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旗手。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封建社会
的腐败和愚昧深感愤懑,坚定了他的革命立场。

他的文学作品以小
说为主,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这些
作品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
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他主张以人民
为中心,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
和人民的命运,呼吁民众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从事文化批评和翻译工作,他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比较研究,提出了批判传统
文化的观点,主张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鲁迅的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文化批评和思想观点,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来说,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贵州、海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贵州、海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鲁迅研究四题 (1)第二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第三章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2)第四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2)第五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3)第六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4)第七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4)第八章穆旦与“九叶诗派” (5)第九章现代散文五家 (5)第十一章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 (6)第十二章“样板戏”及其评价 (6)第十三章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6)第十四章朦胧诗及其叙述 (7)第十五章海子与当代诗人的抱负 (7)第十七章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7)第十八章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8)第十九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8)第二十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8)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位★★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简答题)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

《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界”的文化反思★★★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旧派”,是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喜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2、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祁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 害命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 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 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 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 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 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 迅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 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 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 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 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 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 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 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 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 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 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 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 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 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 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 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 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 「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 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 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 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领域。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人物生平1881年(光绪七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0]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无心功名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1902年,1月,路矿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

第二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先驱,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鲁迅以其犀利的文字批判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对现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鲁迅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对他的学术论著进行资料汇编。

以下是对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的简要概述。

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展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病人对周遭环境的狂言疯语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精神,鲁迅在其中呼吁民众要觉醒并面对现实。

2.《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地位低微的农民阿Q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欺凌。

小说主要探讨了阶级矛盾、民族意识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对北京九龙山的观察和描写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以疯狂炙热的气候暗喻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发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怒吼。

这篇散文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色彩,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4.《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撰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详细分析。

在这部著作中,鲁迅对古代小说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对于小说发展与创作的新观点和新认识。

该书是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之一。

此外,鲁迅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学术论著,如《且介亭杂文》、《纪念刘和珍君》等。

这些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来的学者和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逝世后,有许多学者对他的学术成就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籍。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可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二、周海婴的资料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高自考《鲁迅研究》【填空题】1.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3)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结为16集,约135万字,在其170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将近百分之八十。

2.《摩罗诗力说》1.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2.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3.《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拜仑(裴伦) 和雪莱(修黎)。

4.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5.《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__拜仑__和__雪莱__。

6.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_爰生自觉_”。

7.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8、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坟》)9.(《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0.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1.(《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12.(《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3.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4.(《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3.《野草》:1.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

3.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其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已》(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题(彷徨)》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10.“油滑”一、名词解释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1.“匕首”、“投枪”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过客”11.“媚态的猫”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3.“吃人”12.“民族魂” 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4.真的猛士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13.“为人生”5.《摩罗诗力说》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疗救的注意。

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14.“叛逆的猛士” 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国。

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300字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300字

一、鲁迅生平1. 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

出生在浙江绍兴,后来家族迁居横店。

2. 鲁迅曾经就读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医学院,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

3. 他曾在日本东京、我国上海等地从事过医务工作。

4.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开始。

5. 1936年,因病辞世于上海。

二、鲁迅的著作1. 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2. 《呐喊》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 《彷徨》收入他的杂文和游记,涉及政治、文化、人生等多个方面的思考。

4.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5. 鲁迅还有大量未发表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的续篇《阿Q正传》、《阿Q外传》等。

三、鲁迅对我国文学的影响1. 鲁迅对我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他对文学的创新和革新,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领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模式。

3. 他的作品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鲁迅的文学思想被誉为“鲁迅现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5. 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鲁迅的社会影响1.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影响,在社会上也是一位活跃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2. 他曾多次发表言论,关注国家民族大事和社会状况。

3. 他的思想观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他的社会观点和文学创作引起了许多社会议论和反响,成为我国社会的话题之一。

5. 他的形象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无数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五、鲁迅的国际影响1.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他的作品和思想包括在国际文学和思想交流中,对海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他的国际影响还体现在他对世界文学和思想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受到了国外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最全鲁迅研究资料哦

