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岩层 太原组 山西组

岩层 太原组 山西组

岩层太原组山西组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括地说,岩层是地球表面上一层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地质形态。

它是地壳的一部分,由多种形成过程和地质过程所形成。

太原组和山西组则是中国山西地区常见的岩层,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岩层及其形成过程,以及详细介绍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分布范围、地质特征以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为地质学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岩层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岩层的基本概念。

随后,将重点讨论太原组和山西组,包括它们的分布范围、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

最后,文章将总结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研究对于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读者将对岩层及其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有更全面的认识。

这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以及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岩层、太原组和山西组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1.2.1 岩层首先,我们将对岩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岩层的组成、厚度、颜色、纹理等方面的特点,以便读者对岩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2.2 太原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太原组的分布范围,即太原组在哪些地区存在,并进一步阐述太原组在地质上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特征等,以便读者了解太原组的地质背景和重要性。

1.2.3 山西组然后,我们将介绍山西组的分类,并详细说明不同类别的特点,包括岩性、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征,以便读者对山西组的不同类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通过对岩层、太原组和山西组的介绍,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它们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这也为后续章节的讨论和结论提供了基础。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种编写建议,具体内容和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

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

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太原的地理位置: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黄河中游平原,东南临晋城、阳泉,西临大同,北连长治。

2. 太原的地形地貌:太原地处山西盆地之中,地势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形成了一种阶梯状地形。

3. 太原的气候特点:太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多雨的夏季是其主要特点。

4. 太原的水文地质特点:太原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埋深浅、质量好,是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来源。

5. 太原的土地利用情况:太原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农业和城市建设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太原的历史文化: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太原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古城氛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2. 太原的人口情况:太原是中国人口大省山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 太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十分重要。

近年来,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

4. 太原的交通运输:太原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

太原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5. 太原的经济发展:太原是山西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主要产业包括煤炭、石化、机电等。

总结: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主要涵盖了太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太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地质特点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等自然地理知识点。

同时,也要了解太原的历史文化、人口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太原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
新第三系(N):为冲洪积物,出露在盆地外围基岩和侵蚀面,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底部为石砺,局部有胶结现象,上部为紫色粘土,层厚在盆地边缘5-15m,在盆地内为200m左右。
②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Q):河湖相,在太原盆地周围有出露,岩性为砂砾石、粘土、亚粘土层、颜色灰---灰黑色,岩石成分为石灰岩、火成岩。洪积物为褐色、棕色堆积物,物质成分单一,同附近山区岩性有关。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人口及行政规划
全市共辖6区、3县、1个县级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六区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三县:清徐、阳曲、娄烦;县级市为古交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总居住人口420.159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98.2479万人,市区户籍人口320多万。目前太原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共有75.5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数的1/5,新增人口43.1948万人。
经过五十多年建设,太原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生产已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四大工业为支柱,电力、纺织、轻工、电子、建材、精密仪器等协调发展,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太原市调整了轻工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逐步趋于合理,重工业内部结构也有所变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有所上升。
4、交通
太原市市区的路网布局呈棋盘式。目前已形成东西向11条主干街道,南北向14条主干街道,主干道路网经纬分明,属典型的方格网布局;市区内次干道东西向有23条,南北向有13条。贯穿市区南、北的干道总长147公里,贯穿市区东、西的干道总长55.9公里,全市大、小街道1322条,总长1253.4公里。

山西地质研究报告

山西地质研究报告

山西地质研究报告山西地质研究报告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经过对山西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山西地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受到太行山襄垣断裂和汾河断裂的控制。

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复杂,分布有众多的山脉、盆地和高原。

2. 地质年代:山西地区地质年代较为丰富,分布有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其中,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太原地区,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3. 地质构造变动:山西地区地质构造变动频繁,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使得该地区形成了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二、矿产资源1. 煤炭资源: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煤炭储量丰富,储量居全国首位。

煤炭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脉和吕梁山区,包括褐煤、石煤和无烟煤等多种煤种。

2. 煤层气资源:山西也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区之一,煤层气储量巨大。

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的乡宁、平遥、祁县等地,是山西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

