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7dcf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c.png)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标题:《我若为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2. 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2. 探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1. 电子或纸质版的《我若为王》故事书;2. PPT或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场景和权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成为国王,你会怎样执政?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探究:1. 分发故事书《我若为王》,让学生自主阅读;2. 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如何?b. 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 故事中的国王有哪些责任和权力?他是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的?d. 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为什么?展示:1.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形成概括性的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成为国王,他们将如何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拓展: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为国王并面对各种权力和责任的情境;2. 学生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国王形象,并陈述自己的理念和执政计划;3.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发表观点,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权力与责任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执政计划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c8f0b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29ac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7.png)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教案主题:《我若为王》教案教学内容:《我若为王》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流利朗读。
2.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4.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2. 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复印件。
2. 演讲稿的范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疯狂抢答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阅读与理解(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我若为王》。
2. 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教师的指导,逐段解读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Step 3:答疑解惑(10分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和答疑。
Step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
Step 5:作文写作(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和思考的结果,以《我若为王》为题目,撰写一篇演讲稿,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Step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愿上台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以及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8: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学生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e0d93355270722182ef70f.png)
《我若为王》教案2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e8bc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f.png)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通过课后实践,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成为了王,你们会怎样做?”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若为王》,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后实践: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3. 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分享,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3. 课后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4.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43b167b84ae45c3b358c59.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这篇课文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
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课文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我”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我”却突然觉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品味杂文语言的讽刺味。
3、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驳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摈弃奴才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4、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者情况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但对关键句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欠深刻,或者较为单一,不够全面。
2、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3、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学习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https://img.taocdn.com/s3/m/2086bc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f.png)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5248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9.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我若为王》的背景故事和情节;2. 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我若为王》的主题和情节;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 创造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王国,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2. 学生纸和笔;3. 有关《我若为王》的文本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解释《我若为王》是一部古代小说,讲述一个男孩因羡慕王权而穿越到古代,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有机会成为国王,你会怎么样?你想要改变些什么?步骤二:讲解1. 介绍《我若为王》的背景故事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 引导学生思考主题:权力、责任和改革。
步骤三:小组讨论1.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由讨论他们认为国王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国家。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步骤四:小组汇报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改革方案。
2. 全班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个人思考和写作1.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他们最认同的改革方案,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步骤六:分享和总结1. 让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写作,并根据学生的分享展开讨论。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观点,强调每个人对于权力和责任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对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类似的思考和讨论,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 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构或相关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权力和政治。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个人写作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于权力和责任的理解和看法是否准确和合理。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45cb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袁卫星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袁卫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的权力、责任、人性等元素。
2.3 修辞手法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3.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我若为王》课文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袁卫星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6.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6.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https://img.taocdn.com/s3/m/2a2468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d.png)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50b1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a.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和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完成练习等。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评价等。
4.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简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讲解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4.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我若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c60df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我假设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拓展训练,在文章的根底上再进一步挖掘X。
3、树立自由、民主、公平的观念。
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用王位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相比照做铺垫,为深刻体会本文深刻思想埋下伏笔。
〔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用性格衬托杂文风格。
〔特立独行的做派和一贯到底的反叛精神〕2、对课文做整体观照:“我假设为王〞之后,“我〞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研读与迁移训练:到文章中找出与影视片段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
〕〔改变的原因来自于民众对“王〞的膜拜与畏惧的泥土性作用〕3、明确中心,解决重点:为什么“我假设为王,将总算不能为王〞?〔直指课文倒数第二段,前面的铺排、推动、蓄势为的是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
“杂文是X、是投枪〞,用提问与找答案的方法理解杂文的特点。
〕4、放开式商量:什么是奴?X表现在哪些方面?〔对X深刻挖掘,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开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字典对“奴〞的释义引申到名家关于X的观点,启发、鼓舞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可通过商量形成这样一个认识:X的开展历程已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意识到X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对社会前进会起到极其重大的遏制作用。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铲除X,树立自由、民主、公平观。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为铲除X所做的奋斗与努力〕6、回到课文总结:不留奴种,不能为王。
做真的人,最大的王。
7、安排课外阅读。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被民主遗忘的角落)四、教学资源要求:1、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2、相关资料:①聂绀弩在胡风时间期间写的诗:媚骨生成岂我侪,与时无忤有何哉?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纣延咒恶来?②影视作品选段:(康熙大帝)第四集(宰相刘罗锅)第十集(红楼梦)元春省亲③名家之言: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d3e7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6.png)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我若为王》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阅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1.3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我若为王》的背景学生阅读选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形象描写等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我若为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3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选择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3 教学过程教师布置角色扮演任务,学生分组准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学生分享扮演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作品《我若为王》的情节和人物,创作自己的故事4.3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构思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3 教学过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第六章:课堂互动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6.2 教学内容针对作品《我若为王》中的某一议题,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参与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6.3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议题,如作品中的权力、人性的探讨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各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讨论,总结观点第七章:课外阅读推荐7.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7.2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推荐与《我若为王》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介绍这些阅读材料的特点和价值7.3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其他鲁迅作品、相关历史背景书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第八章:文学鉴赏方法指导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8.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语言、形象、情节等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鉴赏《我若为王》8.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和鉴赏《我若为王》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过程和心得第九章:作业布置与反馈9.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9.2 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与《我若为王》相关的作业,如写作、思考题等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9.3 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成果教师反思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10.2 教学内容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教师分享教学体会,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10.3 教学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总结,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重点解析重点:1. 作品《我若为王》的语言、形象描写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8a8b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a.png)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我若为王》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王,他们会如何治理国家?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展示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若为王》的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的鉴赏心得。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深入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对文章深层理解的心得。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展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提供写作或其他艺术表达的指导和示例。
