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理论、实验、研究方法与应用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哈德维克(1969):
▪ 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对从左耳或右耳呈现的靶子词反 应
▪ 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都超过50%,差异不显著
❖ 可以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和“名字”现象 ❖ 不经济;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Treisman & Geffen(1967): 双耳分听实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早期选择模型
▪ 布罗德本特: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选 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未通过的信息则迅速 衰退,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 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通一个通道,同时关闭所有 其它通道,单通道模型。
▪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意义的、期待的刺激易于 通过。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难以证伪:有限资源的性质通 常不明确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诺曼等(1975):“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有较多 资源,加工能顺利进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特征: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如蓝色正方形。
❖特征整合理论
▪ 由特雷斯曼提出,它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 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该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 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在整合阶段,通过 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 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 有效试验:注意指向 目标位置的可能性大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注意力集中能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难度、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并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2. 比较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3. 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为自变量,以注意力集中成绩为因变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难度阶段: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等级。

(2)试验时间阶段:分为30秒、60秒、90秒三个时间等级。

(3)注意力集中成绩阶段: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2.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刺激呈现,刺激内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刺激的识别和判断。

4. 实验程序(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

(3)每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刺激识别和判断任务。

(4)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3.54,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刺激难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2. 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5.21,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注意理论、实验、研究方法与应用

注意理论、实验、研究方法与应用

陈霖的视觉拓扑理论(visual topological theory)
• 1. 陈霖其人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
磁共振脑成像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
• 1982年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杂志上原创性地提出了“大范围首先”
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向半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局 部首先”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 在39%的试验中发现了结合错误——错觉性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特征整合理论的另一证据,来自于一个由于双侧顶叶
受损所致的有着双侧注意缺陷的患者(Robertson, Treisman,Friedman-Hill,和Grabowecky,1997)。
• 由卡内曼于1973提出 • 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 诺曼和博布罗(1975)提出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无法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较多资源可
保证任务顺利进行
• 约翰逊和海因茨(Johnson & Heinz, 1979)的实验
• 被试在报告字母发生的错误中,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特征
错误和结合错误。
• 特征错误是指被试报告出卡片上没有的特征,例如上面的
卡片中,被试报告看到了“左边的绿的P”或“右边的蓝的O”。
• 结合错误是指被试所报告的特征没有无中生有的成分,只
是位置发生了交换。例如,被试报告看到了“左边的黄的P” 或“中间黄的T”。
注意的理论、实验 、研究方法和应用
内容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原理(3篇)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注意集中实验的操作步骤,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注意集中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集中实验主要研究注意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因素。

1. 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注意集中实验主要采用反应时实验法,通过测量被试者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时,来研究注意集中现象。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集中注意力,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

2. 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因素(1)刺激强度:刺激强度越大,注意集中程度越高。

(2)刺激频率:刺激频率越高,注意集中程度越高。

(3)被试者心理状态:被试者心理状态良好,注意集中程度较高。

(4)实验任务难度:实验任务难度适中,有利于被试者集中注意力。

三、实验器材1. 实验仪器:反应时实验系统、计算机、刺激呈现器、数据采集器。

2. 实验材料:实验任务软件、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安装实验软件,检查实验仪器,调试实验参数。

2. 被试者招募:招募符合实验要求的被试者。

3. 实验指导: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前的练习。

4. 实验操作:(1)被试者坐在实验椅上,注视屏幕中央的十字注视点。

(2)实验开始,刺激随机呈现,被试者需在特定条件下对刺激做出反应。

(3)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数据。

5. 实验结束:向被试者表示感谢,回收实验材料。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反应时、准确率等指标。

2. 结果分析:(1)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被试者心理状态、实验任务难度对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

(2)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注意集中程度的差异。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注意集中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刺激频率、被试者心理状态、实验任务难度等因素对注意集中现象有显著影响。

注意规律的教学实践应用(3篇)

注意规律的教学实践应用(3篇)

