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群体心理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三节 群体沟通
一、沟通过程 二、沟通类型与特征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改善 五、有效的倾听
一、沟通过程
这一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 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被编 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 会—文化系统。 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是指信息的媒介物。它由信息源选择。信息源必 须确定何种通道是正式的,何种通道是非正式的。 接受者的信息指向的客体。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
(三)地位和规范
地位对规范的效力给人们带来的从众压力会产生有趣的影响。 比如,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 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但,只有高地位的人的活动不会严重防 碍群体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能成为现实。
(四)地位公平
让群体成员相信群体中的地位等级是公平的很重要。 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报酬与投入相符。 与正式地位相对应的外在标志对于维持公平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员的地位等 级比较一致。但在群体之间就不一样了。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境,
三、群体结构
工作群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群体 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 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 群体本身的绩效。 群体结构变量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正式 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正式领导
几乎每个群体都有一个正式领导。他们的头衔可 以是部门经理、部门主管、工头、项目领导、任务小 组领导或委员会主席。 群体领导对群体绩效具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之 大,使我们准备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领导问题。并研 究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的影响。
三篇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00字)
三篇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00字)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在学习幽默诙谐博学多才的xx老师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在心理咨询教育课上,我不仅学会了要做一个冷静面对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更是学会了调整自己面对的负面情绪,调节压力。
课堂上,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了很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同时自创歌曲带领大家歌唱等等。
这些方法,在很多时候想起来,也是非常有用的。
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深呼吸,也可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谁又会想到,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呼吸也可能是成功的秘诀。
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
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肖老师只是用一些小小的测试,就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是一些自己都摸不清道不明的想法,这样的一些想法,被挖掘出来,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的一些小小的测试,也会让人更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的挖掘,也会让自己可以更淡然更理智的去面对很多事情。
要看的起自己,看得清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上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看到同学向老师提出的一些顾虑后,我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确很困惑很迷茫。
比如说:关于恋爱、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目标等等。
在课堂上,肖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大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在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时,教会我们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导了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上的困惑。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群体,他们在这个时期内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加积极、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而心理不健康则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焦虑、拖延、自卑等等,严重影响学业和生活。
因此,大学生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活动,学会正确的应对压力和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只有当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他们才有更大的机会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拖延等等。
焦虑是当代大学生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它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焦虑的常见表现是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失眠等等。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可以让大学生感到无助、沮丧、孤独等等。
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病。
自卑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优势。
自卑的常见表现是对自己的不满和自我否定,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低估。
拖延是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之一,他们常常会挑战自己的时间限制和智力。
“拖延是造成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包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和课程、自我调适练习等等。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措施大学生在保护心理健康方面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快乐。
在学习压力方面,大学生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制定时间表和优先事项、制定时间管理技巧与策略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控制和自信。
在生活方面,大学生应该注重均衡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睡眠时间、适量的锻炼等。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8篇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8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1、认识自己。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长足的了解。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不足。
只有对自己的了解足够,才能处理对其他人或事件的问题。
2、认识他人。
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通过某些途径和特征,发现他人的行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渐渐了解自己后,发现以前处理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了解他人,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包容一个人原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裨益。
3、认识社会。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社会的水太深,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4、认识生活的价值。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里面最大的成果,是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做到独立、掌握处理事情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这是通过社会心理学学到的方法,也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8我是经过选修课接触社会心思学的,经过老师的精心的教导,我收获颇丰。
让我懂得了如何端副本人的心态,如何更好的顺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我将这半期以来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对社会心思学的了解:首先,经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心思学――社会心思学是钻研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思景象的心思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思景象指受别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依从等。
群体社会心思景象指群体自身特有的心思特色,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思气氛、群体决策等。
