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目标重难点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等。
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如单式折线统计图就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出的,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又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本单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了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本单元的知识应用性很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很高。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2.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以便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预测的过程,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经验迁移以及比较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统计知识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中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三、课时分配折线统计图2课时。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P18——P44二、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四、单元教学安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知识结构】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体一、讲授内容:长方体的认识(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落第21~22页练五的1、2、3、6、7题)。
二、讲授方针: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造就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究、善于协作交换的研究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讲授过程:(一)复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一样平常糊口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甚么特性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下册重难点解读
目录
1、小数乘法 2、位置 3、小数除法 4、可能性 5、简易方程 6、多边形的面积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8、总复习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 重难点及考点:
1.小数乘法计算 2.积与因数的大小比较 3.最大或小积是多少? 4.积的变化规律 5.单位换算 6.简便计算 7.解决问题
·易错点:
1.简便计算 2.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 重难点及考点:
1.小数除法计算 2.商的变化规律 3.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被除数不为0) 4.最大商的问题? 5.除法性质 6.循环小数大小比较 7.解决问题
·易错点:
1.循环小数大小比较 2.商的变化规律 、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 重难点及考点:
1.分数的意义(必考) 2.分数的大小比较 3.真分数和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分数与小数互化 ·易错点:
1.分数的意义 2.分数应用题
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 重难点及考点:
1.旋转三要素 2.画图方法:图形运动的画法 3.旋转的性质
·易错点:
图形运动的画法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 重难点及考点: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 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面。 2、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注意点 1)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2)站在任意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5)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目标: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题:观察物体教学内容:第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
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五单元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
1.深层次理解“旋转”的含义,进一步认识旋转,探索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2.利用平移或旋转,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图形或图案。
四、教学课时:
总课时:2课时
图形的旋转 (1)
平移、旋转的应用 (1)
教 学 设 计
2.总结: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观察例1,旋转有什么特点?
(2)指名填空,完成例1。
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绕哪个点旋转?按什么方向?转动了多少度?
2.出示例2
说说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小结: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过旋转中心的所有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也相同。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变了。
第五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利用平移或旋转制作稍复杂图案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拼凑法和分解法,选出你认为合适的方法?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都比较简单且易于操作,但分解法更适用于我们。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到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进行拼图和设计图案等。
三、基础训练、延展提升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88页1、3题。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2.能够简单应用百分数和倍数的概念,良好掌握初步应用的技能。
3.能够进行角度的知识和作图。
4.能够能背诵清单中最常用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2.百分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的技能。
3.角度知识和作图。
4.长度、重量和容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
2.重量、长度和容量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讲授、练习、讨论、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一、第一章小数(10学时)小数的概念、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法、小数的除法。
二、第二章百分数和倍数(8学时)百分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倍数的概念及初步应用。
三、第三章角度知识(8学时)定义和常用量的运用、直角和周角、角分、度分秒。
四、第四章等量关系(6学时)两种等量关系、用符号表示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第五章大小比较(14学时)长类数比的简便化比较方法、比值的应用于预测、平均数的求法。
(注:此章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量的增减)六、第六章计量单位(6学时)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容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升、分升、毫升),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的关系,长度单位与容量单位的关系,重量单位与容量单位的关系。
(注:此章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量的增减)七、第七章数据统计与图形(10学时)数据的统计分析、折线图、曲线图、多边形图形、复合图形。
八、教学过程及教学步骤:第一章小数(10学时)一、小数的概念(1学时)1.引出小学生可能会谈到的涉及到小数的话题,如3.5折、8.9元等,然后通过同学间的互动,启发出“小数”和“分数”这两个概念的提出。
2.通过图解的方式,用实物形象来介绍小数,如:1.3 、2.56 等,这些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当场让同学们感性理解。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观察物体(1)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本(4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本一、班级状况分析:五(1)班共____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不太认真,字体书写比较工整,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平均____分,优生率____%,及格率____%。
学生知识掌握的较好的地方有:基础知识、概念掌握得较牢固。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比较粗心,运用知识不够灵活,口算、计算掌握较好。
二、主要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是在整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是对整除概念的进一步巩固。
在教学设计中透过一些辨析题是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概念。
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问题的潜力,在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四单元分数的好处和性质明白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好处,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明白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方法。
并能够正确计算。
透过观察、比较,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很多资料和习题都是能够透过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前能够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1、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透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展开图。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部编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要点
重点难点】部编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5)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
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和掌握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灵活运用这两个百分数进行计算。
2.学习直角坐标系,能够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图形并读取坐标。
3.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以及分数和整数的加减。
4.学习使用圆规和直尺作图,掌握如何用这些工具画角、测量长度和进行比较。
5.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和折线图,能够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
二、教学难点1.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而分数的加减运算更是其中的难点。
特别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需要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能够灵活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帮助他们理解分数加减的意义和方法。
2.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直角坐标系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而在五年级数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但对于学生来说,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和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直角坐标系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展示等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3.统计图表的分析和应用五年级学生在进行统计图表的分析和应用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统计图表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策略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教学。
例如,在分数的加减运算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四位数的读法及亿的概念2.复习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3.复习计算乘法口诀的运算4.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5.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四位数的读法和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 教学难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辅资料3.黑板、粉笔4.展示板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四位数的读法及亿的概念1.让学生快速朗读四位数2.通过课件展示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二、复习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1.向学生提问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2.让学生互相讨论,总结规律第二课时一、复习计算乘法口诀的运算1.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2.给学生一些乘法口诀题目进行练习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1.通过例题演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让学生做一些整数计算题目第三课时一、综合练习1.给学生一些综合练习题2.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二、解决实际问题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五、课堂小结在本次课堂中,我们通过复习四位数的读法、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以及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算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自主拓展相关数学题目七、板书设计•四位数的读法和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下一次教学中,将针对这一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教学案(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二)、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三)、重点、难点: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2.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1.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片、带方格的练习纸、剪刀、彩纸、字母卡片等。
二、预习学案:1.复习轴对称、旋转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我们把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图形。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和经过旋转后的美丽图案。
三、导学案: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拼摆、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和位置关系,并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摆出或画出立体图形。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平台。
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从多角度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断出物体的形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掌握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拼摆物体的过程,掌握拼摆物体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拼摆几何体。
三、课时分配观察物体(三)2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概述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等知识,以及相关的应用题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1.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掌握简便算法。
(3)能够正确理解和解决与小数、分数相关的应用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教学重点:(1)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
(3)应用题的理解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结构本册教材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小数、分数、比例、方程,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同时穿插了相关的应用题和实践活动。
在结构上,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趣味性。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材特色与创新1.特色: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点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编写上,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本册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创新:本册教材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式教学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新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观察物体》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
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是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对全册各单元的教材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要概念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
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例,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第二单元:简易方程本单元引入了简易方程的概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要概念包括:等式、方程、未知数、解方程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并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
重要概念包括:因数、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等。
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数学能力。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性质,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重要概念包括:分数、分子、分母、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理解其基本性质,能够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重要概念包括:长方体、正方体、棱长、表面积、体积等。
通过实物观察、实践活动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立体几何的认知能力。
第六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能够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2.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
在本册中包含的内容有:
1轴对称
2、旋转
3、欣赏与设计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要求
(1)用折纸等方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要求
(1)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新增)
2、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包括:
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真分数与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
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解析
一、教学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第六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版块。
包括:
1、?众数。
2、?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4)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2、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教学重点:①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4、教学难点:①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②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
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生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使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也得到增强,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