第1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规律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意规律指的是个体在注意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性变化,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注意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注意的广度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注意的广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以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注意广度。

3.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和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1. 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节奏,避免过快或过慢,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2. 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游戏等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3. 注重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将注意力分配到学习任务和自我监控上。

2. 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注意分配能力。

3. 运用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21注意实验1

21注意实验1

实验结果
①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 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 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 认项目均为4小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 ,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 ②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 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 ,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 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种现象被称为搜寻 的目标物数量效应。可是经过反复练习之后, 被试对6个目标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 应,其速度趋于相同,也即搜寻目标物数量效 应的消失。为什么这种效应会消失呢? Shiffrin等人认为,因经反复练习,被试对于 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
(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证据一:记忆扫描实验 证据二:字母再认实验
证据一:记忆扫描实验
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 试识记1 然后再视觉呈 视觉 认项目 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 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 ~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 yes键 no键 实验中 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在实验中, 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 置两种条件: 目和再认项 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 识记项目均 ①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 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 认项目均 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 为数字 。 ②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 识记项目均 数字) 认项目中也全部 字母(或全为数字) 目中也全部为 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 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 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 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

第二十讲 注意实验

第二十讲 注意实验


10/90
任务 B作 业水 平
30/70
50/50
70/30

90/10

任务A作业水平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2+1=? 当你计算出数学答案时, 请点击鼠标继续。
3
正确
错误
P …… 双 任 务 范 式 举 例
……
……
请按正确的顺序选择刚才记忆的字母, 忘记的字母请点击空白框代替。
+ +
注视点
提示 目标
×
+ +
+
+
×
+
×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因变量:反应时间 实验过程:先让被试注
视屏幕,然后向其呈现 提示信息,即在两个位 反 置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 应 时 上呈现提示标志,随即 消失。延迟几百毫秒后, 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 试尽可能快地作出反应。 随机插入侦查实验。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二)注意资源限制理论及其实验

基本观点: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 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 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 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司机开车)。
问题:如何确定各种任务所需要的注意量或
实验证据

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 随耳程序的实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解释: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 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 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实验心理学II-注意的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II-注意的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II-注意的实验研究
目录
CONTENTS
• 注意的概述 • 注意的实验方法 • 注意的实验研究 • 注意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注意的概述
CHAPTER
注意的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0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行为反应。
信号检测论在注意研究中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注意在信号检测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被 试的信号检测指标,研究者可以探究注意对感知觉和判断标准的影响。此外,信号检测 论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认知任务中注意的分配和选择机制,例如在目标搜索、模式识别
和决策制定等任务中,注意的作用和机制会有所不同。
心。
信息传递
广告中的信息应简洁明了,以便消 费者快速理解并产生购买意愿。
品牌形象
广告应注意传递品牌形象,以增强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05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方法论问题
当前实验研究方法在控制变量和 操作上仍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实 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样本代表性
02 注意的实验方法
CHAPTER
反应时间的测量
01
反应时间定义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个体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在实验心理学中,
反应时间被用来衡量个体对刺激的认知加工速度。
02
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
反应时间的测量通常采用计时器或计算机软件,记录个体对刺激的反应
时间。在实验中,被试通常需要按下按钮或其他操作来做出反应。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其使用方法。

2. 了解注意的集中实验原理,学会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注意的集中。

3.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集中注意是指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同时抑制其他事物的心理过程。

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被试者的反应时,来研究注意的集中。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键盘、实验程序、计时器。

2. 实验步骤:(1)被试者坐在电脑前,准备接受实验。

(2)主试者打开实验程序,被试者按提示进行实验。

(3)实验程序随机呈现两种类型的刺激: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

(4)被试者需在目标刺激出现时按下键盘上的相应键,忽略非目标刺激。

(5)记录被试者在目标刺激出现时的反应时,以及忽略非目标刺激时的反应时。

(6)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在目标刺激出现时的平均反应时为(X1)ms,忽略非目标刺激时的平均反应时为(X2)ms。