3. 金属矿产资源:山西地区还富含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如铁、铜、铅、锌、钼等。

其中铁矿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晋中、晋西北地区。

但其他金属矿产资源储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探测挖掘。

4. 非金属矿产资源:山西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如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等。

其中石灰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1.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山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矿井建设和煤炭清洁燃烧技术的应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 煤层气资源是山西地区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可以加强煤层气勘查和开发利用研究,提高资源的发现和开采效率。

3. 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加强矿产勘查和选矿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的开采和矿石利用率。

4.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加强资源勘查和矿石加工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益和综合利用率。

太原简介概况

太原简介概况

太原简介概况太原市,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是山西省会城市。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汾河中游平原上,分属太原盆地和晋南两个地区。

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原市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497年左右,是古代晋国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

太原市内有古建筑物、寺庙、陵墓、石窟等文物古迹众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市中心的悬空寺,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建筑。

现代的太原,是山西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太原市辖区面积6999平方千米,人口超过500万,是中国的一个大型城市。

太原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

太原市的钢铁、煤炭等资源产业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太原市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京广铁路、京昆铁路的交汇点,也是穿越太行山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的重要枢纽。

太原市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而潮湿。

太原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和煤制气。

太原市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特色的文化传统。

太原市是中国书法之乡和剪纸之乡,拥有着众多的文化景点和文化遗产,如古城墙、柳巷、晋美博物馆等。

太原市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众多的高端住宅区和豪华酒店,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

太原市的美食也非常有名,主要以山西菜和面食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刀削面和烤肉。

总的来说,太原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太原市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要素

太原市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要素

在许多剖面研究中,对孢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不同的孢粉组合,反映了沉积物形成时期的不同环境。

如红崖南沟剖面中的孢粉类型达54个之多,有木本花粉、草本花粉,有松、冷杉、云杉,有温带属种如桦、栎、朴、泪杉等,有亚热带属种如罗汉松、铁杉、银杏等,这均表明当初的气温要比现在温暖的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候;闵隆瑞等(2003)从井儿洼钻孔岩心采样进行孢粉分析,所得结果认为可以归纳为64个植物自然科属。

4、湖相叠层石保护区湖相叠层石分布比较广泛,形态各异,有柱状、菜花形、锥体状、包心菜状和皱纹状等。

据夏正楷、闵隆瑞等对虎头梁和东目连出露叠层石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多层藻迹层和小范围大叠层石(个体高20cm)。

其中东目连出露的大叠层石延伸1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其年龄推测为220ka左右。

镜下鉴定为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和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湖泊鞘丝藻种)、Chroocoocaceae(色球藻科)和Nostocaceae(念球藻科)等。

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层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

研究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并推断当时该处古湖的古环境、古气候特点属温和略干的淡水—半咸水滨、浅湖,其周围植被属森林—稀树草原。

六、地貌景观保护区宏观、微观地貌多样,其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流水、湖积、黄土、岩溶、冰缘、重力等。

其形态类型主要包括台地、河谷、冲沟、潜洞、落水洞、土墩、土柱、土桥、断层崖、溶洞、融冻褶皱等。

区内代表性地貌有南辛庄湖积(黄土)台地;大田洼湖积(黄土)台地;桑干河与壶流河河谷地貌;北柏山—杨庄黄土沟(冲沟)梁(平梁);郝家台保护区东部碳酸盐溶洞(溶隙、容孔);保护区台地边缘、沟谷坡地随处可见的潜蚀洞、落水洞、土穴、土墩、土柱、土桥等假岩溶地貌;虎头梁冰缘地貌和叠层石微地貌;郝家台保护区崩塌与柱状节理微地貌等。

太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介绍

太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介绍

太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介绍太原,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都知道是山西的省会。

