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合集下载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七年级核心素养目标

七年级核心素养目标

七年级核心素养目标七年级基本素养内涵包括基本的三个方面:基本意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学识。

基本意识是指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专业气质,专业品格和专业个性。

我们通过看基本意识可以辨别这个教师处于教师专业生涯的哪个时期。

基本能力主要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有的孩子迟到了,小组活动如何组织等等。

还指设计与执行能力。

光有这两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基本的学识,在语言方面以及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见识。

越是有经验的教师,他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各种处理的方式。

学识不仅仅是知识。

当然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工作者很好的人文素养,它涉及到了四个维度。

其中每个维度又有三个关键词。

1.第一个层次:知识 + 经历 + 经验。

人文素养中需要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比如说古希腊的发展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西方的启蒙运动等。

在人与人的接触中还要有人文的经历,比如说基本的礼仪,行为的规范。

一个教师如果有面对公众的经历,他就知道面对大众时的着装,言谈,举止的做法和说法。

2.第二方面:信念 + 理想 + 道德。

要有很强的教育信念,发展的信念,关于科学方面的信念。

比如应该积极适应学生的大脑发展规律而不是让孩子们去适应老师,还要有教育理想,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

两个不同的老师,一个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听说读写方面有长项的学生,另一位教师希望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希望老师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师德如何也是很关键的。

3. 第三方面:情感 + 情绪 + 情趣。

所谓情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哪些情感产生,基本的有关爱,快乐,尴尬,愤怒等等,自己应该学会调控情感,表现出有修养有内涵的老师。

情绪中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学会营造积极情绪,教师本身应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教育中不应该急躁。

教师应该像农夫和园艺师一样,有耐心的耕作。

我们不能要求马上种下种子就性急的要求收获,不能有非常急躁的情绪,情绪会影响话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
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您认为“纳米”是什么?
1.□长度计量单位之一 2.□一种高科技材料 3.□水稻新品种 4.□不知道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
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您认为“科学研究”是什么?
1.□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
2.□观察、解释、结论
3.□观察、推理、实验 4.□不知道
14
题外话:2013国考中关于科技常识的考题
第一部分 常识题
第13题:关于中药,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辛味药:连翘、杏仁; C. 酸味药:陈皮、黄连; B. 甘味药:当归、人参; D. 苦味药:黄柏、乌梅。
解析:本题考查医学常识。A选项中,辛味药的特征是辛温芳香, 杏仁不是辛味药;C选项中,黄连是苦味药,不是酸味药;D选 项中,乌梅是酸味药,不是苦味药;B选项中,甘味药的主要成 分是氨基酸、糖、维生素等,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当归和 人参都是甘味药,故正确答案是B。
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邪教——“科学教派”就产生于美国。 与此先后存在的,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邪教和伪科学体系。 极端保守的宗教势力,反对只教进化论,“智能设计论” 。
专家、专业与科学素养

院士与科学素养(水变油,法轮功) 现代社会的任何角落离不开科学;科学、民主、 法律是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石。 人文学科与科学,例如,高科技领域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二、全民科学素质关于科学素养 《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 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 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 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多方面观点的基础上,从我国基本国情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研究——以高中生物和高中历史为例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研究——以高中生物和高中历史为例
2.倡导基于学科融合的协作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及 学科优势。协作学习是促进异质的学生协 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将不同学科优势 的学生组合成学校小组开展协作学习,转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落实人文素 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 在历史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应用 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小组内部的协作
有助于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去解决问题。 例如,基因组学和古代 DNA 技术在分析 人类起源中的应用,需要学科间的协作。 化石发现暗示了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最早 出现在非洲。基因组分析间接表明,现今 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大部分人类的血统大 都追溯至 6 万年前到 7 万年前之间一小 群晚期智人离开非洲的一次迁移事件。基 因组学和古代 DNA 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 类源自非洲,完善了学生对于人类起源的 认知。
现、对胰岛素分子结构的认识、胰岛素的 生理作用、胰岛素的合成、血液中胰岛素 含量的测定、药用胰岛素存在的问题及对 药用胰岛素的改进内容等进行综合,既有 生物学知识,又有胰岛素相关的科学史过 程,能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 学科思维。
跨学科思维的过程本质是深度学习 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是人文 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教学是否落实 到位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跨 学科思维的培养是否到位、是否充分,是 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能起到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生物教学的真实情境来源与科学实 践和社会生活。例如,“红豆杉的保护和利 用”这一问题情境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因红豆杉的树皮含有抗癌物质紫杉醇,导 致红豆杉遭遇灭顶之灾。面对“拯救红豆 杉”这一活动情境,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 方面的知识来提出解决策略。一方面通过 科学的方法更加高效地解决紫杉醇的供 应问题,或用植物细胞工厂化培养生产 紫杉醇,或用化学方法直接合成紫杉醇。 另一方面,要用人文的方法关注人的因 素,包括立法保护红豆杉、通过扶贫帮助 当地群众增加其他方面的经济收入等。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都能得 到发展。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1、《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2、《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

