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用诊疗技术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种专科,研究针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被广泛运用。
一、诊断技术1. 四诊合参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核心是四诊合参法,即望、闻、问、切。
医生望病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征,闻病时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病征,问病时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病时会通过按压特定的部位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内科非常重视脉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常用的脉象有滑脉、涩脉、缓脉等。
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 舌诊:舌诊在中医内科中也是常见的诊断技术。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色等来了解病情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代表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代表热盛等。
二、治疗技术1. 草药治疗:中医内科常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常见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通宣理肺汤、理气宽中丸等。
草药治疗以其疗效温和、副作用少而受到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针刺、艾灸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疗法。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常将推拿按摩用于治疗一些病因属于气滞或血瘀的疾病,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4.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强调对健康的养护。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合理的饮食安排、适量的运动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包括四诊合参法、脉诊、舌诊等,治疗技术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技术结合个体化的调理,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同时,中医内科也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了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1、高钠、低钾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盐摄入量>12g/天。
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h尿钠/钾,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2、超重和肥胖:BMI≥24kg/m,发生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的3~4倍;腰围≥90(男性)或≥85cm(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3、过量饮酒4、长期精神过度紧张5、年龄增长、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mmHg)分类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 和(或)<80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和(或)80~89高血压≥140 和(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和(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诊断性评估】1、询问患者生活方式2、准确测量血压及稳定状态下血压值3、寻找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4、评估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疾病。
5、筛查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测量】测量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以柯氏音第1音和第5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内科疾病的新诊疗技术介绍
内科疾病的新诊疗技术介绍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组织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内科疾病的诊疗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诊疗技术,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基因诊断技术基因诊断技术是通过对个体基因进行检测,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情况。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诊断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等。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可以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内镜技术内镜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内镜检查来观察器官组织的方法,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的内镜技术主要包括胃镜、肠镜等,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出现了更先进的影像技术,如内窥镜超声、内窥镜荧光成像等,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器官组织的细微变化,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
三、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等器械进入体内,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种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脑血管介入等。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一些疗效难以控制的内科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
四、生物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人体生理指标,帮助患者控制身体功能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生理状态,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总结而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科疾病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的诊疗技术为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提醒的是,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决策,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三章脑梗死第四章脑出血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六章急性脊髓炎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八章帕金森病第九章重症肌无力第十章癫痫第十一章面神经炎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腰椎穿刺术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1)恶心与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内科护理--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案例引导患者,男,38 岁,因饮用大量烈性酒后感恶心、上腹部胀痛,次日早晨解黑便来医院就诊。
护理体检:患者意识清晰,表情焦虑,T 37.0 ℃,P 78 次/min,.R 20 次/min,BP 110/75 mmHg,上腹部轻压痛,余未见异常。
考虑临床诊断:急性胃炎,拟做胃镜检查。
问题1. 医嘱行胃镜检查,护士应如何进行术中护理?2. 胃镜检查术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胃镜检查又称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检查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是目前应用最广、进展最快的内镜检查术。
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用肉眼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管腔情况,还可在直视下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胃镜检查(1)上消化道出血需查明原因者。
(2)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但原因不明者。
(3)上消化道肿瘤的确诊。
(4)需做内镜治疗者。
(5)需要随访观察的病变一、胃镜检查1. 适应证胃镜检查的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来说,所有诊断不明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均可行此项检查。
胃镜检查的主要适应证如下:(1)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各种原因所致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3)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腐蚀性食管炎的急性期。
