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8大修辞手法总结
北京 中考 语文 复习材料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
![北京 中考 语文 复习材料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418f1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7.png)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4)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练习:1.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那远处的群山此起彼伏,宛若浮动的眉毛。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B.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C.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语文阅读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4e4fa40029bd64783e2ca7.png)
语文阅读方法总结Ⅰ、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1.描写环境描写社会坏境(时代背景)作用:决定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自然环境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②写出了天气···特点(概括环境特点)为后文···的出场做铺垫(为···情节做铺垫)突出了···的性格(或心情),进而突出了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是一种···的情感③····之景在文中反复使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的心情或性格的···变化做铺垫人物描写外貌(容貌、服饰、和静止姿势)、神态(表情和喜怒哀乐)、动作、语言、心理*其中外貌和神态统称为肖像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身份和生活境遇作用:有典型词①描写方法②这里的···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③突出了···的性格或心情④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⑤突出文章中心无典型词①描写方法②概括描写内容③突出了···的性格或心情④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⑤突出文章中心侧面描写①描写方法②通过对乙的···描写(具体描写方法),写出了对···的赞美③侧面烘托出···的性格或心情④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⑤突出文章中心细节描写概念:动作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或器官做细微的描写依附于外貌神态动作作用:加上生动形象而细腻的写出了···(剩下同上)2.议论、抒情结尾作用:结构上:①总结全文(收束全文),深化主题(点明中心)②首尾呼应,结尾与标题相呼应③起画龙点晴作用(短)④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从现象到本质,从点到面,写景中常用⑤用“?”结尾的:给人以警醒和思考的余地,以“…..”结尾留下悬念和回味(思考)内容上:表达了……抒发了……揭示了标题作用:①标题含义(意思)+情感②标题作用:A:点明主要内容B:点明中心C:是文章线索*D:交待记叙要素E:设下悬念,吸引读者有修辞,先分析修辞,在管作用。
专题10 “修辞手法”答题模式-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
![专题10 “修辞手法”答题模式-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457df94c700abb68a882fb35.png)
“修辞手法”答题模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基本思路:修辞+修辞效果+句意内容+情感作用一:比喻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请赏析此句的精彩之处。
(福州中考题)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紫藤萝花开时的状态,表现了它的生机勃勃和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总结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二:拟人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
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总结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三、夸张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庐山瀑布向下奔腾的磅礴气势。
)总结答题思路: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使人印象更深刻,启发读者联想。
四.排比例句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起来了。
赏析: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三个“起来了”读来富有一种连贯的气势,写出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特点,更能表达作者对春天强烈的热爱之情。
总结答题思路: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读来富有气势(极富感染力),突出了……,更能表达作者对……的强烈的……情感。
五:反复例句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f2e553d02d276a200292edc.png)
阅读题中容易混淆得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就是经常提及得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就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常见得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得一种表达方式,它就是作者对人物得经历与事件得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得转换所作得叙说与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得写作手法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2.描写:就是把描写对象得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得一种表达方式。
它就是记叙文,特别就是文学创作中得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得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得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得艺术感染。
3.抒情:就就是抒发与表现作者得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得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得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与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得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得审美改造,达到心灵得自由。
抒情就是个性与社会性得辩证统一,也就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得辩证统一。
它就是抒情文体中得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得文学作品与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得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得观点与态度。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b037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7.png)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一、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加强感染力,加强联想;创造气氛,显示本质,给人以启发。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加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激烈。
7.反复:特别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加强感染力。
二、分析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顾;深入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顾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入、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熟悉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2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整体观念,应把全文看做一个大的语言场,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大学语文课文中”反比”修辞手法指什么意思范文
![大学语文课文中”反比”修辞手法指什么意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4b5afed1f34693daef3eff.png)
大学语文课文中”反比”修辞手法指什么意思范文大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1反比:把相反的事物,或相同事物相反的特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这就是反比修辞格。
运用反比,使对应的两种事物相得益彰,并自然地显出高低优劣。
2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3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4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5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6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7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8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9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10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12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1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14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15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16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参考一: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之差令我自己也十分震惊。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30626e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9.png)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2.排比、反复:强调、烘托;排比答题格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几个(或多个)相似的词语或句子,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程度等)。
3.夸张、反语:夸张、讽刺;反语答题格式: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反着说的方式表达了什么(的讽刺、挖苦等)。
例8.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春天,大地被万物的生机所覆盖。
②夕阳把天空染成了一片红色。
③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④月亮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躲在云朵后面。
答案:③、④例9.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①她的笑容明媚动人,她的眼神清澈明亮,她的声音温柔动听。
②我既不想去,也不想留下来,我只想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③他的脸上写满了愁云,他的眼里透着深深的忧伤,他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答案:①、③例10.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①这个人真是太优秀了,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②这个地方太美了,简直丑得让人想哭。
③这个人说话真是太有趣了,让人想马上离开。
答案:①、②二)抓语言特点1.描写:形象生动;2.对比:突出差异;3.照应、呼应:协调统一;4.反复、强调:加强语气;5.省略、悬念:引起思考;6.借代、暗示:含蓄深刻。
例11.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①这个地方既有山川秀丽,又有人杰地灵。
②他的话说得轻飘飘的,但是他的眼神却很坚定。
③这个人的外表看上去很冷静,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激情。
答案:①、②、③例12.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省略的手法?①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②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夏天的那个故事。
③他的话让我感到有点不舒服,但我又说不出为什么。
答案:①、②、③答题格式:运用反复手法,多次重复强调+对象+特性,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14.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努力就会成功!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重复强调努力就会成功,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努力带来成功的坚定信念。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https://img.taocdn.com/s3/m/6f5ab04b02768e9951e73895.png)
例16、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 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 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答:运用呼告,赞扬了雷锋精神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加抒情 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谐音双关) 答:含有双关之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把天气的晴好与人的 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语言含 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引用: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语言精炼, 典雅。
(通感: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引起联想;行文活泼。) 答: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 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 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 之情。
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诗句工整、优美、富 于韵律感。更加凝练地表达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红柳绿美景, 并蕴含人生哲理。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5ce23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c.png)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知识梳理】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常见形式。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
②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③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
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
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有两种类型:(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人直接同事物对话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我要尽情把你称赞——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
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80ec154bb4cf7ec4afed0cb.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322d92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f.png)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局部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使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水准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增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使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表达、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个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个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3.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局部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方法整理
