碱Alloisoimperatorin 别异欧前胡素AlloxanthoxyletinAllose 阿罗糖Aloe-emodin 芦荟大黄素Aloe-saponolAloin 芦荟甙Aloesin 芦荟苦素Aloperin 苦豆碱Alpinetin 山姜素Amentoflavone9-Amino camptothecin 9-氨基喜树碱1- Amino-cyclopropane-1-acid hydrochloride 1-氨基环丙烷-1-羧酸盐酸盐Amethystoidin A 香茶菜甲素Ampelopstin 福建茶素Amphicoside II 胡黄连苦甙 II,胡黄连甙 IIAmygdalin 苦杏仁甙β-Amyrin β-香树脂醇α-Amyrin acetate α-香树脂醇乙酸乙酯β-Amyrin acetate β-香树脂醇乙酸乙酯β-Amyrin palmitate 棕榈酰β-香树酯Anagyrine 臭豆碱,安那吉碱,安纳基林,Andrographolide 穿心莲内酯,穿心莲乙素5α-Androstane-3,17-Diol 5α-雄烷-3,17-二醇5α-Androstenediol 5α-雄烯二醇AnetholeAnemonine25-anhydro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 gbc-09β-AnhydroicaritinAnisodamine 山莨菪碱Anisodine 樟柳碱Apigenin 芹菜素,芹菜甙元,芹菜(甙)配基,芹黄素Apigenin-7-glucoside 芹菜甙元(芹菜素)-7-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 芹菜甙元(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8-O-glucoside 芹菜甙元(芹菜素)-8-O-葡萄糖甙Apigenin-8-O-β-glucoside 芹菜甙元(芹菜素)-8-O-葡萄糖甙,牡荆素Arbutin 熊果甙Arctiin 牛蒡子甙Aristolochic acid 马兜铃总酸Aristolochic acid A 马兜铃酸 AAristolochic acid B 马兜铃酸 BAristolochic acid C 马兜铃酸 CArmillarisin A 亮菌甲素,假蜜环菌甲素Arteannuic acid 青蒿酸Atraotydin 苍术甙α-Artemether α-蒿甲醚β-Artemether β-蒿甲醚Arteannuin 青蒿素Artemetin 蒿亭Artemisinic acid 青蒿酸Artemisinin 青蒿素Arundoin 芦竹素Asarinin 细辛脂素, 细辛酯素α-Asaron α-细辛醚β-Asaron β-细辛醚AseculinAsiatic acid 积雪草酸Asiaticoside 积雪草甙DL-Asparagine DL-天冬素,DL-天冬碱L-Asparagine L-天冬素,DL-天冬碱(怕热+4℃)DL-Aspartic acid DL-天冬酸L-Aspartic acid L-天冬酸AstragalinAstragaloside II 黄芪皂甙 IIAstragaloside IV 黄芪甲甙Atisine chlorideAtractydin 苍术素Atractylon 苍术酮Atractyloside 苍术甙Atropine SulfateAucubin 桃叶珊瑚甙Avacularin 扁蓄甙Azedarachin(Toosendanin) 川楝素,苦楝素Baicalein 黄芩素,黄芩甙元,黄芩黄素Baicalin 黄芩甙,贝加灵Benzoylene ureaBaptitixine 金雀花碱,野靛碱,金雀儿碱,金莲花碱Barbaloin 芦荟甙Beesioside I[(20S,24S)-15β,16β-iacetoxy-18,24;20,24-diepoxy-9,19-cyclanostane-3β,25-diol-3-O-β-D-xylopyrano side]yl-28-O-α- L-rhamnopyranosyl(1-4)- β-D-glucopyranosyl(1-6)- β-D-glucopyranosyl ester gbc-21Benzoin 安息香Benzoin ethyl ether 安息香乙醚Berbamine hydrochloride 盐酸小檗胺Berberine 小檗碱,黄连素Berberine hydrochloride 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素Bergapten 佛手柑内酯,5-甲氧基补骨脂素Bergenin 岩白菜素,矮茶素,虎耳草素,岩白菜宁,佛手配质Betaine 甜菜碱Betulin 白桦脂醇Betulinic acid 白桦脂酸2,3- Dihydroxy Betulinic acid 2,3-二羟基白桦脂酸Bicuculline 毕枯枯林Biflorin 双花母草素BIflorine 原阿片碱Bilirubin 胆红素Bilobalide 白果内酯Bilobetin 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Bronyl acetate 乙酸龙脑酯4-(2-Bronyloxy)-2-butytene-1-ol 4-冰片氧基-2-丁烯-1-醇4-(2-Bronyloxy)-2-butanol 4-冰片氧基-1-丁醇Brervifolincaboxylic acid 天豆叶苏木酚酸,短叶苏木酚酸BrevicorninBritanin 大花旋覆花素Brucealine-glucoside 鸦蛋子苦素 E 葡萄糖甙Bruceine D 鸦蛋子苦素 DBruceine E 鸦蛋子苦素 EBrucine 马钱子碱,布鲁生Brucine sulfate 马钱子碱硫酸盐borneol 龙脑Bornyl acetate 乙酸龙脑酯Bufalin 蟾毒灵γ-Bufotalin γ-日蟾毒配质Bulleyaconitine A 草乌甲素Butenolide A 白术内酯 AButenolide B 白术内酯 Bn-Butyl-p-hydroxybenzoatButylidene 丁烯基太内酯Byakangelicin 比克白芷素Byoscine bulylbromideByoscine hydrobromideCaffeine 咖啡因,咖啡碱,茶碱Calcicalin A 灰岩香茶菜甲素Calycosin 毛蕊异黄酮Calycosin-O-β-D-glucopyranoside 毛蕊异黄酮甙Campanulin 风铃草素Camphol 樟脑Camptothecine 喜树碱Cantharidin 斑蝥素Caohuoside ACaohuoside BCaohuoside CCaohuoside DCaohuoside ECapnoidine 咖喏定Capsaicin 辣椒碱Carboxymethylpachymaran 羧甲基茯苓多糖Cardamonin 小豆蔻明β-Caryophllene alcohol β-石竹烯醇, β-丁香烯醇β-Caryophllene acetate β-乙酸石竹烯醇酯, β-乙酸丁香烯醇酯Caryptoside 山栀子甙Catalpin 梓甙,梓实糖甙Catalpinoside 梓醇,脱对羟基苯甲酸梓甙Catalpol 梓醇Catalposide 梓甙(+)-Catechin hydrate 儿茶素Caudatin(Cauldatin)Celafurine 呋喃南蛇碱Cepharanthine 头花千金藤碱,千金藤素, Cephalomannine 三尖杉宁碱Cephalotaxin 三尖杉碱Chanlmogric acid 大风子酸Chasmanconitine 查斯曼尼亭Chasmanine 查斯曼宁碱ChelerythridimerineChelerythrineChelerythrine hydrochloride 盐酸白屈菜红碱Chelidonic acid 白屈菜酸Chelidonine 白屈菜碱Chenodeoxycholic acid 鹅去氧胆酸L-Chiro-inositolChitin 甲壳素Chloranthalactone C 金粟兰内酯 C4-Chloro-3,5-dimethoxybenzoic-O-arabitol ester 猴菇菌素 I Chlorogenic Acid 绿原酸Chlorophyll Cu 叶绿素铜Cholesterol 胆固醇Cholic acid 胆酸6-Choropurine Riboside 6-氯嘌呤核苷Chrysin 5,7-二羟基黄酮,白杨素,白杨黄素Chrysophanic acid 大黄酚Chrysophanol 大黄酚10-(Chrysophanol-7’-yl)-10-hydroxychrysophanol-9-anthrone Cimigenol xyloside 升麻醇木糖甙Cimigenol xyloside gbc-08Cimiside 升麻甙Cinnamaldehyde 肉桂醛Cinnamate sodium 肉桂酸钠Cinnamic aldehyde 桂皮醛Cinnamic acid 桂皮酸6-O-Cinnamoyl CatalpolCinnamon oil 肉桂油Cinnamoyl chloride 肉桂酰氯Cinnamyl alcohol 肉桂醇Cincumol 莪术醇,姜黄醇Cinobufagin 华蟾酥毒基Cis-communic acid 反式璎柏酸Cis-podophyllic acidCistanoside C 角胡麻甙 CCistanoside D 角胡麻甙 DCiwujianoside B 刺五加皂甙BCnidium lactone 蛇床子素Coclaurine 乌药碱Codeine PhosphateColchicinamide 秋水酰胺Colchicine 秋水仙碱Columbin 黄藤内酯Conduritol 牛奶菜醇2-COOH-3OH-4-Isopenyl-5-OCH3-stylbene 木豆芪Cordycepin 冬虫夏草素,蛹虫草菌素,虫草素Corilagin 柯里拉京,鞣(料)云实精,柯子次鞣素Corticosterone 皮质甾酮Corydalis 原阿片碱Corydine 紫堇定Corydaline 延胡索碱甲,紫堇碱Corydinine 原阿片碱CorypallineCostunolide 木香烃内酯P-Coumaric acid 对香豆酸Coumarin 香豆素,香豆精,香豆酮Crassicauline A 粗茎乌头碱Cryptotanshinone 隐丹参酮Cucurbitacin 雪胆甲素Cucurbitacin B 葫芦素 B,葫芦苦素 BCucurbitacin IIa 葫芦素 IIaCucurbitacin IIb 葫芦素 IibCucurbitacin E 葫芦素 E,葫芦苦素 ECurculigoside 仙茅甙CuhuosideCurcumalactone 莪术内酯Curcumenol 莪术醇,姜黄醇Curcumin 姜黄素Curcumol 莪术醇,姜黄醇Curculigoside 仙茅甙Curgerenone 莪术酮Cyclovirobune D 环常绿黄杨碱 D,黄杨木生物碱 I,环锦热黄杨碱 D Cylindrin 白茅素cyclcanoline 轮黄藤酚碱α-Cyperone α-香附酮Cytisine 金雀花碱,野靛碱,金雀儿碱,金莲花碱Daidzein 大豆甙元,黄豆甙元,大豆黄素,大豆黄酮,黄豆黄素Daidzein-4’,7-diglucoside 黄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Daidzein-8-C-glucoside 黄豆甙元-8-葡萄糖甙Daidzeol 大豆甙元,黄豆甙元,大豆黄素,大豆黄酮Daidzin 大豆甙,黄豆甙Sodium Danshensu 丹参素钠DaphneticinDaphnetin 祖师麻甲素,(白)瑞香素, 瑞香内酯, Daphnin 祖师麻乙素,(白)瑞香甙Daphnoretin 西瑞香素Daucosterol 胡萝卜素,胡萝卜甾醇Dauricine 北豆根碱,蝙蝠葛碱,山豆根碱,北山豆根碱Daurisoline 北豆根苏林碱,蝙蝠葛苏林碱10-Deacetylbaccatin III 10-脱乙酰基巴卡丁 III14-Debenzoylfranchetine 