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仁爱、 礼仪等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 道德建设、人际关系和国际交往
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
总结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主张以德治民、以德治国。
详细描述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 整的哲学体系。儒家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孝顺、忠诚、礼制等道德规范,认为 治国应以德为主,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03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
书法艺术
9字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 形式,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 情感和意境。
9字
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载体 ,更是艺术品,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气质和修养。
9字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 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 种书体,各具特色。
9字
书法艺术在古代被广泛应用 于书写碑文、匾额、对联等 ,在现代则更多地被欣赏和 收藏。
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 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
中国绘画的技法丰富多样,包括工笔 、写意、没骨等多种画法,每种技法 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美感。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 题材,注重笔墨和气韵,强调意境和 神韵。
中国绘画在古代是士人表达情感和志 向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 的重要载体。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 的底蕴、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 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历史发展
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 远古时期,如夏商周时期 ,形成了早期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化变迁ppt课件

中国文化变迁ppt课件
•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 续力内在基础。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 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 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
6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 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 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
2
中国文化的类型
•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 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孝亲敬祖、尊师崇远流长,博大精深,它 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 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 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 领先的地位。
.
4
中国文化的特点
•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 6.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5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 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 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 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 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 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所谓融合 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 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 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5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5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 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直到殷商,仍然尊神重巫。 西周时,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开始“疑”天及 “敬德保民”。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 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 摆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 个突出之处。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 的寄托。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从宗 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道德来源于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 中国文化显示出它理性的一面。儒家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于 人的本性,把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向人的主观修养一途,摆脱了 有神论的道德观。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来源于后天环境对人性 的陶冶、改造,比孟子更为彻底地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道家 则认为道法自然,否定了由人格、有意志的神。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 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 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 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 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 的主要固在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 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 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学成为道德 评判, 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 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以“寓褒贬, 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 “行有余力则学文”,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至于哲学,往往 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学尤其突出:“儒家 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课件

• 2、务实精神,尤其是农人的务实作风。农 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以及利无 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 做事必有所获等认识导致“大人不华,君 子务实”等意识的形成,形成国人较善于 处理实际事务,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想。
• 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农业劳动加土地, 区域性小社会加封闭性,导致国人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安宁
•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大陆民族文化,又是农业社会 文化,同时还是宗法制度的文化,这些因素促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 化,它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而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 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宗 法集体主义(或曰封建集体主义)的“人学”
• 2、村社(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 络,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构成 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 3、基本单元:宗族(九代而亲毕), 隐没个人,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 利。
• 4、核心观念:“义务”,如针对君臣、 夫妻、长幼 、朋友等的义务和责任。
• 5、影响: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 体(道德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法制难 以建立)。
• 3、延续力: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内在基础, 在世界七个古代文化中,中国文化岿然独 存。原因是:
• (1)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2)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
• (3)军事被征服,文化反征服;
• 4、凝聚力: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 群体归属感(“根”、“家园”等说法在 文化学上的意义便在于此)。
• 宗法体系表现于血亲意识中,即六亲(父子、 兄弟、夫妇)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的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轴心,并且由此转 化为法律条文和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VS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本性。道家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口味著称。川菜注重刀工和调味的技巧,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鸡丁等。
川菜
粤菜以清淡、鲜美、爽口为特点。烹饪技法独特,如炖、蒸、炒等。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
苏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色泽,烹饪技法以炖、焖、烩为主。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狮子头等。
苏菜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与内敛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点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包括京剧、昆曲、川剧等不同剧种,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戏曲与曲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03
