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作业教学提纲
《建筑史》教学大纲

《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与任务建筑史是工程造价专业的选修课,是专业限选课。
本门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吸取建筑营养的一个好途径。
要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手绘实践基础,还需要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基础、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等理论知识。
掌握好本门课程,有助于今后的设计创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在工作岗位中从事设计活动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
2、了解近代中国建筑。
3、了解西方古代建筑。
4、了解近代西方建筑。
(二)技能目标1、掌握中西方古代、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
2、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
(三)态度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农业的意识。
2、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爱岗敬业,对学业精益求精。
3、通过严格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形成科学的态度。
4、通过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际生产活动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中国建筑史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3、宋、辽、金、西夏建筑4、元、明、清建筑5、近、现代建筑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至元明清建筑。
(二)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2、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4、近、现代建筑教学重点:近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古代至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1、教学要求通过临摹中西方古代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2、主要仪器设备主要采用手绘表现方式。
(二)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1、教学要求通过临摹近代中西方建筑细部构造,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近现代建筑设计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的了解。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1. 中国营造学社创立时间1930年元旦,创始人朱启钤2. 清代木构架单体建筑的特点.平面、台基、构架、屋顶、装修单体建筑平面1. 构成要素:间、出廊2. “间”的组合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开间为最高规格.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1,3,5开间,2,4开间也有.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优点: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3. 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标准化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台基台基的作用:防水避潮:结构、生活,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台基的构成:台明:台基的主体;台阶:台基的踏步;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台基的组合一、单台组合体:单一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单台组合体中的最高体制:明长陵祾恩门台基.二、月台组合体: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完全一致.三、重台组合体:重叠台基的做法.台基中的最高体制,只用于皇家最隆重的主体建筑构架: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立贴式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1. 抬梁式构架: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2. 穿斗式构架: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优点: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简化了屋面用料;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局限性: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3. 二者的互补机制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梁、檩桁、枋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斗栱作用: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承挑檐檩、联结柱网、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抗震、装饰作用、等级标志、模数作用类别根据部位:柱头科—柱头铺作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角科——转角铺作根据做法清式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距、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了柱与枋的关系对木构架的评析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梁柱框架体系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宫殿、民居、亭子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北方、南方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石材、竹、土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轻巧、浑厚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备料、雇工,易普及,水平有保证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达到高度成熟水平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缺乏联系榀与榀之间,梁架和基础结合得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耐久性差:水、火、虫屋顶屋顶的构成要素:脊、庇脊:是由于对庇的交接线和边沿线的特殊处理而产生的. 形态:呈线的形态类别:按所处位置不同分为正脊、垂脊、戗脊、博脊等按其不同做法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等组成:脊身、脊兽等级形制:大式:吻兽、琉璃屋脊;小式:无吻兽、黑活屋脊.正式建筑的屋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杂式建筑的屋顶:攒尖顶、盔顶、盝顶、勾连搭、组合式屋顶卷棚式:卷棚硬山、卷棚悬山、卷棚歇山、庑殿顶没法做卷棚重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屋顶的形态: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角、突出的脊饰、丰富的瓦件.