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要点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
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 智力的重要途径
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 学生形成、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 怎样一个过程呢?如下: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材料。 通过思维,运用物理学方法将新知与 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同化,顺应、适应来理解 新知识,用数学知识将其表示 出来。这才形成概念。 (完成第一次飞跃——内化。) 再将概念运用到有关定律中去, 才达到理解概念。 再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回答问 题,才能掌握概念 (完成第二次飞跃——外化)
五、学会运用概念。
六、注意物理概念的初、高中的不立概念的事实依 据和研究方法
1、明确建立概念的依据来自三方面
(1)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2)教师列举众所周知的事实
(3)教师组织进行的演示实验
形成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
2、研究方法
依据概念的不同,建立与引入的方法 也不同,基本上可分二种
(1)基本物理量:不用其它物理量来定 义的量。 如:长度、时间、质量、电流、 热力学温标等。 (2)导出物理量:以基本物理量为基础 的物理量。 如:速度、加速度、角动量等。
总之,物理概念中大多数是有定量性质。
因此,物理量与公式对应,计算结果与 测量结果一致。
§6.3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最 核心的概念。 由于教学的层次不同,在物理教学 中,总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一些基 本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重点物理概 念。 对重点物理概念要求: 学生要“掌握”
重点 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理解物理概念内涵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策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有效地教授物理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物理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观察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提供具有足够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实物模型等,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物理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类比和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概念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物理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来组织和表达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通过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4. 设计探究式学习任务: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方式主动参与到物理概念的学习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5. 强化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物理学与数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强化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导和计算等方式将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6. 鼓励合作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物理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促进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一、物理概念的特点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
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
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
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
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
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总结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总结教案
主题:物理概念总结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总结和回顾高中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掌握概念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力与运动
2.能量与动量
3.波动与光学
4.电磁学
教学步骤:
1.复习力与运动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回忆和总结相关概念,如牛顿三定律、质量、加速度等。
2.引导学生讨论能量与动量的关系,总结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回顾波动与光学知识,让学生归纳波动和光学的特点和应用。
4.总结电磁学的内容,强调电荷、电场、磁场等概念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份概念总结的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教学反思: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总结和回顾高中物理知识,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提升物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思考,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概念》;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基本概念(15分钟)
1. 定义物理学;
2. 介绍物理学的各个分支;
3.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三、量和单位的认识(20分钟)
1. 介绍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量的测量和单位的换算。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上的内容,互相讨论并解答一些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实验展示(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六、归纳总结(10分钟)
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后续教学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高中物理概念类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概念类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熟悉并了解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2. 掌握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质量、重量、密度、压强、功、能量等。
2. 物理中的量和单位:长度、时间、质量、力、功率等。
3. 物理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律:力的平衡、机械能的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4. 物理中的实验和测量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理中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物理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4. 划分小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解决一些与物理概念相关的问题。
5. 练习和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和知识。
6. 总结和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请学生进行反馈,了解他们对概念理解的情况。
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资料。
2. 实验器材和示范实验。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提问等。
2. 课后作业:完成布置的练习题。
3. 实验报告: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3. 鼓励学生多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根据力的性质和效果,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4.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5.电磁力: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二、压强的概念与计算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其中,( p ) 表示压强,(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 ) 表示力的作用面积。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是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量保持不变。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热能: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能量。
4.电能:电荷由于电场作用而具有的能量。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动力源,依靠人力或重力来工作的机械。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2.滑轮:一个圆形或U形的构件,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斜面:一个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省力地提升重物。
五、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1.船舶:利用浮力来承载货物和乘客。
2.潜艇: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和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
3.救生圈:增大物体表面的空气垫,增大浮力,保证人体安全。
通过以上讲解和示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大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运动的概念和类型3. 力和运动的关系4. 大概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拉开弹簧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规律。
3.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概念,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然后分析这些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结论。
4. 应用大概念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如何使悬挂的物体保持静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和运动关系大概念,分析并解决问题。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拓展思考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篮球等。
2. 教学课件:力和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课后阅读材料:关于力和运动的应用实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大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概念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知识概念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难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力学
2. 热学
3. 光学
4. 电磁学
5. 声学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物理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3. 讨论法: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理概念。
2. 学习:讲解物理知识点,进行实验操作。
3. 总结: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4. 巩固: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考试: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料
1. 教材:选用权威的高中物理教材。
2. 参考书:提供相关物理学习参考书籍。
3. 实验器材: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
八、教学反思
1.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改进教学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知识概念教案全套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祝教学顺利!。
中学物理教学论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第六章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根据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本章需要阐述的内容。
近几年来国外理科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理科课堂里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
