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合集下载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十大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

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一起来看看吧。

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像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二、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不相关的概念相比较,以便产生新的理解或更深刻的描述。

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拟人,可以增加文字的感情色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夸张:夸张是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能够使文章更引人注目,使观点更加鲜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

4.排比:排比是通过把相同结构的成分进行并列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增加语言力量的效果。

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增加语言的节奏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记忆。

5.倒装:倒装是将正常语序颠倒,以达到强调作用。

倒装能够使语言更加紧凑,增加句子的吸引力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6.反问:反问是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观点,但并不需要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互动性和表现力。

7.并列:并列是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列排列,以增加语言的力量和表现力。

并列能够使文章更加紧凑,增加信息的密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8.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对比能够使观点更加鲜明,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文章和场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它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强表达力:修辞手法能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力。

2.引起共鸣:修辞手法能够使用感性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

3.强调重点: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对其中一观点或描述的强调,使其在文章中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4.增加形象感:修辞手法能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一种用语言表达特定意义和情感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设想、借代、双关语等等。

各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语境下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1. 比喻比喻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相似之处来强调一种事物的特点。

比喻可以使文理显得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到亲切和共鸣,并且能够带来独特的思考和感受。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特征。

拟人能够给人以实感,使读者更深刻地体验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排比排比是指在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将一系列词、短语或句子逐一列举出来,以加强语气和节奏。

排比能够加强对待比较对象的感受强度,让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易于记忆。

4. 对偶对偶是以与一个词或句子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为基础,用另一个词或句子来构成相对或矛盾的修辞形式。

对偶能够通过形式对观念和思想进行升华和强调,以达到强化语言效果的作用。

5. 夸张夸张是指把某个情况或事物进行过度的渲染和扩大,以达到强化表达感情的效果。

夸张技巧能够加强讯息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6. 反问反问是指说话人提出一个明显的问题,不做回答,而是随即给出答案。

反问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和思考,让读者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7. 设问设问是指在文章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强化论述和加强语言效果。

设问能够增强读者的注意力和逻辑思考,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8. 设想设想是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境或事件,并在其中发挥想象力进行描述,以达到表现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通过设想的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内心共鸣和情感反应,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9. 借代借代是指通过某种暗示或象征方式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借代能够丰富语言形式和情感内涵,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技巧,在谈论话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以更生动、有力、深入的方式传达信息。

以下是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比较成分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比喻中,常用一个物体来代表另一个物体,这使得听众更容易理解讲话者所进行的比较。

比喻还有助于让听众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可以用图像性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2. 比拟比喻有时会给听众留下模糊的印象,比拟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比拟的作用是通过类比不同的事物来解释某一概念。

使用比拟时需要注意事物的相似性,以确保它们在要传达的信息方面有足够的联系。

3. 比较比较涉及到将不同物品的特点进行对比。

它的作用是凸显相似点与差异点,使得听众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比较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不使用过度修饰或复杂语句的情况下传达信息。

4. 对称对称是指重复或对称使用词语或短语的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想法,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对称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更容易理解所说的话。

5. 联想联想是指利用类似乎物的形象来诱使听众有更深刻的理解。

联想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其中最显著的是可以增加听众的记忆力和提高他们对重要信息的理解。

6. 借喻借喻是指在表达中使用动词或名词来传达某种概念或思想。

借喻的作用在于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说的话,并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7. 排比排比是指在连续的语言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相似的想法。

排比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可以强调表达的重点。

8. 修辞问答修辞问答是指在语言中提出问题并直接回答。

修辞问答的作用在于使听众专注于讲话者所讲的话,并且可以增加听众在话题上的思考。

9. 夸张夸张是指增加或减少某个事物的状况。

夸张的作用在于让听众更加引人注目,并加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10. 双关语双关语指的是有多个意义的语言。

双关语的作用是让语言变得有趣并产生反讽的效果,它可以使听众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明确地比较,例如“他像一只熊一样笨拙”。

暗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模糊地比较,例如“她的脸像一朵花一样绽放”。

借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直接转化为喻体,例如“他的手就像一把铁锤一样坚硬”。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例如“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

拟人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描述事物,例如“他的歌声震得玻璃都快碎了”。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偶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易于记忆;同时也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

