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
高中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版
高中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版本店铺来看一下!高中历史的答题模板是什么(观点)认识、评价型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观点)。
比较异同类材料题答题方法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
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
纳。董仲舒的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被采
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
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
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 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3)结合前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 2000 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 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
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和阴
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朱熹: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
体系。
.
(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 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 2000 多年来拥有正统地 位的思想流派。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 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 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 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
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
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
高考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板高考历史必备万能答题模板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公式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万能经典高考历史答题公式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万能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术语及应对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
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前言高考的历史科目中,非选择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几个突破非选择题的设问模型以及答题模板,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2022届高考历史科目的非选择题。
设问模型分析事件的影响在历史非选择题中,我们经常要分析一个事件的影响,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设问模型。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1.事件发生前的背景分析在这个阶段,通常我们需要通过描述历史时期的背景,以及相关事件的起因和现状,来给读者展示出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或者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偶然性。
2.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后果分析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在当时以及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3.针对事件的结论与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评价和总结,以达到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评价。
对比事物的异同对比事物的异同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历史题型。
针对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事物整体对比法通过分析两个事物的整体部分的相似和不同,来得出结论。
2.特殊对比法针对两个事物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对比,来得出结论。
考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设问模型通常是针对热点话题或者是经典问题的考察。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两个阶段:1.对问题的深度分析通过深入的研究问题、搜集材料、寻找证据等方式,给出关于问题的深度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2.对问题的广度分析通过对问题进行扩展分析,探究问题的背景、历史脉络、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
答题模板在回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引言在回答任何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给出一定的背景介绍。
这可以帮助我们引出问题,并且给读者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2.详细解释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细节和问题的关联性。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参考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人物等等,从而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非选择题不同设问的答题方法总结
【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主观题答题规范要求】文综历史主观题是决定我们历史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试当中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历史主观题做答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四大规范要求:一、读题要规范:今年山东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读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
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举1:《2009届烟台高三第六次文综试卷》T27: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这道题即一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例举2:人权问题相关2、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
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
”、“……”、“;”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高分学霸分享: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异同型(比较型)试题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模块1、内容、措施类设问一、设问呈现: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二、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①明确答题方向。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关联知识。
①明确材料的主题(或中心)②看材料:开头、结尾、出处和注释、省略号或分号前后的句子。
③对材料意思进行分类,与所学知识联系。
(3)组织答案:①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②按问作答。
③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运用到答案中。
三、典例练习:阅读材料:材料一: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后来又规定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
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
……我们希望通过让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工具而确保经济政策的安全性。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货币升值或贬值前都必须同他国政府进行磋商。
‛——1944年凯恩斯、怀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面对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何共特点?(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和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统一有序”的应对措施?参考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共性: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历史非选择题的设问术语及应对措施
历史非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常见设问术语
“分析”
要求考生对所给材料或 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其内在联系和原因
。
“简述”
要求考生简要阐述所给 材料或知识点的主要内
容或特点。
“评价”
要求考生对所给事件、 人物或观点进行评价, 给出自己的看法或认识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相关史实,深入分析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影响或意义。在回答时,考 生需要清晰地阐述影响或意义的各个方面,如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示例
结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分析联合国成立的意义。
“对比……的异同点”
总结词
对比异同点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比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 的异同点。在回答时,考生需要准确找出对比对象之间的 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分别进行阐述。
应对历史非选择题的技巧与策 略
熟悉常见设问术语
总结词
熟悉常见的设问术语是解答历史非选择题的基础,有助于快速理解题目要求,准 确把握答题方向。
详细描述
历史非选择题常见的设问术语包括“分析”、“说明”、“评价”、“简述”等 ,这些术语要求考生针对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阐述。考生应通过练 习和总结,熟悉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和答题要求。
