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高中科举制试题及答案
高中科举制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C2. 科举制度中,进士科是选拔哪种类型的官员?A. 武官B. 文官C. 地方官D. 宫廷官答案:B3. 科举制度中,殿试是在哪一级进行的?A. 乡试B. 会试C. 省试D. 皇帝亲自主持答案:D4. 科举制度中,以下哪个不是考试科目?A. 经义B. 策论C. 诗词D. 骑射答案:D5. 科举制度中,状元是指什么?A. 乡试第一名B. 会试第一名C. 殿试第一名D. 省试第一名答案:C二、填空题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______朝,终于______朝。
答案:隋,清2.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经义、策论、诗词3. 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______,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______。
答案:秀才,举人4. 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______、______。
答案:榜眼,探花三、简答题1. 简述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为科举考试注重文化知识和治理能力,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3)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减少了地方势力对官员任命的影响。
(4)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因为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读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从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哪些影响?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不同出身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的束缚。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为科举考试注重文化知识和治理能力,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科举试题及答案
科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A2. 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中,哪一级是最高级别的考试?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省试答案:C3. 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个科目不属于科举考试的科目?A. 诗赋B. 策论C. 算学D. 绘画答案:D4. 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______。
答案:隋文帝2. 科举考试中,被称为“三元及第”的是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考生,其中殿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__。
答案:状元3. 科举制度中,负责主持乡试的官员被称为______。
答案:主考官4.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______和探花。
答案:榜眼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同时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 描述一下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
答案: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考生需要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考生获得秀才资格;然后,秀才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考生获得举人资格;最后,举人参加殿试,殿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进士及第,其中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四、论述题(20分)1. 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因为科举考试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这促使了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其次,它改变了社会结构,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和财富。
此外,科举制度也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因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而不是财富或地位。
唐朝“科举制”巩固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唐朝“科举制”巩固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1.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 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
“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
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A. 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B. 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C. 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D. 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4. 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
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A. 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B. 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C. 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 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5. 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
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A. 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B. 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D. 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6. 下表为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言论出处(692年谏官薛谦光疏称)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通典》卷17皆以浮虚为贵。
(763年礼部侍郎杨绾奏称)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旧唐书》卷119积弊,浸转成俗。
科举考试科目的试题
科举制科目内容专题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了考试项目首创武举和殿试的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2、那个朝代是科举制的最鼎盛时期()。
A宋 B 元C明D清3、隋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科一科是进士另一科是()A秀才B明经C明法D俊士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和科举制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A诗赋B对策 C 经义D八股文5、明清两代科举八股士主要考察的是什么内容()A诗赋B四书五经c策问D经义6、哪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不再分科,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A宋B元C明D清7、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度,但是弊病很大,学而无用,因此是谁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A欧阳修B王安石 C 宋徽宗D李清照8、那个朝代的皇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A唐 C 宋 C 明D清9、考试内容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什么?()A.儒家思想B.执政者的爱好C.培养目标D.考试科目地位10、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
隋炀帝——分科考试(隋文帝)B。
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
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二、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20分)1.隋炀帝时的科举有那两科( )A.明经B.经贴C.明法D.进士2. 唐朝时,明经中包括( )A.帖贴B.墨义C.诗赋D.短篇3. 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 )A.《三经新义》B.论C.策取士D.诗赋4.宋神宗时,进士考试为( )A.大经B.兼经 C .论 D.策5武则天时代开始,也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 )有A.马射B.步射C.摔跤D.马枪E.拳击二、名词解释(15)简述历朝历代秀才的含义。
四、简答题1、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请问八股文哪八把部分组成?2、唐朝科举考试科目有哪些?五、材料题(15分)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唐代科举试题及答案高中
唐代科举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唐代科举制度中,被称为“进士科”的科目主要考察什么内容?A. 算术B. 法律C. 诗赋D. 音乐答案:C2.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项不是考试科目?A. 明经B. 进士C. 武举D. 画艺答案:D3.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位皇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C4.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项不是考试内容?A. 策问B. 经义C. 诗词D. 书法答案:D5.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位诗人被称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唐代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______。
答案:隋文帝2. 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诗赋;策问3.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主要考察______和______。
答案:经书;经义4. 唐代科举考试中,武举科主要考察______和______。
答案:武艺;兵法5. 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录取标准是______。
答案:诗赋优秀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选拔官员的方式上,还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描述唐代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
答案:唐代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包括:报名、初试、复试、殿试。
考生首先需要在地方报名,通过初试后进入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可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问等,最终根据成绩决定录取名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唐代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答案:唐代科举制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不同出身的人才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精讲精练:科举制度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精讲精练:科举制度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1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高中科举制试题及答案
