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
人化自然的和谐发展——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后, 衣食住 行渐 渐有 了保 障 , 着 生产 力 的 提高 , 随 人
类 开始从 自然 中独 立 出来 , 自主性 大大 提升 , 重新 审
自然 ” 。遗憾 的是 , 当前 , 们看 到 , 过 实 践 , 在 我 通 自
然在 人化 的过程 中 , 逐渐 变成生 态危 机严 重 的 自然 。 本文 从对 马克思 主义 自然 观人 手 , 理 马 克思 主 义 梳 的生 态思想 。希望 能 抛 砖 引玉 , 于 人 与 自然 的 关 便
关系 , 决定着人们 最初 的、 不仅 自然形 成 的肉体组织 ,
特别是他 们之间 的种族差别 , 而且 直到 如今还决 定着 肉体组织 的整个进一 步发展或 不发展 。
人来 自于 自然 , 依 于 自然 。在 人 类 的思 想 史 皈
人类 惊恐 , 人类 只 能 以依 赖 、 从 、 应 的姿 态 匍 匐 屈 顺 在 自然 的脚下 , 自然 为 神 , 处 以 自然 为 中心 , 尊 处 通
过 崇拜 、 畏 自然 以消解人 与 自然的矛 盾 , 心翼翼 敬 小 维 持着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人 类 进 入 农 业 文 明 时代
系 更 好 的 和谐 发 展 。
视 天与地 , 并把 自己与天地 并列 。当然 , 业 文 明中 农 的人们对 自然 的认 识 还 比较 有 限 , 自然 做 出进行 对 根 本性改 造也极 其 困难 , 因人类奉 行 “ 谋事 在 人 , 成
事 在天 ” “ 人 事 , ,尽 听天 命 ” 。农 业文 明时 期 , 类 人 的活动范 围还 比较 小 , 自在 自然 的掠 夺 和 改 变范 对 围也是局 部性 的 , 个生态 圈 的某 一部 分受 到破坏 , 整 自然系统 通 过 调 整 和 再 生 还 可 以短 时 间 内得 到 恢 复, 人与 自然 的关系 基本和 谐 。 在西方 , 经历 黑 暗的 中世纪后 , 欧洲文 艺 复兴 运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作者简介:张洁,女,侗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张㊀洁(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摘㊀要:马克思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用了 人化自然 一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㊂马克思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考察和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完成的㊂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在新时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延展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不仅能够为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引,并且能够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 自然的人化 模式,实现 人的自然化 ,建立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情感联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关键词:人化自然观;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生态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53㊀㊀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恶化,天灾频发,传染病的暴发无一不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形成威胁㊂福斯特曾指出, 一场对地球的战争㊂当它结束时,山狗却没了藏身之地 ㊂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㊂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隐性逻辑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中的生态意蕴,从而架构起新时代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逻辑基础㊁制度批判和价值指向彰显了人化自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意蕴㊂基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逻辑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㊂1.1㊀逻辑基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第一,立足于人的实践,以唯物辩证法的框架说明人类活动的本质㊂对于人类活动本质的分析,必须从人与外部自然的对立开始,从人意识到这种对立开始㊂ 这种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对立,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㊂ 人的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人便建造起了一个合目的的世界㊂合目的性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㊂目的的实现因此也就是把作为目的的形式强加于自在自然或原始自然,使之具有合目的的形式㊂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赋予自然以合目的性形式的过程㊂以人类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现为感性和对象性之间的关系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看作是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就有了现实的生活基础,建立在客观的逻辑之上㊂第二,立足于唯物主义立场,强调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㊂ 当我们追溯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尽头,我们在想象中所面对的便是一种原始存在,人类的物质活动既无法企及这种原始自然,也不能对其理解或定义其存在㊂ 自在自然所标示的就是它独立于人类活动的自在性和由此而来的规定性㊂正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无法达到自在自然,因此,自在自然是能够使有限的人类活动进行扩大的可能性因素㊂马克思指出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 ㊂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对自身的主体性崇拜这一错误倾向,从而纠正了由此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进一步从人的现实存在和物质实践方面确认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㊂第三,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在社会形态的变更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㊂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而人的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历史性和生成性特征㊂1.2㊀制度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的生态批判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反生态性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具有压迫人的性质,并导致人的需要畸形发展, 它以野蛮的,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破坏了一切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即劳动力和自然界,使得自然力被㊃951㊃过度使用,并成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的㊁相对立的因素 ㊂第二,生态的破坏和危机是由资本造成的㊂马克思写道 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之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视自然界的生态限度,寻求盲目的扩张和逐利,这种不顾及客观规律限制的单纯功利主义的社会形态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㊂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㊂马克思通过对物质变换的分析和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由此引发出的生态危机㊂马克思在指出自然的优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正因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因此能够 根据历史性的劳动过程来合理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㊂据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物质变换 无法弥补的裂缝 的罪魁祸首,人类对自然的过分干预直接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恶化㊂因此,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引起环境破坏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机制㊂1.3㊀价值指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 