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海现象”的再思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海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8eac2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6.png)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海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看完《感动中国》系列纪录片中的十大人物王海这一集,让我感到震撼和感动。
这篇观后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章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流畅通顺作为一名写作人员,文艺性和表达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篇观后感从总体的介绍,拉近与这位感动人物的距离,最后进行总结和思考的方式,清晰而又简明。
排版整洁,注重视觉效果,在整篇文章中精心地进行设计和安排。
语句通畅流畅,字里行间皆有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容易阅读和理解。
二、电影内容简明扼要的概括《感动中国》系列纪录片是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感动人心的人。
对于《感动中国》这一集,讲述了王海是一个普通的舞台美工师,但却用自己的行动催生出了一场球迷“爱心长城”,为孩子们圆了梦。
纪录片中,通过介绍王海从对足球的热爱,到因工作关系于2002年世界杯赛事上成为球场美工师,再到成为一名慈善人士的道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在自己的行业工作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自己的人生彰显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三、理解、感受和评价作为一名舞台美工师,王海很懂得如何通过舞台的装置和设计,来关注体育、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让我十分佩服。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感到王海的行为和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促成了一场球迷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实现了自己的足球梦想。
同时,王海还成立了一家自己的慈善机构,将自己积累多年的资金用于帮助乡村地区的青少年。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隐蔽的、充满着人性与美好的角落,以及这个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新的创新力量。
四、引用了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在纪录片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是,王海所活出来的那种责任感和对人性的关注。
视频中有一句台词,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如果在我这个时候,轻易地说不,不可能,那这又有什么意义?”这句话表达了王海对于自身所拥有的责任,但是也寄托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doc
![“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doc](https://img.taocdn.com/s3/m/c7a7c989360cba1aa911da36.png)
“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一、关于“王海现象”的有关案例和引起的后果近几年来,在商业界里,发生了很多起买假索赔甚至是知假买假再索赔的案件。
在新闻媒体上,对于这种情况,称之为“王海现象”,对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群众参与的程度之广泛,讨论之深入,都是前所未见的。
这种在商品买卖中发生的争议,本属民法的调整范围,但是,人们并没有真正从民法的角度去研究它,也没有在学术上引起特别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种“王海现象”的讨论,也就没有抓住其本质,讨论的深度也就不够深入。
在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发生以后,又发生了几件诉讼至法院索赔的案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何山同志在市场上发现,销售者所出售的徐悲鸿的画并不是真品,知假买假,诉讼至法院,法院依法判决,支持原告的双倍索赔的请求,一时成为媒体炒作的大新闻,被传为佳话,同时也振奋了打假的“王海”们的信心。
今年4月,又有打假者索赔胜诉的案例被揭载于新闻媒体。
1995 年12月14日,南京的消费者赵苏在南京汽车联合贸易公司购买了一辆BJ-2020SG型北京吉普车,车价为5.52万元,车身标明的出厂日期为1995年12月1日,赵苏驾驶这辆汽车在回家途中,刚把车速提到时速30公里,汽车就发出阵阵异响。
15日,赵苏打电话给卖方公司,告知该车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公司未置可否。
16日,赵苏将车送到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南京特约服务中心检测,证明该车传动齿轮严重磨损,底盘焊缝明显不规则,整车工艺差,手工制作痕迹多,且无南京公安部门发放的临时牌照。
据此,该车被认定为冒牌产品。
18日,赵苏向卖方公司提出退车,并要求加倍。
卖方公司只同意退车,不同意加倍。
24日,卖方公司退回了车款和900元修车费,将车开回。
事后,赵苏将该车的合格证送到北京吉普公司进行检验,证明该合格证系伪造品。
1996年3 月,赵苏向辖区法院起诉,要求责令卖方公司承担双倍的责任。
个人打假的法理学问题
![个人打假的法理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42e1a40cf84b9d528ea7a44.png)
个人打假的法理学问题——由王海现象引发的法理学思考人文学院12法学冯亦浓20120622053 摘要:王海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打假方式,从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支持者认为王海是合理利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既使自己获得利益,又为社会大众造福,维护了社会公众的权利。
反对者认为王海这种做法有欺诈的嫌疑,不能够获得赔偿。
由此所产生的法理学争议不断。
关键词:王海现象消法合同法惩罚性赔偿比较法一、王海现象的概述。
王海,系山东无业青年,1995年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开始个人打假行为。
通过知假买假的行为,将售假者告上法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索取双倍赔偿。
由于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多次知假买假,对公有企业发起诉讼,惹来许多争议。
二、由王海现象所引发的个人打假的法理学思考。
(一)、关于王海现象适用法律的问题1、王海是否具有消费者主体地位关于王海是否具有消费者的主体,曾引发许多争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王海知假买假,不具有消费者的主体地位。
这种说法最早的公开在华中某市的一份判决书上。
华中某市某区法院同时做出3件关于购假索赔案的一审判决,原告的索赔请求全部予以驳回。
判决书里一致出现了这样一种颇为新颖的“本院认为”:“原告在×天内购买大批量×××,其行为不具备直接消费的目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消费者,其实质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滥用,因而不具有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故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仍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这一判决意味着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如果他一次或几次购买了若干数量的同类商品便提出索赔之后,他也很有可能被法院判定不是消费者。
第二种观点:认为王海具备消费者的主体地位。
消费者,只要进行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消费活动,就应该被认定为消费者。
这种观点最早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曾在1999年7月21日的《检察日报》公开作出如下表态:“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何种情况,凡是确认所购买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是欺诈性服务,就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即给予受害人双倍赔偿。
关于“王海现象”的几点法律思考
![关于“王海现象”的几点法律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0705db6d1f34693daef3ebe.png)
或 者 接受服务的 费 用 的 1
倍
。
”
从 条 大上 看 要 想 浴 到 加 倍赔偿
:
“ . 。 ”
犬须是次 费 者
费 蔡 要 购买
.
