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学语文》。

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等多重特点。

人文性方面,这门课程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工具性而言,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审美性上,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基于课程的定位,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文章;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公众场合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文学作品选读:选取了从先秦到现当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涵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如《诗经》《论语》《红楼梦》《雷雨》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读,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魅力。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理论与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词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读音和书写规范;2. 积累丰富的词汇,并灵活运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3. 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能正确解读古代文献;4. 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章;5.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6.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章:课程内容1. 汉字学习1.1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规范1.2 常见汉字的读音和意义1.3 汉字的常见误用与纠正2. 词汇积累2.1 日常生活词汇的积累与运用2.2 学术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3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3. 文言文阅读3.1 古代文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2 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3.3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解析4. 现代文阅读4.1 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现代文阅读4.2 文章结构和逻辑的分析与理解4.3 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应用5. 写作能力培养5.1 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5.2 文章写作中的逻辑和连贯性5.3 提升写作技巧的训练与实践6. 文学鉴赏6.1 不同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欣赏6.2 文学作品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解读6.3 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四章: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2. 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

4. 写作法: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词汇积累情况、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1. 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程首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包括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和语言表达的提升。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文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阅读理解与批判思维语文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文章等,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挖掘作者的观点、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文化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古籍名著等,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熟悉文学史和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同时,语文课程也会涉及当代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1.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写出符合语言规范的文章。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和利益冲突,并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常识性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通过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关心社会、关怀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编制人:编制单位:审核人:系部主任:编制日期:目录一、课程基本情况 (1)二、课程概述 (1)(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三、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能力目标 (3)(三)素质目标 (4)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五、课程内容标准 (4)(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二)项目(单元)设计 (5)六、课程实施建议 (12)(一)教学组织实施 (12)(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三)师资条件要求 (12)(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二)网络资源建设 (13)(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九、说明 (14)《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

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3.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文体和语境要求,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文章;4.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2. 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3. 外国文学:包括经典小说、诗歌、戏剧等;4. 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锻炼口语交际能力;3.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若干个学期,每学期约16周,每周约3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等,每个章节约需时3周左右。

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推荐使用由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参考书目,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同时,教师还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和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70%。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大学语文课程介绍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设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如下:1. 语言文字学:介绍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

2. 古代文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品和作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现代文学: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家,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4.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论述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学习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 批判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

4.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写出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的文章。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分析经典作品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想法、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分组演讲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写作指导: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提出修改建议和指导意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介绍

东:课程建设有力促进了的人文素质的发展,希望同学考到理想的成绩。
谢谢欣赏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介绍
制作人:09经济学 孙楚娇、叶锡文、姚锐标、 莫淞淇、王旭、钟桥坡、 李海东、吕星穆
• 一、课程简介与其作用
• 二、教学手段与其学习概念
• 三、课外互动 • 四、小组八人集思
一、课程简介
• 教材
• • • • • • •
诗意与美感 知人与自知 内蕴与明礼 情感与人性 笃学与励志 思辨与口才 文学与人性
在内容定位、编写体例、选 文情况、习题编制等方面系 统调查的基础上,专门面向 本科生编写
第一编 诗词之苑 中国古典诗词 按历史线索系统地介绍重要的古 典诗词知识,赏析经典篇目的思想 内容、艺术特色。必学诗: 《诗经》、《春江花月夜》、 《长恨歌》等。
第二编 散文之乡 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以及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 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等方面, 运用个性化的对话、细节描写与侧面 烘托、象征手法等艺术手段,从不同的 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 人生百态,抒写了.人性的美、 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生的思考。
•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语文能力培养 重专业素质引导 重人文精神建树
• 针对性和适用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对高校生的基础课程, 虽然课时不多,篇目有限,但受到学院的重视、 教师愿讲、学生爱听的一门能力训练与通识教育 兼顾的特色课程。课程紧紧抓住大学语文的理论 研究脉络,与本院特色、教师兴趣和学生需要的 实际要求不断磨合,大胆实践,定期小结,使得 《大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左右逢源 不逾矩,收效良好。
第三编 小说之林 融合了古今中外的风格,以风趣 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 我们,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到故事 的精髓。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大学语文”是建国前及建国初高校面向大一
学生开设的国文必修课,曾名“大一国文”。 后高校院系调整,“大学国文”逐渐被取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开设,定名为“大学 语文”,为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所开设的公 共必修课。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着重培养学生阅 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 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灵活创新的 思维方式。 2.积累中国语文、中国文化等有关知识,提高学生 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其综合 人文素养。 本课程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
4.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它的开创者是谁? 陶渊明(东晋)开创田园诗派。 谢灵运(南朝宋)开创山水诗派。
5.志怪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 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
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者也。”(《宋元戏曲考序》)
2.先秦散文的分类? 先秦文学的突出特征是文史哲交相融汇, 诗乐舞三位一体。 先秦散文是指与诗歌形式相对的所有的 先秦时期的文字。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 诸子散文两大类。商代的甲骨卜辞是我国最 早的散文雏形,而真正具有文章意义的散文 出自《尚书》。
3.中国诗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大源头是什么? 《诗经》与《楚辞》,两者并称 “风”“骚”。