中国现代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文化多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与现代文化 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在融入国际文化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 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05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01
02
03
04
春节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有贴春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 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有扫墓、祭祖 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
中国民间艺术
01
02
03
剪纸
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 刻等手法创作出各种图案 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
总结词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描绘景物、传承文化。
详细描述
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 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承文化。中国诗词注重意 境和韵味,强调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词文化不仅 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 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
特色的文化成果。
03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中国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1]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1]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25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2024/1/30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蹈风格。
传统舞蹈表演艺术 介绍中国传统舞蹈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如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并分 析其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发展脉络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融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多元文化交流,到唐宋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从元明清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到近 代以来的转型与变革。
2024/1/30
5
核心价值观念
忠诚
倡导忠诚于国家、民族和事业, 强调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 感。
礼仪
注重礼节、讲究仪式,认为礼 仪是表达尊重和友好关系的重 要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完整版
2024/1/30
1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 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024/1/30
2
0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2024/1/30
3
定义与特点
2024/1/30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探讨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道”、“无为而治”、“自然”等, 并分析这些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道家经典著作解读
《道德经》解读
详细解读《道德经》中的重要篇 章和语句,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务实精神,尤其是农人的务实作风。农 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以及利无 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 做事必有所获等认识导致“大人不华,君 子务实”等意识的形成,形成国人较善于 处理实际事务,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想。
• 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农业劳动加土地, 区域性小社会加封闭性,导致国人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安宁
• 表现在以下四种力之中:
• 1、同化力:外域文化逐步中国化,如佛教 至汉唐成为中国化佛教历经600多年,中国 佛教的形成是对印度佛教在尽孝尽忠的基 础上加以改造的结果,最后大部分消解于 宋明理学中;
• 2、融合力:融合各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关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 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燕 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 化);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中国文化形成“实用—经验理性”,这表 现在:
• 1、重农尚农的共识。 • (1)农业生产节奏与国民生活节奏相通
(四时八节如春节、中秋节等源于农事节, 而西方节日如复活节、感恩节等源于宗 教); • (2)农耕是财富的来源和富国强兵的基础, 故而历代统治者均重农抑末。
• 中国文化中爱好和平、尊重他人的精 神,与此有着内在联系。
二、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原因
• 1、在中国文化体系里,这是“天道”的体现。 张载 “民胞物与” 把天地看作是父母,
把百姓看作是兄弟,把万物看作是朋友。
• 2、源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中的农业社会及 其所导致产生的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 期存在。
• 和稳定,耕读传家,不希望变动和
• 战争。
4、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加四季的周期性导致了:
• (1)循环论思维(出发点与归宿重合,如种子 →种子),促使政治上“分合”(盛哀治乱的周 期性演变),哲学上五行相克相生;
• (2)恒久意识: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 的能力,促使恒久观的产生,不求变。如“天长 地久”、“经久耐用”等意识的深入人心;
• 3、延续力: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内在基础, 在世界七个古代文化中,中国文化岿然独 存。原因是:
• (1)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2)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
• (3)军事被征服,文化反征服;
• 4、凝聚力: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 群体归属感(“根”、“家园”等说法在 文化学上的意义便在于此)。
• 2、村社(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 络,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构成 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 3、基本单元:宗族(九代而亲毕), 隐没个人,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 利。
• 4、核心观念:“义务”,如针对君臣、 夫妻、长幼 、朋友等的义务和责任。
• 5、影响: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 体(道德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法制难 以建立)。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1、尊君思想导致了专制主义,法、儒两家都力 倡君权神授观念;
• 2、民本主义:即“民为邦本”的观念。
• 荀子既有君舟民水、载舟覆舟之说,又认为: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 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 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孔子和 孟子在历史上都曾力倡“仁政”、“王道”学 说,他们的思想对历代均有影响。贾谊《新 书》:“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有 言:“君富而国亡。”
2、正面作用:
• (1)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以为尧 舜,有一种道德平等主义(而不是物质平 等主义);
• (2)对帝王有所限制和制约; • (3)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爱家爱国,
抵御外敌。
• 3、消极作用:伦理关系绝对化、凝固化,
是人身压迫、精神虐杀之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3)变易观:带有循环论特点,变易、循环论、 恒久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寓变易于保守之中, “托古改制”。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1、氏族社会(以血缘纽带为联系)解体不 充分和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造成了社会 组织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 下建立起来,形成家庭—家族—宗族—社 会—国家的链条。在这链条中,父为家长, 而君则是国父。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和特 点,较为深入地把握古代文化的实质,提 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中国文化的类型 。 2、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 一、伦理类型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
• 文化类型是文化模式的内在本质的反映,文化模 式则是文化类型在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集中概括。
• 承担起五伦的责任,就是尽到了基本的“礼”。
对情感和行为进行分辨、品定、规范,使之有
一定规矩,便是礼。
• 宗法制社会是那种以血缘的远近亲疏 来区分身份、等级高低的社会形式, 强调血亲意识、血缘关系,关注家庭, 尊亲忠君。
• 它以嫡庶为横线,父子为纵线,夫妇 为辅线,扩展而至家族、宗族乃至国 家,构成排部署有秩序。
• 中国伦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 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关系中的 道德因素,故而常称“伦理道德”,亦称人伦或 伦常。它有5种内容所组成,即所谓的“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五伦中,百善孝为先,强调孝亲敬祖, 这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大陆民族文化,又是农业社会 文化,同时还是宗法制度的文化,这些因素促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 化,它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而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 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宗 法集体主义(或曰封建集体主义)的“人学”
• 宗法体系表现于血亲意识中,即六亲(父子、 兄弟、夫妇)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的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轴心,并且由此转 化为法律条文和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三、影响
• 1、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第一义 。 在这前提下,形成了:
• (1)自然科学、分析哲学不发达; • (2)政治学等同于伦理学; • (3)文学强调文以载道; • (4)教育注重德育; • (5)哲学是道德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