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与主观化
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 不是”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的主观性研究王丹丹引言语气副词的定义最早由王力先生提出,“凡虚词,居于末品常在的位置,而又有语气词的功用者,叫做语气末品”。
郭新雨又将语气副词定义为模态判断的模态词。
语气副词用于表示说话人的情绪,与其他副词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用法,如句法分布灵活、需与动态的句子层次结合等。
史金生将语气副词所表达的语气分为判断语气和评价语气, 其中判断语气又分为肯定、推断和意志。
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是判断语气中的一种,这类语气副词可归纳为一种主观性的内心活动,它从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等方面推测事物的原因、发展及结果等,这种判断和猜想,带有说话者主观上的推测、疑问和不确定。
有关“X不是”的产生及动因李思旭做了全面的研究,但是有关主观性的研究尚有空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性表现和主观视点两个方面对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做初步讨论。
一、主观性和主观化(一)主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 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 、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主观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比如特定的构式;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结构的语音、肢体语言甚至表情等形式。
Edward Finegan认为关于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
(二)主观化“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而且它是一种语义及语用的演变,使得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者主观信念和态度的现象,也可以看成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的变化。
这一定义的得出是在对E.C.Traugott和Langacker这两大派的研究之上综合得出的。
Traugott从历时的角度看待语法化,她认为主观化是渐变的并且强调上下文在推动主观化中的作用。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①卞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摘要]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
“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而发展出指令类功能。
而“少来(了)”以指令类功能为主,反对、禁止等否定义更凸显,其情感义是进一步估推出来的。
文章发现主观化阶段、功能扩展方向的不同是两者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又来了”;“少来(了)”;话语分析;主观性;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24)02-0102-11零、引言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存在不少话语否定现象。
李先银(2017)指出:“话语否定是互动交际中说话人对话语环境中的刺激根据个人情理系统和情感系统做出的否定性反应或评价。
”实际上,除了话语标记,一些习语同样具有话语否定功能,现代汉语的“又来了”和“少来(了)”便是如此。
“又来了”表达了言者对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出现产生的厌烦、责怪等情感。
“少来(了)”表示言者不希望对方这样说或者做,是一种祈使性的否定表达。
②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经常用于对话中,有一定的定型性,表达否定的话语功能,可以归为习语中的准固定语。
③之所以不将其视为话语标记,是因为它们还具有一定的实义,整体删除会影响话语意义。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又来了”和“少来(了)”的性质和功能。
关于“又来了”,郑娟曼(2010)将其看成责怪义构式。
李昕(2015)将其看成行为否定类简省句;刘禀诚(2016)认为具有贬抑性的构式“又来了”是语法化和语用化的产物。
