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生物知识体系。
本文以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能正确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找出这张图中的植物细胞吗?它们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物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提高实践能力。
4.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实践操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细胞模型制作,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一、引言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探究活动为例,介绍如何设计并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二、实验探究活动设计1.主题选择: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植物光合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目标设定: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植物、光照、温度计、二氧化碳吸收量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
(2)将植物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4)用清水清洗叶片,再次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记录数据是否准确,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活动实施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完成实验任务。
2.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记录数据。
3.观察: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之处。
4.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5.总结: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案例分析在本次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深刻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安全: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可靠,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中,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背景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认为生物课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案例以“植物的生长”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美丽的花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生长的?”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植物生长的原因。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5.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种植一颗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五、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学生学会了合作沟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启示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注重知识拓展,拓宽学生视野。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起源、发展和特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学科性质的抽象和抽象难度的相对较高,许多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时常常感到乏味和无趣。
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享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的提高。
案例一: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实验——绿豆的发芽过程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豆的发芽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绿豆种子,并告知他们将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发芽现象。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实验的开始日期,并每天对绿豆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眼见证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还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案例二:让学生动手实践——昆虫标本制作与观察在学习昆虫的分类和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昆虫标本。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昆虫标本,引导他们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常见昆虫的标本材料。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处理昆虫,从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案例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在学习生态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展开科学探究。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等。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了解人类干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研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研究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研究在教育领域,生物学科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
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进行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是每位生物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教学案例概述本次案例研究以某初中学校八年级的一个生物课堂为对象,课程内容为“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生物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这一章节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生们常见的植物实例,如小麦、玉米等,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该案例中,教师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引入有趣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种子结构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该案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效果,详细规划第三方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等相关内容。
学习生物的重要性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以及生命发展规律的科学。
初中生物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现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主要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细胞结构与功能、植物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等。
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学生应该学会观察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并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与思考。
3.注重复习与总结:生物学科涉及大量的概念和知识点,学生需要定期进行复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概念图法: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点进行关联,形成知识体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生物学概念。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生物学案例,分析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备考技巧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中考要求,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各个知识点得到充分学习。
2.强化基础知识:重点复习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确保基础知识扎实。
3.模拟试题训练:通过做中考模拟试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利用实验室、标本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3.家校合作: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物学学习,与学校教师保持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进步。
以上是关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的详细规划,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以上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并以固定字符“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作为开头标识。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3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30)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初中生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现象并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因此,设计生物教学案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生的生物教学案例,旨在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案例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2. 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种植实验:学生将在教室内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可以选取常见的植物进行实验,如豆芽、小白菜等。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
2. 观察实验结果:学生需要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变,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找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3. 团队讨论和汇报: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以及对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考。
每个小组需要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向其他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步骤1. 导入和背景知识引导:老师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影响生长的因素,引导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实验规划和准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工作,确定使用的植物和实验条件。
3. 实验进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4. 数据分析和讨论:学生小组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对比和讨论,找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向其他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相关的数据分析。
6. 结果总结和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反思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考。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升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研究积极性。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以初中生物实践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学》为例,选择其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例如,选择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和保护措施,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例如,调查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4.成果展示:学生将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进行整理,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彼此的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初中生物课程教材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课程教材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程教材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生物课程教材的分析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初中生物课程教材,从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初中生物课程教材内容分析课程结构初中生物课程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理论篇、实验篇、应用篇和拓展篇。
理论篇主要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实验篇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现象;应用篇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篇则提供更深入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点分布在知识点方面,初中生物课程教材涵盖了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遗传与变异、人体生理、植物生理、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既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又注重联系实际,突出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易程度初中生物课程教材在难易程度上,旨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材在保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使之贴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技能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主动探究生物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方法分析为实现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知识。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DNA的复制”这一高中生物课程为例,探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DNA复制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验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分子、酶和能量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DNA复制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DNA复制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反思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模式的创新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本节课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改进1.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初中生物主题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作为生物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现象、探索生物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本教研组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教研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 光合作用的条件;3. 光合作用的产物;4.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5.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研过程(一)前期准备1. 教研组成员共同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梳理教学难点和重点;2. 收集和整理光合作用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案例等;3. 制定教研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人员分工。
