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口语化风格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词汇, 如“腾细浪”、“走泥丸”,使 诗歌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修辞手法丰富
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夸张、对比等,增强了诗歌 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意境
01
02
03
豪迈奔放
整首诗意境开Biblioteka ,表现出 红军英勇无畏、豪迈奔放 的革命精神。
的情感和思想。
02
《七律长征》的诗词分析
诗词结构
严谨的韵律
01
这首诗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式,韵律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
挫。
层次分明
02
全诗共四联,每联两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对比手法
03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水千山”与“只等闲”、“乌
蒙磅礴”与“走泥丸”,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诗词语言
精炼传神
利用数字化技术,如VR、AR等,打造《七律长征》的数字化展示平台, 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七律长征》可以与当代文化进行对话和 交流,产生新的艺术火花和创新。
《七律长征》可以与其他文学经典进行比 较研究,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七律长征》可以与当代社会问题进行结 合,发挥其对于现实问题的启示和思考。
丰富现代诗歌创作
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对 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 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人们 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弘扬团结协作精神
这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团结 协作的精神风貌,对现代社会中团队 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 意义。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情感的抒发
这首诗充满了对红军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和自豪。
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PART 05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评 价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 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 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个人背景
•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 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 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 首诗。
经典之作
01
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高度评价
02
该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意义。
文学地位稳固
03
经过时间的考验,《七律长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篇章,被列为必读作品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激发创作灵感
该诗对后来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他们的创作灵感。
对仗精妙
诗中运用了许多对仗的修辞手法,如 “万水千山”对“等闲”,“腾细浪 ”对“走泥丸”,使得诗歌语言更加 生动有力。
语言的优美与精炼
语言质朴自然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读来朗朗上口。
精炼传神
5《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感悟精神
红军的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题概括
课文中心思想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 七律.长征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首著名 的诗歌——《七律·长征》。
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远征,是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历经艰难险阻,翻越了十八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四条大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途中遇 到的困难。
平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困苦,他 们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诗歌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 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译文: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 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句,共四句,形成七个音节的规律。这种体裁富有节奏感
,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
“长征”是这首诗的诗题,是指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 军队的围追剿,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这两个 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七律长征这一题目。
整体感知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 和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难在何处?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一、背景介绍1.1 长征的起因1.2 长征的目的1.3 长征的历时二、长征路线2.1 遵义会议前的路线2.2 遵义会议后的路线三、长征的艰险与困难3.1 安全形势3.2 食物供应3.3 路线选择与攻坚四、长征的胜利与意义4.1 突破敌人封锁4.2 获得军队与群众的支持4.3 扩大红军的影响力五、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5.1 长征精神的内涵5.2 长征精神的影响及价值六、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6.1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6.2 《七律长征》的意义与创作手法6.3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传承七、结语与思考7.1 长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7.2 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相关文献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2. 国民党:指中国国民党,当时的政府军3. 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路线的根本转折点4.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政府关于保护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的法律法规困难及解决办法:1. 舟曲泥石流灾害:应抓紧时间救援幸存者,提供安全的临时安置点2. 高山草地生态保护: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执法,制定合理的人员进出规定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维修工作,严格执行保护管理条例参考文献:1. 《长征》(鲁迅)2. 《从红军长征看战争中的车辆维修》(杨晓雷)本文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路线、困难与胜利,探讨了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以及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
通过对法律名词的解释和困难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存在的一些困难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合作解决,以保护和传承长征的历史与精神。
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附件2:长征途中的照片集附件3: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后为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课件
毛泽东
2021
1
2021
2
2021
3
【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 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难大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整个红军
对比 “暖”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021
17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 更加欣喜 三军:这里指全部红军部队。 尽开颜:全部喜笑颜开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
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021
18
2021
7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 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
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
常的事。
(看爬雪山)
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
险阻的英雄气概。哪些词体现
2021
5
2021
6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 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七律长征ppt完美版
传播方式
01
书籍出版
通过出版书籍,将《七律长征》 这首诗印刷成册,广泛传播给读 者。
媒体传播
02
03
课堂教育
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 网络等媒体,将《七律长征》传 播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材和教师 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了解 《七律长征》。
传承现状
学术研究
学者们对《七律长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文 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艺术特点
七律长征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结 构严谨,韵律和谐。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寓 言红军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七律长征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诗歌的形式, 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呈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化节 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七律长征》。
民间传承
在民间,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民间艺术表演等方 式传承《七律长征》的文化精髓。
未来展望
01
02
03
数字化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七 律长征》以多媒体形式呈 现,方便更多人学习和欣 赏。
国际传播
推动《七律长征》的国际 传播,让更多外国友人了 解这首诗的文学魅力和文 化内涵。
社会背景
01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 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 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02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 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 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 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文化背景
•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 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02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CHAPTER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01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 征。
02
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但依然坚定信念,最终胜利完成 战略转移。
《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
1935年9月,毛泽东在翻越岷山时, 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往直前。
06 结语
CHAPTER
总结全文
七律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过程和 影响,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长征 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感想与思考
学习者在学完本课件后,应深入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今社会的 意义,如何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弘扬长征精神
该诗所表现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传承红色文化
该诗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作品, 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 定信念,对后世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启示奋斗精神
