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徽 ---菊

合集下载

日本传统文化之家纹

日本传统文化之家纹

日本传统文化之家纹据悉,日本独有的纹章“家纹”种类高达2万多种。

但据研究者调查,对自家家纹一无所知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恐怕日本人对家纹的记忆就会渐渐淡去,这是日本固有文化面临的重大危机。

很多人都知道欧洲有纹章,日本有家纹。

但是日本和欧洲的家纹之间没有任何客观的联系,日本和西方首次接触的16世纪中叶,这两者都在没有互相接触的情况下,各自在12世纪发展出了完善的纹章体系。

LOGO的作用无非是为了表明身份,所以在古代的日本一个人走在街上,只用看他身上的纹章就可以判断他是否是贵族,因此家纹在日本古代就像Logo一样出现在这个人的榻榻米、衣服、马车、日常用品上,应有尽有。

家纹起源于公家间兴起的“热潮”一开始用家纹的时候可追溯到平安时代。

朝廷公家单位会将独特的纹路印在牛车上,因为走在京都的路上的时候非常醒目,开始掀起了家纹的旋风。

平安末期武家(武士门第)兴起,武士们为了宣扬自己在战场上的武力并区分敌我方,在武器防具、旗帜等上印上家纹。

随后再借实力强弱授予领地嘉奖,因出现了领地替换,家纹也随着武家的兴起在日本全国爆发性地扩散开。

公家的家纹儒雅气息浓厚,武家则多是铁骨铮铮。

到了江户时代几乎已普及到全日本,百姓、演员、甚至是社会地位低的游女都有。

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将军家的“三叶葵”登上家纹等级制度的顶峰。

家纹既象征权威,同时又受众人崇拜,在庶民间歌舞伎役者、艺妓、流浪武士等原先身在武家的人也使用起了家纹。

明治时代武家势力不再,庶民也有了属于自己名字,日本也迎来了开国现代化和,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有了自己的家纹,家纹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通过以上联系可发现,家纹与日本历史可谓息息相关。

到底家纹的图案是谁决定的?如果不喜欢祖先的家纹能自己重做吗?原本同一个家族的人会使用同样的家纹,但后来有的人会分家、改姓,于是就要重新设计新的家纹。

所以也有可能遇到二户完全不相干的人家,却拥有同样家纹的情况。

而家纹虽然在普遍,但是却没有记录在户籍制度下,并没有强制要和姓名绑在一起,想要改家纹也是没有问题的。

别具一格的日本家徽

别具一格的日本家徽

别具⼀格的⽇本家徽1986年4期<家庭杂志>译/张瑞荣“国徽”、“军徽”……,在这众多的徽号“家族”中,有⼀名别具⼀格的成员,它便是⽇本的家徽。

⽇本家徽是⽇本家族世代相传的⼀种图案化徽号。

据统计,现在⽇本,⼤约有300多种家徽。

⽇本的家徽图案⼤都是动植物、⾃然现象以及⼏何图形等,它的形式优美⽽洗练。

追源溯本,⽇本家徽⼤概诞⽣于公元⼗⼀世纪的“平安时代”中期。

当时,藤源⽒把持着⽇本朝政,朝廷上下⼗分注重门阀,不同等级的封建贵族使⽤不同的固定图样来表⽰⾃⼰的特殊⾝分。

这些不同的固定图样便是后来⽇本家徽的雏形。

这类表⽰特殊⾝分的家徽,不但⽤于服饰,⽽且还⽤于出⼊宫廷的车辆。

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在朝廷的各种仪式上,封建官吏不但要按官阶和家世来列队,就是他们所乘的⽜车也要按主⼈家徽所代表的显赫程度来排队。