示例
对比19世纪中叶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废奴运动的异同点。
“归纳……的特点/趋势”
01
总结词
归纳特点/趋势
02 03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归纳某一时期、事件或现象的特点或趋势。在回答时 ,考生需要全面梳理相关史实,提炼出特点或趋势,并进行逻辑清晰的 阐述。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
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觥…和……在……上的不同点”,“ ……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JP〗
(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汀…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
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
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
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
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
为“都……”。
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
组织不同
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其实是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仅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 [设问特点]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幺,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幺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内容、措施类设问 [设问特点](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幺内容,主要内容是什幺,基本内容是什幺,核心内容是什幺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幺,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答题模板](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
历史非选择题的设问术语及应对措施
背景型设问及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 1. 定位时代背景:确定事件发生的时代或时期。
2. 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背景型设问及应对措施
3. 关注事件发生的地点
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可能影响事件的走向。
4. 分析事件背景与影响
从事件背景出发,分析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原因型设问及应对措施
CATALOGUE
解题技巧和策略
认真审题,明确问题
总结词
准确把握题目要求
VS
详细描述
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首先需要认真审 题,明确题目所问,避免答非所问。要仔 细阅读题目的文字和图表,理解题目的设 问角度和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
总结词
充分挖掘材料信息
详细描述
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需要从材料中提取 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要注重 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找出材料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以及材料所 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影响型设问实例分析
总结词影响型设问通常要求分源自事件或现象对后世或当时社 会的影响,需要回答“有什么影响”的问题。
详细描述
影响型设问的常见表述方式有“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等。例如,“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 产生了什么影响?”
评价型设问实例分析
总结词
评价型设问通常要求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评价,需要回答“评价如何”的问 题。
4. 理解原因与事件关系
根据原因分析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影响型设问及应对措施
总结词
考查事件影响
详细描述
影响型设问通常考查事件对当时 和后世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 消极影响。
影响型设问及应对措施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01 异同型(比较型)试题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注:这一点在上一期的答题模板中就提到啦,所以呢?它很重要哦~】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4、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有很多的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历史成绩是非常的不好的,那么高考历史万能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思路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把握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1/ 8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
影响、意义类设问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答题模板——第一大类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可从三个小方面分析。
(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
(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
(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
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第二大类——意义类设问: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课件:第3讲 非选择题常见设问方向与答题规范
第3讲
非选择题常见设问方向与答题规范
一、非选择题常见设问方向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 命题特征 这类设问,就是围绕同一典型重大史实或者 现象为切入点,从其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角度命题,考 查历史事件的脉络与发展规律。
第3讲
典题示例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
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 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 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 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 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 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 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
第3讲
材料二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
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 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 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19 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则 而 是相互作用时期。”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3讲
解题对策
本典例的第(2)问显然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考查
‚1500~19 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 击‛这一历史的横断面(经济、政治、思想)。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步骤如下: (1)将这一历史片段臵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上把握其阶段特征。 (2)理解这一历史片段哪是符合题旨的‚经济‛‚政治‛‚思想文 、 、 化‛的史实,弄清其属性,进行跨越模块地梳理整合史实(即: 罗列其要点)。 (3)仔细审设问,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看做内容限制词, 看看其后的答题中心词是原因、表现、影响等中的哪一类。 (4)在进一步结合材料获取信息基础上,围绕题目要求准确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
设问类型: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
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
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一般来说,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
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
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
4.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对于不同点的答语
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
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举例说明:比较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部分,相同点为两者都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不同点为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描绘了未
来社会的蓝图,而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等。
典例调研
调研1古今中外历史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东西方的科学家灿若星辰,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南阳)城东的医圣祠,张仲景的墓碑上雕刻着“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的字样;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在当今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里都有他的塑像,可是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官,恐怕连这堆埋骨的土丘,也未必能挨到今天吧?我国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宋应星,1637年发表《天工开物》一书,可是又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
大科学家宋应星的墓冢呢?
