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前两天出了普心和社心的名词解释,那很多偏理科性质的同学着急了,有木有实验统计测量的呀,这不就出来啦~总的来说,对于实验统计测量的考察还是以计算为主,但对于名词解释和简答也是不可忽视的呦~也不要太担心,这个不会有社心那么长啦,还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大家记得背起来呦~统计心理学名词解释1.【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包括统计图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和相关量数等。

2.【推断统计】是根据局部数据的特征(样本统计量)推测总体情况(总体参数)的方法,包括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检验、回归分析等。

3.【变量】就是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中想要获得的数据。

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一个可以取不同数值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被称为变量。

比如,头发的颜色,它是头发的一个属性,可以取棕色、黄色、红色、灰色等不同的值。

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也就是具体数据。

4.【集中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算数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等。

5.【差异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全距、四分位差、离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等。

6.【标准分数】又称为基分数或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量数。

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从而明确该分数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量数。

它是一个原始分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无实际单位。

7.【积差相关】也就是Pearson相关,又称积矩相关,它是揭示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方向和程度最常用和最基本方法,其中 rxy 是积差相关系数。

8.【肯德尔W系数】又称肯德尔和谐系数,是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列以上的等级变量,常用符号W表示。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版)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版)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版)1、填空题变量是指在()或()可变的事物的()。

在实验中实验者()、()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称为因变量。

正确答案: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江南博哥)、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2、名词解释次级内隐自尊效应正确答案:意指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联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

3、填空题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和()。

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速度、准确性、权衡4、填空题最能够最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的是().正确答案:实验室实验5、名词解释被试内设计正确答案: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6、填空题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正确答案: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7、填空题脑磁图(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正确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8、填空题社会测量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答案:确定测量标准9、填空题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称(),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

又称()或唐德斯三成分说。

第二个时期称(),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正确答案: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10、单选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阶梯法D、平均差误法正确答案:B11、名词解释直接验证正确答案: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一、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1、韦伯定律: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

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

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费希纳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

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绝对阈限值随适应、掩蔽、干扰等因素而改变。

这个公式使人在确定感觉强度时不仅能计入刺激量也计入了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

(此为董光恒的课件上的内容。

)书上的公式: S=bIa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值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对数关系,而是一个幂函数关系。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

10/28/2014
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1994)
Y Y nY Y Y Y
2 2 ij .. .j .. ij .j j 1 i1 j1 j1 i1
p
n
p
p
n
2
SS总变异=(7)2 (4)2 ...... (3)2 (5)2 296
10/28/2014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单因素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主效应检验 (main effect) –多重比较 (multiple comparison)
• 两因素实验设计
–主效应检验 (main effect)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简单效应检验 (simple effect)
10/28/2014
问题:
1、为什么交互作用不显著,不需要再做简单 效应检验?
2、简单效应的意义如何表示?
两因素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型:
两因素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型:
10/28/2014
两因素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型:
实验设计模型
平方和的分解:
在几种情况下,需要使用混合设计:
1. 当研究中的两个变量中有一个是被试变量,如被试的性 别、年龄、能力,研究者感兴趣这个被试变量的不同水平 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
10/28/2014
•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平方和分解: SS总变异 = SSA + SSB + SSAB + SS单元内 251.8 = 80.6 + 81.1 + 56.6 + 33.5
• 混合实验设计的平方和分解: SS总变异 = SSA+SS被试(A)+SSB +SSAB +SSB×被试(A) 251.8 = 80.6 + 30.5 + 81.1 + 56.6 + 3.0

被试间 被试内 混合设计

被试间 被试内 混合设计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中对被试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被试间设计是指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为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但是,被试间设计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需要大量的被试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而且被试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性。

被试内设计是指让同一批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被试间的差异,因为每个被试都接受了所有的实验处理,避免了由于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结果差异。

但是,被试内设计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实验处理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方法。

这种设计可以综合两种设计的优点,既可以控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又可以控制被试间的差异。