说到自然风光,哎呀,太原真是个宝地!那山,真是高得像个大老爷们儿,特别是恒山,远远地就能看见,挺拔得不得了。

每当阳光一照,山上那片片绿树就像是在对你招手,仿佛在说:“快来呀,来爬山呀!”而太原周边的小溪、小河,水流潺潺,清澈得可以看到水底的小鱼游来游去。

春天的时候,桃花、杏花满树盛开,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走在这样的自然中,真是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像是小鸟一样自由自在。

然后呢,说到人文地理,太原可不仅仅只有美丽的山水。

这里的历史可谓是厚重得很,走在大街上,随便一转身,你就能看到古老的建筑,仿佛每一砖每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比如说那个山西博物馆,真是个藏珍秘宝的地方,里面有不少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真让人感叹!太原的老街道,走进去就像穿越时空,古色古香的感觉扑面而来,简直能让人流连忘返。

在太原,地道的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听说过刀削面没?那可是这里的招牌啊,面条削得像刀削下来的,嚼劲十足,再配上那香浓的汤,简直是人间美味!还有那“山西老陈醋”,真是名不虚传,拿来拌菜、做菜,味道可好了。

对了,别忘了去尝尝那里的过油肉,那肉嫩得简直让你忍不住再来一份。

就连小吃摊上的油条和豆浆,都能让你一口接一口,想停都停不下来。

说到太原的气候,嘿嘿,冬天那可真是冷得让人瑟瑟发抖,尤其是北风一刮,感觉像是进入了冰箱!不过,夏天又热得像个蒸锅,太阳一出来,简直就像火焰山。

不过,这样的天气也没什么不好,冬天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夏天啃一根冰棍,哎呀,人生美滋滋!太原的人们都特别热情好客,见了生人就像老朋友一样,真是让人觉得暖心。

太原的交通也还算便利,公交车和地铁都很方便,想去哪儿都不愁。

骑个自行车在街上晃荡,感觉自由自在,空气里都飘着花香。

太原的公园也不少,绿树成荫,健身跑步的好地方。

周末的时候,带着家人去公园散步,真是一种享受,呼吸着新鲜空气,聊聊天,乐呵呵地度过一天,简直就是生活的小确幸。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来源:太原市政府网发布:枫叶时间:2009-10-18 11:05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太原市介绍

太原市介绍

太原市,简称并(拼音:bīng,注音:ㄅㄧㄥ,南京官话:bin,中古拟音:),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中部。

市境东北界阳泉市,东南邻晋中市,西连吕梁市,北接忻州市。

地处太原盆地北部,三面环山,东为太行山,西为吕梁山,北为系舟山、云中山。

汾河自西北入境,贯穿城区并于南部出境。

全市总面积6,909平方公里,人口438.1万,市人民政府驻杏花岭区。

太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称为“龍城”。

它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历史太原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中国著名历史古都之一,赵国、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都曾在此定都。

这使得其成为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周朝建立的晋祠,为纪念周成王弟叔虞1.1秦朝以前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太原地区始入于中原晋国版图。

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建城池,为晋阳城,城周四里,高四丈。

前455年,智伯联合韩、魏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晋阳城。

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史称晋阳之战。

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七十二年之久,赵国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25年,赵献子由晋阳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

1.2秦汉南北朝时期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朝设并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太原也因此称为“并州”,西汉初曾将并州和雁门郡合并,设立代国,国都晋阳,汉文帝、汉景帝即位前均受封于代国。

山西太原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及防治措施综述

山西太原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及防治措施综述

山西太原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及防治措施综述作者:李淼来源:《科技与创新》2014年第01期摘要:通过总结太原市各县、市、区的地质灾害现状,归纳各县、市、区主要地质灾害成因,并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结合其成因,在技术层面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太原市;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1-0144-021 太原市地质灾害现状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城市,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具潜在危险的不稳定斜坡等。

太原市共辖6区3县1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6个主城区,清徐、阳曲、娄烦3个县和古交市。

据《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各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可以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还能防风固沙,有效预防地面沉降和塌陷。

2.4 取水有度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汾河就是当之无愧的孕育太原儿女的摇篮。

正因如此,太原市对地下水的抽取几近无度,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和下沉。

因此,地下水的开采,要浅、中、深结合,增加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引黄入晋、关井压采、控制地面下沉。

