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中国文化形成“实用—经验理性”,这表 现在:
• 1、重农尚农的共识。 • (1)农业生产节奏与国民生活节奏相通
(四时八节如春节、中秋节等源于农事节, 而西方节日如复活节、感恩节等源于宗 教); • (2)农耕是财富的来源和富国强兵的基础, 故而历代统治者均重农抑末。
• 和稳定,耕读传家,不希望变动和
• 战争。
4、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加四季的周期性导致了:
• (1)循环论思维(出发点与归宿重合,如种子 →种子),促使政治上“分合”(盛哀治乱的周 期性演变),哲学上五行相克相生;
• (2)恒久意识: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 的能力,促使恒久观的产生,不求变。如“天长 地久”、“经久耐用”等意识的深入人心;
• 3、延续力: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内在基础, 在世界七个古代文化中,中国文化岿然独 存。原因是:
• (1)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2)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
• (3)军事被征服,文化反征服;
• 4、凝聚力: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 群体归属感(“根”、“家园”等说法在 文化学上的意义便在于此)。
• 承担起五伦的责任,就是尽到了基本的“礼”。
对情感和行为进行分辨、品定、规范,使之有
一定规矩,便是礼。
• 宗法制社会是那种以血缘的远近亲疏 来区分身份、等级高低的社会形式, 强调血亲意识、血缘关系,关注家庭, 尊亲忠君。
• 它以嫡庶为横线,父子为纵线,夫妇 为辅线,扩展而至家族、宗族乃至国 家,构成一个亲疏有别、等级有差的 社会。
• 表现在以下四种力之中:
• 1、同化力:外域文化逐步中国化,如佛教 至汉唐成为中国化佛教历经600多年,中国 佛教的形成是对印度佛教在尽孝尽忠的基 础上加以改造的结果,最后大部分消解于 宋明理学中;
• 2、融合力:融合各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关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 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燕 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 化);
• 中国文化中爱好和平、尊重他人的精 神,与此有着内在联系。
二、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原因
• 1、在中国文化体系里,这是“天道”的体现。 张载 “民胞物与” 把天地看作是父母,
把百姓看作是兄弟,把万物看作是朋友。
• 2、源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中的农业社会及 其所导致产生的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 期存在。
• 宗法体系表现于血亲意识中,即六亲(父子、 兄弟、夫妇)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的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轴心,并且由此转 化为法律条文和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三、影响
• 1、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第一义 。 在这前提下,形成了:
• (1)自然科学、分析哲学不发达; • (2)政治学等同于伦理学; • (3)文学强调文以载道; • (4)教育注重德育; • (5)哲学是道德哲学。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1、尊君思想导致了专制主义,法、儒两家都力 倡君权神授观念;
• 2、民本主义:即“民为邦本”的观念。
• 荀子既有君舟民水、载舟覆舟之说,又认为: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 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 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孔子和 孟子在历史上都曾力倡“仁政”、“王道”学 说,他们的思想对历代均有影响。贾谊《新 书》:“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有 言:“君富而国亡。”
2、正面作用:
• (1)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以为尧 舜,有一种道德平等主义(而不是物质平 等主义);
• (2)对帝王有所限制和制约; • (3)鼓舞人们自觉维wk.baidu.com正义,爱家爱国,
抵御外敌。
• 3、消极作用:伦理关系绝对化、凝固化,
是人身压迫、精神虐杀之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伦理:事物的条理,亦谓安排部署有秩序。
• 中国伦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 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关系中的 道德因素,故而常称“伦理道德”,亦称人伦或 伦常。它有5种内容所组成,即所谓的“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五伦中,百善孝为先,强调孝亲敬祖, 这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 2、村社(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 络,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构成 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 3、基本单元:宗族(九代而亲毕), 隐没个人,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 利。
• 4、核心观念:“义务”,如针对君臣、 夫妻、长幼 、朋友等的义务和责任。
• 5、影响: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 体(道德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法制难 以建立)。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和特 点,较为深入地把握古代文化的实质,提 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中国文化的类型 。 2、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 一、伦理类型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
• 文化类型是文化模式的内在本质的反映,文化模 式则是文化类型在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集中概括。
• 2、务实精神,尤其是农人的务实作风。农 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以及利无 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 做事必有所获等认识导致“大人不华,君 子务实”等意识的形成,形成国人较善于 处理实际事务,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想。
• 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农业劳动加土地, 区域性小社会加封闭性,导致国人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安宁
•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大陆民族文化,又是农业社会 文化,同时还是宗法制度的文化,这些因素促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 化,它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而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 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宗 法集体主义(或曰封建集体主义)的“人学”
• (3)变易观:带有循环论特点,变易、循环论、 恒久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寓变易于保守之中, “托古改制”。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1、氏族社会(以血缘纽带为联系)解体不 充分和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造成了社会 组织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 下建立起来,形成家庭—家族—宗族—社 会—国家的链条。在这链条中,父为家长, 而君则是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