2. 实验分析(1)比较X1和X2,若X1明显小于X2,说明被试者在目标刺激出现时能迅速集中注意,忽略非目标刺激。

(2)分析X1和X2的差异性,若差异性显著,说明注意的集中程度较高。

(3)探讨影响注意集中的因素,如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等。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刺激出现时,被试者能迅速集中注意,忽略非目标刺激。

这说明注意的集中程度较高,与被试者的心理素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六、实验讨论1. 注意集中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注意集中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可用于研究注意的分配、转移、稳定性等心理现象。

2. 注意集中实验的局限性:本实验仅采用反应时作为指标,未考虑其他因素对注意集中程度的影响。

3.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探讨影响注意集中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个体差异等。

七、实验改进1. 丰富实验材料,如增加刺激类型、变化刺激强度等。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

②Treisman and Geffen:同时让被试完成分听任 务,并要求只注意追随耳的信息;不同的是,被试还被 要求同时完成另一项任务: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 当听到一个预先选择的目标词时都做出一个拍打动作。
结果发现呈现给追随耳的目标词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拍 打反应,非追随耳反应比例虽然较低但也到达了8.1%。 这说明非追随通道部分信息还能进入再认环节。
分派
•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
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 所有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 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 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人处于注意状态 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注意的功能
• 对于个体来说,注意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它是 有意识的活动的先导和保证。
• 而第二组被试由于要求按照听到数字的时间顺序 进行记录,就必须连续多次(至少3次)摆动闸门 以转移注意,成绩就严重下降。
布罗德本特解释:第一组被试过滤器闸门无须多次摆动,
故成绩好;第二组被试必须多次摆动闸门,故成绩下降。
3、争论: Moray的“鸡尾酒会效应”
• 那么,对此的争议,是否会引申出对注意选择性 的其他理论解释呢?
过滤器模型“Y”型漏斗
他将过滤器比作Y型漏斗,漏斗有两个“手臂”,表 示两个不同的感觉通道;手臂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可以 左右摇摆的闸门,它可以关闭漏斗的一个通道,而放 行另一个通道的信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 个通道传来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就是这样实现的。
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实现了,这时个体对刺 激还没有产生意义认知。
第二组被试以分听方式听24个数字串,并要求他们按照听 到数字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录

实验心理学经典课件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经典课件第六章——注意

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
• •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 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 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 (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
• 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 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 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 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 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 (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 对注意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 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 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 引起反应。
• (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 • 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
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 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 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 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 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
模型差异分析
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 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 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 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 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 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 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 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 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报告小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报告小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2015-07-14 17:59:06《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一、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

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注意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注意力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

一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发展存在着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的特点,表现为缺乏自制力,上课易走神,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至关重要。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1. “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在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注意”的作用进行过这样的阐释:“注意是一扇门,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刚刚进入人的心灵的东西都要从它那里通过。

”所以注意不仅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而且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那么注意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知识的吸收。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学习。

”孩子若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会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的,对任何事若能专心、投入地学习,不仅学习品质佳,相对地,学习成果也会高人一等。

”由此可见,注意品质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 改变目前小学生注意品质存在现状的需要。

据观察现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不够集中,发展不太稳定。

在课堂上表现为容易分神,爱做小动作,或随便说话,做作业时做一会玩一会,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等等。

这些都是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关注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改进课堂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学习,省时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理论共有五种:过滤器模型、衰减器模型、创造性综合选择说、后期选择理论、资源限制说。

1.过滤器模型,这是彻里用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得出的一个模型,这个实验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耳朵听不一样的声音,让你大声重复一只耳朵里的内容,于是就发现另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你根本听不到。

于是彻里说,是因为你的注意就像一个保安,他把不需要的刺激统统挡在了认知的大门之外。

2.衰减模型,莫瑞进一步使用了这个实验,他发现好像不是这样,他觉得其实两只耳朵的内容你都听到了,只是受到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被加工,不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虽然进入了你的大脑,但是由于没有受到照顾,很快就走丢了。

