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 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树立勇于改革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学科课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对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期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必要性的思考。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a. 政治改革: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官制等;b.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废除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等;c. 文化改革:推崇儒学、改革礼仪制度、推广汉文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a. 推动北方民族融合;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 对后世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二课时:讲解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课标要求:(1)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和补充材料及学生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学会使用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影响的分析让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里程。

2、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3、认识到民族融合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

5、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教学过程:本课主要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主要措施:一、迁都洛阳通过理解孝文帝说的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然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进而明确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就是移风易俗。

迁都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遇上了强大的阻力,那孝文帝是如何解决的?这里穿插孝文帝迁都的故事,使学习者明白当改革遇上阻碍的时候,要学会用巧妙的方法去化解。

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通过六则材料的展示,分别让学习者自行归纳,得出—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同时,对每一种具体的措施,适当的具体讲解,引发学习者的兴趣,进而亲近历史课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习者结合之前所学,很容易得出结论,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

然后进一步升华知识,结合现实思考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一、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的灿烂;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三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2. 如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朝代的改革,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是否掌握了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十、教学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孝文帝的形象和北魏的图片,提问:北魏是哪个时期的国家?北魏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迁都洛阳: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的迁都图”,提问: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洛阳城图”,提问:迁都洛阳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均田制: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图片,提问:均田制的内容是什么?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长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图片,提问:三长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三长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租调制: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图片,提问:租调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租调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提问:民族融合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制度创新”的图片,提问:制度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教师用课件展示“文化认同”的图片,提问:文化认同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北魏孝文帝,进而导入本课。

2. 教学新课: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

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如官制、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

让学生理解改革的内容。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如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让学生认识改革的意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改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各个方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措施及影响。

3.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分析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了解。

2. 针对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等,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具体操作和目的。

3. 通过历史文献或图片,展示改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如土地分配、人口迁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改革的影响。

八、互动环节: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改革的理解,鼓励课堂上的思想交流。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讨论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困难。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2)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运用历史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及效果;(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批判性思维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2)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改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2)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影响;(3)引导学生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4. 案例分析:(1)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的影响;(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小组讨论:(1)划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2. 思考: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改革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2)提问:同学们知道北魏孝文帝吗?请大家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 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2)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对改革意义的感悟。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改革的影响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二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1 政治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政治动荡各族群矛盾尖锐2.2 经济背景农业生产力低下商业发展受阻2.3 文化背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1 政治改革推行均田制设立三公九卿制度3.2 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3.3 文化改革提倡儒学教育推行汉化政策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4.1 政治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4.2 经济意义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4.3 文化意义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意义及影响5.2 思考与启示学生探讨改革的成功与不足联系现实,思考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六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6.1 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6.2 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第七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策7.1 改革税制实行租庸调制,公平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7.2 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设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八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教育政策8.1 提倡儒学教育建立太学,培养士人推崇儒家经典,提高文化素养8.2 推行汉化政策鼓励汉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采用汉字,传承中华文明第九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1 政治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治稳定性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9.2 经济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实力第十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启示10.1 评价肯定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客观分析改革的不足和遗留问题10.2 启示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关注民生福祉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借鉴历史经验,推动现代社会改革与发展第十一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变革11.1 民族融合的加速改革中的民族政策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分析民族融合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1.2 社会阶层的变动改革对士族、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等社会阶层的影响探讨改革如何改变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力量对比第十二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交融12.1 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分析改革期间汉文化在北方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探讨北方民族文化在改革中的保护和发扬12.2 宗教与改革北魏孝文帝时期宗教政策的变化研究宗教与改革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十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遗产与传承13.1 改革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隋唐政治制度的启示分析改革对后世政治制度演变的深远影响13.2 改革对后世经济制度的影响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的影响探讨改革对后世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第十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训与反思14.1 改革的局限性与挑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探讨改革在历史条件限制下的局限性14.2 改革中的政治智慧与策略研究北魏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手腕分析孝文帝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动改革成功第十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与现代启示15.1 历史学者对改革的评价综述历代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改革认识的变迁15.2 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分析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社会阶层变动、文化交融的影响;改革对后世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及遗产与传承;改革中的政治智慧与策略。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时代特点;(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比较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的认识;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后世相似改革的异同;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1 讲述北魏建立的过程和鲜卑族的兴起1.2 介绍北魏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3 阐述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述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如整顿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2.2 介绍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如均田制、废除井田制等2.3 阐述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如推广汉文化、提倡儒学等第三章:孝文帝改革的效果3.1 分析孝文帝改革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如减少官僚腐败、提高政府效率等3.2 讲述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增加国家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3.3 介绍孝文帝改革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儒学复兴、文化繁荣等第四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后期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为北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2 讲述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促进作用,如民族融合、统一中国等4.3 介绍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如何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改革家等第五章: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5.1 分析孝文帝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5.2 讲述孝文帝改革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如对保守势力的妥协等5.3 阐述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如何为后世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等第六章:孝文帝改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深化6.1 介绍孝文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改革,如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地方郡县制等。