高中科举制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起源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隋朝答案:D2. 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是什么?A. 骑射B. 诗词C. 八股文D. 算术答案:C3. 科举制中,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4. 科举制在哪个朝代达到鼎盛?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5.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哪个朝代?A. 明朝B. 清朝C. 民国D. 唐朝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________的一种制度。
答案:官员7.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策论等。
答案:经义、诗赋8. 科举制的考试分为________、________、殿试三个阶段。
答案:乡试、会试9. 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________的普及和________的发展。
答案:教育、文化10.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结束。
答案:封建社会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科举制的特点主要包括:(1)选拔人才的公平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减少了世袭和门阀的影响;(2)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文学和经学;(3)考试程序的严格性,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等阶段,层层选拔;(4)考试结果的权威性,考试结果由皇帝亲自决定,具有很高的权威。
12.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促进了社会流动,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平民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使得读书成为社会风尚,提高了文化水平;(3)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4)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加深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根深蒂固。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唐代科举试题及答案高中
唐代科举试题及答案高中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唐代科举制度中,选拔人才的主要科目是_________。
2. 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3. 唐代科举考试中,秀才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法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唐代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
A. 唐太宗B. 唐高祖C. 唐玄宗D. 武则天2.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一项不是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A. 诗赋B. 策问C. 经义D. 算术3.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一项是明经科的考试内容()。
A. 诗赋B. 策问C. 经义D. 算术4.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一项是明法科的考试内容()。
A. 诗赋B. 策问C. 经义D. 律令5. 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一项是秀才科的考试内容()。
A. 诗赋B. 策问C. 经义D. 算术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2. 描述唐代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
3. 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和明经科有何不同?4.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法科的考试内容有何特点?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公平性问题。
五、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成英文。
2. 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成英文。
答案:一、填空题1. 进士科2. 诗赋、策问3. 经义、策问4. 经义、策问5. 律令、策问二、选择题1. A2. D3. C4. D5. C三、简答题1. 唐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首创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古代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填空题1. 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殿试2. 科举制度始于________朝,终于________朝。
答案:隋;清二、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A. 经义B. 诗词C. 算术D. 策论答案:C2.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会元答案:A三、简答题1. 简述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描述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
答案: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由各州县举行,选拔出秀才;会试由中央政府主持,选拔出举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出进士,并确定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四、论述题1. 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缓解了社会矛盾。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
再次,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
最后,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过于偏重文学,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以及考试舞弊等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科举考试中的公平性问题。
材料:某年科举考试,一位出身贫寒的考生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了乡试和会试,但在殿试中却因为考官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名次。
答案:科举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仍然存在不公平现象。
材料中的考生虽然通过了前两轮考试,但在殿试中却因为考官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应有的名次,这反映出科举考试中仍然存在权力和关系的影响。
为了提高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需要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六、作文题1. 以“科举考试与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比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科举制的试题
17.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9.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2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专题湖北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专题湖北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历史。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约一千三百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省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讨湖北地区历年真题和答案解析,帮助考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二、湖北地区历年真题1. 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湖北高考真题)答案解析: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次引入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和诗文,考试地区分为州县和朝廷两级,通过考试分为明经和解元两个等级,并设立进士及简任官员。
2. 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古代教育有何意义?(湖北高考真题)答案解析: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代将科举考试内容扩大到了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明代实行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核制度,使科举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此外,明代科举制度改革还对中国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清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湖北高考真题)答案解析:清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文化,使得儒家学派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清代科举制度实行了六等官阶制度,严格规定了官员的晋升途径和人员选拔标准,使得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三、答案解析在湖北地区历年高考真题中,对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方面。
考生需通过对真题的答案解析来深入理解科举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1. 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首次引入科举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它充分借鉴了前代的一些考试制度,同时也加以改进和发展。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和诗文,在考试地区分为州县和朝廷两级。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历程■隋朝创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这反映出隋朝()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唐朝完善☆(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
唐玄宗此举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宋朝发展☆(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A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元朝(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重视科举制度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工商业经济发展■明朝☆(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
高一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高一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C2. 科举考试中,哪个科目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A. 武举B. 进士科C. 明经科答案:B3. 科举制度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4. 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被废除?A. 明朝B. 清朝C. 元朝D. 宋朝5. 科举制度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解元答案:D6. 科举制度中,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会元答案:D7. 科举制度中,哪个科目是选拔武官的主要依据?A. 武举B. 进士科C. 明经科D. 制举答案:A8. 科举制度中,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最为完善?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9. 科举制度中,哪个科目是选拔文官的主要依据?A. 武举B. 进士科C. 明经科D. 制举答案:B10. 科举制度中,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最为严格?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_________。
答案:隋文帝12. 科举制度中,_________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答案:进士科13. 科举制度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状元14. 科举制度在_________年被废除。