(4)意识不清及精神失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5)严重咽喉部疾病、主动脉瘤及严重的颈胸段脊柱畸形等。
一、胃镜检查2. 禁忌证(6)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患者一般暂缓检查。
(7)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或抗原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应采取特殊的消毒措施。
(1)胃镜检查仪器一套。
(2)喉头麻醉喷雾器、无菌注射器及针头。
(3)2% 利多卡因、地西泮、肾上腺素等药物。
(4)其他用物,如无菌手套、弯盘、牙垫]等。
3. 操作方法1)用物准备一、胃镜检查一、胃镜检查2)检查前准备(1)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意义和安全性,说明做检查时可能会出现恶心。
(2)护士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情况,以排除检查禁忌证。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一)2024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一)引言概述: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为内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通过5个大点来详细说明内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
正文:一、体格检查1.熟悉体格检查的步骤和顺序2.注意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3.掌握各系统常用的体格检查技巧和方法4.准确记录和及时报告体格检查的发现5.遵循隐私和尊重患者的原则进行体格检查二、实验室检查1.了解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症2.准确采集和标本处理3.掌握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报告4.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5.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三、放射学检查1.掌握放射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了解不同放射学检查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遵循放射学检查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4.熟悉放射学影像的解读和报告5.积极与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合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四、内镜检查1.准确评估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不同内镜检查的操作规范和技巧3.遵循内镜检查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4.及时发现并处理内镜检查中的并发症5.记录和报告内镜检查的结果,与其他医生进行协作五、特殊治疗操作1.了解特殊治疗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特殊治疗操作的步骤和操作规范3.遵循无菌操作和安全措施,防止操作风险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操作方式5.随时记录治疗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及时报告医疗团队总结: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帮助内科医生掌握各类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遵循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的规范,内科医生能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学资料-内科诊疗常规
医学资料-内科诊疗常规-----内科诊疗是指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内科诊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采集医生在进行内科诊疗时,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内科诊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体型、肤色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患者进行听诊、叩诊、触诊等操作,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在内科诊疗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检测。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指标检查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获取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患者生理和病理信息。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内科诊疗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超声、CT、MRI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患者体内结构和病变情况的重要信息,对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5. 诊断和治疗诊断是内科诊疗的核心环节之一。
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的基础上,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物理治疗等。
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6. 随访和复查在诊断和治疗之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
通过随访和复查,医生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和复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问题,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内科诊疗常规是内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步骤。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诊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 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 大动脉搏动消失。
3. 心音消失。
4. 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 皮肤及粘膜紫绀。
7. 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 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 ( circulation )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 次/ 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 ,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 秒,按压5 个循环周期约2 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护理学第版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05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本章 Nhomakorabea重点内容回顾总结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详细介绍了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生 理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
常用诊疗技术
包括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冠状 动脉造影等诊疗技术的原理、适应症 和操作方法。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常 见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 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疾病和诊疗技术,提出了相 应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活 调理、心理护理等方面。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诊疗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循环系统诊疗技术将不断更新 换代,如心脏介入手术、心脏移植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 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精准医疗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将更加精确和个性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
常用诊疗技术
心电图检查技术
01
02
03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信号检 测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 。
心电图的种类
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 电图、运动心电图等。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 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心脏电生理的基本原理
心脏电生理是研究心脏电活动规律的科学。
家属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强调