随着古代社会的的发展,社会心思学对咱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显的越来越重要。
作为个体的人,人们需求意识本人的心思与行为发生的机制,探求本人所思所想所为为何?使本人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安顿本人的心灵、调理本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需求了解社会心思,如中国人的心思与行为特点,需求意识自我与别人之间关系,如怎么与别人沟通,怎么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咱们如何影响别人和如何被别人影响等。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篇一:群体心理知识点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管理心理学目录
管理心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学理论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群体概述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群体的分类第三节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群体的功能第八章群体动力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群体凝聚力第三节群体的冲突第九章群体的沟通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沟通的种类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四篇组织心理与管理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组织的概念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结构第三节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十三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文化建设第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第一节绩效考核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绩效考核的心态分析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第三节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与方式第四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
中国群体心理书籍
中国群体心理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群体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和思维的规律。
在当代社会,群体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高群体合作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关于中国群体心理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本文就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群体心理的书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1.《群体心理学导论》这本书是中国心理学专家撰写的一本群体心理学入门级的教材,内容系统全面,适合心理学初学者学习。
书中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群体行为和思维的规律,对于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有很好的解释。
书中还涵盖了群体危机处理、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实用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群体心理学知识。
2.《中国群体心理研究》这本书是中国群体心理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深入,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和思维的分析和探讨。
书中除了介绍了国外研究成果外,还结合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群体心理进行了独特的探讨和分析。
本书对于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供普通读者参考学习。
3.《群体心理学与团队合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群体心理学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了解群体心理学知识,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和质量。
书中列举了很多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团队合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团队建设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群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群体行为,探讨了群体形成、演变和解散的规律以及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书中还介绍了群体意识、社会认同和群体凝聚力等概念,并通过不同的案例研究来说明这些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书系统性强,逻辑清晰,是研究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学者和学生的必读之作。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三篇)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一)省能心理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当然这有其积极的方面,鼓励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如经济学中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原理”。
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小”又能获得目标的“较好”,当然应该这样做。
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
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
如xx年2月某铁厂在维修高炉时,发现蒸气管道上结成一个巨大的冰块,重约0.4吨,妨碍管道的维修。
工人企图用撬棍撬掉冰块,但末撬动,如采取其他措施则费时、费力,于是在省能心理支配下,在悬冻的冰块下面进行维修。
由于振动和散热影响,冰块突然落下打在工人身上,发生人身事故。
省能心理还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
例如,一运输工在运输中已发现轨道内一松动铁桩碰了他的车子,但懒于处理;只向别人交待了一下,在他第二次运输作业中因此桩造成翻车事故,恰好伤害了自已。
(二)侥幸心理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
生产中虽有某种危险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卫能力,切断事故链,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事故是小概率事件。
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
在研究分析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明知故犯的违章操作占有相当的比例。
例如,某滑石矿运输工人不懂爆破知识,为了紧急出矿,抱着侥幸心理冒险进行爆破作业,结果发生事故,当场被炸死。
(三)逆反心理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群体中的人际交往
2019/9/18
15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8.2 信息沟通及其艺术
8.2.4 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重视方式方法
选择恰当的沟通类型 减少信息中转 保持渠道畅通
训练提高技巧
增强沟通的吸引力 提高倾听的效果 注重反馈的时机和效果
2019/9/18
16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3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8.1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8.1.2 人际吸引 人际交往的原则
平等待人 互利互助 讲究信义 相容相让
2019/9/18
4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8.1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8.1.3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叫做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是 由加拿大的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在弗洛伊德人格分 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分析学说包含本 我、自我、超我三个基本概念。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本能。本 我起作用时,人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会表现出幼稚的行为, 甚至会作出某些反社会的暴力行为;自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通过尝试与错误的经历而建立起来的对外界事物的判断标 准。自我起主导作用时,人能独立自主地冷静分析环境,具 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超我是指在由父母和长者教育与灌输的 前提下内化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判断。超我起主导作用时,人 的行为循规蹈矩,能与社会和谐共处。
2019/9/18
23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8.3 冲突及其管理
8.3.3 冲突管理 减少冲突的方法
提升群体目标 调整组织结构 改变人的因素 实行职权控制
2019/9/18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绪论
安德鲁 J 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 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 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 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 的对象。