14-去苯甲酰大度乌碱Decosahedaenoic acid(DHA) 二十二碳烯酸Decursin 日本前胡素,紫花前胡素Dehydrocavidine 去氢紫堇碱Dehydrocorydaline 去氢延胡索素Dehydrocostunolide lactone 脱氢木香内酯13-Dehydroxyindaconintine 13-去羟基印乌碱6,7-Dehydroxyleanone 6,7-去氢罗列酮6-Dehydrozeylenyl 2-isonicotinic ester Delavaconitine 紫草乌碱甲Deltalineα-Deltatinβ-DeltatinDemethoxycurcumin 去甲氧基姜黄素3’-Demethyl etoposide4’-Demethyl epipodophyllotoxin 4`-去甲氧基表鬼臼毒素Demethyl Evodiamin 去甲基吴茱萸碱4’-Demethyl isopicropodophyllone4’-Demethyl podophyllotoxin 4`-去甲氧基鬼臼毒素Dencichine 三七素Denudatine 裸翠雀亭Deoxyandrographoline 去氧穿心莲内酯, 穿心莲甲素Deoxycholic acid 去氧胆酸27-Deoxyla acteinDehydroandrographoline 脱水穿心莲内酯,穿心莲丁素Deoxyaconitine 脱氧乌头碱Deoxyschizandrin 脱氧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素 ADephylloside BN-DesmethydauricineDesmethylanhydroicaritin4-Desoxy-coriacinDesoxypodophyllotoxinDeverative of Amethystoidin A 乙酰香茶菜甲素Dianyctrsnlgide 大蒜素L-Dicendrine 左旋荷包牡丹碱D-Dicentrine 右旋荷包牡丹碱Dictamnine 白藓碱Dictamnolactone 吴茱萸内酯,柠檬苦素Didymin 香风草甙(20S,24S)-18,24;20,24-diepoxy-9,19-cyclanostane-3β,15β,16β-25-tetraol-3-O-β-D-xylopyranoside gbc-22a Diffractaic acid 地弗地衣酸Digitogenin 洋地黄毒甙Digoxin 地高辛Dihydroartemisinin 二氢青蒿素Dihydrocucurbitacin F-25-acetate 雪胆甲素1,7-Dihydro-3,4-dimethoxyanthoneDihydrotanshinone I 二氢丹参酮 I1,8-Dihydroxy Anthraquinone 1,8二羟基蒽醌2,5-Dihydroxybenzoic acid6-Dihydroxybenzoic acid3,4-Dihydroxybenzoic acid3,5-Dimethoxybenzoic acid2.5-Dimethoxybenzaldehyde5,8-Dimethoxy-6,7-dimethoxyflavone 5,8-二羟基二甲氧基黄酮β,β-Dimethylacrylalkannin β,β-二甲基丙烯欧紫草素N,N’-Dimethyldauricine IodideO,O-Dimethyldaurisoline3,5-Dimethoxybenzaldehyde2,5-Dimethoxybenzoic acid4’,7-dimethoxyisoflavone 4’,7-二甲基异黄酮7,4’-Di-O-hydroxymethylpuerarin7,4’-Di-o-methylpuerarin4’-methoxy-3’,5,7-trihydroxyflavone 4’-甲氧基-3’,5,7-三羟基黄酮4’-o-methoxycarbonylmethylene-puerarin5-methoxygenistin-7-o-glucoside 5-甲氧基染料木素-7-O-葡甙Diphylloside ADiphylloside BDiphylloside CDipsacus saponin IX 续断皂甙 IXDipsacus saponin X 续断皂甙 XDioscin 薯蓣皂甙Diosgenin 薯蓣皂甙元Docetaxel 多西紫杉醇n-Docosane 正-二十二烷Doesahexaenoic acid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Cis-4,7,10,13,16,19-Doesahexaenoic acid ethyl ester 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L-Dopa L-多巴Dracoalban 血竭素高氯酸盐p-Dracorhodin Perochlorate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二甲氨基苯甲醛Dragamine HbrDulcite 卫矛醇,甜醇Dulcitol 卫矛醇,甜醇Dulcose 卫矛醇,甜醇Eburicoic acid 齿孔酸Eburicolic acid 齿孔酸β-Ecdysone β-脱皮激素Ecdysterone β-脱皮激素Effusanin AEffusanin BEffusanin ECis-5,8,11,14,17-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二十五碳烯酸Cis-5,8,11,14,17-Eicosapentaenoic acid ethyl ester 二十五碳烯酸甲酯α-Elemene α-榄香烯β-Elemene β-榄香烯δ-Elemene δ-榄香烯Eleutheroside B 刺五加甙BEllagic acid 鞣花酸,胡颓子酸Emodin 大黄素Emodin monomethyl ether 大黄素甲醚Eonurine 益母草碱L-Ephedrine hydrochloride L-盐酸麻黄碱(-)-Epicatechin (EC)表儿茶素20-Epieratamine(-)-Epigallocatechin (EGC) 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8-Epiloganin 8-表番木鳖碱8-Epiloganic acid 8-表番木鳖酸Epimedin AEpimedin BEpimedin CEpimedosideEpimedoside AEpimedoside BEpimedoside CEpimedoside DEpimedoside EEpimedokoreanoside IEpimedokoreanoside II7-EpiphlomiolEpitriptolideErgometrini Maleats 马来酸麦角新碱Ergonovine Maleats 马来酸麦角新碱Ergosterol 麦角甾醇Erychroside 桂竹糖芥甙Erycib alkaloid II 丁公藤乙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Esculetin 七叶树甙元Esculin 七叶树甙Estradiol 雌二醇(炔雌醇?)Etepholiclin 光千金藤定碱4-Ethoxybenzaldehyde2-Ethoxybenzoic acidEthoxychelerthrine 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yl cinnamate 肉桂酸乙酯7-Ethyl camptothecin 7-乙基喜树碱7-Ethyl-10-Hydroxy camptothecin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Ethyl-p-methoxycinnamate 对甲氧基苯乙酯Etoposide(α-tipe) 足叶乙甙Etoposide 足叶乙甙Eucalyptole 桉油精Eugenol 丁香酚Euhorbiasteroid 续随二萜醇Euonine 雷公藤新碱EuphrosideEvodiamine 吴茱萸碱Evodin 吴茱萸内酯,柠檬苦素Excisanin A 香茶菜甲素Excisanin B 香茶菜乙素Ezochasmanine Fangchinoline 防己诺林碱Fargesin 辛夷脂素Farrerol 杜鹃素Ferulic acid 阿魏酸Fibrauretin 大黄藤素FlavoneFormononetin 刺芒柄花素Forsythiaside 连翘酯甙Forsythin 连翘甙Forsythingenin 连翘酯素Forsythinol 连翘醇Forsythoside A 连翘甙Forsythoside C 连翘甙 C Forsythoside D 连翘甙 D Franchetine 大度乌碱Fucosterol 岩光甾醇Fumalic acid 阿魏酸Fumalic acid methyl etherFumalic acid monosodium saltFumarine 原阿片碱Gallic acid 没食子酸3-O-galloyl-(-)epicatechin(GEC)6’-O-Galloyl-homoarbutin 6’-O-没食子酰基高熊果甙2”-O-Galloyl-hyperin 2”-O-没食子酰基金丝桃甙Gamabufalin 日蟾毒它灵Ganolactone 灵芝内酯Gastrodin 天麻素α-Gastrodin α-天麻素β-Gastrodin β-天麻素Geniposide 栀子甙,京尼平甙,去羟基栀子甙Geniposidic acid 栀子酸Genistein 染料木素,染料木甙元, 染料木质素Genistein-8-c-apiosyl-(1-6)glucoside 大豆甙元 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Genistin 染料木甙,GentianidinGentianine 龙胆(宁)碱,秦艽碱甲Gentiopicrin 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 龙胆苦甙Ginkgetin 银杏双黄酮,银杏黄素,白果双黄酮,银杏亭Ginkgolides(90%) 银杏总内酯Ginkgolide A 银杏内酯 AGinkgolide B 银杏内酯 BGinkgolide C 银杏内酯 CGinkgolide J 银杏内酯 JGingerol 姜辣素Ginnalin AGinsenoside Rb1 人参皂甙 Rb1Ginsenoside Rb2 人参皂甙 Rb2Ginsenoside Rb3 人参皂甙 Rb3Ginsenoside Rc 人参皂甙 RcGinsenoside Rd 人参皂甙 RdGinsenoside Re 人参皂甙 ReGinsenoside F11 人参皂甙 F11Ginsenoside Rg1 人参皂甙 Rg1Ginsenoside Rg2 人参皂甙 Rg2Ginsenoside Rg3 人参皂甙 Rg3Ginsenoside Rh1 人参皂甙 Rh1Ginsenoside Rh2 人参皂甙 Rh2Ginsenoside Ro 人参皂甙 RoGinsenoside RT5 人参皂甙 RT5D-GlucoseGlycine 甘氨酸GlycitinGlycocholate sodium 牛胆酸钠Glycocholic acid 甘胆酸Glycyrrhizic acid 甘草酸,甘草皂甙,甘草甜素Glycyrrhetinic acid 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 methyl ester 18β-甘草次酸甲酯Glycyrrhizinic acid monoammonium salt 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ic acid monopotassium salt 甘草酸单钾盐18β-Glycyrrhetinic acid 18β-甘草次酸Gomisin