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蝶恋花》(晏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晏殊及《蝶恋花》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析字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手法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2. 引导学生关注同期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蝶恋花》(晏殊)。

2. 相关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素材。

九、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朗读诗歌:5分钟3. 解析字词:10分钟4. 分析诗歌:15分钟5. 讨论交流:10分钟6. 总结提升: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成为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

蝶恋花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蝶恋花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蝶恋花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取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蝶恋花》词牌一样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蝶恋花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蝶恋花》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样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晏殊P62注释⑥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

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1. 对照注释,注音2. 听读录音3. 齐读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转达什么情感?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风景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轻寒、燕子、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楚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解离愁别恨?有成效吗?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际路” 看不见“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明确:凋使……凋谢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刘备•徐庶)独与上阕“燕子双飞”衬托写孤独无依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域一跃为广阔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广阔的境域。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苏教版语文高二《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 (2)

苏教版语文高二《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 (2)

《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2、引入两首词二、听两首词录音三、朗读,体会情感四、质疑、讨论《踏莎行》: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踏莎行》教案范文

《踏莎行》教案范文

《踏莎行》教案范文课题:《踏莎行》教案教材:《踏莎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踏莎行》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首古文诗歌。

2.通过学习《踏莎行》,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踏莎行》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踏莎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踏莎行》的内容和意义。

2.分析《踏莎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播放《踏莎行》的录像或音频,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提问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第一印象,是否喜欢这首诗歌,为什么?1.介绍作者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讲解《踏莎行》的背景,如诗歌所描述的地点和场景等。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Step 3 课文导读和注释(20分钟)1.给学生分发《踏莎行》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并带着问题阅读。

2.解答学生对诗句中生词、句法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疑问。

Step 4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就《踏莎行》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诗歌的主题、艺术特点、情感表达等。

2.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 诗歌鉴赏(20分钟)1.讲解《踏莎行》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拟人、借景等。

3.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Step 6 拓展延伸(15分钟)1.让学生扩展了解杜牧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以便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

2.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踏莎行》的读后感或写一首以《踏莎行》为题的自由诗等。

Step 7 总结课堂(5分钟)1.学生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进行交流。

2.教师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与反思:1.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诗歌的鉴赏能力,及时反馈和修正教学策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蝶恋花 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蝶恋花 教案
春雨斜飞春风疏狂,正值暮春三月,门内关住一片黄昏,无法留春天停住。满含眼泪问花花不言语,无数的红花飞过秋千而去。
三、赏析:
1、“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无重数”的帘幕,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3、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个“怨”字。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苦”字。
6、《蝶恋花》前三句是从闺妇的角度,后两句是从行者角度进行对比,也可以是闺妇想象行人,下片写闺妇。
这样两面兼写、对照映射的方法能收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一是丰富了词的内容,全方位展示情感
二是使感情更加的细腻
四、作业:
背诵《蝶恋花》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作业
布置
教学
心得
着一“恨”字。
4、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5、采用层层深入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不见丈夫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高二语文教案:《蝶恋花(欧阳修)》(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二语文教案:《蝶恋花(欧阳修)》(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蝶恋花欧阳修班级: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重点和难点1、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知识准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请你对以上文言片段做一次口译训练吧。

【题目解说】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情思的词,“”是它的主题,以其细腻委婉的感受而闻名。

同时,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慨。

【背景资料】张惠言在《张惠言词选》中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为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

章台游冶,小人之径。

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

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庭院之深以此。

8.2《踏莎行》《蝶恋花》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诗词选读》)

8.2《踏莎行》《蝶恋花》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诗词选读》)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 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 这首词使用叠词多且妙,请结合诗歌赏析其叠词运用之 妙。
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
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 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没有办法 (4)无计留春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乱红飞过秋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零乱的落花 ..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3.名句积累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1)庭院深深深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高不见章台路 (2)玉勒雕鞍游冶处。____________________。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3)雨横风狂三月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红飞过秋千去 (4)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2.文题背景
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无论是羁旅行役,还是
居有定所,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而欧阳修更是在候馆 之中,面对迢迢不断的春水,思绪万千,为己愁,为他人愁,
推己及人,竟写出如此柔婉动人的词来。
3.文本赏读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 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 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 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令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 春景过渡到离愁。

踏莎行 教案

踏莎行 教案

踏莎行教案教案标题:踏莎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踏莎行》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踏莎行》的韵律、语调和诗意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 了解和理解《踏莎行》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踏莎行》的韵律、语调和诗意表达。

教学准备:1. 《踏莎行》的原文和翻译。

2. 诗歌韵律和语调的相关知识。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踏莎行》这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踏莎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和重要性。

2. 分享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踏莎行》的原文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介绍诗歌的韵律和语调特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练习(15分钟)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踏莎行》,注重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自信心。

步骤五:创作实践(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类似《踏莎行》的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步骤六: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过程。

2. 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步骤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古代诗歌,了解更多的经典作品和诗人。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苏教版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专题踏莎行教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版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专题踏莎行教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示标导入由介绍作者导入: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等。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

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二、讨论释疑1.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2.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4.“可堪孤馆闭春寒”中“闭”字有何妙处?5.“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三、成果展示1.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2.词上片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4.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蝶恋花》(晏殊)的内容;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景;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蝶恋花》(晏殊)的诗句、翻译和背景介绍;2. 学生准备《蝶恋花》(晏殊)的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蝶恋花》(晏殊)的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感;2. 学生自由朗读《蝶恋花》(晏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了解晏殊的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诗句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3. 教师选取几个重要的诗句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情感体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景,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3. 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句的意义和背景,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2. 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3. 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邀请他们分享讨论成果。

苏教版语文高二《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

《踏莎行》《蝶恋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2、引入两首词二、听两首词录音三、朗读,体会情感四、质疑、讨论《踏莎行》: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理解《蝶恋花》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解读、品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领悟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蝶恋花》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蝶恋花》的译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晏殊的《蝶恋花》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蝶恋花》,指导发音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 解读与品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对比与讨论:(1)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蝶恋花》的独特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蝶恋花》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解读与品析: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和练习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晏殊);(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晏殊的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品格;(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3)作者晏殊的创作风格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将诗歌内容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欣赏的学习氛围;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比较教学法:将《蝶恋花》(晏殊)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蝶恋花》(晏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字词解析: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4. 句子翻译:翻译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5.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蝶恋花》(晏殊);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风格;3. 选取一首与《蝶恋花》(晏殊)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简要的分析心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教案踏莎行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教案踏莎行唐诗宋词选读

秦观《踏莎行》教学案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

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

找不到什么寄托。

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

“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

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

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候馆梅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候馆梅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学习完唐诗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知道要分四个步骤进入诗词。

一、初读,理解诗词基本意思;二、再读,整体感知诗词基本内容;三、精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四、品读,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和精彩语句。

也知道要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经历及人格性格来具体全面的分析诗句。

3重点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导入
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2、引入两首词二、听两首词录音三、朗读,体会情感四、质疑、讨论《踏莎行》: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

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蝶恋花》: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五、读晏殊词,比较: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六、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七、布置作业: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

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背诵三首词。

八、教后笔记《蝶恋花》教案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文面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

2.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

难点怀亲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1.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

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

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

”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

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

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

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本词写作背景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

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寄上他的这首《蝶恋花》,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去处的问题。

(二)品味词义,体会感情: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骄杨”如何理解?为何不用“娇”?毛泽东解释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