但是,混合设计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控制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西南大学21春[0111]《实验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21春[0111]《实验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1、荷兰心理学家亚普·潘恩(Jaap Penn)调查发现,相对于小地方,大城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小城镇的两用的主要方法是()。

.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质性研究法2、在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中的被试内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所有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不同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部分被试接受一次以上的实验处理,一部分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同一被试接受一次以上的实验处理3、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Patricia Greenfield) 利用谷歌平台搜集了人类200多年来的各种出版单科技和紧密的部落联系,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对权威更加尊重,更加强调责任。

而在城市环境里,由于财富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加强调个人选择、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

格林菲尔德比较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和乡村的得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利益、追求享乐和物质倾向。

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如自由、自我、独特、获得等相对受.文献法.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4、有研究考察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的单词学习的效率。

为了使实验更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研究者在实验室内使是为了提高实验的()。

.外部效度.内部效度.信度.构想效度5、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表示的方式是()。

.心算计数.表情暗示.口头报告.动作手势6、象棋大师比普通人对棋谱的记忆更好,以下哪种实验条件设定用来考察组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严谨(.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音符记忆的效果.设置棋子摆放形成有意义组块的可能性.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棋子摆放的组块能力.同时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棋子摆放和音符的记忆7、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小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可以判定被试存在(.练习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疲劳误差8、几乎不受到来自个体差异影响的实验设计类型是()。

.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被试内设计.完全随机设计9、日报、信息周刊、流行刊物以及杂志、商业书刊、期刊文献读者指南、报刊索引等属于()。

实心I06 心理学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

实心I06 心理学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
任务有关(独立组或匹配组); 被试变量择(事后设计、自然组设计或不等组设计)
Tversky & Kahneman的判断实验,1974
1×2×3×4×5×6×7×8 = _____ 8×7×6×5×4×3×2×1 = _____ 5s估计的中位数 锚定偏向
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避免练习和疲劳等遗留效应所引起的混淆
数据格式
Excel输入与处理 输入与处理 数据分析—独立样本 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 数据分析 独立样本 检验(independent t-test) ) SPSS导入 导入.xls文件 导入 文件 Analyze>>Compare Means>>Independent T Test… 1、将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选入 、将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选入Test variable(s)和 和 Grouping variable 2、Define Groups,区组水平,点击 开始t检验 、 ,区组水平,点击OK开始 检验 开始 3、描述统计与 检验结果(方差是否齐性) 检验结果( 、描述统计与t检验结果 方差是否齐性) 4、Levene equality of variance决定报告 检验结果, 决定报告t检验结果 、 决定报告 检验结果, 报告方差不齐时的结果要予以说明 5、p不可能等于零,.000说明 一定小于 不可能等于零, 说明p一定小于 、 不可能等于零 说明 一定小于.0005
典型的完全随机设计
模式: 实验组 R| T 控制组 R| O O
也称独立组设计(independent groups design ) 逻辑:
由于两组被试采用随机分派(R),两组在性质上 属相等组,因而两组间的任何差异都只能归于处理 的效果。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也被称为组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也被称为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相关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或选择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知道身高对智商是否有影响,这里的身高就是自变量。

4.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5.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若额外变量没能得到控制,则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混淆。

6.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由布里奇曼提出的,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

例如,在某项动物实验中,把“饥饿程度”定义为禁食20小时之后的食物摄入量。

7.实验者效应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主试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常见的实验者效应主要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背景条件不能保证一定相同。

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10.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咖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缺点:需要的人数较多
③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式
一、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
(一)被试内设计
1.实验前后设计
2.定时系列设计
3.抵消平衡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
1.随机组设计
2.配对组设计
(三)混合设计
二、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分
(一)真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被试间设计)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3.随机化区组设计(被试内设计)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3)平衡设计
(三)非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