A(Schisandrol B) 五味子醇乙, 五味子醇B Gomisin B(Schisantherin B) 五味子酯乙Gomisin C(Schisantherin A) 五味子酯甲Guanosine 鸟苷Guayewuanine A 瓜叶乌头碱 AGuayewuanine B 瓜叶乌头碱 BGypenoside XLIV 绞股蓝皂甙 XLIVHarmaline 骆驼蓬碱Harmine 哈尔明Harpagoside 玄生甙,钩果草甙Harringtonine 三尖杉酯碱,哈林通碱Harringtonolide 高三尖杉酯碱HederageninHelenin (Alantolactone) 土木香内酯Helicid 豆腐果甙Hematorylin 苏木素Hematin chloride 氯高铁血红素Hemin 血红素HemslegadinumHeparin sodiamHesperidin 橙皮甙Heteratisine 异氢异叶乌头素HetisineHetisinonen-Hexadecane 正-十六烷HomoarbutinHomoharringtonine 高三尖杉酯碱Honokiol 和厚朴酚Houttugnin 鱼腥草素Human chorio gonadofropin (HCG)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 (HMG) Huperzine A 石杉碱甲Hydrastine 北美黄连碱p- Hydroxyacetophenone 对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 4’-对羟基苯乙酮5-Hydroxyacetylproponic acid4-HydroxybenzaldehydeP-Hydroxybenzoic acid 对羟基苯甲酸Hydroxyevodiamin 羟基吴茱萸碱3-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2-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4-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5-Hydroxy-4’-methoxyflavone-7-β-rutinoside 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芸香甙10-Hydroxy-camptothecin 10-羟基喜树碱ω-Hydroxy-Δ2-decenoic acid ω-羟基-Δ2-葵烯酸,王浆酸10-Hydroxydecenoic acid 10-羟基葵烯酸10-Hydroxydecylenic acid 10-羟基-Δ2-葵烯酸,王浆酸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1-Hydroxy-3,4-dimethoxyxanthone-O-β-D-glucophranosideHydroxyevodiamine 羟基吴茱萸碱5-Hydroxyflavone7-HydroxyflavoneHydroxyrenifolin2α-Hydroxypanaxidiol 2α-羟基人参二醇12-Hydroxy-6,7-secoabieta-8,11,13-triene-6,7-dial 12-羟基断松香烷 8,11,13三烯 6,7二醛1-Hydroxy-2,3,4,5-tetramethoxyxanthone1-Hydroxy-2,3,4,7-tetramethoxyxanthone4-Hydroxybenzaldehyde3-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2-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4-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16-HydroxytriptolideHydroxyursolic acidHyoscin 东莨菪碱HyoscyamineHypaconitine 下乌头碱,次乌头碱, 次乌碱Hypaphorine 下箴刺桐碱Hypericin 金丝桃素Hyperin 金丝桃苷,金丝桃甙,田基黄甙,海棠因,槲皮素-3-半乳糖甙Hyperoside 金丝桃苷,金丝桃甙,田基黄甙,海棠因,槲皮素-3-半乳糖甙HypolideHypocrellin A 竹红菌甲素Icariin 淫羊藿甙IcaritinIcariside IIcariside IIIcariside-3-o-rhamnosideIkarisoside AIkarisoside BIkarisoside CIkarisoside DIkarisoside EIkarisoside FImperialine 西贝碱Imperatorin 欧前胡素Indaconitone 印乌碱Indigotin 靛兰, 靛蓝Indirubin 靛玉红Inosine 肌苷,肌甙Inositol 肌醇Ipriflavone 伊普黄酮Isatin 靛玉红Isoaconitine 紫草乌碱乙Isoalantolactone 异土木香内酯D-Isoascorbic acid D-异抗坏血酸Isoastragaloside II 异黄芪皂甙 II IsoatisineIsobergaptenIsobiflorin 异双花母草素Isocolumbind-Isocorydine chloride 异紫堇定Isocupressic acid 异柏油酸IsodonalIsoferulic acid 异阿魏酸Isofraxidin 异秦皮定IsoginkgetinIsoimperatorin 异欧前胡素Isoliensinine 异莲心碱Isoliquiritigenin 异甘草素Isoliquiritin 异甘草甙Isomangiferin 异芒果甙Isonicotinoylhydrazine 异烟酰肼Isonicotinic acid 异烟酸Isosafrole 异黄樟油素Isoquinoline 异喹啉IsopicropodophylloneIsopimpinellin 异茴芹内酯Isopsoralen 异补骨酯素Isoquercitrin 异槲皮甙,异槲皮素,罗布麻甲素Isorhamnetin 异鼠李素Isosteviol 异甜菊醇IsotetrandrineIsoneotriptophenolideIsopropyl myristate 肉豆蔻酸异丙酯Istaubulib AJatrorrhizine chloride 盐酸药根碱Jujuboside A 酸枣仁皂甙 AJujuboside B 酸枣仁皂甙 BKadsurinKaempferitrinKaempferol 山奈酚,山奈素,山奈黄素,山奈黄酮醇,四氢基黄酮,崁非醇,猫眼草素I,白蕊草素III, 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Kaempferol-4’-methyl etherKaranjin 干华豆晶 4KirilowprotenKopsamineKopsanineKorepimedoside AKuliansu 苦楝素Kumujian AKumujian BKumujian DKumujian GLamalbidLamiridosideLappacontineLasiokaurinLathyrol 千金子二萜醇Laurate ethyl 月桂酸乙酯Laurate methyl 月桂酸甲酯Laurate sodium 月桂酸钠Lauric acid 月桂酸LentinanLeurocristine (VCR)Levonorgestrel 左炔诺孕酮Liensinine 莲心碱Ligustilide 藁本内酯Limonin 吴茱萸内酯,柠檬苦素Linoleic acid 亚油酸,r-亚麻酸Liquiritigenin 甘草素Liquiritin 甘草甙Lithocholic acid 石胆酸Liwuaconitine 丽乌碱Lobeline chlorideLoganin 番木鳖甙,马钱素,马钱子甙Longistyline A 木豆芪 ALongtouaconitine ALupenyl acetate 乙酰羽扇豆醇酯Lupeol 羽扇豆醇酯Lupeol palmitale 棕榈酰羽扇豆醇酯Luteolin 木樨草素Luteolin-7-O-glucoside 木樨草素-7-O-葡萄糖甙Lycoctonine 牛扁碱Lycoramine HBr 氢溴酸石蒜胺Lycorine 石蒜碱Lycorine HBr 氢溴酸石蒜碱Lysionotin 岩豆素Macleyine 原阿片碱Macrocalin A 大萼香茶菜甲素Macrocalin B 大萼香茶菜乙素Macrocalin C 大萼香茶菜丙素Madecassoside 羟基积雪草甙Madecassic acid 羟基积雪草酸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丹参酸B镁Magnoflorine 木兰花碱Magnoline 木兰脂素Magnolol 厚朴酚Mangiferin 芒果甙,杧果甙Mannitol 甘露醇D-Mannose 甘露糖Maoecrystal A 毛萼晶甲Maoecrystal B 毛萼晶乙Maoecrystal C 毛萼晶丙Maoecrystal D 毛萼晶丁Maytanperline 美登普林Matrine 苦参碱Menthol 薄荷脑Mesaconitine 中乌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美沙乌头碱,新乌碱Metallothionein4-Methoxybenzaldehyde3-Methoxybenzoic acidP-Methoxycinnamic acid 对甲氧基肉桂酸10-methoxymedicarpin 10-甲氧基美迪紫檀素8-Methoxypsoralen 8-甲氧基补骨脂素4-Methoxysalicylaldehyde 4-甲氧基水杨醛Methoytanshinone 次甲丹参酮5-Methoxytryptamine6-Methyl-5,7-dimethoxyflavone 6-甲基-5,7-二甲氧基黄酮Methylene tanshinquinone 次甲丹参醌Methyl ferulateMethylophiopogonanone A 麦冬高异黄酮AMethy-3-aminosalicylate 3-氨基水杨酸甲酯Methy-5-aminosalicylate 5-氨基水杨酸甲酯N-Methylcantharidin 甲基斑蟊素O-Methyldauricine 甲基北豆根碱,甲基蝙蝠葛碱, 甲基山豆根碱Methylhesperidine 甲基陈皮甙Methyl linolenate 次亚麻酸甲酯N-Methyl-N-(4-methoxylphenyethyl)-cinnamamideMethyl Nonyl Ketone(Z-Undecanone)甲基正任酮Methyl Salicylata 水杨酸甲酯3’-Methyoxy-puerarin 3`-甲氧基葛根素Miltirone 次甲丹参醌Mifepristone 米非司酮MiscantuosideMogroside IIE 罗汉果甙 IIEMogroside III 罗汉果甙 IIIMogroside IV 罗汉果甙 IVMogroside V 罗汉果甙 VMonocrotaline 农吉利碱,野百合碱,猪屎豆碱Monolupine(Anagyrine) 臭豆碱,安那吉碱,安纳基林,Monotropein 水晶兰甙Morroniside 莫诺甙MorusinMuscone 麝香酮MycosMyristaldehyde 肉豆蔻醛Myristic acid 肉豆蔻酸NardosinolNardosinonNaringin 柚皮甙Narumicin INeferine 甲基莲心碱NeriifolinNeoandrographolide 新穿心莲内酯,穿心莲丙素,穿心莲新甙, 新穿心莲内酯Neo-houttuyninum 新鱼腥草素NeolineNeotriptophenolideNevadensin 石吊兰素NicotineNimbecetin 