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92c2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b.png)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白细胞五分类临床意义及检测原理
![白细胞五分类临床意义及检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5fdf2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d.png)
白细胞五分类的临床意义以及检测原理血细胞分析技术早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带有白细胞三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普遍进入基层医院以及社区医院,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更多应用在国内各级医院,常规的血常规检测已经进入到全自动化以及白细胞五分类时代。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做的血液检查,它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当出现发热,腹痛,贫血,出血等症状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判断是否患病以及发展情况。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是人体健康的安全卫士,准确地检测白细胞对人体健康的预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生理性升高新生儿,妊娠与分娩,运动饮酒和餐后;病理性升高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副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2.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3.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4.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血常规报告单各项解读
![血常规报告单各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fdc08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2.png)
血常规报告单各项解读血常规指的是通过血液检查来分析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检测。
血常规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疾病,也可以帮助监测某些疾病的疗效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后,医生通常会将结果制成报告单,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份血常规报告单各项指标的含义。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感染和炎症反应。
正常值通常在4.0-10.0 × 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应激反应、白血病等情况。
而低于正常范围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或某些疾病状态。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它常用于评估贫血等疾病。
成年人男性的正常值约为4.3-5.8 × 10^12/L,女性约为3.8-5.1 × 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失水、肺气肿、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相关;而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贫血、骨髓功能不全、失血等情况。
3. 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携带氧气到身体各处,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呼出。
成人男性的正常值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0 g/L。
血红蛋白过高可能提示脱水、慢性心肺疾病、肾脏疾病等;而血红蛋白过低则与贫血、骨髓抑制、慢性疾病等有关。
4.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全血容积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是评估贫血的一项重要指标。
成人男性的正常值约为39-50%,女性为35-47%。
红细胞压积高低与血液浓缩度有关,如果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伴随脱水、慢性肺部疾病、心脏病等情况;而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与贫血、骨髓抑制、失血等有关。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红细胞的平均大小,能帮助诊断贫血类型。
成人的正常值约为80-100 fL。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d0ea1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5.png)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五分类是指医学上对全血进行的常规检查,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估。
血常规五分类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指标的含义和其在血常规五分类中的作用。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衡量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恶性肿瘤等病理状态,而白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粒细胞生成减少等相关。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计数在4.0-5.5×1012/L之间。
当红细胞计数过高时,可能与高原适应性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等有关;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与贫血、失血、骨髓功能不全等相关。
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机体贫血程度的关键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与高原适应、血液黏稠度增加等相关;而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营养不良、骨髓抑制等病理情况存在。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判断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与炎症、感染或骨髓增生异常等相关;而血小板计数偏低则可能与血小板生成/释放障碍、骨髓抑制等有关。
5.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情况下,血细胞比容在35-50%之间。
血细胞比容过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而血细胞比容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或液体过多等病理情况存在。
总结起来,血常规五分类是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从而初步判断人体的免疫功能、供氧能力、贫血程度、血液凝固功能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4bfe76a417866fb84a8e6f.png)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 2010年08月14日星期六 19:0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4×109~10×109/L临床意义:升高:生理性升高:运动、体力劳动、疼痛刺激、极度恐惧、冷水浴、怀孕期间等。
病理性升高:相当多的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升高,大部分细菌引起的炎症,各种创伤、刺激引起的应激状态,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等(可高达几万到几十万)。
减少:某些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严重感染、化学、放射线损伤均可减少。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12~5.5×1012/L女:3.5×1012~5.0×1012/L新生儿:3.5×1012~5.0×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失血等。
某些疾病可引起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常规:血红蛋白(HG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60~220g/L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失血等。
某些疾病可引起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参考值:男:40%~50%;女:35%~55%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dbd31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2.png)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临床意义: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结果评价: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2、中性粒细胞NE参考值:;51-75%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3、淋巴细胞LY参考值:;20-40%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结果评价:1增高:生理性增高出生5天后至5周岁;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4、单核细胞MO参考值:;3-13%临床意义:增高:某些感染如EB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沙门菌、弓形虫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缺恢复期、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结果评价:增高: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生理性增高.5、嗜酸粒细胞EOS参考值:;%临床意义:增高:支气管哮喘、过敏、湿疹、寄生虫病、慢粒、多发性骨髓瘤等;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促肾上腺激素、急性感染、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等.临床症状明显、其不减少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持续下降,说明病情严重.术后及烧伤后其不降低提示预后不良.结果评价:增高:夜间较白天高,下午较恒定;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素、劳动、寒冷、饥饿、精祌刺激.6、嗜碱粒细胞BASO参考值:×109/L;0-1%临床意义:增高:慢粒、癌转移、铅中毒、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减、粘液性水肿等.7、中间细胞三分类血球仪参考值:;%临床意义: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各类幼稚细胞等.8、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男:女:;应与过去结果比较临床意义: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妊娠、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炎症、内分泌疾病等.