关于“少来(了)”,姚占龙(2014)认为“少”的祈使否定用法是根据不过量准则从表数量多少的“一般隐含义”推出①[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编号:202106210175)资助。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A而不B”构式有新旧两种用法:一种是可以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旧用法,如“杂而不乱”;一种是不能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新用法,如“幽而不默”,新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不AB”。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是在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构式在言语表达中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标签:A而不B 构式语义特征一、“A而不B”的两种用法“A而不B”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构式,这种构式在先秦文献中已十分常见,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孟子·告子》)。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构式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打而不倒”“攻而不克”“油而不腻”“忙而不乱”等等。
例如:(1)几年来,她房间里的东西,似乎总是杂而不乱。
①(2)为什么这种现象总是禁而不止呢?例句中的“杂而不乱”“禁而不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它由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嵌入某一合成词中,形成“A而不B”的构式,整個构式的意义是肯定A,否定B,“A”和“不B”两个成分主要是逆转关系,有时是顺接关系、并列关系。
吴泽顺(2001)、邱冬梅(2005)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构式进行了研究。
但这种构式有一种新的用法,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
例如:(3)所以中国的权贵富人永远都不会有西方富人的贵气,永远是富而不贵,幸而不福,只取了西方的糟粕,忘记了祖宗厚德载物的精华。
(4)见过太多的美女,那是些漂而不亮的美。
英子却不同,秀气而细腻的外表下,蕴藏着让人可以感觉到的丰富。
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从语义上看,和例(1)、(2)不同。
例(1)、(2)中的构式成分A、B都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或实词,“禁而不止”中的“禁”是“不许、不准”的意思,而“止”就是“停住”的意思,“禁”和“止”在这里都是有实义的语素。
但例(3)、(4)中构式成分A、B的意义就不同了,“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中的构式成分A、B的语素意义不能单独使用,“A”和“不B”都不成话。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2 3期
2. 结 构 主 义 阶 段
从时间上看 , 是在结构主义诞生 以后 , 结构主义的观点 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 , 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确定在语言 , 而 非言语。 在只研究语言的形式的大背景下 , 语言的 “ 主观性”
表明,语言无法回避说话人 ,无法 回避主观性。L a n g a c k e r
认知语法
【 中图分类号 】 H 0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2 3 -0 1 8 8 -0 3
直没有得到重视。但这时期的 “ 主观性”研究并非没有 ,
定 义
主观 性 (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是 指语 言 的这样 一 种特性 ,即在
就是 要客 观地 报告某 人 某物从 A 地 以某 一种 方式 移动 到 B 地。 而c o me 和g o 都 是英语 中最基 本 的词汇 之一 , 这 一事 实
从时间上看 , 是结构主义 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学 者们对语言主观性 的论述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如 《 诗经》 的 “ 诗言志” , 《 马氏文通 》的 “ 传信传疑” ,古希腊 “ 惯例 派”的一些观点 , 此外,还有德国学者洪堡特和丹麦学者叶 斯柏森 。叶斯柏森的观点 比较具有代表性 :“ 语言是一种表 达方式 ,语言的形式表达说话人 的思想和感情 。 ”
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