但是他指出,如果有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你的名字,就算是在非追随耳依然能够受到良好的加工。

(鸡尾酒效应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3.创造性综合选择说。

奈瑟。

他认为,注意是人们对刺激知觉结果的积极、主动的预料,这种积极、主动的预料必将导致个体在内部图式上对感觉材料的综合。

奈瑟把认知过程分为两个水平:一种是粗糙的、平行的和迅速的前注意加工水平;另一种是精细的、序列的和缓慢的加工水平。

听着很难理解是吧,我来举个例子,你看魔术师变魔术,一刀下去你觉得绳子肯定断了,这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料,但是呢,绳子完好无损,你就开始纳闷了,哎呀他怎么就没断呢?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就是精细的序列的缓慢地加工。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化的,只有你的钥匙打不开门的时候,你才回去细细思考拧钥匙这个动作是怎么做的。

4.后期选择理论,特雷斯。

他认为,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进入了你的认知,都进行了加工,你的注意只是去选择你对谁进行反应。

5.资源限制说(这种学说最受到认可)卡尼曼,他认为,注意到没注意到完全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你来处理信息,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你能买多少东西取决于你蚂蚁花呗有多少额度。

也就是说我们处理信息取决于你有多少的资源。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四)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基本模型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基本验证实验:左耳右耳呈现6429信息73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 ; 2-9....正确率为20%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 Gray & Wedderbur 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1 Treisman 的实验(1964)12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测注意的实验报告

测注意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注意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注意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掌握测量注意的方法,提高对注意力的认知。

二、实验原理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测量注意的方法有分心法、连续减数法、选择反应时法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2. 实验工具:秒表、纸笔、数字卡片四、实验方法1. 分心法(1)实验步骤:①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②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解释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③实验开始,主试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实验对象迅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

④同时,主试在实验对象旁边大声播放音乐,干扰实验对象。

⑤记录实验对象在干扰条件下完成实验的时间。

(2)数据处理:①计算每组实验对象在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②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平均反应时间,分析干扰对注意的影响。

2. 连续减数法(1)实验步骤:①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②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解释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③实验开始,主试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实验对象从100开始,每次减去5,说出每次减数后的结果。

④记录实验对象完成实验所用的时间。

(2)数据处理:①计算每组实验对象完成实验的平均时间。

②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平均时间,分析连续减数对注意的影响。

3. 选择反应时法(1)实验步骤:①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②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解释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③实验开始,主试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实验对象在看到数字“3”时按下按钮。

④记录实验对象在干扰条件下完成实验的反应时间。

(2)数据处理:①计算每组实验对象在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②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平均反应时间,分析干扰对注意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分心法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实验对象在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A组8.2秒,B组9.5秒。

第六章 注意实验

第六章 注意实验

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理论与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基本理论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 以调节;
▪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 分析之间;
▪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 为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 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 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
两个注意模型中注意选择的位置比较
反应
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理论与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基本理论
4、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对两种模型的争 论!
精选可编辑ppt
30
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理论与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基本理论
4、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 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 ,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
第六章 注意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
注意的基本理论中的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 注意品质中的注意广度的实验研究 注意分配的实验研究
▪ 熟悉
注意基本理论中的资源限制理论及实验依据、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正负启 动实验
注意的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了解
注意基本理论中的返回抑制实验 注意的生理机制 分心
精选可编辑ppt
追随耳












非追随耳
反应选择模型


记 忆
反应
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理论与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基本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
• 例如,图形和颜色是维量,正方形和蓝色则分别是这两
个维量的值,而蓝色正方形是蓝色和正方形这两个特征 组成的客体。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那么隶属于同一客体的各个特征是如何结合在一起,
使人们正确认识客体的呢?这就是所谓的捆绑问题 (the binding problem)。
早期选择模型
输入通道