该诗所展现的英勇奋斗、不畏艰 险的精神品质,启示人们在面对 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
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学习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 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谢谢
THANKS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 《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 •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色 •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价值 • 结语
01 引言
CHAPTER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历史典故
诗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如“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 蕴。
民族精神
诗中描绘的长征场景,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民族精 神。
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
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革命史诗,展 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 韧,体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 引言 • 七律长征原文解析 • 七律长征中的艺术手法 • 七律长征中的文化内涵 • 七律长征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现 • 结语: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 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
1.D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岷山这样的雪山也毫不
畏惧,甚至感到欣喜,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诗句意境分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论遇到多少困难 和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 的信念。
英勇顽强
革命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红军对革命的忠诚和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比喻
诗中运用了多个比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红军长征 途中的艰难险阻比喻为细小的波浪和泥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 无畏和乐观精神。
象征
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金沙江、大渡河等自 然景观,象征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奋斗。
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运用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你可以参考以下模板,根据你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一、引言1. 介绍演讲者和演讲的目的2. 简要概括《七律长征》的主题和背景二、长征的起点: 哈尔滨1. 描述哈尔滨市的历史和地理特点2. 介绍长征开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三、长征的第一站: 敌人的第一道防线1. 解释敌人第一道防线的意义和布置2. 详述红军是如何突破这道防线的四、长征的进军路线: 赤水河 - 大渡河 - 岷江1. 分别介绍赤水河、大渡河和岷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探讨红军在这些区域内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五、长征的转折点: 阳宗坝1. 概述阳宗坝对长征的重要性2. 阐述红军为了突破敌人围困的策略和战术六、长征的终点: 陕北1. 描述陕北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情况2. 讲述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的过程和意义七、长征的意义与影响1. 总结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2. 分析长征对于世界革命的影响尾声1. 概括演讲内容和主题2. 激励听众对长征精神的思考和传承附件:1. 《七律长征》原始文本2. 长征途中的摄影作品集3. 相关历史文件和图片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法律规定的基本法律2. 《土地法》:中国土地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3. 《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制作ppt时可能遇到技术问题: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学习相关技术2. 获取历史资料和封面图片困难:积极连系相关机构和个人,争取支持和合作3. 演讲过程中遇到意见不合的观众:保持冷静,耐心回答疑问,尊重不同意见=======================请注意,此模板仅供参考。
具体内容和结构根据你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更多的章节和附件,使得文档更加完整。
七律长征ppt完美版
目的意义
01
02
03
传承红色基因
通过学习和了解长征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 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 育。
激发奋斗精神
引导人们从长征精神中汲 取力量,激发奋斗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提高文化素养
诗词内容
描述长征历程
七律长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再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翻山越岭、 涉水渡河的艰苦历程。
歌颂英勇奋斗精神
诗中歌颂了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他们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艺术特色
鲜明的时代特色
精炼的语言表达
七律长征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展现了鲜明 的时代特色,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 实意义。
七律长征的语言精炼、准确,既符合 诗词的韵律要求,又能够准确地表达 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极高的语言 艺术价值。
独特的艺术构思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生动 的描绘、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夸张等 ,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构思,使诗词具 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03
长征历史回顾
长征起因与经过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七律长征ppt完美版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引言 • 七律长征概述 • 长征历史回顾 •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 长征精神传承与弘扬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背景
长征历史背景
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 中国面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 势,以及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 斗争。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通过学习和欣赏《七律·长 征》等经典文学作品,提 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水平。
《七律长征》-完整版PPT课件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 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都在战斗中渡过。在 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中 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更喜岷山万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大雪山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红二方面 军金沙江遵义红一方面 军
瑞金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 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 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你最欣赏其 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关于长征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关于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 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 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 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 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 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 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 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 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 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一、背景介绍1.1 事件发生背景1.2 相关人物介绍1.3 历史背景分析二、事件经过2.1 长征开始2.1.1 出发地点和时间2.1.2 具体路线规划2.2 艰难行军2.2.1 风雪2.2.2 饥饿2.2.3 疾病2.3 战斗与困境2.3.1 战斗回顾2.3.2 困境与挫折2.4 最终胜利2.4.1 到达终点2.4.2 成为革命的象征三、影响及意义3.1 革命历史意义3.2 长征文化影响3.3 现代社会意义四、附件列表4.1 高清图片资料4.2 视频资料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释1: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
- 注释2: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注释1: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 注释2: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等劳动条件的标准。
六、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6.1 艰难1:资料采集艰难解决办法: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联系当地博物馆等机构获取相关资料。
6.2 艰难2:演讲部份内容整理艰难解决办法:请专业演讲家提供演讲稿,并根据演讲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6.3 艰难3:活动场地选择艰难解决办法:与当地政府合作,寻觅适合的场地,并确保场地能满足活动需求。
附件列表:1. 长征队伍照片集2. 长征路线地图3. 长征纪实影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释1: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
- 注释2: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注释1: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 注释2: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等劳动条件的标准。
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艰难1:资料采集艰难解决办法: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联系当地博物馆等机构获取相关资料。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社会背景
人民对和平与解放的渴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与解放 。
革命思想的传播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红军长征的开始,革命思想在全国范 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02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诗词格式的运用
七言律诗的典范
这首诗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式,韵 律和谐,平仄工整,展现出诗人对诗 词形式的熟练掌握。
意象的选取与表现
丰富的意象
诗中选取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等,生动地再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
意象的寓意深远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长征的艰辛,也寓意着红军英勇无畏、不畏艰险的革命精 神,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03
《七律长征》的主题思想
红军的长征精神
01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 段重要篇章,是红军英勇奋斗、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对中国革命 的坚定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将取得 胜利。
诗中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 展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04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色
韵律与节奏的和谐
押韵
诗歌的韵律和谐,每句诗的末尾都押韵 ,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感。
VS
高度评价
该诗被视为现代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诗 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价值