。
第 二未 的 规定 有 人狠 据 《 次 法》
次 费 者 为 生 活次
使 用 商 品 或 者 接 受 服 务 其 权及 受 本 法保 护
“
补为
.
王 海 到 商 场 购物 目 的 不 又 为 偿
. 、
”
而 且依 据 传 统 的 合 同 法 理 论
粤 假 者 的最 好 制 裁
.
第 四 十九
是 不 肚 规 定延 罚 性 条 款 的
.
第 四 十九 条 的 规 定 (消 法 》
。
条 的 规 定 不 仅 有 若 深厚 的 群 众 基 础 的 基本 原 则 相 一 致 产 者 和梢 冬 者
. “
而 且也同 经济学
次 法》 的保 护 王海 理 应 受 到 《
”
三 《 消法》 第四十九条规定
、
、
加倍赔偿是否 有悖于 合同法原 则?
规津 有 人 认为 应 当 是平 等 的
.
的必要 性
市 场 经 济就 是法 制 经 济
. .
法 津 规 定 犬 须 符 合 经济
.
国家 规定《 次法 》 第 四 十 九 条 的 立 法 目 的 就 是要
.
实 际上 及 给 这 样 的 合 同 加 上一 个 延 罚 性 条 款 合 同 双 方 就 不平 等 了
.
这样
经济学 家 萨 缪尔 森曾兮
。 ”
各个生
.
因此
.
第 四十 九 条的 规 定 是 不
王海现象中的法理学思考
![王海现象中的法理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577d5dc50e2524de5187e6a.png)
“王海现象”的法理学思考摘要:“王海现象”对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遏制制假货蔓延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王海现象”引出的法律问题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王海现象”打假权利利益一、“王海现象”概述1993年10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则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但感召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便是《消法》所创立的“1+1”赔偿制度。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引发了王海等人知假买假,通过诉讼索赔,获得收入的行为,媒体称之为“王海现象”。
二、“王海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引发的争议⑴“王海现象”的产生发展1995年3月,山东无业青年王海,从消法第49条规定发现了谋生的机会,他四处购买假货然后向商家索取双倍赔偿。
由于他的打假行为带着鲜明的牟利动机,一时间在社会上引发热烈争议。
中消协支持他,同年12月,他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消费者打假奖”;《南方周末》记者发表专栏文章《郭振清与王海》,在肯定前者“雷锋式打假”的高风亮节的同时,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果的角度为王海辩护。
1995年底,“王海现象”的出现,引发了许多争议。
比如说购假索赔是不是消费者,是不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对国有大商场的打假是不是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购假索赔中与商家私了是不是合法等等。
⑵“王海现象”的引发的争议王海的这一行为不但打击了经营者的售假行为,而且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在王海这一独特方式的鼓舞之下,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和王海一样购假索赔的职业打假者,比如张磊、臧家平、叶光、喻晖、刘殿林、童宗安等人,一时间,这些职业打假者受到英雄一样的崇拜。
由此,“王海现象”发展到巅峰。
王海等人的打假行为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即他们通过买假索赔使售假者承受损失,以惩罚销售假货的不法经营者,客观上打击了售假行为,致使不法经营者有所收敛。
拥抱真实世界!职业打假人王海的使命之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拥抱真实世界!职业打假人王海的使命之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b5458f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5.png)
大家好,不知道很多人还记不记得有个职业打假人叫王海啊,今天早上我又看到一篇文章,关于王王海在打假那个一个姓杨的买一个假东西的事儿,很多人对这个说职业打假人是个怎么说呢?是个敛财行为,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啊。
我希望中国多出点这样的职业,打假人,呃,原来的打假比较困难,要到各个地方去摸,到各个地方去找,什么东西是假的,什么东西真的,现在我觉得网上的辨别应该更方便了,用常识辨别,不一定每样东西都买一下,很多尝试就能看到。
当这个东西。
不是说物超所值,绝对没有物超所值,只不过是价格令你诧异。
啊。
看到你目瞪口呆的时候,你应该。
去买一个来试一试。
他有对工商法的,对商标法的,对产品质量法的各种法律的精通,那么其实他是做了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专业知识的老百姓的很好的工作,他替我们做了这工作,很多人说他怎么练财,你有本事你可以去练一下这个财,如果你能练到,我相信你也是个高人,这个财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得到,我也想发这个财,好像这段时间有虫的我,我也希望发这个财,但是我没这能耐,我发不了,他有这能耐应该发这个财,而且大力提倡他去打将。
啊,我们一直在说整顿网络,给网络一个干净世界,什么叫干净世界?干净没假货,没有骗子,网络上充斥着这种卖假货的,卖低质货的。
卖呃盐,他说的广告盐和实质性的东西不符的东西啊,延时不符啊,吹啊,这个怎么好怎么好,别人别人拿到手上不好,这种他只要有虚假广告的演播过程。
加上他这物品,就应该高额索赔,把这些所谓卖假货赚得盆满钵满的博主打下地狱。
为什么呢?老百姓不受害子对吧?我们老百姓没有这专业知识,没有这专业法律,没有这个时间,那么把这个时间跟空间留给对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专业经验的,甚至于专业精神的人,当年我记得王海打假也碰到了很多,呃,对他人身攻击的事,甚至于威胁他或者是动武了都有,对不对,所以我们老百姓。
应该鼓励这种行为,鼓励这种行为是保护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在网上冷言冷语说他这个挣了多,谈有本事你去政府还那句话,你没本事就不要看这些为我们老百姓说话的人的笑话,应该鼓励他更多的去抓出这些卖假货的人来。
也谈王海现象与惩罚性赔偿的运用
![也谈王海现象与惩罚性赔偿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c986508561252d380eb6ed1.png)
也谈王海现象与惩罚性赔偿的运用也谈王海现象与惩罚性赔偿的运用案情及判决结果1998年9月,王海起诉至一审法院称:其在华联商厦购得电话台灯40个,电话部分无入网证,灯具部分有四项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故要求华联商厦向其赔礼道歉,并双倍返还购灯价款,其40480元,电话台灯由法院予以收缴。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1998年6月11日,王海在华联商厦购买TL- 200型电话台灯40个,每个单价56元,总价款为20240元。
该电话台灯电话部分无入网标志,台灯部分经他人于1998年3月25日在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中标志、外部线路及连接方式、内部线路、耐热项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王海购灯当日即持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92)量认(国)字(C0781)号N098035检测报告,要求华联商厦双倍赔偿其经济损失。
华联商厦提出:王海购买电话台灯十分钟后倾手持检测报告及发票来索赔,其行为不是为了生活消费。
王海提供的检测报告只说明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双倍返还的有关规定,故不同意王海之诉讼请求,只同意退货还款。
一审法院经审理确认华联商厦所售无人网标志的电话台灯具有几项指标不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对此华联商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故于1998年11月判决:(1)自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被告北京华联商厦有限公司给付原告王海人民币20240元,原告王海同时将其所购TL-200型电话台灯40个退还被告北京华联商厦有限公司。
(2)驳回原告王海其他诉讼请求。