自然主义 和 人道主义 完成了的统一㊂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㊂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社会性㊁人与人的关系性㊁自然的属人性建立起来,社会成为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㊂自然界将从纯粹的有用性中得到解放,展现出与人的全面和谐关系,同时,社会摆脱了 物的关系 的束缚,人成为自由自觉的历史主体,自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将重新界定,从而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态㊂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2.1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马克思第一次提出 人化自然 概念时指出 人的感觉㊁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㊂传达了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马克思把自然界作为人产生感官知觉的原因,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第二,马克思突出了 人化自然界 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指出人化自然的首要特征是客观性,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及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㊂我们所说的 创造奇迹,实际上是对自然奥妙的揭示,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不是从虚无中创造物质 ㊂这是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一层生态意蕴㊂2.2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人化自然并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自然的人化这一单向的过程,自然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对人具有制约和形塑作用,即人的自然化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概念及相关内容,他指出, 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把劳动看成是自然的人化这一进步过程,同人的自然化过程是一致的㊂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双向互逆的过程㊂首先,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因人的作用而发生合乎人的意愿和目的性的改变,而人的自然化强调的是人因自然的影响而发生合自然规律的改变;其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同步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㊂如马克思所写,人在利用自然力量 影响和改变外在的自然时,也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 ;再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也是双方双向互动的前提㊂ 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相互激荡中,人类才能在与自然 你死我活 非此即彼 的博弈中达到与自然的界的 共生共存 ㊂人化自然的双向性构成了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二层生态意蕴㊂2.3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是人化自然概念生态意蕴的根本基础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自然概念时,确立了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㊂实践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不仅包含着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对象世界的能动性和改造性,而且也包含着对象世界对人的制约性和规定性㊂ 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㊁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和不发展㊂ 实践的特性既要求使自然合乎人的目的,也要求人合乎自然的规律㊂人化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达到和解的过程㊂3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审视当今时代,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占据了主流地位,即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持一种否定性态度㊂这种观点直接指向近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即人类将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意识外化到现实生活,就反映为 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其特点是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 ㊂这种主体性倾向和 人类中心主义 受到了严重批评㊂3.1㊀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辨析学界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 人类中心主㊃061㊃义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㊁能够有意识地 改造自然 以适应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 主客二分 的思想倾向,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㊂事实上,通过对马克思文本中人与自然相关论述的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内涵㊂如弗朗西斯科在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的书评中指出: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充分的对生态学的强调和关注,这甚至是其他一些零散的生态主义者所不具备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关系是贯穿这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观点㊂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 一种 超越传统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 的哲学观 ㊂格伦德曼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整个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 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求和利益,而是将这种需求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手段㊂ 事实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事物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所说的超越只是对一种特定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超越,只是在看到人类中心主义 不可能最终逾越的前提下,寻找一种最为适宜的立场 ㊂西方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只是建立在其 原子化的个人 基础上的个人利益中心主义,应该予以废除或超越㊂并且,这种超越的结果并不是导向以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的 非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应当是走向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念或以人类为中心的有机论自然观㊂3.