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文言文的判断句
文言文的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进行判断,形式简单。
而古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1、“……者,……”表示判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也”表示判断。
例: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3、“……者,……也”表示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表示判断。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二、用动词“为”或“是”表示判断。
1、“为”表示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此为何若人?——《公输》2、“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注意:“是”在先秦时期常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而不是表示判断,要注意辨别。
古代汉语:判断句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
什么是判断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以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
那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又是作什么的呢?得从不同时期来分析:(一)在先秦,那个“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
例如:(1)作主语1.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4.是乃仁术也。
5.是非君子之道也。
(2)作谓语:1.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
辅依车,车亦依辅。
虞虢之势正是也。
(韩非)4.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
(韩非)(二)两汉以后:“是”字作为判断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韩非)2.陈侯喜猎,淫猎于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谷梁传)3.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汉墓帛书)5.余是所嫁妇人之父。
(东汉王充《论衡》)6.问今是何世。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比较∶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三。
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1·用“也”字煞句①制,岩邑也。
(左传)②虢,虞之表也。
(左传)③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④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汉书)⑤农,天下之大本也。
(汉书)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同上)2·用“……者,……也”式①南冥者,天池也。
文言判断句.
①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 ②此谋攻之法也。 (……也) 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④粟者,民之所种。 (……者……)
判 断 句
⑤刘备天下果雄 (……)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 又常用“乃”、“为”、“则”、“即”、 “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 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①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判 断 句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 “主语+副词+谓语” 古汉语表示否定判断,在判断句的谓 语之前加“非”。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判 断 句
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肯定性的判断,也可以在主谓之间加上 “乃、即、诚、实、必、盖、本、真、皆、 固、素„„”等有判断语气的副词加强表 达的效果。
①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②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④此真先君之言也。
判 断 句
⑤列国之卿惟)+谓语”【维:语气词】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5.“主语+动词+谓语” 古汉语中也有部分判断句使用动词 “为”“是” :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疑似》
①荀卿,赵人。
②夫鲁,齐、晋之唇。
③ 对曰:“[狱以情]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判 断 句
④ 子曰:“[冉有]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
3 .特殊判断句 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 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 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 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 判 “象”。如: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漢語的判斷句一、判斷句判斷句是斷定兩事物是否同屬一類的句子,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作謂語。
(一)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1.一般不用判斷詞。
主要有四種形式:A、主語+謂語+也字。
(1)制,嚴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2)虢,虞之表也。
(左傳·僖公五年)(3)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4)而母,婢也。
(戰國策·趙策三)(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左傳·隱公元年)B、主語+者+謂語+語氣詞。
(1)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戰國策·趙策三)(2)彼吾君者,天子也。
(戰國策·趙策三)(3)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4)臣之所好者,道也。
(莊子·養生主)C、主語+者+謂語。
(1)虎者,戾蟲。
(戰國策·秦策二)(戻:暴虐)(2)粟者,民之所種。
(晁錯《論貴粟疏》)D、主語+謂語。
(1)趙,秦之深讎。
(戰國策·秦策二)(2)賈生,洛陽之少年。
(蘇軾《賈誼論》)共同特徵: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作謂語,句中有“者”字,只是表示語氣上的提頓;句末有“也”只是用來幫助判斷。
認識以上幾個特點的同時應當注意:1、不能因為句中有“者”、“也”呼應,就簡單地認定為判斷句。
如:(1)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
(4)呂公者,好相人也。
2、判斷句謂語後,根據表達需要也可以用別的語氣詞。
如:(1)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
(2)白起,小豎子耳。
(3)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3、“是”字在古漢語中,通常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之類,經常作判斷句的主語。
(1)是吾師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3)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2. 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委实的冤情不浅。(
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 确实是冤情不浅 呀。
②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 在座的都是不相识 的异乡人。
?主语后面不用“者”,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这是自然的道理。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 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不应当立为国君, 应 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 都是病病残的。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三、……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不用“也 ”,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 这种句式比 少。如:
粟者, 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 ……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 也相当于“……是……”。如 :
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 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汉语(主要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1、判断句(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2、被动句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高中课本判断句及翻译整理
高中课本判断句及翻译整理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高中时学的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整理如下: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翻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翻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翻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翻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文言文句型
文言文句型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
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
