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概念和意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介绍和重要性,探讨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污染类型及成因
细致分析不同水污染类型的来源和成因,深入理解污染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危害
深入探讨水污染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潜在危害。
监测方法和技术
介绍水污染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如仪器设备、采样与分析等,确保准确的监 测结果。
控制策略和技术
讨论水污染控制的策பைடு நூலகம்和技术,包括源控制、处理和预防措施,以有效减少 和清除污染。
水处理工艺概述
概述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信 息。
物理处理技术介绍
介绍各种物理处理技术,如筛分、沉淀和过滤,以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 用。
化学处理技术介绍
探讨各种化学处理技术如氧化、沉淀和中和,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效果。
生物处理技术介绍
详细介绍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用于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污染源治理技术介绍
讨论污染源治理的关键技术,如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其在减 少污染源上的作用。
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
指导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要点和准则,确保高效、可靠和经济的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水环境保护技术趋势
展望水环境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前景。
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
对比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其效果、适用性和可行性,为技术选择提 供参考。
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
介绍预防和应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关键策略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2讲材料及附属构筑物
污
水
干 明管 渠
或
小 河
明 渠 或 小 河 污水主干管
河流
污水厂 出水口
1.1排水系统的体制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
污 水 干 管
跳越井
雨 水 干 管
跳越井
污水主干管
污水厂 出水口
河流
排水体制的选择
合理选择排水体制,是城镇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 和设计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排水体制的选择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管 理将产生根本上的影响。 排水体制的选择对于城镇和工业企业的规划和环境保 护也有深远的影响。 排水体制的选择直接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投资和运行 管理费用。
排水体制的选择,应当在满足环境保护需要的前提下, 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
1.1排水系统的体制
合流制和分流制比较
环保方面:直排式合流制对水体污染最为严重。 截留式合流制雨天时部分污水溢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分流制(包括完全和不完全)在降雨初期有污染。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则截留初雨,解决了初雨的水体污染
造价方面:合流制管道比完全分流制可节省投资20%~40%, 但合流制泵站和污水处理厂投资要高于分流制, 总造价看,完全分流制高于合流制。而采用不 完全分流制,初期投资少、见效快,在新建地 区适于采用。
维护管理:合流制污水厂维护管理复杂。晴天时合流制管 道内易于沉淀,在雨天时沉淀物易被雨水冲走, 减小了合流制管道的维护管理费。
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一级处理 (物理处理)
二级处理 (生物处理)
二次 初次沉淀池(活性 生污 物泥 处法 理或 设生 备物膜法)沉淀池
原污水 格栅 沉砂池
消毒
排放或三 级处理
沼气利用
环境工程中的水污染控制:探索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中的水污染控制:探索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环境工程领域中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和挑战,重点关注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传统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在处理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因此,开发和应用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前景,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引言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传统的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些方法在处理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材料不断涌现,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1.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水处理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AOPs)是一类利用强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OH)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AOPs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利用多孔材料(如活性炭、沸石、生物炭等)吸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的一种水处理技术。
吸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吸附效果好等优点,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 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能激发催化剂(如TiO2、ZnO等)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处理技术。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TOC
TOD CODcr BODL BOD5 CODMn
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污水有机物组成相对稳定时,BOD与COD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
化学性指标
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厨房污水)和食品工业。
有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
物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mg/L即有异味)。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 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化学性指标
植物营 养元素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 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 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作用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dx2
Kc
式中:v——河水流速c;c0exp 2vMxx1 14K v2M x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c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c——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