山奈酚,山奈素,山奈黄素,山奈黄酮醇,四氢基黄酮,崁非醇,猫眼草素I,白蕊草素III,NitidineNitogenin 薯蓣皂甙元9-Nitrocamptothecin 9-硝基喜树碱9-Nitro-10-Hydroxy camptothecin 9-硝基-10-羟基喜树碱10-NonacosanolNoradranabineNorgestrel 炔诺孕酮Notoginsenoside R1 三七皂甙 R1Notoginsenoside RC 三七皂甙 COleanolic acid 齐墩果酸,石竹素Olanol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α- L-rhamnopyranosyl(1-4)- β-D-gluc opyranosyl(1-6) - β-D- glucopyranosyl ester gbc-34Olanolic acid-3-O-β-D- glucopyranosyl(1-3)-α-L- 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α- L-rhamn opyranosyl(1-4)- β-D-glucopyranosyl(1-6)- β-D-glucopyranosyl ester gbc-35Ombuoside 商陆甙Ophiopogonin A 麦冬皂苷AOrcinolOridonin 东凌草素Oroxylin A 木蝴蝶素Orthosphenic acid 雷公藤三萜酸Osthol 蛇床子素Oxymatrine 氧化苦参碱Oxysophorcarpine 氧化槐果碱Pachymaran 茯苓多糖Pachymic acid 茯苓酸Paclitaxel 紫杉醇Paeoniflorin 芍药甙Paeonol 丹皮酚Palmitale 棕榈酸Palmatine HCL 盐酸巴马亭,盐酸巴马汀,盐酸掌叶防己碱Panaxadiol 人参二醇Panaxatriol 人参三醇Papaverine HCl 盐酸罂粟碱ParvifolisidePatehouli aleohal 百秋李醇Pedunculoside II 具栖冬青甙β-Peltatin-glucoside β-足叶草脂素甙β-Peltatin-A-methyl ether β-足叶草脂素A早醚Peimine (浙)贝母甲素Peiminine (浙)贝母乙素,贝母宁碱,去氢贝母碱Pentadecanone-2 十五烷酮-2PeruvosidePhadodendrol 杜鹃醇Phaseolin 菜豆甙元1-phenyl-2,4-hexadiyn-1-oneN-Phenyl-2-naphthylamine N-苯基-2-萘胺Piceatannol-3’-O-β-D-glucopyranosidePhillyrin 连翘甙Phloyoside IIPhododendrolPhyscion 大黄素甲醚Phytolaccoside EPhytolaccoside GPiceatannolPiceatannol-3’-0-β-D-glucopyranosidePiceatannol-4’-0-β-D-glucopyranosidePicroetoposidePicroetoposide hydroxy acidPicropodophyllotaxinPilocarpine hydrochloride 毛果云香碱盐酸盐Pimpinollin 虎耳草素Pinitol 松醇Pinostrobin 球松素Piperine 胡椒碱PlantarenalosidePlatypetaloside APlumbagin 矾松素Podocarpusflavone 罗汉松双黄酮 BPodophyllotoxin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 glucosidePodophyllotoxonePolydatin 虎杖甙,白藜芦醇甙Polystachoside 蓼属甙Ponticin 土大黄甙(素)Populnetin 山奈酚,山奈素,山奈黄素,山奈黄酮醇,四氢基黄酮,崁非醇,猫眼草素I,白蕊草素III,Populin 白杨甙Praeruptorin A 白花前胡甲素Praeruptorin B 白花前胡乙素Praeruptorin C 白花前胡丙素Praeruptorin D 白花前胡丁素Praeruptorin E 白花前胡甲素Praeruptorin F 白花前胡甲素Pregnanediol 孕二醇Progeserone 孕烯醇酮Precasin 相思豆碱ProcesterolProtocatechuic acid 原儿茶酸Protocatechualdehyde 原二茶醛Protopanaxadiol 原人参二醇Protopanaxatriol 原人参三醇Protopine 原阿片碱Pseud aconitine 伪乌碱Pseudo ephedrine 伪麻黄碱d-Pseudu-ephedrine hydrochloride 盐酸伪麻黄碱Pseudo ginsenoside F11 拟人参皂甙 F11Pseudo ginsenoside Rt5 拟人参皂甙 Rt5Pseudo laric acid B 土荆皮乙酸Pseudo lycorine 伪石蒜碱PseudophedrinePseudo protopine 伪原阿片碱Psoralen 补骨酯素Puerarin 葛根素Pyrogallic acid 焦性没食子酸PyrogallolQingdanone 青黛酮Qinghaosu I 青蒿甲素Qinghaosu II 青蒿乙素Qinghaosu III 青蒿丙素QingyangshenggeninQuebrachitolQuercetin 槲皮素Quercetin-3-O-xyloglucoside 槲皮素-3-O-木糖葡萄糖甙Quercetin-3- galactoside 槲皮素-3-半乳糖甙,金丝桃甙,田基黄甙,海棠因Quercitrin 槲皮甙4-Quinazolone 4-喹唑酮[4(3H)-quinazolinone] 4(3H)-喹唑酮[2,4[1H,3H]-Quinazolinedione] 2,4(1H,3H)-喹唑二酮Quinic acid 喹啉酸Quinidine 喹啉丁Quinine 喹啉Quinsetrol 炔雌醚Rasthorin A 细锥香茶菜甲素Rabdocetsin B 细锥香茶菜乙素Rabdocetsin C 细锥香茶菜丙素Rabdocetsin D 细锥香茶菜丁素Rabdocetsin E 细锥香茶菜戊素Rabdoforrestin A 紫萼香茶菜甲素Rabdophyllin G 大叶庚Rabdophyllin H 大叶辛Rabdosin C 香茶菜素 CReducing arteannuim 还原青蒿素Renifolin 肾叶驴蹄草甙Reserpine 利血平Resibufogenin 酯蟾毒配基Resveratrol 白藜芦醇Resveratrol-4’-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Resveratrol 3-O-β-D-glucoside2"-Rhamnosylicarisoside II2"-Rhamnosylikarisoside ARhamnoluteun 山奈酚,山奈素,山奈黄素,山奈黄酮醇,四氢基黄酮,崁非醇,猫眼草素I,白蕊草素III,2"-O-Rhamnosylscoparin 2"-O-鼠李糖扫帚黄酮Rhaponticin 土大黄甙(素)Rhapontin 土大黄甙(素)Rheic acidRhein 大黄酸RheosmineRhodininRhodioloside 红景天甙RhodiosinRhododendrin 白色杜鹃素Rhombinin(Anagyrine) 臭豆碱,安那吉碱,安纳基林,Rhynchophylline 钩藤碱Robigenin 山奈酚,山奈素,山奈黄素,山奈黄酮醇,四氢基黄酮,崁非醇,猫眼草素I,白蕊草素III,Rorifone 焊菜素Rosavin 肉桂醇甙,洛塞维,酪萨维Rosmarinic acid 迷迭香酸, 罗丹酚酸Rotenone 鱼藤酮Rotundinum 延胡索碱乙,罗通定,四氢巴马亭Rubescensin (A) 东凌草素Rutaecarpine 吴茱萸次碱Rutin 芦丁,芸香甙Sagittatoside ASagittatoside BSaikosaponin A 柴胡皂甙 ASaikosaponin b1 柴胡皂甙 b1Saikosaponin b2 柴胡皂甙 b2Saikosaponin C 柴胡皂甙 CSaikosaponin D 柴胡皂甙 DSaikogenin a 柴胡皂甙元 aSaikogenin d 柴胡皂甙元 dSaikoside a 柴胡皂甙 aSaikoside d 柴胡皂甙 dSalicylic acid methyl esterSalicin 水杨甙,水杨素Salylic acid 水杨酸Salicylate ethyl 水杨酸乙酯Salicylate methyl 水杨酸甲酯;冬青油Salicylate Isomyl 水杨酸异戊酯Salicylate phenyl 水杨酸苯酯Salicylate eserine 水杨酸毒扁豆碱Salicylate sodium 水杨酸钠Salicylate ammonium 水杨酸铵Salicylaldehyde 水杨酸醛Salicylanlide 水杨酰苯胺Salicylamide 水杨酰胺Salidroside 红景天甙Salsolinol 去甲猪毛菜碱Salvianic acid 丹参酸甲Sandaracopimaric acid 山达海松酸Sanguinarine hydrochloride 盐酸血根碱Santonin 山道年Sarsasapogenin 菝契皂甙元,洋菝契皂甙元Sciadopitysin 金松双黄酮Schisantherin A 五味子内酯甲Schisandrin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素,五味子醇 Aγ-Schisandrin γ-五味子素, 五味子素 B,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γ-五味子素, 五味子素 B,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 γ-五味子素, 五味子素 B,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素,五味子醇 A Schizandrol 五味子醇Scoparone 滨蒿内酯Scopolamine HBr 氢溴酸东莨菪碱Scopoletin 东莨菪素,东莨菪内酯Scopolin 东莨菪甙ScoulerineScphalotaxine 三尖杉新碱SculpolamineScutellarein 野黄芩素,高黄芩素,野黄芩黄素Scutellarin 灯盏花乙素,野黄芩甙,高黄芩甙Securinine 一叶秋碱Securinine HNO3 硝酸一叶秋碱Sennoside A 番泻甙 ASennoside B 番泻甙 BSepervirenoside ASepervirenoside BSesamin 芝麻脂素, 芝麻素SesamosideShanzhiside methyl esterShikimic acid 莽草酸Shikonin 左旋紫草素Shionone 紫菀酮Sibiricine 西伯利亚延胡索碱Silybin 水飞蓟宾Silydianin 异水飞蓟素Silymarin 水飞蓟素Sinapine bisulfae 硫酸芥子碱Sinoacutine 青风藤碱,华防己碱Sinomenine hydrochorolide 盐酸青藤碱Sipeimine 西贝素β-Sitosterol β-谷甾醇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side Skimmianine 茵芋碱Smilagenin 菝葜皂甙元Solamargine 奥洲边茄碱Solanesol 茄尼醇Solanocupsin 毛叶冬珊瑚甙Solasonin 奥洲茄碱Sophocarpidine 苦参碱Sophocarpine 槐果碱Sophoridine 槐定碱Sophorine 金雀花碱,野靛碱,金雀儿碱,金莲花碱Soyasapogenol A 大豆甾醇 A,大豆皂甙元 A Soyasapogenol B 大豆甾醇 B,大豆皂甙元 B