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复杂的困局之中,这不但严重制约了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和平、定与繁荣。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双方都无法改变这种地缘关系,只能选择如何相处的方式。
然而,从近代以来的情况看,中日两国却经历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也是忽冷忽热,“政冷经热”成为几十年来的显著特征。
可以说,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中日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到一起。
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后,虽是近邻却形同陌路,相互合作却又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这无疑是双方关系尤为脆弱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战略模糊”状态的问题,两国心里都有数,但谁也不愿意公开挑明这一点。
一方面,由于日本对美国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中日之间虽然都有借重对方的需要,然而这样的事情却“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另一方面,也在于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日在政治上虽然建立了邦交,但中国在心理和情感上都很难把日本当作一个“正常国家”来看待。
双方可以实现经济互惠却难以建立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基本上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谈不上清晰的战略定位。
对于日本,中国始终存在着矛盾心态:既不愿对其太看重、太亲近,又不能忽视其存在,抑或采取近而远之的态度,所以中日关系始终有着“距离感”。
毛泽东曾经谈到,日本一无资源,二无政治独立性,因此难有大的作为。
然而,在他生命垂危、神志偶有清醒之际,却仍然关注着日本政局的发展。
当时他已吐词不清,只能伸出三个手指头,又用手拍着身下的木床,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才搞明白,他是想知道日本政治家三木武夫竞选首相的结果。
这段历史非常耐人寻味。
它反映出日本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微妙而特殊的地位。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关键词:历史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中日友好交流一,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通过对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二战后中日历史关系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但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日本则看上了由腐败清政府统治着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一炮巨响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也将中日曾经友好的友国关系毁于一旦。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
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
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
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
毛主席会见了田中总理大臣,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
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双方于9月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之间战争状态的结束,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二,中日两国经济关系21世纪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紧密。
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达2073.6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显示中日经贸依存关系日益深化。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做为普通的人民,人们都希望能够和平安逸的生活,而一些政治上错误的思想及方向所导致的问题,又不可抗的给人们的对未来美好期望的这种憧憬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和隐患。
中日两国人民需要有好相处,更需要各自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互惠互利在这一点上看来是必然的趋势,正所谓两和则皆好,两斗则俱伤。
那么有何道理不选择前者。
然而,一些人为了政治的目的完全可以忽视这些道理,也只能说明其对国家及民族未来的莫不关心,而走着错误的路线,危险的路线。
且这一危险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事实证明,历史的教训足以让我们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虽然,因此或者得到了一些小小的利益,但从长远看来那是不足取的,更是可耻的。
那么,虽然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要去面对,但这才是得到长久而稳定利益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踏踏实实地走出了每一步,困难是显见的,问题也有过,但是也都正在不断的前进步伐中,克服着、检省着,并学习着,更多的也可以看到在长足的进步着,从中也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前途一片光明。
在对日本的态度和外交政策上,更是高瞻远瞩,放得开,看得远,对中日关系寄予了厚望。
并也抱着谦恭的态度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优点,且积极地为中日间文化的交流,企业的合作,铺设了优越而宽敞的平台。
在中国,表现在人民身上的反日情绪,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历史以至如今的很多事实说明,如果没有这种表现反而是另人质疑的,所以这也是正常的反映。
换位思考,日本人民也会这样做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绪是受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也是受这种外部环境所直接导向的。
那么,在很多事实的面前,我想日本人民更应该首先问问自己的政府是否在有些事情和问题上做的有些过分而不明智了。
所以,还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
为了促进长久稳定、和平友好的大环境,那么就需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和破坏中国国家领土完整的事情。
这才是关键所在。
而中国的确在这方面是无可厚非的,正常的反映。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中日关系之我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上的战争问题。
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伤害,使中国人对其至今仍旧存有较大的仇恨心理。
其次是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承认自己在二点中犯下的巨大罪行,这是对中国尊严的又一侵犯。
这是不可原谅的。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非议的主权。
但日本不顾这一史实,屡次觊觎我国领土,使中日关系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
第四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
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
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
不久前日本单方面提出的“购岛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更是深深地挑战了一把中国人民的底线,给本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日中两国关系再次坡上一瓢冷水,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这不是中国可以被欺侮的理由。
日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底线,就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软弱的对外态势,以及我国一直以来对“和好”的中日两国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但这些却只被作为我国政府“软弱可欺”的理由。
进而从更大方面地挑衅我国的承受能力。
就算不能有效地从地大物博的中国以及“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中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也能够恶心一下自己的邻居。