三、教学教材、内容与方法
教材编排体例。(三种)
精选教材篇目(10—15篇)。 简介文章文学背景。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欣赏文章。 引入比较法、引申法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适用专业:新都校区理工类学生。

三、考核方法学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含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30%。

四、教师简介王凤玉,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长于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并能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

从教以来,先后主讲过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行政文书、辩才学、演讲与口才、成人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等课程,教学受到普遍好评。

十余年来,先后参编《中国企业实用大全》、《中国人事工作实用大全》、《新编大学语文》等。

撰写的多篇论文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论文《公务文书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在“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谈谈行政公文的行文规范》在中国司法、行政文书第九届年会上获一等奖。

2004年底,被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教育二十年编委会授予“中国教育二十年名师”奖。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一、引言语文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对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讲义旨在系统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语文课程的概述1. 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目标1.1 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2 语文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2. 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2.1 汉字与词语:字形、字义、字音、字书写等方面的学习与应用。

2.2 语法与修辞:句法、短语、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习与应用。

2.3 文学与阅读: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学习方法1. 阅读方法1.1 预习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意,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

1.2 细读阅读:仔细阅读每个句子和段落,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1.3 批判性阅读:思考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写作方法2.1 论证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资料的引用,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论述。

2.2 表达方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3 修辞方法: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语文课程的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发言、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2. 考试评价: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文字题、阅读题等形式的考核。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文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

五、参考资料- 《大学语文》教材,主编:XXX- 语文课程学习指导手册,主编:XXX- 语文课程教学案例解析集,主编:XXX六、结语本讲义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努力学习,我们相信大家必将在语文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祝愿大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取得圆满成功!。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

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

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

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

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赵恩龙王青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参编:王为钢三、主要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四、本课程教学特色(一)内容的丰富性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看了一些比赛实况,看后发现一个问题,即有的比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诸如小说《水游传》的作者是谁?有的选手也答不上来。

其实这种现象在以往类似的比赛中也出现过,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从语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角度,并且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情况,对艺术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做些分析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等生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

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中,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

在公共课的系统里,大学英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跟英语四六级考试挂起钩来。

如果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两课”相比,大学语文的课时要少得多。

此外,外语等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属考试科目,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落榜者中,往往部分考生是由于外语没达到分数线而落榜。

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

在艺术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现象。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

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

而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种反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

如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般而言,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其中思想道
德素质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而综合文化素质则是支撑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

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才。

社会需求和市场选择的变化比较大,有可能学生不再是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行业。

由此可见,目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那么对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如何定位呢?大学语文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但是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纠正错别字,纠正错误读音,也不是教授申请书、请假条等应用文体的写法,而是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所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艺术生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是艺术生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成为整个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将直接关系到艺术生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谈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这段话确立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目的。

文学是用于“新民”的,也就是后来所谓培养新人的意思。

可见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任务。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教育的核心是学校课程,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教育关注的是将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传授给下一代。

如果说学校的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那么语文课程则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说,大学语文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工具性,而应将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使之成为一种与民族文化相照应,与时代主流文化相呼应的人文精神陶冶活动。

本教材的特点: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提高人文素养的要求,教材包括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品鉴、第二单元谈艺论道、第三单元美林星空、第四单元精神家园、第五单元风范学堂、第六单元人生感悟、第七单元
实训练笔。

注重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和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能够提高文化品位与人文价值。

同时选编一些国外不同时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关注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因此具有要强调时代性、人文性和多元化。

还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国内外艺术大家谈人生艺术修养方面的文章,比如塑造纯洁的灵魂——《傅雷家书》选。

同时兼顾艺术生的专业特点选用一些能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一定联系的文学作品,一些中国古代的诗词作为上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古代诗词,特别是词,在以前是可以吟唱的,其中不少诗词意境优美,而且语言也比较简练。

在充分理解作品之后,可以尝试着为这些作品进行绘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概括地说,本教材做到了三个贴近,即贴近时代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贴近艺术专业实际。

最后我们以一段反映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话,作为全文的结束语。

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

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