![语文阅读方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b0f2d12650e52ea55189859.png)
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1、叙述——常用方式,用于交代事实,陈述情况。
记叙:顺叙:交代事件、清楚明白、必要交代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补叙:补充前文、解释原文内容2、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以行传神,揭示身份个性,传达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3)语言描写——言为心声,用语言反映性格特点。
(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也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5)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6)白描手法——不用修辞,质朴无华,寥寥几笔勾勒形象或环境。
效果是突出事物的关键。
(7)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思想感情;侧面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所谓直抒胸臆,具有强烈性、震撼性的效果。
(2)间接抒情——可以融情于景,也可以融情于事,好处是含蓄蕴藉。
议论——(1)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文章中的议论,其作用: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即点明主题,又称为“画龙点睛”;揭示事件的意义,发人深省;结构上总结上文,过渡下文。
(2)议论类散文,按照思想或者情感的线索,形成明确的基本观点。
(二)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一人称的不便是不好直接叙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2、第二人称——便于告白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更便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三)表现手法1、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
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ppt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eb071ea2161479171128e4.png)
十、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 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 愁更愁。(李白)
十一、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 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 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又称“移觉”。
修辞分析之借代
1、定义 2、种类 3、作用
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 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另外,古诗中还有许多例子,如: ①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 风 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殊氛围的借代。 ②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 其 它国都的代称。 ③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 ④ “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⑤ “石壕村”代穷苦百姓。 ⑥ “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
学以致用
“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 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3,课文链接《大堰河,我的保姆》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 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 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第1讲 记叙文阅读1——修辞手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第1讲 记叙文阅读1——修辞手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c35c7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0.png)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知识梳理】一、修辞手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二、复习(1)比喻①定义: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②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③分类:A.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B.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C.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子:世界的东方站着一个雄狮(喻体)。
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人①定义: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张①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②分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与仿写”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与仿写”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28a22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8.png)
专题四修辞与仿写续写一、修辞手法基础知识1.概念修辞就是修饰文辞,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
运用修辞的目的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修辞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2)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美化语言的水平;(3)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
3.修辞的语境意义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任何诗文都可照字面直解,然而其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乃至风格意义,只能靠“此情此境”获得。
二、初中阶段常见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2)分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明喻:说甲像乙,也就是本体像喻体,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岀现。
能明显地看出是比喻。
比喻词:像、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例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暗喻: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比喻词: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③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
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把本体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作用:化平淡为主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技巧总结】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亲。
(“像”表比较)(2)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好像”表猜测、估计)(3)伟大的祖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孔繁森、向秀丽等。
(“像”表列举)(4)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谩的童年。
(“仿佛”表想象)2.比拟(1)概念: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2019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练习指导
![2019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练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9eb5e11b4daa58da1114a03.png)
2019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练习指导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词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词](https://img.taocdn.com/s3/m/10744b39a32d7375a4178060.png)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悬念波澜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五、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八、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cb9bb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8.png)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对于语文的修辞手法,大家了解多少呢?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以下是精心准备的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详细化,叫人便于承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反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总结:一种修辞用的比拟多的就是引用,总是在做阅读题时出现。
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详细;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详细,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详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细、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展符合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衬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构造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9dc985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a.png)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1.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63大类,78小类。
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种,稍后一一介绍2.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3.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常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借代互文重复用典双关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XXX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XXX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XXX《荷塘月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XXX《天赋梦》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XXX《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留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分歧的事物。
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傍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XXX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8 大修辞手法
1.比喻
即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构成。
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指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喻体二者的词语,如“像”“好像”“似”“如”“仿佛”等。
【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2.比拟
即把物当作人写、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写的修辞手法,比拟一般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例】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例】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
【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3.排比
即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例】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4.夸张
即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刻意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例】他吼一嗓子,十里外都能听见。
【例】他胃口不好,仿佛吃粒绿豆就能饱。
【例】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
5.反复
即根据表达需要,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例】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
6.对偶
即将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例】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例】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7.反问
即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只问不答。
肯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是否定的内容;否定句用反问的语气叙述出来,表达的则是肯定的内容。
【例】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例】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例】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2
第2页
8.设问
即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小练习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 8 种常见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那雷,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B.我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被震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
C.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2.下面句子没有运用 8 种常见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D.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挪烕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D.他长得太像他父亲了。
4
第4页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A、B 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 选项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C 选项无本体和喻体出现,“好像”一词表示联想。
2.【答案】D
【解析】A 选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 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选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D 选项无修辞,只是本质相同的比较。
3. 【答案】D
【解析】A.拟人;B.排比;C.设问;D.没有使用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