研 究 引 起 了汉 语 学 者 们 浓厚 的 兴 趣 , 类 专 著 、 文 层 出不 各 论 穷 。 据粗 略 统 计 , 2 0 从 0 1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月 , 《 语 在 外 教 学 与 研 究 》 外 国语 》现 代 外 语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 发 表 《 《 《 上 的 有 关 论 文 和 来 自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的 相 关 论 文 就 有 1O篇 , 自于 中 国 优 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和 中 国 6 来 博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 的有关学 位论 文有 5 3篇 。我 们 将 以 上 三 个 数 据 库 的 2 3篇 论 文 以研 究语 料 为 标 准 分 为 三 1 类 : 英语为语料 、 以 以汉 语 为 语 料 和 以英 汉 对 比 为 语 料 ( 见 表 1和表 2 。按 研 究 对 象 为标 准 分 为两 类 : 言 现 象 研 究 ) 语
在语 法 结 构 的 演 变 以及 结 构 单 位 的嬗 变 方 面 , 内 学 国 者 重 点 研 究 了 语 言 中 的 指 示 语 ( 一 安 ,0 3 、 入 语 ( 吴 20)插 骆
美婵 ,0 6 、 复 ( 艳 华 ,0 9 、 体 标 记 ( 旭 、 倩 , 20)重 李 20 )时 文 伍 2 0 )以 及 各 种 关 系 复 句 ( 盛 桓 、 淑 静 ,0 5 。 经 过 统 07 徐 李 20)
三 、 观 化 研 究 对 象 主 从 研 究 对 象 来 看 , 究 主 要 从 两 个 角 度 展 开 , 是 主 观 研 一 化 的现 象 研 究 , 是 主 观 化 的 理 论 研 究 。而 前 者 明 显 多 于 二
语气副词_明明_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匡鹏飞: 语气副词 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该成分是一个体词性结构, 副词 不 能 修 饰 该 成 分, 因 而 只 能 位 于 判 断 动 词“是 ” 之前 “不明明是 ” ) “是 ” “大 批 的 敌 人 ” ; 从而形成 的反问 格 式, 如例(5 后紧接的成分是体词性的 , “明明 ” 如果该成分是一个谓词性结构 则 既 可 修 饰“是 ” 也 可 修 饰 该 成 分, 所以既可以形成 “不明明是 ” “不 是 明 明 ” 格式, 也可以形成 格 式, 如 例 ( 6 ) 和 ( 7 ) 分 别 使 用 了 这 两 种 格 式, 且 可以互换: (6’ ) …… , 这不是明明和八路军做对吗? ) …… , (7’ 这不明明是有坏人指点么? “明明 ” “是 ” , “是 ” “不明明 ” 当 可直接修饰 后的谓词性成分时 也就可以省略, 从而形成 的反 问格式, 如例( 8 ) 。 实际上, 例( 6 ) 和( 7 ) 中 的“是 ” 也 都 能 省 略, 而例(8) 也同样可以转换为 “不明明是 ” “不是明明 ” 和 两种格式 。 但是, 不管是何种反问格式, 其对应的肯定形式, 判断 “是 ” “明明 ” 一般不能省略, 且 必须位于它之前 。 动词 1. 2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即 说 话 人 对 某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 以加强肯定的语 气 。 例如: ) ( 9 ) 他明明会唱戏, 可他回来后, 却哼都没哼过一声 。 ( 李佩甫《 羊的门 》 ( 10 ) 新鞋明明是合成革, ) 店主硬说是牛皮且不能退货 。 ( 马兰《阅读和对话 》 “明明 ” , “他 会 唱 戏 ” 例( 9 ) 中的 是说话 人 对 这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例 ( 10 ) “明明 ” , “新鞋是合成革 ” 中的 是说话人对 这个事实的高度确定性进行强调 。 , “明明 ” 除了无主句及主语省略以外, 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用法中 的句法位置一般都位 “明明 ” 于主语之后 、 谓语之前, 如上述两例 。 但如果要对 进行强调, 且所在句子不存在与上 文的话题相承问题时, 就可把它移至主语之前, 使句子的强调意味更浓 。 例如: ( 11 ) 夏艾虽然脸上肿得难受, 心里却在暗笑, 明明我们是去干那事, 他却能说成出来 捉 ) 犯人 。 ( 彭荆风《绿月亮 》 ) ( 12 ) 明明区游击队全消灭了,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 雪克《 战斗的青春 》 “明明 ” “是 ” 此外, 还可通过在 之后添加 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肯定和强调语气 。 例如: ) ( 13 ) 明明是他们自己说错了, 反倒把咱们批评一顿 。 ( 冯德英《迎春花 》 ) ( 14 ) 里面明明是在划火柴点灯, 可没有亮透出来 。 ( 冯德英《苦菜花 》 , “明明 ” , “明 在强调判断显而易见时 多出现在后分 句 ( 详 见 2. 1 节) , 即表示判断的主分句 “是 ” 明” 是判断语力的落脚点, 比较 吃 重, 句中多出现表判断的 且 不 能 省 略;而 强 调 事 实 确 , “明明 ” 定无疑时 多出现在前分句( 详见 2. 2 节) , 该分句为表示前提的次分句, 主要提供背 是对某一事实的陈述, 虽然也可 以 判 断 句 的 形 式 出 现, 如 例 ( 10 ) , 这 时“是 ” 不能省 景信息, , 略, 但大多情况下, 或 者 句 子 是 普 通 陈 述 句 而 不 需 用 判 断 动 词“是 ” 如 例 ( 9 ) ( 12 ) , 或者 “是 ” 作为一种强调标记, 判断意味较弱, 可以省略, 如例( 11 ) ( 13 ) ( 14 ) ① 。 1. 3 两种强调用法之间的联系和转换 “显而易见 ” “确定无疑 ” 和 在意 义 上 本 有 相 通 之 处, 并 且, 有时某种显而易见的判断换
