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合集下载

《野外地质露头描述》课件

《野外地质露头描述》课件

CHAPTER 05
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地区石灰岩露头的描述
总结词
石灰岩露头特征明显,易于辨识
详细描述
石灰岩露头通常呈灰白色,有时带有深灰色或黑色条带。岩石表面较为光滑,常见有溶蚀现象,如溶 洞、溶沟等。在露头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沉积层理,呈层状或块状结构。
实例二:某地区花岗岩露头的描述
总结词
花岗岩露头坚硬、粗糙,具有独特的 纹理和颜色
要持续观察和记录。
描述内容
露头形态
描述露头的整体形态、 轮廓、规模等。
岩石类型
识别和描述露头所展示 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
等。
结构构造
详细描述露头的构造特 征,如层理、断层、节
理等。
蚀变现象
记录露头中出现的物理 、化学蚀变现象及特征

描述技巧
准确客观
确保描述准确、客观,不加入 个人主观臆断。
细节捕捉
详细描述
花岗岩露头通常呈浅肉红色、灰色或 白色,表面粗糙,有时呈粒状结构。 岩石强度高,不易风化,常见有球形 风化现象。在露头上可以观察到明显 的矿物颗粒和晶体结构。
实例三:某地区火山岩露头的描述
总结词
火山岩露头具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特征,如气孔、杏仁状构造 等
详细描述
火山岩露头通常呈黑色、灰色或红色,表面常有气孔和杏仁 状构造。岩石质地较轻,有时呈流纹状或枕状结构。在露头 上可以观察到火山口、熔岩流等火山活动遗迹。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对地质露头的观 察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的观察和分析,可 以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推断 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分布情况,以及 预测未来地质灾害的风险。
通过地质露头推断地质构造的方法

矿井地质、测量主要图纸绘制细则1-74

矿井地质、测量主要图纸绘制细则1-74

矿井地质、测量主要圈纸绘制细则第一章基本要求第1条为加强矿图技术管理工作,实现矿图标准化,特制定本细则,采用微机绘制或手工编制矿井地质、测量主要图纸时,均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2条本细财依据地测现行规程(简称《规程》)、《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简称《管理规定》),《煤矿地质测量图例》(简称《图例》)以及《图例实施补充规定》(简称《图例补充》)而制定。

第3条地测图纸绘制的内容、精度以及绘制方法应符合《规程》、《图例》、《图例补充》和《管理规定》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要求的以及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需要增绘或补充说明的,依据本细则执行。

第4条本细则矿井地质图纸绘制部分,在修编矿井地质报告附图的编绘中一并参照执行。

第5条地测图纸绘图材质(纸基)要求,应符合《管理规定》第三章第24条规定.当采用0.1mm聚脂薄膜时,要对薄膜进行防变形处理,使用前须清洗干净。

第6条图幅划分应符合《管理规定》第25条要求,以矿井为单位图幅应尽量一致,其长度一般不超过2.0米,超过时应分幅绘制。

第7条座标格网一律采用100×lOOmm绘制,线粗0.1mm,座标注记到米,注记在内外图廓线之间,图廓四角必须以米为单位完整注记经纬距;其余可注记四位数,当为“0000”时,应注记全数,图幅较小的可注在图鲍右边和下边,图幅较大的(一般超过一米),须注在图的四周。

第8条地质图图签使用《图例》573条,测量图图签使用《图例》571条标准,图签右下两条线分别与内图廓线重合。

签署栏必须按要求签署内容,绘图日期统一为格网完成日期.第9条特殊图例如果需要在图纸上标注的,一般在图纸的左下角适当位置标注。

第10条指北针一般绘于图幅左上半部,使用《图例))574箭头符号.第11条井田边界。

比例尺1/2000的图使用《图例》49符号尺寸绘制:比例尺1/5000的图大矿边界线线段长30mm,宽1.Omm,“+”宇叉线线段长4mm,两线段间距8mm,“+”宇居中。