个人以为“中日友好”是可以的,但那只是在那个日本会和你友好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
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众所周知,靖国神社是供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和1000多名乙级、丙级战犯亡灵的场所。
多少年来,日本少数人总要在每年的8月15日前后去参拜靖国神社,为在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战争罪犯们招魂扬幡。
他们这种公然为侵略罪行翻案的行径,遭到了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
在这一问题上由日方引起的旷日持久的摩擦与冲突,也成为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到极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到1972年,中日之间才恢复邦交正常化,但近三十年中日关系依然曲折反复。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1989年,中日双方的关系一直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90年开始,双方关系一直曲折反复,直到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出现“政冷经热的现象”。
这是自双方7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于13日后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正是他承认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才使安倍晋三的访华成为了可能,打破了总日关系僵化的局面,将中日关系的定位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互惠关系”。
而之后温总理访问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应邀访华以及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极大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胡锦涛主席更是在他的“暖春之旅”中,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六点建议: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加强战略互信三、深化互利合作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虽然之后的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但无论是麻生太郎还是鸠山由纪夫都在上任之后积极访华,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正确对待的。
下面就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就以下简要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日本侵华战争二、台湾问题: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而且台湾海峡至今仍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今年是中日复交25周年。
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扭转两国关系近年出现的某些消极倾向,设法构筑较为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
为此,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对日关系的看法和做法上作一些调整。
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中日关系正经历转折中日关系本来就同时存在矛盾竞争和友好合作的两面,现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影响深远的转折:或者保持友好合作的势头,建立新形势下的平等互利关系;或者矛盾上升、摩擦增加、关系下滑,甚至导致对抗。
这是双方需要作出的重大抉择。
中日复交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
在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关系更得到迅速和全面发展,一时成为我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典范。
人民间的传统友谊也不断加深。
“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成为双方上下提得最响的口号。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近两年两国关系又一时出现倒退。
原因之一是两国关系的内涵发生变化,虽然经济仍以互补性为主(竞争也在增加),但政治和安全上已失去共同防苏的战略基础,反而互相视为日后的潜在对手。
二是日本羽毛渐丰,地位提高,加紧了争当政治大国的步伐,要夺取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因而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和统一。
加之日本进行了政治换代,新领导人对我了解无多,对日中关系观念淡漠,还具有较强的新国家主义倾向。
国会中对华友好人士已所剩无几,亲台势力却明显上升。
社会思潮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增长,对侵略的负罪感日益淡薄。
在这种情况下,就接连出现侵犯我主权及其他不友好事件。
三是中国的崛起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以致近来西方舆论特别是学术界许多人炒出“忘掉俄罗斯,该注意的是中国”的议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提高了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心,认为中国大规模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激发仇日的民族情感;中国的政策是对美宽,对日严,总想敲打日本,不让日本得到平等地位;特别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军力的强大,必然会构成对日威胁,因此就要加以防范,包括加强日美军事合作。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对现在中日关系的发展【精选】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摘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纷繁复杂,始终缠绕在战争,合作,争执中,始终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当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种矛盾突出,使得中日关系在战略、政治和经济层面呈现出微妙的互动过程。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立足当前受之前一系列中日关系发展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日关系困难固然存在,但友好与合作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冷中见热、经济合作火热、安全合作深化、民间交流频繁。
展望未来,中日须加强在东亚安全机制、金融领域等方面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合作基础,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在此论文中将大胆预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的三种局面,即“大体维持现状”、“长期持续恶化”、“友好合作深入发展”,并从世界、地区、国家利益出发,提出推动中日友好合作继续深入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战火,冷战,和解,合作与交流,紧张与缓和中交织前行。
战火中的中日两国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基调,它将长时间的影响两国人民在对待两国发展的态度看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国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他们用武力打开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
但因两国对待外来文明和侵略的态度和做法不同,这两个国家的也将迎来不一样的命运。
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加上经济发展的局限和对外扩张谋求发展道路的野心,使得它迅速将它的魔爪伸向了贫弱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掠夺中国大量的赔款和土地,客观上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助长了日本对外抢掠的野心,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中日甲午战争实际意义来讲只是战火中的中国和日本的一个彩排。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硝烟弥漫之前,日本又自导自演在中国掀开它接下来惨无人性对中华民族的残害的一个又一个的序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日关系,他也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事情,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姓名:肖婷学号:2012090126院系:旅游系班级:旅游管理1班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中日两国是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在1894年、1931年、1937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是和日本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双方在寻求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直到1972年9月,中日邦交关系才恢复正常。
