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王国栋主编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21年度课题申请指南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21年度课题申请指南一、开放基金简介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
实验室坚持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以高起点、高水准和高质量为准则,围绕我国极地考察的国家需求和极地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在极地雪冰与海洋环境研究、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研究、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研究、南极天文观测研究和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资助项目80余项。
2021年拟资助强度为5万元/项,资助项目4项,执行期为两年(2022.01-2023.12)。
二、开放研究基金的资助范围为了促进极地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的交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层次极地科技人才,本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资助极地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2021年重点支持围绕全球变化主题开展的研究课题。
开放研究基金目前着重资助的研究范围为:(一)极地雪冰与海洋环境研究方向在长期连续的野外观测、卫星遥感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基础上,通过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重点研究极地冰盖、冰川、冰架、海冰、海洋、大气的关键物理化学过程及其变化,探索冰冻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机制,认识极地雪冰与海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主要包括:雪冰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冰-雪-气现代过程研究、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海冰变化与物理过程研究、极区海洋特征水团与环流变异过程研究、海冰-海洋-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极地海洋、雪冰遥感观测研究、极地地球系统模拟重点资助以下方向:1.南极冰盖雪冰环境和不稳定性研究2.极地海洋/海冰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3.极地地球系统模拟研究(二)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研究方向发挥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处于地球极隙区纬度并构成磁共朝的地理优势,对极区空间环境进行连续监测,开展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进一步认识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对太阳活动响应的关键过程,探索利用极区地面观测台站现报和预报空间天气的物理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大学物理学》上册 主编 赵近芳 主审 颜晓红
答: (1)∵
分离变量,得
即
∴
(2)
(3)质点停止运动时速度为零,即t→∞,
故有
(4)当t= 时,其速度为
即速度减至 的 .
2-5升降机内有两物体,质量分别为 , ,且 =2 .用细绳连接,跨过滑轮,绳子不可伸长,滑轮质量及一切摩擦都忽略不计,当升降机以匀加速 = g上升时,求:(1) 和 相对升降机的加速度.(2)在地面上观察 , 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1-3一质点在 平面上运动,运动方程为
=3 +5, = 2+3 -4.
式中 以s计, , 以m计.(1)以时间 为变量,写出质点位置矢量的表示式;(2)求出 =1 s时刻和 =2s时刻的位置矢量,计算这1秒内质点的位移;(3)计算 =0 s时刻到 =4s时刻内的平均速度;(4)求出质点速度矢量表示式,计算 =4 s时质点的速度;(5)计算 =0s到 =4s内质点的平均加速度;(6)求出质点加速度矢量的表示式,计算 =4s时质点的加速度(请把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都表示成直角坐标系中的矢量式).
在水面方向有相对加速度,竖直方向有牵连加速度,即
∴
,左偏上.
2-6一质量为 的质点以与地的仰角 =30°的初速 从地面抛出,若忽略空气阻力,求质点落地时相对抛射时的动量的增量.
解: 依题意作出示意图如题2-6图
题2-6图
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抛体落地瞬时的末速度大小与初速度大小相同,与轨道相切斜向下,
解: (1)由题知, 为恒力,
∴
(2)
(3)由动能定理,
2-13以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板,设木板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板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第一次时,能将小钉击入木板内1 cm,问击第二次时能击入多深,假定铁锤两次打击铁钉时的速度相同.
大学物理(丙)
《大学物理(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020003英文名称:Physics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林类、水产类各专业3.课程目的用物理学的工作语言、概念和图象,叙述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层次及其运动形式和规律,介绍物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并了解、熟悉现代物理在农林、生物学中的应用。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4.0,学时为645.建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王国栋主编的《大学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参考书目:(1)吴百诗主编的《大学物理》,西安交大出版社,2004.5。
(2)赵凯华等编《新概念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与辅导相结合。
8.考核及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占20%,平时测验2次占30%,全校工科物理统一考试占50%。
9.课外自学要求熟悉高等数学有关知识,及时独立完成课程作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具体要求分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等级)第一章绪论物质的性质(2学时)1.主要内容:物质的结构及形态,实物及场的基本性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能量。
2.基本要求:了解物质的结构层次,了解实物及场的基本性质,了解质能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6学时)1.主要内容: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流线、流管、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黏滞流体的流动,层流、湍流、雷诺数,伯肃叶定律、斯托克斯定律,生物流体的黏性。
2.基本要求:学习流体力学研究问题的思路,掌握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了解黏滞流体的运动规律,了解生物流体的特点。
第三章液体的表面性质(4学时)1.主要内容: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能、液体与固体接触除的表面现象,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生物组织和土壤中的毛细现象。
2.基本要求:理解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系数的三个定义,能求解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毛细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了解液体表面张力、毛细现象在生物组织和土壤中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硕士理学院拟录取名单
100196013062198 102866340609146 104866204017156 100196014102663
107126161150453 103166210301240 100196023173209 103846216109940 100556333310907 107126134062942 106996141134040 106986422604897 102956210206076 107126161150497 104876000132936 107126112062996 107126161150495 100076000006671 102886500003211
化学生物 学
段金友
化学生物 学
化学生物 学
化学生物 学
高锦明 王进义 马亚团
化学生物 学
王进义
化学生物 学
化学生物 学
高锦明 谢卫青
化学生物 学
帅琪
105336220206058 107126137012993 107126141212995 100106100004095 104226510097478 107126161150484 107126163012984 107126161150482 107126122062982 107126161150480 107126121402988 107126161150487 102006211304843
102846212114222 106996115313073 104876000132828 107186140705219 106986620703614 107186231607177 101416132114427 104236337256043 107186140905348 104866204017369 103196320803353 104866204017180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汇总表.doc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汇总表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汇总表序号成果主要完成单位推荐成果名称推荐等级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所属学科 1 西安交通大学体系内容为根,资源服务为要,促进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特等冯博琴李波崔舒宁吴宁赵英良夏秦陈文革程向前杨忠孝贾应智8 2 西安交通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创建一流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特等王小力徐忠锋张孝林李宏荣田蓬勃苏亚凤刘丹东李普选7 3 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特等刘进军王兆安裴云庆卓放杨旭王跃雷万钧何英杰李兴文刘晓娟8 4 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多模式培养以及多种形式学位论文标准的创建与实践特等何茂刚陈花玲张俊峰别朝红苏秦邹建华郭炜纪洁菲 4 5 西安交通大学构建现代外科技能训练平台,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特等吕毅王铮马锋刘学民李雁刘昌马清涌李建辉仵正张晓刚10 6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特等徐宗本李继成彭济根马知恩王绵森7 7 西安交通大学实施“信息新蕾”因材施教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一等管晓宏邓建国陶敬张建国兰旭光张彦鹏吴胜利8 8 西安交通大学改革反应堆热工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国际化核能人才一等苏光辉田文喜巫英伟秋穗正贾斗南8 9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一等臧伟进王渊曹永孝程彦斌周劲松俞小瑞刘进军10 10 西安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全方位多环节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一等赵升吨陈雪峰訾艳阳何正嘉徐莉莉王朝晖文永红8 11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贸教材立体化建设与教学改革拓展一等冯宗宪樊秀峰张文科闫亦荣王增涛王茜草徐丽华 2 12 西安交通大学基于AACSB认证导向的会计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一等张俊瑞田高良汪方军欧佩玉王建玲12 13 西安交通大学基于学生测试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陈花玲张小栋徐光华刘吉轩张庆8 14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二等范群成徐彤席生岐王豫跃王红洁8 15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妇产科护理学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二等顾炜高积勇陈灵方璐李小妹10 16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材料基础课程建设二等孙巧艳范群成于光董俊明潘希德8 17 西安交通大学锅炉第二版(教材)二等车得福庄正宁李军王栋8 18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二等杨瑞英王芳王敏曹扬波阎小强 5 19 西安交通大学诊断学考核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二等刘原和平陈银霞王玉环马肖容10 20 西安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架构下品牌论坛的塑造与实践二等黎荔徐忠锋王宏波锁志海14 21 西北工业大学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践行特等孙浩徐伟李辉肖华勇王力工徐根玖赵俊锋7 22 西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航空领军人才特等叶正寅孙秦黄其青傅金华徐绯徐澄8 23 西北工业大学中德联合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特等廖明夫王四季王俨剀杨伸记刘前智8 24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国家“十一五”规划电工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特等史仪凯袁小庆卢健康向平赵敏玲田梦君8 25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通信类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特等何明一郭陈江廉保旺丁君万帅万国宾冯晓毅卫保国林华杰8 26 西北工业大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一等孙瑜李玉忍李华星张文生马颖14 27 西北工业大学打造航天文化与课外活动平台培育航天创新人才一等乔彩燕张科顾振芳董昊佘磊磊张永福王蕾14 28 西北工业大学实施专业融合,提升计算思维能力,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等张艳宁杜承烈姜学锋邓磊刘君瑞魏英8 29 西北工业大学面向海军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工程硕士的个性化培养一等宋保维陈克安严卫生杜向党罗钰8 30 西北工业大学依托智能汽车竞赛平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一等曲仕茹陈小锋唐炜赵凯瑞郑永安史忠科8 31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等李玉龙谢发勤李勇肖敏李春科谢妮14 32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型应用物理教学队伍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等赵建林罗春荣张蓉文喜星权王民7 33 西北工业大学构筑特色鲜明的的助学平台促进优良学风建设二等赵洪章陆风高敏崔卫民黄其青14 34 西北工业大学“全真应用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及实践二等刘美岩薛红果赵雪爱田小玲 4 35 西北工业大学项目管理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二等白思俊郭云涛舒湘沅12 36 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前沿成果,开展高水平研究型化学实验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二等胡小玲管萍苏克和岳红张新丽8 37 西北工业大学构建全面提升、突出创新模式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二等樊晓桠张森社危建国王毅航裴新风8 