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 氧垂曲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讲材料及附属构筑物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讲材料及附属构筑物1.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提高水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以水环境保护为目标,应用工程手段,对水体进行治理和改善的一项基础工程。
本文将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第讲材料及附属构筑物进行介绍,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组成与构成。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水污染治理中的工程措施。
它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特征、环流、污染源及水质目标。
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预处理阶段:主要是提高污染物的稳定性或将污染物转化为易于去除的形式。
处理阶段:是指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
后处理阶段:指对处理出来的废水进行再处理,以达到回用标准,或者作为出水进入大自然水体。
3.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组成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由预处理设施、处理设施、后处理设施和支持设施等四个部分组成。
3.1 预处理设施预处理设施对入厂污水进行初步过滤、沉淀等处理,能有效防止后续处理设施的堵塞和结垢等问题,同时也能够保护处理设施的设备。
预处理设施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污水的COD、SS等含量,改善污水的性质,有助于提高处理效果和降低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投资。
3.2 处理设施处理设施应用一系列的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进行污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
按照不同的处理工艺,可以将处理设施分为生化处理设施、物化处理设施和生物物理处理设施等。
其中,生化处理设施包括活性污泥法、MBBR工艺等,物化处理设施包括吸附、絮凝、沉淀、氧化等,生物物理处理设施则是这两种工艺的混合。
3.3 后处理设施后处理设施主要对处理效果不达标的废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使其水质达到回用标准或者满足环保排放标准。
后处理设施包括活性炭吸附、MBR膜生物反应器等。
后处理设施具有高水质效果、占地面积小、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防止、减少或消除水环境中的污染。
它是解决城市与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是这门学科中的核心,如何有效地获取、整理并使用这些资料成为实际控制水污染的重要条件。
1. 基础数据资料: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产生的每种污水都有其独特的理化特性,认识这些理化特性对于提高水污染处理效果、设计和选择处理设备和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数据资料包括水污染来源与流量、水质现状、供水、排水、循环用水、环境因素等。
其中,水污染源的调查与监测是水污染控制的前提,可以人为干预和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放,并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
2. 处理技术资料:水污染控制技术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有的技术适合于特定水质,有的技术适合于特定规模和处理效果。
因此,从研究、开发、应用等各方面探究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和趋势,都是重要的处理技术资料。
3. 设备与监测仪器资料:设备和监测仪器是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处理水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正确选择设备和监测仪器,加强设备的使用、运行和维护,可以达到最大的水污染控制效果。
因此,在资料中收集和整理相关设备、仪器的规格、特点、用途、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资料,为选取和使用提供依据。
4. 监测分析方法资料:水污染物组成多样,浓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检测准确化,需要掌握合适的水质检测方法和技术。
对水质的监测与分析需要繁复的实验过程和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因此在数据资料中有关水样的采集方法、处理分析方法及监测标准、一些分析仪器及先进技术等数据都应是重要的资料。
5. 模型分析和预测资料:正是通过对水污染物的多方面控制和治理,才能达到合理和可行的水污染控制措施。
模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对水污染现象进行定量预测,建模分析框架提供了实现污染控制管理的优秀支持。
水污染治理中的新材料与技术
水污染治理中的新材料与技术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挑战。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治理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材料和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这些新材料和技术在提高水质和减少水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吸附材料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1 活性炭的应用活性炭是一种优质的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
其孔隙结构特性提供了大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吸附效果。
活性炭的应用领域广泛,用于水处理领域主要包括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以及水源地保护等。
2.2 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吸附活性,因此在水污染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纳米氧化铁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此外,纳米硅胶、纳米钙钛矿等纳米材料也被广泛研究用于水污染治理。
第三章:光催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1 光催化原理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生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和介质中的氧气、水分子等物质的参与,实现废水净化的过程。
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物降解、重金属离子去除等领域。
3.2 光催化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了提高光催化技术的效率,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新的光催化材料。
例如,钒酸盐、二氧化钛等光催化材料在水污染治理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和高的光催化活性,可以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去除重金属离子。
第四章:电化学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4.1 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技术利用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产生溶液中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电化学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可控性好等优势。
4.2 电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金属氧化物、活性炭等材料是电化学技术中常用的电极材料。
例如,二氧化锰、氧化铅等金属氧化物电极在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教学课件
推动废水循环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少废水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方法
采用实验、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 实践操作。
实践内容
包括水样采集、分析测试、污染源调查、处 理工艺选择与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
实践总结
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改 进措施和建议。
实践经验与教训
经验分享
分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他人 提供借鉴。
教训总结