判决后,王海不服,以华联商厦之行为已构成欺诈为由上诉至二审法院,要求撤销原判。
二审法院认为,华联商厦作为商品销售者,应依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现华联商厦所售电话台灯,电话部分无人网标志,台灯部分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对此华联商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将王海购灯款予以返还。
因王海是在得知有关部门对电话台灯的检测结果后,即其明知该产品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禁止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下而购买,随后要求华联商厦双倍赔偿其损失,依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本法所保护的对象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故王海之行为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有关“王海现象”的经济法方面的思考
![有关“王海现象”的经济法方面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35e6402a6c30c2259019e40.png)
1995年3月,山东无业青年王海,从消法第49条规定发现了谋生的机会,他四处购买假货然后向商家索取双倍赔偿。
由于他的打假行为带着鲜明的牟利动机,一时间在社会上引发热烈争议。
这个事态从一开始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表态和支持,职业打假成风,到后来的纷纷败诉,这其中所含的法律问题更是让人深思。
这整个过程的关键点就在于这消法第49条的规定,也是王海打假的依据所在。
消法第49条是这样规定的:“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于是王海就四处购买假货然后向商家索取双倍赔偿,成了完全的“知假,买假又打假”。
不可否认“王海现象”的积极社会效应。
一个就是它加强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维权模式尚不完善。
同时国民的维权意识也不承受。
很多情况都是哑巴吃黄连的结局。
而“王海现象”无疑是一种法律意识的普及。
也可以说是维权的先驱和标杆。
再者便是遏制制假货蔓延,我想也是消法第49条规定的立法初衷,它的惩罚性所体现的鼓励人们与制假卖假的恶意的制造者和销售者,以及提供欺诈性服务的经营者进行斗争。
而最后“王海现象”的纷纷败诉,法院的判定多为是“原告在×天内购买大批量×××,其行为不具备直接消费的目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消费者,其实质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滥用,因而不具有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故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仍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所以这个判定的重点还是这消法第49条规定,怎样理解这规定决定“王海现象”的最终走向,而这判决的关键明显是对消法第49条中消费者的法律解释。
关于消费者的范围,目前存在较大争论的是,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的范围。
一种观点认为,知假买假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使用或者利用商品,而是以买假货为手段赚取惩罚性赔偿金所体现的财产利益,意图是营利,因而不是消费者;另一种观点认为,使用或者利用商品是消费,购买或者接受某种服务也是消费,知假买假者只要是购买或者接受服务,就是消费者,就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王海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王海先进事迹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d78880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d.png)
王海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王海同志先进事迹主要内容王海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农民,曾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和2007年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他出身贫寒,历经坎坷;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300万元,资助了400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帮助1800余户困难家庭走出生活困境,被群众亲切地称作“送温暖的好人”。
人民的好儿子—记“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王海:热心助学助困,谱写大爱之歌王海同志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锻炼,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19岁时,王海在一次外出打工时不慎摔伤,导致下肢瘫痪,这给他原本艰辛而拮据的生活更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面对命运的挑战,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几年前,因病致贫的王海将3个孩子托付给远在南京的妻子照顾,开始了长达5年的上门服务。
每逢假期,他都带上孩子们去看望老人,陪伴孩子们玩耍。
为了筹集看护费用,他东挪西借,常常吃不饱饭。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那些得知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戚朋友竟也纷纷伸手援助。
他所帮扶的人中,既有残疾人,又有智障者;既有孤寡老人,又有离退休干部职工。
10年间,他坚持长期结对帮扶40余位特殊困难的家庭。
其实,当初并非是王海真正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好事,只是迫于现实生活压力才勉为其难地扛起了这副“好人牌”。
二、我与王海同志比差距一是缺少王海同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二是缺乏王海同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可见,我虽然平凡,但我也有伟大的追求。
今后我将努力向王海同志学习,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奋发图强,勇敢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我的崇高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踏实的工作赢得广泛赞誉,用一流的成绩回报组织的培养。
“王海现象”消失与“消协”错位
![“王海现象”消失与“消协”错位](https://img.taocdn.com/s3/m/76ac8d1b964bcf84b9d57be1.png)
“王海现象”消失与“消协”错位2004-3-15 10:44作者:邵道生一、什么是“王海现象”?现在,人们经常将剧变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称之为“╳╳现象”。
王海,本是一名极普通的公民,但是,随着他的一种针对“假冒伪劣”的“特殊的消费行为”出现于社会,他就很快地成为一名整个社会关注的人物,他的行为也成为整个社会争论的行为,对他的褒贬评价自然不一,有人夸他为“打假英雄”,有的人则毫不客气地将他称之为“刁民”。
但是,有一点不容怀疑,王海曾经不是孤独一人,而是“王海们”: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出现了一模一样的“王海行为”。
但是,如今王海已经“转业”,“王海们”几乎消失,“假冒伪劣”依然猖獗,毒火腿、注水肉、毛发酱油、吊白块腐竹、假电器、劣质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依然充斥市场……什么原因?极为复杂,然,“消协”屁股的错位,却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王海现象”产生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的。
那么,“王海现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听说过诸如此类的“王海现象”。