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特等赵忠陈玉林黄德宝王国栋胡景江姜在民耿增超穆婉红卜书海陈海滨9 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等农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特等张光强陈遇春王国栋王军曲云峰李海华廖允成胡景江苏蓉12 4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畜牧兽医学科综合优势,构建动物科学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特等陈玉林童德文姚军虎张彦明刘小林苏利红耿果霞9 4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所协同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等吴发启王进鑫刘增文王健张胜利9 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球化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建设一等梁东丽曲东马爱生梁圈社黄懿梅8 4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多元贯通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等廖允成海江波韩娟刘曙东贠海燕冯炜马守才9 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高校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一等郭泽坤刘华伟文建雷陈鹏张大鹏7 4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试验站平台,构建水产科学专业“一体两翼”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吉红王永军王涛王高学张正新9 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学科优势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研究二等段渊古曹宁李志国陈敏武冬梅13 4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行业、科教一体,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二等陈军朱瑞祥黄玉祥闫小丽贺喜莹8 4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二等方建斌邓谨徐文军丁艳红吕军利14 4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弱势生源信息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路二等李书琴张阳韩宏耿楠李建良8 5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与科研融合,构建农林院校水利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二等李宗利马孝义蔡焕杰辛全才杨彦勤8 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分制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构建二等马建华刘瑞明张永斌李海华刘业兴14 5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某试训基地、空军驻西电选培办军地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特等陈平瞿勤曾兴雯郑军赵韩强赵国庆曹善忠赵东方毛立强郭涛12 5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一流团队,形成特色体系,创建微波人才培养新模式特等梁昌洪史小卫路宏敏苏涛李龙张玉8 5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19所高校工科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特等高淑萍李尚志白黎张鹏鸽赵凤群沈艳马建荣杨威宋叔尼陈怀琛7 5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一等曾兴雯郭宝龙黄大林赵韩强杨敏余沛明郭涛12 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培养通信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体系一等刘乃安李晖朱辉顾华玺韩宝彬裴庆祺张君博8 5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青年教师长效培养机制,持续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一等刘三阳杨国平于力杨有龙尹小艳7 5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一等王泉马建峰裘雪红权义宁霍红卫万波付少峰8 5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傅丰林黄大林任获荣顾新郭涛12 6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二等许录平孙景荣石光明楼顺天王勇8 6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二等郭立新吴振森葛德彪魏兵李平舟7 6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工科实践教学质量二等贾建援李团结赵建赵克吴涛8 6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创新与实践二等杨跃曹志宏戴玉霞樊晓莉李长安 5 64 长安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等汪贵平王会峰雷旭周熙炜武奇生8 65 长安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一流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特等惠记庄韩玲张伟社马天山宋绪丁8 66 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创新特等白华张骞文徐文雄贺宏斌刘家乡郑玮华田新民尚春阳张金玉郭军杰14 67 长安大学产学研互动,强化社会实践,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吴群琪陈引社夏明学左庆乐张志俊樊根耀黄丽萍12 68 长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及技术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一等马建徐双应陈焕江王来军陈昊8 69 长安大学交通基础建设类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模式与实践一等陈红张弛王建军秦建平郑木莲马书红高天智8 70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虚拟试验系统开发应用二等李同录李萍陈新瑜史良苏生瑞8 71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综合仿真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周天华张静晓李慧苟伯让马恒升8 72 长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二等王虎张宏石晶商泽进冯振宇8 73 长安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CDIO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二等彭辉陈宽民王永岗马超群马书红8 74 长安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二等翟越门玉明汪班桥李凯玲李寻昌8 75 长安大学开放式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二等封建湖潘渊全红娟王虎何健7 76 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体系的创建与实践特等赵彬党怀兴李贵安石云石洛祥胡卫平李铁绳衡旭辉王文博孙凡 4 77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理科野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特等李金钢肖娅萍于晓平田先华李力马骥魏朝明郭华张小卉赵洪峰7 78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特等王涛鲁镇祁斌业贾颍辉郝高建14 79 陕西师范大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拓展提升并举的物理实验教学新平台一等吴俊林郑海荣杨万民张宗权刘志存7 80 陕西师范大学基于国际视野的“以剧促教”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一等田大成王拥军刘洋于亮程鹏民张向侠刘丽兰13 81 陕西师范大学跨语言文化视阈下外语教学的多维度创新与实践一等王文郭英杰薛金强田兵石洛祥郭张娜赵青 5 82 陕西师范大学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改革师范生体育课程二等胡柏平史兵宋伟李恒炜杨小帆 4 83 陕西师范大学注重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一线两点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二等陈健裘国永袁柳李蜀瑜曹菡8 84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视野下世界历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等李化成曹维安李秉忠张光伟郭响宏6 85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科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二等张宝善刘晓静王晓宇段玉峰张海生8 86 陕西师范大学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二等王晓荣宁馨任晓伟张亚泽刘力波14 87 陕西师范大学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等曹菡吴振强王四万陈健范虹8 88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专门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特等陈洪海段清波钱耀鹏孙满利刘军民6 89 西北大学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课外教学体系构建及其实践特等任保平何爱平茹少峰高煜刘瑞明 2 90 西北大学综合型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特等耿国华房鼎益高岭陈莉张蕾8 91 西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一等张阿利曹小晶高字民薛凌王滔13 92 西北大学建设实习基地实践代职实习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一等曹蓉杨九龙赵杭梁忠民许琳12 93 西北大学深化金融法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金融法律专业人才一等刘丹冰王芳彭秀坤田海刘蕾 3 94 西北大学以学术创新为平台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一等贾三强孙尚勇李芳民张文利杨遇青 5 95 西北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等曲安京徐哲峰郭真华邵勇李振海7 96 西北大学立足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西方文化通识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二等胡宗锋袁西玲苏蕊李淑侠何花14 97 西北大学大学生健美操“分型教学、学生自编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二等丁聪张勤刘利王亚男郑宇桓14 98 西北大学基础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赵佩吴鹏张正军贺庆丽姚合宝7 99 西北大学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教材)二等刘康陈海王俊何艳芬李团胜7 100 西安理工大学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建设与实践特等李言张晓晖郑勐何望云黄军勤徐瑾王杰尚军8 101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特等南海鹏赵道利郭鹏程李郁侠罗兴锜吴罗长王瑞生余向阳薛文8 102 西安理工大学混凝土结构类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建设一等孙静李哲王德法赵钦简政8 103 西安理工大学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方向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等余宁梅杨媛封先锋乔世杰王彩琳8 104 西安理工大学基于实践教学创新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等胡海青扈文秀王建仁段刚龙刘书庆杨水利朱宗乾12 105 西安理工大学依托示范点建设的“双能力文化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一等李庆明尹丕安黄勇李宝宏尚华5 106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二等杨杰张晓飞司政王瑞骏李守义8 107 西安理工大学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张存库田小平张晓春邢凯李英荣14 108 西安理工大学定向运动特色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二等许万林刘阳张楠高朝阳冯建强4 109 西安理工大学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二等殷铖陈向平李宏林刘航刘长伟8 1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于新型环境观念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特等杨豪中张蔚萍王葆华吕小辉张鸽娟13 1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与艺术融合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特等刘晖董芦笛杨建辉岳邦瑞宋功明8 1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终身教育框架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一等徐德龙李慧民王明军马立建钱文珺刘鹏赵立莹 4 1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提高行业特色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一等李安桂樊越胜南晓红王智伟刘雄8 1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一等段德罡白宁徐岚王琛王瑾吴锋张晓荣8 1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三贴近”的研究与实践一等杨航征张育民李焱高凤妮张宏程周郴保李娟娟14 1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一等何廷树伍勇华李国新宋学锋尚建丽8 1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理论课程群构建与实践二等李岳岩高博张群陈景衡孙自然8 1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二等陈静穆钧武毅李建红许晓东8 1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二等凌亚文史彭周超王占民徐仰彬7 120 西安科技大学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特等苏三庆杨更社王贵荣李树刚张涛伟张恩强张俭让薛喜成金美容8 121 西安科技大学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特等王晓刚杜双明朱明陆树河邓丽荣华小虎邵水源樊子民聂丽华8 122 西安科技大学划转地方高校强化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一等韩江水夏玉成孟凡静张剑田水承12 123 西安科技大学基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普通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整合与教学模式创新一等李侃社刘向荣梁耀东贺诗华何金梅8 124 西安科技大学基于绿色开采的开采损害学教学内容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一等余学义赵兵朝张恩强贠东风8 125 西安科技大学构建岩土工程实验平台,培养强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二等任建喜谷拴成张琨梁钰刘朝科8 126 西安科技大学完善教书育人管理制度体系保障育人整体水平二等郑华萍李国民李白萍郭鹏汪仁14 127 西安科技大学双螺旋式训练创新与研发创新培养促大学生工程能力提高二等侯媛彬柴钰杜京义杨良煜杨学存8 128 