但是.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关系的正常化。
关系的正常与否不但决定着邦交的质量,而且影响着邦交的走向。
中日复交30多年来,两国的关系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二战前是武力侵华,二战结束后,则把中国看作是冷战对手,冷战结束后,又把中国看作是安全威胁。
中日矛盾是复杂的,也应该是必然的,它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种种矛盾凸现的一个窗口,能恰当的处理这个问题,中国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否则,它将成为鞋子中的一粒沙子,磨中国人的脚。
中日关系日演愈烈,那么我们国家应该做些什么呢?日本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
政治商业化。
日本战后的传统政治模式和中国改革后的模式比较近似。
抛开历史问题,中国和日本合作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日本的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和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融合的很好,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大力发展新型科技,我们也可以在某些领域达成共识,比如说环保业,可以和日本合作,开发新能源!日本是个资源小国,它过去侵略我们,就是为了掠夺资源.如今,这种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一是中国目前相对强大了,二是,中国现在的资源也日趋紧张,所以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上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能否认这点。
爱国本是件好事,可我们决不能因为自己盲目爱国,反而成为了一些阴谋家的棋子,做了误国的事,我们的爱国完全可以以文明的方式,如抗议发奋工作和学习向日本大众揭露其政府的险恶用心等,完全不必要用毁坏公物,放弃工作学习时间多次上街游行等“野蛮”的方式。
有些人已经得到,但却说自己从没得到;有些人从未想得到,却被一些人说成已经得到或企图得到;而有些人从未有得到,却在说自己正在失去。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学院:**** 专业:**** 班级:****姓名:孙* 学号:09******摘要:当前,中日关系现状的主要特点是“政冷经热”。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大学生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正文: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一)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
中国近代史以来,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
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我对中日系的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高速发展令世界刮目,在双方交流的过
程中大家各是互有所取,也就是取长补短,我们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影响也是深远的,日本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借鉴、学习、使用等积极作用。
虽然日本方面存在的极右翼势力非常的猖獗,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政府时不时地就给我们来两下,不断挑衅我国,但是大的方面还是怯与我国实力,尽管身后有美帝国撑腰,连美国都不敢明面上表明敌对态度,日本不敢过分造次,只能做一些小动作。
而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一体化,也就是各方在各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日本在世界局势稳定情况下,动作也不敢过多,但是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影响中日关系之间的正常的良好的交往。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趋势下,中日关系必将呈现出良好的健康的态势。
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明白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因此,大学生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其两千年的友好又有兼顾其五十年对立全面分析两国关系做出自己理
性的,正确的判断.。
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兼评‘中日接近和 外交革命 “发表引起的 外交新思考 问题∗㊀㊀㊀引㊀㊀言马立诚先生在‘战略与管理“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 中日民间之忧“的文章后,时殷弘教授接续在‘战略与管理“发表‘中日接近和 外交革命 “一文,在中日两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议论纷纭㊂在日本,支持者多;在中国,反对者多㊂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中日关系的现实不能令人满意,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需要思考㊂从这一点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㊂‘中日接近和 外交革命 “有三个基本论点㊂其一:近年来中日关系正在走向恶化,列举了民意调查的资料,80%的中国∗本文是作者2004年1 2月在日本岛根县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在综合几次演讲的基础上写成的,曾在岛根县立大学第10回东北亚学研究恳谈会上发表㊂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㊂收入汝信㊁赵士林主编‘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东厂论史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㊂回应者将 历史认识 列为影响中日关系的头号负面因素,40%的日本回应者认为这样的因素是 缺乏相互了解 和 政治制度不同 ㊂其二:要实行战略集中原则,实现中日接近, 以便中国能够主要在中长期安全意义上尽可能集中应对美国实在和潜在的对华防范㊁压力与威胁,连同集中致力于台湾问题上的阻独促统重任 ㊂其三:为了实行中日接近,集中应对美国这样一个战略集中原则,中国要将 历史问题 争端大致撇出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对日外交要事议程,也相应地撇出官方和准官方宣传㊂时殷弘教授在岛根县立大学的演讲中提出: 可以大致地搁置历史问题,留到以后去真正解决,以便绕过更连贯㊁更有效地实行国家大战略的障碍㊂ ①这三个论点相互连接,逻辑严密,不能不说是近年对中日关系的思考㊂但是这个新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思考的阶段,难免书生之见的讥评㊂已有的讨论尚停留在表面,本文试图围绕这三个论点展开讨论㊂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对中日关系发展现状的估计,是我们思考对日关系的基本根据㊂我的基本看法是:从近代中日关系的全部历史来看,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以来的30年,是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以来最好的30年㊂如果从1871年算起,近代以来中日发生直接交涉关系迄今173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㊀①时殷弘:‘对待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新思考“(2003年12月17日),见岛根县立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中国の变动と 新思考外交⓪の可能性“会议手册,第3页㊂273㊀张海鹏集已超过130年㊂130多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经常笼罩着战争的阴云㊂远的不说,从1894年甲午战争起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止,就有: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的第一次中日战争,这次战争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日本从中国取得了2 