Soyasapogenol C 大豆甾醇 C,大豆皂甙元 C Soyasapogenol D 大豆甾醇 D,大豆皂甙元 D Soyasapogenol E 大豆甾醇 E,大豆皂甙元 E Soyasaponin I 大豆皂甙 ISoyasaponin 大豆皂甙Sparteine (CAS:6160-12-9) 鹰爪豆碱,无叶豆碱Spegatrine 斯配加春α-Spinasterol α-波菜甾醇Squamotatin BStachydrine hydrichloride 盐酸水苏碱Stachyose 水苏糖Stephanine 千金藤碱Steviobioside 甜菊醇B甙Steviol 甜菊醇Steviol methylester 甜菊醇甲酯Stevioside 甜菊甙,甜菊糖StrctosidineStrychnine 士的宁,番木鳖碱StwephanineSulfate of polysaccharide 多糖硫酸酯Super-Houttuyninum 高鱼腥草素Sweroside 当药苦甙,獐牙菜甙Swertiamain 獐牙菜苦甙Swertianol 当药醇Swertianolin 当药醇甙Sylvatesminsynephrine 辛弗林Syrinngic acid 丁香酸Syringin 紫丁香甙,祖师麻丙素,救必应乙素,救必应甙甲,五加甙 B Tabernaemontanine HBrTalatisamine 塔拉萨敏,塔拉乌头胺Tannic acid 丹宁酸Tanshinone I 丹参酮ITanshinone II A 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 B 丹参酮IIBTaraxasterol 蒲公英甾醇Taraxerol 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acetate 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one 蒲公英甾酮, BC-01Taurine 牛磺酸Taurocholic acid sodium salt 牛磺胆酸,甘牛胆酸钠Taurocholic acid (Sodium) 牛磺胆酸钠Tauroursodesoxycholic acid 牛磺熊去氧胆酸Taxol 紫杉醇Tayettin 万寿菊甙Terpine hydrate 水合萜二醇Terpinenol-4 松油醇-4n-Tetradecane 正-十四烷(+)Tetrahydropalmatine 延胡索碱乙,四氢巴马亭,四氢巴马汀,延胡索乙素, 颅痛定L-Tetrahydropalmatine 左旋四氢巴马亭,左旋四氢巴马汀,左旋延胡索乙素, Tetrodotoxin (TTX) 河豚毒素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 四羟基氐甙5,8,3’5’-tetrahydroxyflavanone3’,4’,5,7-Tetrahydroxyflavone-3-β-rytinoside 3’,4’,5,7-四羟基黄酮-3-β-芸香甙Tetrandrine 粉防己碱,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苦味酸盐粉防己碱,粉防己甲素Thalidasine 唐松草新碱Theaflavin 茶黄素Theaflavin -3-G 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 -3’-G 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 -3,3’-DG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heobromine 可可碱Teophyline 茶碱Thermopsine 黄华碱,野决明碱Trans-podophyllic acidThevetin A 黄夹甙 AThevetin B 黄夹甙 BThymol 百里酚Tibolone 替勃龙Timosaponin A3 知母皂甙 A3Toddaberine 飞龙掌血内酯Toddaline 盐酸白屈菜红碱P-Toluic acid 对甲苯甲酸Toosendanin (Azedarachin) 川楝素,苦楝素Trans-podophyllic acidTremulacine 特里杨甙Tremulodin 2”-苯甲酰水杨甙α-Trepineol α-松油醇1-Triacontanol 正三十烷醇TrichodesmineTrichodesanthin 天花粉蛋白Tridecanone-2 十三烷酮-23,3’,6-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 大青黄酮甙元TripchlororideTripdiolide 雷公藤乙素Triptodiolide 雷公藤内酯二醇Tripterine 雷公藤红素TripterofordinTripterolideTriptofordin ATriptofordin BTriptofordin C1Triptofordin C2Triptofordin ETriptofordin F-1Triptofordin F-2Triptofordin F-3Triptofordin F-4Triptofordin D-1Triptofordin D-2Triptolide 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nolTriptonide 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oterpene 雷酚萜,雷酚萜甲醚Triptonoterpene methyl ether TriptonoterpenolTriptophenolide 雷酚内酯,山海棠素Triptophenolide methyl ether Triptotriterpenic acid A 雷公藤三萜酸 A Triptotriterpenic acid B 雷公藤三萜酸 B Triptotriterpenic acid C 雷公藤三萜酸 C Triptriolide 雷酚内酯醇Tryptantrin 青黛酮TubercurineTubeimuside I 土贝母甙甲Tumulosic acid 土莫酸Ulexine 金雀花碱,野靛碱,金雀儿碱,金莲花碱Umbelliferone 伞形花内酯Undecanine-2 十一烷酮-2 Ursodesoxycholic acid 熊去氧胆酸Ursolic acid 熊果酸,乌苏酸,乌索酸Usnic acid (Sodium) 松罗酸钠UvarigraninUvarigranol BUvarigranol B 6-cinnamateUvarigranol B 6-isonicotinic ester Uvarigranol CUvarigranol C 2-cinnamateUvarigranol DUvarigranol EVasicinol 鸭嘴花粉碱Valerenic acid 缬草烯酸。
(整理)中药化学技术课后习题.
中药化学技术课后习题一、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有效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是单一的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无力常数无效成分:与中药功效无关或关联不大的生物活性成分(1、在中药研究中,把与中药功效有关的生物活性成分视为有效成分(2、有效部位:含有有效成分的混合物(3、无效部位:不含有效成分的混合物(4、生物活性成分:在药物研究中,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溶剂提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几种?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技术使用于何种成分的提取,如何操作?适用范围: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且难溶于水的成分操作:从热源开始,自下而上,从左至右一次安装好各仪器,通过长颈漏斗想蒸馏瓶中加入待蒸馏的液体,加入沸石,安装温度计,开启冷凝水,然后开始加热。
将沸点之前的蒸馏耶弃去,更换接收仪器接受蒸馏液,当不再有蒸馏液蒸出,温度突然下降时,即可停止蒸馏,先关闭热源,再关闭水源溶剂提取技术中常用的提取溶剂水、乙醇分别可溶解哪些成分?水:中药中某些亲水性成分如糖、蛋白质、氨基酸、鞣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多数苷类、无机盐等乙醇:中药中的极性成分,同时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对某些亲脂性成分亦有很好的溶解性中性铅盐和碱性铅盐的沉淀范围有何不同?中性铅盐:可与分子结构中具有羧基和邻二酚羟基的物质成不溶性沉淀碱性铅盐:除了能沉淀中性铅盐能沉淀的物质之外,还能沉淀某些中性和碱性溶液结晶溶剂的选择条件是什么?1、溶解度2、与被结晶的成分不发生反应3、沸点什么是正相分配色谱?什么是反相分配色谱?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二、掌握苷的组成特点(含义)苷: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熟悉糖的分类,掌握重要糖的的结构及构型(绝对、相对构型)的判断方法?单糖: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分子糖的分类低聚糖:由2—9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高聚糖糖的绝对构型:C5-R(或C4-R)在环平面上方的为D-型糖,在环平面下方的为L-型糖相对构型:端基碳原子C1-OH与C5-R(或是C4-R)在环的同侧者为β构型,在环的异侧者为α构型熟悉苷的分类方法,掌握重要的分类方法及代表化合物单糖α端基异构体\ L-型糖衍生苷—α-苷(α糖的分类-L -鼠李糖苷单糖β端基异构体\D-型糖衍生苷—β-苷(β-D-葡萄糖苷单糖苷:秦皮苷连接单糖基数目双糖苷:芸香苷苷中糖的部分多糖苷一糖链苷:橙皮苷连接糖链数目二糖链苷:甜叶菊苷......苷的分类醇苷: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氧苷(O-苷)酚苷:苷元的酚羟基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酯苷:苷元上的羧基与糖的端基羟基缩合苷键原子硫苷(S-苷):苷元上的巯基(-OH)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氮苷(N-苷):苷元上的氨基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碳苷(C-苷):苷元碳上氢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苷元熟悉苷的一般性状、旋光性,掌握其溶解性的一般规律性状:1、多数为固体,其中小分子连糖苷少的为结晶态,大分子苷元连糖苷多的为固体粉末2、多数苷元没有颜色,少数因苷元具有发色团和助色团而显不同颜色3、苷类一般无味旋光性:苷类都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但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多数是右旋,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溶解性:苷元亲酯极性小,苷亲水极性大熟悉苷类裂解的一般方法酸水催化水解法、碳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开裂法掌握酸水解的原理,关键以及影响酸水解的因素(水解的规律酸水解的原理:苷键具有缩醛结构,容易被稀酸催化水解酸水解的难易:N-苷>O-苷>S-苷>C-苷苷键原子不同碱度比较:N>O>S>C酸水解的规律呋喃糖苷(五碳糖)>吡喃糖苷(六碳糖)糖的种类不同无碳糖苷>甲基无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2,6-二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醌类化合物可分为哪几类?