西安石油大学行业划转院校特色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特等屈展李琳董皓颜庭星李琪曹庆年陈军斌吴伟杨琛黄恺14 129 西安石油大学提升行业划转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一等王建利刘予东王宏卫赵健高健磊常青林王刚14 130 西安石油大学“渗流力学”省级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建设与实践一等陈军斌李璗黄海张国强孙燕波8 131 西安石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等孟开元娄莉冯建利卢胜男段沛沛8 132 西安石油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等朱银全赵剑波潘景余肖发荣党绥梅14 133 西安石油大学以体育专业建设促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改革与实践二等张婧吴伟戚世媛李寿邦刘绍东4 134 西安石油大学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王文化李红陈柯蒲雅洁苗旸5 135 西安石油大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课改革与实践二等卫红春刘天时黄放明王魁生王潇潇8 136 陕西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特等姚书志蒲永平黄剑锋郑恩让李成涛朱建锋杨海波殷立雄王芬任强8 137 陕西科技大学工科专业本科生分类型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特等徐永建王建王志杰马艳萍张素风夏新兴李佩燚杜飞郭凌华杜敏8 138 陕西科技大学强化设计专业本科生创意工程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刘子建张慨胡志刚米高峰郭西雅曹钰陈艳利13 139 陕西科技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11”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一等吴宝惠吉平刘宗元李娜郑艳郭学文许小周13 140 陕西科技大学打造机械基础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培养机械大类学生创新能力二等张功学马艳萍刘朋郑甲红王宁侠8 141 陕西科技大学地方多科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二等葛正浩王芳李成涛陆坤沈文14 142 陕西科技大学探索与实践“四个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等陈巧玲罗晓婷白清平贾钢涛文敏14 143 陕西科技大学大电类本科生分层次多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二等党宏社马令坤张俊涛周强张震强8 144 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特等赛云秀丁养斌任慧英赵琼张英14 145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等于唯德周著雷柏林王若鸿苏胜渠继生13 146 西安工业大学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人才工程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一等王建国王淑蓉赵莉王长元惠燕陈芳徐飞8 147 西安工业大学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等马保吉李蔚宁生科王小翠王党利8 148 西安工业大学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差异化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二等王琨琦王建华张君安赫东锋王丽8 149 西安工业大学突出光电子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二等侯宏录刘蓉陈海滨董威王可宁8 150 西安工业大学以自动化系统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二等尚宇毕雪芹雷志勇陈超波谭宝成8 151 西安工业大学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切入点发展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二等谷崎呼晓青陈亚麟刘鹏王兵 4 152 西安工程大学基于特色学科群对接。
大学物理电子课件.pptx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4:16:0614:16:0614:1611/16/2020 2:16:06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11.1614:16:0614:16Nov-2016-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4:16:0614:16:0614:1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6.7 耗散结构
返回
目录
第7章 气体分子动理论
§7.1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7.2 理想气体的压强
§7.3 温度的微观本质
§7.4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7.5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7.6 玻尔兹曼分布律 §7.7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7.8 范德瓦尔斯方程
返回
目录
第8章 振动与波动
返回
上一页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基本性质
§1.1 物质的结构及形态 §1.2 实物的基本性质 §1.3 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 物质的能量
返回
目录
第2章 流体力学基础
§2.1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2.2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2.3 粘滞流体的定常流动 §2.4 泊肃叶定律 斯托克斯定律 §2.5 生物流体力学简介
§12.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2.2 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12.3 辐射生物物理基础
返回
前言
《大学物理电子教案》是作者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总结。 该电子教案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国栋教授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 规划教材《大学物理》为蓝本,章节划分与之基本对应,共12章内容; 该软件适用于农林院校理科、农科的多媒体教学, 也可作为学生课后 自学的参考软件。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国家奖学金初选名单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国家奖学金初选公示名单(第一批)单位名称姓名培养层次学号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熊署丹硕士研究生2011E8000561036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王子豪硕士研究生2011E8000561034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张思渊硕士研究生201128000531018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丰光亮博士研究生201218000531007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付晓东博士研究生201118000531004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江山博士研究生201218000531013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戴张俊博士研究生201118000518001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王亚星硕士研究生201128001408031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江勇硕士研究生201128001407004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余良波硕士研究生201128001436062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夏凯硕士研究生2012E8001461090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鄂彦志硕士研究生201228001436054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巩文斌博士研究生201018001436029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吴娜博士研究生201118001408030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张继超博士研究生201018001436044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李吉豪博士研究生201118001408022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李昆博士研究生201118001408023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杨勇博士研究生201318001436049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廖浪博士研究生201218001436037 近代物理研究所余燕娟硕士研究生201128001728032 近代物理研究所赵邱越硕士研究生2011E8001761051 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美荣硕士研究生201128001715029 近代物理研究所杜俊杰博士研究生201118001736024 近代物理研究所陈思泽博士研究生201118001707001 近代物理研究所贺守波博士研究生201118001736025 近代物理研究所耿超博士研究生201118001707004 近代物理研究所郭大龙博士研究生201118001707006黄涵洋硕士研究生2011E8001861014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刘成超博士研究生201318001809003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瑞硕士研究生201128002007034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代建昆硕士研究生201128002007029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崔凯枫硕士研究生201228002007010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尉石博士研究生201118002007018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李海东博士研究生201218002007026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齐国栋博士研究生201118002007027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李建平博士研究生201218002008030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曾小雨博士研究生201118002006005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张志博士研究生201118002007029 紫金山天文台周贝硕士研究生201228002109012 紫金山天文台赵国清博士研究生201218002109010 紫金山天文台陈志维博士研究生201018002109002 上海天文台李政凯硕士研究生201128002209020 上海天文台郭迎硕士研究生201128002209018 上海天文台冯贵平博士研究生201218002209016 上海天文台张腾宇博士研究生201318002209015 上海天文台游贝博士研究生201118002209012 云南天文台曹刚硕士研究生201128002309001 云南天文台黄涛博士研究生201118002309010 云南天文台时光博士研究生201118002309007 国家授时中心张虎硕士研究生201228002427016 国家授时中心王惜康硕士研究生201228002421009 国家授时中心陈瑞琼博士研究生201318002421010 国家授时中心曹芬博士研究生201118002409006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邹彬彬硕士研究生2011E8002661010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李寅庆博士研究生201218002808003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俞洪伟博士研究生201118002822016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李莉硕士研究生2011E8002861036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李娜娜硕士研究生201128002822014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金龙硕士研究生2011E8002861042 广州化学研究所王红蕾硕士研究生201128003308008 广州化学研究所邹海良博士研究生201018003308010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德尧硕士研究生20112800350803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张雷硕士研究生201128003508075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郑庆飞硕士研究生201228003508087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徐泽军硕士研究生201228003508065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段亚亚硕士研究生201228003508008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祁婉舒硕士研究生201128003508044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陈贺硕士研究生201228003508004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晓明博士研究生201218003508036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宇博士研究生201318003508044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龙飞博士研究生201318003508051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陈超博士研究生201218003508004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张雪佩博士研究生201218003508069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杰博士研究生20121800350803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卓春祥博士研究生201218003508061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王霄硕士研究生201228003608005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徐莉娟硕士研究生201128003608018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王琪琳博士研究生201118003608010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吕梦岚博士研究生201118003608006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孙同兵博士研究生201118003608018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张静娴博士研究生201118003633026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帆硕士研究生201228003708015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蔡彬硕士研究生2011E8003761102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李磊硕士研究生201128003708061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李春明硕士研究生201128003708060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