最全鲁迅研究资料哦

《鲁迅研究》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钱玄同) [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参考答案:B [单选题]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参考答案:C [单选题]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 A:《域外小说集》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参考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参考答案:C [单选题]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 B:《打到孔家店》 C:《文化偏至论》 D:《估〈学衡〉》参考答案:D [单选题]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 B:周作人 C:俞平伯 D:胡适参考答案:D [单选题]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 B:《狂人日记》 C:《风筝》 D:《风波》参考答案:D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A:北京大学 B:厦门大学 C:中山大学 D:西北大学参考答案:B1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12、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参考答案:C [单选题]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13、 A:《朝花夕拾》 B:《呐喊》 C:《彷徨》 D:《野草》参考答案:A14、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C:郭沫若 D:胡风参考答案:C01 《鲁迅研究》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钱玄同) [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年间,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及其思想对我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的汇编,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的全面展示,也是对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总结和回顾。

本文汇编了1913-1983年间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旨在全面展示鲁迅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化和全面化的鲁迅研究参考资料。

一、鲁迅人物传记类资料1.《鲁迅自传》2.《鲁迅传》3.《鲁迅年谱》二、鲁迅文学作品研究类资料1.《鲁迅小说研究论文集》2.《鲁迅散文研究论文选》3.《鲁迅诗歌研究》三、鲁迅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类资料1.《鲁迅思想研究》2.《鲁迅与我国文化影响》3.《鲁迅思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四、鲁迅与社会历史研究类资料1.《鲁迅与我国社会思潮》2.《近现代我国社会变革与鲁迅思想》3.《鲁迅与我国社会史研究》五、鲁迅研究学术论著综合类资料1.《鲁迅文化研究论文集》2.《鲁迅研究综论》3.《鲁迅研究新视角》以上资料是对1913-1983年间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的粗略汇编,其中虽然涉及了鲁迅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研究、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列举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未做详细介绍。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资料的汇编都是对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总结和回顾,对于深入研究鲁迅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理解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将来,随着鲁迅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全面的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问世,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希望这些资料的汇编能够为广大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鲁迅研究资料,也能够激励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入到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探索中去,为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鲁迅研究资料

鲁迅研究资料

鲁迅的政治立场
•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平等、科学 • 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关注民生问题 • 支持共产党,拥护共产主义事业
02
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成就
鲁迅的小说创作及其主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
• 以短篇小说为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 题材广泛,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鲁迅小说的主题
• 对封建礼教、封建意识的批判 • 对民众精神麻木、愚昧的揭示 • 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控诉
鲁迅的散文、杂文与诗歌创作
鲁迅的诗歌创作
• 以《呐喊》为代表,表达了鲁迅对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呼声
鲁迅的散文创作
• 以散文诗《朝花夕拾》为代表,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 其他散文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鲁迅的思想转变 -在日本留学期间, 受到民主、科学、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
• 从原先的保守派逐渐转变为激进的革 命派 • 开始关注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投身 于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社会活动与政治立场
鲁迅的社会活动
• 参与创办《新青年》等刊物,推广新文化思想 • 加入国民党,投身于国民革命 • 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 鲁迅作品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意识的危害 • 鲁迅作品对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 鲁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 鲁迅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推动作用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CREATE TOGETHER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思想。

一、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他的生命跨越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两个时代。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概括为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1.清朝末期的社会背景清朝末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1)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时代结束,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然而,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让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天朝上国”的口号,试图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一个以基督教为信仰的新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它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政权的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清朝政权的崩溃也成为了近在眼前的事实。

2.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1)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峰,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试图通过文化的变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北伐战争和国共内战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它试图消灭北方军阀,统一中国。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国共内战的爆发使得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

[周树人;豫才;现代]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

[周作人]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天演论》]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眉间尺]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离婚]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

[许寿裳]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张勋]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社戏]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鲁]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阿Q]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

[白光]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忧愤深广]1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

[药]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一、引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中国文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备考资料的准备对于备考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的详细信息,包括相关作家的作品介绍、主题分析、文学风格、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家的作品,备考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二、作家一: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1. 作品介绍《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阿Q正传》则以阿Q这个悲剧性的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

2. 主题分析鲁迅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和批判。

3. 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以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为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富有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4. 影响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作家二:余华余华(1960年10月3日-),江苏盐城人,中国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1. 作品介绍余华的代表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活着》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折磨。

《许三观卖血记》则以一个卖血者的故事为线索,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不公。

2. 主题分析余华的作品主要关注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不公。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3. 文学风格余华的文学风格独特,以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