蒽醌衍生物分为哪两种类型?有何结构特点?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类、萘醌类、菲醌类、蒽醌类蒽醌衍生物分为两种类型: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结构有何关系?依据羟基蒽醌类酸性差异这一性质,可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这类化合物酸性顺序:-COOH>2个β-羟基>1个β-羟基>2α-羟基>1α-羟基可溶于: 5%NaHCH 3 5%Na 2CH 3 1%NaOH 5%NaOH如何区别苯醌、萘醌与蒽醌?蒽醌有那些显色反应? 反映类型 反应试剂 反应特点 鉴别特点 意义Feigl 反应 (菲格尔反应)甲醛、邻硝基苯紫色苯醌、萘醌、菲醌、蒽醌与菲醌类成分区别 反应(碱液显色反应) 碱液橙、红、紫色、蓝色羟基醌类羟基醌类多呈红~紫与蒽酚、蒽酮、二蒽酮类成分区别Kesting-Craven 反应(活性亚甲基试剂反应) 活性亚甲基试剂(丙二酸酯) 蓝绿、蓝紫苯醌、萘醌(醌环上有活泼氢)与蒽醌类区别 与金属离子反应 醋酸镁(铅) 橙黄、橙红、紫、紫红、蓝 蒽醌(α-酚羟或邻二酚羟基)初步判断羟基在蒽环上的位置 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紫、绿、蓝、灰蒽酮蒽酮类化合物的专属反应PH 梯度萃取法的原理是什么?适用于哪些中药成分的分离? 原理:利用被萃取物酸碱性强弱进行萃取适用范围:酸碱性强弱明显的(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 香豆素基本母核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香豆素的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 6-C 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 从结构上可看成是顺式的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成的酯简单香豆素(天然香豆素中结构最简单的伞形花内脂) 分类 呋喃香豆素 吡喃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香豆素显色反应有哪些?类型试剂特点鉴别特点意义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Fecl3红色配合物内酯结构内酯环有无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墨绿色酚羟基酚羟基有无Gibb反应2,6-氯苯醌氯亚胺蓝色酚羟基对位无取代6位有无取代Eerson反应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红色同上同上香豆素有哪些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提取: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碱溶酸沉法分离:溶剂萃取法、色谱分离香豆素化合物及其苷的薄层色谱用什么作吸附剂、展开剂和显色剂?吸附剂:硅胶、纤维素、氧化铝展开剂:中等极性的混合剂或偏酸性的混合剂显色剂:氨熏、喷10%NaOH、FeCL3、盐酸羟基-三氯化铁、重氮化试剂、Gibb、Emerson黄铜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基本母核是什么?定义:分子中具有C6-C3-C6基本骨架,即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基本母核是2-苯基色原酮黄酮类的化合物结构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说明其分类的结构依据?一、黄铜及黄酮醇类结构特点:C环为r-吡喃酮结构,B环与C2位相连,黄酮醇C3位有羟基二、二氢黄铜及二氢黄酮醇结构特点:C环C2、C3位上的双键被氢化饱和三、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结构特点:C环开环为苯甲醛缩苯乙酮衍生物四、异黄铜和二氢异黄酮类结构特点:B环连接在C3位上,为3-苯基色原酮五、橙酮类结构特点:二分子黄铜衍生物通过C—C键或C—O—C键聚合而成的二聚物黄铜类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酸性强弱规律如何,与结构特点有何关系?颜色:①花色苷及苷元颜色最深,并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是②具有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铜类化合物能通过电子转移和重排使其共轭键延长,一般显黄色,若母核上有羟基、甲氧基等供电子基(助色基)可使颜色加深③无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铜类化合物由于共轭体系(发色基)较短,一般不显色溶解性:①黄酮苷为亲水性②黄酮苷元为亲脂性③具有交叉共轭体系的化合物是平面分子,难溶于水④非平面分子水解度稍大⑤花色苷元亲水性较大酸性强弱规律:C7和C4’—二羟基>C7或C4’—羟基>一般酚羟基>C3、C5—羟基NaHCO3Na2CO30.2% NaOH 0.4%NaOH什么是挥发油?其化学组成可分为哪几类?性质如何?挥发油:植物中一类能随水蒸汽蒸馏,与水不想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分类:脂肪族、芳香族、萜类以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性质:①状态: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状液体;在常温下为油状液体,但在低温下某些油会结晶或固体析出(脑)②多数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③具有挥发性④溶解性:为亲脂性挥发油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提取: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压榨法、吸收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分离:分馏法、冷冻法、化学法、色谱法什么是挥发油的酸酯、酯值、皂化值?酸值: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羧酸或酚类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酯值:1g挥发油中脂类化合物完全水解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皂化值:皂化1g挥发油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值+酯值=皂化值)如何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甾体皂苷(中性皂苷)发泡实验(中性皂苷在碱水溶液中能形成较稳定的泡沫)三萜皂苷(酸性皂苷)如何提取皂苷?皂苷的沉淀分离方法有哪些?提取:皂苷的提取技术、皂苷元的提取技术沉淀分离:分段沉淀技术、胆甾醇沉淀技术生物碱的含义是什么?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如何?生物碱: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一、五元氮杂环类(简单吡咯类、吡咯里西啶、吲哚类)基本结构:吡咯和四氢吡咯吡咯里西啶类的结构特征:两分子吡咯共用一个氮原子的稠杂环化合物,多与有机酸以双内酯形式缩合吲哚类结构特征:苯并吡咯二、六元氮杂环类(简单吡啶类、喹诺里西啶类、喹啉类、异喹啉类、莨菪烷类、吗啡烷类)基本结构:吡啶和六氢吡啶(哌啶)喹诺里西啶类结构特征:两个哌啶共用一个氮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喹啉类结构特征:苯并吡啶(氮原子在α-位)异喹啉类结构特征:苯并吡啶(氮原子在β-位)莨菪烷类结构特征:莨菪烷衍生物的莨菪醇与有机酸缩合的酯吗啡烷类结构特征:哌啶环与多氢菲垂直稠合的化合物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有何关系?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主要与氮原子接受质子或给出电子的能力有关,若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愈高,接受质子的能力愈强,碱性愈强,反之碱性愈弱;若氮原子易给出电子,碱性越强,反之愈弱。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的来源:中药除少数品种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中药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1、糖: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苷:苷又称为甙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3、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4、碳苷: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与苷元碳原子直接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酸碱性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2)颜色反应主要基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3、3、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根据其极性的差别,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苷类在氯仿中不溶而游离(2)游离蒽醌的分离方法: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3)蒽醌苷类的分离方法:溶剂法、色谱法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1、概念: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在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中药化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有效成分是指A. 含量高的成分B. 需要提纯的成分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D. 一种单体化合物E. 无副作用的成分2.下列成分在多数情况下均为有效成分,除了A. 皂苷B. 氨基酸C.蒽醌D. 黄酮E. 鞣质3.下列哪类不属于醇溶性成分A. 叶绿素B. 黄酮苷元C. 香豆素D. 多糖类E. 游离生物碱4.不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A. 蛋白质B. 粘液质C.树脂D. 淀粉E. 菊淀粉5.可溶于水的成分是A. 树脂B. 挥发油C. 油脂D. 鞣质E. 蜡6.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A. 叶绿素B. 生物碱盐C. 倍半萜D. 挥发油E. 树脂(二)名词解释1. 中药化学:是基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运用现代化学,物理学,分离分析科学,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活性成分:指那些作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细胞,分子,会引起某些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的化学物质。
