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总结

合集下载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它们携带了大量关于地震的信息。

地震一般分为三种,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二、地震预防和减轻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可以提前知道地震,并给人们提供几秒钟的时间来采取防护措施。

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的原理,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出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2.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制定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人员撤离和安置等方面。

三、地震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疏散人员和物资,并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地震救援和减灾工作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是地震预防和减轻的基础,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地震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地震知识总结是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地震的特性,预防和减轻地震的方法,以及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岩石破裂,使岩浆或岩层中的气体突然释放出来。

3.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几千米,最浅的为几米,最深的为70千米左右。

4.地震的震中称为震源,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

震源越浅,对地面影响越大。

二、地震的预测和防范1.地震的预测目前还很难。

目前只有少数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准确性很低。

2.强烈地震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现象,如地面的异动、地面的倾斜、地面的断裂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图4 河道充填特征
3、测井曲线上的特征
1)不同河流的区别 ①辫状河以具高幅的平滑箱形为特征;②曲流河则以 锯齿状渐变钟形为特点;③而网状河则多为低幅锯齿状小 型的钟形为特色。其含泥量从①到③明显增加,粒度变细, 锯齿的个数增多,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弯曲程度;在垂向组 合上,辫状河为“砂包泥”;曲流河则以“砂泥间互”的 特点;网状河多为“泥包砂”。 2)不同河流的共性 无论那种河流的测井曲线均具有向上幅度变小的趋势, 即具有明显到不明显的正韵律结构,同时其底部与下伏岩 层均为突变接触。泥质夹层均以层序的上部为主要发育段。
三、三角洲的识别
1、地质上识别
①建设性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主要由较厚的(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砂 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的互层沉积组成,其成分成熟度与 结构成熟度比河流要高。在三角洲平原中往往夹有暗色有机质细粒 沉积,泥炭层或煤层。三角洲中无或极少有砾岩和化学岩,这也是 三角洲的重要特征。
②粒度变化范围一般不是太大,从陆地向海/湖,砂岩中的碎屑粒 度和分选总体上逐渐变细变好。在C-M图上显示为牵引流型图式, 即QR段和RS段。这种粒度分布特征反应主要是跳跃和悬浮搬运方 式为主,滚动方式相对较少。 ③三角洲的沉积构造类型比较复杂,既可见到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 沉积构造类型,又可见到波浪或潮汐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砂岩和
1)海盆河控三角洲
由于海盆中的可容纳空间大,沉积过程持久稳定,故三角洲的 侧向加积作用明显,沉积体规模大,地震相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其中河控三角洲为高建设性三角洲,受改造破坏的影响小,三角洲 特征更为突出,其基本特征是: ①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②地震相单元具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宽可在数十 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其外形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应注 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析其外形特征。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的意义 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波速、反射波 形的变化、反射结构的特征,对地下地层特 征进行广泛的研究,对地层划分、岩性鉴别、 海平面升降、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沉积盆 地的油气评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震勘探由它先天的缺陷,它的分辨率有限, 不可能象地面露头观察或测井那样精细
(4)下超
层序的底部顺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下界面的关系,它表明 新老地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沉积间断
传统的地层划分总是以层间的角度不整 合或侵蚀不整合为依据的。然而,大量的地 震资料表明,在过去认为是连续沉积的地层 层序内部,往往有大量的上超或下超式的的 沉积间断。它们也应该是地层划分的重要标 志,并在地层圈闭油藏勘探中具有重大意义。
Your interpretation:
A palaeo-scene (the evidence)
They are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they can tell us about:
• • • • Group behavior; Seasonality & temperature; Food web & competition intensit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层组成,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
合面为界。
1、地震层序划分标志
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 象来划分地震层序。
反射波终止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射波连续延 伸,形成协调(整一)接触关系; 另一类为反射波系统终止于另一反射波组, 形成不协调(不整一)接触关系。 后一类反射波系统终止有四种形式:削截 (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
第三节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其目的 是通过地震相参数,恢复地下古老地层的沉 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体系,识别具有勘探