真真硕士研究生2012E8003761108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应忠硕士研究生201128003708051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温友硕士研究生201228003733099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代云路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046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李稳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58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陶玉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059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韩磊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123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刘敏敏博士研究生201318003708009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吴昊曦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082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朱进波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100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邓云峰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25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邝慧慧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28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唐小燕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43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海洋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44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要涛博士研究生201318003708055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自坤博士研究生201218003708012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秦玉岭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057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一龙博士研究生201018003708087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刘梅博士研究生201018003708044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梁观峰博士研究生201118003708014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宋志花硕士研究生201228003808010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柴会宁硕士研究生20122800380802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萍硕士研究生20122800380805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震硕士研究生20122800380803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朱凯新硕士研究生201228003833104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越硕士研究生20112800380802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春水硕士研究生20112800383710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倩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29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松杰博士研究生201218003808040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进勋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6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盼盼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74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帆博士研究生201018003808073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文绍博士研究生201218003808070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俊生博士研究生201218003808043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广亿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33132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爱金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27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边阳阳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07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潘彦博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25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琪博士研究生201018003808023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朱志伟博士研究生20101800383311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静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69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艳良博士研究生20101800380807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戴文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40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尧超群博士研究生201218003833097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潘秋实博士研究生201018003833089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景润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3312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婧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33095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君儿博士研究生201118003808052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樊恒中硕士研究生201228003922034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樊小强硕士研究生201128003922032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潘富平硕士研究生201128003908019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曾现忠硕士研究生201128003908028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谢银君博士研究生201018003908039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增杰博士研究生201118003922045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郎睿博士研究生201218003908006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魏强兵博士研究生201218003908010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艳霞博士研究生201218003908012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宋昕玥博士研究生201318003908002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胡海龙硕士研究生2011E8004061069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硕硕士研究生201128004022046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莹硕士研究生2011E8004061073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骆家亮硕士研究生2011E8004061075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裴兵兵硕士研究生2011E8004061076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孙程硕士研究生2011E8004061080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颖硕士研究生201228004022035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马名生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23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潘黎敏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24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邱玉婷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25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肖庆风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33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杨重寅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35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赵新宇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40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密博士研究生201118004022041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金峰硕士研究生201128004508004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劢硕士研究生201228004522053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秀玲硕士研究生201228004515037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岳会锋硕士研究生201128004508019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康丽菊硕士研究生2012E8004561057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钱金杰博士研究生201218004508007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周江聪博士研究生201318004522048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吕香英博士研究生201118004508027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黄萍博士研究生201118004522039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徐亮金博士研究生201218004508020 青海盐湖研究所张斌斌硕士研究生2011E8004661021 青海盐湖研究所宋雪雪硕士研究生201128004608005 青海盐湖研究所王怀有博士研究生201218004608003雷川硕士研究生201128005314008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徐丽博士研究生201118007514079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郑大燃硕士研究生201128005514011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博士研究生201118005514006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江颖博士研究生201118005713005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苏晓庆博士研究生200918005732010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卢祥硕士研究生201128005732013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一行硕士研究生201228005710008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明硕士研究生2011E8006161024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曦硕士研究生201128006110008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磊博士研究生201118006137025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健荣博士研究生201118006137020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齐琳博士研究生201118006110029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肖琛博士研究生201118006110011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谭俊涛硕士研究生201128006210004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延峰硕士研究生201128006210007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世薇博士研究生201118006210001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董张玉博士研究生201118006210005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毛德华博士研究生201118006210008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国栋博士研究生201118006237027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徐定德硕士研究生201228006310009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胡云华硕士研究生2011E8006361035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钧博士研究生201218006331022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雷光斌博士研究生201218006310003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小兰博士研究生201118006310012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容博士研究生201118006310001 