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必须加以引导。从1950年5月起,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使之成为了国营经济的有利补充。
总之,通过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各种非公有制的经济已经被纳入了公有制经济控制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在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它已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它为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证。
实质: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
直接目的: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间接目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
首先,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
授课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来自百度文库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同时,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使私营工商业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加强,从而引起其生产关系的逐步变化,开始向社会主义靠拢。在建国头三年,国家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如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等。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同时,也必然加深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的渐变,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对它们的改造。这些经验的总结,改变了把一举消灭私有制当作改造的原有观念,使人们认识到改造可以逐步进行,并且早已经开始了。
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开端。
土地改革完成后,刚刚从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农民,迫切希望继续摆脱小农经济的贫困和落后,他们自己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建国头三年,简单协作的互助组、土地入股的初级社和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高级社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党总结实践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适当形式。
过渡时期鲜明特征:
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领导地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加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上述原因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且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新民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之二: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9-1952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所做的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农村已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已广泛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其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
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授课课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艰巨,更伟大.”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百废待举。
反革命势力仍大量存在,新生政权还不巩固。
【问题】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社会政体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中国根本的经济和军事落后性,给社会精英争取国家富强的目标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视频】建国之初的经济状况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改变小农经济的惟一办法,就是列宁说的经过合作化,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实现集体化。土地改革完成以后,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导互助合作运动。到1952年底,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3.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份、
视频资料: “荣毅仁1956”












课程导入
【视频】 BBC和凤凰卫视合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视频)片段,【教师引导】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视频】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普遍存在于中国城乡的个体经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以一家一户作为生产的单位,是封建主义统治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它无法给中国人民带来富裕的生活;土地的私有必然会造成新的贫富分化,造成新的矛盾。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的人民真的走向进步。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要求,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在1951年9月,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农村合作化运动,进而在城乡全面铺开。到1952年底农村40%的人口和城市个体劳动者加入了合作社组织,为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特征: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的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一起,构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基础;三是民族资产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中阶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当时还形成了一种新想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如果没有机器,主要靠统一经营和协作,也可以增产。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这个观点使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应该提前逐步过渡。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是转变得以实现的又一重要因素。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在国家扶植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1951年,私营工业总产值和私营商业零售额,比1950年分别增加39%和36.6%,为帮助国家渡过经济困难作出了贡献,也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