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案例三
某火山岩地区,岩层多呈倾斜或直立状态,需要 运用三维编绘技术进行准确描绘。
编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问题一
01 地层界面和岩性变化不明显,
难以判断。
解决方法
02 结合地层学、沉积学等知识,
运用地质罗盘、岩心等工具进 行实地测量和观察。
问题二
03 岩层形态复杂,难以准确描绘

解决方法
04 运用三维编绘技术,建立数字
界线的确定与标注
确定界线
根据岩层产状、地层接触关系等特征,准确确定露头 界线。
标注信息
在露头界线上标注地层名称、岩性、产状等信息,完 善图件内容。
图件审核
对编绘成果进行审核,确保界线准确、标注清晰、内 容完整。
编绘成果的质量控制
建立质量标准
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指标,确保编绘成 果符合规范要求。
过程质量控制
对编绘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问 题。
成果质量评估
对编绘成果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满足地质调查和科研需求。
04 编绘成果的应用与价值
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确定地层时代
通过编绘岩层露头界线,可以确 定地层的先后顺序和时代,有助 于了解地质历史和地壳演化过程。
揭示构造特征
岩层露头界线可以揭示出地壳运动 的方向和构造特征,对于研究板块 构造、断裂带和褶皱等地质构造具 有重要意义。
VS
通过鉴别和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岩 层的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为地质勘 查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03 露头界线的编绘方法
实地调查与测量
01
02
03
实地踏勘
了解露头分布、地形地貌、 植被覆盖等情况,为后续 测量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煤矿图纸绘制规范标准及其要求

煤矿图纸绘制规范标准及其要求

煤矿图纸绘制规范标准及其要求2、采掘工作面、掘进巷道、回采巷道、通风巷道、排水巷道、运输巷道、斜井、竖井、斜井井口、竖井井口、提升井、矿井大坡度、小坡度、煤层倾角及煤层厚度等符号标注清晰、准确;3、矿井内部设施,如风机、水泵、输送机、照明设备、供电设备、通讯设备、安全设备等符号标注清晰、准确;4、煤层、岩层、断层、煤与岩的交界面等地质标志符号标注清晰、准确;5、其他必要的注记和标志符号。

第4条.绘制精度1、图幅的平差误差不超过0.1倍比例尺;2、图幅内各点的误差不超过0.2倍比例尺;3、符号、字迹、线条的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规定。

第5条.绘制方法1、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绘图软件应符合国家标准;2、图幅应按《煤矿测量规程》的规定进行编号,注明图名、比例尺、绘图日期、绘图人员姓名、审核人员姓名、校对人员姓名、单位名称和地址等内容;3、绘图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经过审核、校对后,由煤矿法人或矿长及主要技术负责人的亲笔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

第6条.图纸资料来源明确,图号清晰,编制、审核、校对分工明确。

第7条.绘制各类矿图时,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正确使用图例,图纸精度要符合测量要求,保证矿图的质量。

第8条.各种矿图的绘制符合准确、及时、完整、美观的原则。

要求线条均匀、圆滑,点线、虚线间隔大小一致,文字、数字注记规范,颜色标准、着色均匀、内容齐全、完整、几何关系正确。

第9条.图纸要按规定定期填绘,保证矿图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在绘制本煤层和巷道时,应标注主要巷道的名称和月末工作面位置,斜巷应注明倾向和倾角,巷道交叉口、变坡以及平行等特征点。