地震知识个人总结范文

地震知识个人总结范文

地震,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繁,为了提高自己的地震应急自救能力,我通过学习地震知识,总结如下: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释放出来,导致地壳发生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成因: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质因素引起。

3. 地震等级: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地震破坏力越强。

4.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会产生纵波(P波)和横波(S波),这两种波在传播过程中对建筑物和地面造成破坏。

二、地震预报与预警1.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等信息的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技术尚不成熟,全球范围内尚未实现精确预报。

2.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前,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提前发出警报,为人们提供逃生时间。

我国已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部分地区可实现地震预警。

三、地震自救与互救1.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如果在室内,应就近寻找坚固的家具或墙角躲避,尽量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2)如果在室外,应迅速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尽量蹲下避险。

2. 地震发生后的互救: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互救工作,为伤员提供帮助:(1)首先,对伤员进行初步判断,如有生命危险,应立即进行急救。

(2)其次,为伤员提供食物、水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3)最后,协助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四、地震防范与减灾1.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地震前兆,为地震预警提供依据。

2. 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3.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4. 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因素,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总之,地震知识的学习对于我们提高地震应急自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由地震波传播而得到的地质信息,以及根据这些地质信息来理解和描述地表以下的地层结构,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对地震波传播影响的机理。

地震地层学属于物理地质学的范畴,其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性质来探测、识别和分析地下的地层结构,和地表以下的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从而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和地震空间成像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震地层学中最重要的技术,它是通过地面上的激发源和接收器将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然后根据地面上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时间和频率特征来获取地下地层结构的信息。

在地震空间成像技术中,则使用多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每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地震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获取地层结构的三维图像。

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广泛,比如可用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热能等能源,也可以用于评价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以及设计大地工程、水文工程和其他工程等。

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共同发展,在地质勘探和地质结构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首先,根据地震勘探所得的地震波数据,通过计算机将地震波的时间及频率特征转化为地层深度和性质的三维图像;其次,对这些三维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不同层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出地层深度和性质,从而获得对地表以下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于发展的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

现代地震地层学的进展和发展,可以说是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收集大量的地面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从而为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

而计算机技术则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能够更加精细、系统化,从而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更加有效和准确。

随着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可以为大规模勘探和地质结构研究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波的传播等。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会受到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其破碎和移动,产生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使地球表面产生震动和地面破裂。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地质方法、地震学方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

此外,一些预测方法包括利用卫星数据监测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

地震预防方面,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地震预警系统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来提高。

地震预警系统则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布警报,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

三、地震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应急物资调配。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搜索幸存者、评估地震影响、提供紧急救助和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等。

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向受影响地区提供救援物资和人力支持,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总之,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加强地震预防和应急响应,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理地震解析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震解析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震解析知识点总结地震的发生源于地球内部的地壳构造运动。

地球是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这些岩石层因地壳运动、板块活动以及地热等因素而产生着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导致不断的地壳活动与地震的发生。

主要的地震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特别是在板块边界的断层上,因为这些地方的岩层在板块运动时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和摩擦,一旦超出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就会发生破裂与移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是由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震波是一种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机械波。

当地震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不同的岩石层中传播,一部分能量会穿透地壳传播到地表,而另一些地震波则会被岩石层所吸收或是被地球内部的构造所反射折射。

地震的强度是一个描述地震破坏性的指标,通常使用烈度及震级来表示。

烈度是描述地震在一定地点的破坏程度与影响程度的指标,其取决于地震波传播到该地点的强度和地质条件。

而震级则是描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是能量释放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的地面烈度以及地震波的振幅大小来推算的,能够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而能量释放震级则是根据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来计算的,更能够直接反映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地震本身的能量大小、地震发生地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当地的人口密度等。

一般来说,地震越大、建筑结构越脆弱、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会越大。

地震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房屋倒塌、地质灾害、洪水、火灾、人员伤亡等。

在地震发生后,房屋的倒塌是最为常见的损失,由于地震的强烈震动会导致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因此大部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是由于建筑物的坍塌所引起的。