最新奥鹏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最新奥鹏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
东师奥鹏远程教育
实验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1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1
专升本-心理学专业
1. 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词随机混在一起,在速示条件下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词,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
【选项】:
A 再认法
B 节省法
C 回忆法
D 对偶联合法
【答案】:A 再认法 |
2.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选项】:
A 时距信息
B 加工机制
C 通道。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
9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
�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 主要优点是被试分数 相互独立,因而较好 地保证了结果的纯洁 性——避免了参加多 个实验处理可能产生 的练习效应、疲劳效 应、对比效应(敏感 或钝化)。
� 被试间设计的缺点: 被试需要量较大是一 个主要的缺点,尤其 在总体规模较小的时 候。
心理学研究方法
� 被试内设计的缺点: ① 被试缩减问题;
② 时间相关问题;
③ 顺序效应问题,如 后延效应(carryover effect)和累积误差 (progressive error)。
心理学研究方法
12
处理1
John 20 Mary 30 Bill 40 Kate 50
M=35
处理2
Huy 24 Tom 35 Daff 43 Ane 54
Y21Yi1
Yi2
Yij
Yip
均数
心理学研究方法
Yn1 μ.1
Yn2 μ.2
Ynj μ.j
Ynp μ.p
20
实验设计模型
α 假设:H0:μ.1=μ.2=……=μ.p 或 j=0 设计模型:Yij =μ+αj+∈i(j)
Yij——被试i在处理水平j上的分数 μ——总体平均数 αj——水平j的处理效应——变异源1 ∈i(j)——误差效应,成正态分布——变异源2
第11讲 单因素实验设计
Single-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要点
� 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 � 单因素实验常用设计模型
� 完全随机设计 � 随机区组设计 � 拉丁方设计 � 重复测量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
2
实验设计过程: 两个侧面

第五章 真实验设计 5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第五章  真实验设计  5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研究设计

影响被试者对知觉图形喜欢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在我们的研 究中,不关心这些因素的作用、影响,只关心熟悉程度对被 试者的喜欢程度产生的影响。我们准备采用单一因素研究模 式,可以考虑的备选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测量,一种是 非重复测量。哪种更好呢? 我们将熟悉程度定义为呈现图形的次数,分为4种水平,呈 现1次,2次,3次,4次;每次呈现时间为1分钟,以卡片的 形式呈现。实际操作中,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者对该图 形给予一个评价,评价方法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采用0100之间的数字来表示自己对图形的喜欢程度,0表示喜欢程 度最低,100表示喜欢程度最高。第二次呈现时,与第一次 要求相同。这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就是呈现2次的(前面第 一次实验时,已经接受1次刺激),采用累积的方法来定义 处理水平。
E1 E2 E3 E4 E5
a1 a2 a3 a4 —————————————— S11 S12 S13 S14 S21 S22 S23 S24 S31 S32 S33 S34 S41 S42 S43 S44 S51 S52 S53 S54 —————————————— Y1 Y2 Y3 Y4
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
被试受到不同顺序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所
以当平均全部被试的测试成绩时,任何顺序效果
应相等地分布在全部自变量水平上。
1. 完全抵消平衡 (一般适用于三个处理以下)
• 确定自变量水平的所有可能组合(每一种处理在每 一个位置上出现次数相等;任何一个处理先于其他 处理的次数相等) • 把不同的被试分派到每一组合中去(每种顺序都只 有一个相等的次数)
③ 2+1,
3+1, 1+1,
4+1, (n+1)=1, 5+1, ……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
16
常用实验设计模型
1.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基本思想:
� �
随机抽样 随机分派被试 由于被试是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的,被试之 间的变异在各个处理水平之间也应是随机分布、 在统计上无差异的,不会只影响某一个或几个 处理水平。

基本假定:

心理学研究方法
18
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分配表
处理水平 Treatment
心理学研究方法
4
自变量 处理1 处理2
实 验 情 境
处理3
被试组1
被试组2 随机分派 随机抽样
被试组3
图11-1:被试间设计示意图
心理学研究方法 5
随机分派的常用程序:区组随机化
(block randomization )
在这里,区组(block)是所有实验处理 构成的一个随机排列顺序。 � 实施程序:首先为每一个处理安排一个代 码(字母或数字),然后利用随机化技术 (如使用随机数码表)将实验处理进行随 机化排列,一个排列构成一个block。根 据被试的数量决定block的数量。最后将 被试依次安排到不同block中的不同位置 (treatment)。 � 优点:可以使各处理组有等额的被试,提 高等组的质量。