屋顶的作用:排水、调节阳光、结构稳定屋顶反映的传统:理性传统:指功能需要、工程技术、审美要求的三者有机结合;惰性传统:指某一构件的出现之初,其既有功能需求,又符合审美要求,发展到后来,从功能、技术上不需要了,但还被保留下来,变成了虚假的构件:功能语义—>文脉语义,结构语义—>等级语义.屋顶的性格序列:庑殿顶性格——宏大、壮观;歇山顶性格——华丽、丰美;悬山顶性格——舒放、大方;硬山顶性格——朴素、拘谨;攒尖顶性格——高耸、活跃;变体:卷棚——弱化了硬山、悬山、歇山的性格,重檐——强化了庑殿、攒尖顶的效果.屋顶组合:明清回归至以基本型为主.装修:装修的类别: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包括门窗、栏杆、大门.内檐装修:用于内部空间自身的分隔、围护.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装修的多元功能: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通:人、物品、阳光;防护:挡风、防寒、隔声;内部空间组织的基本手段—室内空间的界面;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建筑性格的点染因子;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等级语义、习俗语义.单体建筑用色特点:善于把握冷暖变化,用色既单纯又丰富,善于处理辉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清代官式彩画:是当时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的彩画.1. 和玺彩画上伍彩是清代的最高等级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体建筑.主要以运用形构成彩画大线为突出特征.2. 旋子彩画3. 苏式彩画3.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表明: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4. 副阶周匝: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5. 台明做法的种类,等级从样式上可分为1. 平台式——普通台基构件组成: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柱顶石、阶条石、角柱石、陡板石、土衬石分类: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属低等次台基.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属中等次台基.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2.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宋式清式层次构成分层多,9—12层分层少,6层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格调韵味秀挺、精细、洒脱敦实、粗壮、庄重全部光素的只在束腰雕饰在束腰和上枋雕饰全部雕饰6. 宋代材分制,清代斗口制宋代材分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即42分…45分之间清代的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材分十一等:1-4等:没用过;5-6等:大殿;7-8等:厅堂;8-9等:亭、榭.9-11等:给装修用7. 中国建筑屋顶形式中正式建筑的种类,等级屋顶等级正式建筑而言从高到低: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单檐、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8. 卷棚概念: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卷棚硬山、卷棚悬山、卷棚歇山、庑殿顶没法做卷棚9. 晋祠圣母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奎文阁、北京紫禁城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坛祈年殿、长陵祾恩殿的屋顶形式晋祠圣母殿、重檐歇山顶;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歇山;奎文阁、三重檐二重楼“三滴水”重檐歇山;北京紫禁城午门:重檐庑殿;太和门、重檐歇山顶;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角攒尖;保和殿、重檐歇山顶;天坛祈年殿、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长陵祾恩殿重檐庑殿顶10. 穴居的形态演变顺序1 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2 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3 半穴居:a、圆形洛阳孙旗屯遗址b、方形、长方形西安半坡遗址F21c、吕字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11. 奴隶社会时期两种不同城市规划思想A、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为奴隶主服务的规划思想: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反映出规划中的“择中”的思想意识.荀子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中论”B、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因势论”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12. 阙门,代表建筑-午门13. 宫殿建筑的礼制要求,在北京紫禁城中如何体现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采用了宏大的规模72万㎡;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尺度处理上也很严谨;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外朝部分:组成: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部分: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后宫:东六宫,西六宫;养心殿东路: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乾隆花园西路: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其他: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14. 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茅茨土阶”的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始于西汉,三朝隋: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代结束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麟德殿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北京故宫15. 天坛建筑中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的建筑是哪两组:圜丘组群、祈年殿组群明清北京天坛和明清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比4:1天坛建筑面积:960m ×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有房屋8700间16. 陵墓建筑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地上陵体、地下部分、陵园建筑地上陵体:早期顶是平的,没有坟体周代: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变为三种形式且建筑化:方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依山为陵:唐以后以正方的神墙围隔,四向辟神门圆形宝城宝顶:明清以后地面建筑走向人工化地下部分:木椁墓室:木枋构成:先做一大棺材,再把装人棺材放进去黄肠题凑:黄肠-柏木心,题-头,凑—聚砖石墓室:砖拱技术陵园建筑祭祀建筑:献殿、享堂前朝后寝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17. 兵马俑的基本情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的平原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处.