3 结束语太原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地下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加之又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在防灾、减灾和治灾面前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平安太原、美好太原。

参考文献[1]曹金亮,刘瑾,乔清海,等.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J].上海地质,2010,31(4):53-56.[2]杨世新,陈菊红,魏刚.山西省阳曲县城区坍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J].山西建筑,2011,37(26):78-80.[3]李建军,刘鸿福.太原市西山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106-107.[4]王胜利.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原因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126-128.〔编辑:白洁〕图1 太原市各县市区地灾分布直方图在图1中,阳曲县的地质灾害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其内在因素是该县位于杨兴河和东黄水河之间,自2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期,因此形成河流蛇曲、深切、两岸近直立的地貌景观,土体长期处于临空状态,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坍塌;其主要诱因是该县浅层潜水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城区污水排放系统渗漏是其主要补给源。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

上统长山组 为薄层夹竹叶状灰岩。西凌井一带为紫色和灰色竹叶状灰岩互层,而东部地区白云质含量增高,呈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及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本组厚7米~27米。
上统风山组 下部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与薄层、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中上部为灰白和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本组厚93米~122米。
石炭系
石炭系地层为西山煤田的含煤地层。除缺失下统外,发育齐全。主要分布于太原西山和东山,以西山为主,是山西和华北地区研究石炭系、二迭系的经典地区,山西和华北地区不少地层的名称源于太原西山。
中统本溪组 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灰色粘土页岩、铝土质泥岩、铝土岩为主,夹石灰岩1层~5层,含不稳定的薄煤1层。底部为铝土岩,局部含较多黄铁矿,近地表则为褐铁矿,与下伏中奥陶统灰岩呈不整合接触。本组厚7米~36米。
上统石千峰组 底部为淡黄绿色厚层具交错层理含砾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暗紫色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或条带;上部为灰紫色中粒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2层~3层淡水灰岩或钙质结核。本组厚100米~148米。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为三迭系,分布于清徐、古交和交城三县市交界地带,为下统刘家沟组。其上统和中统在本区境内未出露或已被剥蚀掉。
周家沟组 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本组总厚度4697米。
静乐组 其下部为褐色、棕色和黄色亚砂土、细砂,晋中盆地边部及底部夹有砾石;上部为鲜红色粘土,含钙质结核。粘土颜色由地表向盆地中心加深,呈棕红色、紫红色和灰褐色。本组厚0米~55米。局部地段有缺失。

山西太原

山西太原
3.流动污染源——汽车尾气。 4.沙尘暴
1.电力煤气方面的发展
山西太原作为电力煤气业的重要城市,近十年的发展也引人关注。先发展后环 保、边污染边治理,使得我们在为山西的发展而欣慰的同时也为环境隐隐担心。 由于所用的煤炭大多是高硫、高灰分的煤炭,直接燃烧就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和烟尘,致使城市大气中的三项污染指标长期居高不下。由此而带来的 大气污染和酸雨,对农作物、植被、森林和人体健康形成直接危害。
3.流动污染源——汽车尾气。
我国私家车十年来增长13倍. 太原市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省城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近百万 辆,共有91.24万辆,同比增长12.9%。其中私家车拥有量已达47.95万辆,同比增 长19%。 据了解,去年太原民用车辆延续了上年的增长态势,增幅比上年提高5.5个百 分点。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均保持稳定增长,并且载客汽车增长幅度大大高于载货 汽车。而载客汽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小型汽车增长。其中私家车增幅最大,高于全 市汽车增幅5.5个百分点,直接拉动了全市汽车的增长。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429.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5.5万辆),比 上年末增长3.4%,其中私人汽车372.3万辆,增长14.0%。本年新注册汽车58.8万 辆,下降1.7%。年末轿车保有量255.0万辆,增长15.8%,其中私人轿车234.8万辆, 增长17.9%。
太原飞机场已经开通了5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2006年航空运输量达到 2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34%。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太原经济 圈已经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
随着中国太原煤炭市场的建立运行和晋商银行的组建,将使太原经济 圈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优势
它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地。