被试间设计的缺点: 被试需要量较大是一 个主要的缺点,尤其 在总体规模较小的时 候。
心理学研究方法
10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withi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 自变量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S1
处理2 处理3 处理1
S2
处理3 处理1 处理2
S3
实 验验验 验 情情情 情 境境境 境 实实实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复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复习资料

取样在研究中的重要性1、究竟能不能用少于总体总数的样本来代替总体研究2、取样的优势3、减少非取样误差4、减少损耗、保护总体5、取样关系到研究的效度取样置换:指取样过程中已取样的样本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取样非置换取样:样本成分不返回总体不再参与抽取2.取样的方法(一)随机取样:基本原则:如果总体中的每一个体被抽取为样本的概率相同,那么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就具有对该总体的代表性1.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1)抽签法/抽彩法(2)随机表取样法2.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或分组取样,是按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层次或子总体),然后在每个层次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取样的优点:样本的代表性强;取样更灵活参数;估计更加准确分层可以考虑的标准:(1)以研究或分析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为分层标准(2)以保证层内同质性强,层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的内在结构(3)以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如,性别、年龄、民族等3.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优点:简单易操作,应用较多缺点:样本代表性不够,个体排列方式所带来的周期性问题4.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和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优点:(1)调查比较集中,研究的组织和实施比较方便(2)在研究中取样名单不易获取时(3)每个类别中个体相对较少时(如,以班级为单位等)5.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或分段取样,先将总体分为若干层,为第一层;从第一层中随机抽几个层,为第二层……;从最后一层中随机取样抽出样本优点:有效节省调查所需的人力及费用缺点:(1)每级都回产生误差,取样误差较大(2)减少多段取样误差的方法: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二)非随机取样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0302更新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0302更新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2-28不管是何种实验设计,总变异分为处理间变异和处理内变异。

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交互的变异。

处理内变异分为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的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一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效应,也叫组间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也叫组内变异。

F=MS处理间/MS处理内2、多因素被试间设计——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统称为残差。

F A=MS A/MS处理内;F B=MS B/MS处理内;F A*B=MS A*B/MS处理内;二被试内设计1、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此时随机误差变异称为残差。

F=MS处理间/MS随机误差2、多因素被试内设计——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③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F A=MS A/MS A随机误差;F B=MS B/MS B随机误差;F A*B=MS A*B/MS A*B随机误差;三混合设计——A因素为被试间,B因素为被试内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分为A因素的处理内变异(等于A因素的随机误差变异加上被试间变异,但是两种变异无法区分)、B因素和A*B的随机误差变异(等于B因素误差变异加上A*B的误差变异。

也就是说这里已经排除了被试内变异)。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填空20空2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计算3题30分,实验设计2题30分。
1、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那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在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称为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10. 正启动效应: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11.反应时影响因素的各种结论;反应时减法法的实验逻辑,加法法的实验逻辑;
哪些实验验证了加因素法,哪些实验验证了减因素法,分别是谁创立的,实验程序是什么样的?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3.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产生了疲倦厌烦情绪,导致反应速度下降和准确性下降的一种系统误差。
听觉掩蔽: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强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 连续觉上的表现是声音的响度在声音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1~2分钟,恢复也快。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三)再学法
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

《索尔索&麦克林实验心理学》索尔索、麦克林实验设计:对控制条件的设计,人们可以在控制条件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活动、思维或行为进行实证观察。

心理学实验:至少操纵一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我们着重强调实验研究,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操纵一些因素(变量),控制其他因素,并探究操纵的变量在另一变量上的效应.有些实验中,研究者可能不通过物理方式操纵变量,而通过选择进行操纵.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研究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进行观测-—得出结论研究的步骤:文献综述+创造性思维——确定研究问题——形成假设--定义变量——确定被试——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实验设计之前的步骤)——获得被试的同意——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撰写报告--修改、完善、提出新的假设实验设计的评论(如何评论)1.自变量是什么?它至少有两个水平吗,或者是使用了实验组和控制组设计?如果没有,说明设计存在缺陷。