结果评价:应与过去结果比较.增高:生理性如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减少:应用安眠通、眠尔通、苯妥英钠、甲基多巴、乙琥胺、马利兰、消炎痛、双氢氯噻嗪、氯噻酮、他巴唑、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抗癫痫药、洋地黄等、采血时凝固或溶血可使结果偏低.9、血红蛋白Hb参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类型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结果评价:增高: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使血红蛋白测定偏高;严重的脂血可使结果偏高;减少:应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钠、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药、强力霉素、新霉素、磺胺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时可使结果偏低.10、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男:;女:;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真红、>应立即放血治疗;减少:血液稀释、贫血、<应立即给予输血.1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75-103fL临床意义:增高: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降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5-35pg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1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360g/L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1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临床意义:指外周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程度,增高见于大小不等.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15、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40×109/L临床意义: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00×109/L属于病理状态应考虑有无高凝状态、慢粒等;>1000×109/L常有出现血栓的可能;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DIC、中毒、过敏、再障等;<40×109/L有自发出血的危险.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RBC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 <120g/L,RBC<4.5×1012/L和/或HCT<42%;成年女性Hb<110g/L,RBC<4.0×1012/L和/或HCT<37%可诊断为贫血.其中以Hb浓度低于正常最为重要,因为红细胞计数不一定能准确反映贫血是否存在和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而分类的.血液里主要有两种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如果在血液中流动的LDL过多,会导致动脉硬化这又导致心脏病,尔后经历一种叫做“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容易使胆固醇在心脏的小动脉内壁沉淀下来.而HDL,则常被称为“好胆固醇”,它会帮忙从血液中除掉LDL,保护心脏免受疾病的侵扰.所以,我们的理想目标是: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高量的高密度脂蛋白.要是你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就得注意吃一些能够帮助你降低LDL、将之控制在健康范围内的食物.有些人可能还得需要药物的帮助,所以应该经常做身体检查.5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2de4d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1.png)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一、引言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通过分析静脉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数量和比例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二、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1.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男性成年人在4.5-5.5 × 10^12/L,女性成年人在4.0-5.0 × 10^12/L之间。
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则可能出现缺氧、肾功能异常等问题;若过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
2.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男性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5 g/L。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表示有慢性肺部疾病、高原适应等情况;而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则可能是贫血导致的。
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4-10 × 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若过低,则可能为骨髓功能不良或免疫抑制等情况。
2. 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个种类。
通过分析各种类的比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问题。
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示存在一些过敏反应;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存在某些慢性感染。
四、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100-300 ×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若过低,则可能会引发出血倾向。
2. 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用于评估人体止血能力。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示存在出血或凝固障碍等问题。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cb45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f.png)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全血中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疾病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5.8×10^12/L,女性为3.9-5.6×10^12/L。
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心病、高原适应、肺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异常可以反映贫血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失血、贫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
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障碍、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升高是炎症、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范围是82-92fL。
MCV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如果MCV增高可能是宏细胞性贫血的表现,而MCV降低可能是微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范围是11.5-14.5%。
RDW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如果RDW增高可能是由于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比例的改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范围是7.2-11.0fL。
MPV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如果MPV增高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产生增加,例如炎症、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感染等病情,提供有关疾病的初步诊断依据。
血常规检查单报告解读
![血常规检查单报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a79bb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f.png)
血常规检查单报告解读血常规检查单报告是医生用来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炎症等情况,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血常规检查单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一、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正常参考范围在4-10 × 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机体正在遭受感染或炎症的影响;而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免疫功能减退或由于其他病理因素导致的低白细胞症。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通常用来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
正常参考范围在3.5-5.5 × 10^12/L之间。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贫血的类型及原因;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存在脾功能亢进、慢性心肺疾病等情况。
三、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负责携氧运输。
通过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在120-160 g/L之间。
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贫血的原因;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存在脱水、肺部疾病等情况。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通常用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凝血功能。
正常参考范围在100-300 × 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出血风险增加,需要进一步检查出血和凝血功能;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情况。
五、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通常用来评估贫血类型。
正常参考范围在80-100 fL之间。