此外,地质灾害也是地震造成的重要灾害之一,如滑坡、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往往会加剧地震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并且在地震波传播到目标地点之前发出警报,这样可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震层序★1、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地震地层学的作用①进行等时地层对比;②预测沉积环境;③古地貌恢复;④预测和评价储集岩;⑤预测和评价烃源岩;⑥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⑦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⑧预测地层压力。

3、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

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4、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5、地震层序的概念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6、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1)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平行。

(2)不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不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不平行。

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①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②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地震地质资料总结

地震地质资料总结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

精细追踪层位的时候还是变面积更好一些,解释断层的时候变密度可能看的更清楚。

“粗略看看彩图(变密度),仔细看看波形变面积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1. 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地壳发生运动而产生的。

地球的构造活动包括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等。

当地壳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无法承受而发生破裂时,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当岩石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 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的发生深度和位置不同,地震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浅震指的是震源在地表到60公里深度之间的地震;中震指的是震源在6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之间的地震;深震指的是震源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另外,地震还可以根据震中的位置分为陆震和海震。

陆震是指震中位于陆地上的地震,海震是指震中位于海洋上的地震。

3.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地震可以引起地表的振动、地面的裂缝、滑坡、地面沉陷和涌积等地质灾害,给建筑物、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还会引发火山喷发、海啸、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给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

4.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目前,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主要通过对地震前兆的监测和分析来进行,包括地震活动、地表变形、地磁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

但由于地震前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地震预测难度很大。

因此,人们更多地是依靠地震监测、应急预案和灾后救援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5. 地震的记载和研究地震的发生早在古代就有记录,古代中国的地震记载就相当丰富。

自然科学界始终关注地震的研究和预测,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地壳的运动静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深化对地震的认识。

地震的研究还可以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活动的表现,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

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仍然是科学家和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地层学复习整理

地震地层学复习整理

1. 地震地层学的定义和主要研究内容定义:the science of interpreting or modeling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geologic history from seismic-reflection data.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关系,确定岩性和沉积相特征,重建沉积环境及地质演化历史。

主要研究内容:地震层序分析(根据地震资料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对比框架,其基本单位是“地震层序”) 地震相分析(研究各类沉积体的分布及演化,恢复盆地的沉积充填历史)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分析(研究单个反射层或反射层组振幅、波形等反射特征的变化,识别岩性及含流体性质)地质综合解释(1地层成因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物源供应;古气候等。

2生、储、盖层评价和地层圈闭预测)2. 地震地层学与传统地层学有何异同?传统地层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依赖岩石样品的分析、化验或鉴定,其精度受样品的代表性、取样间隔、分析或鉴定仪器的精度等限制• 成本高,且耗时、费力• 传统地层对比多在露头间或井间进行,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2D 和3D 连续追踪和对比3.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意义1)地震地层学的出现,引起了地层学、沉积学及盆地分析等领域内的一场革命,它使几乎所有涉及沉积岩的学科都被重新研究和重新受到重视。

其意义之深远“不亚于板块构造所引起的地学革命”( Cross &Lessenger 1988)2)地震地层学是地下相分析及地层圈闭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1. 地震反射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 ): Z=rV (其中,速度对声阻抗的影响比密度更大)声学硬度(acoustic hardness ,Anstey 1977):“硬”岩石如石灰岩、花岗岩等,声阻抗高;“软”岩石如粘土等,声阻抗低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RC )1212Z Z Z Z RC +-= Z2>Z1, RC 为正Z2<Z1, RC 为负 反射极性(polarity )当Z 2>Z 1, RC>0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称为正极性反射;反之,当Z 2<Z 1, RC<0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反,相位相差180°,称为负极性反射。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前言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1.与重、磁、电法的异同相同点:均用于查明沉积覆盖区的地下地质概况。

差异:也是优点:(1)不仅能查明深度、构造而且可查明地层、岩性等信息;(2)工作效率高,比单独钻井找油更快更省钱;(3)探测岩石的弹性,而不是电性、磁性或密度(重力) 2.适用于油气勘探各个阶段:盆地普查→区带评价→圈闭预测→油藏描述。