为什么?因为那时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甚至于人们消费什么都是被计划好了的,不存在大规模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土壤和气候,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什么“王海现象”。
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由于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的低下,由于经济实力处于异常的脆弱,由于一些人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由于腐败的泛滥,制造假冒伪劣便成为一条“最最省时、省力、省人、省钱的廉价之道”,对于一个具有13亿人口、整体素质还不很高的大国,这个假冒伪劣的泛滥便烙上了“全民性参与的痕迹”,“假冒伪劣”的泛滥也就不足为怪,打击“假冒伪劣”的艰难也就不足为怪……所以,“假冒伪劣”必然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而记载于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之中。
“假冒伪劣”的确已经成为仅次于毒品犯罪的“第二大公害”。
因而,前总理朱镕基就说:“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遏制假冒伪劣的泛滥,改革就会有半途而废的可能。
英雄王海事迹观后感200字
![英雄王海事迹观后感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f8faf3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4.png)
英雄王海事迹观后感200字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2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布“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评选结果,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空军原司令员王海同志当选。
“感动中国”评选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认为,70年前的空战英雄在新时代“感动中国”,昭示着新时代是一个崇尚民族血性、尊崇民族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坚韧向前、敢于善于斗争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勠力同心、凝心聚力奋斗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追梦筑梦、矢志强国强军的时代。
新时代的“王海现象”,回应了国人的追求和崇尚。
“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前行。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保家卫国、扞卫正义的英勇之战,锻造出的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放射着璀璨光辉,指引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进。
牢记革命先辈贡献。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鲜红的生命,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更是民族的楷模。
在抗美援朝2年零9个月的殊死战斗中,志愿军用生命践行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及其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一直指引我们当下的工作。
我们应该珍惜先辈们为我们打拼出来的和平时代,充分发挥和弘扬抗美援朝的革命精神,将艰苦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事业中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勇于创新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铭记,是为了勇毅前行。
我们需要时刻铭记抗美援朝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抗美援朝精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在这胜利的背后是无数流血牺牲的生命。
背过河后仍死去的小战士;战况惨重的山头到处枪支碎片,血流了一地;脑浆与敌人不分你我。
谈谈你对“知假买假”王海现象的认识
![谈谈你对“知假买假”王海现象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e85080b16fc700abb68fccc.png)
谈谈你对“知假买假”王海现象的认识------对“消费者”的认识和认定1993年10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1+1”赔偿制度。
正是因为这种“1+1”赔偿制度的存在,才引发了以王海为代表的一些人,知假买假,通过诉讼索赔,获得收入,新闻媒介称为“王海现象”。
显然,“王海现象”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遏制制假货蔓延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王海现象”引出的法律问题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王海现象”在最初的时候得到了舆论界和司法界的支持,其诉讼也都被法院判为胜诉,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王海等人的诉讼行为在在法院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的甚至同一家法院对同一个原告、同一个标的物、同一种诉讼理由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
华中某市某区法院同时作出3例关于购假索赔案的一审判决,原告的索赔请求全部予以驳回。
判决书里一致出现了这样一种颇为新颖的“本院认为”:“原告在×天内购买大批量×××,其行为不具备直接消费的目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消费者,其实质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滥用,因而不具有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故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仍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这一判决意味着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如果他一次或几次购买了若干数量的同类商品便提出索赔之后,他也很有可能被法院判定不是消费者。
对于“王海现象”在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持支持的态度,有的人则对这种行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可能导致一种欺诈,对经营者也是不利的,不应当在社会上得到认可与支持。
对于这两种态度,其根本分歧在于王海等人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消费者”,知假买假的人是否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面规定的“消费者”,如果应当认定为消费者,则知假买假的王海等人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就应当在法院中得到支持,如果不应当认定为消费者,则其诉讼请求就能得到法院的认可,因此,这就涉及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进行理解和认识,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认定关于消概费者的念,在各国法律中,以及一国各部门法中不尽相同。
对“王海现象”的评价
![对“王海现象”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8887cb6dd3383c4ba4cd206.png)
对“王海现象”的评价1996年,王海的多次打假行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维权风波,一时间出现了不少王海的效仿者,被人们成为‚王海现象‛。
然而,当王海将造假、卖假者告上法庭时,法院的判决却多有不同。