共4座俑坑:1号:12600㎡ 2号:6000㎡3号:520㎡ 4号:仅有三面围墙18. 我国历史上首个两位皇帝共葬的陵墓建筑:乾陵19. 明十三陵陵区神道建置位于天寿山主峰下,依山顺势修筑神道,长达七公里,构成整个陵区的主轴线;始建于永乐年间,后经几代增建修筑,直到嘉靖朝才基本完成.大石牌坊——大宫门大红门——碑亭——石像生——棂星门龙凤门石像生-------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卧立各一对,武臣、文臣、勋臣各四尊20. 不同朝代陵寝中的侍奉仪式21. 干阑式民居分布地区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四川、台湾等地区22. 北京四合院的构成要素:大门、倒座、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23. 云南一颗印、浙江民居、围拢屋、东北大院的平面布局方式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浙江天井院:环境特点: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山多水多.构架形式:以穿斗式为主.几种基本类型:三间两搭厢、十三间头、轻薄围护、室内轻薄隔断围垅屋:“三堂两横”东北大院以“一正四厢”的两进院为基本形态的离散式布局构筑特点——华北民间木构架体系杦,厚墙厚顶墙体:土坯墙、厚砖墙、拉哈墙、“内生外熟”墙、“前浪后不浪”坐地烟囱火炕屋顶:起脊瓦顶、起脊草顶、碱土囤顶冬季严寒土地辽阔礼制约束有所削弱满汉民族住居习俗相互渗透、影响24. 西南干阑建筑的特点及其分类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住屋形式.基本特征:楼面架空作用:避免贴地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分类:傣族高楼干阑:主要靠通风来防暑,内部梁架结构;景颇族低楼干阑:倒梯形屋面,楼面离地约60~100cm,平面形式均为长条形,主要靠遮阳来防暑;广西壮族麻阑.25. 客家土楼的分类及其特点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几种类型:围垅屋“三堂两横”花胎天井福建土楼大的直径可达81米八卦楼方楼五凤楼:前低后高,层层跌落,由上堂、中堂、下堂和两侧的厢房组成26. 窣堵波做法27. 塔的类型及其特点,讲过的塔属于哪种按功能分:①佛塔②经塔③舍利塔④墓塔⑤风水塔按形式分:①楼阁式塔②密檐塔③喇嘛塔④金刚宝座塔⑤亭阁式塔⑥花塔⑦过街塔和塔门①楼阁式塔汉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体型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多层楼阁的形式江苏苏州虎丘塔宋初、江苏苏州北寺塔②密檐塔: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塔身只有一层,上面为密檐.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③喇嘛塔覆钵式塔主要流行元代以后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④金刚宝座塔⑤亭阁式塔:喇嘛塔与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外形象亭,单层,有时加建小阁.⑥花塔塔身上半部装饰繁复,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数量不多,造型独具一格.⑦过街塔和塔门: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通行.元朝开始出现.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塔座元29、绘制正式建筑四种屋顶的简单透视图、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平立面、祈年殿平立面、长陵祾恩殿平立面图、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佛光寺大殿平立面、北京四合院平面佛光寺大殿平立面南禅寺大殿立面图太和殿平立面祈年殿平立面祾恩殿平立面30、所有带“最”的建筑南禅寺大殿——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中唐时期建造,是一座禅宗寺院佛光寺——容晚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墓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瑰宝的第一寺过街塔和塔门——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体型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全木构的木塔,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67.31米最高规格的太和殿9开间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华夏文明第一殿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组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已有2400余年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处长陵——在十三陵中,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建筑历史学教学大纲

建筑历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建筑历史学作为建筑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建筑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2. 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其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从多维度全面认识建筑的价值和地位。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建筑1.1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2 古代不同文明下的建筑特点及代表性建筑作品2. 中世纪建筑2.1 中世纪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变化2.2 各种宗教建筑的不同风格及建造技艺3. 文艺复兴建筑3.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创新3.2 重要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4. 工业革命时期建筑4.1 工业革命对建筑发展的影响4.2 工业革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建筑技术的进步5. 当代建筑5.1 当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变革5.2 各种当代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建筑历史知识,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2. 专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搜集、研究论文撰写,深入了解某一时期或某一建筑风格的相关内容。
3.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建筑和当代建筑,现场感受建筑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建筑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3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建筑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文献综述能力。
六、教学资料1. 主要教材:《建筑的故事》、《世界建筑史》等2. 辅助资料:建筑历史图片集、建筑历史视频资料等七、教学建议建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专题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对建筑历史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建筑历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对建筑历史学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整理)外国古代建筑史课程提纲.