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发展进路从马克思人化自然论的观点看,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之处在于人们过于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和实践化了的理论关系,而大多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的或艺术的关系㊂因此,克服实践态度的有限性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出路,便在于 张扬一种超越有限目的性的艺术态度,扩张理想王国的疆域,改变自近代以来实在的人化自然及实用化了的观念的人化自然极度扩张,而理想的人化自然极度萎缩的畸形发展的状况 ,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化自然三种样态之间的平衡㊂张世英在‘哲学导论“中指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 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或 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 ,即包含 主体 客体 式的天人合一㊂传统的 主体 客体 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史上所导致的是 物欲横流,精神低下和自然对人进行报复的恶果 ㊂因此,这种包含 主体 客体 关系,同时又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以及对这种合一体的领悟成为了当今世界重要的观点㊂4㊀结语综上,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考察和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习近平总书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思想将人和自然作为一种互为前提,共生共存的结构,弥合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然价值之间的裂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的吸收和创新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就强调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高度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的意义和价值,为世界生态文明开辟一条新的,具有生命力的道路㊂参考文献[1]约翰㊃贝拉米㊃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7.[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李傲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张力[J/ OL].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128-135.[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02):70-7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陈先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修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1.[9]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㊁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5-77.[10]弗朗西斯科㊃费尔南德斯㊃布埃.评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N].参考信息,2004-10-13.[11]王聪聪.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生态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12(05):29-33.[1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㊃161㊃。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摘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是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也是真正的哲学不能回避的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的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全球性依赖性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是基于人类认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 就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伴随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经过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
可以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对自然力的迷茫、恐惧和幻想,是人类单纯依赖, 崇拜自然力的阶段, 是一种主张命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第二阶段是以人为中心,人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确立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一种人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在此思想指导下, 人类开始向大地宣战,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对地球倾泻,对自然资源滥用甚至加以挥霍,把自然仅仅作为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
“人学会了引导自然, 使自然作出了没有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作出的贡献”【1】。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正确揭示了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确立了劳动的意义,科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这不仅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与之前的片面的认识相区别, 也为当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辨证关系,从而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第三、自然人化”说并未向我们展示完整的人学与自然学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人化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人化自然作者:李飞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9期摘要自然界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人类,从此就标志着统一的自然界发生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
人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从事着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而自然界成了存在于主体之外,并被主体所指向的客体。
因而,从实践论的维度去思考、看待自然界,就成了马克思理解自然界的一个崭新的维度。
从马克思的大量著述来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令人瞩目的焦点,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人化自然旧唯物主义实践1 马克思所理解“人化自然”的内涵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指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还称之为“第二自然”、“社会自然”,“人类学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等,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人化自然这样被学界所界定:即自在自然的那部分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被改造。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人类视野中的自然界。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妨碍到自然的存在,但可以运用人类本身的器官和科技先进的仪器感知到,但仍未去加以改造并使之保持原型的那部分自然。
第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类所妨碍到的自然界。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1)人工保护的自然。
即人类用人工控制的手段加以保护,但并没有改变而是保持其天然状态的那部分自然界,例如国家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2)人工培育的自然,即人类通过劳动使之发生内在本性的变化的那部分自然物,例如人工栽培的果树、家养的牲畜等。
第三,人工自然。
它是自然界本身的深化过程所不可能产生的,人类经过从无到有的设计制造过程出来的物品。
它虽然是由天然物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具有天然物所没有的结构和功能。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人造物,例如面包、服装、房屋、汽车、电视机等;另一类是生产人造物的人造物,例如各种生产工具,如机器和机器系统等。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王惠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摘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人在理解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通过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解读马克思人与关系的理论。