任何实验都需要将一种处理与其他处理进行比较.2.自变量是被试变量还是可操作变量?3.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进行测量?4.假定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是否除自变量外的所有条件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说明实验中存在变量混淆。

5.实验使用了哪种设计?6.……被试间设计(随机化被试设计)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通过让所有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来保证各处理组在被试变量上的同质性。

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顺序平衡方法:拉丁方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

两类实验设计的比较一个实验要对隔离喂养的和集体喂养的大鼠进行比较,显然同一被试不可能同时参加这两种处理。

再如一个研究要比较高智商和低智商的被试,或法语教学的两种方法,显然各处理应当使用独立的被试组.所以有些实验使用独立组设计会更容易。

被试内设计通常适用于被试需要对不同情境下的几种刺激进行多次反应的情况,而这些刺激可以认为是实验的自变量。

另外,一些对顺序效应感兴趣的研究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

例如,研究者如果想了解被试从高奖赏情境转到低奖赏情景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就需要让被试同时参加这两种条件的处理.《实验心理学概论——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入门》张学民单变量组间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有几种实验处理就需要几组被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尔索&麦克林实验心理学》索尔索、麦克林实验设计:对控制条件的设计,人们可以在控制条件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活动、思维或行为进行实证观察。

心理学实验:至少操纵一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我们着重强调实验研究,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操纵一些因素(变量),控制其他因素,并探究操纵的变量在另一变量上的效应。

有些实验中,研究者可能不通过物理方式操纵变量,而通过选择进行操纵。

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研究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进行观测——得出结论研究的步骤:文献综述+创造性思维——确定研究问题——形成假设——定义变量——确定被试——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实验设计之前的步骤)——获得被试的同意——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撰写报告——修改、完善、提出新的假设实验设计的评论(如何评论)1.自变量是什么?它至少有两个水平吗,或者是使用了实验组和控制组设计?如果没有,说明设计存在缺陷。

任何实验都需要将一种处理与其他处理进行比较。

2.自变量是被试变量还是可操作变量?3.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进行测量?4.假定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是否除自变量外的所有条件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说明实验中存在变量混淆。

5.实验使用了哪种设计?6.……被试间设计(随机化被试设计)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通过让所有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来保证各处理组在被试变量上的同质性。

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顺序平衡方法:拉丁方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

两类实验设计的比较一个实验要对隔离喂养的和集体喂养的大鼠进行比较,显然同一被试不可能同时参加这两种处理。

再如一个研究要比较高智商和低智商的被试,或法语教学的两种方法,显然各处理应当使用独立的被试组。

所以有些实验使用独立组设计会更容易。

被试内设计通常适用于被试需要对不同情境下的几种刺激进行多次反应的情况,而这些刺激可以认为是实验的自变量。

另外,一些对顺序效应感兴趣的研究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

例如,研究者如果想了解被试从高奖赏情境转到低奖赏情景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就需要让被试同时参加这两种条件的处理。

《实验心理学概论——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入门》张学民单变量组间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有几种实验处理就需要几组被试。

(举例)P84评价:1.优点第一,在组间实验设计中,由于每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

第二,能够使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试验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厌烦情绪或疲劳效应。

第三,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

第四,不需要在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

第五,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之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

第六,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减少被试的反应偏向。

2.缺点第一,尽管组间实验设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组的被试之间仍然有存在差异的可能。

第二,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

第三,组间实验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

第四,被试匹配的过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的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消除误差的方法:第一,完全随机化分配法。

第二,等组匹配法。

单变量组内实验设计:试图将被试差异和组间设计的不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由一组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与上面相同,优缺点阐述和系统误差的平衡方法)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同上)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同上)这本书是我见过最简单的被试间和被试内的分类,可以借鉴,也提到了你说的控制系统误差的方法。