答案:1905年15. 科举制度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解元16. 科举制度中,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会元17. 科举制度中,_________是选拔武官的主要科目。
答案:武举18. 科举制度中,_________朝代的科举制度最为完善。
答案:明朝19. 科举制度中,_________朝代的科举制度最为严格。
答案:清朝20. 科举制度中,_________是选拔文官的主要科目。
科举试题推荐及答案高中
科举试题推荐及答案高中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2. 科举考试中的“进士”是指什么?A. 考试通过的第一名B. 考试通过的前三名C. 考试通过者D. 考试未通过者3.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哪一项是必考的内容?A. 诗赋B. 策论C. 八股文D. 算术4. 科举考试中,被称为“状元”的是哪种考试的第一名?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院试5.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A. 选拔官员B. 选拔教师C. 选拔医生D. 选拔工匠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________的一种制度。
2.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________三个阶段。
3. 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经学、史学、________等。
4.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采用________文的形式。
5.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2. 描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
3.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4. 为什么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发明?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 评述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
答案:一、单选题1. A2. C3. C4. C5. A二、填空题1. 官员2. 殿试3. 子学4. 八股5. 榜眼三、简答题1.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世袭制和门第观念,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流程包括:乡试(在地方举行,选拔秀才)、会试(在京城举行,选拔举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进士)。
3.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文化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人才,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试题]有关科举制的例题
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学案●精题精讲例1 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称号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辛勤耕作致富C.作战建立战功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例2 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B.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C.进士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D.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我夯基我达标1. 隋唐之前的选官主要凭()A.才能 B.家世背景 C.思想进步 D.勤劳2.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推荐制D.自荐制3.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4.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A.策问B.杂文C.经史D.诗词5.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长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比如七月的“节气”是立秋,“中气”是中秋。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的主张,宣扬“仁政”,反对战争。
D.科举制度是指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共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2.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A.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B.族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族"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 双鲤” “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
D.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 加冠” “不感”“ 始龁” “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明清科举时,秀才或监生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如“范进中举”。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据战国时史料编写的国别体断代史,《唐雎不辱使命》即出自此书。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借屈原的时代来反映当时的时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教育科举类(含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教育科举类1.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
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2.下面是关于明清科举的论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B.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C.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于各地举行,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被称为春闱。
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鲁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起源之地。
B.“国学”:即古时国家设立的学校。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D.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历程■隋朝创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这反映出隋朝()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唐朝完善☆(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
唐玄宗此举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宋朝发展☆(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A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元朝(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重视科举制度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工商业经济发展■明朝☆(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
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
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清朝(2016年全国名校)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均可进京应试。
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一等20人,二等32人,命纂修《明史》。
康熙此举()A.意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B.笼络了更多的知识分子C.奠定了满清统治的基础D.压缩了科举录取的比例■综合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科举制度的内容■程序☆(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标准(2014年海南卷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内容☆(2016年山东师大)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科举另一种类型考生)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美化自己以求晋升),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求贤若渴)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解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世袭和垄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任何制度都是辩证的,有进步,也有不足。
杨绾的奏折就指出了进士、明经和自举三种考试制度的各自缺点,也言之有理。
其中就科举制度,他认为缺点是只考文学才能,而不考历史知识,应该扩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所以只有A符合杨绾的观点。
(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科目(2016年四川成都)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解析: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士子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故着官服。
唐朝实行科举制,士子应试,必须及第才有做官的资格,故着白衣。
■主持部门※(2017年辽宁大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
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
这一变化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科举制度的特点■皇权凌驾于科举制度之上☆(2017年湖北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选拔程序渐趋公正※(2016年江苏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
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
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录取人数逐渐增加☆(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选拔对象逐渐扩大☆(2017年河南安阳)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解析:本题考察科举制度的对象。
通过材料,我们发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比现在入党还难啊,不是所有人都有考试资格。
在考前要审查祖籍、父母、亲戚关系,还要看有没有犯罪前科,是不是商人,这都不能参加考试。
另外身份上还要是自由人。
科举制度总体上对门阀不利,因为更多的人有参与政权机会,打破了门阀垄断;这不一定提高官吏素质,因为孔子都有教无类,一个人爸爸是罪犯,儿子不一定是坏人。
科举制度较之九品制,社会基础扩大,但这个题目意味缩小了选才范围。
(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只是商人的弟子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还是抑商的后果,故D项错误。
■官僚主体由贵族逐渐转向平民知识分子☆(2011年江苏T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实际上即便考试,庶族也还是考不过士族,但是各人要凭真才实学,意义不一样了。
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17年湖南长沙)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朝代宗室世族庶族待考证唐玄宗 3 24 3 4唐宪宗 1 19 2 3A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录取比例南北地域不平衡(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T27)下列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统计A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的文化重心的转移。
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越来越少,南方状元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丧失(2015年四川宜宾)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