“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承载着信息的传递,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在语言的运用中,“其实”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中,它以其独特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在话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其实”这个词所蕴含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过程,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现象,以期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在“其实”这个词的使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说话人的主观立场和态度,以及这种立场和态度是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本文首先将对“其实”的基本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梳理,明确其在话语中的常见用法和表达效果。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揭示“其实”在不同语境下所体现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对汉语教学和语言运用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汉语中“其实”这个词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其实”的语义分析“其实”作为一个常用的中文连词,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
从字面上看,“其实”由“其”和“实”两个词素构成,其中“其”表示“那个”,“实”则表示“真实”或“实际”。
因此,“其实”的基本含义是“那个实际(的情况)”。
然而,在实际的语境中,“其实”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在语义上,“其实”经常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一情况或事实的个人看法或态度,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它经常用于修正或反驳前面所提到的观点,强调实际情况与先前所认为或所述的不同。
这种用法使得“其实”在语义上带有一种“转折”或“对比”的意味。
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
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潘先军摘 要:话语标记研究兴起于西方,传入我国后很快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言说话语标记”指含有言说动词“说”的话语标记,“说”不仅表示“言说义”,还可以表示认知与评述。
本文将言说话语标记作为一类,对这类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及其序列等级进行研究。
“说”的意义演变可以概括为:言说义—认知义—评述义。
按照语义演变规律,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与言说话语标记中“说”的语义密切相关,并表达不同的意义,其主观性具有差异性,形成了主观性等级序列,即传信<认知<评述,主观性逐级增强,交互主观性从言者积聚于听者,序列右端的主观性最强。
关键词:言说;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中图分类号]H136 DOI:10.12002/j.bisu.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5-0071-12一、言说话语标记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理论发轫于20世纪中叶,1953年Quirk在题为《随意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的演讲中提到了话语标记现象,从而拉开了话语标记研究的序幕。
他提到,如“you know”“you see”等常用修饰语在信息传递中并不起作用,但具有重要功能。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等理论的兴起,话语标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话语标记研究成为热点:1987年,Schiff rin出版了《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一书,这是本领域的重要专著;接着,其他学者也纷纷围绕话语标记开展研究(如Fraser,1999)。
从20世纪90年代起,话语标记研究趋于兴盛,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延伸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与教学等方面,从共时层面扩展到历时层面。
