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详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5583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e.png)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8216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e.png)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与后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1.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1.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教学多媒体设备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5.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未选择的路》,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1.5.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5.4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选择与后果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1.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未选择的路》的内涵2.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诗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3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资料的获取和理解2.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2.5.1 背景资料介绍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2.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背景对诗歌内涵的影响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三章:诗歌主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与后果3.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和后果3.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3.5.1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选择与后果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3.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四章:诗歌的文学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未选择的路》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3 教学难点诗歌文学价值的评价和分析4.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评价4.5.1 文学价值分析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讲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价值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4.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五章:课后拓展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拓展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未选择的路》第六章:创意写作练习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6.2 教学重点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6.3 教学难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6.5 教学过程6.5.1 写作启发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6.5.2 创作指导讲解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提供示例和范本供学生参考6.5.3 独立创作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6.5.4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反馈,共同讨论和改进6.5.5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进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第七章:艺术创作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7.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7.3 教学难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7.4 教学准备提供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工具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7.5 教学过程7.5.1 创作启发向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素材和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7.5.2 创作指导讲解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提供示例和范本供学生参考7.5.3 独立创作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7.5.4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互相交流反馈,共同讨论和改进教师总结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进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第八章:课堂互动游戏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8.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互动游戏,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8.3 教学难点互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8.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互动游戏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和材料8.5 教学过程8.5.1 游戏介绍向学生介绍互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熟悉游戏流程8.5.2 游戏进行学生分组进行互动游戏教师监督游戏过程,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游戏的结果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8.5.4 诗歌复习利用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诗歌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第九章:课堂讨论与辩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9.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诗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9.3 教学难点讨论和辩论的组织和引导9.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讨论和辩论题目准备相关的论证材料和观点9.5 教学过程9.5.1 讨论与辩论介绍向学生介绍讨论和辩论的主题和规则引导学生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9.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9.5.3 课堂辩论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展示自己的论证能力教师监督辩论过程,第十章:课堂辩论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辩论,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10.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辩论,深入探讨诗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10.3 教学难点辩论的组织和引导10.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辩论题目和规则准备相关的论证材料和观点10.5 教学过程10.5.1 辩论介绍向学生介绍辩论的主题和规则引导学生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10.5.2 分组辩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展示自己的论证能力教师监督辩论过程,提供指导和建议10.5.3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辩论的结果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第十一章:家庭作业与评估11.1 教学目标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11.2 教学重点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1.3 教学难点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评估11.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家庭作业任务评估标准和方法11.5 教学过程11.5.1 家庭作业布置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任务明确作业的要求和提交时间11.5.2 家庭作业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评估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11.5.3 学生反馈与改进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业的改进教师监督学生的改进过程,提供个别辅导第十二章:课堂总结与展望12.1 教学目标通过对整个课程的总结,使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2.2 教学重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12.3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归纳12.4 教学准备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12.5 教学过程12.5.1 课程总结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12.5.2 学生反思与展望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展望未来对诗歌学习和欣赏的期待12.5.3 文学拓展活动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诗歌鉴赏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阅读和欣赏第十三章:课程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目标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进的方向13.2 教学重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13.3 教学难点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13.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教学评价工具和问卷准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资料13.5 教学过程13.5.1 教学评价教师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13.5.2 反馈分析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反馈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13.5.3 教学改进计划教师根据反馈分析,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学生在改进计划中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意见第十四章:课后资源与延伸阅读14.1 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未选择的路》的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4.2 教学重点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的提供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14.3 教学难点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的选择和推荐14.4 教学准备搜集和整理《未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5. 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和后果的思考难点:1. 诗歌背景资料的获取和理解2.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3.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4. 艺术创作活动的组织和实施5. 互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6. 讨论和辩论的组织和引导7. 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评估8.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b9ca3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d.png)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课堂小结整理:请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变化等,以思维导图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要求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教师进行现场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要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诗意内涵,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临选择时的困惑、犹豫、坚定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内涵。
2.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形成互动式的课堂氛围。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796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c.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于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教案
![关于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a909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f.png)
关于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通过创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领悟人生选择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面对选择,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2.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未选择的路》的课件和讲解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诗歌《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2)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总结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诗歌解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意义;(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未选择的路》;(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述人生选择的诗歌,如《人生的路》《选择》等;(2)学生对比分析,《未选择的路》与其他诗歌在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b67c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9.png)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b86c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png)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f63e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5.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75d9e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1.png)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法,鉴赏诗歌的美学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诗歌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诗歌美学价值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学价值。