地球化学研究所王玉硕士研究生2011E8006561053 地球化学研究所董文斗博士研究生201218006514010 地球化学研究所许满硕士研究生201228006514032 地球化学研究所刘意章博士研究生201118006537040 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嘉玮博士研究生201118006514008 地球化学研究所栾燕博士研究生201118006514005海洋研究所王志伟硕士研究生201228006812028 海洋研究所刘扬硕士研究生201128006812056 海洋研究所孙明哲硕士研究生201228006812021 海洋研究所李鑫硕士研究生201128006812046 海洋研究所郝鹏硕士研究生201128006812036 海洋研究所耿慧霞硕士研究生201228006812049 海洋研究所梁艺硕士研究生201228006812052 海洋研究所方泳博士研究生201118006812041 海洋研究所曲宝晓博士研究生201318006812006 海洋研究所张健博士研究生201118006812055 海洋研究所李墨非博士研究生201218006812043 海洋研究所金维华博士研究生201218006812019 海洋研究所戚鹏博士研究生201218006812029 海洋研究所翟晓凡博士研究生201318006812031 海洋研究所鞠鹏博士研究生201218006812069 南海海洋研究所邓晓东硕士研究生201128006912001 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松林硕士研究生201228006969041 南海海洋研究所舒卫兵硕士研究生201128006912037 南海海洋研究所张楠硕士研究生2011E8006961047 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奇博士研究生201218006912014 南海海洋研究所李军博士研究生201118006912021 南海海洋研究所郭传宇博士研究生201118006912020 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强博士研究生201218006912033 南海海洋研究所张玉红博士研究生201118006912016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小菊硕士研究生201128007615047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陈赵育硕士研究生201128007631051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孙少波硕士研究生201128007610032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素华硕士研究生201128007610031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国保博士研究生201118007610024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贺敏慧博士研究生201218007610006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张亚峰博士研究生201118007615062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江林博士研究生201118007610015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文志博士研究生201218007610018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佳博士研究生201218007610019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赵素平博士研究生201218007611042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唐志光博士研究生201118007610038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昊天博士研究生20111800761505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杨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12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高义萌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10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廉桥石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10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然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183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文祥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16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丹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22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培山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5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文婧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181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梁丹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112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诗敏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11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磊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0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惠杰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3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帅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65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召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0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汪烨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2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帅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201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任超博士研究生20081801001504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冯昇杰博士研究生20081801001504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郑菁婧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06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佘亮博士研究生20081801001506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邓彩云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042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坤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04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白雪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03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侯晗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04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潘星宇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05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穆明道硕士研究生2011E8010061241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志远硕士研究生2011E801006125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晓宾硕士研究生2011E801006123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何鎏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21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肖航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23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冉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23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阳雄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22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聪聪硕士研究生201228010015223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夏婷婷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205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安鹏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13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海生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20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成林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16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苏娟娟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2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黄寅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21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高汉超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113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姣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11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亚龙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138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厅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045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费翠芳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002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宋庆楠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07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玲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02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高强博士研究生200918010015014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何崇圣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072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贾雷杰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07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军钟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08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奇博士研究生20101801001500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亚文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08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谭树堂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08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博士研究生20121801001510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蕾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03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大千硕士研究生201128010015187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壮雪倩博士研究生201118010015135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常烃硕士研究生201228010210014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唐钢梁硕士研究生201228010215038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贺桂香硕士研究生201128010237045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姚海娇硕士研究生201128010210011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卓露硕士研究生2011E8010261068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王淑智博士研究生201218010215034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赵帅博士研究生201118010215036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稚博士研究生201118010210004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范煜婷博士研究生201118010210001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磊博士研究生201218010215032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韩其飞博士研究生201018010210023 昆明动物研究所李越硕士研究生201128010415013 昆明动物研究所康迪硕士研究生2011E8010461041 昆明动物研究所张林强硕士研究生201128010415022 昆明动物研究所范宇博士研究生201318010415006 昆明动物研究所吕俊博士研究生201118010415019 昆明动物研究所向坤博士研究生201318010415008 昆明动物研究所杨仕隆博士研究生201318010415003 昆明动物研究所张晓明博士研究生201118010415026 昆明植物研究所刘菲硕士研究生201128010642030 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旭阳硕士研究生201128010642029 昆明植物研究所田祥宇硕士研究生201128010615008 