(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4、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九年级政治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政治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1.1 科学与人文的含义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探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1.2 科学素养的培养分析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提出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如学习科学课程、参与科学实验等。

1.3 人文素养的培养解释人文素养的含义,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探讨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如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等。

第二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2.1 公民权利的保障介绍公民权利的概念和种类。

探讨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如宪法和法律。

2.2 公民的义务解释公民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分析公民应尽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等。

2.3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探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

强调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1 个人与社会的定义解释个人和社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3.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如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讨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3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强调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探讨如何培养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章:公民的参与与责任4.1 公民参与的途径介绍公民参与的途径,如选举、示威、公民投票等。

探讨公民参与的意义和重要性。

4.2 公民的责任解释公民责任的含义和重要性。

分析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环境等。

4.3 公民参与与责任的关系探讨公民参与与责任之间的相互关联。

强调公民在参与社会事务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章:价值观与道德观5.1 价值观的含义与作用解释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探讨价值观的作用,如引导行为、判断事物等。

5.2 道德观的重要性强调道德观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分析道德观的内涵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5.3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探讨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旨在深化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文章首先将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将深入分析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伦理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构建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揭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文章将探讨提升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具备高度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核心素养框架概述核心素养框架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快速变化。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在这个框架下,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素养的内涵涵盖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科学技能则是指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涉及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事实、证据和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则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所表现出的探索、创新和合作的精神。

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结构呈现出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横向看,科学素养与其他核心素养如人文素养、技术素养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从纵向看,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经历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这包括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态度的培养以及精神的塑造等多个阶段。

因此,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明确教育的目标,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一般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等统称为人文学科。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水准,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

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

其重要性: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

前者包括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爱国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等;后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作品等。

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注重人生、注重社会、注重世界,培养起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实践这种价值需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语言水平、交际水平、沟通水平、审美水平、学习水平、讨论水平、发散思维水平与形象思维水平等非常重要。

古今中外的事实说明,大凡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不是仅仅在某一专业领域杰出的人才,而是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突出表现的人才。

沈括、宋应星、爱因斯坦、苏步青等无一不是如此。

爱因斯坦甚至认为:“通过专业教育,他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学校“理应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当今企业界的杰出人才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等,他们取得的成功都是得益于对优秀人文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挥。

所以,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无视另一方面。

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必要的文化底蕴,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科学素养主题班会

科学素养主题班会

科学素养主题班会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辨别科学观念,有效地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方式。

一、科学素养的定义与意义科学素养是当代社会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科学素养能够帮助学生:1. 培养批判思维: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质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科学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实践运用这些知识。

3. 科学道德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包括了科学道德的培养,学生要具备诚信、合作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1. 提供科学知识的学习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科学课程,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科学概念。

2. 科学实验和观察:学校可以组织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学校可以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通过开展科技知识竞赛、科学讲座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主动学习意愿。

三、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计划1. 设立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在课程中设置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将科学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教育。

2. 科学素养教育日常实施:学校各科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实践。

3. 科学素养评估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科学素养测评来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的培养方案。

4. 科学素养活动展示:学校可以举办科学展览、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科学素养的机会。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2021年第4期第37卷(总第48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Total N〇.484No.4,2021Vol.37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杜红^(1•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2.西南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400715)摘要: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建设。

目前学界 普遍认同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它的具体内容与结构需要根据它所在的背景进行具体剖析,基于对象、功能、目标、水平等 多个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内容构成。

本文提出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三维结构,分析了不同视角下形成的科学素养的不同概念内涵,并从结构、评价、需求、比较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为下一步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科学素养;大学生;内涵;结构d o i:10.16083/ki.1671 -1580.2021.04.015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 文明社会中公民综合素质的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过 去15年以来,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得到了大 幅度提升,为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 学生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科 学素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科技创新与 现代化建设。

在新一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2021-2025-2035年)》紧锣密鼓的编制之际,对大 学生科学素养展开深刻讨论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也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 环节。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演化从1952年美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科南特(J.B.Conant)先生提出“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便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 析与研究。

科学概念内涵

科学概念内涵

科学概念内涵(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两方面:客观事实、规律)(2)科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方法(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考验)(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是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份的社会化事业(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4)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以及由此建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科学的要素其内容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构建并继续扩充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其结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其价值是将人性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宏伟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南方古猿--能人-- 直立人--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现代人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

科学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个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科学成果体系中最抽象的概括和结晶,是科学的本质层次,通常表现为科学概念、原理体系及其哲学指导思想。

科学素养: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伪科学最简单的定义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