5. 朗读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自己生活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选择的路》;2. 推荐学生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认知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499b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9.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第一篇:《未选择的路》教学案《未选择的路》教学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课型:[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掌握有关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教具运用]常规、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课前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罗斯特涉足伫立丛林....荒草萋萋幽寂旅人回返....二、解释下列词语。
涉足:伫立:丛林:幽寂:延绵:荒草萋萋:三、文学常识。
1、《未选择的路》选自《》。
作者是__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诗人______。
作品有《___》《_____》《西去的溪流》等。
其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便是他的诗风。
2、本诗中的“林间岔道”实则象征了_____________。
3什么叫象征?四、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在重读词语下面用“·”标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共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间》中的第一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年轻时当过工人、瓦匠、教员、新闻记者等,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因经济问题辍学归家经营农场,其间开始写诗,1912年,已近40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传的农场,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携妻拖子,移居伦敦郊外的一所板房之中,准备为撞击诗坛大门做奋力一搏。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https://img.taocdn.com/s3/m/eab78a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c.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的地方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1.对于“路”这一律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心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偶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终究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0b7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8.png)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比赛或放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奥秘。
举例解释:
-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课文中的“两条路”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批判性思维的难点:在讨论作者的选择时,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从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分析作者的选择,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启发。
-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难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指导和修正。
2.句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课文解读:探讨作者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与感悟;
4.主题探讨:通过对比两条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
5.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解读课文《未选择的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词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9ad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9.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珍惜人生,勇敢面对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作。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面临选择的情景,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最终发现这是一条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寓意着人生中的抉择和遗憾,引导人们珍惜机会,勇敢面对选择。
2. 教学重点:(1)课文主题和寓意。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面临选择的情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巩固1. 思维导图:(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结构和主题。
(2)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讨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2. 扩展阅读:(1)学生课外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7d9e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c.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忧郁(yōuyù)诱人(yòu)瞬息(shùn)涉足(shè)幽寂(jì)延绵(mián)荒草萋萋(qī)伫立(zhù)(2)词义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974f8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f.png)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阅读与理解。
诗歌主题的探讨。
1.3 教学方法朗读和讨论: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并讨论诗歌内容。
提问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
1.4 教学步骤1.4.1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未选择的路》。
1.4.2 学生跟读并讨论诗歌内容:学生跟读诗歌,并讨论诗歌中的情节和意象。
1.4.3 提问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
1.4.4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未选择的路》。
2.2 教学内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介绍。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创作背景。
2.3 教学方法讲解和展示:教师讲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并展示相关资料。
提问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诗人背景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教师讲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
2.4.2 展示相关资料:教师展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
2.4.3 提问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诗人背景的关系。
2.4.4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对诗歌与诗人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未选择的路》的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欣赏。
3.2 教学内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文本解析。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欣赏。
3.3 教学方法讲解和分析:教师讲解诗歌的文本内容,并进行分析。
朗读和讨论: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并进行讨论。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诗歌的文本内容:教师讲解诗歌的文本内容,并进行分析。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d18f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1.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篇一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二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1)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在诗句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3.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2.虽然/ 那天清晨/ 落叶满地,两条路/ 都未经/ 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 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 路径延绵/ 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 再回返。
也许/ 多少年后/ 在某个地方,我将/ 轻声叹息/ 将往事回顾:一片/ 树林里/ 分出/ 两条路——而我/ 选择了/ 人迹更少的/ 一条,从此/ 决定了我/ 的一生的/ 道路。
3.“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94fc0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e.png)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同学自由发言〕,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留马行处”行路难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经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殊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索。
2、介绍如今我给大家简洁的介绍一下这位,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夫诗人”。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如今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留意节奏,字音等等。
2、如今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如今又哪位同学情愿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如今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索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外表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索。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学问。
〕三、详细分析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索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索,诗歌一开头就告知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
那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惋惜”一次就说明白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圆满,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站在路口在想什么?呢就在想我究竟该走哪一条呢,很迟疑,他的迟疑也告知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肯定要慎重。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04b6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6.png)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的寓意。
3.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培养。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的寓意。
3.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培养。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生选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6aa6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未选择的路》语文文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生字词和句型结构。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3. 采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生字词、写作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助教学材料,如文章解析、人生哲理案例等。
3. 确保学生有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整体内容,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2. 提问:你们认为人生中面临选择时,应该如何做出决定?二、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2. 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加强学生的记忆。
三、写作技巧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句型结构等。
2. 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四、文章主旨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进行思考和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技巧并领悟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e092b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5.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陈志奎-《未选择的路》-2018春季第十三周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品析诗中的美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才艺展示:
成语故事: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
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
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
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
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
一分才。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二、习上节课的内容:
指名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预习课文
1、自由朗读,注意节拍
2、教师将划分好节拍和重音
四、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分诗歌节奏
2、(老师作朗读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组员之间对读
3、小组之间比赛读
五、整体感知、解读诗歌
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
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最好用自己的话加以理解一下。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讲解: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
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
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
因为时光不会倒流。
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
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讲解: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讲解: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
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
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讲解: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
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思绪诗路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
教师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4、全班齐读诗歌
五、精讲课文、感受哲理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明确:“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人生之路,象征手法
六、课堂训练:小组之间比赛读课文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
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
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八、课后作业:完成导与练第7-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