有些法院认为王海的打假行为合法,判决经营者赔偿王海的损失;另一些则认为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不能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因为王海在这些事件中不能认定其为消费者,所以驳回王海的诉讼请求。
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针对王海消费者资格的讨论也愈来愈热。
有些人认为王海是在为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斗争;有些认为王海只是在正义的光环下为自己赚钱,他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他也不算是消费者。
那么‚王海现象‛是否合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王海现象‛。
我们将做如下分析:一、王海是否具有消费者资格我认为,要对王海是否具有消费者资格,还是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说起。
根据我国《消法》规定,以索赔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因为《消法》第二条规定的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人。
可见,作为消费者,一要有为生活消费需要的目的;二是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三必须是自然人。
其中,生活消费需要是指为满足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相关的,对物质资源的获取或对服务产品的享受。
王海的行为显然不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
他‚知假买假‛,以获双赔为目的,牵强附会地‚打擦边球‛,认为消费者是除生产者、经营者以外的人,硬将他们纳入消费者范畴,这种做法不仅与法律规定不符,也不能使人信服。
所以,王海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他的打假行为也不应适用《消法》第49条关于经营者赔偿的规定。
但是,王海不是消费者是一回事,应否受《消法》调整又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在立法上应尽快将以索赔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者纳入《消法》的调整范围,以便在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案件有明确的根据。
二、对于“王海现象”的态度在购买者‚知假买假‛的前提下,销售者的行为是否是欺诈行为?如果是欺诈行为,经营者就必须按《消法》49条的规定赔偿‚知假买假‛者。
学习感动中国战斗英雄王海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感动中国战斗英雄王海事迹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dd9bb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6.png)
学习感动中国战斗英雄王海事迹心得体会王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然而,他却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通过学习和感受王海事迹,我深深被他的坚韧、勇敢和无私所感动,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王海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残酷的训练和艰苦的环境,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下去。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有毅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持。
其次,王海的勇敢和无畏的精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在危险的战场上,他始终保持着镇定和勇气,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和平奉献了宝贵的一份力量。
他的英勇事迹让我明白,勇敢并不意味着没有恐惧,而是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仍然敢于行动,才是真正的勇敢。
再次,王海的无私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他始终将个人的利益置之不顾,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但他的奉献精神将他的名字封存在了时代的记忆里。
王海的事迹告诉我,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国家、社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过学习王海事迹,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王海为了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而我们每个普通人,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平凡还是伟大,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工作用心做好,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就能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的无悔回忆。
在学习和感受王海事迹的过程中,我深感道德的力量和人道的价值,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我要铭记王海的事迹,将他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之中,并努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
我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总之,学习和感受王海事迹是一次深刻而宝贵的经历。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045200bf767f5acfa0c7cd30.png)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王海打假”这一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开始就备受争议,不但引发社会各界对假货现象、消费者权益的关注,更引发了对消费者这一概念界定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海现象的分析试图界定消费者这一概念,以有助于解决类似“王海打假” 的经济、法律问题。
标签:王海打假消费者一、王海打假的历程王海打假始于1995年,当时22岁的王海陪弟弟来北京考试,在一家小书店无意间翻阅到一本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书,从中发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第49条款:消费者在买到假货后可以要求销售者以一赔二。
从此,“打假”“维权”和这个叫王海的年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当代中国的特色词语。
十几年来,他继续着“打假”事业:1995年,王海两次从天津伊势丹有限公司购买索尼无绳电话机5部,每部单价2920元,共计人民币14600元。
王海经咨询香港(索尼)北京分公司,得知该商品在中国大陆未开展销售业务,同时了解到该无绳电话均系“水货”,且无邮电部入网许可证,属于国家禁止销售、使用的不合格产品。
1997年1月14日,王海向天津伊势丹有限公司要求双倍返还价款遭拒绝后,向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并最后取得胜诉。
1995年12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宣布设立“消费者打假奖”,并且奖励王海5000元。
199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打假索赔。
1996年底,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成立,王海任执行董事。
他的第一单生意是帮广东爱得乐集团公司打假,王海奔走10多个城市,帮“爱得乐”取缔了40多个售假窝点。
“王海打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有人称他为“打假英雄”,认为他的行为实为文明之举,他以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义,其打假行为有助于职业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提高经营者的消费者意识,促进经营者真正重视消费者、将消费者当作上帝。