该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反映了红军长征这一重要 历史事件。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革命精神
历史记忆
该诗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 的革命精神,对后世的革命精神和爱 国主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位于湖 南、江西、广东、广西四
省区交界处。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乌蒙山,贵州、 云南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 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 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的喜 悦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破,足见 红军的神勇无比。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长江上游(青海 玉树—四川宜宾)
大渡河,四川中西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川、甘肃交界处。
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 本实现,是对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结尾,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和升华。
25.七律长征-PPT课件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谢谢
36
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千山”,以五 乌蒙磅礴走泥丸。 岭、乌蒙为代表
五 逶迤 岭腾 乌 磅礴 蒙走
绵延不断 突出奔腾气势
形容其巍峨高大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 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 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 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承“万水”,以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为代
•
长 征
过 后
岷 山
桥 横
水 拍
磅 礴
逶 迤
千 山
不 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岷山(mín )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 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 样子。
句子解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句子解析
“大渡桥横铁索 1寒.“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
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 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 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 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句子解析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
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句子解析
25.《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 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你能一一 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 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五岭”,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 大庾岭,在江西、湖南、 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省 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 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 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 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每篇共有八句,每句
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 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七律· 长征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扼杀共产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2.长征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3.长征扩大了党的影响,一路上播 下革命的火种。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充分发扬不怕苦难、 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 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七律· 长征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哪两句总领了全诗, 它们体现了红军怎 红军不怕远征难, 样的精神?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的 英雄气概和百 折不挠的勇毅 精神。
课文小结
首联: 总领 全诗,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 五岭、乌蒙 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 金沙、大渡 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 喜悦 。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本课是 毛泽东 在 时写下的一首诗.全 二万五千里长征 诗生动地概述 时的艰难历程 ,热情 中国工农红军 洋溢地赞颂 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革命英雄主义 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 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 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 世。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寒——泸定桥高悬 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 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 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叫人看了心惊 胆寒。渡 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 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 林弹雨前进。不怕 流血 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 桥。
飞夺泸定桥
这是一首七律 诗,每句七个字, 在节奏上是每句 四顿。读时应按 以下节奏读出“红 军不怕远征难”的 英雄气概。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赤水 红一方面 军 瑞金
遵义
金沙江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 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 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每篇共有八句,每句
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
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 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暖”字和“寒”字分别表现了 什么?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 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 沸腾的景象。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 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 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毛泽东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扼杀共产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2.长征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3.长征扩大了党的影响,一路上播 下革命的火种。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充分发扬不怕苦难、 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资料袋
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 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 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
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
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
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
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 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远征: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 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 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
红军长征路线图
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 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 陕西,在吴起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走过水草地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
①(气势)盛大、雄伟。 磅礴: ②(气势)充满。 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 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三军: 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开颜:
“ 远征难”三个 红军不怕远征难, 字怎么理解?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行程之远,历时
作业布置
• 1.背诵全诗。 • 2.默写全诗。 • 3.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 或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 上互联网点击关键词“长征”,查找 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写一篇三百 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之长
首联
远征难:总领全文,总 难:牺牲之大,经历之 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 苦 到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 “千山”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
险阻的英雄气概。
我体会到了红军克敌制胜、勇 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承 上 启 下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一、二、四方面军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颔
联
承 五岭逶迤腾细浪, 接 对偶 形容绵延不断 “ 千 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 山”
形容巍峨高大
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 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 脚下滚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 ,
对
对
乌蒙磅礴走泥丸 。
子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运用了 比喻 和 夸张 的修辞手法,用 “逶迤” 、“磅礴”形容 山的气势雄伟 ,这是实际 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渺小 ,这是 红军眼里的 的山。
什么是长征精神
• 不屈不挠 • 勇于战斗 •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无坚不摧 …… 无私奉献 百折不挠
爬
雪
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哪两句总领了全诗, 它们体现了红军怎 样的精神?
“五岭”,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 大庾岭,在江西、湖南、 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省 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 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暖——1935年5月, 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 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 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 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 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 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 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 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 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 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