可以看到,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其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财富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37-02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人类真正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受生态环境事件的强烈刺激,这是由于人类并未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恶化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比较薄弱,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处融洽。
工业化以后的世界受到科学技术的冲击,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工业化造成的破坏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枯竭刺激着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劳动,生产规模的扩大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为代价,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就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进一步刺激他们索取资源的野心。
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过于强大,不停地向自然攫取,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开始受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社会的产生伴随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马克思在初见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端倪时,就科学地预见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应该存在的辩证关系,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当代研究
122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当代研究马心珠(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99)摘 要:当人类社会进入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曾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有过冲突,而现在我们想要寻求和解。
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自然中心主义自然观都没有解答我们为何与自然对立,又如何与自然统一。
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对旧的自然观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在劳动基础上探索人与自然的统一,努力寻找我们为何与自然对立,又如何与自然统一的答案。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这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指导我们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人化自然;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生态文明从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来,就对自然十分好奇,所以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探索自然界。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自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不再如以前一般崇拜自然。
人化自然思想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这个思想首先在《1844年手稿》中被提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对于当前社会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的理论来源(一)近代机械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第一个来源是近代机械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是指人类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围绕着人类而存在。
人为了能够尽量满足自己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加快对自然的探索,自然为了满足人的要求被尽可能地利用了。
在近代机械自然观的视野下,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的活动使得自然的面纱被揭开,自然的规律被破解。
所以从这一观念看来,人是位于自然之上的,或者说人支配着自然,人是自然的所有者和改造者。
近代机械自然观的观念里,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只是人类的从属物,当人不能平等地看待自然时,自然就被人任意妄为地改造了。
马克思是不认同这种自然观的,《1844年手稿》就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机械自然观没有能够将自然与人的本质相关联,只是从自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来认识自然,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单一化,人对自然仅表现为控制和占有。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王 伟提 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
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
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生态意蕴 客观性 双向性 实践性作者王伟,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 05005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相应的理论。
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日益深入,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也开始被视为直面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但是,当真正把它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时,经常出现研究路径的偏离。
实际上,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与生态问题的关系研究,无须借助其他中介,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本身包含着导向生态之路的逻辑理路。
一、人化自然概念的本真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在探讨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时,马克思通过迂回曲折的论证,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人的感觉与对象的关系,把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与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联系起来。
他以音乐与耳朵的关系为例,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①。
对象在何种程度上被纳入人的视野并成为对人来说有意义的存在,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只有与对象相适应的那种感觉发展起来,对象才能成为人的对象,否则就不是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②。
浅谈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浅谈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简介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思想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之一便是人化自然观。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进行探讨,包括其思想渊源、核心内容、实践意义及其现实价值。
思想渊源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物种愈低,其质量愈低的观点。
到了近代,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现象不断加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凸显。
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观。
核心内容人化自然观是指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界,并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调节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状态下,使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和生产力发展的载体。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创新和控制,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在人化自然观中,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