下面的图片是在美国近期出版的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材中突出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科学探究的教学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即将加入物理教师行列的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在此列举几个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
1.速度——比较物理运动的快慢说明:定性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同时启动两小车向同一方向前进,看哪一辆小车跑在前面;在桌上划两条线,同时启动小车,看哪一辆小车经过两道线所用的时间短。
定量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应当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对应该路程的时间,可以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即用每秒钟经过的路程来比较。
这个值越大,表明运动得越快。
也可以用通过单位路程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如用通过 1 米需要多少时间来比较。
这个值越小,表明运动得越快。
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通过探究过程形成概念的案例。
它有如下特点:⑴运用玩具小车来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趣味性比较强。
⑵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定性比较到定量比较;从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到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逐步地构建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并学习形成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⑶本案例介绍了一种实验卡的形式,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案例中情景的设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可以用纸片下落替代小车运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为保持纸片水平释放后平稳地下落,可将正方形纸片的四边折转90°角。
让两张不同的纸从同一高度下落,再让它们从不同高度下落,想想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
谈谈物理概念教学
谈谈物理概念教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如何把握好大纲的要求,搞好物理课教学,使学生把课本要求的基本知识真正学到?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几乎都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有关。
平时注重概念的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水平。
一般说来,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度。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逼真的情景又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可用实验演示,图表,幻灯机,或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等。
例如可先唱一首电影插曲:“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接着设问:如何理解“青山”之”走”,青山会“走”吗?是歌词出错了吗?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由“淹不死人的海”这一故事引出“密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2 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最能突出本质特征的现象和实验,并从这些现象和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我们观察到了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械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
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抽出来,又反映着着一系列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就是“械运动”3 充分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 教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物体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教学基本原理:(1)力的作用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运动和力的关系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功的原理: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编写,仅供参考和修改。
初中物理概念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概念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力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实例,如拍打篮球,引出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力的定义、符号和单位。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不变性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如抛掷物体、摩擦力等。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讨论力的作用原理。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作业布置:1. 课后习题:完成教材后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物理的概念教案人教版高中
物理的概念教案人教版高中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和合成。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教师分组让学生讨论力的计算公式,并提供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四、整理总结(10分钟)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教师进行总结,澄清学生的疑惑。
五、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力的计算题目。
七、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计算。
板书设计:
力的概念
1. 定义:力是物体作用于其他物体上的一种作用。
2. 分类: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计算公式
1. F = m * a
2. F = G * (m1 * m2) / r^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应用力的公式进行计算,加深对力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5篇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接下来是关于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完整版)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完整版)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理学科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高中物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和独到的教学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学科的重点知识和教学能力要求。
二、重点知识1. 力学:物理学的基础,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学生需要掌握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理解牛顿三定律,掌握重力、摩擦力等力的作用。
力学:物理学的基础,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学生需要掌握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理解牛顿三定律,掌握重力、摩擦力等力的作用。
2. 电磁学:包括静电学、电路学和磁学。
学生需要理解电场和电势的概念,掌握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电磁学:包括静电学、电路学和磁学。
学生需要理解电场和电势的概念,掌握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3. 热学: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
学生需要理解温度、热量和热功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热学: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
学生需要理解温度、热量和热功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4. 光学: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
学生需要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镜面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学: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
学生需要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镜面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5. 原子物理:包括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的基本知识。
原子物理:包括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能力要求1. 知识掌握:教师需要对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包括各个模块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知识掌握:教师需要对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包括各个模块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摘要: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园地,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阵地;既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渠道,又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物理概念教学,并尽可能地让初中生也重视起来。
本文在分析传统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1.从生活中引入概念;2.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3.从不同角度阐述物理概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4.进行比较与归纳,深化物理概念等,并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高效教学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瓦基石,由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
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概念的初步建立对于其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1.1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物理概念教学中“重结果”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
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比较机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1.2物理概念教学中时间安排错位。
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错位。
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很少,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概念的应用上。
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高中物理概念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教案
主题:牛顿运动三定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3.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
4.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1. 牛顿运动三定律的概念和内容;
2. 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
4. 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讲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2. 牛顿第二定律:讲解力的概念和公式F=ma,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实例。
3. 牛顿第三定律: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实践(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2.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
对牛顿运动三定律进行总结,强调每个定律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
五、作业(10分钟)
留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题、应用题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讨论互动、小组练习等。
教学反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普遍掌握程度,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易教也不易学,难学、症结,原因:教师(多做练习、忽 视形成过程)、学生(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 忽视理解) (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观察实验、思维加工、同化顺应、 新旧、应用
二、物理概念的特点是什么?