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患有小细胞性贫血;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存在巨细胞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情况。
如何看血常规报告
![如何看血常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a281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8.png)
如何看血常规报告血常规报告是一项非常常见的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血常规报告的各项指标可能显得非常复杂和难以理解,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指标和它们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这两个指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运输至身体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值过低可能代表贫血的存在,而红细胞计数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也可以用来评估贫血的程度,通常与血红蛋白值相互配合进行判断。
接下来是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计数。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力代表,用于抵抗病原体和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的炎症和感染状态,数值异常可能意味着机体存在感染或炎症。
而分类计数则是指在白细胞总数中各类白细胞的比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例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多。
血小板计数(PLT)是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血小板能够促使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等问题。
因此,对于血小板计数的异常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指标,血常规报告中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指标,如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些指标在结合分析时,可以给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当然,对于血常规报告的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指标的数值,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价。
例如,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失血、骨髓疾病等。
因此,医生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等,来进一步明确贫血类型。
此外,血常规报告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例如,白细胞计数在化疗过程中常用于评估治疗的毒副作用,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计数则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缓解程度。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3775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6.png)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协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详细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
2.5-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
而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1.2-
3.2)×10^9/L。
当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等。
而当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免疫缺陷、辐射暴露或营养不良等。
3.单核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2-0.8)×10^9/L。
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有关。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5-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寄生虫感染或皮肤病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严重创伤、手术或药物反应等。
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1)×10^9/L。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炎症或肿瘤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骨髓抑制等。
了解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做一次血常规检查,能查出什么病?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做一次血常规检查,能查出什么病?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单](https://img.taocdn.com/s3/m/5613a1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5.png)
做一次血常规检查,能查出什么病?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血常规是人们前往医院体检或在医院治疗的过程当中经常需要做的一个检查项目,但很多人在拿到了自己的血常规报告之后却看不懂,从而对自身的疾病疑神疑鬼。
今天,本文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血常规检查,希望大家都能在读完本文后看懂自己的血常规报告!1.看白细胞整体含量白细胞是维持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之一,其含量与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得到白细胞计数 (WBC)的间接数据,该数据通常是以每立方毫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来表示。
正常成年人的WBC范围为4,000至11,000每立方毫升,若判断总体偏高或偏低,则有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病情。
通过观察白细胞整体含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感染或炎症是否存在,例如感冒、肺炎等轻微疾病。
但是,如果白细胞计数偏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很多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病等。
因此血常规检查只是提供一个初步的指标,需要与其他检查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2.看不同类型白细胞含量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嗜好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它们的含量分别用百分比或绝对值表示。
下面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白细胞含量的参考值及其意义: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成年人正常值范围为40%-75%。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主要负责对抗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如果中性粒细胞含量偏高,则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等;如果中性粒细胞含量偏低,则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等。
淋巴细胞计数(LYM%):成年人正常值范围为20%-40%。
淋巴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攻击入侵人体的病原体,如果含量偏高或偏低,则提示免疫系统异常或是其他疾病的迹象。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正常范围为0%-5%。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虫媒病的防御。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2a21ab18e9951e79a89279d.png)
在白细胞总数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于血管外的细胞间隙内,有30%以上贮存在骨髓内,其余的才是在血管中流动的。这些白细胞凭借血液的运输,从它们生成的器官,即骨髓和淋巴组织,到达发挥作用的部位。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检验地带网
参考文献:
[1]刘庆宪,叶红,宋永建.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04)
[2]叶兴德,朱秀梅,徐振明,张强,孙广伟,伊敏英.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简易估算技巧[J].临床军医杂志.2006(06)
[3]万均成,文芳,肖玲.白细胞计数正常的脑脊液中检出肿瘤细胞病例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4)
二、白细胞计数分类的临床意义
1、粒细胞
粒细胞主要指的是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功能非常多,比较常见的有调节功能、吞噬功能以及杀菌功能等,因为白细胞大部分是由中性粒细胞构成,其含量超过了一半以上,粒细胞数量增加或者减少直接关系到整个白细胞含量的增加或者减少。粒细胞的计数分析实际上对临床应用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中性粒细胞数量具体有哪些变化,也需要依据白细胞具体的分类。分类的不同,其具体的变化也不同。
有些情况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比如常见的有伤寒、流感等,有些血液病也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比较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如果长时间的接触电离辐射以及长时间服用氯霉素都会造成白细胞降低,除此之外,有些患者免疫系统比较差,出现了疾病也会导致白细胞数量的降低。
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存在的价值是提高体液或者细胞的免疫力,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的淋巴细胞升高,则说明其患有淋巴细胞白血病,除此之外,某些感染也会引起淋巴细胞的升高,常见有感染,比如细菌性感染等。另外,患者肾移植手术结束之后,如果发生了排异反应,在其前期则会出现淋巴细胞升高的情况。有些情况也会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比如长时间工作在放射线环境中等,有些情况是患者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化脓感染,短时间内导致粒细胞数量上升,相比之下,淋巴细胞有所降低。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40558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4.png)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常见的一项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
以下是血常规检测的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的详细介绍。