中国95%油田都是用地震勘探提供的构造位置找到。

世界上的油田也是如此。

多年来,世界物探方面的投资中有百分之九十多用于地3.勘探方法:沿地表某测线在浅井用炸药振源或震源车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向下传插,当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就发生反射或折射。

在测线的一些点上有专门的仪器记录地震波( 一条振动曲线)。

由于接收的地震波受到了地下地层介质的改造,就带有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诸始时间、能量、速度、频率等。

从地震记录中提取这些信息,就有可能推断解释地质构造的形态,含油气地层分布等。

二、地震勘探发展第一阶段,“光点”记录阶段,1927-1952,用电子管元件把接收的地震波变成光点的摆动,记录在照相纸上。

记录质量差,人工解释第二阶段:“模拟磁带”记录阶段,1953-1963,把磁带录音技术用于地震勘探。

采用了模拟磁带地震仪,由晶体管元件组装而成,把接收的地震波录制在磁带上,在室内用模拟电子计算机(基地回收仪),对资料进行处理,待到地震时间剖面,使资料整理工作实现了半自动第三阶段:“数字磁带”阶段,1964年至现在,采用电子集成电路技术,把地震波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然后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实现了资料整理工作自动化,工作效率和精度得到空前提高我国1951年成立第一个地震队,1960年发展到了近百个地震队。

70年代初我国设计制造了第近十年来,“三高”三维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

从而伴随出现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使得利用地震资料可以直接探测未来趋势:四维地震:三维+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识别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方向和密集带,多用于煤层气和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其它领域:地热资源、水文工程、城市建设、地壳测深等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

地球物理学课程总结模板地震学课程总结

地球物理学课程总结模板地震学课程总结

地球物理学课程总结模板地震学课程总结地球物理学课程总结模板―地震学课程总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而地震学作为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震现象的发生、传播与影响。

在这个学期的地球物理学课程中,我学习了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多种实例深入了解了地震学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本学期地球物理学课程的学习,我对地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地震的起源、发生机制、传播特点、地震波和地震仪器的测量等方面。

地震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学的分类地震学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地震学、应用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等几个主要分支。

理论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和解释,应用地震学则将地震研究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方面,而工程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影响。

三、地震学的重要理论地震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震源的研究。

地震波的传播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形式,而地震震源则通常采用震源机制解和震源位置等参数进行描述。

四、地震学的实践应用地震学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

例如,地震学可以用于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帮助预测地震危险性;地震学还可以应用于勘探地下资源,如石油、矿产等;此外,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工程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对本学期地震学课程的学习体会通过本学期地震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地震学对于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我对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和地震震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对地震学的深入了解将为我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地震学作为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