人类要通过利用自然的材料和能量,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为自然之后的发展留下余地,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实践意义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沿袭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概括性常识,实践意义深远。
在政治理论层面,人化自然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强调了人类是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力量,是保证人类对自然界和谐关系的根源。
在社会契约方面,人化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及自然平等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保证人民利益的重要形式。
在工业、农业、经济等领域,人化自然观充分发挥了人类创造性的力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引领和理论的基础。
现实价值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涌现了一大批探寻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跨学科团队和学者。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绿色发展意蕴
在绿 色发 展背 景 下 认 识 马克 思主 义人化 自然观 的 当代价值
马克 思主义 自然观超越 了传统 自然 观在人类 中心 主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及 其当代 价值研究 ” ( 项 目号 : 1 4 B K S 0 0 7 ) 、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 目“ 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 ( 项 目号 : 1 5 Z D A 0 0 2 ) 的阶段性成果 。
思 主 义 自然 观 备 受 环 境 主 义 和 生 态 主 义 的质 疑 与 批 评 ,
被冠 以“ 人类 中心主义 ” 或者 “ 环境 的乌 托邦 ” “ 自然 的乌
托邦 ” 等恶名 , 马克 思本人 也被 认 为是 “ 仅仅 把 自然看 作
人类 经济活动的对象和劳动生 产的资料 库” ② 的持有 “ 掠 夺 自然” 思想 的非生 态 的人类 中心主 义者 。当代 马克 思 主义特别是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从 理论 和实践上 回应 了西 方理论界 中生态主义者 和环境 主义 者的质 疑与批 评 。但
究 。2 0世纪 中期 以来 , 全球 性 生态危 机 引发 了重新 定 位 人类 社会 发展 目标 与方 法 的现代性 反思 , 形 成 了一种 现 代性批判 的理论 话语 。在 这种话 语 体 系 中, 马克思 主 义 被 误解 为一 种极端 的现 代性 理论 , 历史 唯物 主义 原理 被 当作 “ 经济决定论 ” 或“ 经济 还原主 义” 而遭受 批判 , 马克
展方式转型 、 成为绿 色发展主体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迪。
内学界对 于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的理 论地 位与价值 有较高 程度 的共识 , 但 研究和分析却 是多维 度的 , 主要有 生态 自
解析马克思之人化自然观
2009年6月第11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 a st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 nce)Jun.2009Vol 11Supplement解析马克思之人化自然观熊冰雪(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人化自然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历史观的角度来阐述马克思对人化自然观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人化自然;认识论;历史观[中图分类号]A 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S 0005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熊冰雪(),女,河南南阳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一﹑人化自然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其特征在哲学史上,关于自然观的各种理解,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去追溯的话,从古至今共有三种: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和现代的有机论自然观。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人化自然则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关于自然观的最重要的命题。
当然,人化自然这个概念首先是由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曾说过,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但是他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马克思本人对人化自然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他还多次谈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自身的对象化、对象化了的人、人化的自然界等。
人化自然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就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使自然发生了可能的变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就是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摘要: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立足于实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实践的作用下,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统一的水平。
并且,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源自于异化劳动,从而揭示了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最终走向和谐这一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异化;扬弃;和谐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普遍性入手,分为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两个层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精神领域来说,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肉体生理来说,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从实践活动来说,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所谓“无机的身体”,指人化自然,即通过人的实践消除了外在性,成为属于人的、为人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界具有绝对依赖性。
绝对依赖性是指在任何阶段、任何条件下,人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改变的仅仅是依赖的方式,而非依赖本身。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实践的作用下,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统一的水平。
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自在的自然界作为统一的基础和本位的所谓的直接统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就是这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个统一发生在最初阶段,即从猿变成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人和自然界的对立分裂。
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所指出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利用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把自己从动物之中提升出来。
在这个阶段,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改造的对象。
“人化自然”概念: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
克思在 《 手稿 》 中使 用过 的所有概 念 , 如交往 、 异化 、 生产 、 分工 、 市 民社会 、 共产 主义 、 需要 、 国家 、 宗教 、 自然 , 等
等。 当然 , “ 人化 自然” 概念 也包括其 中。 仅从字 面 意思看 , 这一概念 也至少 是马克思 自然概 念研究 中不能 绕开 的
研究 者发 现对 “ 人化 自然 ” 这一 词 汇 的字 面理 解是 望文生 义 的主观之 见 , 其 结果 是遮 蔽 了“ 人化 自然 ” 概念 的本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2