同时,在图上每隔50~100mm应注记底板高程。

3、回采工作面和采空区的绘制应注记工作面月末位置、平均采厚、煤层倾角、开采方法、开采年度和煤层小柱状。

丢煤区应注明丢煤区原因和煤量,注销区应注明批准文号和煤量。

4、永久导线点和水准点的绘制应注明点号和高程,临时点根据需要注记。

野外露头剖面

野外露头剖面

野外露头剖面
洪积扇新疆
洪积扇剖面
泥盆系泥质岩露头新疆
渝东南地区断阶构造
湖北兴山大峡口剖面P与T界线
湖北,清江,白云岩
火山口
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眼球状变
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柔流褶皱
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小型平卧
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第一期岩相
猛硐岩群斜长角闪岩柔流褶皱
球形风化(重庆北碚)
球状风化1
球状风化2 物理风化与化学风
石英云母糜棱岩(锤头上方暗色薄
看似背斜实是向斜
瘤状灰岩
甘肃临泽县境内发现了最为集中
砂岩的盐风化:一种差异风化现象
破火山口的边缘,图尔卡纳湖(Lak
硅化木新疆
硬石膏层中被溶解扩大的节理
美国barnett页岩露头
缝合线构造(重庆北碚)
穹窿构造
福建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火
蛇形弯曲
蛇绿岩套新疆1
蛇绿岩套新疆2
蛇绿岩套新疆3
贵州东南,断层和牵引背斜,海相
西藏,冰舌
西藏319线,小型扇体
西藏,角峰
辫状河
透镜体
重力流底部的典型冲刷面
重庆东南面,低缓断层
野外褶皱1
重庆黔江正阳角度不整合
重庆云阳背斜
重庆云阳向斜
野外褶皱2
野外褶皱3
野外褶皱4
钨锡小矿体
震旦系灯影组云岩中的葡萄花边构
铜川川口
铁质结核
露头红页岩
青海湖滩坝砂
青海日月山前白垩系河流三角洲剖
青海化隆第三系丹霞地貌
页岩野外露头
页岩露头
魔鬼城雅丹地貌
魔鬼城雅丹地貌1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冰川遗迹
黄山——花岗岩群。

煤矿地质学作图与分析

煤矿地质学作图与分析

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求地层产状与厚度 岩层地表露头宽度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图 ——步骤和方法与水平岩层相近 步骤和方法与水平岩层相近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注意事项: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注意事项: 应尽可能切过图面上的所有岩层和 垂直岩层走向——倾向剖面; 倾向剖面; 垂直岩层走向 倾向剖面 所选择的纵、横比例尺必须一致; 所选择的纵、横比例尺必须一致; 注意真倾角、视倾角的关系; 注意真倾角、视倾角的关系; A tgα=tgβ×cosω ×
色谱: 绿色 绿色; 蓝色 蓝色; 紫色 紫色; 橙色 橙色; 灰色 灰色; 棕色 棕色; 灰绿色 灰绿色; 橄榄色 紫红色 橄榄色; 色谱:K绿色;J蓝色;T紫色;P橙色;C灰色;D棕色;S灰绿色;O橄榄色;-紫红色
(2)用图解法求石炭系 的产状和厚度 )用图解法求石炭系C的产状和厚度 3. 在图上自选垂直地层走向的图切地质剖面线 在图上自选垂直地层走向的图切地质剖面线A-A’,绘制 , 图切地质剖面图(尽可能切过区内所有地层) 图切地质剖面图(尽可能切过区内所有地层)
回顾
倾斜岩层出露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现——V字形法则 V 倾斜岩层出露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相同相同: ③相同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 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河谷处,岩层界线的“ 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 而在山脊处, 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 在河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而在山脊处,岩层 界线的“ 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界线的“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回顾

02-根据倾斜岩层产状要素编制地质图

02-根据倾斜岩层产状要素编制地质图

二、内容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二)作图的方法步骤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Zhihong • Liu 根据平整的岩层(矿层、断层)界面在某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一点的产状要素,用几何绘图法在地形图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上绘出该层界线的分布形态。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 通过作图,加深理解地质界线与岩层产状 Liu Zhihong 和地形等高线间的关系,以便在野外合理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填绘地质界线和布置探槽工程的位置。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Liu Zhihong Colla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地质类图件编制

