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厂与自动化工厂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化工厂与自动化工厂的区别

数字化工厂与自动化工厂,到底有何区别?要追赶未来制造,人与机器之间关系如何重构?为什么反复强调,提升质量而非降低成本,才是工业进化的本质?要真正迈向工业4.0,将继续往哪些方向进行摸索?

如果说,对工厂架构和组成的实地走读,给我们带来的是实践层面的冲击。那么,对工厂运转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前沿解读,相信将可以给我们带来思维层面的更多启示,乃至启蒙。

“数字化工厂”不等于“自动化工厂”

数字化制造中,尽管自动化制造是重要的基础,但数字化制造并不等同于自动化。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以为工厂要实现数字化制造,必须先实现自动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伴随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特别是在珠三角近年频频受困于“招工难”等问题,一场“机器换人”的自动化革命正在“广东制造”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变革不仅带动本地机器人产业发展,也引来库卡等国际机器人企业陆续抢滩广东。

如果说要完全实现“数字化制造”尚需时日的话,那么在当下,珠三角的制造业如何通过“自动化制造”,破解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是最迫切的现实课题。

数字化制造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正是实现自动化制造。

在某企业的自动物流系统部门,无需人员现场监控,每天,两部高速运转的取料机如同“人”一样,依靠数字定位迅速地“抽”出对应的原材料,并通过自动传输轴,马上传送到生产车间。从工厂物料需求信息传导到自动物流仓库,仓库最长只需要30分钟就能将物料送到了车间,中间无需任何人员操作。

在这座实现了全集成自动化的工厂内,相比同类型的工厂人员最多可节省50%。

那么,伴随生产车间内不断增加自动化设备,以及逐步减少劳动力,在数字化制造的不断进化中,是否就等同于全自动化?

要明确的是,数字化制造并不等于全自动化制造。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以为工厂要实现数字化制造,必须先实现全自动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以电子行业为例,如果开发一条全自动化的产线,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但按照目前电

子行业的创新周期,一般情况下,一款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实现量产普遍只在几个月内。这时候,生产线上大部分的工作只有依靠人来完成,速度才会更快。

当行业的生产线更新周期太快,投入了很高的自动化成本,但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全球大多数的电子产品制造方案几乎都不会用自动化生产线来完成,而组装环节也很少采用机械臂。

工业进化本质在提升质量,而非降低成本

人力成本被认为是导致近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但制造业不能仅仅盯着制造环节的成本,应该更加注重供应链成本。而数字化制造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最大的目的在于提升质量,而高质量并不意味高成本。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当一款产品出厂时,它同时拥有了两个价值,一个是出厂价值,一个是到客户手中时的价值。中国很多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厂价值不高,但到客户手中的价值就很高,这就是供应链的问题。

尽管并不需要仅仅盯着成本来谈论“工业进化”,但数字化制造本身所带来的高质量并不代表是高成本。

高质量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耐用品的工业产品,比如一款海上风力发电机的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而且需要动用到直升机维修,维修的后期成本也非常高。

为此,在实现质量提升上,数字化制造首先是借助自动化产线上的机器充当“纠错官”的角色,比如当工人少拧了一颗螺丝,机器会自动发出警示,阻止产品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机器的协助,减少人的出错。

通过机器的“检查”杜绝人在制造过程的差错,这只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一步,由制造质量、研发质量以及原材料质量组成的产品质量中,更需要的是借助数字化制造去保障研发质量和原材料质量。

尤其是如何保证原材料质量,一直被认为是制造业界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课题。

在数字化制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对原材料进行可溯源式的管理。也就说,在这座工厂内,当来自各地的原材料被运送到车间后,所有的原材料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可伴随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在每一个流程中,都会被相应的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跟踪,并最终储存在后台的数据管理中。

这意味着,一旦有原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工厂可以马上查找到这一批次的原材料在

什么时间点,已经走过哪些生产流程。无论客户在今后什么时间反馈质量问题,工厂依旧能够拿出完整的数据,对这些原材料进行追溯,从而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走向工业4.0,管理自动化才是关键

在数字化制造的阶段,通过数据交互,已经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但要衡量是否真正走向工业4.0,不是看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的高低,而是看管理水平的高低。实现管理的自动化,需要实现管理上人完全听命于“电脑”,这才是智能制造的未来。

在工业4.0的研究中,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一直被认定为两大研究主题。其中,关于智能工厂,被描绘成是一个分散的、具备一定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在实现了数据交互之后,形成了高度智能化的有机体,实现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数字化工厂与智能化工厂之间的差距,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是否真正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在中国制造实现智能化提升的路上,相比硬件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才是影响中国企业能否实现工业4.0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工业4.0,一大标准是管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实现了自动化。工业4.0将工业软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4.0将各种工业软件充斥到制造流程之中,从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四个维度,提升“物理世界”中的工厂/车间的生产效率,优化生产工程。工业4.0中囊括了盖勒普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盖勒普DNC(数控机床及生产工位联网管理系统)、盖勒普MDC(数控机床状态及生产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系统)、盖勒普PDM(制造过程生产数据文档管理系统)、盖勒普Tracker(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管理系统)、SCM(产业链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系统,能够将分散的各种信息汇总分析,从而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物流交货周期的不断加快以及客户定制要求的多样化的问题,为制造工艺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管理实现自动化,也可以理解为,工厂的所有决策和指令都听命于电脑,连人也是听命于电脑。实现这一步显然并不容易,至少从理念上,如何让人完全听命于电脑,则需要一场思维变革。

但至少,数字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工厂的必经之路,已走出了第一步——让机器代替人去做更多的决策。而等到工厂内,真正能用自动化替代人进行管理,人听命于“电脑”的话,那么,电脑背后所代表的制造的未来,也将来到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