6.2 分析这些政治制度改革对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的作用。

6.3 探讨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对北魏以及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孝文帝改革中的法制建设7.1 阐述孝文帝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举措,如颁布《魏律》、推行法治等。

7.2 分析孝文帝法制建设对当时社会秩序、法律体系的影响。

7.3 讨论孝文帝法制建设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启示和影响。

第八章:孝文帝改革对文化教育的推动8.1 介绍孝文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如设立太学、推崇儒学、选拔贤能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共分为十个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影响。

一、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 时间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孝文帝的个人背景:生平、性格、才能等。

二、改革的原因1. 政治原因:解决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强中央集权。

2. 经济原因: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

3. 文化原因: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1. 政治改革:实行“三长制”、设立州县制、选拔官员的改革。

2. 经济改革: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

3. 文化改革:推广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儒家教育。

四、改革的效果1. 政治效果:提高了朝廷的统治力度、减少了权力斗争。

2. 经济效果: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发展迅速。

3. 文化效果:促进了汉族和鲜卑族的融合、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五、改革的评价1. 积极方面:改变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2. 消极方面: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造成一定冲击。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改革的具体措施1. 政治改革措施:设立州县制,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设立三长(州长、县长、乡长),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2. 经济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农民有稳定的土地耕种;减轻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实行农田水利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和补充材料及学生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学会使用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影响的分析让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里程。

2、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3、认识到民族融合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

5、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教学过程: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第一页)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观看视频时请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第二页)播放视频展示题目生:略师:拓跋珪建立北魏,北魏前期统治者重用汉族儒生,使北魏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课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师:“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的呢?(课件第三张)展示课件: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我们首先来看两段材料“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师:鲜卑族人把汉人当什么?这个“肉篱”“践踏”反映了当时的北魏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略生回答:民族矛盾激化。

课件投影: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和分析。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1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生平背景。

1.2 讲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形势。

1.3 分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第二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

2.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3.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克服困难,推动改革的实施。

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影响。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5.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并能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六章:政治体制改革6.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6.2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6.3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军事制度改革7.1 讲解北魏孝文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7.2 分析军事制度改革对北魏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1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1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了方便历史老师讲解好这一课,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育学生表达、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育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老师引入:在南朝统治南方时,南方经济开始得到进展。

而此时北方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先把课文仔细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老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案【篇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试讲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班级 2008级3班姓名冯小丽学号 2008020307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二、导入新课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大家初中时学过的语文课文《木兰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生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师:花木兰生活于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北魏,代父从军抗击北方柔然部落。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精神。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五、教学内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1)政治改革: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改革:均田制,废除井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3)文化改革:推广儒学,提倡佛教,融合各民族文化。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1)政治:提高了政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

(3)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文化内涵。

4. 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评价:(1)积极方面: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2)消极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5. 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改革背景: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 讲解改革内容: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内容。

4. 分析改革影响: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教学拓展:1. 对比其他朝代的改革,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独特之处。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篇: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1、改革背景(先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再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有什么事发生?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应如何应对?)(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投影:鲜卑与汉族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差异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改革(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

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

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改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评价改革的历史影响。
2.重点:学生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会以史为鉴,关注现实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学习,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价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剖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4.设计相关的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历史观。
3.引导学生从孝文帝的改革中汲取智慧,学会以史为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完成课后习题:针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将统一批改并给予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课标点击】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知识整合】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二、改革的措施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1)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2.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3.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性,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突破】1.北魏迁都的原因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2.关于孝文帝改革建立新制的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①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③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向汉化,汉族的习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5.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

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专题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技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悉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参考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