鲁迅童年探究资料

鲁迅童年探究资料

那有趣而快乐的童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
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
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
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
了。”简短的几句话,绘出了一幅海边美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农村少
年,一个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别样的世界。 鲁迅作品的童年世界里充满无限的乐趣。有闰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在雪地
里以秕谷为饵、竹匾为器捉小鸟雀,在海边捡红的、绿的贝壳,夜晚在瓜地里刺
那伶俐的皮毛如油一般滑的猹,潮汛来时在沙地里捉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跳鱼 儿……百草园里也有“我”童年时代的嬉戏:拔何首乌毁了泥墙,摘那酸酸甜甜 的覆盆子……那有些恐怖的美女蛇的故事也让人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极想得到一 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就是在被送进据说是全镇最严厉的私塾后,还可以爬上 花坛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甚至连先生念书也 是那么充满趣味:“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光 滑 的 石 井 栏 碧绿的菜畦
紫 红 的 桑 椹
叫 天 子
四、童年世界里包蕴着童年精神
• 童年世界有自己的一方乐土:海边的沙地、 平桥村、百草园和三味书。 • 有淳朴善良的人们:活泼机灵的少年闰土、 热情能干的双喜、心底无私的阿发、质朴 好客的六一公公…… • 这是一个生的世界,一个包含童年精神的 生的世界,生命和希望是其精神主干。 • 童年精神中,《一件小事》屹立着人力车 夫的光辉形象。

《鲁迅研究》复习考试资料

《鲁迅研究》复习考试资料
(2)贯穿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单项选择、填空、简
答)★
1.鲁迅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鲁迅指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
2.鲁迅的“立人”之说
所谓“立人”,其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个性意识的自觉和人的
1924年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了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8.“语丝文体〃(名解)★★
1924年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了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3.从1907年开始,鲁迅在杂志(河南》上发友文言文章。其中,(人之历史)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文化偏至论)批判了维新派的“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提出了立国“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而举”和“拾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摩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对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呼唤像他们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早日出现。
(2)1930年,上海出现“民族主义文学”的文学派别。妄图用民族意识来抵抗阶级意识,实质上是维护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总揽。黄JK遐还创作了(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作品。
鲁迅写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揭示了他们的反动实质。
(3)1931年有以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1932年有以苏汶为代表的“第三种人〃,既不满政权的黑暗与腐败,揭露“民族主义文学〃政治上的反动性,又反对左翼文艺的无产阶级倾向,宣扬“文艺自由论“。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绝对的“自由人”与"第三种人“,是不现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的时候在我们的课文里读到鲁迅先生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小小的年纪里还不懂爱河恨的时候,只知道鲁迅文章描述的那番景致很美“高高的皂荚树。

”药中小栓的坟墓旁边夏先生坟头上不知名的小花,和鲁迅一起成长起来的闰土进城见到少东家的拘谨,人物形象那么贴切!景物描述那么美妙!怎么能是过时了呢?你看现在的所谓大家、诗人都在以什么样的作品示人?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鲁迅,这位被无数人肯定的文学大师用笔来战斗,不知道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强过多少倍!唐人图书最近出了一套中国经典图书全集,价格也不贵 10元一本,我一气买了10本中国文学经典。

其中就有鲁迅文学全集,时过境迁,再读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仍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到这位文学大家对当时社会的鞭挞和愤懑。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为民族危亡鼓与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正面临着枯竭,需要更多的营养。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完全不必要只有撤下来一条路好走,从初中时期,在语文里都可以让学生选读。

伟大的鲁迅,他的精神永存!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

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

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

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

[详细] [微博讨论]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语文课本大换血“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

现实条件:“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语文出版社编辑、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说,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

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的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

以语文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

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调查1.你是否赞同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赞同反对说不清2.你是否认为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会造成鲁迅影响力下降?会不会说不清3.你认为鲁迅作品是否还有现实意义?鲁迅从未过时已经丧失现实意义说不清家出版社选,那家出版社就没选。

权威解释:将更多更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的需要此次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

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

”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

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

4.你会去主动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吗?会不会看实际情况5.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很好一般很差用户信息年龄18岁以下19-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学历中学及中学以下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鲁迅为什么不招人喜欢教学中多年的抱怨:难懂难教与脱离社会实际的鲁迅“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鲁迅作品过时了”等是人们主张删减鲁迅文章的主要理由。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鲁迅作品始终难懂难教。