太原市清徐县工程地质条件

太原市清徐县工程地质条件

太原市清徐县工程地质条件8.1 工程地质条件及地下水8.1.1地理位置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南端,县境北起碾底乡安家沟,南至孟封镇韩武堡,南北宽约35.8km;东自集义乡大常村,西迄东于镇南岭村,东西长约40.5 公里,县域面积606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67.5m~1107m 。

地形地貌清徐县地貌呈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而东南,依次分成山区、洪积扇区和冲击平原区三大地貌单元。

8.1.2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清徐县地层出露较为单一,洪积扇区地表裸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石盒子统和石千峰统的砂岩、页岩,根据钻孔揭示,上伏地层有石炭系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石灰岩地层。

平原地区为太原断陷盆地的一部分,沉积了一整套巨厚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达410 米左右。

全县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第四系。

1、拟建场地大部分现为耕地,大致平坦,勘察期间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756.89~758.76m 之间,最大高差1.87m 。

拟建场地貌单元属于冲洪积平原。

2、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新近人工堆积层(Q42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

岩性以杂填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为主。

第①层:粉土(Q41al+pl)根据静力触探试验资料并结合野外钻探划分该层,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等,混有大量砂质成分;湿,稍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具中等~高压缩性;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厚度加权平均值为1.97MPa。

第②层:粉土(Q41al+pl)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等,混有砂质成分及粉质粘土;湿,稍密~中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具中等偏高压缩性,压缩系数a1-2介于0.182~0.445MPa-1之间,平均0.335MPa-1;实测标贯击数5.0~8.0击,平均6.6击;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厚度加权平均值为1.59MPa。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概况1.太原市基本概况太原是中国华北地区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总面积 6988 平方千米,市区1460 平方千米,建成区(2009)330 平方千米。

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 4201591人。

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2311.5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7%)2.太原市水资源概况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差,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

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水资源现状也令人堪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m3 为重度缺水,据2005 年太原市完成的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仅为5.33 亿m3,人均水资源为168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12,全省人均量的1/2,处于联合国确定的极度缺水状态。

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太原市每年靠超采0.7 亿m3 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用水。

多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含水层被持续疏干,大批中浅井报废,取水井深不断下移;再加上采煤漏水得不到有效遏制,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该市水资源的短缺,水的供求矛盾更加日益尖锐。

因此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构建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太原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河流入渗补给,大气降水是太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而水资源的天然补给量正在不断减少。

太原地貌

太原地貌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 古交市中部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质灾害为主的高易发区(A1)主要分布于古交市中部嘉乐泉、姬家庄、神堂岩等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等为主,采空区大面积分布,导致大量土地、村庄裂缝、水资源破坏,危害严重。

该区面积379.76km2,调查到的隐患点约75个,其中中型以上隐患点约66个,密度约0.20个/km2。

(2) 古交中南部、万柏林西部、晋源区西北大中型煤矿分布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2)主要分布于古交中南部的常安、东岭上、闫家峪、万柏林西部的南岭、新道、晋源区西北的周家庄、杏坪等地区,该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但分布有西山煤电集团的马兰矿、屯兰矿、东曲矿、西铭矿、杜儿坪矿、官地矿及其它的麦地掌、锦富煤矿等,这些矿山大规模的开采会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并引发大量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面积428.81km2。

(3) 万柏林区西山化客头、杜儿坪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质灾害为主的高易发区(A3)主要分布于万柏林区西山化客头、杜儿坪等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泥石流、滑坡等为主,采空区大面积分布,导致大量土地、村庄裂缝、水资源破坏,危害严重。

太原市“96.8.4”特大泥石流即发生于该区。

该区面积150.95km2,调查到的隐患点约36个,其中中型以上隐患点约33个,密度约0.24个/km2。

(4) 清徐北部山区采矿引发地面塌陷、裂缝及其它因素引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4)主要分布于清徐县北部山区,该区砂泥岩风化强烈、黄土覆盖较薄,常沿软弱结构层面、土岩接触面发生滑坡。