其核心是“伪”,本质是“骗”自然科学三大前沿:物质结构宇宙起源与演化生命本质和起源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物质——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宇宙模型有“有限无界静态模型”——“宇宙膨胀模型”——“热大爆炸模型”近代实验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主要代表是伽利略近代在哲学上充当近代实验科学发言人的是弗朗西斯.培根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实验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被发现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发言稿范文

核心素养的培养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此,我想就核心素养的培养发表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劳动素养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强化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关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体措施包括:1. 开设经典阅读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关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民族复兴。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

具体措施包括:1. 强化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

三、培养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措施包括:1. 开设艺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2. 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3.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竞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四、加强体育素养教育体育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它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民族体质。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质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1. 开设体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2.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3.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技意识。

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章测试1.人文精神的核心指的是()A:以人为本B:以神为本C:图腾崇拜D:崇尚天地万物答案:A2.对于课堂上有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黄老师总是和其他老师一起进行多次试验,检验各种假设,以得出正确地结论。

这说明黄老师具有()的品质。

A:独立自主B:人文关怀C:团结协作D:求真务实答案:D3.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A: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D: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答案:A4.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为人师表B:热爱教育事业C:遵纪守法D:热爱幼儿答案:D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出自()A:《尚书》B:《荀子》C:《周易》D:《诗经》答案:C6.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注意倾听B:言语专业化C: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D:用点头、抚摸鼓励幼儿答案:B7.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师在团队合作中,最好首先做到凡事不要先出头。

()A:错B:对答案:A8.校训,是一种人文积淀,展现的是大学的气度。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A:错B:对答案:B9.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态度。

()A:错B:对答案:B10.我国的幼儿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弟子规》的作者是()A:孔子B:李毓秀C:王应麟D:周兴嗣答案:B2.“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是说()A:子女要孝敬父母B:要坚持锻炼身体C:要注意天气的变化D:要抓紧时间学习答案:A3.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其实,从古代开始,就已出现了专门为学童编写的书目,当时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简称为“蒙书”。

以下不属于“蒙书”的是()A:《千家诗》B:《千字文》C:《诗经》D:《三字经》答案:C4.“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生下来时,本性是善良的,这是()的观点。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和派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本课程重点讲解素养概念及内涵,什么是科学素养,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等六部分内容。

认为,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辨证过程。

修养、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完善的设计与实现,只有身体力行,坚技不懈地实践,方能取得成效。

同时认为,发现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题、质疑学术权威、求证问题到底等是科技创新必备的素质。

第一讲:科学素养一、素养概念及内涵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第一个是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叫素质,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固有的属性,该此通常被认为是与英文的单词翻译过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能读会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第二个是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不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定性条件和后定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体制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是两个是有差异的,“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有”之意,因此素者侧重于现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素者的养成,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养成素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素养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因为素养是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知与行有机体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内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在素质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自我断裂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理科教育改革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理科教育改革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理科教育改革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反映了当前理科教育改革中的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常重视对理科的教育,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理科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不是指简单地用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

本文通过研究中西方的不同传统以及我国人文课程与理科课程的发展历程,总结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为当前我国的理科教育改革提出一个适当的途径。

关键词:理科教育;人文化;教育改革;途径1. 绪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演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在古代,知识以哲学、文学为主,自然科学包含其中。

自近代以来,人文科学在知识理论上渐渐处于弱势地位,而自然科学在知识理论上越来越占据主导,这使人们对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近代自然科学强烈的方法论意识与话语霸权也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自身认识带来一些弊端,导致了人文经验的失落与科学经验的无根状态[1]。

当今世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再次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是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理科的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可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像当时的中国政府那样重视理科。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也在那时家喻户晓。

但随着“重理轻文”状况的日益加剧,要求改变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但是,这种呼声引起的改变也仅仅表现在相关文件和宣传,流于形式,教学课堂中的状况并未因此有较大改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教学的重点,即使把教学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新的目标以后,能力、素质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仍远未达成[1]。

我们的理科教育的目标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而使科学进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

在新世纪开始之际,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人们的素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具有这一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我国对每一位中国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用一定科学价值观对待事物时形成的心理倾向。

重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这与科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新时代的科学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除了具有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增加了价值理性。