3. 有效成分:则一般指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或在整体动物水平上具有某种药效,且其药效与中医临床疗效相吻合或相关的活性成分。
4. 毒性成分:指在很低的剂量或浓度下即具有明显毒性或副作用的成分。
5. 特征性成分:指某种中药所独有或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所特有的成分,可作为中药化学分类,理化鉴别的依据。
第二章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A单选题1.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A. 甲醇B. 正丁醇C. 丙醇D. 丙酮E. 乙醇2.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3.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4.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选用A. 回流提取法B. 煎煮法C. 渗漉法D. 连续回流法E. 蒸馏法5.乙醇不能提取出的成分类型是A.生物碱B.苷C.苷元D.多糖E.鞣质6.萃取时破坏乳化层不能用的方法是A.搅拌乳化层B.加入酸或碱C.热敷乳化层D.将乳化层抽滤E.分出乳化层,再用新溶剂萃取7.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A. 乙醇B. 甲醇C. 正丁醇D. 醋酸乙醋E. 苯8.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水提取液中多糖蛋白质等杂质时,应使乙醇浓度达到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E.90%以上9.有效成分为内酯的化合物,欲纯化分离其杂质,可选用下列那种方法A. 醇沉淀法B. 盐沉淀法C.碱溶酸沉法D. 透析法E. 盐析法10.硅胶CMC薄层色谱中的CMC是指A.指示剂B.显色剂C.络合剂D.吸附剂E.粘合剂11.下列基团极性最小的是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醇羟基12.化合物进行正相分配柱色谱时的结果是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13.化合物进行反相分配柱色谱时的结果是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14.天然药物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多糖,欲除去无机盐,采用A. 分馏法B. 透析法C. 盐析法D. 蒸馏法E. 过滤法15.用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化合物结构不能给出的信息是A.碳的数目B.氢的数目C.氢的位置D.氢的化学位移E.氢的偶合常数B配伍题A.乙醇B.氯仿C.正丁醇D.水E.石油醚16.与水能互溶的有机溶剂是(A )17.从天然药物水提液中萃取皂苷可采用(C )18.比水重的亲脂性溶剂是(B )19.亲脂性最强的溶剂是( E )20.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是(A )A.质谱B.紫外光谱C.红外光谱 D.氢核磁共振谱 E.碳核磁共振谱21.用于确定分子中的共轭体系(B )22.用于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C )23.用于测定分子量、分子式,根据碎片离子峰解析结构(A )24.用于确定H原子的数目及化学环境(D )C多选题25.可溶于冷水的成分是(DC)A.多糖B.甾醇C.鞣质D.氨基酸和蛋白质E.挥发油26.检查化合物纯度的方法有(ABCDE)A.熔点测定B. 薄层色谱法C.纸色谱法D.气相色谱法E.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三章一.填充题1.多糖是一类由( 10 )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溶剂按()可分为三类,即(),()和()。
2、多糖是一类由()以上的单糖通过()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3、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和()等。
4、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
一般而言,苷元是()物质而糖是()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5麦芽糖酶只能使()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
6.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7.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和()两大类。
8.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结构类型。
9.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醌ⅡA属于()化合物。
10.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新醌甲属于()化合物。
11.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和()。
12.新鲜大黄含有()和()较多,但它们在存放过程中,可被氧化成为()。
13.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和()两种,前者羟基分布在()上,后者羟基分布()上。
14.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
15.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16.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若连接在C环的3位则是();C环的2,3位为单键的是();C环为五元环的是();C环开环的是();C 环上无羰基的是()或()。
17.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和()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即形成()而显现出颜色。
18.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查耳酮为();而二氢黄酮为(),其原因是();异黄酮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仅显()。
19.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位或()位引入()或()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20.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等有机溶剂,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增加,羟基甲基化则()增加,羟基糖苷化则()增加。
21.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原因是();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原因是为()。
22.用碱液提取黄酮时,常用的碱液有()、()、()、()等。
23.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至()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5%Na2CO3可萃取出(),0.2%NaOH可萃取出(),4%NaOH可萃取出()。
24.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形成()而产生的。
25.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26.低分子量和含功能基少的萜类,常温下多呈态,具有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性增大,沸点也相应。
27.青蒿素是过倍半萜,系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
28.卓酚酮类是一类芳香单萜,其酚羟基由于邻位羰基的存在,酸性于一般酚羟基、______于羧基。
29.萜类是一类有天然烃类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聚合而成,符合通式。
30.挥发油是存在于_______中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_________。
31.萜类的主要分类法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单位数目进行分类。
二萜由个碳组成。
32.某些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固体成分,此固体习称为。
如薄荷醇也称_________。
33.含有醛基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反应给以分离,含有醇类成分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法与其它成分分离。
34.环烯醚萜类多以苷类形式存在,水解生成的苷元为结构,遇氨基酸或者与皮肤接触可以发生颜色变化。