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决心书的理解。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汉语的判断句形式较多,常风的有:1、“A、B也”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A者、B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3、“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A、B”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者也”此所谓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者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6、用副词协助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吴广列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常用的副词有“乃、则、即”等。
7、用动词“为”表判断:一般认为“为”是唯一的判断词。
例如:“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二)表否定判断用“非”:A+非+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三)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曹公,虎也。
《赤壁之战》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因果关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四)关于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鉴别在叙述句中是皆为指示代词。
例如:吾堂疑乎是。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 陈述句:句子陈述一个事实或判断,常用的动词有“是”、“有”等,例如:“天下太平”、“花开满园”。
2. 疑问句:句子用来询问事情的真相或情况,常用的疑问词有“何”、“堪”等,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堪笑四瞻尊者”。
3. 反问句:句子用于反问或加强语气,常用的反问词有“岂”、“难道”等,例如:“岂不美哉?”、“难道如此?”。
4. 祈使句:句子用于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等,常用的动词有“请”、“愿”等,例如:“请进”、“愿大家平安”。
5. 推测句:句子用于推测或揣测,常用的词语有“想必”、“莫非”等,例如:“莫非此地乃是仙境?”、“想必他已经到了那里”。
6. 条件句:句子用于表示条件和假设,常用的连接词有“若”、“如”等,例如:“若天气好,我们就出去玩”、“如能得到你的帮助,我将十分感激”。
以上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常见活用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主語+謂語+ 主語+謂語+也
3、“……也” 、 也 主语之后不加“ 谓语之后加“ 例如: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①制,岩邑也。 《左传 隐公元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 宣公二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公四年》 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乾第一》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 乾第一》 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说符》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 说符》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 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 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 年》)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 后来演变为判断词“ 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 这种复指代词“ 具有判断意味。 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 一般认为,是作为判断词产生于西汉时期, 到六朝“是”作为判断词,取代了其他形 式成为表判断的主要形式。
判斷謂語前出現的“ 判斷謂語前出現的“卽、皆、必、 都是副詞 副詞, 則、乃、素”等,都是副詞,用來 修飾判斷謂語。 修飾判斷謂語。 在先秦,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 判断系词,所以, 判断系词,所以,象“是”、 “为” 、“乃 ”、“ 即”、 “则” 、 或惟) “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 中时, 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 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 “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 不是判断系词。 不是判断系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战国策》
…..,也
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太师之后也。
《左传》 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左传》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晏婴,齐之习 辞者也。《晏子春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战国策》 取之而燕民乐,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孟子》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为”字判断句
句中有动词“为”“是”。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句中语气词“也”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使得语气舒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论语》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用于时间词语之后,或者表示时间的小句之
后。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 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左传》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左传》
表示因果关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
计也。《战国策》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
句尾语气词“也”
1.增强判断语气。
2.增强对事件原因的陈述。 3.增强对事件真实性的陈述。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1.判断句的界定
2.判断句的性质 3.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4.古汉语中的肯定判断句
5.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
6.判断句的活用
凡是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断定的句子都叫
判断句。(他很好)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为谓语的句子, 其功能是对事物的性质或属性进行判断。 (我河北人) 判断句是表示事物的类属或等同关系的句子。 (北京是首都/我是中国人。)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判断的句 子。(他们是黑皮肤,我们是黄皮肤)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
经》
否定和肯定判断句并列使用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
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
珠也。《论衡说日》
判断句活用
表示比喻
夫战,勇气也。《左传》 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战国策》
4.增强祈使语气。
5.增强疑问语气。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 计也。《战国策》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左传》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何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史记· 孝文本纪》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墨子· 七患》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
上》 韩子卢者,天子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 之狡兔也。《战国策》
者,…..
神君者,长陵女子。《史记孝武本纪》
吕不韦者,秦庄王相。《史记诸侯年表》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论语》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左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夫执舆者为谁?曰:“为孔丘。”《论语》
4.判断副词
判断副词“乃、即、维、惟、实、诚”加强判
断语气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 子诚齐人也。《孟子》 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左传》 此真先君之言也。《荀子》
用在复句的分句之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论语》 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 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 久也。《孟子》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差异
主要表现在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没有系词,而
现代汉语有系词“是”。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实质是名词谓语句。
“者”“也”是这些判断句的形式标志。
1.“者”“也”型判断句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侯列传》
梁孝王者,孝景帝也。《魏其武安侯列传》 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此,老生常谈。《世说新语》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2.“是”“此”型判断句
代词“是”指代前述内容,作为判断句的主
语或谓语。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吾乃梁人也。《扎国策》
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
5.句中推断语气词
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左传》
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
《成公十六年》
否定判断句
否定副词“非”。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
语先进》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