不过个人觉得关于被试内和被试间方法的选择,即优缺点的阐述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内容的区分度上,即前一本书上提到的有些研究需要用到被试内实验设计,而有些研究必须用被试间设计。

个人想法哈~~~《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实验设计:是安排实验各种条件的方法,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少误差以便达到实验的目的,即确定某些变量、找出事件的原因。

实验设计方法:随机组设计、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应该跟你的体系不太合,不考虑)《心理与教育学研究法》董奇组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多个自变量水平组合中的一种.组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组内设计的分类完全被试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全部实验处理.不完全被试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只接受部分实验处理,而且每个或区组被试之间所接受的处理不同.《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舒华实验设计的功能:一、使研究变量最大化二、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三、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四、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组内设计与组间设计均包含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实验设计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被试是否接受所有类型的实验处理。

组内实验设计,又称被试内实验设计,其基本思想是由一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基本方法是:随机选取被试,实验中的被试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常见的组内实验设计的种类有:前测、后测实验设计,被试在测验前后接受测量,比较前后测验数据的差异,使用的统计方法为相关样本t检验。

单因素组内实验设计,又叫区组设计,将被试分为若干实验处理组,每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使用的统计方法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与单因素组内实验设计类似,不过在多因素实验中,被试接受自变量的数目不少于两个。

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

组间实验设计,又称被试间实验设计,其基本思想是使用多于一组的被试,通过两组或多组比较,估计实验处理的效应。

组间实验设计的类型有: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的前提假设是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在差异。

有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和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实验中,实验组被试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被试不接受实验处理。

可以使用的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多水平实验设计,不同组的被试接受同一因素的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

可以使用方差分析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多因素实验设计,不同组的被试接受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即每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可以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的差异的显著性,如果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还可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考察交互作用显著效应的变异的贡献来源。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心理实验设计的内容: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stimulus variable)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response variable)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variable)的控制措施,确定被试者人数和选择被试者的方法,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示语,规定实验次数,安排实验程序,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

实验设计要对实验结果有预见性,要保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才能取得有效的实验数据。

实验设计分类的依据:每一个实验设计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例如在一个阅读速度的研究中取“照明强度”为自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例如照明强度又分为强、中、弱等处理水平。

(3)在各自变量和各处理水平中用相同的被试者,还是用不同的被试者?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组合,就可构成许多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

一般根据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就可把实验设计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被试者内设计、被试者间设计以及同时包括被试者内与被试者间的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被试者内设计:被试者在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基本原理分类:实验前后设计、定时系列设计、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被试者间设计(独立组设计):被试者只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自变量的处理。

分类:随机组设计(同时分配法、次第分配法)、配对组设计(杨治良以上的分类都是针对单因素实验设计来讲的,他把多因素实验设计放在后面一节单独讲的。

)为什么在被试者内设计和被试者间设计中,实验都可以同时操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呢?乍看之下,这种处理似乎违背了实验法“单一变量”的原则。

其实,由于实验者采用了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平衡多变量的关系,通过控制其他一些自变量,使某一阶段变化特性显露出来,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可以说统计技术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能够有效的应用,要看研究设计的思想如何,即研究什么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如何看待条件变化与结果变化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的实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心理实验的设计: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确立二、被试的选定三、实验的控制1.刺激变量的控制2.反应的控制3.反应的观察、测定与记录四、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组内设计:用一组被试,其中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二种或二种以上实验处理.完全被试内设计:用增加实验次数的方法抵消无关变量效果的设计.不完全被试内设计:一部分被试按先A后B的顺序接受实验处理,另一部分被试按先B后A的顺序接受实验处理,以抵消无关变量效果.《实验心理学》朱滢实验设计: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实验设计的内容:形成统计假设,并为检验假设、搜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有效的计划;阐明检验统计假设所遵循的决策;按计划搜集资料;按计划分析资料;对统计假设的真伪做出归纳性推断。

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的重点。

良好的实验设计不仅是实验过程的依据和处理结果的先决条件,也是使科学研究获得预期结果的一个重要保证。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