——节选自某电视纪录片的解词
材料二在《天工开物》刊行六年后)1643年在英格兰诞生了一位后来在英国乃至世界妇孺皆知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1727年,牛顿去世。
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
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
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与牛顿在死后的境遇有何不同?试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张仲景张衡宋应星墓冢寒酸冷落甚至找不到踪迹
材料二牛顿国葬
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
要特别注意此题要求回答的“不同”是中外科学
家之间境遇的不同。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第一小问,明确比较对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英国近代科学家之间的对比;明确比较方向——死后的不同待遇;提取关键信息——“医圣祠”“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谁见过……宋应星的墓冢”“隆重的国葬仪式”,根据这些信息不
难概括出答案。
“原因”可从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政府和人民重视,墓葬的规模小、寒酸甚至没有踪迹;而英国则表现出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
原因: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判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官职、政绩,对科学家的成果及其社会作用并不重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JP3]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模式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
对科技成果的吸收不够充分,古代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就缺乏对科学家的尊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成为社
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科学家受到尊重。
能力提升如何细化比较对象,做到答题言之有物
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模式分为微观比较和宏观比较。
对于此类试题如果能善于细化
比较对象,将有利于充实答案,提高得分率。
调研1中材料一对中国古代不同科学家死后境遇的比较,就属于微观比较。
如要归纳,首先要找出其中的细微不同之处,如“长沙太守”“太史令”“布衣”这些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词语,还有墓葬的规模、有无墓碑、有无踪迹等。
其次要对这些细微的描述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差异所在,即官职、社会地位不同是墓冢不同的主要原因。
最后做进一步探究,即政治地位不同、墓冢不同是由政治制度
和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调研1要求比较中外科学家死后的不同境遇则属于宏观比较。
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找出比较方向——死后墓葬的不同;其次要宏观思考而忌讳细化,即把中国古代科学家归为一类,总体上得出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重视、英国科学家死后享受国葬备受重视的结论;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剖析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
济原因,完成解题。
调研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以沉重的打击,1932年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之前,美国有3 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 (198)
3年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
各处都是收音机。
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设备,或是磨
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
”
材料二下为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户数比重:超级富户0.5%非常富户0.5%一般富户9%其他户90%
股票比重:超级富户46.5%非常富户13.5%一般富户29.3%其他户10.7%(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
(2)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再有贫富差距”,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哪些相同的问题。
关键信息:材料一1932年美国28%的人口没有任何收入1983年贫民窟里
有电视、汽车、电话
材料二1%的家庭持有60%的股票90%的家庭持有10.7%的股票
解题突破:第(1)问,设问的侧重点是1983年美国贫民的生活。
从材料“差
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中概括。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可知不再有贫富差距的说法错误。
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比较对象——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比较方面——相同的社会问题。
据此分析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28%的人口没有任何收入;20世纪80年代1%的家庭持有60%的股票,90%的家庭持有10.7%的股票,
这说明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
答案:(1)变化:从1932年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不正确。
相同问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贫富分化严重;20世纪8 0年代,贫富分化加剧,极少数美国人掌握着一半以上的社会财富,而一半以上
的美国人则相对贫困。
能力提升如何减少比较类试题的失分
知识范围、比较方向、语言表达能力是考生在答比较类试题过程中得分的关键。
如何把握这些得分点,快速提高该类试题的分数呢?
(1)把材料所给的时间、事件、人物等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全面地对该题材料进行解读,避免断章取义、主观臆断。
如调研2中比较对象的知识背景:一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二是里根担任总统后进行恢复经济
的社会改革,这些信息隐藏在材料的背后,需要结合时间等推测得出。
(2)确定比较的方向,即横向比还是纵向比。
如调研2,第(1)问是纵向比——不同时期美国贫民的状况;第(2)问第一小问是横向比——1983年时的美国人贫富分化的情况。
当这样的比较对象被揭示出来时,考生距离正确解题又近了一步。
(3)语言的表达是决定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结合材料、问题中的关键词语组织答案,即围绕核心问题解答;其次在组织答案时不要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晦涩难懂的词句或过于偏激的言语,不要把自己的观点、评价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