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可见数学教学当中进行创新教育很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本文就创新教育主题,总结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与同行进行有益的探讨,目的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得到造诣于创新教育研究的广大同行热心的指教。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合作;兴趣;评价与激励一、合作探究,诱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合作、平等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入探究与尝试的的学习状态,于潜移默发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有两个数a、\b,b=a-1

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结合的算式:

(1)a+a+a+a+a=()

(2)b+b+b+b+b=()

(3)a+a+a+a+b=()

上面两道题,学生很容易就改成:a×5、b×5。可对第3个算式

却明显有了疑难。于是,我让他们自由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很快,就有了进展,有学生列出了“a×4+b”。“很好!”我立即予以肯定,又进一步引导:“有没有不同的列式?”学生又接着交流开了。结果,新的列式又出来了,有:“a×5-1”(思路是:先把b当成a,再减去1);更妙的还有:“(a+1)×4”(思路是:把b分成4个1,分别加到4个a中)。这个思路更有创意,大家不禁齐声叫好!学生们就是这样在合作、探究当中发散了创新思维,体验到了探索、发现、创新的乐趣。

二、兴趣驱动,开拓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上,经常动脑筋研究教材与学生的认知心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设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闰年”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喜欢!”

“今年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

学生们纷纷说开了,大家说的都是有几岁就过几个生日。这时,我神秘一笑:“可是,老师知道,有一个小朋友乐乐,他今年已经8岁了,却只过了2个生日,你们相信吗?”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说:“老师,怎么可能呢?我们不相信,快告诉我们

吧......”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心头冲击。这时,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入:“这个8岁的小朋友为什么只过了2个生日呢?他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们就知道了。然后,开始进入新课程的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闰年”,教学重点1是:什么年份是闰年?(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教学重点2是:闰年的2月份有几天?(29天)。乐乐2005年出生,到2012年,中间经过了两个闰年,只有闰年的2月份才有29号,他的出生日期是2月29日,所以他只过了2个生日。

这节课的教学,我就是抓住课程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差异的特殊性来进行的,学生是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来学习新知识的,所以,不仅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被开拓出来了。

三、更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在这方面,我尝试着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式教学。

例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8=3......()我要求学生思考:①题中两个()的数,在除法算式中叫什么?②要正确填上这两个数,关键是要先填好哪个数?为什么?③它们分别可以填上哪些数?提出问题后,我就离开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交流。

对于第①个问题,学生很清楚,算式前的()里的数叫“被除

数”,末尾()里的数叫“余数”。而对于第②个问题,学生就有了争议,有的认为要先填前面()的数,理由是,有了“被除数”,才能计算出“余数”;有的却认为,要先填后面()里的数,理由是,只有出现了余数,才能算出“被除数”。显然,这两种看法其中必有一种是错误的。到底谁对谁错,只有找出理论依据来,才能辨别是非。

这时,我并不急于下结论,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一句:什么是“余数”?把问题的焦点锁定在“余数”的概念上来。果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他们先是弄清了“余数”的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当被除数不能被整除时,剩下的数就叫余数,即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继而,学生们又从中发现了“余数”的特点,即: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来,问题立刻迎刃而解了,在这道题中,正确的判断是:要先填题末()里的数,即余数,而且所填的数一定要小于除数8。只有余数确定,才能得到正确的被除数。本题中,除数是8,那么,余数有哪些?答案已是一目了然。

这节课,我完全采用开放式方法:第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任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老师不越俎代庖,有疑难,他们自己去澄清,有异议,他们自己去辨析,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评价,激励创新思维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

习过程中。因此,要特别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及时进行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尤其是对他们宝贵的创新思维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前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发挥评价的潜在作用,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每当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上有了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我总是如获珍宝,喜滋滋地送上一句激励的话语,如“你真棒!”、“佩服,佩服!”等等。虽是只言片语,对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奖赏。几年来,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在老师的激励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