(二)教研活动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对光合作用进行深入讲解,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3. 教学研讨:针对光合作用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改进措施;4. 实验操作:组织教师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5. 教学反思: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分享教学经验。
(三)总结与反思1. 教研组成员共同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形成共识;2. 教师针对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实践;3. 教研组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为今后教研活动提供参考。
五、教研成果1. 教师对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提高;2.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3. 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4. 教研氛围浓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六、启示与展望1. 教研活动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关注教师需求,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教研活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教研活动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知识。
教学内容:细胞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细胞的功能及其关系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解细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的展示,具体展示细胞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胞的形态特征。
3.探究(20分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细胞的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细节结构,并且和上一步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
然后,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推测细胞的功能。
4.讲解(2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对比,讲解细胞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并与生物体的功能进行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5.练习(15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巩固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6.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展示给全班,让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案例:探究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使学生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一块花瓣和一片叶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两种细胞有什么不同?(2)呈现: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具体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了解细胞壁、叶绿体、中心体等结构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存在情况。
(3)探究: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给予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切片的显微观察任务,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结构的差异。
(4)讲解:根据学生们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并讲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同时,进行知识扩展,让学生了解其他不同类型的细胞。
(5)练习:设计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举手陈述,老师进行点评。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1)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
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
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
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
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
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
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
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
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
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
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
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剖析与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剖析与解读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剖析与解读教学,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科学活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为载体,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剖析与解读,以期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章,主要内容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剖析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引入了相关的科普知识、生活实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
三、教学实施解读1.情境创设: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物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方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方法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需要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将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分析教学案例的方法。
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章节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参以及网络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形成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这一部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3.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共同完成对生态系统的学习。
4. 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细胞”这一章节的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份综合性的测试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5. 教学反思的开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在每次课后,教师可以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方法涉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开展等多个方面。
教师只有全面把握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1. 引言在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真实的生物现象和实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提供一个教学案例应用实例,以供参考。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以“生物多样性”这一章节为例,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案例进行教学。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如一个热带雨林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什么?”4.2 案例展示提供一个具体的生物案例,如“红树林生态系统”。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展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4.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可以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进行讨论。
例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保持海洋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和保护海岸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进行讨论,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
4.5 分享与反馈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反馈和讨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点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6. 教学反思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案例分析1.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保留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
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进而去创造。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
因为,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2.把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所发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必须去开发,而且会开发,才能发挥出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主导。
老师的责任是唤起并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时,不用直接告诉学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的绿化情况,然后分组讨论、各个小组把它们组所认识的生物的名称及其生活环境写在纸上,然后让各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代表它们小组在班上发言,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这样的效果和直接把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告诉学生的效果应该是完全不一样。
我们只有把发现留给学生,学生才能有所发现。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习共同学习,如在学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独立完成本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有趣、有见解的问题,那么学生作出的假设也会不一样,学生自己制定出实验计划,并独立实施了整个实验,学生们最后都得出了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一重要结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初中生物教案示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示例分析
教案名称:植瓜得瓜,种瓜得瓜——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内容:植物的吸收营养和生长过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过程;
2. 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掌握植物生长的生理过程,包括生长、开花和结果;
4.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及生理过程;
难点: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的机制。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一棵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2. 学习: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明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
3. 实验:进行水分吸收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植物吸水的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5. 拓展:观察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
6. 总结:总结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生理功能,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7. 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植物。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图片、PPT。
评价方式:参与实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植物保护的意识。
通过这个教案示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亲自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教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教学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教学本文以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探讨案例分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案例分析教学的内涵及意义、案例分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证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案例分析;生物学教学;学科素养;实际应用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案例分析教学的内涵及意义1.1 案例分析教学的内涵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分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