在这一领域中,主要代表性研究有Schiff rin (1987)的话语连贯、Fraser(1999)的语法—语用、Blakemore(2002)的认知[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项目编号:17BYY118)研究成果。
试论连字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这 一对 比前 件是零 形 式 ;洪 波认 为 “ ” ② 连 的功 能是 引介 一种 与 句 子 隐含 的参 项 同角 色 的体 词 性 成分 表示 “ 型事例 ” 连 字句 的语 用意 义 是 通过 对 “ 型 事 例 ” 典 , 典 的强调 , 表 达 对相 关 事物 来 的周遍 性强 调 。 刘 丹青 说典 型 的连字 句要 表达 的是 一 种跟 预设 形 成鲜 明反差 的事实 , 过 预 ④ 通 设 与 断言 的强烈 反差 而达 到强 调 的效 果 。 袁 毓 林则 认 为 连 字 句在 某 种 意 义 上说 是 一 种话 题 @
面直接相关 。语 言的非描 述性 意义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是表 达性 意 义 , 即说话 人 借 以表 达 自己的 信念、 态度 和情感一 类 的意义 , 这类 意义 之所 以能够 通过 语 言来 表达 , 离不 开语 言 为其 提供 是 的相 应机制 。 自然语 言不仅 仅用来 表述命题 , 同时也用 其 结构及 一般 运 作模 式 ( 如句 子结 构 、 语音 、 语调 、 以致身体 语言本 身 )提供 给 言语 行为 者表 达 自身及 他 自己的态度 、 , 信念 的 一种 方
致 。但有 一点 是很 明显 的 , 就是 这一 句式 表达 的 是说 话 人 的一 种 主 观 的认 识 或者 说 体现 了 那
一
种 强烈 的 主观性 , 强调 。按 沈家 煊 的说 法 , 所 谓 强 调 , 切 地 说 就 是说 话 人 主 观 上 的认 即 “ 确
定” 尽管大家都或隐或显地提到主观性 , 。 但还没有从正面加 以论述 。本文 主要是受到沈家 煊先生的文章《 如何处置“ 处置式” ——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的启发 , 谈谈对连字句的主观性和
主观性与主观化简析
所在, 它 由人 的语言身 份来决定 。 ” …换 句话说 , 语言的主观 性是将言语 行为视为主体 的一种能力 , 是话语者 的 自 我意识 的一种表象 。话 语者—— “ 人” , 后 面加上 表示思 维活 动 的 动词 , 表达重点不再 是客观命 题 内容 , 而是 话语者对 命题 的
要通过三方面 : 情 态 助动 词 、 断 言性 言语 行 为动 词 、 情态 副 词 。她认为 , 认识 情态 ( e P i s t e mi e s ) 有 由弱 主观认 识情 态 向 较强的主观认识情态演化 的趋势 。这种 变化趋 势的 原因不
只是语义的消退而更多的是语 用的凝固。
语言 的主 观性 (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和 主观 化 ( s bj u e c t i v i s a t i o n )
引入人们的视线。他 的论文《 语言 的“ 主观性” 和“ 主观化 ” 》
引起人们对 于主观性和 主观化 问题 的关 注 , 到 目前为止 , 该
“ 主观方面” 的语 言学 家之 一 ; 第一 个 主张 将句 子二 分为 主
观因素和客观 因素 的现代 语 言学 家是 C h a r l e s B a l l y 。还 有
B r  ̄ a l ( 1 9 6 4 ) , B l f h l e r ( 1 9 9 0 ) 等人对于语 句意义 和意义变 化方
都 是主观化 的一种体现 。 第三 , 领域的变化 。这是指从生理范畴的发声 行为到社 会范畴的活动行为 。这 一点 可 以在 情态动词 的演变过 程 中
体现出来 。 ( 二) 历时框架
意义值( s e m a n t i c v a l u e ) 。意义值 体 现人们 理 解和构 建某 一 范畴的能力 , 影响意义值的因素之一就是主体视角 。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观 性 , 于 言 语 中 的 传 信 范 畴 (: 属 q— V
ietly ; 一 用 法 , 要 表 示 对 d n at)后 ii 主
究 虽有 提 到 “ 过 ” 主观 性 , 不 的 但 是论 述不 够深入 ,也没有 具体 分
析 其 主 观 化 的 机 制 。 本 文 尝 试 从 共 时 的 层 面 描 写 “ 过 ” 观 性 程 不 主
学教 育
语气 副词 “ 过" 不 的主 观 性 和 主 观 化
回 余 琼
内容 摘 要 : 气 副词 “ 过 ” 有 主观 认 识 功 能 。 文 章 首 先 从 共 时 的层 面 分 析 “ 过 ” 主观 性 程 度 的 差 异 , 语 不 具 不 的 “ 过 ” 要 有 两 种 语 气 表 达 功 能 : 是 强 调 客 观 量 少 ; 是 主 观 言 轻 。两 者 都 体 现 了说 话 人 的主 观 性 , 后 者 的 不 主 一 二 但 主 观 性 程 度 高 于 后 者 。 其 次 , 历 时 层 面 考 察 了“ 过 ” 从 不 的语 法 化 和 主 观 化 过 程 , 现 “ 过 ” 历 了一个 从 偏 正 发 不 经 式 的 动 词 短 语 “ 过 ” 复 音 副词 的过 程 , 演 变 的 重要 机 制 是 重 新 分 析 。这 个 过 程 是 “ 过 ” 语 义 不 断 虚 化 、 不 到 其 不 的 主 观 性 程 度 不 断 增 强 的过 程 。 关 键 词 : 气 副词 “ 过 ” 主 观 性 主观 化 重新 分 析 语 不
1引 言 .