(整理)外国古代建筑史课程提纲.外国建筑史课程导论学习内容:1、时间范畴2、地域范畴广义范围: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建筑历史狭义范围:西方、特别是以欧美建筑史为核心1、整体性好,历史悠久,阶段多2、各阶段发展充分,特征鲜明3、各阶段有占主导地位的型制、风格水平高4、理论基础丰富、思想活跃5、孕育现代建筑、对世界影响大外国古代建筑史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世界其他地区建筑发展:原始建筑一、原始建筑类型(一) 旧石器时代1.巢居2. 穴居作为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原始人为自身生存与自然界斗争,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创造了原始人的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处于“功利性”的目的,所以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二) 新石器时代1. 定居、群居——“聚落”形成2. 原始宗教建筑Eg.(法)布列塔尼整石柱(英)索尔兹伯里石环二、原始建筑空间观念 1. 占有性 2. 向心性古埃及建筑一、古埃及建筑的历史分期(一)古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类型——金字塔玛斯塔巴阶梯金字塔金字塔建筑特点:尺度超大,形态简洁,建筑外部形象强烈。
Eg. 吉萨金字塔群(二)中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峡谷里的陵墓(巉岩崇拜)建筑特点:强化纵深轴线布局的序列感,内部空间作用加强,外部形象作用减小。
Eg. 女皇哈什帕苏陵墓(三)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类型——神庙建筑(皇权崇拜)建筑特点:纵深轴线的序列感进一步加强,建筑处理从外部形象转向内部空间,由原来的高大雄伟转向神秘压抑,实现了由原始拜物教向皇权新神权的转变。
Eg. 卡纳克阿蒙神庙卢克索神庙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一、古代两河流域建筑的历史分期其它:略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古代希腊建筑一、背景1、古希腊及其古希腊建筑:2、历史分期:a. 古拙时期(BC.11C —8C)b. 古风时期(BC.8C —5C)c. 古典时期(BC.5C —4C)d. 希腊化时期(BC.4C —2C)3、区域文化背景:a. 自然地域特征b. 社会文化特征c. 艺术特征二、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雅典卫城1、背景2、总体布局及设计特点a. 因地制宜、自由布局b. 用仪典流线组织建筑群c. 对比统一原则运用3、主要建筑物:略三、古希腊建筑历史渊源的演进1、圣地建筑群的演进(群体层次)2、庙宇型制的演进(单体层次)重要名词:围廊式庙宇3、柱式的演进(细部层次)重要名词:柱式广义柱式——西方古典建筑中石质梁柱结构的特定艺术组合形式。
最新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单体建筑的特点: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6、油漆彩画7、建造程序(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群体组合特点: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②自由灵活式布局●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理念和技术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建筑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建筑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5. 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 中国建筑的历史渊源-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 中国建筑史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2.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建筑 - 新石器时代的居住空间- 商代建筑的特点与演变- 西周时期的宫廷建筑与城市规划3. 第三章:春秋战国至两汉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建筑的多样性 - 秦汉时期宫殿和陵墓建筑- 汉代寺庙和宫殿的特点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 魏晋南北朝寺庙和佛塔的发展- 隋唐时期宫殿建筑与园林艺术- 隋唐时期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5. 第五章:宋代至明清建筑- 宋代宫殿、庙宇和园林的风格特点 - 元代蒙古族建筑的影响与传承- 明代宫廷与民居建筑的艺术表现- 清代建筑的宗教建筑与宫殿建筑6. 第六章:现代与当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与转变- 现代中国建筑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中国建筑的创新与变革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教学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
2. 学术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写作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和现代建筑,深入了解建筑文化和技术实践。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和交流思想,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法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展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1世界建筑史课程讲授提纲

∣P.51∣P.60∣——图拉真广场:图拉真上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对皇帝崇拜几致神化。广场为罗马广场中之最大,吸取东方君主国多层纵深的对称布局,做了几进庭院,交替变化,酝酿艺术高潮。广场入口建成凯旋门。广场两侧畅廊,外各作一半圆厅,形成横轴。广场中心为图拉真骑马铜像。广场尽端进入罗马最大的乌比亚巴西里卡,两侧各有半圆大龛。后进为小庭院,树立图拉真记功柱,小院两侧为图书馆。小院后接围廊式大院,尽端正中建立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
世界建筑史课程讲授提纲
外国建筑史
(十九世纪末叶以前)
为什么需要学习建筑史?