5.反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我的思念飘向远方”。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6.设问: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例如“你是否感到孤独?是的,我感到孤独”。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情感。

7.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或情感,例如“难道你不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吗?”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8.排比: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或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喜欢你”。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9.借代:用某些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某个人或事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代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一种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艺术手段,用于丰富文章的形象、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以下是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形象感,增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共鸣。

例如:她如蝴蝶般翩翩起舞。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特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感染力。

例如:风啊,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

3. 比较:通过对两种事物的对比,突出某个特点或者强调其差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例如:她美若天仙,你却黯然失色。

4. 夸张:对某事物或概念进行夸张描述,以强调其特殊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例如:那个男人像一头巨人般高大。

5. 排比:通过将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排列,使文章更有顺口和韵律感,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 借代:通过使用一个词指代另外一个含义相近的词,以丰富文章的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心在滚滚红尘中颤动。

7. 反复:通过在文章中多次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加强其语义效果,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例如:我爱你,不离不弃的爱。

8. 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以强调某个词语或句子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9. 并列: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句法结构的句子并列排列,以表达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产生对比和冲突效果。

例如:我独坐在岸边,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而西边的夜霞还残留着太阳余晖。

10. 蕴含:通过采用含糊模糊、暗示或隐喻的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和思考,增强文字的魅力和深度。

例如:月光如练,落在大地上,轻柔的拥抱了一切。

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充分运用这些手法,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图,从而打动读者。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和意味。

1.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类比来表达其中一种含义。

比喻可以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他的心如冰”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冷漠无情。

2.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生物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特征的修辞手法,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化。

例如“树叶在风中轻轻地低语”中,把树叶拟人化,使得描述更具有情感和生动性。

3.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事物或情况的修辞手法,用来引起读者注意并产生强烈的效果。

夸张常常用于幽默或讽刺作品中,例如“他高兴得飞起来了”。

4.暗喻:暗喻是一种隐含含义的修辞手法,通过隐晦的语言暗示其中一种观点或情感。

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背景来理解暗喻的含义。

例如“扬一把细沙,让她爱上你”,暗示的是温柔细致的方式能够赢得对方的心。

5.反衬:反衬是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或人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强调事物的特点或差异。

例如在描述一个勇敢的人时,可以与一个胆怯的人进行对比,以凸显出前者的勇气和果断。

6.排比:排比是一种将相同结构的语句或短语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其中一种情感或情节。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表达的力量。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皆不祥”中的排比结构使得句子更加引人入胜。

7.借景:借景是一种利用大自然景物来抒发感情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自然的形象和景物的描写,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望穿秋水,凄凉的画面把人的心都冻结了”。

8.反衩:反讽是一种用表面正面的语言表达负面含义的修辞手法,通过讽刺或嘲讽来批评一种观点或情况。

反讽常常被用于讽刺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评意味。

例如“这次选举真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好机会,人人都有机会买票”。

9.对偶:对偶是一种对称结构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排列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运用文字的巧妙方法,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和感官印象,增强表达力与感染力。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清澈见底。

”比喻了眼睛的清澈与明亮,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动作,使其形象化,以增加形象的鲜明度和感情的富有性。

例如:“风轻轻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拟人了风,使风具有了唤醒的功能,强调了风的轻柔特质。

3.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修辞效果,增加文采和韵律。

4.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并列,表达出一种对比的关系,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春花与秋叶,鲜艳与凋零,相映成趣。

”通过对春花与秋叶的对比,强调鲜艳与凋零的反差。

5.夸张: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夸大其词,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快乐溢满心间,如同百花绽放的芬芳。

”通过夸张比喻,增加了主人公快乐的感染力。

6.省略:在叙述中有意忽略或省略一些关键信息,以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增加作品的悬念和吸引力。

例如:“那一刻,我真的后悔了。

”省略了具体细节,使读者自行补全情节,增加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橘子的香甜让人心生温暖。

”通过橘子来借代美好的事物,表达出温暖的内心。

8.设问:提出的问题本身即含有答案,通过反问的方式达到引发思考或强调主题的目的,增强作品的逻辑力量。

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力吗?”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9.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相互对照,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共性,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生动性。