陈国权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验科学 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 (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 信息和系统科学等)中的知识,系统的研 究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 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 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 2.社会学 3.社会心理学 4.人类学 5.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 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 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 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以梅奥麦格雷戈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 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 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 之所,常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新模式, 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 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 绪论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25)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题(15)
4.简答题(30) 5.论述题(20)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组织行为学基础学科的是( )
A.政治经济学
B.心理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乌合之众》简介及读后感
《乌合之众》简介及读后感《乌合之众》简介及读后感一、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
本书以群体心理学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群体形成的原因、群体心态的特点以及群体行为的规律。
它不仅揭示了人的个体意识在群体中的丧失和变化,还对群体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主要章节1、第一篇:群体的心理特征1、群体的定义2、群体心态的特点3、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差异2、第二篇:群体的形成与扩散1、群体形成的原因2、群体扩散的机制3、大众传媒对群体形成的影响3、第三篇:群体行为与心态1、群体的凝聚力与行动性2、群体心态对决策的影响3、群体行为的局限性与暴力倾向4、第四篇:思维的群体化与群体意识形态1、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比2、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传播3、群体意识形态的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第五篇:群体心理的应用与研究1、群体心理在政治与社会运动中的应用2、群体心理研究的方法与局限性3、群体心理研究的前沿与展望三、读后感《乌合之众》深刻揭示了群体心理的本质和规律,使我对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群体心态的强大力量和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群体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群体心理图景。
我深受启发,从中领悟到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群体对个体的模糊化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通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奥秘。
它对个体的思维、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1、什么是组织?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
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结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温和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 年) ,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1 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殊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网络化、扁平化、灵便性、多元化、全球化)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答:1949 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者否定;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三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第一,社会心理学帮助我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行为。
例如,我学到了心理认知的概念,即个体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认知、解释和评价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
第二,社会心理学让我认识到社会互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部分,它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了诸如归因理论、社会认同、集体行为等概念,这些概念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被群体效应所影响,为什么会出现同化和从众行为。
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互动带来的心理影响。
第三,社会心理学教会我如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解释人类行为的规律。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这使我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习科学方法也让我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不再盲目相信某些观点,而是通过研究和实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社会心理学激发了我对群体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了群体心理、领导力、人际关系等众多方面。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对这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探究更多相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例如群体暴力、偏见和歧视等,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让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为改善社会问题做出一点贡献。
总而言之,学习社会心理学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章 公众
1.首因效应/首轮效应(p96)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
的印象最深刻,不易改变,甚至左右后来获得的 新信息的接受效应。
2.晕轮效应(p97),又称成见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公众从对象的局部特征推及对象的
整体,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现象。
3.刻板效应(p97)
公众心理是指在公共关系情境中
公众组织行为的影响和大众影响
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现象和
心理变化规律。
一、公众的个体心理
公众心理往往由公众的某些心理偏好所主宰
,进而影响到整个公众的群体特征,这种在 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就是个体(个性)心理特征,具体包括人的 能力、性格和气质。
二、公众的群体心理分析
(一)公众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
1、同一心理。指公众因为面临着共同的社会
问题,形成了共同的社会心态,进而采取一 致的反应方式。 2、从众心理。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都会自觉 或不自觉地在知觉、判断、认知和行动上尝 尝表现出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变化心理。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个人社
第二节公众的分类
一、按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
1、 内部公众
组织内部的领导及员工。
2、 外部公众
组织外的各类公众群体和个人。
3、特殊公众:指新闻媒介,即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等构成的大众传播媒介。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任何组织都必 须借助新闻媒介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活动
第三节
公众心理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事物对
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4.末轮效应
事物或活动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认识其他事物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一)第一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 •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局限性:1.把员工看成“经济人”;2.强调独裁式管理;3.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
(二)第二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麦格雷戈等。 • 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重视企业组织内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3.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 问卷法:
• 优点:(1)调查范围广(2)样本量大(3)调查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缺点:(1)设计问卷费时(2)问卷使用前需要测试(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沟通,有可能影
响调查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同事之间的 相处状态等。 •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__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
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平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