采矿引发的塌陷、裂缝、滑坡及修路切坡、降水诱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危害严重。

该区面积151.81km2,调查到的隐患点约36个,其中中型以上隐患点约34个,密度约0.24个/km2。

(5) 清徐县西边山构造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5)主要分布于平泉、仁义、东、西马峪、新民村、武家坡等一线,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发育,多个村庄受地裂缝影响而严重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来源:太原市政府网发布:枫叶时间:2009-10-18 11:05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

本组总厚度4697米。

中吕梁群(含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分布于娄烦县与岚县交界一带。

为一套中级至低级变质岩系,变质程度北浅南深,于寺头、尖山一带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

宁家湾组底部为黑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砾石;下部以千枚岩、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以角闪片岩、角闪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

局部地段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有4米~5米厚的白色粗晶大理岩夹层,东部东水沟一带夹多层磁铁石英岩。

本组总厚度890米。

袁家村组主要岩性为绿泥千枚岩、阳起片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辉绿岩。

磁铁石英岩主要产于泥质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泥片岩中。

本组总厚度1150米。

上吕梁群(含裴家庄组、近周峪组及杜家沟组)分布在娄烦县盖家庄以西地段出露下部的裴家庄组地层。

裴家庄组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其底部以白色石英岩与中吕梁群分界,其上为约1000米厚的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夹变粉砂岩、石英岩,本组总厚度2010米。

元古界太原境内元古界地层出露很少。

除中元古界长城系汉高山群(含霍山砂岩)出露外,其它地层均未出露。

长城系汉高山群该群于娄烦县白家滩附近,出露约3.5平方公里,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

此安山岩称为“小两岭安山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8亿年,总厚度大于384米。

另外,在太原北部关口一带的钻孔中见有300米厚的安山玄武岩和英安流纹岩(上部),亦属于汉高山群,称为“关口火山岩”。

古生界古生界地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全部地层。

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中、上统及二迭系地层发育齐全。

其中石炭系、二迭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太原西山地区。

寒武系为海相沉积岩,其岩性各地虽有差异,但以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为主。

下统多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中统为页岩、灰岩、鲕状灰岩;上统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总厚度为164米~346米,自东而西厚度逐渐变薄。

分布面积较广,可分三个区:西部娄烦县盖家庄至马家庄一带;中部娄烦县赤泥泉至新庄,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北及东北部,西起阳曲县北小店,东至麻黄沟,呈近东西向分布。

寒武纪海侵自南而北、由东而西,因此,寒武纪沉积自中统底部毛庄组开始,以前沉积缺失。

中统毛庄组中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即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局部含砂砾岩。

东部地区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即薄层白云质泥灰岩夹钙质砂岩、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页岩;上部以深灰色薄层灰岩、结晶灰岩为主。

东部地区为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角砾状泥质白云岩。

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0米~58米。

中统徐庄组中下部为紫色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西凌井一带夹薄层鲕状灰岩,东凌井一带夹中厚层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西凌井以西为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竹叶状灰岩,东凌井一带主要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为中厚层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竹叶状灰岩。

本组厚62米~99米。

中统张夏组中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东部地区白云岩厚度增大并夹页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色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及竹叶状灰岩。

本组厚度55米~141米。

上统崮山组下部为薄层灰岩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互层,北小店一带夹生物碎屑岩,而东部一带地区紫灰黄色页岩增多;中上部为灰色薄层和中厚层灰岩,东部地区为夹竹叶状灰岩。

由东而西白云质含量增高成为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

本组厚37米~101米。

上统长山组为薄层夹竹叶状灰岩。

西凌井一带为紫色和灰色竹叶状灰岩互层,而东部地区白云质含量增高,呈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及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

本组厚7米~27米。

上统风山组下部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与薄层、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中上部为灰白和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

本组厚93米~122米。

奥陶系为海相沉积岩,与寒武系为连续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

除上统缺失外,中、下统地层发育齐全。

分布地域与寒武系相同,但范围更广泛。

下统冶里组系舟山一带上部为灰黄色中厚层、厚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白云岩;下中部夹灰黑色白云质页岩及深灰色、灰紫色竹叶状白云岩;底部为薄层竹叶状白云质页岩。