1.血红蛋白含量(Hb)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携氧的重要分子,它能反映人体贫血和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贫血是急性或慢性,以及其原因是失血、缺铁性贫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2.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测定可以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状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或骨髓增生异常;而低白细胞计数可能与骨髓抑制、化疗、病毒感染以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等相关。
3.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范围:150-4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细胞片段,血小板计数的改变可以提示血液的凝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高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炎症、感染、骨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肿瘤等有关。
4.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范围: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临床意义:红细胞是血液中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改变可以反映贫血、失血、骨髓异常以及其他疾病。
红细胞计数低可能表示贫血,而高红细胞计数可能与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以及高海拔等因素相关。
5.血细胞比容(HCT)正常参考范围:男性:40-54%;女性:37-47%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反映红细胞的含量和血液的稠度,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的输送功能。
血细胞比容低可能与贫血、失液、骨髓问题和营养不良相关,而高血细胞比容可能与脱水、肝病、骨髓增生异常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指标的正常值以及其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非常重要。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82d9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5.png)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简称WBC)是人体中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状态能够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下面将介绍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一、参考值1. 总白细胞计数(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简称TWBC)总白细胞计数是指一定体积(一微升)血液中所有类型白细胞的细胞数目。
成年人的正常参考值通常为4,000到11,000个/μL。
超过这一范围的偏高或偏低均有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种疾病或异常情况。
2. 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简称WBC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常用分类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淋巴细胞(Lymphocyte)、单核细胞(Monocyt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以及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二、临床意义1. 总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1)白细胞计数过高:高于正常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多见于感染、炎症、组织损伤、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也是一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2)白细胞计数过低:低于正常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多见于骨髓抑制、感染后的严重细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样本处理不当等情况。
严重低于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可能引发患者免疫系统失调等严重后果。
2. 白细胞分型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其计数能够反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应激反应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
(2)淋巴细胞计数的意义: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对病原体和细胞异常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解读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ecc9bb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2.png)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解读血常规五分类报告通常是指全血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计数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五个指标项。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监控治疗进展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血常规五分类报告。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通常表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通常表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0-5.5×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缺氧、肺炎、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问题。
3.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通常表示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
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5 g/L(女性)和140-185 g/L(男性)。
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贫血、肾病、肝炎或营养不良。
4. 血红蛋白计数血红蛋白计数通常表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数量。
正常血红蛋白计数范围为115-150 g/L(女性)和130-175 g/L(男性)。
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急性出血、骨髓疾病或其他问题。
5.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通常表示红细胞的大小。
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为80-100 fL。
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巨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其他问题。
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小红细胞贫血、营养不良、肝炎或其他问题。
总结:血常规五分类报告是诊断和治疗各种健康问题的重要指标。
通过了解每个指标项的意义和正常范围,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
如果您对血常规五分类报告存在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咨询您的医生。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b038c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7.png)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白细胞(LEU)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其数量显著少于红细胞,仅相当于后者的0.1%~0.2%。
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三类。
2、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依其颗粒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
二、检测方法白细胞计数(WBC)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以后者最为常用。
在血液分析仪计数结果异常(如白细胞数量较低、存在干扰等)需要确认或没有条件使用血液分析仪时,可采用手工显微镜法进行白细胞计数。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法1、原理:血液分析仪检测法进行白细胞计数的原理主要有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
即血液经溶血素处理后,在鞘流液的带动下白细胞逐个通过血液分析仪的细胞计数小孔或激光照射区,引起小孔周围电阻抗的变化或产生特征性的光散射,对应的脉冲信号或光散射信号的多少即代表白细胞的数量。
(二)、显微镜计数法1、原理:显微镜计数法(手工法)时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的红细胞,然后将稀释后的标本充入细胞计数板(又称牛鲍计数板)的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换算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三、方法学评价1、临床实验室主要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不仅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而且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合批量标本的检测。
使用配套校准物或溯源至参考方法的定值新鲜血实施校准后,可确认或改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某些人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或病理状态(如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干扰仪器的检测结果时,需使用手工法进行确认。
3、手工法是白细胞计数的传统方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但检测速度慢、结果重复性较差,难于满足常规工作批量标本的检测需求。
叙述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和功能。
![叙述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45be89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9.png)
看懂白细胞:分类、百分比与功能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保护我们免受外界
病原体的侵袭。
则让我们深入了解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和功能吧!