三、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基本物理概念,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它们在 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反复出现在许多定律中、经常 运用、而且最有生命力。
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 1、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科学思维方法。 事实依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典型的各种 事例、和必要的实验 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
2、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建立概念的必要性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概念的表达方式: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义式、 量度式和决定式) 3、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4、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 5、学会运用概念。
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几种建立概念的方法?
1、分析一类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 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3)不同物理量具有不同的特征
状态量和过程量 性质量(物质性质)和作用量(物质相互作用) 微观量(单个微观粒子)和宏观量(宏观物体或系统 性 质或状态) 标量和矢量 相对量和绝对量 强度量(不可加性)和广延量(可加性)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物理量)定义式
物理意义(质和量)
对比(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适用范围
3、运用
巩固、深化和活化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思路和方法 (3)练习不宜过多,关键在于问题的典型性、启发性、
灵活性是否突出,是否有针对性 (4)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作业
1、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 程、教学要求,并设计其教学活动过程。
理解“波是在掌握电动力学规律之后。
(2)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主干。
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揭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是点(基石、柱), 规律是线、梁。 方法是纽带, 从而构成物理学科结构大厦。
例如:经典力学主干 ——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学习本章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概念?如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的 重要性?
2、物理概念的特点是什么? 3、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4、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 5、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几种建立概念的方法? 6、物理概念教学应抓好哪几个环节?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 律有什么区别?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定则、 公式等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反映,揭示了 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联 系。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区别在于: (1)前者是思维形式,后者是客观规律; (2)前者是无条件的,后者是有条件的。
物理概念是客观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 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思维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
指的是该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物理概念的外延 指的是该概念所涉及的一切现象和过程的范围和条件。
如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最重要的基石;
六、物理概念教学应抓好哪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感性认识
(1)运用实验 (2) 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4)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
(5)用多媒体把学生不易观察的形象展示出来
2、进行思维加工
本质属性或共同特征
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思维加工的过程。
感性材料 科学抽象 本质属性 文字表达
2、试分析“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外 延,它的量度公式和决定条件,以及造成 概念不清的原因。
第八章 物理规律教学
学习本章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什么
区别?如何认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2.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4.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5.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 的产物
如何认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掌握物理规律和形成物理概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规律反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概念不清,规律也很难 不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 例:对“力”的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是在牛顿第二定律掌握后,才算真正理解。
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 4、抓住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
建立新概念。 5、在物理定律的讨论中建立概念。 6、用类比方法建立概念。 7、用等效方法建立概念。
五、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
1、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不科学的观念的干 扰。
2、感性认识不足或已有概念不清。 3、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些概念难以理解。 4、忽视了量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5、相关概念间的混淆。 6、不会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
(3)物理规律教学是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途径
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是: 先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实践。
这是实现二 次飞跃的必经之路。
重要途 这也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 径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1、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想象和数学推理 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 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但不受外力的作用(这个 条件)是一个推理的想象,(应注意的是, 不受外力作用,不是合力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