例如:“他的心情犹如火红的夕阳,温暖又明亮。

”通过比较,使主人公的心情更加生动具体。

10.反问:通过提出疑问,却不要回答,使问题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强修辞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比喻作用:
(1)能将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2)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作用:能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感染力。

(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排比作用:
(1)加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

(2)使富有节奏感。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比作用:(1)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作用:
(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

(2)意义简练、醒目。

(3)对比鲜明。

7、反复作用:
(1)强调思想内容。

(2)突出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情态。

(4)募写声音和颜色。

8、反问作用:
(1)加强语气。

(2)增强语言力量。

(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作用:
(1)标题与开头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

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

(2)段与段之间使用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处用设问,既可点明主旨,又能增加回味。

10、引用作用:
(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力。

(2)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3)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手段,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常见的63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属性,增加表现力。

3. 拟声: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声音,使句子更加形象传神。

4. 拟态: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物体的形态,使句子更加生动。

5. 指事:用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概念,增加形象感。

6.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强度,引起强烈共鸣。

7. 暗喻:通过暗示或隐晦的方式表达意义,引起读者的思考。

8. 反问:用反问方式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引起反思。

9. 排比:通过连续并列的结构,使语句更加节奏感强烈。

10. 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增加韵律感和平衡感。

11. 近义反义:使用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来增强表达力。

12. 叠词:将相同的或类似的词语重复使用,增加语气和效果。

13. 倒装:改变语序,使句子更加突出或显著。

14. 省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15. 讽刺:通过嘲讽或调侃的方式表达讽刺意义,引起思考。

16. 幽默:使用幽默的描述或表达方式,增加趣味性。

17. 比较: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或差异性,使句子更加生动。

18. 隐喻: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意义,增加文学性。

19. 明喻:直接表达意义,使句子更加明确。

20. 反讽:通过对相反意义的表达,增加句子的反向效果。

21. 反复:通过重复使用句子或词语,增加表达力和强度。

22. 借代:用代词或其他词语代替某一事物,增加推敲性和哲理性。

23. 对照:通过对照不同事物的特点,突出句子的衬托效果。

24. 真实描写:真实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和情况,增加说服力。

25. 怎样:通过使用疑问副词开头的句子,引出问题或观点。

26. 修辞反问: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反问的意义,加强效果。

27. 渲染氛围:通过描写环境、情感等细节,使氛围更加浓厚。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大全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更加富有节奏感,更加美丽动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详细解释。

1.比喻:通过运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方式,使得原始概念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被读者理解和感受。

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感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2.比拟:通过找到两个相似但并非同一种类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和说明原始概念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比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主题,使文章更加明了和深入。

3.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事物、现象或观点,使文章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从而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对比:通过将不同事物相互对照、彼此突显,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矛盾。

对比有助于阐明和强调原始概念,使文章更加鲜明和生动。

6.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形象来增加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7.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或特征,以增加形象感和感情色彩。

8.借代:用一个现实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感。

9.暗喻:通过运用一种与表面意思不直接相关的隐喻,以达到增强表达力和神秘感的效果。

10.反问:以一种反常的方式提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主题的重要性和矛盾之处。

11.倒装:通过改变语序,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从而增强表达力。

12.排比叠加:通过多次使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表达的力度。

13.讽刺:通过使用嘲笑、讥讽或反语等方式,以揭露和批评一些事物或观点的荒谬和错误。

14.借代:借用名人名言、故事或历史事件等外部资源,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15.反衬:通过将两个截然相反的事物或概念进行对比,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或价值。

16.借题发挥:通过对一个事物或概念的陈述进行引申和发散,展开更广泛的思考和表达。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手法可以运用。

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和例句

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和例句

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和例句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常用的艺术技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使其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同时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手法和技巧,例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解释其作用和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比喻:通过将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所要表达的概念或情感。

例句:他的笑容如燃烧的阳光,温暖而炽烈。

作用:比喻可以借用常见的形象,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二、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

例句:夜幕低垂,大地昏黄,微风轻轻地拂过窗帘,窗帘像是害羞的少女,轻轻地摇晃。

作用: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三、夸张:对某个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目的。

例句:天空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全场观众无不沸腾,热烈程度超过了一切想象。

作用:夸张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情绪和共鸣。

四、排比: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齐整的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增强语气的作用。