地质类图件编制
(x,y,z); 5.在“输出”一栏中,输入西安80坐标系下对应的公共点
的(x,y,z); 6.在窗口左下角,单击“输入公共点”按钮,右边的数字变
为1,表示输入了一个公共点对; 7.按4、5、6相同的方法,依次输入另外的两个公共点对; 8.在“转换方法”一栏中,单击“七参数布尔莎模型”项,
2.生成1∶2.5万标准图框(四幅)。
3.用1∶2.5万标准图框之内图框线,从投影成1∶2.5 万的1∶5万地形图中裁剪出本幅的内容,形成1∶2.5 万地形图。
1.背景图层(地形图)
4.文件命名。命名原则同1∶5万图幅。按图幅新 建命名文件夹并建立工程文件。
5.对裁剪成的1∶2.5万地形图进行整饰,主要是 因为1∶5万投影成1∶2.5万后,各种注记的定位点、 点参数、线参数等都发生了变化。如高程点和等 高线注记都离的太远等,尤其是图边处的各种注 记,好多都被裁剪到邻幅了。
2.野外手图
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同,岩层 倾角大于地面坡 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 呈相反方向的弯 曲。在沟谷中, 界线“V”字形的 尖端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 向山脊上坡。
2.野外手图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 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 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 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也是相同的。但在沟谷 中,岩层露头界线的 “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 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坡。这与第一种情况所 表现的形态不同之处在 于其露头界线的“V”字 形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度 。
参照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多年来的编绘经验, 本着实际应用,就地质工作中常见图件的内容、 编制要求及样式汇集如下,与广大地质同仁共同 学习。
按照地质工作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 和形成的图件,依次作简要介绍

地质矿图分类及编制内容

地质矿图分类及编制内容
α正=α反±180°
图3 方位角
为了便于矿图的绘制、使用和存放,需要将矿图进 行分幅,并将分幅的图纸进行系统编号。
图纸幅面是指图纸图廓(绘制内容的最外轮廓)长度 与宽度组成的图面。
1.幅面尺寸 图纸幅面尺寸(GB/T 14689-2008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见表1、 表2、表3。
表1 图纸基本幅面尺寸 表2 允许的图纸幅面尺寸
在同一视图中图样的纵横比相差过大,而又要求详细标注尺寸的, 纵向和横向可以采用两种不同比例绘制,即在巷道名称下方或右侧标注横 向比例和竖向比例。
说明书中的插图或用比例绘制有困难的某些图样,可不按比例绘制, 但必须注明“××示意图”的字样。
表5 采矿图纸比例
续表5 采矿图纸比例
1.概述 井田地形地质图是一种反映井田范围内地形、地物、地质构造、
1.标准方向
标准方向通常有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3 种,统称为三北方向线。
(1)真子午线 通过地面上一点,指向地球北极方向称为该点的真子午线,或称
真北方向,它是用天文测量方法确定的。 (2)坐标纵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坐标格网纵线称为坐标纵线方向,或称
X轴方向。在矿图测绘中常用坐标纵线作为标准方向,因为坐标格网的纵 线或横线是彼此平行的,而且纵、横线互相垂直,因此对于图纸的绘制 与使用均十分方便。
(1)单斜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单斜构造形态主要取决于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等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不同,在地面的露头也就不同。
在地形地质图上: 水平岩层的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基本平行一致,其露头形态完
全取决于地形; 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是一条直线,顺着岩层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影
响; 倾斜岩层的地层界线是弯曲的,且与地形等高线相交。

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

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

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作者:赵若彤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教学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便于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能够快速、准确、完整地绘制出露头信手剖面图,为室内地质工作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原则步骤方法技巧露头是地层、岩体、矿体、地下水等露于地表的部分。

野外露头观察及描述是获取原始地质资料最直接的方法,对找矿及其他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手剖面图是以目测的方法勾画出露头外形,并记录一系列重要地质信息的图件。

露头上一些用冗长文字无法描述清楚的地质现象,均可用信手剖面图直观、形象地记录下来。

虽然摄影也能获得这种效果,但它受光线、镜头取景范围等影响较大,且主次不明,难以突出露头上的重要地质信息。

因此,绘制信手剖面图仍然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原则不同于普通的风景素描图,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的绘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快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在每个露头上停留的时间有限,所以要求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图件绘制。

因此,地质工作者可直接用铅笔或钢笔在野外记录本上勾画,不要求精工细作。

2.准露头上地质现象纷繁杂乱,在绘图时,地质工作者必须加以选择,突出重点。

在如实描绘客观现象的基础上表达必要的地质信息,忌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对图件进行艺术加工。