总结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错 误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化学法
氧化还原法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氧化或 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中和法
通过加入酸或碱,调节水中的pH值,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 沉淀物,然后去除。
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加入沉淀剂,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然后 去除。
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
01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生物膜法
02
通过在滤料上培养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去
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自然净化法
03
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如湿地、氧化塘等,通过微生物、
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际水污染案例分析
01
02
03
04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水污染 案例,如某河流、湖泊或地下
案例拓展
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水污 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水是生命之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水污染问题,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点。
一、水污染的来源和类型水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同行业产生的废水成分和性质差异很大。
例如,化工行业的废水可能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造纸行业的废水通常含有大量的纤维和有机物;冶金行业的废水则可能含有重金属和酸碱性物质。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厨房、浴室、厕所等排出的污水。
生活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和病原体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水和农田径流等造成的。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布广、难以集中治理等特点。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水污染可以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化学性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水污染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有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等。
沉淀法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染物沉淀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法通过过滤介质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气浮法利用微小气泡将污染物带到水面,然后去除;离心分离则是利用离心力将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
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有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
中和法用于处理酸碱废水,通过加入酸碱试剂将废水的 pH 值调节到合适的范围;氧化还原法用于处理含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的废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化学沉淀法是向废水中加入化学试剂,使污染物生成沉淀而去除。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文档资料
•14
5. 悬浮物测定方法: 1将定量滤纸置于称量瓶内烘至恒重W1; 2将抽滤水样后滤纸放入称量瓶中,烘至恒重W2;3悬浮
物浓度
CWW2 W1 VV
布氏漏斗
抽滤瓶
干燥塔
•29
七、思考题 1.滤层内有空气泡时对过滤、冲洗有何影 响? 2.冲洗强度为何不宜过大?
•30
测压管
1 23456
反冲洗出水
进水口
无
烟 煤5 7
石 英 砂4
8 出水 9
排空口
砾 石
6 反冲洗
10
进气口3Βιβλιοθήκη P2聚乙烯水箱
21
过滤柱
原水泵 移动水箱
•31
过滤设备
•32
2. 反冲洗过程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一 混凝实验
一、目的 通过混凝实验,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
混凝沉淀效果,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 类,数量,还可确定其它混凝最佳条件。
•1
二、原理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
做脱稳。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 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自投 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33
实验四 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 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掌握 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 参数的方法。
•34
二、原理 活性炭吸附是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主要手 段,其吸附过程可用吸附等温线表示,在 连续流吸附过程中形成一向前迁移的吸附 带。
水污染治理中的新型材料与技术研发
水污染治理中的新型材料与技术研发近年来,水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水污染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科学家们积极研发新型材料与技术来进行水污染治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污染治理中的新型材料与技术研发,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问题。
一、新型材料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常见的水污染治理材料,它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有害物质吸附到表面上。
目前,炭材料、活性炭、纳米吸附材料等都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中。
研究表明,这些新型吸附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活性,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2. 光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是利用光能直接或间接催化降解污染物的一类材料。
半导体类光催化材料如二氧化钛和各种金属氧化物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水污染治理领域。
这些材料能够通过光照激发产生活性氧化物,进而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3. 膜技术膜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进行物质分离和浓缩的技术。
在水污染治理中,膜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处理方法。
多孔陶瓷膜、聚合物膜等新型膜材料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抗污染性能,被广泛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回用等领域。
二、新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降解或转化的一种技术。
其中,微生物降解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利用生物体自身的特性和机制,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物质。
2.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活性氧化物产生自由基氧化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一种技术。
其中,臭氧氧化技术、过氧化氢氧化技术等是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