例句:我走过乡村,走过城市,走过河边,走过山间,走遍了大江南北。

作用:排比可以使修辞效果突出,文字富有韵律感,增加文章的律动感。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手法,如比拟、喻体、反语、夸张等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的表达目的和文学风格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总的来说,修辞手法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通过合适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和有趣。

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要表达的意义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有深度、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一些言辞上的变化和修饰,使表达更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表达方法。

下面是18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共同之处,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形象化,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 拟人:赋予非人物以人的行为和性格特征,使描述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效果。

4. 反问:以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引起读者思考,并达到强调观点的效果。

5.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使语言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6. 对偶:通过呼应、呼唤,使前后呈现的词语或短语形成对比,加强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7. 手眼: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8.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阐述抽象概念或隐喻,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形象感。

9. 押韵:通过词语的发音和韵律的呼应,使语言具有音乐性和感染力。

10. 典故:引用名人、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以丰富表达内容,增强文化内涵,使语言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11.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以便更好地阐述抽象概念或隐喻,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形象感。

12. 推断: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和论证,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逻辑性。

13. 省略:在表达中有意忽略一些信息,使意义更加隐晦、深远,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14. 真假: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5. 反复:通过特别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具有重复的效果,强调表达的内容和观点。

16. 对称:通过词语、句子结构等的对应和呼应关系,使语言更具和谐感和美感。

17. 激起: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8. 揭示:通过揭示隐含的意义或真相,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启示性。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表达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共鸣和理解。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1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文学语言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含义。

通过比喻,作品可以增强修辞效果,丰富形象,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阳光般温暖。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

通过拟人,作品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句:大海张开了怀抱,欢迎着远航的归人。

3.排比:通过平行的语法结构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以达到加强语气、铺陈事实、加强逻辑关联的效果。

例句:她热情、真诚、坚定地为社区的发展奋斗。

4.对偶:通过两个相对矛盾的词、词组或句子的相互呼应,以强调两者的对比。

例句:天上的星星温柔闪烁,地上的人们慌乱奔忙。

5.倍数修辞: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或词组,强调事物的特性或加强其中一种情感效果。

例句:他不止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和导师。

6.比较:通过比较两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句:他的声音如同细雨般轻柔。

7.夸张:通过夸大和放大事物的特征,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感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句:他飞奔得像一只飞驰的箭矢。

8.反问: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断言,常常用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共鸣。

例句:难道人生就只有成功吗?9.省略:通过删除语句中的无关部分,使句子更加简练有力。

例句:聚精会神地学习,全情投入地工作。

10.梁木: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形象明显的修饰语,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句:这个村庄是一个宁静而舒适的世外桃源。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以下是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方法和作用: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2. 比拟:通过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或动作。

其作用是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增强语势。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5. 对偶:通过两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句子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增强表达效果。

6. 借代:通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简练、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7.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其作用是强调观点或事实,引起读者注意。

8. 反问:通过否定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语气。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9. 引用:通过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0.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某一特点或差异。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1. 反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一观点或情感。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12. 倒装:通过改变词语的正常语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3. 反语:通过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来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风趣,增强表达效果。

14. 拟人: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其具有人的特点或行为。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5. 排比+反复:通过排比和反复的综合运用来强化某一意思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七年级语文常用基本概念汇总与辨析一、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拟物、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二、常见记叙文(散文、小说)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突出表现。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11、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

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

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

例如《背影》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紫藤萝瀑布》等。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记叙文的常用描写方法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还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怎样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写出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人们美好,温馨生活的向往。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铺下铺垫。

说明文知识总结说明文的阅读学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通常,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常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常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根据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也叫作文艺性说明文。

三、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 种。

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如果不容易被人理解,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一个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将••… (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从而达到条理清楚,准确说明的作用。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对象),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文用了大量的概数、约数,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深刻的印象。

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了……(对象的特征),易于读者的理解。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或事理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科学的语言给…… (对象)下定义,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7、列图表: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主要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事物说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四、理清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

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

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析时要格外细心。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也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 “到处都有”。

分析、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时,一般可分为三步:(1)表态。

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2) 结合语境解释该词(3) 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之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准确”。

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说明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