3.全信手剖面图必须包含必要的地质信息,才能体现其价值。

根据野外工作中的习惯用法,信手剖面图要求尽可能注明以下几项内容:①图名;②比例尺;③信手剖面图一端的方位;④地质界限、地质符号、岩层信息及相应说明;⑤图例。

二、信手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技巧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常采用“远近结合”的方式。

地质工作者先从远处观察露头外形,圈定绘图区域、勾画露头轮廓线,再近距离观察、记录露头上重要的地质体特征,丰富图件地质信息。

煤矿矿图绘制及管理规定

煤矿矿图绘制及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1条矿图指煤矿地质、测量图。

(以下简称矿图)第2条矿图是煤矿生产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安全生产必备的重要技术基础资料,为加强管理,严格矿图的标准化工作,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具体情况制定了本规定。

本规定是各矿绘制矿图的技术依据。

第3条绘图工作的主要任务1、汇集各种地质、测量的基础资料,编绘成各类矿图,为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安全等提供不同比例尽图纸资料.2、将生产、建设的进度和变化情况,及时填绘在图上,反映生产建设的起初面貌。

3、认真学习和研究绘图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绘图技术,以满足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4条矿图工作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绘图人员和绘图工具,设置通风、采光良好的绘图室,在总工程师和地测科长领导下以确保及时绘制,按照交换和妥善保管。

第5条绘图工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操作,绘图员要认真学习业务,掌握有关技术标准,严格按规范作业。

第6条矿图必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绘制.第7条绘制矿图的规定,除本规定外,采用1989年能源部制定的《煤矿地质测量图例》(以下简称《图例》)对该图例不包括的地形部分,一律按国家测绘总局颁发的现行图式规范执行,地质部分按《煤田地质标准图例》执行。

若以上仍未有明确要求则参照原统配总公司《煤矿地测图例》实施补充规定。

在执行《图例》过程中,确因有特殊内容需要表示,而《图例》中又未作规定者,可自定补充符号,但必须经过省一级煤炭管理部门批准,并报总公司备案.凡新《图例》上已作规定的符号,任何单位都不得按自己的习惯擅自修改.第8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局技术处.第二章矿图的种类及管理第9条矿图根据其成图的工艺不同分为原图、底图的兰图(复印图)。

1、原图:指利用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地质测量数据资料,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直接展绘(或加工)在规定的纸基上,符合规定要求的图纸。