在战场上,武将总是将⾃⼰的家徽印在军服和旗帜上,起到识别敌我、指挥作战的作⽤。

历史进⼊江户时代以后,⽇本家徽的门第观念便⽇益淡薄,装饰的意义愈益浓厚。

这时的⽇本⼈,不仅名门望族可以使⽤、佩戴⾃家的家徽,⽽且商⼈、演员、妓⼥等也逐渐形成了⾃⼰的家徽。

⽽且,由于受到中国明代⽂化的影响,中国⼀些吉祥图案进⼊⽇本的家徽。

从这时开始在⽇本⼴为流传的家徽图案,如“贝”“法螺”、“蝙蝠”、“唐⼈笠”、“七宝”等便是极好的例⼦。

明治以后,家徽更是⾛进了⽇本的千家万户,平民百姓可以随意将⼀种图案选作⾃⼰家族的家徽。

但只有⼀种植物图案仅作天皇的皇室象征,禁⽌⼀般民众使⽤,这就是菊花。

今天,⽇本家徽作为⼀种装饰品,⼴泛地⽤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

它不但印在和服的左右胸前,有的还印在后背的上部。

更有别出⼼裁者,他们将家徽织在西装的领带上。

这真可谓西装和⽇本家徽混合为⼀体了。

世界上最长朝代

世界上最长朝代

世界上最长朝代我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上下绵延五千年。

中间更换了无数的朝代,出现不计其数的英雄豪杰。

比起我国古代频繁地改朝换代,世界上却有这么一个国家,从开国以来只有一个王朝,号称“万世一系”。

时至今日,这个国家还保持着这种奇特的统治制度,并将持续到永久,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呢?有小伙伴可能已经猜到的了,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从开国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中间也出了不少当家做主的幕府将军,论权力,他们如果想要推翻旧王朝的统治,建立新的朝代,易如反掌。

但令人吃惊的是无论谁在掌控日本,都自觉自称“人臣”,而不是自立新朝。

这个朝代就是日本的菊花王朝,是世界上最长的年代。

下面就让小编来给你介绍一下世界上最长的朝代——菊花王朝吧世界上最长朝代:日本菊花王朝。

简介:为什么要叫"菊花王朝"?因为日本人特别崇尚菊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

"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

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

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

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

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

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

在菊花的隐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动的,杀人是使命,被杀或自杀则是必然;而在刀的语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来。

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

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中国的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

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

日本家徽

日本家徽

因为源流的不同和文献记载的不同,因此每一家都有可能存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家徽,而同样的家徽也可能存在两个或更多的名字。

以下所列,完全依据个人的爱好来选择(包括绘制方便^^)。

小田原北条氏北条鱗
島津氏丸に十字
松平·德川氏

毛利氏一文字三星
楠木氏菊水
上杉氏
竹に雀(上杉笹)
武田氏武田菱小笠原氏三階菱
織田氏木瓜足利氏二引両
本愿寺卍字豊臣氏五三桐
龍造寺氏十二日足真田氏六連銭
土岐·明智氏
桔梗宇喜多氏兒文字
大友氏抱杏葉大内氏大内菱
尼子氏四目結淺井氏三亀甲
淺野氏淺野鷹羽
伊達氏
竹丸に二羽雀
佐竹氏月の丸扇新田氏大中黑
阿蘇氏並び鷹羽長宗我部氏七つ酢浆草
蘆名氏三引両巁崎·松前氏丸に割菱
朝倉氏三木瓜南部氏南部鶴
长尾氏九曜巴鐮倉足利氏五七桐
石田氏
大一吉大一万
相良氏長剣梅鉢
立花氏祗園守松永氏蔦
柴田氏丸に鴈金
大久保氏丸に大文字
本多氏本文字
山内氏丸に三柏
榊原氏榊原源氏車藤原氏藤
本庄氏
竹輪に三つ筍髙梨氏石畳
木曾氏竜胆
神保氏竪二つ引両
相馬氏繋ぎ駒
津軽氏津軽牡丹
岩城氏れんじに月葛西氏三つ柏
陆奥熊谷氏寓生に鳩冨樫氏八曜
村上氏丸に上の字三好氏釘抜
河野氏
折敷に三文字松浦氏平戸梶
荒木氏牡丹森氏鹤丸。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民族性格的经典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从此书的写作背景、研究方式与研究目的着手深入探讨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的发展以及准确定位中日关系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等级制度;耻感文化;集体意识;秩序;忍耐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 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 1996 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 230 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 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一、《菊与刀》的写作背景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一份在特殊背景下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菊与刀》书评三则思 2006-09-02 20:58:37 阅读31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想象的异邦近年来,中日关系受到国人强烈的关注,民间索赔、钓鱼岛事件、京沪高铁事件直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都激起了中国人强烈的反应。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主张和日本媾和的李鸿章在一片虚骄的气氛中被指责为胆怯。