一、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不同种类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
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白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百分比大约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淋巴细胞占百分
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单核细胞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八,嗜酸性粒细
胞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嗜碱性粒细胞占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一。
三、白细胞的功能
1.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同时也释放出一些有益物质来刺激免疫反
应的发生。
2. 淋巴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攻击被感染的细胞、病毒和癌细胞,是维护机体免疫稳定的基础。
3. 单核细胞:是清除体内垃圾和代谢产物的核心细胞群体,同时也能够发挥一些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
4. 嗜酸性粒细胞:是对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起关键作用的细胞类型,可以消灭寄生虫或过度的炎症反应。
5. 嗜碱性粒细胞:也是对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起关键作用的细胞类型。
总之,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和功能,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fa6bcb5901020206409c27.png)
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 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急性 中毒、白血病等。
.
39
(2)核象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 为主,若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细胞超过 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 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后。
.
45
⑤某些恶性肿瘤:
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 金病。以及某些上皮恶性肿瘤如肺癌、 宫颈癌、鼻咽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
46
⑥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 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 成分,其趋化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所致。
.
2
二、白细胞发育
多能干细胞 → 粒系 定向干细胞→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中幼粒→晚幼 粒→杆状核→分叶核
目前常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 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 备池、循环池、 边缘池等。日常白细 胞计数只反映了循环池的白细胞数。
.
3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检测原理: 将血液涂成薄膜,经瑞特染色后,于 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 分别计数,得出各类白细胞的比值或 所占百分比 ,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
.
36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细胞核的发育变化过程叫核象,反 映了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同时可 推测病人的抵抗力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正常血象中有少量的杆状核细胞出现, 但<5%,它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约为1: 13,分叶核以3叶居多。
怎么看懂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数据
![怎么看懂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1629132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2.png)
怎么看懂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数据血常规化验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检查方式,是评价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化验单上的数据可以了解身体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看懂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数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血常规化验单的各项指标对于我们身体健康所代表的意义。
首先是白细胞计数。
这项指标是指在我们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在4-10千/ul之间。
高于这个范围的值,通常代表着我们的身体遇到了炎症或感染,或者我们正在接受治疗。
低于正常范围的值,则可能说明我们处于免疫系统低下的状态,或者我们在处于某些化疗治疗中。
其次是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在3.8-5.1万/ul之间。
它代表我们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可以反映出我们的供氧情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可以说明我们身体缺氧,也可能是因为贫血导致,需要通过进食含铁高的食物来帮助恢复。
接下来是血红蛋白指数。
正常范围是11.5-15g/dl之间,代表我们血液中的氧合作用程度。
如果血红蛋白指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我们贫血、或是缺氧等情况。
如果血红蛋白指数高于正常,可能导致血液过度粘稠,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出现。
血小板计数则代表我们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是100-300千/u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中血栓凝聚的重要成分之一。
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导致我们的血液凝固能力变差,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对于MCV(Mean Corpscular Volume),它是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大小,正常值的测量单位为fl,正常值为82-100fl之间。
如果MCV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我们贫血,或性幼红细胞增多等状况,需要及时调整饮食,增加红细胞数量。
如果MCV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要考虑肝胆系统相关疾病。
MCHC(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则反映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是32-36g/dl,如果在范围外可能需要考虑是贫血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
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
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
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
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
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
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
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