这就是说,科学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形成合理的价值倾向。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信息搜寻、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主动吸收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这样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概括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 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一、何谓“科学素养”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熟悉自然界并认识到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意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某些方式;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反映人类力量和弱点的事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和思考方法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又推出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其中定义了一般科学素养:作为探究活动的结果,学生应该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能力.其中的内容标准还提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重要的联系,个人和社会的观点以及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至此,国际科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1)科学(和技术)素养最好被界定为对自然界和被改造了的世界从名义上的到有用的、概念的和程序的以及多元的理解的连续统一体.(2)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3)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2.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他们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1996)中写道“目前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对过去的评估标准,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在这个领域内长期从事研究的各国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国际普遍承认的标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按照这个指标体系的设定,公众应当做到:①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③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如果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48]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探讨十分活跃.有人把科学素养分为:①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②科学能力;③科学观;④科学品质四个方面来阐述.也有人把科学素养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著名学者梁英豪先生论述科学素养的构成就归类为十个方面:①科学知识;②技能;③科学方法和思维;④价值观;⑤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⑥创新精神;⑦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精神;⑨科学态度;⑩科学伦理和情感.就科学素养应努力使学生达到[49]:①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②能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探讨;③能够根据客观事实分析、处理问题;④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探究;⑤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⑥知道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为人类社会造福;⑦坚持真理,勇于批判和质疑;⑧乐于与人合作交流;⑨热爱生活,勇于奉献;⑩敢于创新,勇于探索;⑩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不断追求真理为生活的目的,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综合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专家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物理课程在内的“新课标”要提出,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以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为课程的分目标.二、关于“人文”“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为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简言之,天文泛指客观上的、严肃的科学;人文泛指人主观上的、文明的教化.我们对“人文”有如下的理解:1.“人文”是一种思想、精神“人文”即人的思想、精神,亦即人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事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中国的礼仪、中庸、仁爱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当代倡导的尊重个性、珍惜生命、关注人生、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的主张均是人文思想的体现.一句话,主张一切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的思想,即人文思想.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分析和归纳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时说,一是爱国,二是骨气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他的人格是高尚的,这种评价就体现了人文精神.2.“人文”与“科学”相通相融从追求目标上讲,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是求真.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但是,科学活动本身不能保证其应用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人文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做”,是求善.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越人文.但是,人文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能否建筑在客观世界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是否真正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显然,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标,即求真务善,同时实现的完美.科学求真,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客观,尊重规律;人文求善,勇挑重担,高度负责.尊重客观规律会有高度负责相伴;高度负责也会有尊重客观规律相随,这就体现出科学与人文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科学承认与尊重客观,人文关心他人与外界;一个能面对现实,一个能终极关怀,两者结合,势必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客观,对待自然.这种相通相融,共同构成“我·人·物·自然”的正确关系.科学与人文相通相融还体现在共同形成正确的创造性的整体思维上.逻辑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基础,形象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源泉.严密的逻辑思维,它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致及正确性;开放的形象思维,它保证思维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创新性.一切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莫不是两种思维兼备.3.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泛指那些研究同“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以人或自然为对象的“世俗学问”.后又发生演变,“人文学科”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到了近代,人们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等一类专门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规律的学问统称社会科学,而把文学、艺术类的学问排除在外.后来,“人文科学”一词多用于表示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研究.我们认为,社会科学认识的是社会.而社会是由人构成,因此说到底,认识社会也就是认识人.另一方面,文学艺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人性的展示.二者都以“人”为中心;都肯定人的价值、人的能力和人的精神力量,都理性地认识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从广义上讲,“人文”涵盖社会科学是合理的. 4.关于“文化”从中国的《易经·贲》中“关乎人文以化天下”,人们引申出“文化”概念,可见人们对“文化”的最早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文明的教化.在西方,“文化”源自拉丁语,意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50]到了近代,学术界达成的共识,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围绕“文化”界定,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当时的《中国青年报》曾经有如下概括:“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对于环境的变迁所采取的应变态度,这些应变态度可供选择的程度和范围,以及这些可供选择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丰富性、系统层次的复杂性,称文化.”[51]我们比较赞同的是解世雄老师后来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种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积累;一种物质设备,包括生活、生产用的产品和为探索物质世界奥秘而制成的设备仪器;一种观念形态,包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创造和形成的思想、方法、精神和价值标准;一种知识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及对语言文字符号赋予的特殊意义.”[52]5.关于“人文素养”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人文学科(指语文、历史、美术等)的老师们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常用在本学科学习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界定本学科的素养.华中师大雷实教授围绕这一界定归纳“语文素养”的新认识:[53](1)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人文素养要求.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高文化品位.(2)突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认识.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作品、编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和内容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高度重视.(3)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相结合.(4)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业的发展.从上边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基本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对“人文素养”,我们认为可以如下理解:(1)对人文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世界各民族在环境变迁中所采取的应变态度、所总结的知识积累、创造的物质设备、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等多元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宽容;对人类优秀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兼收并蓄.(2)对人文学科方面的应用、审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比如,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等.(3)对人、自然、社会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人类只能选择与自然和谐,以及努力推进社会和谐的建设,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人文素养高者,一定是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三、中学物理教师的思考从上边对科学素养、人文内涵与外延的阐述,值得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很多.1.怎样从物理教育角度审视科学素养,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和功能,“新课程标准”有所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索,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54]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55]上述内容中,我们有意在一些动词下加着重号,希望读者注意.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学习结果可以理解成课程目标;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正是人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