也有人说,王海是刁民,其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不正当的行为,而且从本质上来说,王海并不能算作消费者,打假是执法部门的事,只有执法部门拥有执法权,而公民个人——王海则无此权利。
对“王海现象”的再思考
![对“王海现象”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e88865d312b3169a451a464.png)
对“王海现象”的再思考“王海现象”一词源于山东人士王海在各地频繁地买假索赔活动,是指人们知假买假后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双倍赔偿其损失。
该现象的产生使一直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有机会向经营者“报复”,着实大快人心。
加之,新闻媒体频频报道知假买假索赔成功的案例,并授予知假买假者以“打假英雄”的称号,使“王海现象”盛极一时。
司法在对待“王海现象”上,态度也不尽统一,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2004年3月15日,媒体披露某地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对于知假买假进行索赔的“王海现象”不予支持[①]。
这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对于“王海现象”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试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出发,再次分析“王海现象”的利与弊。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消费者向经营者支付价金购买商品或服务,经营者收取价金向消费者交付商品或服务,在买卖过程中所体现的似乎是自愿、公平、平等的关系,完全可以由民法中的债法进行调整,无需国家公权利的介入。
但事实上,消费者和经营者在买卖关系中,由于经营者处于强势,两者难于做到平等相待,因此,需要国家进行干预。
在市场中,经营者进行营业活动,对其所从事的行业拥有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凭的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经验。
经营者掌握着商品或服务的来源、质量、功效的重要信息,而消费者在购买时仅能从外观、包装、广告等间接方面推定商品或服务优劣。
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显然处于弱势地位,经营者为了营利,常常会故意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或隐瞒真实信息,将假冒伪劣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如过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经营者的各种欺诈行为,长此以往,将导致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不信任,导致消费者不敢在市场上消费,从而削弱国民的购买力,最后还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社会总供给过剩。
2020年感动中国王海事迹观后感
![2020年感动中国王海事迹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c5161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73.png)
2020年感动中国王海事迹观后感歌德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只有英雄事迹,便能给世界创造价值。
英雄事迹,可以此来丰富人生,使其精彩。
在生命的河流中,每个人都想游得轻松,快捷,姿势优美。
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英雄事迹的。
人民的樵夫廖俊波,英雄事迹,不忘初心。
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
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假如他没有英雄事迹,就不会为此而奋斗,就难以成为人生的赢家。
正确对待事迹,可以让我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看到远方。
事迹是走向精彩人生必不可少的要素。
他是空军上将,原空军司令员,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抗美援朝空战初期,美军参战飞机多达1100余架,飞行员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战飞机不足200架,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即便如此只要在空中与敌人相遇,每个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都表现出,不畏强敌的勇敢,利用米格15战机垂直机动性强的优点在对方机群中反复近身穿插,打乱敌机队形,并趁势发起猛攻,短短十分钟内,王海击落两架敌机,他所在的大队共击落5架敌机,自己则无一伤亡,打出了5:0的战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战功卓著,王海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由此可见,英雄事迹方能让人生的鲜花绚丽多彩。
英雄事迹,方能产生动力,启动强大的推进器。
如何对待事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只有英雄事迹,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有了事迹,就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会激发自己,创新奋进。
事迹是我们人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
当广袤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你也许会感叹,人生真是短暂。
英雄事迹能够让我们长出有力的的翅膀,飞向遥远的天空心。
名人名言之以王海现象为视角浅析消费者之概念
![名人名言之以王海现象为视角浅析消费者之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d2b676fd4d8d15abf234e1d.png)
以王海现象为视角浅析花费者之观点纲要:“王海打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有人称他为“打假英雄”,以为他的行为实为文明之举,他以花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义,其打假行为有助于职业道德的建设和社會民风的净化,提升经营者的花费者意识。
也有人说,王海是刁民,其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不正当的行为。
王海现象的争议本质在于,当花费者知道其将购置的商品是赝品而仍旧决定购置,而且其购置的目的在于以赝品为据进行索赔时,他能否仍是花费者。
对此本文将深入剖析花费者的观点。
重点词:知假买假;花费者权益保护;花费者;法律解说方法一、问题的提出王海能否能被以为是花费者来进行索赔的重点,在于对王海的行为能否能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花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五十五条的处罚性三倍补偿规定,即王海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行为能否可以遇到消法的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花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花费者为生活花费需要购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余相关法律、法例保护。
王海在本案中能否受消法保护,重点在于判断王海能否为上述条款所称的“为生活花费需要”的“花费者”。
二、法的解说及因素剖析依据法的要向来剖析,该法是消法法律规范中的法律规则;“为生活花费需要购置、使用商品或许接受服务”为本规则的行为模式要素,“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为本规则的行为结果因素。
就该行为模式的三因素而言,行为主体因素以及行为内容因素已经明确,而行为目的因素“为生活花费需要”尚不明确需,所以需要解说该目的因素才能明确王海能否能作为花费者而受消法保护。
依据法的解说次序及法定方法,第一应付“为生活花费需要”进行文义解说。