基金项 目: 河北省 社会发展研 究课题青年课 题“ ( 1 8 4 4 年 经济学哲 学手稿》 中的生态文 明思想研 究” ( 2 0 1 3 0 4 0 9 0 )
中围分 类号 : B 2 2 3 . 9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J 0 5 — 0 o 1 3 一 o 4
随着( 1 8 4 4年经 济学哲学 手稿》 ( 以下简称《 手稿》 ) 的面世 , 关 于“ 人化 自然 ” 概念 的研究 也在持续 升温 。 这一 现 象 的出现 固然 与《 手 稿》 的特殊地 位及 其不 同评 价有关 , 但与“ 人 化 自然 ” 这 一概 念本身 的不 确定性 更是 密不
而且在这句话前面马克思还加上了一个限定性的词汇只是由于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人化自然这一词汇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高度张扬以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感觉发展的唯一的最后的原因进而把马克思看做人的主观力量的讴歌者和技术至上主义的推崇者也就是毫不奇怪的了
2 0 1 3年 9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马克思“身内自然人化”思想研究
基 金项 目 :北 京 高校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理论研 究协 同创 新 中心 (中国政 法 大 学 )阶段 性 成 果 ;中 国社会 科 学 院创 新 工程 项 目(互联 网时代 马 克 思主 义基本 原理研 究 )阶段 性 成果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65年 ,第 20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79年 ,第 48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23卷 ,第 560页。
108
力 ”和“人 本身 的 自然力 ”的划 分 ,①等等 ,这种 划 分 ,贯 穿 在 马克 思 、恩 格 斯 的学 说 中。关 于 “主体 的
自然 ”、“自身 的 自然 ”的人 化 问题 ,马克 思 、恩 格斯 虽 然 没 有 系统 地 阐述过 ,但 是 “身 内 自然 人 化 ”思
想 同样 贯 穿在 马克思 、恩 格斯 的学 说 中 ,是 马克 思“自然人 化 ”思 想 的核 心 内容 ,思想 极 为深刻 。马克
思指 出 :“整个历 史 也无非 是人 类本 性 的不 断改 变 而 已。”②“人 类 本 性 的不 断 改 变 ”指 的就 是 身 内 自
然 的不 断存在 ”与“人 的活动”一体性理解身 内 自然性
(一 )什 么是人 的“自身 的 自然 ”即身 内 自然 ? 关 于 自身 的 自然 即身 内 自然 的 内涵及 具 体 内容 ,理 论 界一 般认 为 ,人 的 自然性 包 括 人 的 肉体 结 构 、感 觉器 官 及饮 食 、性 欲 、安 全 、情 欲 等 自然 需 求 和欲 望 ,是 人 与生俱 来 的生理 的和心 理 的要 素 、结 构和 功能 ,等等 。这 些思 想概 括起 来就 是 ,一 是人 的肉体组 织 、身体 器 官及 其 机能 ,二 是本 能欲 求 、生 理需要 。理论界 一般 都没 有把 满足 自然 需要 的手 段 和方 式 纳 人 到身 内 自然概 念 中 ;事 实上 ,通 过 直 接 占有 的方式满 足 自然需 要是 身 内 自然 的重 要 内容 。 人的 自然需要与需要满足的方式是一体的 ,人 的生命存在与人的活动是一体的。人作为有生命 的肉体存在 ,先天具有本能欲求 、生理需要 ,而满足需要 的对象却不在他 自身,而在他身外的对象世 界 。马克思 指 出 :“他 的欲 望 的对 象 是作 为不 依赖 于他 的对 象而存 在 于他 之外 的 ;但 这 些对 象是 他 的 需要 的对象 ;是表 现 和确证 他 的本质 力量 所不 可 缺少 的 、重要 的对 象 。”( 人作 为 动物 不 同于 植 物 ,植 物 静立 不动 ,就 可 以通 过光 合作 用获 取 自身生 存所 需要 的 营养物 质 ,而动 物 是大 自然 的消 费者 ,静立 不动只能坐以待毙。动物有活动能力 ,而且只能通过不停 的活动 ,才能从对象世界 中获取 自身生存 所需 。为了活着 ,为了获得营养物质 ,动物 、人就必须不停地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单 个人 如 果不在 自己 的头 脑 的支配 下使 自己的 肌 肉活动 起 来 ,就不 能 对 自然 发 生作 用 。”④不能 对 自然 发生 作用 ,就无 法 获得 营养 物质 ,人也 就无 法生 存 。 因此 ,我们 说 ,人 的存 在 与人 的 活动 是一 体 的 ;人 的本 能 欲求 、生理需 要 的满 足与满 足需 要 的活 动方式 也 必然是 一体 的。 由此 ,我们 说 ,人先 天具 有本 能欲 求 、生 理 欲求 ,有 自然 欲 求就 必 然 有满 足 欲 求 的 手段 、方 式 ,需 要 与需要 满足 的手 段 、方 式 内在 相 联 ,不可 分 割 ;自然需 要 的客 观性 ,决定 了人 的 活动 的客 观 性 。人 的本 能欲求 、生 理需要 如 何满 足 、在什 么样 的水平 上 得到满 足 是 由人 的活 动方 式决 定 的 ;有 什 么样 的 活动 方式 就有 什么样 的需 求满 足 。动物 是 通过 直接 占有 的方 式满 足需 要 的 ,人 类 历史 发展 的远古 时 代 也是 这样 度过 的 。但 是 人类 自从 开始 制造 和使 用工 具那 一 时刻起 ,就 开始 通 过 劳动 创造 的 方式 满
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
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读《1 8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宇宙普遍联系网上的中心链环,是世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1 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人化自然”思想,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不仅在马克思早期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异化;自然一、“人化自然”思想的丰富内涵“人化自然”即“人化的自然界”, 指自然界由于人的作用而与人发生的一种属人关系,是自然界从与人对立到与人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由于“人化自然”是一个思辨性强、含义深刻的概念,本文就结合《手稿》进行简要分析。
㈠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与整个生物界有同样的生存基础, 与其他灵长类有相似的生理机制。
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最终也都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在人类之外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什么上帝之类的东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
但是,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 作为大自然的杰作,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124。
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只生产自己本身,“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能“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1]53, 并在改造自然中使自身不断得到改造,日臻完善。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1]49“人靠自然界生活”[1]52。
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物质都是“人化的自然”。
这样,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㈡马克思对“人化自然”作了认识论方面的考察人作为自然的能动部分,每天都在改变周围的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然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一个过程完了之前无法获得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即使是经过多次反复, 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只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发布时间:2010-4-12 1:35:35 被阅览数:1078 次作者:王铭徽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我们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深入梳理和把握这个思想,对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内涵(一)和谐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1]这就是说,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才可达致和谐社会的出现。
1.“人靠自然界生活”。
首先,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
作者: 邢新力
作者机构: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32-34页
主题词: 手稿;人化自然;人性;感性;自然界;客体;思维;意志;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意识
摘要: <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以下均只注页码)。
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是对德国占典哲学的批判继承。
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人化环境”的思想,他说:人只有“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
