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第一段。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教法和学法

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学习这首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

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现代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这些名篇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引领我们领略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那么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学习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去体味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如此设计导入目的一让学生总体上把握本单元学习的方向,二在故事性的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潜移默化的对背景进行的了简单的说明。)

环节二诵读文本梳理文言现象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一定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A 初步诵读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B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将范读和自我诵读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C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情感的基础上梳理文言知识,为进一步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做准备在这一步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大意

其次让全班合作筛选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师生对照各自所找的重点,弥补学生的疏漏,筛选重点可以让学生以必修一以来已习惯的学习模式进行筛选,

如选十五个相对重要的字词筛选出5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翻译。

在这过程中可以先小组讨论,达成一致后选取代表进行回答,要阐明筛选的原因并尽量不看书的翻译句子含义若是学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补充,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后可评选最佳小组和最有价值组员。

最后老师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识重点,让学生对照思考老师为何这么筛选,以便下次能更准确的找出重点的文言现象当然重点字词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强求学生的重点和老师完全一致

别提醒学生注意“修、期、致、临、次”等重点实词的意义一定要把握。

环节四合作探究感知思想内涵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掌握了重点文言知识,充分地理解的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完成了文章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并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

通过

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且要对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分析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环节五深化拓展

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学生可结合前面对情感变化的分析和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教师补充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