具体而言《药》、《阿Q正传》等作品,如果没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多半是晦涩难懂的。

甚至可以断言习惯于和平幸福生活和娱乐喧嚣的中学生本身很难对以上的作品产生兴趣。

一个都不宽恕的态度:刻薄无情的鲁迅在一些人看来,鲁迅不懂得和谐之道,与今天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严重不协调。

鲁迅一生论敌无数,下笔狠辣无情,绝不躲避推让,绝不虚与委蛇,身后落下喜欢骂人的名声,临去世时又留下了“一个都不宽恕”的著名遗言,以致甚至有人将后来“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无情斗争恶习的根源上溯至此,“归功”于他。

神化与政治化:被简化为脸谱的鲁迅陈丹青就这一话题曾说,长期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后,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了,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

语文教学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至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

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今天,鲁迅的读者们已经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理解这个曾经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也曾“最被污蔑的人”。

还原鲁迅留住鲁迅应当去政治化而不是去鲁迅陈丹青说:“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

“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

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

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70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

”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还原被政治化的鲁迅,而不是直接去掉鲁迅。

鲁迅从来没有过时朱学勤曾这样写道:对鲁迅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

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

80年代结束,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

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

他那样肃杀的文风,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

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

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传递文学价值、理性和情感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鲁迅的文学成就无须赘言,其中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

但是对于一本教材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传递价值观方面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担当。

对于尚未更事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也许和千百年来在私塾背诵古文的古人一样吃力乏味,一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并会受益终生,社会也会因此受益。

有些价值需要向子孙后代传承,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

“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

“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

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结束语有关“鲁迅大撤退”,人们的激烈讨论至少说明了两点个问题,一是“鲁迅大撤退”争议巨大,人们存在某种重要价值和记忆被强制切除的担忧;二是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缺少主动向社会说明理由和征询意见的程序。

当下鲁迅研究的新空间2008年02月27日11:0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字号大中小】【留言】【打印】【关闭】【Email推荐:】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而鲁迅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找真理的一代人,也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可以说,“五四”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只要我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我们总是会想起一位文化巨人:鲁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发扬鲁迅精神,还应该学习鲁迅笔法。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当下鲁迅研究谈谈我的若干思考。

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两年前,我曾同一位鲁迅研究界的朋友提到过“鲁迅文化资源与建构和谐社会”这一个题目,这位朋友却笑道:“鲁迅,同和谐社会不搭界的。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使我们鲁迅研究界在发掘鲁迅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上缺少自信,患上“失语症”,自我“边缘化”了。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鲁迅一生都在为社会的公正和正义而奋斗,鲁迅依然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民族和谐文化资源”时,提的是两个“大力弘扬”: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这后一个传统的代表人物就是鲁迅。

我的核心观点是:鲁迅的“人国”理想、“立人”主张同和谐社会理论、“以人为本”理念有一致之处;鲁迅关注“弱势群体”,代表“下等人”利益的情结,有利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鲁迅主张打破“可悲的厚障壁”,消除人与人的“隔膜”,有利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鲁迅关于荒漠化和水资源缺失的忧虑,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如果不从鲁迅那里汲取和谐文化资源,只是从儒、释、道那里挖掘和谐文化资源,是不全面的,是跛脚的,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脱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伪和谐”。

鲁迅生平、作品研究的新空间最近,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徐昭武先生出版了一本专著《追寻鲁迅在南京》,对鲁迅生平研究有所推进,挖掘了一些新史料,整合了一批老史料。

我过去一直以为,鲁迅生平研究没有多大空间了,史料基本显现了。

但是徐先生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方面认真做下去,还是很有作为的。

关于鲁迅作品研究,我认为,还是有着广阔的空间的。

一是开展鲁迅作品的人本学层面的研究。

举例说,关于人与人的“隔膜”,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述过,就值得重视。

小说《故乡》中的主题,人们可以说出好多种意见来:从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变成“中年木偶人”的遭遇,控诉造成变化的“他的景况: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背后的黑暗社会,是一说;表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衰败,又是一说;呼唤革命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说明国民革命必须有较大的农村变动,又是一说……但是,从人本学层面上,小说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人与人的“隔膜”,少年的“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少年闰土心理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隔膜”;中年的“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是“隔膜”;希望后辈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是渴望打破“隔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