强 调 客 观量 少 , 即说 话 人 强 调
某 一客 观量至 多也 只能在某 一范
识 ,不 过 ” 修 饰 的事 态 具 有 『轻 “ + 视1 的语 义 特 征 。 再 如 : ( ) 你 比起 来 我 f 过 】 人 6跟 不 小
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
1.2 语言学界关于主观性研究的主要观点
1992 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专题研讨会,这应该是语言学家 们首次共聚一堂探讨语言主观性问题。这次研讨会的论文由 Dieter Stein 和 Susan Wright 编 辑 , 于 1995 年 由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 书 名 是 : Subjectivity and
主观性体现在不同语言层面上。在语言运用层面,体现为说话人在话语中的自 我表达,即话语的主观性;在语言结构层面,指语言中一些词语和语法结构形式编 码了有关“自我”的语义特征成分。
汉语表达主观性的方式有很多,如词汇层面上有认知动词,能愿动词,副词, 语气词等,句法层面上有重叠,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全面揭示汉语主观性的表 达方式及其普遍意义,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本文只选取程度副词这一小类进行尝 试。
Traugott (1989)发现,在语言的句法变化中,意义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说话人对命 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她认为,这种句法变化的倾向性包含三个方面:情态助动 词(modal auxiliaries),如:must;断言性言语行为动词(assertivespeech act verbs), 如:insist that;情态副词(modal adverbs),如:apparently。通过对英语的历史考察,她 认为,认识情态(epistemics)有由弱主观认识情态向较强的主观认识情态演化的趋势。 她说,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只是语义的消退而更多的是语用的凝固。总之,Traugott 是在语法化的框架中采用了一种历时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不过”表示程度。
本文对这一组合结构中的成分进行考察,从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情感角度分析“形容词+不过”的主观性,从结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分析这一格式的主观化。
标签:形容词“不过” 主观性主观化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补语类型,这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
关于程度补语,对“不过”作程度补语现象还有待深入研究。
前贤对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划分,列举程度补语较多的主要有马庆株、房玉清、刘月华等人,其中只有马庆株先生把“不过”归入程度补语(蔡丽,2011),笔者赞同马先生的分类方法。
本文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角度对“形容词+不过”格式进行分析。
(文中语料如没有注明出处,均来自于北大语料库。
)一、“形容词+不过”中形容词的考察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中,整个结构前经常加“再、最、更、顶、极、太、实在、已经”等副词修饰,其中“最、再”使用频率最高。
雷冬平(2010)对“再/最X不过”结构中的“X”有过较好的分析,我们不再赘述,这里列举一些程度补语结构前没有副词修饰的情况:(1)他说他那阵心跳是自然不过的了。
(2)仅仅只是某种层次上关注了现实,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了。
(3)歌里的话儿都是些平常不过的真理,搬弄着纯朴的古代的那种爱情的纯洁。
这里“形容词+不过”没有受副词修饰时,从句法功能上看,作“是”的宾语或宾语小句中的定语成分。
形容词是许多语言中主要词类的一种,主要是用来描写和修饰人或事物的性状以及动作的特征,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
通过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加程度副词是标记形容词的“量”的方式之一。
“形容词+不过”也就是用程度副词作补语来标记形容词的“量”。
张国宪(2000)对程度词做过层级性的分类,大致分为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
石毓智(2001)首先提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在量性特征上存在“量幅”和“量点”的对立,张国宪也指出“量幅”和“量点”的区别可以用程度词来测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具有“量幅”的特征,反之,就具有“量点”的特征。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余琼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内容摘要:语气副词“不过”具有主观认识功能。
文章首先从共时的层面分析“不过”的主观性程度的差异,“不过”主要有两种语气表达功能:一是强调客观量少;二是主观言轻。
两者都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但后者的主观性程度高于后者。
其次,从历时层面考察了“不过”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发现“不过”经历了一个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到复音副词的过程,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重新分析。
这个过程是“不过”的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关键词:语气副词“不过”主观性主观化重新分析1.引言语气副词是汉语中表示语气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 )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语气副词,“不过”已屡见于论著中:《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齐沪扬2011)对“不过”释义:“‘仅仅’,有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轻里说的意味”;利(1997)(2004)从历时的角度论述了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的句法结构;沈家煊(2004)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不过”的多种形式和意义间的关系,并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不过”的语法化过程。
上述研究虽有提到“不过”的主观性,但是论述不够深入,也没有具体分析其主观化的机制。
本文尝试从共时的层面描写“不过”主观性程度的差异,并且认为“不过”经历了“客观评注-主观认识”这样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本文所引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语料库。
2.“不过”的主观性程度差异2.1强调客观量少强调客观量少,即说话人强调某一客观量至多也只能在某一范围的临界点上,暗含客观量≤范围的意味。
