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人口受教育水平⑤消费水平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具有(1)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
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8—9亿,最多10亿,按照美国消费水平最多7亿。 5.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4
、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紧张 ④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困难 ⑤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的作用或意义: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