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群体心理1、群体的一般特征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群体心理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群体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群体的功能:–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满足兴趣和需要–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群体的构成–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②不稳定性③中心人物作用大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⑤信息沟通快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群体的成员)–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参照群体–也可叫做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三、群体相关概念(一)角色角色: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位置而必须从事的行为或显示的态度的总和。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的角色,我们的行为需要随着不同角色的改变而改变。
角色期望: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角色冲突,即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的冲突;二是一个人对自己担任这一角色的认识同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冲突。
角色制造:虽然某种责任并不是委派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但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这一过程称为角色创造角色承担:如果群体的成员只是承担自己的正式角色,只负责完成指派给他的那部分任务,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承担角色模糊:成员对自己承担的角色认识不清(二)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在群体中被其成员所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当规范被团队认同或接受时,就成为影响团队成员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且不受外部力量控制。
2、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的维系功能– 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3、群体规范类型:–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霍桑实验:非正式规范的影响(三)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群体成员互相吸引的程度以及成员留在团队中动机的强弱。
* 群体形成和凝聚力加强的条件:– 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 感受到外部的压力– 开展共同的活动– 目标一致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规模– 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群体的成功–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工作群体中的士气——高士气群体的特征• 没有或较少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适应能力强•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群体目标明确•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承认群体的价值• 合理的经济报酬• 工作满意度高• 良好的沟通• 人际关系和谐四、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压力与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一般是由于感受到的压力所导致的。
这种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意识,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从众。
如足球赛后的骚动,许多人盲目受多种行为与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
* 阿什(S.Asch )试验:7名被试一个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测试。
实验的真实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七名被试中,只有最后一名被试是真被试。
* 用18套卡片做实验材料,每套卡片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
实验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
* 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都做出错误选择,实验者则观察真被试是做出独立反应,还是从众。
* 结果:当被试独自判断时,错误率不到1%,但是在压力的情景下,大约有35%的被试给出了错误答案,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事实证明聪明的人也会说“白慌”* 从众的原因:– 行为参照——不法商人雇佣“托儿“进行促销– 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对偏离者的态度* 影响从众的因素:–环境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个人因素: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个性特征——自信者与非自信者、肯定程度、文化差异(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指个人由于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及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反,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 别人在场究竟起助长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
* 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
*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 研究发现随着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
*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 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 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能明确评定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 使群体规模尽可能小些(三)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
这样,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级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
* 冒险转移——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
而如果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
*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散;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致于对其他变通告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制。
–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
* 群体思维的症状:–1、群体成员将所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2、对于那些时不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
群体思维狭窄症症狀表现:* 自以为无懈可击* 集体寻找合理借口* 对一些人员抱有偏见* 对持异见者施加压力* 自我抑制意见的发表* 意見一致错觉* 群体决策技术:–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法–德尔菲法–决策时引进外部人员–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步骤是:• 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势是:匿名、可靠、迅速。
其缺点是:打字快的人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出最好建议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不如面对面沟通所能得到的信息丰富。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程序如下:–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让他们填写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群体成员匿名并独立地完成第一份问卷,各专家之间从一开始到结束互相都不沟通–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出来–把整理和调整的结果分发给每个人一份–每个专家根据统计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重复前面的步骤(结果反馈和调整),直到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最早由奥斯本(A.F. Osborn)于50年代提出。
指在决策过程中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一种方法。
脑力激荡就是指鼓励学员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提出所有能想象到的意见。
脑力激荡的优点:(1)所有人都参与进来;(2)可以对旧有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法;(3)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员发表其意见,大家相互启发,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观念* 有效的脑力激荡需要以下的条件加以保证:– (1)准备一个舒适而无干扰的场地;– (2)寻找一个热诚而又有激励与统合技巧的主持人;– (3)参与者人数一般不要多于8人;– (4)讨论过程中所有方案都要记录在案;– (5)给予时间限制,让参与者感受压力;– (6)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言,不管多么离奇或怪诞;* (7)讨论之中任何人都不得对别人的发言作出任何评价,直到让大家来分析这些方案第十章群体中的沟通与冲突一、沟通(Communication)(一)定义沟通包括含义的传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