例如:(1)宋代举行的制科考试并不很多。
据统计,通北宋、南宋总共[不过]22次。
(2)与之相比,这些站点2003年全年总点击率[不过]28亿次。
在这一用法中,句子命题往往都是表示对某一客观量的判断,“不过”修饰的客观量具有[≤范围][+量少]这样的语义特征。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在语言研究中,“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主观化程度。
这种主观化程度可以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各个方面。
例如,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或者使用情感词、程度副词等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性融入到客观现实中。
这种融入方式可以是隐含的或者是明确的。
例如,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使用修辞手法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时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也反映了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语言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研究中,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是近年来备受的话题。
本文以日语助动词“”(ma)为切入点,探讨其在语言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对“”作为日语助动词的特殊之处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是日语中的一个常见助动词,其基本意义为“的话”,具有引出假设、条件、让步等含义。
在句子中,“”通常出现在从句的句首,引出一个新的信息或者判断,强调前提条件或假设。
语言交互主观化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语言手段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主观性。
在日语中,“”常常被用来引出说话者或作者的假设、推测、评价等,进而传递出主观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以下句子中,“”引出了一个假设的条件,表达了说话者对客观事件的看法和主观情感。
「もし雨が降ったら、試合は中止するでしょう。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2005年04月28日)浏览人次405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参看Lyons 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人家”的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
“人家”的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袁莉容【摘要】第三人称指示语“人家”用作第一人称时,会表现出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交互主观性:宣告说话人自己的弱势地位和听话人的强势地位.这种现象是以听话人为中心作出的指示错位和映射.“人家”的交互主观功能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交互主观化的过程.这一功能是从“人家”的核心语用意义上发展出来的.【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8【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人称指示语;人家;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化【作者】袁莉容【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宜宾64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人称指示语在交际使用时可能会产生交互主观性功能,但人称指示语的交互主观性功能并不存在于人称指示语运用的所有方面,多存在于人称指示语的错位使用(即所谓映射使用)中,有时也会在其虚化使用中表现出来。
当某个人称指示语从不具交互主观性功能发展到具有交互主观性功能时,就是该人称指示语的交互主观化。
一人称指示语及其交互主观性功能(一) 人称指示语和交互主观性人称指示语即常说的人称代词,如“你”“我”“他”“人家”及其相应的复数形式等。
人称代词是一个语法概念,其具体所指需要在运用中才能得以确定,说话人不同,人称代词所指示的人也有所不同,故此人称代词也被称作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更具语用特点的称呼,这是用语法手段将话语时空坐标联系起来的现象。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可以用各种言语形式来表达主观信念、态度和情感,这是语言主观性的体现。
而当说话人在交际中用某种语言成分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各种关照的时候,如承认听者交际主体地位、从礼貌角度关注听者、与听者分享信息等,交互主观性功能就产生了。
(二)人称指示语交互主观性功能的表现人称指示语有正常使用的一面,如第一人称用“我”、第二人称用“你”,正常使用一般不会有交互主观性功能的出现。
但在话语交流中,人称指示语经常错位使用(也可叫作映射用法,下同)和虚化使用,如本该用“我”却用了“你”、本该用“我”却用了“我们”、“你”“我”的虚指现象等。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作者:余琼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3期内容摘要:语气副词“不过”具有主观认识功能。
文章首先从共时的层面分析“不过”的主观性程度的差异,“不过”主要有两种语气表达功能:一是强调客观量少;二是主观言轻。
两者都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但后者的主观性程度高于后者。
其次,从历时层面考察了“不过”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发现“不过”经历了一个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到复音副词的过程,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重新分析。
这个过程是“不过”的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关键词:语气副词“不过” 主观性主观化重新分析1.引言语气副词是汉语中表示语气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语气副词,“不过”已屡见于论著中:《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齐沪扬2011)对“不过”释义:“‘仅仅’,有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轻里说的意味”;利(1997)(2004)从历时的角度论述了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的句法结构;沈家煊(2004)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不过”的多种形式和意义间的关系,并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不过”的语法化过程。
上述研究虽有提到“不过”的主观性,但是论述不够深入,也没有具体分析其主观化的机制。