西凌井一带上中部为黄灰白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泥灰岩或竹叶状白云岩。

本组厚53米~74米。

下统亮甲山组东部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质及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白云岩;中西部西凌井一带为灰白色白云岩夹鲕状灰岩。

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42米~90米。

中统下马家沟组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夹钙质页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灰岩,并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局部为灰黑色角砾状灰岩。

本组厚154米~157米。

中统上马家沟组下部为灰白色、土黄色泥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浅灰黄色中厚层和厚层豹皮状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其底部局部地段为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鲕状白云岩。

本组厚294米。

中统峰峰组下段上部为浅灰色薄层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石膏、硬石膏、粘土质石膏(上石膏带);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岩、泥灰岩夹石膏层(下石膏带)。

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夹少数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

本组是山西中部最主要的含石膏层位和优质石灰岩层位。

本组总厚132米~162米。

石炭系石炭系地层为西山煤田的含煤地层。

除缺失下统外,发育齐全。

主要分布于太原西山和东山,以西山为主,是山西和华北地区研究石炭系、二迭系的经典地区,山西和华北地区不少地层的名称源于太原西山。

中统本溪组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灰色粘土页岩、铝土质泥岩、铝土岩为主,夹石灰岩1层~5层,含不稳定的薄煤1层。

底部为铝土岩,局部含较多黄铁矿,近地表则为褐铁矿,与下伏中奥陶统灰岩呈不整合接触。

本组厚7米~36米。

上统太原组按岩性组合分为三段。

一段为灰色、深灰色和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质页岩、砂岩,夹灰岩2层~4层,含煤3层~5层。

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上部或顶部,下部砂岩(晋祠砂岩)发育比较齐全;二段下部有两层灰岩,间夹深灰色和黑灰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夹较稳定煤层1层。

顶部为1层灰岩(东大窑灰岩),底部为1层砂岩(七里沟砂岩);三段为灰色和深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夹1层~2层煤和1层不稳定海相页岩,并常含透镜状菱铁矿结核。

本组总厚度92米~118米。

上统山西组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夹钙质页岩、2层~3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和2层~4层煤。

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中下部。

晋祠柳子沟一带底部砂岩(北岔沟砂岩)较厚,达30米左右。

该组厚度26米~42米。

二迭系与石炭系地层分布范围一致,二者为整合沉积,但已全部为陆相沉积岩层,发育齐全。

下统下石盒子组下段以灰色和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数层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岩及薄层煤或煤线。

底部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黄色和绿色粗粒、细粒硬质石英砂岩;上段中下部以黄绿色和灰绿色厚层中细粒硬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灰绿色和杂色页岩、泥岩、砂质页岩及少量炭质页岩。

顶部为红色、紫红色和杏黄色铝土质泥岩,具鲕粒结构。

本组厚92米~131米。

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为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岩、粉砂岩与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含铁质结核。

中部普遍夹不稳定锰铁矿层或透镜体,下部局部地段夹1层~2层紫红色鲕状铝土页岩;中段以灰黄色和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为主,夹紫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

砂岩以普遍含小砾石为特征;上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暗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中粒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本组厚341米~476米。

上统石千峰组底部为淡黄绿色厚层具交错层理含砾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暗紫色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或条带;上部为灰紫色中粒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2层~3层淡水灰岩或钙质结核。

本组厚100米~148米。

中生界中生界地层为三迭系,分布于清徐、古交和交城三县市交界地带,为下统刘家沟组。

其上统和中统在本区境内未出露或已被剥蚀掉。

刘家沟组以一套单一的浅紫红色、灰紫红色、浅灰红色和紫红色中厚层、薄层细粒长石砂岩为主,间夹不稳定的紫红色粉砂岩、砂质页岩、砾岩及灰绿色长石砂岩、砂质页岩透镜体。

砂岩含磁铁矿条纹、条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