3亿两白银的赔款和台湾㊁澎湖列岛的割让以及其他特权;1900年6月至1901年4月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之役,‘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兵权,以及大量的战争赔款;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战争,这次战争因‘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而结束,俄罗斯把战争失败的损失转移到中国,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特权;1914年9月至11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并在其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军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28年4月至1929年5月日本借口中国南方革命政府北伐,再次出兵山东占领济南㊁青岛;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挑起事变,旋即占领东北全境,继后日军越过长城,陈兵丰台,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 卢沟桥事变 ,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全面侵华战争㊂从1894年到1945年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对中国刀兵相见的日子,多于和平安静的日子㊂从这里不难看出,近代日本和中国之间,存在着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㊂这些基本的史实,已经记载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书上,也记载在中日两国的人民心上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日两国之间没有外交关系㊂日本作为美国的外交附庸,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包围而形成的反华反共半月形包围圈的中坚一环㊂这个时期,中日之间的民间商贸关系在艰难中有所发展,但国家关系却是冷冰冰的㊁敌对的㊂因此,两国关系不能正常的展开㊂我们是否可以说,1871年到1971年的整整100年间,中日之间的关系是以战争㊁对抗和敌视为基调的呢?我看可以这。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汇报人:日期:•中日关系概述•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目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当代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实践与行动•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01中日关系概述中日两国在古代就有频繁的友好往来,如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古代友好往来在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曾发生过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冲突和战争。
近代冲突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正常化的转变,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现代关系发展中日历史关系回顾中日两国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交流。
政治关系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中日两国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030201当代中日关系现状中日关系对两国及世界的影响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两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也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世界的影响中日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日关系的走向也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02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多数大学生对中日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历史认知大学生普遍关注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现实关注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大学生观点多样,既有友好合作的愿望,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观点多元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认知现状大学生在中日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文化交流使者大学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通过学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民间外交力量大学生在民间外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传递友好合作的信息,促进民间友好往来。
推动友好合作大学生在学术、科研、经贸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通过参与各种合作项目,推动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精简篇
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发挥爱国热情孔安娜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就处于微妙的关系。
尤其前段时间,钓鱼岛问题,撞船问题,引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和高度关注。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作为校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国家的状态,国际的时事,但也要是适合当代要求的爱国方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情感上来讲,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爱国方式应该理性选择。
日本右翼不顾历史、无视未来的倒行逆施,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日本人民的利益。
所以我们的爱国行为,既要顾及自己长远而根本的利益,不为泄一时之愤而损及社会风气;也要顾及中日友好的远景,不因言行过当、伤及无辜而授人以柄。
原则上的据理力争,不应影响言行上的以理待人。
大学生是最具活气与朝气的群体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将愤怒之情化为报国志,将爱国心化为强国行动,要沉得住气,向长辈请教,在做出行动前,多点沟通、多点思考。
认清形势,不受煽动,不被利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理性、智慧的展现出青春风采、大国的气度,才能真正扛起理性爱国的旗帜,经久不衰。
我们对中日矛盾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而该化愤慨为力量,转化到学习上,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从小事做起,从言到行,一步步报效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
中国和日本,就像是一对冤家,两者间的战争从未消停过。
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总会带着一种仇恨,特别是老前辈们情感更强烈。
因为他们曾经历过或目睹过日本带来的创伤,国耻家仇。
中国和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渊源?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两者的联系就不一般了。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和日本非常的近。
中国是亚洲大国,海岸线绵长,而日本就在我们海的对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怎么中国和日本就“互掐”上了呢?
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其威力可以影响到周边小国,顺便带动小国的发展,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威力大不如前。
闭关锁国,朝廷腐败,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中国与世界大大脱节了,世界各国在学习新文明,而中国却在落后。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努力的前进,特别是明治维新让日本强有力的崛起。
然后一个不合常理的局面出现了,小日本居然来挑衅大中国!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我历史不好,但我清楚的记得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日本出动联合舰队,进攻我们的海防,北洋舰队受命前行,抵抗日本海军的进攻。
当时的情况危急,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危急领命,对付有组织有目的的日本舰队,两军交战过程艰辛,本来清政府明明有赢的希望的,怎么就会输给小日本了呢?