-------------读《1 8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宇宙普遍联系网上的中心链环,是世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1 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人化自然”思想,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不仅在马克思早期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异化;自然
一、“人化自然”思想的丰富内涵
“人化自然”即“人化的自然界”, 指自然界由于人的作用而与人发生的一种属人关系,是自然界从与人对立到与人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由于“人化自然”是一个思辨性强、含义深刻的概念,本文就结合《手稿》进行简要分析。
㈠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作为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与整个生物界有同样的生存基础, 与其他灵长类有相似的生理机制。
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最终也都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在人类之外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什么上帝之类的东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
但是,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 作为大自然的杰作,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124。
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只生产自己本身,“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能“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1]53, 并在改造自然中使自身不断得到改造,日臻完善。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1]49“人靠自然界生活”[1]52。
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物质都是“人化的自然”。
这样,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㈡马克思对“人化自然”作了认识论方面的考察
人作为自然的能动部分,每天都在改变周围的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然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一个过程完了之前无法获得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即使是经过多次反复, 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只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自然规律在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 使人不能自主, 以至成为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奴隶。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着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必然性作斗争的历史。
人们在经历了被支配、受奴役,掌握、运用规律来确定自己的行为,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之后,自在的必然性才转化为为我的必然性,才获得一定的自由,同时,整个人类主体的认识活动又是无限的,人类在达到一个新的知识和成就的顶点后,又继续前进,每一次都有更新的收获, 每一次都达到更新的高度,从而使原生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范围, 被打上人的本质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界”。
这里的“印记”既包括人类实践的“印记”,也包括人类认识的“印记”。
因为能够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绝不仅仅限于人们的实践领域。
㈢马克思把“人化自然”看做社会历史范畴
在私有制条件下,从认识论角度看已被“人化的自然界”,用社会历史观重新认识,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非人化”即“异化”的图景: 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
一方面, 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其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其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再为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
作为劳动者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完全从人那里异化出去,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结果活劳动反遭死劳动的奴役。
自然界与人异化,从根源上说与自然界无关,完全是由主体自身即由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造成的。
人同自然的异化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关系异化的一种表现。
劳动者不能与自己创造的对象自由结合,以及劳动者无法进行自由的创造活动,就是由于这种活动是受他人支配的, 是因为“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
”[1]56同样,“这一对象的主人”由于自己丧失了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类本质劳动,他也就不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剥夺和奴役别人本身意味着他绝不是自由的,也同样是社会必然性的奴隶。
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要“扬
弃”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78消灭了私有财产和高居于劳动者之上的“主人”,劳动者的活动就从受强制中解放出来,成为自觉自愿的活动,从而能够全面地占有他自己的本质,被异化的自然重新与人统一,真正成为属人的自然界。
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论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㈠肯定了“人化自然”的人,不仅具有自然的本性, 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的本质人为了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必须依赖自然界“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和为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1]49。
但是,人在改造自然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的。
为此《手稿》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直接同别人共同进行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因为我是作为人而活动的。
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的材料 ,是作为社会的产物给与我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1]。
正是因为人作为集体、作为社会的结合在行动,所以才有无限的创造力,才能征服自然力的束缚,创造出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㈡阐明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最初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而不得不统一于自然;私有制产生后,自然便与人类分离,分离的结果,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特别是到了近代,人类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征服自然力, 然而,这是以毁坏自然为代价的;当人类扬弃了私有制,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每一个人都将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自然与人在更高的阶段上达到统一, 即自然统一于人。
泰勒士以“水是万物的本源”为自然主义奠定了基础;人本主义以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为诞生的标志。
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到了近代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马克思借用这个术语有继承之意,但不能因此而把马思早期思想等同于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马克思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 运用这一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就会在消解各种“异化”关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