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
陆德伟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灾区重建的工作号召,迅速投入大量人力承接了绵竹市遵道镇的大批规划和建筑设计,完成了镇区廉租房住宅区、棚花村村民住宅设计等居住建筑设计。遵道镇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棚花村作为绵竹年画的重要发源地,震前农家乐旅游在四川省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在设计中经过慎重调研,避免灾后重建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
1、对传统川西民居的解析。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生活习俗。
· 与多山地丘陵的山地地形相适应,传统川西民居布局灵活自由,平面以院坝为中心,主屋正中为堂屋,侧面为主人用房,两厢为晚辈卧室和厨房、仓库等辅房。庭院是家庭的活动中心,喜院栽果树,有条件的农户把庭院作为农家乐的活动场所。
·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
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 基本结构形式为穿斗式木排架,木料用材较小,柱距较密形成排架,稳定依靠柱间穿插的枋木。
·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符号。
2、冷静分析当前重建设计中的矛盾,避免误区。
灾区建筑损毁严重,重建建筑量巨大,时间紧迫,受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薄弱,面临发展压力,有可能趁机加大对经济的追求。在土地利用上,出现对灾民的变相圈地,所谓集中建设,集中居住,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政府决策在先,设计滞后、盲从,以牺牲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
不尊重传统川西风格,设计模式城市化。村民住宅主要由血缘、地域纽带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乡土意识浓厚,且与城市住区存在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考虑晒场、家禽家畜养殖间、耕作距离等。目前在都江堰、崇州等地的某些重建方案,盲目引进了城市住宅模式,集中布局,把农村设计成多层单元式住宅区或别墅区,不尊重当地生活居住习惯,与川西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把城市文明强加于农村。
3、“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提出
在绵竹这样有特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特征的地区,现代农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川西民居保留了适宜的土壤,我们理应传承历史风貌,体现川西建筑特色。历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传承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和传统风格的模仿。设计中既要避免在淘汰落后的建造
方式中以外来文化替代本土风格中的传统意蕴,又既要避免不顾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方式照搬传统川西建筑手法,生搬硬套周边建筑形式,使重建设计沦为仿建模仿,为此我们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这种理念扎根于根深蒂固的川西民俗文化,着重于把传统川西风格升华为川西建筑气韵、风骨,取得川西古韵,同时对村民生活方式、风俗民情等要素作出正面回应,让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融入现代的结构、材料、节能技术和美学元素,实现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反映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要求。
4、“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设计实践
棚花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之一,在震前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示范村,每年举办的梨花节、赏果节吸引了大批农家乐游客。遵道镇廉租房居住区项目则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解决了震后困难户的生活安置,以50㎡户型为主,每户包括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及阳台,户型配套齐全,并考虑了户型的远期可变性,可由2户拼成100㎡户型。廉租房设计以3层为主,与配套车库、临街店面组成街巷格局。在这两个项目设计中既不仿古仿民居,也不硬搬城市住区模式,而是追求体现川西韵味的现代建筑效果,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追求短期投入与长期产出的动态平衡,取得了良好效果。
4.1 尊重灾民意愿和灾区实际情况。通过现场察看、逐户走访、座谈、发放调研表,对棚花村震前村落布局、每户宅基地分布和建筑规模、经济结构、重建意愿甚至农户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详尽的资料采集分析,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棚花村四组震前有69户
民房,在地震中全部损毁,其中1户灭绝,2户作为五保户由政府统一另行安置,我们在村落原址废墟上重新规划设计66户村民住宅。
4.2 田园风格布局,打造川西特色村落,形成川西民居的整体风格。
保护棚花村良好的山、水、田、林风貌,传承原有乡村肌理,维护村落的良好生态环境。村落西侧以云雾缭绕的鹿堂山为背景,沿山公路穿村而过,景观条件良好。对现有水质良好的3m宽左右水渠进行适当修整,使之从村落南侧贯穿至西北角,引水渠支流水沟进入村民内院,孱孱流水使川西风格融入了江南水乡元素,成为川西村落少有的独特风景。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绵竹市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区,棚花村位于地址环境基本适宜区和地址环境适宜性差区,为了保证村庄建设的安全,民房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区域,尤其限制在山体上重建民房,对震前位于西侧山体上地震断裂带内的村民,实施搬迁。民房外围被农田所包围,村落果园被民房所包围,流水穿插其中,体现自然村落的田园牧歌诗意,与当地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遵从自然法则,量力而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房总体布局形成若干组团,产生有序、有机的建筑肌理。尊重当地居住习惯每户独门独院设计;根据村民亲缘关系和意愿把相关农户住宅组合起来;结合棚花村游客集散中心年画刺绣传习所、公交站台、停车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开敞空间;村民住宅不占用耕地、林地,又保证合理的耕作半径。这些设计措施产生建筑与山体、水系、农田、果园自然渗透融合的空间形态,形成“绿荫葱茏掩竹篱,花香悠
然入院墙,堂前品茶听鸟叫,水榭荷边赏月光”的田园美景。
水环境的整治。为了维护棚花村的优质水环境,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净化处理。全村统一设厌氧净化池,利用厌氧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净化废水功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转化,生活污水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生化过滤→植物吸附过程,达到净化目的。根据震前沼气利用的有效经验,每户设计沼气池位置,人畜粪便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清洁了环境,改善了厨房卫生,缩短了炊事时间,使“三废”(粪便、桔杆、生活垃圾)变“三料”(肥料、饲料、燃料),成“三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与城市小区相比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
4.3 保持川西院落肌理的平面布局
村民住宅设计体现川西民居朴实飘逸的风格,以“院”为基本组合单位。川西民居有丰富的院落空间,院子兼作休闲、室外劳作用途。主屋与卫生间、厨房、仓储、禽畜间等辅房均围绕院子布置,顺应山地地形后产生参差错落、舒展自由的院落空间,平面设计为“L”型、“工”型等平面形状。院落组合既体现了传统川西民居的伦理秩序内涵,体现传统建筑家、园并提的文化内涵,又适应了灾区村民的居住习惯,表现出川西民居浓郁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通过对住户宅基地以及生产辅房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公共与私密,封闭与开敞的院落空间,强调大小院落的组合穿插,强调宜人的尺度,强调院落、绿化、外廊的空间层次与延续,丰富村庄空间体系。院落空间促进村民相互间的交往,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密切着邻里关系。力图展现空间层次丰富、亲和力强的村落,完整演绎川西建筑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