建筑以至城市是在地球上经上人工安排、改造,建设起来,供人类生存的整个空间环境。与此有关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又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建筑和城市的规划、设计
十分错综复杂,难以作出任何唯一正确的、固定不变的答案。
学习建筑史,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去认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学会分析方法,把握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建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打基础。
∣P.43二十行起∣P.51倒二行起∣—施工技术:简拱在支好的模板上,每隔60CM左右先砌砖券,券与券间用砖带相连并划分成小格。分段向小格灌混凝土可免向简拱两侧流下。混凝土与砖券就会凝成整体拱顶且收缩均匀不出裂缝。
∣P.44二十行起∣P.52倒六行起∣②肋架拱:
●做法及采用原因:公元四世纪之后,奴隶制没落,有积极性和技术都更高的工匠取代奴隶劳动。采用罗马早期的石块砌筑取代混凝土拱顶。
印度→东南亚
伊斯兰教国家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单体建筑的特点: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6、油漆彩画7、建造程序(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 群体组合特点: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②自由灵活式布局●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8页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8页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个朝代?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群阶段(2)母系社会—仰韶⽂化(3)⽗系社会—龙⼭⽂化2、奴⾪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国、宋(辽、⾦)、(后期)元、明、清2、中国⽊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构架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式、井⼲式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式---a、⽤较⼩的柱与“穿”,组成相当⼤的构架。
b、室内柱⽹较密;c、建柱构件尺⼨较⼩,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式---井⼲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可建于⼲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包括哪些,各主要特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形或长⽅形庭院----------四合院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左右两侧,⽤[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因⽽称为“廊院”4、我国最古⽼的居住形式有哪⼏种?1)天然洞⽳旧时器时期实例:北京周⼝店(2)⽳居黄⼟地—黄河流域⽳居、半⽳居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3)巢居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5、我国仰韶⽂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2、区域布置:(1)分区(2)向⼼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居,还有地⾯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长⽅形、圆形墙体:采⽤⽊⾻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树枝扎结⾻架上涂泥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柱(树⼲)作⽀撑,数量不等,柱⼦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绑扎法。
建筑史提纲摘要

2、了解四位建筑大师代表作品及每位大师的设计观点。
1)格罗皮乌斯:a: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
b:强调三大美术融合,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结合。
c:按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布局。
例:包豪斯校舍;法古斯工厂。
2)勒·柯布西耶: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与折衷主义风格,主张新时代新建筑。
强调建筑艺术性。
例: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马赛公寓。
3)密斯·范·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原理。
例:西班牙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巴赛罗那椅。
4)赖特:建筑空间灵活多样,内外空间交融流通,提出有机建筑,提倡道法自然。
例:考夫曼别墅;东京帝国饭店;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