“为生活花费需要”是以购置的目的动机为标准,而这种目的动机的判断应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即经验法例进行判断。
一般人购置商品一般为自用,而本案中王海购置商品是为了进行索赔;别的,一般人购置商品的数目一般为能知足自己使用,数目不会太大,而王海购置的商品数目基数都较大;所以,依据文义解说,王海的行为违反了一般人的生活经验,不知足消法第二条法律规则行为模式中“为生活花费需要”的因素,不可以认定为消法中的花费者,进而不可以遇到消法第五十五条处罚性补偿规定的保护。
“王海现象”的再分析
![“王海现象”的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0368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3.png)
“王海现象”的再分析
邓鹤
【期刊名称】《河北法学》
【年(卷),期】2000(0)3
【摘要】“王海现象”历经数载,相关判决迥异。
纵观该现象,其核心问题不过
是王海一类“购假索赔”者是否为消费者。
本文从法规、理论、实践多方考察,对该问题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总页数】2页(P31-32)
【关键词】王海现象;消费者身份;购假索赔
【作者】邓鹤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8
【相关文献】
1.至精致远嘉必优再扬帆——访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王海堂 [J], 赵玉洁
2.温鹏程:南猪北移是大趋势,化解环保压力应粪污还田/万隆:食品企业要调整结构减少中小屠宰场/秦英林:各部门领导,应这样思考环保/王景海:避免『奶荒』和『奶剩』现象政府和企业须共同承担责任/钟南山:对中国控制好H7N9疫情有信心 [J],
3.“王海现象”引出鲜为人知的背景新闻——“王海现象”内幕纪实 [J], 王世安;
4.王海现象的法律分析与司法探究 [J], 沈玲萍;卢文道
5.“王海现象”成本—收益分析 [J], 高冬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王海现象”的再思考“王海现象”一词源于山东人士王海在各地频繁地买假索赔活动,是指人们知假买假后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双倍赔偿其损失。
该现象的产生使一直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有机会向经营者“报复”,着实大快人心。
加之,新闻媒体频频报道知假买假索赔成功的案例,并授予知假买假者以“打假英雄”的称号,使“王海现象”盛极一时。
司法在对待“王海现象”上,态度也不尽统一,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2004年3月15日,媒体披露某地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对于知假买假进行索赔的“王海现象”不予支持[①]。
这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对于“王海现象”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试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出发,再次分析“王海现象”的利与弊。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消费者向经营者支付价金购买商品或服务,经营者收取价金向消费者交付商品或服务,在买卖过程中所体现的似乎是自愿、公平、平等的关系,完全可以由民法中的债法进行调整,无需国家公权利的介入。
但事实上,消费者和经营者在买卖关系中,由于经营者处于强势,两者难于做到平等相待,因此,需要国家进行干预。
在市场中,经营者进行营业活动,对其所从事的行业拥有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凭的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经验。
经营者掌握着商品或服务的来源、质量、功效的重要信息,而消费者在购买时仅能从外观、包装、广告等间接方面推定商品或服务优劣。
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显然处于弱势地位,经营者为了营利,常常会故意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或隐瞒真实信息,将假冒伪劣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如过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经营者的各种欺诈行为,长此以往,将导致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不信任,导致消费者不敢在市场上消费,从而削弱国民的购买力,最后还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社会总供给过剩。
根据供求关系的规律,企业由于需求的减少,企业产品的库存就会增加,企业将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
甚至停产待业,使得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状态, 减缓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国家公权力介入,调整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规定经营者要为其欺诈行为对消费者负赔偿责任。
立法者考虑到仅采用传统民法对损失采取的“补偿”原则,对经营者的惩戒作用不大,因此,采用了各国通用的惩罚性原则,即双倍返还。
可以说这一原则是通过加重了消费者一方的砝码,来迫使经营者诚实经营,减少和杜绝欺诈,以实现在供求平等的基础上,加速社会再生产良性运行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二、对知假买假者的合理定位推进和保障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我国所有法律的共同任务,一般说来,维护社会再生产的良性运行,即打击那些危害市场次序的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的的主体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就我国来说,如工商、公安、质量监督局,或政府专设“打假”办公室,是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
然事实表明,单靠政府职能部门,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之徒的制假售假的活动,社会不断耳闻目睹因假冒伪劣产品而发生的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远的有发生在山西文水假酒案、江西毒酒案、宁夏银川锅炉爆炸案、重庆綦江彩虹桥倒塌,[②]近的有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这是因为职能部门的监督机制受到时间、人力等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应对,在以低成本制假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那些不法商家们无孔不入的,并伴之以欺诈的方法来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
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税收利益,对打击制假售假采取消极态度,更使社会打假力量匮乏。
为了加大打击制假售假活动,我国采取了既于国际接轨,又是我国长期来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即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用有限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和无限的广大群众的力量,共同来制裁那些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
《消法》第49条的“双倍返还”的规定,不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吗!需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前,动员群众参与某一活动,采用的是通过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的方法,来得及激发其参与这类活动积极性,而今天,在保持前一种做法之外,《消法》采用的是通过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因欺诈而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可获得双倍返还的权利,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不论何种方法,其目标都是要迫使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如果我们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看待“知假打假”者,那么,我们会说: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打假力量,她将与职能部门一起完成杜绝和根治制假售假这一不法现象的伟大使命。