2、底图(二底图):指用人工或光学复照等方法,直接利用原图或翻印的透明图纸,它的作用是用来兰晒或复印。

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

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

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应力状态-经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各个截面上的应力总和称应力状态.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应力场.单剪应变-是一种特殊的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它是由物体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而成.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方位,在变形前后是不相同的,故又称旋转变形.纯剪应变-是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沿应变主方向的质点线没有发生旋转,故又称无旋转变形.滑脱构造-沉积盖层顺基底剪切滑动所形成的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称滑脱构膝折作用-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两种特征的特殊褶皱作用.纵张节理-主要发育于背斜转折端上,在褶横截面上呈扇状排列,单个节理为尖向下的楔形.横张节理-发生于岩层弯曲前的横张节理,常追踪早期平面x节理呈锯齿状延伸.岩层弯曲变形后形成的横线节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育在向斜核部,往往是追踪晚期平面x节理呈锯齿状延伸;另一种是发育在褶皱有明显倾伏的部位,其方位垂直于枢纽方向,节理与所在岩层面垂直,与枢纽的倾伏向相反,其倾角与枢纽倾伏角互为余角.裂谷-指在区域隆起背景上以断陷谷为特征的大型复杂地堑系,它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方面均具一定特征.断层效应-指斜向断层和横断层引起标志层的视错动.深大断裂-规模大,延伸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切割深.向下切割可达硅镁层,甚至切穿地壳或岩石圈.常常上地质构造和发展演化不同的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B型俯冲-发生于大洋板块前缘,表现为大洋板块向岛弧下俯冲面消减,即顺着毕鸟?夫带俯冲消减.A型俯冲-发生于大陆克拉通边缘,表现为褶造山带向前陆逆冲,大陆板块于此消减.表现为大陆基底滑脱和褶皱逆冲构造.薄皮构造-是指前陆沉积熏层在主滑脱面上滑脱变形,形成一套褶皱逆冲构造,而基底没有被卷入变形,盖层变形与基底变形呈显著的不协调关系.铅笔状构造-是褶皱的泥质板岩或粉砂质板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成因解释之一是由二组或两组以上平行面状构造交切分割而成.有的是层理与劈理交切,有的是劈理与劈理交切.杆状构造-由石英、方解石或其它成分单一的强硬岩石所构成,成束成带地在一定变质岩层中出现.其杆的成分与所在岩石不同.常是垂直于枢纽方向辗滚作用的结果,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枢纽而与运动方向垂直(属b轴线理).构造解析-就是分析和解释地质体内部结构构造规律及其演化的方法.构造样式-指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构造总体的几何特征,正象一座建筑物总体风格那样独具特色.表生构造-指并非由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各种构造,其发育仅局限于地壳的表层.蠕动构造-是常见的表生构造之一.在山坡上,由于残积物和坡积物在重力作用下长期缓慢地向下蠕动.使基岩发生蠕变,从而使产状发生膝状变曲甚至形成平卧式弯曲.上薄褶皱-又称压实褶皱,它不同于顶薄褶皱,是由于松软沉积物之下有埋藏的残丘、潜山、暗碓礁或较难压实的砂岩透镜体,在成岩压实过程中,由于残丘等之上的松软沉积物厚度小,而在盆地里的松散积物厚度较大,因而表现出差压实现象.鱼尾状构造-是两种岩石过渡带上交互穷穿插的构造,常见于煤系地层中.撞击构造-是由外来的陨石对地壳撞击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或卵形构造凹地,也称其陨石坑(陨击坑)构造或星疤构造.撞击熔岩-撞击熔岩是由于陨石撞击产生的高压高温使被撞击岩石熔化而成的熔融岩石.撞击玻璃-是指当陨石爆炸而被喷射出的熔融物质在空气中急速冷却而形成球粒状、纺缍状、哑铃状等各种形状的撞玻璃.撞击角砾岩-是指由撞击玻璃、气泡以及撞击产生的岩石碎块胶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岩石.1.地壳,岩石圈,地质构造;2.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历史分析;3.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4.走向,倾向,倾角;5.水平,倾斜,直立,倒转;6.相同,小于;7.相同,大于;8.相反;9.岩层产状,地形;10.厚度,产状,地面产状;11.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12.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13.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14.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15.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6.下限,上限;17.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18.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19.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20.共轭剪切破裂角;21.最大主应力轴σ1,剪切破裂面;22.剪裂角;23.内摩擦角;24.小,大;25.递进变形;26.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27.背斜,向斜;28.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29.最大弯曲点;30.直立,斜歪,倒转,平卧,翻卷;31.直立水平,直立倾伏,倾竖,斜歪水平,平卧,斜歪倾伏,斜卧;32.等倾斜线;33.穹窿和构造盆地,雁行式,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斜和复向斜(不同教材划分方法不同);34.纵弯,横弯,剪切,柔流;35.层理发育情况,岩层厚和力学性质,岩层埋藏深度和应变速率,基底构造;36.角度不整合分析,岩性厚度分析;37.剪节理,张节理;38.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39.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40.玫瑰花,极点图,等密图;41.铅直断距,地层断距,水平断距;42.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43.σ1,σ2,σ3;44.σ3,σ1,σ2;45.σ2, σ1,σ3;46.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47.深部;48.上盘;49.B型俯冲,A型俯冲,陆-陆碰撞型,陆内俯冲带;50.面状构造,线状构造;51.透入性,非透入性;52.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53.轴面劈理,层间劈理,顺层劈理,断裂劈理;54.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55.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56.协调侵入体,不协调侵入体;57.流线,流面;58.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断层接触;59.几何分析,构造序列分析,构造变形环境分析,应力-应变场分析;60.大地构造背景,建立构造群落,划分构造层次,确定变形构造场,进行构造综合;61.重力,差异压实,震动与扰动,溶解与吸水,冰川;62.蠕动构造,卷曲构造,地面滑坡;63.上薄褶皱,鱼尾状构造,缩-胀构造;四、问答题和简述题1.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2.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3.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4.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6.(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7.(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8.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方位(或经纬度)、图例、表任表(包括编图单位、负责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在图左侧为综合地层柱状图,有时在图下方附图切剖面图.9.(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之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变化;实践上,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构造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气、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工程上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条件之一.10.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11.物体受力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物体变形程度用应变来度量,即以其相对变形量来度量.12.(1)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2)岩石的力学性质;(3)变形的环境条件,包括围压、温度、溶液和孔隙压力;(4)时间.13.时间对变形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不仅可加快岩石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缓慢加力则会使同样岩石表现为韧性;(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裂;(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蠕变与松弛现象均与时间有关,实际上都反映了一条规律,即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14.岩石力学性质除取决于岩石性质如成分、结构、构造外,不取决于变形环境,如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以及岩石变形的速率和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15.时间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变形有三个方面的影响:(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1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1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1. 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水平岩层立体图
地形地质图
(1)地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一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2. 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V”字形法则 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在地形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
3. “相同<相同”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则在 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 向与地形等高线相同且弯曲幅度 大于地形等高线。
地形等高线
地 形 等 高8线00m 岩层界线
地形地质图的特征
800m 岩层界线
地形地质图的特征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2. 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V”字形法则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V”字形法则。
800m 地 形等岩高层线界线
(1)“相反-相同”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 反,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同,且弯曲幅度小于地形 等高线。
地形地质图的特征
2. “相同>相反”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 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A) “相反-相同”;(B) “相同>相反”;(C) “相同<相同”