4.3 教学方法使用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供写作或其他艺术表达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个人作品。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经历和成长。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个人反思和全班交流,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个人成长。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5f87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我若为王》中的主题和情感;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我若为王》中的主题和情感;2. 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思考自己若为王的情景;3. 运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展现自己若为王的设想。
教学准备:1. PPT或者黑板;2. 课文《我若为王》的复印件;3. 配置讲台麦克风以及音响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课题(5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一幅与《我若为王》相关的图片或是播放课文的插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老师简要介绍《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Step 2: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描述自己想象中若为王的情景和设想,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3. 老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促进学生思考。
Step 3:展示讨论结果(15分钟)1. 每个小组的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以口头的方式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
2. 老师鼓励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若为王的设想。
Step 4:语言表达训练(15分钟)1. 老师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使用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呈现在PPT或黑板上。
2. 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形容词、副词等语言元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想。
Step 5:个人写作(15分钟)1. 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要求他们将自己想象中若为王的情景写下来。
2. 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和训练,结合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写作。
3. 老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帮助。
Step 6: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全班同学可以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老师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品。
3. 老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长。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5554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f.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王的职责和权力;2. 培养学生通过角色演练和讨论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决策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我若为王》的故事本文;2. 角色扮演道具:王冠、权杖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录像展示古代帝王的形象和统治场景,引发学生对于帝王的好奇心;2. 提问学生:“你们希望成为国王吗?为什么?”阅读故事文本:1. 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我若为王》,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 通过朗读和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涉及的帝王的职责和权力;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成为国王,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记录下学生的不同想法。
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生扮演国王,其他学生扮演各类官员和百姓;2. 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决策能力,通过互动和讨论来解决国家中的问题;3. 角色扮演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国王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并进行反思。
小组讨论:1. 回到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表现;2. 指导学生分析各组国王的不同决策,并与故事中的国王进行对比,思考其中的优缺点;3.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好的国王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总结:1.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了对帝王职责和权力的理解,并提升了自己的决策能力;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决策,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是否准确理解帝王的职责和权力,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表达自己的想法;2.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口头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扩展活动:发表演讲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可以进行一个演讲比赛,让学生以自己若为王的角色,就一个特定的问题发表演讲。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袁卫星].doc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袁卫星].doc](https://img.taocdn.com/s3/m/1ffd468fb84ae45c3a358cce.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袁卫星]一、导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枯发箭的弓。
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组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
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纟甘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
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一)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说文解字九“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O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
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
一年, 王灭密。
”《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见《国语•周语上》)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
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 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fe11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d.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辅助材料: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我若为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生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我若为王》。
二、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讲解,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文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和追求的短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414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0.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若为王》。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3)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实践活动。
(2)学生展示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一、导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
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
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
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一)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
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
一年,王灭密。
”《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见《国语·周语上》)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
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
“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
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
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
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
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
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
——黄彪:《说“王”》补充、引导:“王”还有义项:①姓;②《书》:“四夷来王”(请学生课后自己“假于物”解决)2、文中的“王”指哪个义项?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课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让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
顺便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丑陋……”,“他们”指代谁?是前文中的“公主”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是两者的总合?由后文“因为他们是贵人”中“贵人”的解释得出结论。
强调:“王”的背后是“权”,是“王权”。
(二)接着分析由“王”引出的“权”字。
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
文章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从课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气和作者的感情来。
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2、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在文中找答案: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的“王”的本质。
3、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成语提炼概括。
第5节: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软怕硬……一个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三)接着分析由“权”引出的“奴”字。
1、那么,“奴性”是怎么产生的呢?结合补充材料二(已经学过)进行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强调:愚民、弱民、防民(前两个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后一个需要概括),总之:奴化。
强调: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
2、引入补充材料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鲁迅:《灯下漫笔》分析:顺民之后也有暴民,但这些暴民,绝大多数是有王权意识的,他们不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这是更糟糕的。
(四)接着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引出补充材料四。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 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鲁迅:《阿Q正传》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并结合补充材料五分析: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
“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
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何谓“如此”?说起来话长;简单地说,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罢了。
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
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鲁迅:《随感录·五十九》(五)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
阅读分析文章最后两节。
先朗读,后分析。
1、民国的情状(作者写作的背景)。
2、课文联系二:两个句子的理解。
稍改动:第二个句子,侧重在“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了,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中两个“王”的不同含义上。
三、结语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
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
“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让学生齐读补充材料六: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笔》师: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老师最后介绍你们看一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的。
布置作业:请以《“王朝”还要走多远》为题,续写下面一篇文章:电视剧《康熙王朝》又在热播,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确实引人入胜。
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惩治贪官的气魄,暗查民情、体恤百姓的故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艺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