李何人也,淮军创始人,屠杀太平军的刽子手,如何会惧怕战争,当是时也,日本已经不是明治维新前的落后岛国,大清重臣中惟有李鸿章一人明白这一点。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中日关系自此彻底被改写。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直都是华夏民族须臾不敢忘怀的邻居。

100年过去了,日本从二战的失败中重新崛起,并且开始谋求恢复二战之前的大国地位。

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冲突,其根源正是在于此。

这一点和甲午前夕是相似地。

那时,日本还未曾享受过大国的待遇,希望借中日一战奠定地位。

一句话,高悬海外的日本,永远不能停止成为大国、强国的追求。

30年代,戴季陶感慨日本对中国了解的细致,说我们被日本人“解剖了一遍又一遍”。

当时,日本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研究都以上百种计。

至今学术界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实地研究中国最细致的文献都是日本人做的。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中国作战地图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都是对中国研究的成果。

相反,和百年前相比,我们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几十年来,没有一本关于日本研究有影响的著作问世。

坊间流传的关于日本人的故事,多为荒诞不经,明显不实,却照样被信以为真。

国人大脑中的日本,说到底,仍然和百年前一样,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异邦”。

对日本的了解如此,如何能应对中日之间的关系, 相比之下,美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就比我们深入多了,《菊与刀》就是一个佐证。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

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

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

菊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

菊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

菊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国花,它是日本皇室的象征。

菊花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就非常受人们喜爱,它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同品种的菊花形态也不一样,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和温暖湿润的环境中。

哪个国家的国花是菊花
1、日本国花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国花,日本皇室的徽章上刻着的图案就是菊花,菊花的观赏价值很高,花期时间一般在秋季,不同品种的菊花形态都稍微不同,自古以来就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它还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2、菊花特征
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高60-150cm,它的叶
子为互生状,叶子形状为卵形至披针形,而且有羽状浅裂或半裂,叶子的颜色为绿色,它的花朵一般为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花色十分丰富。

3、生长习性
菊花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它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它不耐水涝,温度低于10℃它的地上茎叶就会枯萎,但是根系可以耐-10℃的低温,栽培土壤要求是疏松、肥沃和排水性良好的类型。

4、养护方法
养护菊花的时候,需要将其置于采光好的地方,但是夏季要适当为其遮阴,给它浇水要根据土壤的干湿度进行,避免土壤有积水产生,在它生长期的时候,需要勤施薄肥,还需要定期为其修剪,使其更加的美观。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要: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借助菊与刀的形象提出了双重性格和耻感文化这两个概念,高度的概括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家室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二者极佳的诠释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这是一种区别于“罪感文化”的文化体系。

耻感文化强调的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因素影响,比如你做错了一件事,如果别人指出你的错误使你觉得不好意思有一种羞耻感,这就是一种耻感文化。

而罪感文化就不同,这是一种依靠内部约束力的文化,需要自己去领悟,自己觉得有错,然后自己进行改正。

关键词:双重性格耻感文化民族性格菊与刀一:全书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菊与刀》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人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

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

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

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l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

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

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搜狗百科二: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

”“(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

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

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历史典故】菊花为何成为日本皇室的标志

【历史典故】菊花为何成为日本皇室的标志

【历史典故】菊花为何成为日本皇室的标志【历史典故】菊花为何成为日本皇室的标志?菊花在中国可能更多的是与肃杀的气氛联系在一起,日本皇室为什么喜欢菊花?当熟悉了一些历史和文化,包括对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理解更深,对于皇室与菊花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其实有一定道理。