二、名词解释1.多糖:2.原生苷:3次生苷:4.苷:5.黄酮类化合物6.交叉共轭体系7.分配系数8.盐析法9.pH梯度萃取法10.萜类化合物11.挥发油12.脑:13有效部位三、选择题1.在提取原生苷时,首先要设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为保持原生苷的完整性,常用的提取溶剂是:A.乙醇 B. 酸性乙醇 C. 水 D. 酸水 E. 碱水2.苷类性质叙述的错误项为:A.有一定亲水性B.多呈左旋光性C.多具还原性D.可被酶、酸水解E.除酯苷、酚苷外,一般苷键对碱液是稳定的3.可用于糖类PC检查的显色剂是:A.α-萘酚-浓硫酸试剂B.茴香醛-浓硫酸试剂C.苯胺-邻苯二甲酸试剂D.间苯二酚-硫酸试剂E.酚-硫酸试剂4.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A.C6-C6-C3 B.C6-C6-C6 C.C6-C3-C6 D.C6-C3 E.C3-C6-C3 5.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二氢黄酮B.花色素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6.黄酮类化合物显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A.具有助色团B.具有色原酮C.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D.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E.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7.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黄酮B.花色素C.二氢黄酮D.查耳酮E.异黄酮8.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黄酮醇B.黄酮C.花色素D.查耳酮E.二氢黄酮9.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5-OH黄酮B.4′-OH黄酮C.3-OH黄酮D.3′-OH黄酮E.4′-OH二氢黄酮10.一般不发生HCl-Mg粉反应的是A.二氢黄酮B.二氢黄酮醇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11.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HCl-Mg粉试剂B.FeCl3试剂C.Gibb′s 试剂D.2%NaBH4甲醇溶液E.1%AlCl3甲醇溶液12.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二氢黄酮B.查耳酮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23.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A.5%Na2CO3 B.1%NaOH C.5%NaOH D.饱和石灰水E.氨水14.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加入A.AlCl3B.Ca(OH)2 C.H3BO3D.NaBH4E.NH3·H2O15.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A.水B.30%乙醇C.70%乙醇D.尿素水溶液E.稀氢氧化钠16.不同类型黄酮进行PC,以2%~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是A.黄酮B.二氢黄酮醇C.二氢黄酮D.异黄酮E.花色素17.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常用碱溶酸沉法,加石灰乳调pH应调至A.pH 6~7 B.pH 7~8 C.pH 8~9 D.pH 10~12 E.pH 12以上18.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A.10个B.15个C.5个D.20个E.25个19.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A.二萜类B.二倍半萜类C.单萜和倍半萜类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E.挥发性生物碱20.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E.单糖类化合物21.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A .两个异戊二烯单元B .三个异戊二烯单元C .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D .五个异戊二烯单元E .六个异戊二烯单元22. 属于( )A .开链单萜B .单环单萜C .双环单萜D .双环倍半萜E .异戊二烯23.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A .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B .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C .具有醚键的化合物D .具有酯键的化合物E .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24.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A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B .薁类化合物或色素C .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D .苯丙素类化合物E .双环单萜类化合物25.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A .脂肪族化合物B .芳香族化合物C .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D .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E .三萜类化合物26.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A .乙醇B .石油醚C .醋酸乙酯D .酸性水溶液E .碱性水溶液27.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 )A.特殊气味B. 挥发性C. 几乎不溶于水D. 稳定性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8.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A .强心苷B .三萜皂苷C .甾体皂苷D . 环稀醚萜苷E . 蒽醌苷29.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A .莪术醇B .莪术二酮C .马桑毒素D .青蒿素E .紫杉醇 30.可溶于水的生物碱是()A .麻黄碱B .莨菪碱 D .胡椒碱C .小檗碱 E .延胡索乙素31.生物碱碱性的表示方法多用()CH 3C H 3CH 3A.Kb B.pKb C.Ka D.pKa E. pH32.提取苷类成分时,为抑制或破坏酶常加入一定量的()A.硫酸B.酒石酸C.碳酸钙D.氢氧化钠E.碳酸钠33.能溶于5%碳酸氢钠水溶液的化合物是()A.木犀草素B.水飞蓟素C.黄芩素D.汉黄芩素E.橙皮甙元四、问答题1简述苷类化合物酸水解的难易规律。
3、简述苷类化合物的性状(色、形、味)。
4、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大小与与结构中的那些因素有关,其酸性大小有何规律?5、游离蒽醌有何特殊物理性质?6、新鲜大黄与贮存2~3年的大黄在所含的化学成分上有何差异?7.简述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
8.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有哪些?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9.何谓酸碱溶剂法?在中药成分分离中有何应用?10.萜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11.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分类依据。
12.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有哪些?并各举一例。
13.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特点如何?为什么?14.黄酮类化合物的旋光性与其结构有何关系?15.为什么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的水溶性比黄酮大?.16.黄酮类化合物为什么显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强弱有何规律?为什么?17.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原理分别是什么?18.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调节pH值?19.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常用的碱液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0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其洗脱顺序的因素有哪些?21.简述生物碱的溶解性规律。
22.生物碱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有何特点?碱性大小与氮原子的杂化方式有何关系?23.简述并举例说明诱导效应对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影响。
24.用 pH 梯度萃取法分离混合生物碱具体有哪两种方法?五、综合题1.用简单方法将下列各组化合物进行分离,写出分离流程图。
(1)A B C(1) 混合物乙醚溶解乙醚液碱水层 酸化化合物 C碱水层 乙醚层酸化 回收溶剂化合物 A 化合物B2.某药材中含有以下化合物,其提取分离过程如下,请将各化合物添于该工艺①、②、③、④的适当部位。
A BC DHO O OH H 3C O OH HO O OH H 3C O OCH 3HO O OH O COOHO O COOH OH HO O O CH 3OHHO HO O O CH 2OH OH HO 3药材粉末CHCl3回流提取CHCl3提取液适当浓缩碱水层中和、酸化结晶、重结晶①中和、酸化液提取结晶、重结晶②3碱水层③中和、酸化结晶④①A ②B ③D ④C3、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流程如下:槐米粗粉加水及硼砂,煮沸,加石灰乳调pH8~9,微沸30分钟,过滤提取液加HCl调pH≈5,静置,过滤芦丁粗品热水或乙醇重结晶芦丁请简述其采用碱提酸沉工艺的原理,加硼砂和石灰乳的目的?为什么用石灰乳调pH8~9?pH 值过高或过低对提取有什么影响?4、.设计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