通过本学期地震学课程的学习,我对地震学的概念、分类、重要理论和实践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二、地震层序的概念
三、地震层序的划分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1、地层界面 (Stratum Interface)
岩性地层界面(litho-interface) 以岩石或岩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志,它是岩性相对一致 的一套地层与另一套地层的分界面。 参数:岩石的粒度、颜色、层理、结构、矿物成分、 沉积构造、电性特征等 生物地层界面(biological-interface) 以生物化石或化石群为划分依据,它是一套生物组合 与另一套生物组合的分界面。是勘探阶段地区统层的 基本依据。 时间地层界面(time-interface) 某一特定地质时期内所沉积的一套地层与其他地层 的分界面。就是沉积等时面或同时沉积作用面。
① 实际上属地层学范畴 ② 是介于地质与勘探地球物理之间的交叉学科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地震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地学分支,它是地球 物理学方法与地质学概念紧密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张万选、张厚 福等,1990)
“地震地层学”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学分支 ——Payton(1977)
因此反射界面不能与地层界面一一对应,地震反射也不能与反射界面一一对 应,地震上所划分的界面信息远没有地质上的信息多。
地震反射界面总体代表时间界面,具年代地层意义,这是地震地层学的基础。
二、地震层序的概念
1、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沉积层序(Depositional Sequence):成因上有关联的连续沉积的一套地层组合,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随后,全球进入地震地层学时代。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3、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1、地震勘探技术快速发展 (子波处理;地震反演 ;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 2、地震地层学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1)从区域性沉积相向局部储集层分布和参数发展;
但也有不是等时面的地震反射面: ①不整合面,由于侵蚀或无沉积作用的时间长短和时间跨度不同,同一不整合的不 同段的起止时间不同,但此时不妨碍它作为上下不同时代地层分界面的地质意义。 ②由于地震处理过程造成的地震同相轴相连,出现不等时的反射面,但从理论上讲 对大段地层的同时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③油水界面、岩相界面、冻土层面、低角度的断层面等
因此只有沉积表面是连续分布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才是真正意义的地震反射面,它基 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同时还应认识到: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并非所有层面均能产生一个单 独的反射,也并非每个反射同相轴只是一个层面的反射。地震反射可以 代表某特定的地层界面也可能是几个地层界面的综合响应
——“储层地震地层学” ( Lindthy,1984,Neidell,1989) (2)从静态层序分析向动态体系域演化成因模式发展; ——“层序地层学”(Vail, Posamentier,1989;Van Wagoner,1990;)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3、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地震地层学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3、地震反射面(Seism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flection plane)
地震反射面就是能形成连续反射的波阻抗界面,因此从根本上讲它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 物理界面,但同时又是年代地层界面。 其次,地震反射面不一定是岩性界面。 ①由于层内的侧向变化是渐变的,不易形成波阻抗界面,因此穿过层面的岩性界面不形成 反射。
因此地震地层学研究需要坚实的地质学理论和地震学理论,必须学 会利用模型进行地震地层学解释。
2、应用范围(Application range)
找油、气、煤、水、沙及其它沉积式矿产,甚至工程、水文地质等 ① 查明地层界面,接触关系并划分地层。
② 研究区域构造、沉积、海面升降和热演化发育史。
③ 恢复古水流体系、古沉积体系,推断古沉积环境。 ④ 研究古地貌,确定古河道、三角洲等,并研究其成因和分布。
1、70年代末期引进地震地层学;
2、80年代初期在东部盆地应用地震地层学; 3、80年代后期走入低谷;
4、90年代开始引进层序地层学
二、成为独立学科的三个条件
1、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ement)
地层学理论(含沉积学)[Stratigraphy]:各种地层界面的形成机制、 展布特征,各种沉积体系及类型,与油气圈闭及其它沉积矿产有关 的地质异常体的形成规律和沉积特征等。 地震理论 [Seism]:弹性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吸收、衰减和干扰 特征,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速度)和运动学参数(振幅、频率、 相位、极性等)特征。 把它们紧密结合并把结合点放在与油气及其它矿产有关的各种地质 异常体或异常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上。
2、地层界面与不整合(interface and unconformity)
层面一般代表一相对短的时间间断。 表明无沉积作用或沉积作用发生变化 只在划分特征地层时可以识别 须存在速度-密度差异才能反射地震信号 不整合指间断或缺失某时间段的沉积,时间间断较长。 侵蚀或无沉积作用造成时间记录上的间断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Chapter 2 地震层序分析
Seismic Sequence Analysis
地震层序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基础;