容量有限的通道 长时记忆
反应
单通道模型:只有新 异的、较强的和具有 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 通过;期待的作用; 位于语义分析之前
• 双耳分听技术:同时向双耳呈现不同的信息,要求被试以耳
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按顺序成对再现信息.结果发现,分别 再现时,效果好.
• 注意过滤器按照全或无方式工作,在多个通道间进行切换.
• 特雷斯曼还进行了一系列错觉性结合实验。 • 所谓错觉性结合是指在注意分散或不注意或注意过载
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 换的现象。
• 例如,呈现的是绿色的X和红色的O,被试却报告绿色
的O和红色的X。
• 特雷斯曼和施密特做了很多这样的实验,试图以此证
• 由卡内曼于1973提出 • 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 诺曼和博布罗(1975)提出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无法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较多资源可
保证任务顺利进行
• 约翰逊和海因茨(Johnson & Heinz, 1979)的实验
注意的理论、实验 、研究方法和应用
内容
•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注意的操作定义 • 注意的研究方法 • 注意的应用研究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 最早由Broadbent (1958)提出 • 双耳分听技术感觉阶段、分析阶段和反应阶段 • 早期选择模型 • 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 晚期选择模型
中期选择模型(Treisman, 1964)




意 义












自己的名字
• 追随耳实验:双耳分听,但只注意一只耳朵信息.结果发现,
在某些情况下,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得到注意
• 信息是大量输入的 • 注意过滤器的加工方式为衰减式. • 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
• 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
上下文、指示语;个 性倾向、项目意义及 熟悉度
• 一为语义分析后的中枢过滤器
晚期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 1963)
• 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 注意瓶颈处于反应选择阶段,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
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
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 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理论的必备性质之一,但资源限制理
论较难证伪
• 如果两个任务无法在任务作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被同
时执行那么它们需要同一个资源;但如果没有观察到任 务作业水平下降,那么它们不需要同一个有限资源。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求他们从中搜寻某一特定靶子(客体或特征),同时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 结果发现,客体靶子受项目数量的影响很大,项目数
越多反应时越长;而特征靶子则几乎不受项目数量的 影响。
• 这个结果证明了特征整合理论,因为特征的加工是平
行的,而客体的加工则是系列的,所以前者反应时的 变化不及后者大。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作用是特征正确组合的关键。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
其加工方式是自动加工或平行加工;第二阶段是特 征整合阶段,其加工方式为控制加工或系列加工。
• 特雷斯曼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特征处
• 例如,当呈现一根红色竖直棒和绿色水平棒时,可
以知觉到颜色维量上的红色和绿色这两个特征以及 空间朝向维量上的竖直和水平这两个特征,它们可 以组合成红色竖直棒和绿色水平棒,也可以组合成 红色水平棒和绿色竖直棒,那么人是如何作出正确 组合(捆绑)的呢?
• 特征整合理论正是对捆绑问题给出了答案——注意的
• 晚追期随选耳择模感型又称反感应选择感模型 感
觉Hale Waihona Puke 觉觉觉非追随耳 登 记






反应 多伊奇-诺曼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 1963)
• 哈德威克(Hardwick, 1969)的实验支持
晚期选择模型
• 希夫林(Shiffrin, 1974)的实验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 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
(Treisman,1982)在关于自动 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理论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她提出了一个模 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在解释该理论之前,必须先理解客体和特征这两个概念。 •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
• 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感觉阶段
早期选择模型
• Cherry (1953) & Moray (1959)的实验也证实了注意选择的
单通道效应。
• 电生理研究的实验支持 • Gray & Wedderburn (1960)发现双耳分听实验中所呈现的
是有意义材料时,被试不是按耳朵为单位再现,而多是 按意义再现。
于“自由漂移”的状态,认知系统中只能首先形成一 个“特征地图”;
• 而在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各个特征犹如经过胶水
“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即特征捆绑),形成一个位 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是这样完成了。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特雷斯曼的视觉搜索实验和错觉性结合实验 • 实验时,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