昆明植物研究所王凡红硕士研究生201128010615010 昆明植物研究所石一鸣博士研究生201218010642013 昆明植物研究所董廖斌博士研究生201118010642013 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敏博士研究生201118010642049 昆明植物研究所施超博士研究生201218010615003 昆明植物研究所周卓博士研究生201118010615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梁博士研究生201018010615021 华南植物园吴丹硕士研究生2011E8010761061 华南植物园曾宪曙硕士研究生201128010715045 华南植物园杨超硕士研究生201128010715027华南植物园王朵朵硕士研究生201128010715026 华南植物园齐清文硕士研究生201128010715008 华南植物园周文婷博士研究生201118010715026 华南植物园唐明博士研究生201118010715016 华南植物园田恩伟博士研究生201118010715003 华南植物园陈浩博士研究生201218010715004 武汉植物园王莉娜硕士研究生201128010840017 武汉植物园张艺之硕士研究生201128010815015 武汉植物园窦晓琳博士研究生201218010815003 武汉植物园孙延霞博士研究生201118010815011 成都生物研究所杜凤博士研究生201118011042029 成都生物研究所黄玉红博士研究生201118011037019 成都生物研究所杨伟钊博士研究生201118011015015 成都生物研究所薛莹博士研究生201118011042034 成都生物研究所余水洋博士研究生201218011015010 成都生物研究所汤脱险硕士研究生201128011015055 成都生物研究所祝元婷硕士研究生201128011042041 成都生物研究所李纪明硕士研究生201228011015002 成都生物研究所熊峰硕士研究生201128011042038 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春叶硕士研究生201128011915049 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培育硕士研究生2011E8011961080 水生生物研究所余章龙硕士研究生201228011915039 水生生物研究所孙志惠硕士研究生201228011915059 水生生物研究所高合意硕士研究生2011E8011961082 水生生物研究所贾文静硕士研究生2012E8011961080 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梦西博士研究生201018011915044 水生生物研究所陈颖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49 水生生物研究所夏令博士研究生201118011915037 水生生物研究所杨连东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40 水生生物研究所田苗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32 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志陶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36 水生生物研究所李伟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21 水生生物研究所欧铜博士研究生201218011915026 水生生物研究所蒋永光博士研究生201118011915023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刘永玲硕士研究生201128012215006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曹静亚硕士研究生201128012215001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世娟博士研究生201118012215013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刘增根博士研究生201118012215008 上海药物研究所栗增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66 上海药物研究所李理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64 上海药物研究所卢俊彦博士研究生201218012342068 上海药物研究所刁星星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26上海药物研究所徐鹏飞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25 上海药物研究所李秀英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24 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平博士研究生201118012342034 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川惠子博士研究生201218012342039 上海药物研究所陈雕博士研究生201218012342001 武汉病毒研究所罗茜硕士研究生201128012415006 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博硕士研究生201228012415023 武汉病毒研究所朱铮硕士研究生2012E8012461042 武汉病毒研究所黄华超博士研究生201118012415021 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兴娄博士研究生201118012415003 武汉病毒研究所柴凡博士研究生201218012415001 武汉病毒研究所李云龙博士研究生201118012415006 武汉病毒研究所逯国亮博士研究生201318012415024 南京土壤研究所陈龙硕士研究生201128012610002 南京土壤研究所项兴佳硕士研究生2011E8012661044 南京土壤研究所舒馨硕士研究生201128012638023 南京土壤研究所陆玉芳博士研究生201118012637012 南京土壤研究所赵永强博士研究生201118012638028 南京土壤研究所夏围围博士研究生201118012637018 南京土壤研究所金鑫博士研究生201118012637009 南京土壤研究所申聪聪博士研究生201218012638030 南京土壤研究所汪登俊博士研究生201218012637015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孙露硕士研究生201128012715030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孙凤云硕士研究生201128012715029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牛存洋硕士研究生201128012715025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辉东硕士研究生201128012715017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于帅博士研究生201218012715024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永壮博士研究生201218012715020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莹博士研究生201218012715009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魏锴博士研究生201118012738045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鲍雪莲博士研究生201118012738038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邢丁亮博士研究生201118012715022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纪开龙硕士研究生20112801281500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孔月硕士研究生201128012815023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代波硕士研究生201128012815007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蒋丽群博士研究生201218012815003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廖志勇博士研究生201018012815005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薛万来硕士研究生201128012940013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宁婷硕士研究生20112801291500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红博士研究生201118012938017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耿庆玲博士研究生20111801293801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强博士研究生201118012915004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关庆余硕士研究生2011E8013361039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高东龙硕士研究生201128013329020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梁宇硕士研究生2011E8013361042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张函博士研究生201118013329003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胡佳俊硕士研究生2011E8013861098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余振华硕士研究生2011E8013861104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占云龙硕士研究生201128013827069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秦文霞硕士研究生201128013827061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戴旭光硕士研究生201128013827053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建朋硕士研究生201128013826073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端伟元博士研究生201318013826001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唐翘楚博士研究生201218013826018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曹铎博士研究生201218013826002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周乾伟博士研究生201118013827062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曾佳博士研究生201118013826043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堃博士研究生201118013826031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黄浩博士研究生201118013827048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静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07005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倪佩楠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07007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黄文彬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07023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伶俐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07028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周文超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19056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阮鹏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20103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华博士研究生201218013920105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邓业浩硕士研究生20112801390700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曲丹硕士研究生201228013907015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曹水艳硕士研究生20112801390702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郭玲玲硕士研究生2011E801396116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吴泽鹏硕士研究生2011E8013961169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安其昌硕士研究生201128013919060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徐芳硕士研究生20112801391908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夏威硕士研究生2011E8017261040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谭改娟硕士研究生20112801392012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谢晓光硕士研究生2011E8013961187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丁帅硕士研究生2011E8013961175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马鑫雪博士研究生201118013919070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韩冬佳博士研究生201218014020031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彭鹏博士研究生201118014007022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詹劲馨硕士研究生2011E8014061087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尤科伟博士研究生201118014020050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杨海龙硕士研究生201128014020051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杰硕士研究生201128014020027。
ais在船舶交通流调查中的应用
第3章j}Il用AIs进行船舶交通流调查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3.1Als数据的输出《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五章修订草案是AI¥设备配备要求幽际公约,H有满足国际公约和国际标准的AIS才能成为船舶强制安装的航行设备。
本公约规定:hIS应提供符合恰当的国际船用接口标准以便于用户在别的系统中读取、选择并显示信息,AIS与信息处理器和显示器接口采用1_EC61162标准,其通信协议采用RS232,RS485/422标准。
3.1.1RS_232标准RS-232、Rg-422与RS-485都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最初都是由电子r:业协会(EIA)制订并发布的,RS-232在1962年发靠,命名为EIA一232一E,作为:l:业标准,以保证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兼容。
目前RS一232是Pc机与通信:[业中膨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
RS一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中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
RS一232的通信端日是每部计算枫上的必要配备,通常含有∞}矗l与∞粥2两个通道,一般的计算机将COMl以9Pin的接头接出,而以25Pin的接头将COM2接出…,。
新一代的计算机均以9Pin的接头接出所有的RS一232通信端口。
通常jj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最简单的沟通接口就是RS一232,它不仅实现简单,而且价格上也侵:直很多:在市面常见的数码相机、调制解调器……很多都提供RS~232作为与汁算机沟通的接口。