菊花做为日本皇室的寓意存有很多种观点。

或许如今的皇室家族成员都不一定全然津津乐道这些存有研究学者案头的厚厚的阐释。

一种说法较为普遍,但也没有太多考证。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

此时由于中日交往深入,菊花从中国传至日本。

当时的菊花是物以稀为贵,日本皇室当然是最容易欣赏和得到菊花的一批人。

他们或许惊羡菊花之美,觉得其品质高雅,因此带动了一股爱菊之风。

在奈良朝时期,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一直大力尊崇菊花之美。

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也“振兴”出来,沦为菊花节,在这一天,文武大臣必须谒见天皇,君臣共大赏菊花、共饮菊酒。

日本天皇对菊花的钟爱还远不止如此,据传10月还要设立挂孤菊宴,邀请群臣为菊花即将谢幕“弘扬”。

因而也许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就是此时刻上去的,此后天皇循例。

换句话说,差不多就是1000多年前的如今这个季节订下了“菊花徽”。

至于为什么皇室家徽为“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日本新华侨报曾刊载文章称,有取当时天皇在位刚好十六年等说法传世,但毕竟史无定说,也就难以妄判。

不过取其共八层十六花瓣向外层层绽放以示皇家风范之意倒是显而易见的。

“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作为天皇家徽一直使用至明治初年。

此后又有了新规定,规定亲王等皇族家徽一律禁止使用“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亲王们的家徽也被定为“十四一重里菊”图样,即“十四瓣只有一层且向里窝着的菊花图案”。

日本民族特性分析

日本民族特性分析

日本民族特性分析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其实,日本民族一直处于两个极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的柔美和刀的刚强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也是一个最有争议的国家。

日本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是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

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日本的地理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靠的就是自然资源,所以日本人从来都很勤劳、有危机意识和富有侵略性。

危机意识——岛国人都富有危机意识,英国如此,日本如是。

日本小学有时政课,有一个日本小学生在论中日关系这堂课时竟然分析了他认为的下一次中日战争的起因、地点—台湾,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小学生只知道喜羊羊和灰太狼。

从历史上开始算,日本就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国家,丰臣秀吉时候就想着占领高丽,抢夺大陆的资源。

在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国必然就成为了日本的窥伺已久的对象,所以不管有没有“九一八”事件,日本出兵中国是迟早的事。

战后日本由于美国的扶持和不用担心外界威胁,而关注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重新腾飞。

这与日本人的勤劳和纪律性有关,但是也说明了日本人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决定了他们必须将一切力量用于经济建设。

他们要发展,就要不断的先进的国家学习,而且有很强的吸收模仿能力。

而模仿要比开发来的快的多,日本正是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当然,日本在自己发展了以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

特别是现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在世界的竞争力是首屈一指的。

在这个时候,日本人被压抑了数十年的自尊又高涨了,甚至将欧洲一些国家都不放在眼里,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要以经济实力为跳板,向政治大国迈进。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

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

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

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

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

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

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菊与刀》有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徐风云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一)森严的等级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

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说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

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摸不透的菊花和军刀

摸不透的菊花和军刀

世界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的舰徽—菊花大和号自杀式出击沉没地1945年8月日本说是无条件投降,其实是有条件投降,条件是保留天皇制度和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美丽。

1944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麦克阿瑟将军将治理被占领的日本。

麦克阿瑟长期与日军作战,在菲律宾全军覆灭,只身乘水上飞机逃命。

但他感到不了解日本人的思想和行动。

1944年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承担了研究课题,结论是日本人的道德观和罪恶观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自身具有极其矛盾的性格。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报告是美国对日政策的依据,后来整理成书出版,1948年日译本成为日本的畅销书。

一个民族靠自身并不一定能清楚认识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类学家是从远处看全局,从历史看当代。

笔者接触过一些日本人。

日本的相机,佳能镜头和富士镜头有什么区别我很清楚。

日本人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一点都猜不透,理性地研究日本,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有很多恩恩怨怨,经济上相互依存度很高。

日本的汽车公司、电气公司、相机厂在中国有那么多的组装厂,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开着日本汽车。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日本的官员、老板、民众在研究中国方面是花了大功夫的。

相反,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少得多,别忘记日本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竞争对手。

从日本人在应对特大地震和核泄漏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性格中的特点,强项和弱点。

还是先看战争史,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处于绝对劣势,但他们常常以自杀式冲锋来结束战斗而不愿当俘虏。