这一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
中国资源比日本丰富的多,人多、地多、资源多,除了北洋舰队,在南海地区还停靠着一些军舰,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几乎出动了全岛的军舰,而清政府却让自己的军舰停在南方晒太阳,很明显,清政府一点抵抗的积极性都没有。
还有就是在战争中,清政府居然出动渔船,渔船不是打渔用的吗?怎么能抵抗日本的现代化军舰呢?想想就觉得可笑。
再看看武器方面,我们军舰在炮弹流弹用完之后,居然无弹可打,有那么几颗打出去还是个空炮弹,就算击中了敌方不爆炸也是无用功。
从这一系列地方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备战不足,无力抵抗外来侵略,就算是小国也不行。
之后,战败的清政府就和战胜的小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退归占领的辽东半岛为由,又索取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还费;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将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这真的是丧权辱国!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都会觉得牙痒痒,因为实在是太可恨了。
这时的中国在小日本面前是一个失败者,毫无抵抗力,任其宰割。
中日两国的关系跌入低谷,民族矛盾正在不断激化,但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对于清政府的卑躬屈漆无不愤慨,也无能为力。
而日本在中国赚了个大便宜,恐怕做梦都会笑了,但他的野心远不止这些,这只是日本进军中国的一步,直到把中国变成他的殖民地,称霸亚洲!中国面临的灾难还在后面。
在内忧外患的强压之下,腐朽的清政府终于垮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上任后的孙中山,曾在《对外宣言书》提出过:革命前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的赔款”、“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均认为有效”,“亦照日尊重之”,并“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这让人觉得很奇怪!一个新国家的成立,最该做的就是应该扫除前朝留下的痕迹,更何况是不平等条约。
这样的通告一发出,也算是承认了日本的《马关条约》,始终没有解开中日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反而像自愿退了一等。
当时的民国,如同一个新生婴儿,希望得到列强的肯定,可列强们不买账,只想扶持袁世凯,让中国再次变成傀儡。
这当然也是日本想要看到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远东地区,这时候的日本就有机可乘了,对中国虎视眈眈。
面对着海峡对面的巨大领土,日本侵略的野心迅速膨胀,先是强迫中国签订相当于亡国的“二十一条”,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反手夺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乘机出兵占领青岛。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方,却被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而中国的主权在哪里?在列强手里?中国人民悲愤不已,对日本的憎恨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日矛盾不可调和。
再后来,我们看看日本到底还做了什么令人发指的事。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干的,悍然对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3月9日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
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
1935年10月-12月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攻宛平城和进攻城外的卢沟桥,挑起卢沟桥事变。
即"七·七"事变。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被杀害者达三十万人之多。
可以说,日本在中国欠下的债,几世纪都还不完。
我从小都是在奶奶和太奶奶的故事中长大,特别是太奶奶,九十九高龄了,她是亲身经历过日本扫荡的,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所以她的故事,我是绝对相信的,因为没有哪个人会把自己说的那么悲惨,也没有人会喜欢冤枉别人,仇恨的种子就是这样埋在老人的心中。
每个故事里都不得不提到毛主席,不得不提到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有了“新武器”。
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抗日联军······这一系列的队伍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全民抗日的决心,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自发的,每一个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日本赶出中国,收回中国主权,解放全中国!这时候,中国人民需要一个凝聚力,一种爆发力。
而这恰恰是被日本侵略的暴行激发的。
说实在的,只有在日本如此放肆的时候,国共两党才意识到应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也就是说,是日本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紧张的国内民族矛盾得以调节,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矛盾达到白日化的程度。
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消耗,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1945年9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
中国人民终于把小日本赶出中国了!中国人民终于雪洗国耻了!我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老百姓心情是多么舒畅。
没有任何一种感觉比翻身更爽了。
近代的中日关系,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戏里的人演的很辛苦,看戏的人感觉到唏嘘。
如此相近的两个国家,却不能好好相处,这就是可悲的地方。
中国从被欺凌到反抗再到崛起,日本从侵略到困顿再到失败。
两国之间的战争,是对几千年来友好邦交历史的否定,就像是一面镜子,摔坏了就永远有裂缝,而这些裂缝是存在两国人民心间的。
日本对中国的所作所为,中国人民几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要问我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我只能说——悲愤!热血!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