计算机的后面接线部分有一.个9针的接头区(以较新的计算机来说,旧型谴算枫可能有25针的形式),这就是串行通信端口,我们可以在计算机背矮的各接头中看到如图3.1的按头,这就是Rs一232的标准接头。
图3.1个人计算机上RS一232的外观Fig,3.1AppearanceofRS-232onPCs工业计算机的使用比一般计算机更加普遍,在工业计算机上的接头位置可能如图3.2。
图3.2{业计算机中的COM端口及其他接头Fig.3.2COMterminalsandotherconnectorsOntechnicalcomputers3.1.2RS-422标准RS-422由RS一232发展而来,它是为弥补RS一232的不足而提出的。
测定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物电 08 实验班 余成星 08118066 李立华 08118092 刘梨 08111006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 点 0,数出时间为 t 的 P 点,用米尺测出 OP 的距离为 h,其中 t=0.02 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 h=gt 2 /2 得 g=2h/t 2 ,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 g. 方法二: 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 n 个(n 取 50 —100)水滴所用时间 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 t′=t/n,用米尺测 出水滴下落距离 h,由公式 h=gt 2 /2可得 g=2hn2 /t 2 。 方法三:利用功能原理测量重力加速度. 用一根单摆线连接一铁球,固定另一端将小球放在固定点的水平线上, 让小球做圆周运动,在固定点正下方放一光电门测量小球的速度.用尺 测量固定点到光电门的长度 h.再由功能原理 mgh=mv 2 /2. 可得 g. 方法四: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g.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 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 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 5°) ,然 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在平衡位置放 一个光电门 ,测小球十次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 重复以上操作 . 计算 出周期 T 的平均值.再由 g=4π L/T 2 .得出重力加速度 g. 经分析以上四种方法,第四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精确.所以选用了
2
第四种方法.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 力加速度的数值, 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 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 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 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 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 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重力 加速度的精确测量对于计量学 ,精密物理计量,地球物理学 ,地震预报, 重力探矿和空间科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不确定度为 1×10-6 的 g 值,对绝对安培的影响为 5×10-7;对绝对伏特、力和压力的影 响为 1×10-6;对复现水沸点温度的影响是 3×10-4K. 地球物理学研究中要求观测重力长期的细微的变化, 即所谓 g 的 长度;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形状的演变, 太阳系中动力常数的长度以及引力常数 G 的变化等等.观测这些变化 要求 g 值的计量不确定度达 10-8 至 10-9 量级. 观测 g 值的变化可能对预报地震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方面报道, 七级地震相对应的 g 值变化约为 0.1×10-5m/s2.目前,许多国家都在 探索用 g 值的变化作临震预报. 重力探矿是利用地下岩石和矿体密度的不同而引起地面重力加速度 的相应的变化.故根据在地面上或海上测定 g 的变化,就可以间接地 了解地下密度与周围岩石不同的地质构造、矿体和岩体埋藏情况,圈 定它们的位置.所用的仪器是重力仪和扭秤(目前已为高精度重力仪 所代替). 最早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是伽利略。约在 1590 年,他利用 倾角为 θ 的斜面将 g 的测定改为测定微小加速度 a=gsinθ。 1784 年, G•阿特武德将质量同为 M 的重物用绳连接后,挂在光滑的轻质滑轮 上, 再在另一个重物上附加一重量小得多的重物 m, 使其产生一微小 加速度 a=mg/(2M+m),测得 a 后,即可算出 g。 1888 年,法国军事测绘局使用新的方法进行了 g 值的计量.它的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水平调节的重要性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水平调节的重要性任文艺;姜建刚;伍丹;解迎革;杜光源;张社奇;王国栋【摘要】从理论上研究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仪水平调节的原因及重要性。
仅有电极板倾斜或油滴仪整体倾斜时,油滴每次上升都有横向移动,5次上升横向漂移大于油滴仪的测量窗口宽度,实验无法完成。
因此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仪器水平调节不但决定测量结果误差,而且决定实验能否完成。
%Som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level adjustment operation in Millikan oil‐drop experiment were carried out .The leaning of the plate electrode or the whole instru‐ment would cause lateral movement every time when the oil‐drop rose .The oil‐drop would run out of the window after five times of lateral mov ement ,leading to a failure of the experiment .The level ad‐justment of the instrument not only determined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 but also determined w hether the experiment could be completed or not .【期刊名称】《物理实验》【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密立根油滴实验;水平调节;横向漂移;误差【作者】任文艺;姜建刚;伍丹;解迎革;杜光源;张社奇;王国栋【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长江师范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3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obert A. Millikan)在1909年到1917年期间所做的测量微小油滴上所带电荷的工作,即油滴实验,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 油滴实验的设计思想简明巧妙、方法简单,而结论却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该实验堪称物理实验的精华和典范[1-3].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水平调节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以ZKY-MLG-6-CCD显微密立根油滴仪为例,水平调节的具体操作为:调整实验仪底部的旋钮(顺时针仪器升高,逆时针仪器下降),通过水准仪将实验平台调平,使平衡电场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以免引起实验误差[4-7]. 极板平面是否水平决定了油滴在下落或提升过程中是否发生前后、左右的漂移[8-10].将实验平台调节到理想水平,电场方向和重力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当油滴向上运动时,受到电场力Fe、黏滞力Fv和重力G,油滴在竖直向上的合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当油滴向下运动时,不受电场力Fe,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黏滞力Fv和重力G的作用,匀速竖直下降. 可以看出,在理想情况下,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油滴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不会产生漂移和误差.通常情况下,实验平台很难调节到完全水平状态,即实验平台会有一定的倾斜. 倾斜可以分为仅有电极板倾斜和密立根油滴仪整体倾斜2种情况.如图2所示,当电极板倾斜θ角时,上、下电极板均会倾θ斜角,则电场方向会与竖直方向成夹角θ. 此时,电场力Fe沿着电场方向,与竖直方向成夹角θ;在油滴上升过程中有其中,Kf=6πrη,r为油滴半径,空气黏度η=1.83×10-3Pa·s. 将式(1)写成分量形式为当t=0时,v=0,则可以依据这一初始条件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当t=0时,x=0,y=0. 同样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依据式(4)可以得到油滴上升的轨迹方程为其中,在实验环境确定、油滴选定情况下,电量q、电场强度E、倾斜角θ、油滴质量m、重力加速度g都是常量. 由式(5)可以看出,油滴运动轨迹为斜线,其斜率为从图2可以看出,下降过程中,油滴仍然只受竖直方向的重力和黏滞力,电极板倾斜对油滴下降的运动轨迹不会产生影响.如图3所示,当密立根油滴仪倾斜θ角时,上、下电极板均会倾斜θ角,同时显微镜目镜分划板也会倾斜θ. 对比2.1部分仅有电极板倾斜的情况,最大的区别在于引入了显微镜目镜分划板的倾斜. 在2.1中显微镜目镜分划板相当于建立了油滴运动的坐标系,竖直方向为y轴,水平方向为x轴. 当显微镜目镜分划板发生倾斜时,等价于油滴的运动坐标系发生了倾斜. 因此油滴的运动方程可由2.1部分中的坐标进行旋转θ得到,也即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有2种方法可以对油滴的带电量进行测量:动态法和静态法. 动态测量法测量过程包括油滴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力学分析和操作比较复杂,在高校中通常为选做实验. 静态测量法由寻找平衡电压和测量下降时间2部分构成,力学分析和操作简单易行,是通常采取的实现方案. 通过对非理想情况下油滴实验仪工作过程的分析可知,在非理想情况下,对于油滴上升过程的影响比较明显,也即此时对于动态法测量的影响要比静态法测量严重. 下面进一步讨论静态测量法仪器非理想情况的影响.在仅有电极板倾斜的情况下,当找到平衡电压以后,油滴受力如图4所示. 可知,在水平方向,此时油滴会在电场力水平分力和黏滞力的作用下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油滴在电场力竖直方向分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则有其中,U′为电极板倾斜情况下的平衡电压,d为上下两电极板之间的距离. 理想情况下平衡电压U=Ed=mgd/q,则由式(8)可以看出,电极板倾斜情况下得到的平衡电压总是大于理想状态的平衡电压. 理想情况下,油滴的带电量为[4]则电极板倾斜情况下的油滴带电量为则相对偏差为当密立根油滴仪整体倾斜情况下,平衡电压仍然满足式(8)的关系U′=U/cosθ. 除此之外,由图3可知,此时下落的距离d′≠d,而是满足综合式(9)可知密立根油滴仪倾斜油滴带电量为则相对偏差为式(11)和(14)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倾斜角和测量相对偏差的关系,为了更为直观,图5中给出了倾斜角和相对偏差曲线,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相对偏差绝对值不断增大.为了更为直观地对非理想状况下的油滴实验进行了解和认识,对特定条件下的油滴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 模拟中参量设置如下:油滴半径r=1 μm,油滴上升或者下降的垂直距离l=1.6 mm,油滴密度ρ=981 kg·m-3,重力加速度g=9.8 m·s-2,空气黏度η=1.83×10-3Pa·s,平行极板距离d=5 mm,油滴带电量q=1.602×10-19C,倾斜角θ=6°,平衡电压U=400 V. 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如图6所示的非理想状况下油滴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出,在仅有电极板倾斜的情况下,每次提升过程中,油滴都会沿横向(x轴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经测量移动距离为0.456 9 mm. 实验中,假定需要重复测量5次油滴的下降时间,那么至少需要提升油滴5次,其横向移动距离约为2.48 mm. 通常密立根油滴仪测量的窗口宽度为2 mm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则无法完成5次的重复测量.当密立根油滴仪整体倾斜时,显微镜目镜分划板为参考系,油滴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会引入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移动,分别为0.471 3 mm和0.015 mm. 提升和下落5次以后,水平横移2.356 5 mm,竖直方向上移0.075 mm.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无法完成5次的重复测量.综上所述,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水平调节不但决定着测量结果误差的大小,而且决定了实验能否完成.【相关文献】[1] Millikan R A. On the elementary electric charge and the avogadro constant [J]. Physical Review, 1913,2(2):109-143.[2] 王国栋. 大学物理实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5-222.[3] 郑立军. 密立根实验中油滴选取原则的理论依据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4):19-20,23.[4] 李波欣. 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355-356.[5] 刘宇,谢琬琰,郑艺,等. 利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J]. 物理实验,2010,30(5):43-46.[6] 陈森,刘昳,付硕,等. 一种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J]. 大学物理,2014,23(9):32-34.[7] 刘智新,李慧娟,穆秀家. 密立根油滴实验人为操作引起的误差探析[J]. 大学物理,2008,27(4):33-36.[8] 陈西园,徐铁军.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价[J]. 大学物理,1999,18(1):34-35,48.[9] 穆松梅,张家生. 密立根油滴的横向漂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19(2):68-70.[10] 吴卫锋.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的横向漂移问题[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104-105.[11] 何雨华,方恺,倪晨,等. 数字化密立根油滴实验仪[J]. 物理实验,2014,34(11):30-33.。
活性炭的物理性质与丁烷工作容量的关系