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5. 用光滑曲线连 接这些交点.
四、注意问题
1、当地质界线通过山头和河谷时,要注意岩层倾向、倾角和地质界线的关 系,此时为了准确画出地质界线,要作辅助等高线和辅助走向线。
作辅助等高线—在两相邻等高线间作垂线,根据两等高线高差,及欲 求辅助等高线高度,按比例找出欲求高度的一些点,用圆滑曲线联接各点, 即得辅助等高线。
结束语
作辅助走向线—在两相邻走向线间作 垂线,按比例求出一些欲求高度的点子, 联接各点即得辅助走向线。 2、当地质界线过陡壁时,则应与等高线 及陡壁界线重合。 3、过河谷时地质界线的形状应根据岩层 产状和地形的联系来判断,或根据河流宽 度来判断。
例解
连三角形确 定煤层平面
600
400 200
确定走向
确定倾向和倾角
依放线距作等 间距走向线,确 定煤层在地表 的出露位置
作业
(1)用鹰岩地形图(附图5)按下列条件作图 该区白垩系下 统(K1)含铜砂砾岩层的上层面出露于C点(标高170m),倾 斜为168°∠10°,其上为上白垩统(K2)页岩。K1砂砾岩层 下层面为不整合面(出露于B点),产状也是168°∠10°。在 B点又正好是不整合面之下元古界Pta含铜白云岩层的上层面与 Ptb黑色板岩的分界点,产状为20°∠27°。试根据这些露头 产状要素绘制该区地质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等高线 间距为10m。(注意:不整合面上、下分别作各自的放线距和 不同高程走向平行线及相应交点,并应先绘出不整合面,即K1 下层面界线)。 (2)确定在过B点、F点布置揭露含铜砂砾岩层顶、底板探槽 的最佳方位(距离最短)。 (3)试分析在F点布置钻孔以查明含铜白云岩的埋藏深度是否 合理。
ah•cot
●在同比例尺地质图上,放 线距a与岩层倾角α成反比。 倾角缓,放线距长;倾角陡, 放线距小。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与地形坡度两个因.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与地形坡度两个因.
84
断层擦痕常属于b轴线理。( )
×
85
破劈理面一般与岩石中矿物排列方向无关。( )

86
露头上发现层间破劈理与岩层倾向相同,且倾角又小于岩层,这正好说明该露头地层产状正常。( )
×
87
侵入于震旦系地层中的岩体,一定比侵入于古生界地层中的岩体老。(_。?/td>
×
88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是确定侵入岩体产状的主要依据之一。( )
×
94
只要褶皱轴面呈现弯曲,就完全可以判定存在两期褶皱叠加。( )
×