地震层序分析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 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 的对比和追踪;
地震层序分析包含一整套概念和方法
Chapter 2 地震层序分析
Seismic Sequence Analysis
地震地层学
Seismic Stratigraphy
野外露头
Vermilion Cliffs National Monument
地下的真实情况
Catalog
Chapter 1 绪论 Chapter 2 地震层序分析 Chapter 3 地震相分析 Chapter 4 应用实例
Chapter 1 绪论
“地震地层学”是新的一个地学分支
——牛毓荃、徐怀大等(1980) “地震地层学”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把地震与地质更紧密地结合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区域地震地层学
地震 岩性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 地层学
储层地震地层学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3、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培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1、全球油气勘探——“以寻找构造圈闭”为核心; 2、只利用简单的地震资料: ——双程旅行时间(T0),或少量速度谱
狭义上的地震地层学,又称“相面法”、“模式对比法”。主要依据地震剖 面上反射波组的产状及组合关系、振幅、连续性和频率等特征划分地震相, 定性研究沉积盆地的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解释岩性和沉积环境,并预测有 利的油气聚集带和圈闭类型。 主要研究内容: 层序:划分地震层序,进行地震层序分析,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地震相:进行地震相分析,确定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沉积相:结合岩心及测井资料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了解区域构造运动规 模,确定地质年代,解释沉积环境和古地理,重塑沉积史。 预测:预测烃源岩和储集岩分布,预测油气远景。
3、主要技术(mainly technique)
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的地层学、
地质学方面 沉积学研究技术
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 三维地震、VSP、 横波地震、井间地震等技术
地震方面
计算机的资料处理、显示、自动解释技术
地震属性研究技术 地震模型技术
三、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区域地震地层学(Region Seismic Stratigraphy)
⑤ 确定有利圈闭特别是地层圈闭的位置、类型、规模等,指导勘探。
⑥ 判断地层的岩性、物性、流体类型,预测油气藏并进行评价。 ⑦ 寻找天然气资源(包括天然气水合物)。 ⑧ 为找水、沙及其它沉积矿产服务。 ⑨ 为工程地质、海底工程等服务。 地震地层学是应油气勘探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其中心任务是寻找可能 的储油气的圈闭,尤其是隐蔽圈闭。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二、成为独立学科的三个条件
三、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1、地震地层学的产生背景
地震地层学的产生是全球油气勘探不断发展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油气勘探从露头区向覆盖区发展: 油气勘探的目标更多 地被埋在地下,露头区资料与盆地内部的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3、主要是编制构造图。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3、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阶段——诞生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1、1975,格罗和埃蒙发表《地层地震的新方法》;
2、1975 ,Neidell 发表 《直接探测碳化氢的模型》; 3、1977,Exxon公司生产研究组的Vail、 Sangree等人在77年 AAPG年会上发表十几篇论文,推出了“地震地层学”。当年, Payton出版了该论文集——“Seismic Stratigraphy” ,地震地层学
首先,大多数地震反射面大体反映时间地层界面,主要是具波阻抗差异的层面和不整合面。
②与时间地层单元一致的岩性界面可形成反射,但此时具有年代地层意义,不再是单纯的 岩性界面。
③虽然岩性相同但时代不同,其沉积条件和压实程度存在差异,仍会导致波阻抗界面存在, 因此层与层之间可形成连续的反射。
④岩性界面是大体反映岩石集中分布范围的宏观虚拟面,不是实体界面
不变的,角度不整合可变为平行不整合,又可变为整合接触。
在地震剖面上划分地震层序就是寻找剖面上的两个不整合,分别追踪到变为 整合为止,则在这两个不整合之间的全部层序就是地震层序。
2、地震层序的规模(scale of seismic sequence)
沉积层序的厚度一般从几厘米乃至上千米,但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在地震剖面 上往往只能划分出厚度十几米以上的沉积层序,厚度再小一点的地层只能借助其 它手段才能识别,在横向上地震层序往往可以追踪的较远。 按地震层序规模的大小,可把沉积层序详细划分三级: ①超层序:从水域最大到最小时期沉积的地层层序,往往是区域性,并包括几个 层序,是最高一级的地震层序单元,横向可追踪数百公里以上,反映受两次大的 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 ②层序:超层序的次级地层单元,水域相对扩大和缩小,可是区域性,也可是局 部的,可追踪数十至数百公里,层序至少可在一个凹陷内追踪,以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反映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带或水进水退旋回。 ③亚层序:层序中最小的地层单元,可是局部的或沉积体的一部分,常在一个凹 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其规模小于凹陷面积的一 半,一般分于凹陷的边缘或隆起的周围。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带或水进水退 旋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