如果我们的司法不去支持他们,那么这支力量中的一部分人就会丧失原有的积极性,结果就会消弱这支力量。
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当其受骗购买了伪劣商品,尤其是小额商品,是不会依法与商家据理力争,而是以忍气吞声,或自认倒霉的心态不了了之。
如果,司法在对待消费者“双倍返还”的请求时,还要甄别是知假购买,还是不知假购买,这对这支本身就是很脆弱的民间打假力量,更是雪上加霜了。
此情之下,孰是孰非不已是一目了然了吗?司法的判决是不应得出“让制假售假者快,让打假者痛”的结论。
三、阻却司法支持“知假打假”的原因分析在前述《消法》立法宗旨和对知假打假的合理定位的分析之后,为何司法会表现出如此相悖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影响司法态度的原因既有来自受错误理论的误导,也有对现实现象不正确的判断。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文的这一观点,我们加以详细论述。
(一)对反对“知假打假”几种观点的驳斥观点一: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保护的是消费者,即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知假买假者是以营利为目的,不是消费者,由于其主体不适格,因而不享有《消法》上的“双倍求偿权”。
笔者认为,个人的主观营利动机与“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购买”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与“生活”相对的是“生产”而不是“营利”。
生产是创造产品与提供劳务的过程。
在实际情况中,知假买假者并不对其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加工、制造,从而创造出比原来商品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其购买假冒伪劣商品只是为了获得赔偿,这和消费者化时间、化精力,在漫无边际的商品市场中,寻求低于市场价格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无实质的区别。
消费者购买行为本身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总希望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大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所以当其付出的价格小于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时,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营利”那些假冒伪劣商品不是其本身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是法律规定,如消费者购买了此类商品,其可获得与该商品价格一样的赔偿。
因此,以营利为目的购买活动并不是区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标志。
知假买假只不过是以买假进行索赔的方式,实现追求购买价廉物美商品的动机,其与一般消费者相比,只是手段不同而已,所以,将知假买假者划入经营者行列,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观点二:经营者对知假买假者不存在欺诈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消费者要求双倍赔偿的前提,是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
根据传统民法的解释,欺诈的构成要件为: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的行为;需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限于错误判断;需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③],四者缺一不可。
知假买假者在经营者实施欺诈前已决定要购买商品,因而其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与经营者的欺诈无因果联系,不构成《消法》第四十九条中规定的欺诈,经营者不必负“双倍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知假买假者虽然是自己主观上追求购买假冒伪劣商品,但是并不能因此抹煞经营者买卖过程中的欺诈。
所谓欺诈,是指过错的虚构、夸大事实,或过错地隐瞒、缩小事实。
经营者为了追逐最大利润,这是法律允许的,但经营者如运用不法手段追逐最大利润,则是法律不允许的。
经营者在销售商品的活动中,如虚构、夸大、或隐瞒、缩小商品的真实信息,并足以使一个一般的、正常的消费者陷入认识错误而购买假冒伪劣商品或服务,就可认定其存在欺诈行为[④]。
不能因为个别消费者的对于商品或服务的鉴别水平高就否认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那种以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作为经营者是否实施了欺诈行为的评价标准,这在逻辑上是非常荒谬的。
观点三:知假买假索赔是“以恶制恶”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知假买假进行索赔是利用法律的“漏洞”,谋取私利,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还要购买,陷经营者于不义,纯粹是“以恶制恶”,应为社会所不取。
如何评价评价这一观点,首先从法律上看,法律上讲“以恶制恶”应是指以一个犯罪行为去制裁前一个犯罪行为。
虽然前一个行为引起民愤,应受制裁,但为了维护社会的次序,法律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私设公堂,更不允许任何人以一个新的犯罪去惩罚前一个犯罪。
这一理论是否适合知假买假者呢?笔者认为不适合。
因为,知假买假的行为,并不是法律上禁止的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知假买假者,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实施一个客观上能制裁经营者制假售假的“恶”行为,怎么能称其为“以恶制恶”呢?其次从道德上看,道德并不反对人们用合法的方法去追求利益的行为,相反道德还崇尚人们的勤劳品德。
道德只谴责那种以牺牲他人痛苦而换取个人幸福和快乐的行为。
只有那种踩着他人痛苦,而谋取个人利益的人,才是不道德的。
对照道德标准,我们能说知假买假者是不道德的吗?不。
从表面上看,制假售假者,“多拿出钱了”但这并不构成道德的“痛苦”,因为经营这的制假售假行为是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打击这种制假售假行为,犹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义精神,历来是受到道德推崇的。
一个社会正是由于有这些狭义之士,他们敢于直视丑陋,主持正义,才使的道德规范得以延续。
这种“疾恶如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不道德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那些根据公安部门的悬赏广告而举报犯罪分子线索的现象,难道我们能将他们视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痛苦”的不道德的行为吗?由此可见,为了打击制裁社会邪恶势力(制假售假是其中一种),不论是无私的,还是为了追求法律给予的利益的,社会的正义力量对此应旗帜鲜明的予以支持并加以保护。
笔者据此认为,那种将“知假买假”比做“以恶制恶”的观点,是犯了逻辑上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 如何平衡受骗的商家与知假的买家在实践层面,如果买卖关系呈现出,一方是故意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家,或是与厂家串通的商家,一方是知假的买家,此时司法的态度一定会毫不动摇地站在知假的买家一边,因为正义的天平会自然向知假的买家倾斜,人们没有理由去同情制假售假者。
然现实的复杂性在于,买卖双方还会表现为,一方是受骗的商家,而另一方则是知假的买家。
此时,正义的天平将如何倾斜呢?也许这一现象是某地法院不支持知假买假的实践原因。
正确的解析这一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破解迷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