3、中国佛塔的种类及代表作品a:楼阁式塔:仿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较早。
例:山西应县佛观寺施加塔;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
b:密檐式塔:地层较高,大多不供登临眺望。
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西安香积寺塔。
c:单层塔:多做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
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d:喇嘛塔:多做寺的主塔或僧人墓。
例:北京妙觉寺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e:金刚宝座塔:高台上建塔五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周较低。
例:北京大正觉寺塔;呼和浩特金刚宝座塔。
f:傣族佛塔:云南傣族地区,民族风格。
例:西双版纳曼飞龙塔。
4、天坛设计如何体现“祭天”的主题内外墙上圆下方,体现了“天圆地方”,通过台阶数量以及栏板的数量等一系列象征了崇天的意境。
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5、理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这句话。
历史建筑记录工作提纲

历史建筑记录工作大纲1文献搜集与整理需要搜集的相关档案和图文资料主要包括:○建筑及周边环境的历史地图、早期照片、卫片、遥感图、地形图○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原有设计图、测绘图、修缮设计图、竣工图○相关历史档案文献○已有研究成果(出版物、报告、论文等)○契约、财产目录和公司记录等○访谈记录(口述证据)2绘制现状测绘图略。
3初步调查评估3.1 建筑本体的现状记录3.1.1总体描述○建筑概况,简述建筑地点、环境、功能、布局、年代、空间与形式、规模及尺度等。
○单体建筑可按建筑构造划分为若干部分,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可分为:台基及地面,大木构架(含斗栱)、屋面、墙体、门窗、装饰装修(隔断、天花等)、油饰和彩绘等。
○可以用线图或照片作为示意图,标示主要的建筑部位和建筑构件的名称。
3.1.2建筑结构○对结构形式的描述(进一步分析需结合建筑结构和岩土力学等专业的研究结论)。
○结构稳定性分析(如结构特征,基础稳定性、墙体稳定性、大木架稳定性分析、结论等)3.1.3建筑材料○分清材料的种类(如砖、石材、木材、钢铁、石灰、粘土等),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类别,例如:对石材类型进行地质学分析;土质材料通过组成成份、混合物性质辩认来源;辨别木材种类,并测定其年代,等等。
○系统记录材料的位置,并在平、立、剖面图中标示清楚○分析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性能。
○调查材料来源,包括再利用的材料。
○注意雨水渗漏、地面返潮及屋内外排水、透气等与材料性能相关的问题。
附1:常见材料的列举:[待充实]石料:砂岩(红砂岩、粗粒灰砂岩、绿白色砂岩)、角砾岩、鹦鹉岩(浅灰色细粒鹦鹉岩、浅灰色并略带紫鹦鹉岩)等木材:杉木、松木等抹灰:红色抹灰、由黏土和石英组成的粗糙底层、石灰、砖灰和白云石质石灰石骨料和纤维组成的表层等砖及灰浆:青砖、红砖等金属:铁、铜、铝等瓦件和脊饰:琉璃瓦(黄色琉璃、绿色琉璃等)、布瓦、灰瓦等3.1.4建筑细部按3.1.1划分的部位逐一对其细节进行记录和描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台基、室内外地面、散水、踏步,与建筑相连的道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史作业一.填空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发起者是(朱啓钤)。
2.借鉴传统的三种方式(式的借鉴)、(符号借鉴)、(法的借鉴)。
3.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的主要方式是(庭院式)式组群布局。
4.间的概念:(四柱之间)(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5中国古建筑中庙宇的正门称为(山)门。
6槫的另一个叫法是(桁),其中(檁)是宋式称呼。
7(北宋)时期木工(喻皓)所著的《木经》中将台阶的坡度分为(峻)、(平)、(慢)三种。
8《营造法式》是(宋)朝代的(李诫)主持编修的。
9.中国古建筑台基一般由(台明)、(台阶)、(勾栏)、(月台)四部分组成。
10歇山屋顶在宋代称为(九脊顶),庑殿顶在宋代称为(四阿顶)。
11仔角梁斜插在老角梁上并成50°的夹角,从而使檐口至屋角处形成很大起翘的做法称为(嫩戗发戗)。
12装修在宋代称为(小木作).13清式彩画主要有(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三种.14原始社会主要的居住形态主要有(巢居)和(穴居)两种. 其中(巢居)后来发展成干阑式建筑.15我国最早在建筑中使用瓦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16《园冶》是一部成书于(明)朝代的造园专著,作者(计成)。
17中国古建筑中庙宇的正门称为(山)门。
18槫的另一个叫法是(桁),其中(檁)是宋式称呼。
19.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寺院是以(佛塔)为中心,隋唐开始转为以(佛殿)为整个寺院中心。
鼓楼在佛寺中开始出现于(明)代。
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集制订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的制度。
2.中国营造学社:有朱啓钤创立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学的学术团体。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均是其成员。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