活性炭的物理性质与丁烷工作容量的关系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王国栋【摘要】选用了4种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生产的木质气相吸附用活性炭,通过测定活性炭的丁烷工作容量( BWC)、表观密度和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对丁烷工作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样品的表观密度对丁烷工作容量值有显著影响;丁烷工作容量与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孔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孔径在1.2~6.0nm范围的高孔容积的活性炭,其工作容量高.%Four kinds of activated carbon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by various technologies were used as the testing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ivated carbons on butane working capacity ( BWC)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BWC, apparent density an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pparent density of the activated carbons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butane working capacity. BWC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e volume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ctivated carbon with high percentage of pore volume and pore size ranging from 1.2 nm to 6.0 nm exhibits high n-butane adsorbability.【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9)010【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孔结构;表观密度【作者】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王国栋【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2100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2100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2100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4活性炭是具有发达的空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的炭质吸附材料。
大学物理学王国栋主编
离心分离原理
B ω ω O C
离心机示意图
A
离心机高速旋转时,离心力远大于重力,管 中颗粒主要受离心场作用。 离心机转子高速旋转时,当悬浮颗粒密度大 于周围介质密度时,颗粒向离开轴心方向移动 ,发生沉降;如果颗粒密度低于周围介质的密 度时,则颗粒向轴心方向移动而发生漂浮。
受力情况分析
C O v
浮力
优点: ①分离效果好,可一次获得较纯颗粒; ②颗粒不会积压变形,能保持颗粒活性。 缺点: ① 需要制备密度梯度溶液; ②离心时间要求高; 离心过程必须在沉降最快的颗粒(大颗粒)到达管底 前或刚到达管底时结束,使颗粒处于不完全的沉降状 态,而出现在某一些特定的区带内;如果离心时间过 长,所有的颗粒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反之,如果 离心时间过短,颗粒则不能实现分离。
说明:
(1)溶剂一定时,沉降系数只与颗粒有关,而与离心 机无关;
(2)沉降系数的量纲与时间量纲相同;
(3)沉降系数的单位称斯威德伯(S),1S = 10-13s
两边同时积分
ω
B
O ω A
C
X1和X2分别为t1和t2时刻对应的沉降界面与转轴中心的距离 利用上式可求得沉降系数S。
※ 离心分离技术主要有三大类型:
差速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沉降平衡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技术
(1)离心前,离心管内先装入密度梯度溶剂(如蔗糖、甘油 等),形成一定的密度梯度; (2)将不同密度的颗粒样品加入密度梯度溶液里,进行离心。 沉降系数越大的颗粒,往下沉降的越快,沉降系数较小的 颗粒,则在较上部分依次出现。当处于平衡的时候,不同 密度的颗粒将处于不同密度的溶液中,从而形成几个明显 的区带(条带)。
一、沉降分离
研究背景 对于悬浮性液体,其中的溶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将产生 沉降现象,从而使颗粒与溶剂分离:当颗粒密度小于溶 剂时颗粒将上浮,否则就下沉,并且溶质颗粒密度越大, 沉降速度越快,反之沉降速度越慢。 已知一半径为r、密度为 的小球在黏度为 、密度 为 的黏性液体中,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小球所受 合力为:
冷连轧轧辊及工艺冷却润滑
为单一系统,因而给生产组织带来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小批量多规格产品生产,如同时安排Φ515、Φ615mm 线材生产时,只需要换减定径机辊环和拆除精轧机第25、第26架辊环即可。
在更换减定径机时更节省时间,从而提高了轧机作业率。
当然,在组织大批量规格产品生产时,应使用专门配备的精轧机成套辊环,以方便辊环加工和配辊工作,减少辊耗。
在减定径机出现故障时,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精轧机直接出成品,以减少停机损失。
612 定修和换辊管理由于全线有30架轧机,在没有备用减定径机架情况下,换槽换辊次数多、时间长,在生产初期,按规定的轧辊和辊环轧制吨位进行换槽换辊,时间不确定,给设备检修造成困难,轧机作业率较低。
后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采用日、周、月定修换辊的生产管理制度:每日早上停机1~115h ,用于换辊换槽和设备维护;每周安排1次4h 定修,用于较大设备隐患和故障处理,并尽量与换规格合并使用;每月根据设备情况安排一次8h 定修,用于更大设备隐患和故障处理。
该制度实行后,使设备检修能按计划进行,日历作业率由56108%提高到79182%,产量由月产29334t 提高到47285t ,跃上一个新台阶。
为保证日定修换辊制度的实行,对国内外不同牌号的辊环进行了跟踪对比试验,重新修订了辊环单槽轧制量,并考虑了采用耐磨性更好的辊环,进一步减少了换辊次数。
7 结语减定径机是高速线材生产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传统高速线材轧机相比,装备减定径机的高速线材轧机具有不同的工艺特点,给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备件制造使用等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各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我国高速线材生产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1]解继锋,李子林,赵自义1安钢高速线材生产线设计简介[J ].轧钢,2002,19(1):44-461收稿日期:2003-06-19作者简介:王国栋(1942-),男(汉族),辽宁人,教授,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西鸡实中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
西鸡实中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西鸡实中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受学校领导班子委托,现在我向大会做行政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2016年工作的回顾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各项工作全面大干快上,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一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理清思路,凝聚人心,振作精神,真抓实干。
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大力弘扬五种精神,紧紧围绕首届二次教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年初教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校干群拼搏进取高中基础部与高考升学部合并成高中部以后,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
高中部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全体教工增添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劳动纪律还是工作状态,都比以前大有进步。
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已形成制度和风气,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学生管理方面,借鉴初中部严谨的工作作风,高中部在学生处、学年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
高三学年的复习备考紧张有序,整个高中部的状态很好。
初中部以工作的严、细、实为自己的办学传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教务处、学生处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安排周到,落实到位,检查细致,总结全面。
不管什么工作,都做到了有始有终,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一年来,初中部狠抓常规教学和课程改革,他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常规教学抓实落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管理方面,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目前,初中部已成为全市最好的初中。
教学辅助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做了大量辅助性和服务性工作。
学校凡有大型活动,信息中心都积极参与,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在网络维修、计算机录入,特别是网页制作方面,信息中心帮助各个部门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
实验中心在图书阅览、学科实验、校医室建设和报告厅综合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σ E
E
由高斯定理: 由高斯定理:
无限大带电平面两侧的 电场是均匀的, 电场是均匀的,与点到 平面的距离无关。 平面的ρ的均匀带电球体, 、电荷体密度为ρ的均匀带电球体, 计算球体内、外的电场强度。 计算球体内、外的电场强度。 解: 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性, 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性, 电场强度相应地为球对称 q E R 分布, 分布,且场强的方向沿着 o n 径向, 径向,在同一球面上的场 强大小相等, 强大小相等,因此应选同 心球面为高斯面。 心球面为高斯面。
q5 q1
q2 q3
q4
⑤ 任意闭合曲面内电荷连续分布 说明: 说明:
是高斯面内外所有电荷产生的; 只与内部电荷有关。 E 是高斯面内外所有电荷产生的; Φ e 只与内部电荷有关。 与电荷量,电荷的分布有关; E 与电荷量,电荷的分布有关; 与闭合面内的电量有关,与电荷的分布无关。 而Φ e仅与闭合面内的电量有关,与电荷的分布无关。
通过电场中某点,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单位面积的 ④ 通过电场中某点,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单位面积的 电场线等于该点电场强度的大小, 电场线等于该点电场强度的大小, 即
E
电场线的疏密反应电场强度的弱强
电通量
通过电场中某个面的电场线条数叫做通过这个面的电 场强度通量,简称电通量( 场强度通量,简称电通量(Φe)。 均匀电场, 均匀电场,E 垂直平面
1)球体外部 (r > R) ) )
球面上各点场强E大小相等, 球面上各点场强 大小相等,方向 大小相等 与法线相同 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为: 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为:
q
o
r
R
E
n
高斯面
由高斯定理: 由高斯定理:
2) 球体内部(r < R) 球体内部( )
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为: 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为:
S
E
均匀电场, 均匀电场,E 与平面法线方向存在夹角
θ
S
θ
en
E
e n 为面元法线方向单位矢量,也就是面元的方向。 为面元法线方向单位矢量,也就是面元的方向。
非均匀电场,曲面情况 非均匀电场,
E
dS
θ
en
E
电通量是标量, 注:电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非均匀电场, 非均匀电场,闭合曲面情况
首先规定闭合曲面外法线方向为正向: 首先规定闭合曲面外法线方向为正向:
穿出通量为正 穿入通量为负 则通过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 则通过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
E
θ2
dS 2
dS 1
穿出、 穿出、穿入闭合面电场线条数之差
E2
θ1
E1
2.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在真空静电场中,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通量, 在真空静电场中,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通量,等 于该曲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 代数和除以 于该曲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除以 ε 0 ,与 闭合面外电荷无关。 闭合面外电荷无关。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反映电场是有源场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反映电场是有源场
高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求场强的另一种方法, 高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求场强的另一种方法,但利用高斯定 理求场强时,要求电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理求场强时,要求电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用高斯定理求特殊电荷分布电场的思路: 用高斯定理求特殊电荷分布电场的思路: 特殊电荷分布电场的思路
下面将基于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推导高斯定理 下面将基于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推导高斯定理 库仑定律
高斯定理的推导
点电荷Q 处在任一半径为R 的球面的球心, ① 点电荷 处在任一半径为 的球面的球心,则 通过此球面的电通量为: 电场方向与球面垂直) 通过此球面的电通量为:(电场方向与球面垂直)
ρ
R
E
n
or
由高斯定理: 由高斯定理:
q 高斯面
o R E
o
R
r
已知“无限长” 例1 已知“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荷线密度为 +λ,求直线 r 处一点 的电场强度 处一点P n 解:电场分布具有轴对称性,过P点作高斯面 电场分布具有轴对称性, 点作高斯面 点作高斯
r
P
l
E
n
由高斯定理: 由高斯定理:
n
试求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强度分布。 例2 试求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强度分布。 (电荷面密度为σ) 在平面两侧作如图所示封闭圆柱面, 解:在平面两侧作如图所示封闭圆柱面,
第二节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1. 电通量
电场线
形象描写电场强度的假想曲线. 形象描写电场强度的假想曲线. 假想曲线 特点: 特点: 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 ),终止于负电荷 ① 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 或无穷远处) 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不会中断; (或无穷远处),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不会中断; 电场线上的任一点的切线方向 切线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 ② 电场线上的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 方向; 方向; 静电场电场线不闭合; ③ 静电场电场线不闭合;
分析电荷对称性( 分析电荷对称性(线.面.体对称); 体对称); 根据对称性取高斯面; 根据对称性取高斯面; 根据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 根据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 关键:根据电荷分布的对称性,选取合适的高斯面。 关键:根据电荷分布的对称性,选取合适的高斯面。 合适的高斯面 所选取的高斯面应形状规则,且经过所求场点。 所选取的高斯面应形状规则,且经过所求场点。 高斯面上所有各点的场强大小相等, 高斯面上所有各点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与高斯面法线方 向一致; 向一致;或高斯面上某一部分各点的场强方向与高斯面法 线方向垂直,该部分的电通量为0 线方向垂直,该部分的电通量为0,而另一部分各点的场 强大小相等,方向与高斯面法线方向一致。 强大小相等,方向与高斯面法线方向一致。
ds
由于电场线在空间不能中断, ② 由于电场线在空间不能中断,当 任意一闭合曲面包含点电荷 包含点电荷, 以任意一闭合曲面包含点电荷, 则通过此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仍为
R •
Q
点电荷处在闭合曲面外 闭合曲面外时 ③ 点电荷处在闭合曲面外时,由于电场线在没 有电荷的地方不会中断, 有电荷的地方不会中断,所以穿入和穿出的电 场线条数相等, 场线条数相等,则: ④ 任意闭合曲面有多个点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