日本最大的军舰大和号曾是联合舰队司令三本五十六的旗舰,1945年4月6日在天皇的授意下自杀式出击,被炸沉在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半个世纪之后,1995年4月6日,少数几个幸存者领着后代来到这片海区,纪念以他们的民族命名的“最后的战舰”沉没的日子,而且十年后拍成了电影《男人的大和号》。

这个大和号有200多门大炮,可以说是军刀的象征。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

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

确实,作者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反观我们,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谈到地震,很多国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谈日本是“活该、报应”。

先不管日本与我们有什么“深仇大恨”,这种行为本身即是非常不应该的。

看待世界不能仅凭一时情绪,不能总带着有色眼镜,为地震欢呼庆贺更是对人本精神的藐视!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给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日常琐事都是带有强烈人性色彩的,在任何一个原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前沿的国家中,人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菊与刀

菊与刀

1.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正因为如此,才决定细细品味《菊与刀》首先震撼我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

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说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

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关于日本家纹的基本介绍

关于日本家纹的基本介绍

家徽简介在日本,曾经上映过一部题为《长七郎》的系列片,其中有一集说的是在18世纪时,长七郎--一位贤明的武士如何替人伸冤报仇,扬善惩恶的故事。

它的大致梗概是:有一位日本妇女,她的丈夫整日花钱酗酒,女儿久病不愈。

为了给女儿治病,为了养家糊口,她只得只身到江户去做梳子生意。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她的生意终于日趋兴隆。

于是,她决定重归故里去寻找女儿。

经过长久、艰难的寻找,她终于发现了失散的女儿的下落,并找到了女儿。

但是,她的女儿却不能甚至不愿意认她,使她异常痛苦。

这时,她的主要雇员,一个功于心计的坏家伙想将她的店占为已有。

这个坏家伙勾结一个堕落的衙役和其他几个人诱拐了她的女儿,迫使她交出拥有店铺契约凭证,以换回她的女儿。

然而,卑鄙的家伙是不讲信用的。

一旦这桩交易完成以后,他们为了灭口,决定将母女一起杀掉。

就在这时,故事的主人公长七郎"从天而降",前来相救。

最初,那两歹徒不知他是何人,不肯就范。

但是,当长七郎不慌不忙地撩开和服,现出辉煌的家徽,明白无误地显示了他作为幕府将军的亲戚的身份后,他们顿时跪倒在地,在尘土中叩头如捣蒜。

当然,贤明英勇的武士是不会宽恕狼狈为奸的恶人的,他将两个歹徒逐一送上了西天。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件颇具日本特色的文化产物--家徽。

这种家徽是富于智慧的日本人的一项创意。

按照樋口清之的说法:"实际上,就在将这种纹章(即家徽)附于和服的瞬间,和服已不再仅仅是衣服,而是成为表现所谓血统集团即家庭的名誉,以及炫耀这种名誉的标志。

"迄今为止,日本的家徽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产生于平安时代。

当时,一些达官显示贵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及家世,常从流行的孔雀、蝴蝶、牡丹、团扇、乌龟等图案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案装饰在车、舆、服装、家具上。

后来,由于某一家族反复使用同一种图案,世代相传,从而使这种图案逐渐成了该家族的标志。

这就是家徽的起源。

正如日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均以顺从自然为原则一样,日本的家徽也显示了这种倾向。

【参考文档】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精选word文档 (12页)

【参考文档】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欢迎大家学习 ![内容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他们勇敢,但又怯懦”“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日本伦理中的忠孝思想

日本伦理中的忠孝思想

日本伦理中的忠孝思想【摘要】“忠”和“孝”同为日本伦理的重要德目,其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而又有所变异。

本文以《菊与刀》对日本“忠”、“孝”思想的论述为切入点,对中日两国的“忠”、“孝”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求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日本;伦理体系;忠;孝《菊与刀》为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不朽之作。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作者以此命名,并非从此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称为“耻感文化”以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

如同众多读者,本文作者对于该书第六章“报恩于万一”论及的“忠”、“孝”思想颇感兴趣,由此联想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忠、孝”,并加以比较研究。