1 2
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提供情 感支持、协助日常护理、监督患者遵医行为等。
家庭环境对康复的影响
说明家庭环境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如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3
内科护理学第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第44页/共81页
(四)操作后护理
除与心导管术基本相同外,应注意: • 全麻患儿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 术后第2天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效果 • 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心律失常、出
第27页/共81页
(一)定义
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某一部位释 放射频电流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 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 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 术。
第28页/共81页
(二)适应证
1.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快速心室率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速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期前收缩和 室性心动过速呈反复发作性,或合并有心动过 速心肌病,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必须 采用具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治疗时应植 入起搏器。
5.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6.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第10页/共81页
(五)术前护理
• 充分告知 • 心理护理 • 完善实验室检查 • 皮肤准备 • 术前停用抗凝剂 • 训练床上排尿
• 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 疑有冠心病而无创性检查未能确诊者 • 心梗后再发心绞痛或运动试验阳性者 • 急性冠脉综合征拟行急诊手术者
第61页/共81页
八、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页
目标
主要促进脓痰排出,使病肺处于 高位,其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促使 痰液借重力作用,顺体位引流气管咳 出,有利于痰液引流。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3页
操作方法及步骤
1、依据病变部位采取不一样姿势作体位引流。 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中叶者、取头低
足高略向健侧卧位; 如位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它适当姿势,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2页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3页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4页
通气方式
3.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在间歇正压通气前提下 ,使呼气末 气道内保持一定压力,在治疗呼吸窘迫 综合征、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时起主要作用。
4.间歇指令通气(IMV)、同时间歇指令通气(SIMV ):属于辅助通气方式,呼吸机管道中有连续气流 若干次自主呼吸后给一次正压通气,确保每分钟通 气量,IMV呼吸频率成人普通小于 10次/分,儿童 为正常频率1/2~1/10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5页
血气分析
1. PaO2过低时: (1)提升吸氧浓度 (2)增加PEEP值 (3)如通气不足可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延长吸气时 间、吸 气末停留等。
2. PaO2过高时: (1)降低吸氧浓度 (2)逐步降低PEEP值。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26页
3. PaCO2 过高时:
(1)增加呼吸频率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8页
禁忌
1、年迈及普通情况极度虚弱、无法耐受所需 体位、无力排除分泌物(在这种情况下,体位引 流将造成低氧血症)
2、抗凝治疗
3、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和严重骨质 疏松
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皮肤及粘膜紫绀。
7.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circulation)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秒,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护理学第版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心脏超声检测技术具有无创、 无痛、无辐射等优点,是心血 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是通过心导 管检查心脏电生理功能的一种有
创性检查方法。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可以检测心 脏传导系统异常、心律失常等疾 病,为医生提供精确的诊断依据。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需要在专业 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以确
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简便、无创、无痛,广泛应用于临床。
心电图检测技术可以监测心脏电生理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脏超声检测技术
心脏超声检测技术是通过高频 声波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一 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检测技术可以评估心 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测心脏 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疾病。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血液循环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稳定。
维持酸碱平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通过运输和排泄酸碱物质,维持 机体内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防御和 免疫功能,抵御病原体入侵。
循环系统疾病分类
01
03
心血管疾病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 肌病、心律失常等。
血管疾病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形成、静脉曲张等。
血液系统疾病
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 病等。
循环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
心绞痛
呼吸困难
水肿
心脏跳动过快或不规则 的感觉。
胸骨后疼痛,通常因心 肌缺血引起。
呼吸费力或气短等症状。
身体组织或器官肿胀。
02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
心电图检测技术
心电图检测技术是循环系统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对心 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诊断。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常用诊疗技术四
12.眼眶周围注射法
(1)适应症:眼轮匝肌痉挛、眶上神经痛。
(2)操作方法:
①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在眶缘(眼轮匝肌痉挛在眶缘颞侧1cm,眶上神经痛在眶上缘内鼻侧,其它眶内病在眶缘内相应部位)进针,注入0.5%普鲁卡因2至5ml.
②注射毕,用消毒棉球压迫进针点3至5分钟。
13.外麦粒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症:化脓性成熟的外睑腺炎。
(2)操作方法:
①皮肤用酒精消毒,用尖刀或刀片剌入脓腔,按睑缘平行方向挑开脓头。
②如脓腔较大,不能一次排空脓液,则可放置引流条。
③结膜囊涂消炎眼药膏,每日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3)注意事项:
①外睑腺炎未成熟时,勿切开排脓,以防炎症扩散
②操作时,勿用力挤压排脓,以防炎症扩散,引起眶蜂窝组织炎或海绵窦血栓形成及全身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③切开排脓切口必须与睑皮肤走行相同,以利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14.内麦料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症:内睑腺炎在结膜面有脓头出现者。
(2)操作方法:
①结膜囊内滴0.5%地卡因2至3次,每次间隔3至5分钟。
②用尖刀片在脓点上速刺,做一和睑缘垂直的切口,排出脓液,用棉签拭净脓血或冲洗干净后,涂抗生素眼药膏,盖眼垫。
③次日换药可去掉眼垫,继续滴用抗生素眼药水5至7天。
(3)注意事项:
①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②切口必须与睑缘垂直,切口不宜过大。
15.泪囊部切开引流
(1)适应症:泪囊部皮肤呈黄色脓点,触及有明显的波动感。
(2)操作方法:
①碘酒、酒精局部皮肤消毒。
②尖刀顺皮肤走行切开排脓,并放橡皮条引流,每日换药,直至无脓时方可去掉引流条。
(3)注意事项:
①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②泪囊部脓肿波动明显者方可行切开排脓。
③在引流的同时,全身用抗生素类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