4.斗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接柱、梁、檩、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的结构构件。
有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5.计心造:哪一跳上有横栱的,那一跳的做法便称计心造.6.偷心造:哪一跳上没有横栱的,那一跳的做法便称偷心造.7.卷杀:对木构件做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8.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一个构件。
9.须弥座台基: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 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10两阶制:台阶的一种型制,早起东西阶制, 艺术处理上不合理。
后期,东西合一。
11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里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的建筑处理的特殊手法。
12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13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柱外伸出四椽四档或三分之一檐柱高的做法14檐不过步:是指出檐的上檐口超过的宽度不超过一步架(22斗口)的距离15一整二破:旋子彩画中常见图案,它是一个整团旋子和两个半团旋子组成的彩花图案,固称16茅茨土阶:茅茨—茅草屋顶土阶¬---夯土台基。
奴隶社会早期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把素土夯实,形成高高的方形台,然后在上面建建筑。
17兆域图:是古代用金银镶嵌的铜板地图,出图于平山县的•中山国古墓。
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
在铜板的背面中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的陵园平面设计图18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河北赵县,由李春设计建造,距今1400多年历史。
是当今世界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19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居民居住的布局方式,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
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是封闭的“市”里20三朝五门:三朝:周代天子有三座大点用于处理政务,即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皋们、库门、雉门、应门、路门黄肠题凑:是皇族使用的犉木,最高等级,犉室四周用柏木枋堆成的框架型结构。
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一种组合,即枋木的端头指向内,犉室四壁都只见枋头的端头。
方上:帝王陵墓为方形截锥体的,称方上。
殿堂型:分三层,柱网层、铺作层、屋盖层。
且水平分层,柱网层等高,上接铺作层,再接屋盖层。
厅堂型: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破坏了铺作层的完整。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绕内层。
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佛塔的一种象征性代表。
明栿:是指在天花平闇,平棊以下的梁,在室内能看见,所以造形做以精致加工。
草栿:在平闇,平棊之上,看不见,无为精致雕饰加工叉手:宋代建筑中位于脊槫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托脚:宋代建筑上个槫均用斜杆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叉柱造:上层柱子下端开十字口架于下层斗栱栌斗上,有的上层柱子较下层柱子向内收半个柱径的做法。
柱与柱之交接是榫卬结构,是柔性结构。
缠柱造:古代汉族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平闇:天花一种,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平棊:天花一种,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有彩图案的纸的•形式。
垂花门:处于二门位置,内外的界限。
由于开间用地有一间的限制,且进深很大,若做成一个屋顶会很高,所以采用勾连搭屋顶。
又由于檐柱落地会很碍事,后来截断不落地,饰以花瓣连珠,称为垂花门。
一颗印: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有正房,厢房(耳房)和入口门团和成正方形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简答1.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多元功能1、空间聚合功能,联系方便,适合中国家庭结构。
2、气候调节功能3、场地调试功能4、防护戎卫功能5、伦理礼仪功能2.间的不等宽现象及原因现象:1、依次递减 2、明见最大,尽间最小,其他间相等。
原因:功能要求,经济原因,艺术效果,结构要求,视线说3简述斗栱的作用1)增加承托作用。
增加挤压面。
2)支撑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4.中国古建筑正式建筑屋顶等级序列。