一、日本忠孝思想的渊源简单地讲,日本的“忠、孝”思想根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日本文化的发展在明治维新前就与中国紧相关联。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前4世纪,但见于史书记载的是《日本书纪》:公元285年,儒教传入日本。

“百济使阿直歧来贡良马,帝即命之养焉。

阿直歧能通经传,皇太子师之。

”后来王仁渡海至日本,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于是皇太子学焉”。

日本“大化改新”前,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引入了儒家思想。

圣德太子亲拟的《宪法》十七条,即是以儒家思想和用语为骨干的,采用了大量四书五经中的典故、成语和资料。

公元701年,日本《大宝律令》规定把儒学作为重要课程,在全国讲授,以《周易》、《尚书》、《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为教本,将《论语》、《孝经》定为必修课。

公元137年开始祀孔,行释奠之礼。

到奈良时代,儒家思想普及到日本各个阶层。

公元757年孝廉皇子诏,令全国每家都要有一本《孝经》,百姓中如果有“孝子”、“贞妇”,地方官吏要随时奏闻以便表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现代 日本社会中的家徽的变体—— 公司徽章、校徽 等体现了日本人的 集团心理
现代 日本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首先要向 对方通报 自己所属的机构,然后才是自己的 姓名。这说明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 时刻意识到自 己是所属集团的一员。日本人 这种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是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和社会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虽然作为 家族标志的家徽已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全部意 义。其变体 ——校徽、公司徽章等在现实生 活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公司要求 员工配带公司徽章,正是日本人集团心理 的 重要体现。
日本家徽
1.家徽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2.家徽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家族意识 3.现代 日本社会中的家徽的变体——公司徽 章、校徽 等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心理
1.家徽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在 自然中蕴藏着一 种内在而不可见的、神秘的力量。自然 是 神圣的。并且认为人与自然是可以沟通的。 两者有着亲缘 关系。日本人把自己看作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怀着 亲和的态 度去关注自然,追求与自然界融合为一, 求得与自然 的和谐。
日本皇室家徽
十 六 瓣 菊 纹
至于为什么定皇室家徽为十六瓣菊纹,虽 然有取当时天皇在位刚好十六年等说法传 世,但毕竟史无定说,也就难以妄判。不 过取其共八层十六花瓣向外层层绽放以示 皇家风范之意倒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的驻外使领馆的玄关大门上,因日本 没有国徽也都以皇室家徽来替代。日本人 的护照表页也是以十六菊图案为标记。还 有50元日币背面也是一个菊花图案。除此 之外,尚有菊人形,那则是一种以人形竹 架遍插鲜菊花而制成的“菊人”。日本人喜附 庸风雅,因此,每至旧历九月,去菊园赏 菊,观菊人形展就至今盛而不衰。
十 六 瓣 菊 纹
《菊与刀》(美)鲁思· 本尼迪克特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 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 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 的生活方式。”
矛盾体
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 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 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 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世界上恐怕没 有哪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突出地表现出行为的矛 盾性让人难以理解: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 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 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 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本尼 迪克特把这种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 并把找出隐藏在这些矛盾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 的研究任务。
日本家徽
家徽在日语中称为“家纹”。它是日本家 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图案化徽号,是家族的 标志。
日本家徽起源
迄今为止,日本的家徽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产生于平安时代(794---1192)。当时, 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及家世,常从 流行的孔雀、蝴蝶、牡丹、团扇、乌龟等图案中, 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案装饰在车、舆、服装、家具 上。后来,由于某一家族反复使用同一种图案, 世代相传,从而使这种图案逐渐成了该家族的标 志。这出于对 自然的爱, 在家徽图案的 选择上,不同于欧洲崇尚狮子、 鹰、鹫等猛兽,并 以此形象威严 的动物图案制成徽章来显示权力 与威严。日本 家徽的图案大都比 较温和典雅,多取材于动植物。 如日本皇室家徽为十六瓣菊纹。
2.家徽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家族意识。
众所周知,中国和 日本都是家族意识浓厚 的两个民族,日本家徽的作用就如同中国 的家谱象征着家世。家徽也是强化作为 “社会统一的主要力量”的家族意识的一 种手段,对家族成员要佩戴自家家徽、遵 守家规,并要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家族争 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