21
变形椭球体长轴大体相当于最大压应力的方向。( )
×
22
弯曲变形是一种不均匀的变形。( )

23
褶皱轴面一定平行应变椭球体中的AB应变面。( )

24
在任意情况下剪应力都大于正应力。( )
×
25
单轴应力状态中,平行主应力的截面上只有剪应力而无正应力。( )
×
26
拉伸、压缩和剪切三种变形都属于均匀变形。( )

67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有视地层断距。( )

68
地层断距大,则断层的滑距一定也大。( )

69
断层角砾岩是出现在断层带中的一种碎裂岩。( )

70
发育在韧性剪切带中的箭鞘褶皱是属于一种B型褶皱。( )
×
71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σ1直立σ2和σ3水平。( )

72
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σ1直立σ2和σ3水平。( )

27
应力椭球体的最长轴即代表最大主应力轴,应变椭球体的长轴应与张节理走向一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制图的方法步骤
1. 求放线距:计算或作图法均可.
a h cot
计算法
图解法
图解求放线距
2. 在已知露头点上作走向线,并标上相应的高
程数值.把走向线和倾向线都延长至图框边。
3. 按照放线距作其它高程走向线
顺着岩层倾向方向高程逐渐降低.
4. 寻找走向线与 对应高程等高线 之全部交点. 5. 用光滑曲线连 接这些交点.
实习四、根据放线距 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
目的要求
1.了解放线距的意义 2. 学习根据放线距编绘倾斜岩层地质图
3.更进一步理解V字型法则
一、放线距的概念及性质
放线距:倾斜岩层面上一系列具有一定高程差的走 向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a h cot
●在同比例尺地质图上,放
线距a与岩层倾角α成反比。
四、注意问题
1、当地质界线通过山头和河谷地质界线,要作辅助等高线和辅助走向线。 作辅助等高线—在两相邻等高线间作垂线,根据两等高线高差,及欲 求辅助等高线高度,按比例找出欲求高度的一些点,用圆滑曲线联接各点, 即得辅助等高线。
作辅助走向线—在两相邻走向线间作 垂线,按比例求出一些欲求高度的点子, 联接各点即得辅助走向线。 2、当地质界线过陡壁时,则应与等高线 及陡壁界线重合。 3、过河谷时地质界线的形状应根据岩层 产状和地形的联系来判断,或根据河流宽 度来判断。
例解
连三角形确 定煤层平面
400 600 200
确定走向
确定倾向和倾角
依放线距作等 间距走向线,确 定煤层在地表 的出露位置
作 业
(1)用鹰岩地形图(附图5)按下列条件作图 该区白垩系下 统(K1)含铜砂砾岩层的上层面出露于C点(标高170m),倾 斜为168°∠10°,其上为上白垩统(K2)页岩。K1砂砾岩层 下层面为不整合面(出露于B点),产状也是168°∠10°。在 B点又正好是不整合面之下元古界Pta含铜白云岩层的上层面与 Ptb黑色板岩的分界点,产状为20°∠27°。试根据这些露头 产状要素绘制该区地质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等高线 间距为10m。(注意:不整合面上、下分别作各自的放线距和 不同高程走向平行线及相应交点,并应先绘出不整合面,即K1 下层面界线)。 (2)确定在过B点、F点布置揭露含铜砂砾岩层顶、底板探槽 的最佳方位(距离最短)。 (3)试分析在F点布置钻孔以查明含铜白云岩的埋藏深度是否 合理。
结束语
倾角缓,放线距长;倾角陡, 放线距小。
二、 原理
1. 地质图上的地层界线:可以看成地层顶(或底) 界面上不同高程走向线与对应高程地形等高线的交 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连线.
2. 利用放线距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的原理:就是按照与地 形图等高线相同的等高距,在地形图上作出某一地层界面 上的一系列不同高程的走向线的水平投影,找出它们与对 应高程走向线之间的交点,并把它们用圆滑的曲线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