1.2 案例分析教学的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教学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案例分析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案例分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2.1 案例分析教学的设计1.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涵盖所学知识点,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案例分析教学的目标,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3.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案例分析教学的顺利进行。
生物初中教材第三年级案例分析
生物初中教材第三年级案例分析初中生物教材第三年级案例分析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的教学内容与教材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教材中第三年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建议。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案例描述在第三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案例主要围绕动植物的观察和生活习性进行。
以有趣的案例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生物学习中。
例如,可以以“小松鼠与坚果”的案例来描述松鼠收集和储存食物的特点,以及这种行为对松鼠生存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1. 案例合理性分析第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生物概念和现象。
因此,通过案例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总结,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分析在分析案例的同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所选案例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例如,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动植物行为进行观察和比较,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认识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案例的实用性分析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即学生能够将案例中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理解到植物对光和水的需求,并能够照顾植物的生长。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建议1. 案例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案例设计相应的引导式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
例如,在“小松鼠与坚果”的案例中,可以提问:“你观察到松鼠是如何收集和储存坚果的?”“你认为这种行为对松鼠的生存有什么帮助?”通过引导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 创设实践机会除了案例的引导式讨论外,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后,可以组织学生亲自种植和照顾一盆植物,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成长,并对光、水等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3. 综合案例应用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重点内容的确立•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主题.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编制的,它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主题都是我们初中生物中的重点内容.时间关系,我们从中选几个内容来谈谈这些重点知识的教学实施问题.•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生物学中有不少内容很抽象,尤其是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比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基因什么样,那怎么来理解基因的传递呢?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我想到的就是先带领学生找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把研究基因的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的传递问题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维,也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体现,因为染色体比较大,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容易研究,就相对的具体一些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样,复杂的问题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也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比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测定气体成分变化的问题来解决.•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样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小游戏等以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加进了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观察、记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理论的问题生活化比较理论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距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并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比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一开始用了猜词的小游戏,学生以为像电视节目那样娱乐轻松,所有的人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结束了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刚才的游戏就是在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就感觉极其轻松,没有压力.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充分为教学实施服务,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以达到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二、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总免不了设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恰当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投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愿意思维、乐于思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儿这么问.(一)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分1、形态结构教学的问题设计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不仅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验来认识各部分,也就是说,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比如,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洋葱细胞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你的显微镜视野中有多少洋葱细胞啊?从哪儿到哪儿算是一个细胞?”“洋葱表皮细胞什么样?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每个细胞由几部分构成?怎样描述才不容易遗漏某个部分?”用这样的问题串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序,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形态到结构,由表及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又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目标.有些细微的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对该部分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的结构,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没有任何破损的菠菜叶和部分盛满水的烧杯,教给学生把叶片部分浸在水面以下,然后含着叶柄基部往叶片内慢慢吹气,观察在水面下叶片冒出气泡的现象,同时提问“为什么从叶柄基部吹进的气体会从叶片上跑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叶片的正反面冒出的气泡一样多吗?这又说明了什么?”2、生理功能教学的问题设计相对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会抽象难理解一些,所以,在讲解生理功能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实验等手段,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比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根、茎、叶内有导管,而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这一途径什么样、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呢?教师可以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做一个小实验,如把芹菜的下端横切平整,然后把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芹菜上端的叶脉中也会充满红墨水,并把芹菜拿出来,横切成许多小段,分发给学生观察横断面,再纵着撕开看纵向的充满红墨水的导管(ppt芹菜),同时提问“你把芹菜的下端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其顶端的叶片中充满了红墨水,这说明了什么?墨水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芹菜的横切和纵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推测一下充满了红墨水的结构是什么?它在植物体内是怎么分布的?”,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导管,又目睹了水分运输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还是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植物的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先让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了呢?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过没关系,教师可以顺着较为合理的思路,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气泡则可以证明.窗台上正好有天竺葵,我问学生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进烧杯呢?学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进去,我这样做了,结果并没冒气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学生商量:另换一枝,看看行不行?再折下来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叶压弯进水里,这样既做了实验还没损伤植物,又试一次,还是没有气泡,看来这个办法不行.尽管如此,但这个学生的思路还是不错的,知道从气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点应给予肯定,并接着加以引导,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确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继续跟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怎么设计呢?这个特定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室外行不行?引导学生分析室外环境大,干扰因素太多,不好控制.我们的教室行不行?学生互相讨论、比较看法,觉得教室空间也不小,又有门窗与外界相通,还是不行,得用小容器.这时我出示一个广口瓶,问学生可以吗?他们一致回答还应该在瓶口盖上盖才行.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气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对明显易测的道理.接下来继续讨论实验材料的选择,显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应该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来做,经过大家的筛选,认为种子比较合适.这老师拿出干大豆种子问学生可以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行,理由是前面“种子”一章中曾经提过干种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气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就不好测,而萌发种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强,气体成分变化明显才易测,所以应该用萌发的种子,同时可以用干种子或微波后致死的种子做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检测瓶子中的氧气少了?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二氧化碳多了?如果检测到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再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对植物的呼吸印象更深刻.(二)按问题本身的作用分1、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的问题设计作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这类的提问,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和思考.举例: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吹气球,学生会很兴奋地参与.教师设问“从吹气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气球内外的气体成分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通过设问让学生对刚才热热闹闹的小游戏进行思考,把学生的活跃的情绪慢慢引导到新课的学习中来.2、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设计作用:当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或讲解一个新内容需要学生回忆旧知识时,恰当的设问会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教师设问“哪些过程产生氧、哪些过程消耗氧?哪些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哪些过程消耗二氧化碳?”,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和本质后,去判断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搞清楚了产生氧、耗氧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以便为下一步“碳氧平衡”的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3、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问题设计作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后,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现象,“为什么植物单独存在会死亡、小鼠也不能独自生活、而把二者同时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却可以都长时间地存活?”学生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4、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作用: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教师给学生列出了一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怎样检验气球内外的气体哪一个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再比如讲“气体扩散”时,教师喷洒一些香水,“为什么老师在讲台上喷洒香水,坐在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5、课程结束前的问题设计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作出自己的结论.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课程将要结束时设问“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当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上耗氧多、产碳高的事实后,这样的提问一定能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能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关注日常行为和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终极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