本文尝试从共时的层面描写“不过”主观性程度的差异,并且认为“不过”经历了“客观评注-主观认识”这样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本文所引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语料库。
2.“不过”的主观性程度差异2.1强调客观量少强调客观量少,即说话人强调某一客观量至多也只能在某一范围的临界点上,暗含客观量≤范围的意味。
例如:(1)宋代举行的制科考试并不很多。
据统计,通北宋、南宋总共[不过]22次。
(2)与之相比,这些站点2003年全年总点击率[不过]28亿次。
在这一用法中,句子命题往往都是表示对某一客观量的判断,“不过”修饰的客观量具有[≤范围][+量少]这样的语义特征。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崔蕊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14(002)001
【摘要】本文尝试对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意义、主观化机制和主观化程度进行探讨,基于语料库,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二者都能表示说话人认为具有较高的程度和出乎意料的情感,但“够”具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怪”则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亲近和接纳。
在各自的主观化过程中,词语本身的意义、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普遍认知心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二者不同的主观性意义的深层原因。
通过对二者在句法和篇章上的不同表现,文章还证明了“够”的主观化程度比“怪”高。
【总页数】9页(P25-33)
【作者】崔蕊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从强化副词的主观化过程看语言主观性 [J], 由建伟;李鸿儒;姚迪
2.睢县方言程度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J], 孙媛媛
3.语气副词"幸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 [J], 孔慧慧
4.语气副词“幸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 [J], 孔慧慧
5.否定副词"不用"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 [J], 耿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性VS主观化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从索绪尔开始,共时和历时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现象的视角,即单一时间点上的语言结构( 共时的) 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点之间演变的语言结构( 历史的或历时的) 。
共时是横向的,主要是指语法,包括语法单位、规则和词汇项( 连同它们的意义) 的系统。
与之相对的历时是纵向的,主要研究把语言的共时状态和同一语言的连续状态联系起来的一系列变化。
主观化是语言形式经过演变或者表达主观性的功能的过程,对于主观化的研究,也主要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
从近十年国内关于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来看, 其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 二、历时演变中的主观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这些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表明,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已初具规模, 并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是近十年来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探讨最多的内容。
从整体上来看, 这些内容主要涉及指示语、副词、时体、情态及某些结构和句式等。
词汇化VS语法化
从历史和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词汇性与语法性不是截然分裂的, 是一个从较高的语法性、能产性到较低的语法性、能产性的连续体。
同时她们认为词库最好理解为总藏( inventory), 它包含了所有能产与非能产、实义或非实义的形式。
词库是一个非能产、半能产、能产的连续体, 相应地也是从词汇性到语法性的连续体。
从共时看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存在一个斜坡( cline), 合词汇性处于半能产与非能产之间, 取决于组构的程度; 合语法性处于半能产和能产之间, 取决于结构融合的程度。
从历时看, 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也存在一个斜坡, 词汇化的演变是从半能产到非能产; 语法化则是从半能产到能产。
所有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采用并产生新的形式进入总藏, 并且调整整个总藏的结构、功能等。
这个新形式既可是词汇性的, 也可是语法性的, 到底采用何种形式, 取决于词汇性和语法性哪个更强一些。
从共时看, 词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概念表征和句法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被形式化的。
在共时词汇化的研究中, 探讨最多的是在语法结构中词汇插入的各种类型框架。
从历时看, 词汇化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觉上和最宽泛意义上的词汇化, 指的是进入词库, 成为词库中储存的规约性成分和整体性的单位像许多其他语言单位一样, 词汇化和语法化看起来往往很难分得一清二楚: 不管是从共
时或历时的角度, 还是从演变的过程、结果来看, 抑或是从理论建构模式等来看, 都是如
此。
第一个把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完全对立现象的学者是Jakobson, 他认为词汇化是非强制性的, 而语法化是强制性的(转引自Lehmann 1995[ 1982]: 6)。
这成为此后众多词汇化与语
法化关系探讨的滥觞。
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截短、类转、缩略等都是词汇化所特有的现象, 可以公认为语法化单向性的反例。
但 B rinton 和Traugott( 2005: 76) 88)把这些作为构词法, 而不是词汇化, 认为二者更重要的不同在于: 词汇化是否可以被称为语法化的颠倒或相反的过程。
她们认为具体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赞成词汇化是一种去语法化( degrammaticalization, 也称为非语法化)。
Kurylow icz( 1975[ 1965] )把词汇化看作是和语法化相反的过程。
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争议, 归根结底在于对语法、词库、语言演变、词汇性与语法性
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看法。
比如在关于词汇化是否是和语法化相反的问题上, 对词库界定不同, 对词汇性和语法性的认识不同,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