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两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壶里原本没有水,“我”为什么不告诉队 员?小说到了结尾,才揭示真相,这样情节安排 的好处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说明。
1)我不敢说,是担心有人意志薄弱,丧失战胜困难的勇 气,用这一壶冰不存在的水作为希望,鼓励大家战胜自我, 发挥潜能,走出沙漠。 2)从内容上:能更好地突现主题。人处困境时,最大的 对手不是客观环境,而恰恰是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 信念和希望。 从情节结构上,一开始就造成紧张激烈的矛盾中途, 设置悬念,更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
微型小说在构思上的追求:
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 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 能地压缩、集 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 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在柏林》
(儿子阵亡) (老妇闻讯病至疯狂) 送老妇去疯人院 (老兵上战场)
《走出沙漠》
③我们为谁对峙
①交代迷路缺水的原因 ④坚持到黄昏 ⑤发现了绿洲 ②揭示肇教授安排
选材 主题 结尾
火车上的一幕(以小见大)
走出沙漠前半天(以小见大)
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人们在困境面前不应 深重灾难。 丧失希望和信念。
在柏林
主要人物有哪些?
加一些形容词来修饰。
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不谙世事的姑娘
《在柏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 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 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 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 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 反而更有感染力。
2)第17段“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的野花。” 生机勃勃的场景,与队友欢乐高兴愉悦心情相互映衬。
两处环境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经历生 死考验之后重获新生的美好境界。
《微型小说两篇》对于我们在写作 上有何启示?
深入理解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和探索。
课文理解
主要情节
(注:括号 内为隐去情 节)
文学常识
关于小说等文学体裁,具体见《高考语文背诵精选》P67
1、 小说和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 写、细节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从篇幅上看,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 (十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 字)、短篇小说(几千字到两万字)和微型 小说(不超过1500字)。 4、微型小说篇幅短小,从内容上说,它要求 以小见大; 从情节上说,与其他小说一样,要求波澜 起伏。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微观小说”、 “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 说”,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短篇小说和散文 之间的一种边缘行性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戛然而止,出人意料
揭示前因,出人意料
“一颗沙粒看世界”,对于生活中看似
简单、平常、琐碎的小事,用心的人往 往能从中发现丰富、深刻的内涵。所谓 “以小见大”,就是抓住生活中具有典 型意义的琐碎小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跳 出小圈,扩大视野,将其放到广阔的社 会或历史背景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以表现大的主题。上述两篇微型小说正 是如此。
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 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 楚显露无遗。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 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 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 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 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 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 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 庭的缩影。
古今中外,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 残酷的事情。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 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 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 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 带来的苦难。
2.2句子作用: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 一个健壮的男子。
4:第14段中“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 过”,其中“真正的绝望”是指什么?
一旦“我”打开水壶,同伴会立刻发 现壶内所装的沙而不是水,这样的现实会 让大家没有生的希望,既而放弃前进。
5:体会下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第14段“天边的夕阳渐渐……何等壮观。” 残阳如血的场景,渲染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也渲 染出我与同伴对峙的紧张气氛。
3—1—4—5—2。 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巧设悬念
小说正式出场的有四个人,在断水的情况 下,其中三人一再要求喝死去的肇教授留下的 最后一壶水,但"我"始终不肯交出这壶水。读 者在心中自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为 什么呢?这一悬念,直到最后才云消冰释—— 当他们最后终于走出沙漠时,"我"才告诉他们: 那一壶"水"其实是一壶沙。这是肇教授在临终 前故意安排的,目的是让他们不陷入绝望。我 们从这一壶水的设悬和释悬的细节中,深切地 感受到那个没出场的肇教授机智、沉着而又处 处替他人着想的崇高美德。
暗示健壮的男子都上了战场, 为后文反映战争的残酷作铺垫。
老妇人不时重复“一,二,三” 表现了什么?
战时的三个儿子的先后入伍、三个阵 亡通知书的纷至沓来,老妇人由痛心到绝 望到疯狂心路历程。
女孩的两次傻笑意味着什么?
平常的举动,缺乏关怀和同情心,对 战争的认识幼稚而粗浅。
车厢的两次“静”的含义
1: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 这篇小说共写了6个人——孟海及孟 海身后3人、我与老教授。正式出场的3 个人——我、孟海和老教授。小说的主 人公是肇教授。
2:为什么说肇教授是主人公? 小说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 本文的真正主人公是肇教授,作者通过 侧面描写来塑造这一人物,体现出人物先人 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
《走出沙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走出沙漠》给我们叙述了一 个风俗民情考察队在沙漠里迷失了 方向后,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故 事,表现人在困境中需要有希望和 信念支撑的深刻主题。
这篇作品如果按时间为序,其情节流程本应该是这 样的: 1. 因迷路而走进了沙漠; 2. 肇教授为了鼓励大家不要绝望,要有信心走出沙 漠,就用一壶沙假装为一壶水; 3.“我”为了这壶水和3个同伴进行了紧张的对峙; 4. 在艰难的对峙与妥协中,他们坚持到了黄昏; 5.他们终于发现了绿洲。 而本文的情节流程却是?
关于《走出沙漠》 谈谈小说的主题及其对你的启发。
主题的启发: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在任何时 候,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决不能放弃努 力和希望。
“自救者,天救之;自弃者,天弃之”等等 。
随即车厢平静了——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 外在的。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慑入人心的 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人们默默的担心 老兵,又担心自己的命运,对战争灾难的深 入思考。
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 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 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
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特给它下的定义是:“不超过一千 五百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 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论文学》)
它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构新奇三要素。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 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 超短篇小说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 美国。”多数人推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美国作家欧· 亨利是创 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 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