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5.中国古建筑屋顶形态特点1)具有深远的出檐 2)凹曲的屋面3)翘起的翼角4)反宇的檐口 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6.简析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
殿式苏式象征的、城市化的主题写实的的话题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突破构件的结构逻辑严格运用平面图案立体图案和褪运效果7.简述<考工记>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反应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2)反应了为奴隶主服务的思想“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3)反映出规划中的“择中”思想(4)形式主义规划思想8.民居特点1)北京四合院:构成要素:正房;厢房;倒座;后罩房;大门;垂花门宽度由“间口”限定 3.纵深布局,以“进”为单位2)皖南民居:■外观淡雅(白墙灰瓦),内部装饰精美、突出■构造方式,北方抬梁式与南方穿斗式结合。
■明中叶前,底层低、楼层高,祭祖在楼上;明中叶以后,底层高,楼层低,祭祖在楼下。
3)云南一颗印民居:1.毗连型2.三间四耳或两间三耳,正房常为楼房。
3.为节省用地和适应气候,采用小天井4)晋陕窄院;(面阔小,进深大,窄长)1)庭院窄长,防风沙,遮阳,省地。
2)厢房进深小,“三破二”。
3)正房多为3开间,也有5开间,多采用覆土窑。
正房宽度决定院子宽度。
5)客家土楼;①以祠堂为中心②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③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6)窑洞1)一个虚空间;2)无建筑师的建筑。
2)剖面:采用何种形式,由土质决定,“土好顶圆,土坏顶尖”。
优点:经济,就地取材,土尽其用。
冬暖夏凉,节省能源。
维持生态平衡、少占农田、保持生态风貌。
防火、防噪音。
缺点:使用空间与占地存在矛盾性。
内部空气不流通,排烟不便,采光不好;潮湿;排水、抗震有问题。
7)我国现存唯一最早的木塔是建于(辽)代的(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它位于(山西应县)。
简述它的结构成就。
1、八角形平面2、殿阁型构架3、高宽比合理4、塔的合理收分5、夹层光线很暗,设楼梯6、每层都开门通向平座,不开门的四边设斜撑7、楼梯每上一层换一边8、建筑构件都是小构件,大构件仅在底层9、大佛像在底层10、强化最不利的环节论述分析1.论述木构架建筑木构架建筑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形成于汉,成熟于唐,宋代精致化,明清高度成熟。
优点:1、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2、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3、抗震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6、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缺点:1、生长期成材长,导致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构架建筑耐久性较差(易遭火灾,易腐蚀)3、木构架建筑采用的基础基本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
2.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1、两套配色:官式:黄、绿、蓝瓦,红柱,白台基,青绿彩画,红墙。
民间:灰瓦,灰(青)砖墙,柱、门、窗等多用本色或绿、黑色2、群体用色1)大面积的无彩色系烘托小面积的有彩色系 2)强调用色的等级观念 3)注意环境色3、单体建筑用色1)善于把握冷暖色变化 2)又单纯又丰富 3)善于处理色彩的辉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3.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
(1)宫殿形制雏形1、宫室是在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初步具备了前堂后室的布局。
3、商代,宫殿建筑由单体变为群体。
4西周,当时的宫殿也应采用合院的形式,且已由前堂后室演变为前朝后寝。
(2)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1、使用高台建筑2、前朝后寝(汉)3、东西堂制(汉)4、宫殿前设阙(3)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4)过渡阶段(宋、元、明初)①以正殿大庆殿为大朝,一改隋唐以宫阙为大朝的制度。
②宫城南部正中是以大庆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正门宣德门形制,采用宫阙制。
③宫殿建筑采用“工字殿”形制。
④宫前广场的规划,御街千步廊。
(5)、明、清北京宫殿明北京宫殿,由蒯祥设计,集中前朝所有各种宫殿建筑形制的特点。
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3)采用三朝五门制。
4)采用前朝后寝制。
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
6)午门,采用宫阙制。
4.北京故宫的规划设计意匠。
1)满足森严的门禁戒卫 2)使用功能的需求(物质功能) 3)繁缛的礼制规范4)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的象征 5)表现帝王独尊,江山永固 6)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气势5.北京天坛的规划设计意匠1、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绿化2、主体建筑构成的主轴线偏东3、以建筑形象表现天,以圆象征天,尽量用矮墙扩大体量,通过高台基重檐屋顶体现崇高感,通过纯净色彩来表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