这些技术具有高效、无残留、环境友好等特点,可用于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3. 电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利用电解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转化。
电化学除盐、重金属去除、有机物降解等都是常见的电化学处理方法。
新型电极材料的应用和电化学反应机制的研究,为电化学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建筑工程水污染控制方案
建筑工程水污染控制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建筑工程所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粉尘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体中,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的水质。
因此,建筑工程水污染控制方案势在必行。
二、建筑工程水污染现状分析(一)施工阶段水污染1. 土地开垦过程中,大量泥土、碎石、砂砾、水泥等材料排放入水体,造成水体混浊,水质受到污染。
2. 混凝土搅拌生产过程中水泥、石灰、砂石等原材料的运输、搅拌、装车导致的混凝土制造产生的污染。
(二)日常运营水污染1. 建筑工地洗车、清洗设备使用水量大,且无法有效控制排放水源,导致污水直接流入附近的水体中。
2. 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水、废渣、粉尘等排放不当,直接排放到地面上,进而渗入附近水体,导致水质污染。
三、建筑工程水污染控制方案(一)施工阶段的水污染控制1. 在建筑工程前期规划中,应考虑到环境保护措施,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选择和布局。
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坚持“减量、循环、处理”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废水、废渣和粉尘的产生,对产生的废水、废渣和粉尘进行科学处理。
3. 在土地开垦、土方开挖和挖淤等施工活动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泥土、砂砾、水泥等材料的排放,避免污染附近的水体。
4. 在混凝土搅拌生产中,应采取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废水和废渣的排放,搅拌站周围应设置泄水池进行收集。
(二)日常运营阶段的水污染控制1. 建筑工地洗车、清洗设备时,应尽量使用清洁设备,避免大量清洗水直接排放进入附近水体,应建立专门的洗车池并设置沉淀池对废水进行处理。
2. 施工现场废水、废渣、粉尘等排放不得直接排放到地面上,应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场所和废弃物收集场地,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四、建筑工程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方案1. 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建立环境保护设施,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收集场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答: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
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
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 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
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
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 试论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
排水标准是排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速率的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水环境本身要求达到的指标。
水环境容量越大,环境质量标准越低,排放标准越松,反之越严格。
各类标准一般都是以浓度来衡量的,即某一时间取样时符合标准则认为合格达标,而环境容量是就某一区域内一定时间内可以容纳的污染物总量而言的,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方法,某些时候,虽然达到了环境质量标准或是排水等标准,但可能事实上已经超过了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6 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种标准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污水排放标准根据控制形式可分为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都是浓度标准。
总量控制标准是以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环境容量为依据而设定的,水体的环境质量要求高,则环境容量小。
国家排放标准按照污水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以及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行业排放标准是根据各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水平制定的国家行业排放标准。
地方标准是各省直辖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管辖地水体污染控制需要制定的标准,地方标准可以增加污染物控制指标数,但不能减少,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但不能降低标准。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
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答: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作用。
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影响因素:颗粒密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5、已知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流量Q=20000M3/D,服务人口100000人,初沉污泥量按25G、(人日),污泥含水率97%,请设计曝气式沉砂池和平流式沉淀池。
解:Qmax=20000/(24*3600)=0.23M3/S=833.3M3/H曝气式沉砂池:总有效容积:V=60*Qmax*t=60*0.23*2=27.6m3池断面面积:A=Qmax/Vmin=0.23/0.08=2.88m2池总宽度:B=A/Hmin=池长L=V/A=27.6/2.88=9.58m所需曝气量:q=60D*Qmax=60*0.23*0.2=2.76m3/min平流式沉淀池:沉淀区表面积:A=Q(max)/q=833.3/2.5=333.3m2沉淀区有效水深:h2=q*t=2.5*1=2.5m沉淀区有效容积:V=A*h2=333.3/3=111.1m3沉淀池长度:L=3.6*v*t=3.6*0.0005*3600=6.48m沉淀区总宽度:B=A/L=333.3/6.48=51.44m沉淀池数量:n=B/b=51.44/40>1,取2污泥区容积:V=(S*N*T)/1000=(20000*1000*4*3%)/24*1000=100m2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0.3+2.5+0.3+2.1=5.2m(S1=25m2 S2=1m2 h4’=0.35m h4’’=1.75m L1=1.5m L2=0.3m)贮泥池容积:V=1/3*h4’(S1+S2+ )=3.61m3贮泥池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2+L2/2)*h4’’*b=63m36、加压容器浮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和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答: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于水中,再使压力降至常压,把溶解的过饱和空气以微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
其工艺流程有全溶气流程、部分溶气流程和回流加压溶气流程3种;溶气方式可分为水泵吸水管吸气溶气方式、水泵压水管射流溶气方式和水泵-空压机溶气方式。
全溶气流程是将全部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与其它两流程相比,其电耗高,但因不另加溶气水,所以气浮池容积小;部分溶气流程是将部分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其余废水直接送入气浮池,该流程比全溶气流程省电,另外因部分废水经溶气罐,所以溶气罐的容积比较小,但因部分废水加压溶气所能提供的空气量较少,因此,若想提供同样的空气量,必须加大溶气罐的压力;回流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出水进行回流加压,废水直接送入气浮池,该法适用于含悬浮物浓度高的废水的固液分离,但气浮池的容积较前两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